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收藏幸福篇一
我有一個幸福的彩盒,我要把所有的幸福都收藏在我的彩盒里,永遠收藏著。
每天早晨,媽媽都會將盈香的校服送來送到我身邊,將松軟的面包和醇香的牛奶擺在桌上,將頭發幫我隴好,將鞋子幫我擦干凈。
“不吃了!”
“那能行嗎?要不我給你點兒錢,你買點兒吃的,不然會餓出胃病的。”
“嗯,行。”
媽媽給了我錢,我拎著書包,沖出家門,心里暖暖的。這份幸福,我要把它收藏在我的幸福彩盒里。
“不,你吃吧!”
“爸,您吃完我再吃。”
老人吃了一口,兒子隨后又挖了一點點,抿了一口。他們笑著……這份幸福的場景,我要把它收藏在我的幸福彩盒里。
這些年,我找尋著一份份幸福,現在,我的幸福彩盒里裝著滿滿的幸福,滿滿的愛。
收藏幸福篇二
幸福是來自靈魂深處的香味。
--題記
你會說你失去了很多東西,比如時間等;也收藏了很多東西,比如親情、友情等。但千萬不要忘記你收藏的最重要的東西幸福。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或許會捫心自問:“我幸福嗎?”是啊,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大人們忙于工作,學生們忙于學業,幾乎忘記了生活中那些點點滴滴的幸福的瞬間。
因此,當我們得到他人的夸獎和肯定時,把這些語言收藏起來;當我們收到我們喜歡的人送來的鮮花時,把這一瞬間的感動收藏起來;當我們考上大學,圓了自己多年的夢而開懷大笑時,把這些笑聲收藏起來。
生命就如同一次旅行,我們一出生,便已踏上了一輛單程的列車,窗外的景物悄然而過,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我們在旅途中得到的幸福收藏起來。
點點滴滴收藏,點點滴滴感悟,這才是智者的生活。
收藏幸福篇三
幸福其實很簡單,它就在我們身邊。而這些大大小小的幸福需要我們用心去收藏去體會。
小時的幸福,就是爸爸的后背和媽媽的懷抱。每次和玩伴吵完,不幸地哭著回家,只要媽媽一把將我拉進懷抱,聞著媽媽身上特有的香味,我就似乎找到了幸福,不哭不鬧。上了幼兒園,每次放學,扒在爸爸寬厚的背上,居高臨下地看著小朋友們,有的被媽媽拉著走,有的讓爸爸看著走,總覺得自己比他們幸福多了。
是的,小時候,爸爸媽媽的愛就是我的幸福,我收藏著。
大了一些,上了小學,枯燥的學習生活,讓我痛苦不堪,我覺得:要是不長大,不上學,那才是幸福。于是跟大一點的孩子學會了逃課,望著教室外澄澈的天空,聞著自由的空氣,覺得自己真幸福。但不久,母親發現了我逃學的秘密,于是老師和母親通力合作,把我逃學的路子給堵死。我又乖乖地回到了教室。但不久,當我把滿分的試卷,拿到媽媽面前,看著媽媽燦爛的笑臉,聽著媽媽贊許的話語,受著媽媽輕輕的撫摸,我才明白,原來逃學不是幸福,只有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才是幸福。從此,我便發奮努力,好好學習了。是的,求知進步就是幸福,我收藏著。
而現在,我在日記中寫上:考上大學,才是幸福。于是,為了完成各科作業而熬夜,為了背單詞而唇干舌燥,為了練好字而手指生繭,為了解決難題而絞盡腦汁,……為了學習,我付出了很多,放棄了不少,但我覺得很幸福,我一一收藏著。
收藏著幸福,就是一件幸福的事,而我就是那個幸福的人。作文
收藏幸福篇四
幸福有時觸不可及,有時近在咫尺。
人生,那是一本鑲了邊的精美畫冊。每翻過一頁,就是走完一段豐富的路。歷程如畫,畫中自然有抹最鮮明的色彩,而這筆精妙就叫做幸福。
幸福是什么?
有時幸福是個甜甜的微笑,有時是一句祝福的話語,有時是個鼓勵的眼神;幸福是心靈的感覺,生命的體驗;獲得是幸福,給予是幸福,奉獻是幸福,享受也是幸福。
我想那是由內而外的滿足,是不經意間的感動。幸福,是種永恒,是份真摯。它燦爛,但不像煙花那般瞬即逝。要是抓牢了,那便是實實在在的握在手中。
忙碌碌的人們想得到什么?——幸福
幸福其實在于你發現、留心,在于你懂不懂收藏。
在你饑渴時,擁有了一杯果汁和一塊巧克力蛋糕。在你狼吞虎咽之前請等等。請讓巧克力那先苦后甜的味道融化在你的唇齒舌尖,讓果汁的酸甜充斥在你的味蕾間,讓幸福的味道充滿你整個口腔。現在,你幸福嗎?我從你那舒心的笑臉中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那么,請銘記,這是你得到的小小幸福,這是你將收藏于心的幸福;在你苦悶無助時,擁有了朋友輕輕遞過來的一只手和一個簡單的微笑。它頃刻間排解了你心中的郁悶和沉悶,取而代之的那是幸福。這是又收集的一點滴的幸福;課堂上的發言贏得了滿堂喝彩,朋友無助時第一個想到的是你,這都是你的幸福。
同學們,只要你心細發現就會發覺——其實在我們身邊,幸福,無處不在!
好好收藏你的幸福吧!不要讓它從你身邊悄悄的溜走。
收藏幸福,為你我的幸福升值!
收藏幸福篇五
從校東門進去后左拐,那兒是一片竹。
沒有任何特點的一片竹。甚是尋常的綠深淺不一地覆蓋在表皮上。葉兒亦是聚成這一叢,那一片。有些兒甚至還微微泛了黃,形似尖頭小船作順流而下之勢。不比文人的妙筆潑墨之朦朧與瀟灑,甚至及不上電視中所放映的那般真切青蔥。可是卻也是這般的竹成為古往今來無數人頌贊的對象,成為現今人們趨之而拍攝的那顆星。是的,它們僅是稀疏而零星地隨意一站,傾斜著身子,卻讓人不得不肅穆起來,徒生出的靜謐竟給了向來喜鬧的我一份安心。仿若立于亂世中卻淡泊的君子,傲視不言一語。在這諾大的嘈雜校園中,在這并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中,它們扎根,它們生長。
古往今來,有多少滿腹經綸的才子在這些挺直的竹旁駐足不愿離去?蘇軾曾夸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甚至感嘆:“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只是寫得最為形象的,怕是清人鄭板橋了。在他眼中“細細的葉,疏疏的節,雪壓不倒,風吹不斷。”是那源于靈魂深處的堅韌倔強。
雖是喧鬧,但請讓我收藏住這份恬靜的幸福,享受這來之不易的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