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想象李白一樣生活字篇一
散入東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徐徐晚風,拂過淡月,讓本來寂寞的夜晚顯得更加幽靜。風撫亂了我的心思,撫上了我的夢,撫來了脆麗的笛聲,貼上了我未結痂的傷痕。
素手把芙蓉,隨風潛入夜。夢醒時分,穿過飄渺的月光,仿佛真有一陣脆麗的笛聲,渺遠清濯,正婉轉著一絲淡淡的離愁,朦朧卻不乏真切,足以與這月光媲美。縱然隔了大千世界,卻獨有這笛聲叩響了我的心扉,縈繞在耳邊,蕩漾在月里,不絕如縷。
紅酥手,空醉酒,故園情,綿綿月,何處是盡頭?
我想象李白一樣生活字篇二
您好!我是武漢市首義路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同學,今天,想借此機會,向您傾吐一下我的心聲。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讀到了您的《靜夜思》,我津津有味地讀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遍又一遍,我總是讀不厭,那悠悠的思鄉之情讓我不由地為之動容。我喜歡您寫的詩,特別喜歡!您的詩有的豪放,有的悲傷,有的深情……我總是沉醉其中。
我還特別欣賞您,您不屈權貴、敢于直讀的精神在我胸中鼓動;您的大氣豪放在我的血管內呼嘯;您的不朽詩句在我的眼睛里閃耀。
李白,你是我心中的偶像,是我向往的目標,是我最尊敬的人。雖然您已離我們而去,但是您的精神,您的詩句是永存的,它們永遠都是我的座右銘。當我對自己的夢想放棄的時候,當我考試沒考好自卑的時候,當我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時候,當我對自己的成績苦惱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您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頓時,整個人精神為之一振!
您的詩句一直激勵著我,激勵著我勇敢前進,謝謝您,李白!
我想象李白一樣生活字篇三
夜深,我放下手中的筆,甩甩酸麻的手。走出庭院,我的情緒十分低落,成堆的資料讓我應付不了,還有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此刻,腦中堆積了無數“作業”。
走到石桌旁,正巧看到太白居士在此飲酒賦詩,我坐下來,想問問他為何如此逍遙。
“久仰太白大名,可否與在下暢談一番?”
“可以。”
“你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可你為何還如此逍遙?”
“我明白了,謝太白指點。”
我閉目凝思太白的話。是啊!困難是常有的,只有坦然面對,才會成功。而坦然,必須經歷過一番風雨才能練就。
他點點頭,搖搖晃晃地走了,他的背影逐漸消失在夜幕中。
與太白的對話讓我的人生前路一下子變得明朗起來,因為它讓我懂得了坦然!
我想象李白一樣生活字篇四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近)。在武則天稱帝的大足元年(701),李白出生于安西都護府所統轄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坦境內的托克馬克)一個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可能是一個富商。五歲時,李白隨父親遷居綿州(今四川江油縣)。
李白少年時代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五歲誦六甲,十歲家”。“十五好劍術”,“十五游神仙”,“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20歲前后游歷了成都峨眉山等地,還和一個叫東巖子的隱士共同在青城山隱居了數年。這些生活經歷對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
開元十三年,李白25歲,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離開蜀地,開始漫游。他不屑于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能憑借自己的才能和聲望,得到某個有力人物的推薦直取卿相,漫游正是為了尋找這樣的機會。李白出蜀后,南游洞庭,東游金陵、揚州。后來回到江夏一帶,在湖北安陸與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了婚,遂定居安陸。后北游洛陽、太原,東游齊魯,寓家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天寶初年南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于郯中。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他幾乎漫游了半個中國,寫了許多優秀的詩篇,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才能。
天寶元年,李白42歲,因吳筠推薦,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李白初到長安,得到了玄宗的禮遇,“置于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無人知者。”(李陽冰《劃堂集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學辭章見重,供奉翰林實際上是虛職,沒有什么實權,他那“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得不到施展的機會。尤其是自開元末年以來,政治日趨腐化,xxx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權貴,在政治上自然是沒有出路的。他“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縱酒狂歌,桀驁不馴。于是,誹謗和冷遇接踵而至。他感到自己留在長安已經多余,便懇求還山,于天寶三載痛苦地離開了長安。
經過長安三年的政治生涯,李白對現實的認識比較清醒了。在供奉翰林期間,他寫了一些歌詠宮廷生活的詩歌,但這不是他創作的主流。總的來看,他的創作比前一時期具有更強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內容。
從天寶三載到天寶十四載,李白又漫游了十二年,游蹤啟蒙及汴梁、齊魯、江浙、燕趙。李白離開長安不久便結識了杜甫,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從天寶四年開始,李白更熱衷于求仙訪道,試圖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擺脫胸中的悲憤與苦悶,可是,他并沒有忘懷現實政治,這一時期的政治腐敗在他的詩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詩歌帶有更為深廣的憂憤。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后隱居廬山。在這期間,他寫了一些反映戰亂的詩歌,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感情。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十二月,肅宗派弟弟永王以搞敵平亂為號召,在江陵招募將士數萬能人,順江東下,路經廬山辟李白為幕僚。李白出于報國安民的誠意,加入了永王幕府。
肅宗與永王之間矛盾很深,肅宗深怕對方搶奪自己的帝位,便發兵征討。至德二載,永王兵敗被殺,李白也以從逆罪被抓進xxx,第二年長流夜郎(今貴州省桐梓一帶)。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峽遇赦放不覺,后往來于宣城、歷陽等地,仍然密切關注著時局的發展。上元二年,李白61歲,聽到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的消息,還曾請纓從軍,半道因病而還。寶應元年(762),李白到當涂投靠族叔李陽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歲。李陽冰將他的作品編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沒有流傳下來。現存李白的詩共約一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