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滴水流過秦淮河字篇一
各位游客。在昨天的游程中,我為大家安排游覽了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總統府舊址等名勝古跡。今天,我將帶大家到秦淮河、夫子廟去游覽。秦淮河旅游區,位于南京老城區城南,從市區出發,坐汽車約需20分鐘才能到達。它是一個以夫子廟為中心,集游覽、購物、品嘗風味于一體,展示古城風貌和民族風情的旅游地。
【秦淮河的由來和歷史變遷】
秦淮河,是一條曾對古城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河流。相傳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秦始皇東巡會稽,經過南京時,為方便船只行駛,曾下令開鑿方山,使淮水與長江溝通,因而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據地質考察證明,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天然河流,當時這條古老的河流確是曾從方山經過,但由于地理變遷,河流改道,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河道。歷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寬綽。自五代吳王楊行密在長干橋一帶筑石頭城以后,河道開始變窄,并被分隔成內、外“秦淮”。內秦淮河由東水關人城,經夫子廟,再由水西門南的西水關出城與外秦淮河匯合。河流全長10公里,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贊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為她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樣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
古老的秦淮河與流經南京城北的長江相比,顯得十分渺小,但是它與南京城的誕生、發展,以及南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迄今為止,沿河兩岸發現的原始村落遺跡多達五六十處。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宮所需的天然通道。東吳孫權定都建業(南京)后,曾在秦淮河兩岸作“柵塘”,既可御敵,又可防洪。從六朝時起,夫子廟一帶的秦淮河兩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連的繁華之地,秦淮河充當了南京地區對外貿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榮。據說,舊時的秦淮河兩岸歌樓酒肆林立,河房水閣爭奇斗艷,游艇畫防燈火通明,富豪貴族在這里過著尋歡作樂、紙醉金迷的生活,勞動人民,特別是廣大婦女卻是以淚洗面,飽嘗了人間的辛酸。那時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兩岸。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寫的不畏權貴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橋畔。
美麗的秦淮河曾流淌過蠻荒時代的寂寞,六朝以來的繁華和奢靡,舊社會的污垢和勞動人民的血淚,甚至還溶有南京大屠殺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經過了歷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發著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現了清澈動人的風姿。它是南京歷史的見證,難怪人們慣于把“秦淮”當作南京的代名詞。
【秦淮畫舫—伴池—夫子廟照壁—廟前廣場—欞星門】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畫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風格制造的,船頭掛有大紅彩球和紅燈籠。每當元宵節南京人習慣來這里游玩賞燈。這種風氣在明代就已盛行,據說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當他來到秦淮河畔,看到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亭臺樓閣,風景宜人,隨口說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開了金口,左右就連夜差人趕造畫舫,以博取皇帝歡心。從此,秦淮畫訪成了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節時分,更是河上水燈萬盞齊放,兩岸龍燈飛舞,歌聲、鼓聲、歡聲、笑聲,連綿不絕,通宵達旦,真可謂“秦淮燈火甲天下”。難怪南京有“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民諺。
我們眼前的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廟(孔廟)成泮池,又稱月牙他。古時候皇帝講學的學宮叫辟雍,諸侯講學成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稱“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橋,按等級而論,縣官、學官走中間一座,秀才走兩邊的橋。相傳古時候有位秀才誤上中橋,有犯上作亂之罪,進退兩難,只好自己跳進了泮池。
再請各位看河對岸的一段朱紅色石磚墻,這就是夫子廟的照壁。照壁建于明萬歷三年(歷澤年),長達110米,為全們照壁之冠。各位游客:這座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當時成帝采納了王導的建議:“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決定立大學于秦淮河畔。原來只建有學宮,孔廟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學富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廟是一個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它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圍南臨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東端,東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規模龐大。夫子廟雖屢遭破壞,但各代都加以興修擴建,到清末民初,其樓閣、殿宇的結構和布局堪稱東南之冠。現在的夫子廟建筑,~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幾年重建的。請大家回頭看,這座樓閣式建筑,叫做奎星閣,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間。這座臨街傍水的建筑曾兩次被毀,1985年重建。
現在我們來到了清代開辟的廟前廣場,廣場東西兩端豎有兩塊碑,高有一丈許,上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馬”,表示對圣人孔子的崇敬。左側的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也曾幾經興廢,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寧鄉賢朱芙峰等人籌資重建。這是一座在日軍炮火中惟一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在1968年被當作“四舊”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廣場正中的這座牌坊,叫“天下文樞坊”。請大家繼續隨我往前走。這座門叫欞星門,這是孔廟的廟門。據傳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興。門是石結構的,六柱三門,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來被毀,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過,現在所見到的極星門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極星門東西兩側便是東市、西市。
【大成門—大成殿—學宮】
各位游客:走過欞星門,便是孔廟的正門,叫大成門,也叫戟門。門內側有石碑四塊。第一塊是《孔子問禮圖碑》,刻于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記載了春秋末年奴隸制衰亡之際,孔子出于對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崇拜,抱著興國安邦、濟世訪賢的愿望,于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20xx年),從家鄉曲阜去周王城洛陽考察典章制度,尋求鞏固魯國奴隸主政權辦法的經歷。碑的上半部有“孔子問禮圖,吳敬恒題”的題字。圖中是二人駕車,一組身穿古裝人物在城門前歡迎的場面,還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魯人周門禮周流”的字樣。這塊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圖文仍清晰可辨,是難得的珍貴文物。第二塊碑是《集慶孔廟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20xx年)重建孔廟時由盧摯撰寫的,到元至順元年(1330年),由純齋王公書寫刻石。第三塊碑是《封四氏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文宗皇帝詔示:加封顏回、曾參(孔子的兩個弟子)、孔極(孔子的孫子)、孟軻(孔子的再傳弟子)為四亞圣之事。第四塊碑是《封至圣夫人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頒旨加封孔子之妻為至圣夫人之事。廟院兩側是碑廊(原來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的地方),廊內陳列了當代書法名家的碑刻30塊。
現在,請大家隨我從中間的石雨道走。在進大成殿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殿前的這個露天臺子,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時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個丁日和孔子誕辰這一天(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廟舉行盛大的祭掃活動。祭祀采用的是酉周奴隸主祭天地鬼神的禮儀,在大成殿前擺上仿青銅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頭、豬16頭、羊16頭,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鮮果品、香紙蠟燭等。主祭人要穿特制的古裝祭服,宣讀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禮,還配有樂隊和舞隊表演,以歌頌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設舞臺。
現在請各位游客隨我進人孔廟主殿——大成殿。這是一座氣勢巍峨,重檐廡殿頂,屋脊中央有雙龍戲珠立雕的建筑。這種規格的建筑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圣先賢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內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兩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現在的大成殿已被辟為“南京鄉土文化博物館”。
請大家再往前走,這里便是夫子廟的學宮。門楣上方原來有“學宮”匾額,門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題有“東南第一學”。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圍有木欄的花圃,左右有四書齋,是學子自修讀書的地方。這四齋名稱分別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后面是明德堂,這座建筑建于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堂名為文天祥所書。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農歷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學子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東墻有“臥碑”,就是訓教的法規。左右橫梁上懸掛著江寧府所屬六縣舉貢員生題額。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筑是梨香閣,原來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現改為游樂場了。東面那座建筑是青云樓,它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初建時為三層樓,因為臨近貢院,為防止有人從樓上偷看貢院,清代時改建成二層樓,上層用作藏書,下層是閱覽室。清末廢除科舉后,改為小學,民國初年改為江寧縣教育會,抗戰時被用作開茶館、歌場,戰后曾先后作為民眾教育館和南京市通志館。這也是舊學宮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建筑之一。各位游客:參觀完學宮建筑后,我們再去參觀一下夫子廟的另一座古建筑群——貢院。
【貢院街—貢院—明遠樓】
現在我們所站的地方便是貢院街,那條與貢院街相交的南北向街道就是貢院西街,貢院街北面就是古代時南京規模龐大的考試場——貢院。貢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縣府考試場所。明太祖朱元津定都南京后,這里成了鄉試、會試場所。明永一樂十九年(1420xx年)遷都北京,但南京仍作為陪都,加上江南又是人文基本之地,考試仍在這里按期舉行。明成祖繼續派人建造江南貢院,明清兩代對貢院不斷擴建,到清光緒時,貢院規模之大,已成為當時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對此,我只要告訴大家一個數字,你就可想而知了——到清代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有20644間,且還不包括司考官員、職司人員的辦公住宿用房。可惜現存貢院建筑已屈指可數,明遠樓就是保存下來的貢院建筑之一,而其他大部分已被辟為市場。
現在,我們所見的這座三層建筑,就是明遠樓了。樓呈四方形,四面設窗,地處貢院中心,在此可以監視考生和貢院內執役人員。“明遠”的意思就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封建王朝教育士子以“孝梯忠義”為立身之本。考生考完后,“金榜”就張貼在前面的貢院街。清末廢除科舉后,貢院也隨之失去了原來的作用。1920xx年除留下明遠樓和一部分號舍建筑用以陳列歷史文物外,其余一并拆除,辟為市場。明遠樓下的《金陵貢院遺跡碑》詳細地記載了這一史實。
各位游客:關于夫子廟我就介紹到這里。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逛一下夫子廟的東市、西市,同時也可選購一些喜愛的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還可以去西街一帶品嘗夫子廟的風味小吃,夫子廟可謂是全國聞名的小吃薈萃之地。
一滴水流過秦淮河字篇二
夜晚。
南京夫子廟的`燈光撲朔迷離,流光溢彩;秦淮河畔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秦淮河上波光粼粼,船流如織。
碼頭上,我和爸爸媽媽眺望著遠處的秦淮河,暢想著一會兒要在搖櫓船上欣賞秦淮河的夜景,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船來了!我戰戰兢兢地走上搖搖晃晃的小船,挑了個船頭的位置坐了下來。船開動了,一陣涼風拂著我的臉,秦淮河的景色也慢慢展現在我面前。
秦淮河的兩岸是一排排仿古建筑,上面掛著的紅燈籠使古色古香的十里秦淮變得喜氣洋洋。前方一道又一道亮閃閃的紅橋,讓船中的游客發出一陣又一陣的驚呼。美麗的秦淮河仿佛在述說著一個又一個的動人故事,讓人留連忘返。
船駛進了一座拱橋的下面。那里面燈火通明,墻壁上雕刻著形態各異的壁畫,船槳擊水的聲音在這里被放大了好多倍,聽得清清楚楚。
前方出現了一個用彩燈扎成的三層彩樓,彩樓上面鑲嵌的彩燈五光十色,亮麗奪目,黃色的燈光映襯出上面那些載歌載舞的剪影,讓人想起幾百年來,有多少才子佳人來到這里游玩戲水,有多少文人墨客來到這里吟詩作畫,寫出那流傳千古的好詞佳句。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不知不覺,船靠岸了。在媽媽的聲聲催促下,我戀戀不舍地告別了名滿天下的秦淮河!
一滴水流過秦淮河字篇三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初的江南悄然成為了真正的水鄉,陰雨連綿,纏繞在天空中的總是幾片濃濃的烏云,時不時的雨落濺起水花。梅雨時節的江南最有婉約的柔美。
第一次體會到梅雨時節的美麗是在秦淮河。
還是悶熱的午后,只是天空中卻尋不見太陽的痕跡,秦淮的水算不上清麗,只是深深的苔色將波動的水浸染河靜靜的流淌著,與岸邊的喧鬧格格不入——岸邊是熙熙攘攘的店鋪,雖然建筑物的風格是與江南相符的青石瓦房,但店鋪中五光十色的商品琳瑯滿目,張揚的現代氣息早已掩蓋了“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從午后游到傍晚,沿街一路品嘗香甜的糕點,喧嚷的人群已然散去大半。于是沿著秦淮往回走,一路談笑。不知何時,天上的雨滴零零星星的飄落下來,一時間周圍人聲寂靜,所有的人或而擎起雨傘,或而匆匆忙忙的跑進沿街小店。雨中漫步,似乎是一番別樣的悠然。
穿梭在古街里,仿佛是秦淮的精靈,又似是蒙蒙煙雨的精靈。
不多時,雨珠已不再下落,只留傘檐的水滴淚珠兒般,意猶未盡的散落。沿街燈光暈開,氤氳的水汽籠罩著江南,一縷縷消散成霧,綿綿迷漫在江南的夜空中,仿佛惆悵的哀思、無際的悲情在雨夜中綿延。
梅雨時節的江南,奇妙多變,或晴或陰,心情卻總會溶于江南的靜,忘懷了浮躁的心思。梅雨時節的江南宛如水巷的綽約女子,宛如丁香姑娘般憂傷。
在梅雨時節旅行,走近一個寂靜的初夏,感受那雨中的古樸與寧靜,仿若在水墨畫中游覽。
梅雨時節的江南,美如輕紗,美如夢鄉,寂靜而哀傷。
一滴水流過秦淮河字篇四
我是一片榕葉,自由地飄在校園的每一處角落。
我與我身上的葉脈一同見證這片校園的輝煌與美好。每天聽著青春的玩笑,看著叛逆的打鬧,當你也是榕園的一份子時,你就會知道融入他們簡單快樂的生活中可以給你帶去每一刻的無憂無慮,青春的享受。
我來自一棵龐大的榕樹,他佇立在溫州,佇立在榕園,佇立在這片我生長的地方。我,從這里出發。
帶著憧憬與向往,在自然的助推下,我來到了這片神圣而又莊重的地方——任巖松大禮堂。音樂的美妙此刻為我奏響。天籟之音為每位學子歌唱,流暢的旋律如高山流水般注入我的心房,不斷回響。
伴著春日的微風,把我帶入到激情四射的操場中。籃球場上肆意揮灑的汗水滋潤著這片人才輩出的土地。在陽光下奔跑的追風少年,順著跑道上前輩、學長們留下的光輝足跡,一步步地尋找著自己的答案。我停在了一個籃球架上,望著這片龐大的操場與外面車水馬龍的繁忙街道,仿佛榕園就像紐約的中央公園一樣與世隔絕,只留下如世外桃源般的寂靜、美好。
乘著夏日絮風,不知不覺飄到了教學樓間,聽著朗朗書聲,看著同學們奮筆疾書,懸浮上去,感受榕園的科創風采,與機器人的近距離交流,讓我觸摸到了一個無限光明的未來。
順著秋日的風,經過了飯香四溢的`食堂,熱情高漲的綠茵場,陽光少年用筆尖書寫著自己的青春,風采少年用汗水鑄就自己鋼鐵般的意志。我領略到了數不盡的獨特榕園風光。
最后,踏著冬日的最后一縷清風,我又回到了榕樹下。衣錦還鄉,落葉歸根,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就是榕園的教師精神。我再次融入了這片我生長的土地上,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生活在榕園中,繼續守護榕園,讓生命精彩綻放!
一滴水流過秦淮河字篇五
國慶長假的第二天,我們初次到秦淮河夜游。夕陽西下,月亮緩緩升起,嵌在那深不可測的黑夜里。我們上了一只畫舫,在燈光的陪伴下開始體味那漾著白墻灰瓦的秦淮河的面貌了。
船開了,我漸漸看清楚了秦淮河河面,是這么的陰沉,綠的凝厚而不膩,難道是六朝公主的綠凝粉凝固成了秦淮河?在我左面的紅墻雕有兩條欲待騰飛的大金龍,兩雙紅紅的大龍眼盯著我們,張牙舞爪的,正要向我們撲來。昏暗的燈光照在河面上,忽見幾條魚匆匆游過,留下縷縷波紋。空中薄霧為黑沉的夜空掩上了一層神秘莫測的面紗。月亮躲在樹叢中嬉笑著,頗有少女的羞澀之情。是在歡迎我們這些游客的到來嗎?朦朧的月光和燈籠的紅光相映著,顯得格外和諧。月光不再冷清,燈光不再孤獨,因為有我們這些游客蕩漾在其中。
樹暗綠的可怕,猶如一道屏風擋住了我們的視線。粗壯的枝干和茂密的枝葉足以讓水鳥在里面放心安家。河道兩旁的亭臺樓閣流動著。亭子的欄桿中間安著一種叫“斜靠”的古代座椅。相傳是西施有心口病,吳王夫差特意為她修建的可以減緩心口疼痛的坐廊,民間俗稱“斜靠”。現在亭子里早已變成各種小咖啡廳了,人人都可以去靠一靠,女人們更是可以享有當年西施的美貌了。
忽地,一只水鳥從水面掠過,身材是那么嬌小,動作又是那么伶俐、輕巧。眼看就要從二水橋下過去了,月光從稀稀疏疏的縫隙中透出來,照在橋上,才讓我看見這三個字。抬頭仰望,一座青石做成的白橋上留下了文人墨客風吹雨淋的痕跡。假若我現在就是蘇軾,此時一定會站在橋上,高舉酒杯,仰望天際,唱一首《水調歌頭》,向月亮傾訴我此時的孤獨心情。
水汩汩地流著,船緩緩地開著,眼看我又回到了雕著兩條金龍的紅墻了。船停了,我慢慢地下了船。夢醒了,所有事物都是平靜的,唯有那秦淮河的水,還依舊淌在我心里。
一滴水流過秦淮河字篇六
未滿7歲的弟弟曾問過我一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如果地球沒有水了,會是什么樣子呢?”我說:“大概……哎!我也不知道。”弟弟又說:“如果這個地球沒有了水,那就是核桃的樣子。”他那雙調皮的眼睛看著我,起初,我覺得好幼稚,可后來想想,假如地球沒有水,那真的就會變成一個核桃!
世界萬物離不開水,我們要吃要喝要勞動要創造,哪樣離得開水,我們要水、動物要水,誰也離不開水,比如說一個人三天不吃飯,是不會死的,而三天不喝水,全身就要脫水,就有生命危險。可見水對我們有多么重要啊!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節約用水,整天滿不在乎地浪費水。有一次,我看到一個水龍頭壞了,水嘩嘩地流到地上,又流到陰溝里,那可是干凈得沒有任何雜質的水啊!卻沒有人想辦法關掉水龍頭。雖然那只是一小股水,我難過了好久。
夏天,太熱了,誰不想變成一個水鴨子,泡在水里多舒服啊!有些小孩就用盆打了一盆盆水到處亂潑,像潑水節一樣,其實,這也是一種浪費,不知他們一有沒有想過,現在的一盆水,也許將來會變成他們的眼淚啊!
愛護水資源,應該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外婆是年過70的老人了,勤儉節約是她一身的追求,有時在外婆家吃飯,我去幫她洗菜,洗了以后,我剛把水倒掉,她馬上說:“倒了干嘛,清汪汪的水,還可以留著給我洗拖把!”外婆的一舉一動感染了我,有時媽媽洗菜,就那么點小白菜,也要開很大的水,我真心痛,總是上前說,“媽,讓我來洗吧”!
水,是生命之源,讓我們一起來保護水和節約用水吧,不要讓我們的眼淚成為最后一滴水時,才來說水的珍貴。
一滴水流過秦淮河字篇七
大家好!
秦淮河是我國南京境內最大的一個河流,秦淮河有兩個部分,一個市內河,在南京城里,它是十里秦淮最繁榮的地段;另一部分是外河。秦淮河有兩個源頭,東部的源頭在句容市寶華山那里,南邊的源頭在溧水縣的東廬山那里,東廬山是天生橋下面的胭脂河。這兩個源頭都在江寧區境內,總東水關一直流淌到南京城里。秦淮河從東向西一直貫穿整個市區,南邊從西水關流出來,一直如此流淌著匯聚到長江中。
秦淮河,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它為淮水,它的本名是“龍藏浦”,流域面積很大,是南京地區最主要的一條河道,也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條河道。
傳說,在楚威王東游的時候,看見金陵尚空有紫色的空氣上升,他將那認為是王氣,所以就開鑿了方山,后來的人錯誤的認為這水是秦朝的時候開鑿的,所以給它取名為“秦淮”。
秦淮河是我國南京市眾多文化的搖籃,是秦淮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京人。早在石器時代的時候,那里就有人居住。東吳以后,那里也一直是一個繁華的地段,六朝的時候,成為眾多名門望族居住的地方,商人也大都在這里匯聚。唐朝以后,這里開始沒落,但是卻有很多文人墨客在此吟誦佳句詩篇。宋朝以后,這里重新煥發出了活力。到了明清兩代的時候,這里更加繁華。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發生了眾多的戰亂,所以,這里的建筑也遭到了破壞。
各位旅客你們好,在穿過了夫子廟天下文樞的牌坊,參觀了孔廟的大成院,欣賞了別具特色的廟市街景,品嘗了貢院西街一帶的小吃后,現在我們正坐在仿古的畫舫上,乘著月色,蕩漾在秦淮的槳聲燈影里。那么,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這里的風光。
秦淮河景區景點級別:aaaaa秦淮風光帶地處南京城南,東起東水關淮清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直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地帶,包括秦淮河兩岸的街巷、居民、附近的古跡和風景點,一千八百年以來,這里始終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美稱"十里珠簾"。秦淮風光帶以內秦淮河為軸線,夫子廟為中心,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游、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