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為何家會傷人的讀書筆記篇一
我現在在哪?她靜靜地問。
每一個靈魂的向導都應當看起來沒有一點威脅。你們必須信任我們,跟著我們。所以我們的相貌自然要看起來對你們有吸引力。
在穿越荒原的旅途中,擺渡人防止我們被荒原中的鬼怪所誤導。在通往天堂的旅途,擺渡人所形成的幻象來源是由靈魂深處的訴求幻化而成,自我意識決定了擺渡人的形象。就象是格雷戈爾的愛人,能看見和摸到。但都不是真正的你。
當靈魂休眠的時候,我敢肯定它們得到了片刻的平靜和安寧。當擺渡人幻化成一個得了重癥的小男孩的醫生,帶著小男孩穿過荒原,住每一個避難屋,躲過每一個魔鬼,尋找荒原中的光亮。
但荒原中每一個魔鬼的存在,就是為了吞噬著獨一無二的靈魂,魔鬼對這些鮮活的靈魂,來者不拒,照單全收。
在荒原的旅途中只要能保持住好心情,我們就能安然無恙。很多壽終正寢的人都要成熟很多。
在這片荒原上,迪倫把崔斯坦黨人對待。其他靈魂都沉浸在消亡的悲傷之中,卻從不考慮擺渡人的感受。
迪倫的特別,讓崔斯坦愿意為她獻出了身體的一部分。內心深處的波瀾,人性的萌動。麻痹掉崔斯坦長久以來的警惕,將靈魂和自己陷入危險之境。
在穿越山谷,迪倫靠著崔斯坦給予的生命之光,到達避難屋。崔斯坦獨自在山谷中與魔鬼搏斗。迪倫的內臟被魔鬼扭擰著,妄想拔掉她的四肢,吞噬掉她僅存的氣息。崔斯坦在她身后獨自搏斗,只為著獨一無二的靈魂可以順利上岸。鮮紅,橘紅,酒紅色淹沒了整個夕陽,崔斯坦也隨之消失在陰影淹沒的夕陽中。
迪倫在掙脫掉一群黑壓壓的魔鬼爬進了避難屋。崔斯坦的消失,她陷入了絕望的境地,內心迷茫的,不知所措,會吞噬掉她到達終點的決心。或許就真的會將這僅存的靈魂氣息消失在這荒蕪的山谷里,被人遺忘。沒有的擺渡人的指引,不過就是被丟棄在荒郊野外的孤魂野鬼,那和這山谷里的魔鬼有什么區別。魔鬼至少還有同伴一起來分奪美味。
小屋壁爐里突然亮起來的光亮,似乎沒有帶來一絲絲的溫暖,失去擺渡人的迪倫,隨時都有可能會被屋外的魔鬼分奪。沒有擺渡人的指引,能到達哪個地方,沒有終點和目標,內心深處的黑暗最終會吞噬掉壁爐所帶來的些許光亮。
為何家會傷人的讀書筆記篇二
我們都知道要能在社會生存,每個人不僅需要必備的物質條件,還需具備必要的社會動物所需要的社會條件。諸如:得到社會的肯定,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在社會上能有一定建樹。在漢娜·阿倫特的《人的條件》里主要就是給我們說的人生存的社會條件。
漢娜·阿倫特是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之一。也是20世紀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不僅是著有《集權主義的起源》。早年她在馬堡和弗萊堡大學攻讀哲學、神學和古希臘語,后轉至海德堡大學雅斯貝爾斯的門下,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納粹上臺后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國。她是美國最負盛名的政治哲學家。
在書中漢娜提到了activa和人的條件兩個概念。對于“vita activa”這個詞,我建議把它解釋為人的三種最基本的活動:勞動、工作和行動。這三種活動都是極為基本的,因為它們分別對應于擁有生命的世人的種基本條件。
在解讀《人的條件》一書時,揚─布魯爾發掘了其中有關寬恕的論述。傳統上,寬恕屬于道德領域,阿倫特則賦予寬恕以政治意涵,強調寬恕對于政治的重要性。揚─布魯爾認為,阿倫特的寬恕觀念具有預見性和實踐意義。
為何家會傷人的讀書筆記篇三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的教育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的教育》一書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論著,作者福祿培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被稱作“幼兒教育之父”。他的關于學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是他一生活動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論兒童時期學前和學校教育的書。書中,福祿培爾主張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強制性教育和壓制兒童的發展,重視兒童積極活動和發展兒童個性以及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人的一切發展階段教育的連續性等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采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福祿培爾拿園丁修剪葡萄藤作為比喻:“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對于這句話中的觀點我覺得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學生就好比園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順應兒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學生。因此我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與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并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對于這一點 ,我想也就是我們在教育兒童時,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保護兒童做事的積極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兒童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
學校應該教什么這段選文中,福祿培爾認為,對于兒童來講,學生期就是兒童學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時期。他將帶著信仰和信念、預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對著他的一個外部世界。因此,教育這樣當把兒童作為一個人,不就僅交給他學習的對象本身,而且教給他與該學習對象有感知識。通過十幾年的教學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師道之尊,可以使學生仿之、效之,但絕不是不可超越之。
教師不是全部知識、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們就應該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與學生一起去探求真理,發現真理,開創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臺。語文的學習應該尋找一種和學生談話的輕松,態度的平等親切,心靈的坦誠和諧。語文絕對不是只依靠教師就能學好,而是需要自己從鮮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獨特的情感,從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從一個標準答案中體會一次獨立的思考。教師要永遠相信自己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你的一樣多。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語文教學能成為教師和學生終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堂一道幸福成長,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學習。
為何家會傷人的讀書筆記篇四
最近,我讀了《擺渡人》這本書。這是一部心靈治愈系小說,它可以與《追風箏的人》相媲美。
主人公迪倫,一位還在上學的女學生。她認為自己在吉斯夏爾中學沒有真正的伙伴,她只能遭到同學們的嘲笑,而且與媽媽交談的格格不入也讓她更加反感現在的生活。所以,她踏上了一趟列車,去尋找父親,但,她還不知道,這是一趟沒有歸途的列車。
起初,迪倫還是個孩子。她在啟程時糾結與矛盾的心理,已經把她的單純暴露得一清二楚。她拿起,放下,藏起,又取出,拿起,充分展示了一個單純可愛的小女孩內心的脆弱與惶恐。此刻,它需要愛的澆灌。
在火車上發生意外后,他遇到了擺渡人崔斯坦,在崔斯坦完成使命幫她度過荒原的時候,發生了一系列事情,使迪倫從剛開始對崔斯坦的依賴變成了無法割舍的感情。
迪倫在已經穿過荒原后,知道可以回到荒原,她不惜自己可能會魂飛魄散,可能從此灰飛煙滅,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出發。
返回的途中,她與水怪殊死搏斗,他心中一定要見到崔斯坦的堅定信念,致使她度過了一難又一難,粗粗閱讀,以為這是一本愛情小說,但細細品味,這是一個小女孩破繭成蝶的心靈旅途。
最后,他們相逢在新的世界,萬千思緒涌上心頭,只剩一句:嗨,原來你也在這里。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
為何家會傷人的讀書筆記篇五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的作者是心理學家武志紅,他是心樂土心理咨詢機構創始人,于北京大學心理系研究生畢業,他曾經出版過《為何愛會傷人》,《身體知道答案》等都對社會有巨大影響力的心理學書籍,銷量超過百萬冊,常年出現在心理學書籍熱銷榜單當中。
武志紅所接受的訓練是精神分析學和客體關系理論,在常常分析心理創傷時,把矛盾根源歸結到童年和家庭,目前很多科學心理學流派的心理學者認為武志紅作品中的某些觀點過于偏激,主觀性較強,有過度演繹的嫌疑,還有待驗證。不過科學心理學本身發展起步的就比較晚。能解釋的心理現象也比較狹窄,所以目前不足以判定武志紅的觀點就一定是不正確的,事實上,武志紅是很多普通讀者學習心理學的領路人,他一直在做的是試圖引導大眾了解行為背后的心理動力和成因,在向大眾普及心理學基礎知識這一點上,武志紅和他的作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讀者曾經說,武志紅或許不是我學習心理學的終點,但它確實是我學習心理學的起點。下面我就將具體來說一說書里的內容,今天就為何家會傷人來說說作者的觀點。
梗概
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17萬字,詳細闡述了三方面的內容:為什么家會傷人,如何自我治愈以及怎樣獲得幸福及自由?今天我將為您講講為什么家會傷人。
第一個原因是沒有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這回答了家到底是什么。
第二個原因是沒有處理好的愛與分離的關系。
第一個原因:家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們來談談到底家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健康的家庭系統?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是:夫妻關系才是家庭關系的第一關系。
健康家庭第二定律是:在家中要使用珍惜規則,而非工作中的權力規則。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是:夫妻關系才是家庭關系的第一關系。
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不過,我們的文化傳統的確有這樣的傾向:重親子關系而不重夫妻關系。就仿佛是,夫妻關系只是完成傳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給長輩和晚輩服務的載體。
但是,不管你多么敬愛父母,你終究要離開他們,去過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愛兒女,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個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并且,為了父母的健康,我們不要太戀父母的某一方,認為自己與他(她)的關系勝于他們的關系。為了兒女的健康,我們也不要太戀他們,認為自己愛他們勝于愛配偶。因為,最愛的,我們都必然最難割舍。所以,勢必要割舍的,不要讓它成為最愛。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要把最多的資源留給配偶。相反,當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時,我們必須要把更多的資源給他們。但是,我們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們一生的伴侶,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如果是兒子,就要對自己說,爸爸才是媽媽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兒,就要對自己說,媽媽才是爸爸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親,就要對女兒說,我愛你,但媽媽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親,就要對兒子說,我愛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形容說,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系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么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其實,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個糟糕的婆媳關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斷,在婆婆以前的那個“新家庭”中,也曾有一個糟糕的婆媳關系。而那個糟糕的婆媳關系,讓婆婆與其兒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對這個婆婆而言,兒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親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當兒子要分離,去找一個愛人,并建立一個自己的新家庭時,作為婆婆,她會多么難過。她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會有意無意地阻止兒子與媳婦建立最密切的關系。
而兒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親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對于母親而言,他比爸爸還要重要。以前,他為此而自得,現在,他要“回報”母親。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親而與妻子建立最親密的關系。
這是很多婆媳難以相處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兒子,那么與兒子的分離就不是那么難受。相反,她會欣喜地看到,兒子找到了他最愛的人,他可以擁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這時,這個婆婆會祝福媳婦,祝福媳婦和兒子即將走上她和丈夫曾經走過的幸福之路。
健康家庭的第二定律
健康家庭的第二定律是:在家中要使用珍惜規則,而非工作中的權力規則。
作者認為,一個人的關系可以分成兩部分:個人領域和社會領域。個人領域包括配偶、親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會領域包括同事、同學、同鄉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規則是權力,其運作機制是競爭與合作、控制與征服。
家中的規則是珍惜,能抵達珍惜的途徑是理解和接受。
如果不明白工作與家的分野,而將權力規則帶回家,那就形成一種“權力的污染”,會引出很多問題。
我們的社會流行成功崇拜,而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徑就是掌握權力規則。在這種崇拜之下,無論成功人士還是普通人,都很容易忽視珍惜的規則,而只在乎權力規則,將其視為解開人生的主要甚至唯一一把鑰匙。
在某種程度上講,嫻熟地掌握并果斷地使用權力規則會讓一個人在成功的路上奔跑得更加迅速,但一旦它滲透到一個人的個人領域,那勢必會讓這個人付出代價——他的親密關系必然會變得一塌糊涂。
所以,如果我們珍惜家,就不要把權力規則帶回家。
第二個原因:沒有處理好的愛與分離的關系。
然后,我們談談為何家會傷人的第二個原因:沒有處理好的愛與分離的關系。
愛與分離是人生兩個永恒的主題。在童年時,我們每個人都向往、渴望父母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但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被傷害。
而戀愛,是我們重新學習愛,學習愛與分離,從而自我治愈童年時受到的傷害,讓我們獲得幸福和自由。
“戀愛是親子關系的復制。”榮偉玲說,“如果童年幸福,我們更可能復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更可能復制痛苦。”當然,戀愛不是對親子關系的簡單復制。
戀愛是一種特殊的選擇。我們無意識中都將戀愛當作了治療,目的是為了重復我們童年的幸福或者修正我們童年的錯誤,其表現就是,戀人多數時候都是我們選中的理想父母。現實父母或多或少讓我們不滿意,我們心中都藏著一個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們選擇戀人的基石。如果治療獲得成功,不僅童年的錯誤得以修復,我們還會真正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這是人格成長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與家分離的最后一步。
要想達到這一點,除了要學習無條件的愛,也要學習分離。戀愛是與家庭分離的最后一步。并且,因為是戀愛對親子關系的深刻復制,所以,戀愛關系也尤其難以“分離”,戀人分手帶來的痛不亞于童年時父母與我們的分離。
而戀愛,其主要意義是讓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伴侶是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一樣重要的人。并且,我們還深深地懂得,這兩個相互獨立的人,又能無比親密地相處。
為何家會傷人的讀書筆記篇六
這本書是讀了武志紅老師系列的第四本書,每次看他的書都會有一種發現新大陸視角,把學來的反思自身的行為,雖然這種反思的行為確實需要一些打破自己心靈的能力,接受自己痛苦不堪的一面,這需要時間的歷練也需要徹底的敞開,我認為接納自己不堪的一面,每一個與自己心靈融合的過程都是一次次蛻變成為更好自己的一個歷練。
這本書主要講了我們在家庭關系中,尤其是和戀人父母的關系中,我們會有一些潛意識在不知不覺傷害到對方導致這段關系在變得惡化,家反而成了束縛自己的一個假鎖。
與戀人的關系是與父母的關系有聯系?
童年時期在零到六歲的時候,由于愛和自由的缺失會導致一些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不能接納父母一面好的時候,一面壞的時候,他覺得這種是分裂的,他不具備融合這兩種特征的能力。
隨之產生的就是當父母對自己不好的時候,他完全不能接納父母的缺點,更談不上與父母缺點做融合的過程,她會想要抵抗父母想要改變父母,但是我們都知道的事,每個人都想成為自己,如果要我按他的方式來改變自己,這是萬萬不可以做到的,這是每個人都存在的心理。
于是當孩子越是想要改變父母的時候,越是得不到他想要的結果,表面上他會放棄改變想法,但是潛意識還是留存著想要改變父母的念頭。
當這種孩子成年后會產生兩種反應,一種是的會切底尋找一個理想中的父母來做戀人,一種是繼續小時候改造父母的愿景,尋找與父母相同毛病的戀人。
但這兩種選擇產生的最后結果都是我們會在愛情中受到傷害。第一類的孩子選擇的是理想中的父母,當他越跟對方接觸的時候,他就會越是懷疑對方會重復自己小時父母對他的方式對待他,他會抵觸對方理想行為,要么把對方變成小時候父母那樣的方式對待他,要么兩個人就是最后分道揚鑣。
林靜的爸爸是個酒鬼,每次喝酒都會打自己和媽媽,當她長大后選擇的戀人是完全滴酒不沾的人,可是每到一段時間之后,她會總是會懷疑對方,她會用特定的行為激怒對方來驗證去自己想法,一次她用暴力的'侮辱對方,對方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動手打了她,她卻說:好,果然你跟我的父親一樣。
她被打了會以受害者的心態去訴說這些痛苦,別人都是以為是丈夫錯,可是當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才真正的知道這并不是他的錯,錯就錯在林靜用小時候與父母的關系投射到了他與男友的關系上,如果她不發現這個關系模式,很可能會再一次受到小時候的傷害。
第二類孩子選擇的戀人是與家庭類似毛病的戀人。
飛鴻的爸爸從小就是一個花心的公子,與自己媽媽結婚的時候還保持與幾位異性朋友相聯系的狀態,他就是處這一個家庭過程中每次看到自己父親與媽媽之間的矛盾,他就很想改變這種關系,他把這種念頭種在潛意識中,潛意識在他長大的時候尋找到都是壞女人,但是他天真的認為只要自己無條件真誠的付出,答應對方的要求,壞女人會以被自己打動改掉自己身上的惡習并且真誠的接受他,可是每次當他付出的時候,他見不到一點一點的回報。但是他沉迷于付出。
我們知道維持一段關系平衡的兩個要素是,一是接受,二是付出,如果一個人無條件的付出,另一個必須要接受。當一個人常年的處于付出狀態的時候,可能會產生自戀情結,他會認為既然我都無條件的付出了,那產生我們之間的問題一定是你決定的。
所以說飛鴻在一定程度上享受著她改造壞女人的自戀情結,他也維持這種情節,如果他不發現的話也是很難在愛情中受到美滿的結局的。
如果你在愛情中受到傷害,我建議你去放下大腦中的評判,用身體感知自己小時候與父母關系,自己現在的關系是否是重復了這種關系。
在愛情中受到傷害都是有原因的,不去發現,不去改變的話,這種傷害會伴隨我們的一生,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深入了解這本書。
點個贊,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