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居庸關長城導游圖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考古旅行社建筑部的導游,我姓顧名皓安,大家可以直呼我姓名。
今天我會帶領大家參觀居庸關長城。這段長城如一條威武的巨龍,潛伏在北京西北部的莽莽森林中。長城,原先是由戰國時期的燕國等三個國家分別建設的。秦始皇同意六國后,加以連接和修整,抵擋北方匈奴侵犯。明代,皇帝又遣工匠加以修復,這才是我們現在要游覽的長城。
大家抬頭看,這便是居庸關大門。用紅的、綠的、黃的琉璃瓦和木頭制成。五顏六色的磚瓦間,一塊匾額顯得引人注目,上書“天下第一雄關”。據說,這“一”是用頭發沾上墨水寫成的呢!
爬上長城,我們來到了好漢坡。這塊白玉碑上,刻著毛主席“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名句。出自《清平樂·六盤山》,表達了毛澤東及紅軍立下決心征討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鬼子,保衛中華國土的景象。可以說,這些字是革命烈士用鮮血寫成的。各位游客可以在這里稍事休息,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請注意,接下來進入不露天通道,道路會變得十分陡,請小心為上。
出了通道,我們來到了炮臺。左右兩旁都安放有用以遠程攻擊敵人的火炮,通常由兩位衛士和炮兵把守。火炮間的軍旗十分漂亮,紅紅的底布,縫上鳳、;龍等圖案,再鑲上金邊,可以十分有效地振奮士氣。
讓我們繼續向上爬。接下來去點將臺。臺上朱紅色的武器架上的孔,插滿了各式各樣的武器。堅硬的狼牙棒,輕輕的長棒,寬闊的大刀和多用的長戟等,哪一樣不顯出秦始皇將士的氣勢?再加上兩邊威風凜凜的守護陶俑,秦始皇當年點兵出征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本次參觀活動已接近尾聲,請大家走下長城,去選購一些工藝品或紀念品吧。
謝謝大家!
居庸關長城導游圖篇二
居庸關是萬里長城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其帝絕險,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屏障。居庸關建在一條崇山夾峙,長達約20公里的溝谷之中,這條溝谷就是京畿著名的 關溝。
居庸關城兩側皆高山聳立,峭壁陡不可攀,關城雄踞其中,扼控著南下北京的通道。這種絕險的地勢,決定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古代軍事家,稱其為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唐代邊塞詩人高適,在描敘居庸關路險關雄時寫道:絕坡水連下,群峰云其高 。
居庸之名,據元代人記載是秦始皇修長城時,徙居庸徒于此而得名。庸就是強征來的民夫士卒。其實居庸之名早于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前就有了。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在著名的太行八陘中,居庸關排列第八,即控扼軍都山的軍都陘。居庸關在漫長的歲月中,雖始終是兵防重鎮,但卻屢易其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時又先稱薊門關,后改軍都關。由遼以后金、元、 明、清至今,便始終稱居庸關 。
朱元璋滅掉元朝建立朱氏政權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便派開國元勛徐達修筑了居庸關城,這是明代修建長城關隘最早的記載。由此可見,居庸關戰略地位之重要。徐達所建關城,是很大的。古書記載:跨兩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居庸關城建立后,于此置守御千戶所,永樂二年(公元14xx年)又升為衛,統領五個千戶所。
居庸關自洪武建關后,歷代都有修建,較大的一次是景泰初年。土木之變以后,當時兵部尚書于謙奏明皇上:居庸為京師之門戶,宜亟守備,以僉都御使王鎮守重修居庸關。居庸關尚存的南門門額所嵌:居庸關石匾上就有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的題記 。
居庸關,也是萬里長城雄關險隘中,經受戰火洗禮較多的一座關隘,這里曾導演出幾場決定朝廷命運的戰事。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0xx年)金滅遼,就是先打下的居庸關,而后揮師南進,直取遼都燕京的。
金朝后期,蒙古族部隊曾多次攻陷居庸關。但嘉定二年(公元12xx年)元太祖率大軍進攻居庸關時,因金兵憑險堅守而久攻不下。最后蒙古兵轉攻紫荊關,然后繞經涿、易二州由關里向外,兩面夾擊,才攻陷了居庸關。
明軍滅元,也是先攻下居庸關,而后長驅直入,一舉拿下元大都北京城的。277年后,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又是攻取居庸關,而后進軍北京,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
居庸關長城導游圖篇三
居庸關是萬里長城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其帝絕險,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屏障。居庸關建在一條崇山夾峙,長達約20公里的溝谷之中,這條溝谷就是京畿著名的“ 關溝”。
居庸關城兩側皆“高山”聳立,峭壁陡不可攀,關城雄踞其中,扼控著南下北京的通道。這種絕險的地勢,決定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古代軍事家,稱其為“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唐代邊塞詩人高適,在描敘居庸關路險關雄時寫道:“絕坡水連下,群峰云其高 。
居庸之名,據元代人記載是秦始皇修長城時,徙居庸徒于此而得名。庸就是強征來的民夫士卒。其實居庸之名早于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前就有了。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在著名的太行八陘中,居庸關排列第八,即控扼軍都山的軍都陘。居庸關在漫長的歲月中,雖始終是兵防重鎮,但卻屢易其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時又先稱“薊門關”,后改“軍都關”。由遼以后金、元、 明、清至今,便始終稱居庸關 。
朱元璋滅掉元朝建立朱氏政權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便派開國元勛徐達修筑了居庸關城,這是明代修建長城關隘最早的記載。由此可見,居庸關戰略地位之重要。徐達所建關城,是很大的。古書記載:“跨兩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居庸關城建立后,于此置守御千戶所,永樂二年(公元1420xx年)又升為衛,統領五個千戶所。
居庸關自洪武建關后,歷代都有修建,較大的一次是景泰初年。土木之變以后,當時兵部尚書于謙奏明皇上:居庸為京師之門戶,宜亟守備,以僉都御使王鎮守重修居庸關。居庸關尚存的南門門額所嵌:“居庸關”石匾上就有“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的題記 。
居庸關,也是萬里長城雄關險隘中,經受戰火洗禮較多的一座關隘,這里曾導演出幾場決定朝廷命運的戰事。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0xx年)金滅遼,就是先打下的居庸關,而后揮師南進,直取遼都燕京的。
金朝后期,蒙古族部隊曾多次攻陷居庸關。但嘉定二年(公元1220xx年)元太祖率大軍進攻居庸關時,因金兵憑險堅守而久攻不下。最后蒙古兵轉攻紫荊關,然后繞經涿、易二州由關里向外,兩面夾擊,才攻陷了居庸關。
明軍滅元,也是先攻下居庸關,而后長驅直入,一舉拿下元大都北京城的。277年后,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又是攻取居庸關,而后進軍北京,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
在歷史上,居庸關雖飽經了戰火,但更多的時候,這里則是一派和平的景象。1971年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發現的一座東漢墓中,有一幅《使君從繁陽遷度關時》的壁畫,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居庸關車馬往來繁華情景。這幅珍貴的壁畫足以說明,居庸關兩千余年前,就已是溝通長城內外的重要門戶了......
居庸關長城導游圖篇四
居庸關關城云臺原是居庸關城的一座過街塔的座子,位于關城中心。云臺最早建于元至正年間(1345),它是一個雕刻得非常精美的白石臺子。
關臺用漢白玉石砌成,高9.5米,臺基東西長26.84米,南北長17.57米。臺頂四周的石欄桿、望柱、欄板、滴水龍頭等建筑,都保持著元代的藝術風格。臺基中央有一個門洞,門道可通行人、車、馬。券門與券洞上鐫刻著大鵬金翅鳥、鯨魚、大象、龍、曼荼羅和佛像。洞壁兩側刻有四大天王浮雕橡和用梵、藏、蒙、維吾爾、西夏、漢等6種文字刻成的陀羅尼經咒及造塔功德記。云臺可謂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藝術精品。
在臺上原有三座-塔,在元末明初時先后被毀。明正統四年(1439年)在臺上重修寺院,名泰安寺,于康熙四十一年(720xx年)焚毀,僅存云臺。現在臺頂上的柱礎,就是明代泰安寺殿字的遺物。
居庸關有南北兩個外圍關口、南面的叫南口,是關溝的入口。原來的舊關城和城墻已經殘破,只是在溝口兩旁山脊上,還可以看出城墻的痕跡、北口就是八達嶺口。
據載,初建時,云臺上原有3座石塔,名過街塔,塔毀后,在原址建1座廟宇,1720xx年被大火燒毀,最后只剩下現在的云臺。云臺的雕刻主要集中在券門和券洞內,券門上兩旁刻著交叉金剛杵組成的圖案,象、怪獅、卷葉花和大龍神,正中刻有金翅鳥舌;券洞內兩壁的四端刻四大天王像。這種由許多石塊拼起來的大幅浮雕,在中國雕刻史上是不多見的。四大天王像之間刻有梵、藏、蒙、西夏、維吾爾、漢6種文字的經文,對中國佛典和古代文字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券頂上布滿"曼陀羅"花圖樣,花中刻有佛像,是元代石刻藝術中的代表性的作品。
居庸關以景色秀麗著名,早在八百年前,"疊翠居庸抱云臺"就被金代皇帝欽定為"燕京八景"之一。始建于1342年的"云臺",雕工藝術精湛流暢,造型別致,圖案精美,是元代石雕藝術的珍品,也是元代建筑藝術的代表作。如今,掩映在楊柳紅楓間的居庸新關,更有"花木長城"的美譽。
居庸關是萬里長城的重要關口,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距北京約50公里,為保衛京師的屏障。與嘉峪關、山海關齊名,但因其地勢險要,位列三關之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居庸關長城導游圖篇五
這天上午,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了居庸關長城腳下,遠遠望去,長城就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間蜿蜒盤旋。
走近居庸關入口,只見居庸關城樓上面刻著“天下第一雄關”幾個紅色的大字。我們順著一段隧道爬上了長城,長城上游人如織。
在長城上,我看見了每隔一段都有一個小臺子,有點好奇,問爸爸那是干什么用的,爸爸說:“那是烽火臺,當敵人來犯時就點火放煙,通知下一個烽火臺,這樣一個一個傳下去”。長城很寬,五六匹馬可以并排走,在長城的一側,還有了望口和射擊口,供了望觀察和射擊用。
走在長城上,看著山上的`風景,心里想起古代勞動人民來,那時科技貧窮,沒有火車、汽車、起重機,為了國家的安全,人民能夠安居樂業,他們靠著無數雙手和智慧搭起了這座長城,這真是一個無法相信的奇跡啊!
居庸關長城導游圖篇六
我跟隨合唱團一起爬長城。
剛到了長城前,我便不禁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萬里長城的磅礴氣勢所震撼。只見蜿蜒曲折的長城好似一條潛伏在層層疊疊的山巒中的臥龍,在層層綠蔭的遮掩下,那一條“巨龍”格外顯眼。
長城可真陡峭呀,有的長城都傾斜四十五度角了。剛開始我還精力充沛地向上爬,可沒爬幾分鐘,我便已經氣喘吁吁了。我看了看前面那么遠的距離,那么高的煙臺,心里便有點想打退堂鼓了。可我抬頭一看前面那么多的同學都已經超過我了,我咬了咬牙,心想:還是再堅持一會兒吧。
于是,我便用盡全力的向前奔去。
漸漸地、漸漸地,我似乎被我的熱情、激情所感染,我超過了好多人,漸漸地、漸漸地,我趕上了最前面的部隊。
不過長城的盡頭似乎也有點兒太遙遠了。走了一會,我們便半路折回。
居庸關長城導游圖篇七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次我深深的體會到了這句話的道理。
-------題記
北京一游,我參觀了許多著名景點,但我印象最深的一個,那就是那雄偉的萬里長城了。
xxx曾經說過:“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天,我也要當好漢了,因為北段(右邊)的風景好一點,所以我選擇爬這一段。
開始爬了,我毫不廢力的到了第一個烽火臺,仔細一看,這居然全都是大塊大塊的城磚壘起來的,所以,萬里長城才這么堅固,忽然,我發現垛口上還一些燒過的淡痕,難以想象,古人是怎么把這一塊塊如同門一樣大的城磚,旁邊的磚上,都被壓出深淺不一的小坑,可見,人們在這駐守了多長時間。
啊,長城,你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你是我們祖先勞動的項果,啊,長城,有了您,中國才這般遼闊,朝氣蓬勃。
居庸關長城導游圖篇八
假期里,爸爸媽媽帶我到*游玩,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來到*的第二天,我們就決定去爬居庸關長城。
一大早,我們就來到長城腳下。抬眼望去,只見居庸關長城像一條長龍盤旋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之間。隨著山勢,它時而曲折迤邐,時而直*云霄,時而清晰可見,時而若隱若現,不由得讓人增添了無限的向往之情。
開始向上攀登了,起步的臺階不是很陡,臺階之間的間隔并不高,所以我們覺得很輕松,一邊欣賞山間風景,一邊說說笑笑。可是漸漸的,隨著山勢的聳立,臺階之間的間隔跨度越來越大。這時候,我必須扶著旁邊的索鏈,夸上一大步,才能登上一個臺階。我就這樣一步一步小心又*苦地爬著,不一會兒便氣喘吁吁,再也沒有剛上來時的輕松,眼睛也不敢四處張望了,生怕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去。
爬完一段陡峭的地勢之后,我停下來抬頭向上看,可是,在我的前方,長城仍然是蜿蜒盤旋,沒有盡頭。此時,我已經大汗淋漓,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我想放棄,便拉著媽媽來到了一個平臺上歇息,一邊喝水,一邊俯視下面的風景。啊!真是太美了!連綿不斷的群山一望無垠;郁郁蔥蔥的樹木一碧千里,綠茵茵的草地一片連著一片。看到這里,我想,既然半山腰都能看到這么美麗的風景,那么,爬到長城頂上,看到的風景豈不是更加壯觀。于是,我又拉著媽媽的手繼續向長城進攻了。
就這樣我們一直爬,一直爬。累了的時候就在臺階上坐下來吃點東西,喝點兒水。再接著爬,累了再坐下來……其實,每次坐下來之后,我都不想再站起來,因為我的兩條腿已經僵硬得有點不聽自己的指揮。但是一想到“只有登上最高的山頂,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我便又鼓起勇氣,繼續向山頂進發。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最終爬上了好漢坡,成為了好漢。大家在好漢坡前合了一張影,以作紀念。我站在長城頂上,看四面群山環繞,層巒疊嶂,仰望藍天白云,俯視青山綠水,呼吸新鮮空氣,瞬間忘記了勞累,忘記了一切煩惱。
此時,我為我的堅持而驕傲,更為古代勞動*的智慧而自豪!
居庸關長城導游圖篇九
有一年暑假,爸爸說帶我們去登長城,我開心極了。
我要真真切切的看一看萬里長城了!我們一大早來到長城腳下,已經有很多人了,他們有的成群,有的兩三個人,也有的單獨行動。
一家人除爸爸之外,幾乎都是輕裝上陣,看著前面的人群,我沖爸爸做了個鬼臉,跳躍著前進了。媽媽讓我慢慢走,我哪里還聽得進去啊!我得超越前面的隊伍才行!
“不到長城非好漢”,雖說我一點都不想成為女漢子,但是,也不能落在別人后邊吧?我可勁地跳了幾下,終于慢下來了,還是老老實實的走吧。天哪!沒有十分鐘,我就停下了:秦始皇啊,你怎么不修得矮一點,少幾個石階多好!我累得倚著高高的城墻,數著從我身邊走過的每一個人,一個、兩個、三個……九十九,不行!我快被家人追上了!這次,我不像原來那樣急躁了,按照媽媽說的,穩穩地走。
爸爸常說“姜,還是老的辣。”這不,又給我們出主意了:“為了減輕負擔,我建議你們都把自己帶的水喝去一半,反正我這里還有很多呢。”我們遵令照作,果然不錯!這會兒我們可有精神了,一直走在我們后面的幾個人突然跑到前面去了,這讓我很不舒服,于是又想跑,爸爸早就看透了我的這點小心思,一把抓住我:“欲速則不達!”那神情活像一個古代軍師,我被他逗樂了,慢下腳步。一邊走,一邊拍照,一不小心,鏡頭里多了好幾個外國人。他們也好奇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因為他們沒有啊!行走在xxx的土地上,行走在龍的故鄉,即使登上了萬里長城,他們也不能算好漢吧?我心里不服氣的想。
“hello!”我正想得出神,一個瘦瘦高高的黃頭發朝我打招呼,我禮貌的回答,沒想到她會漢語,她問我會不會被《弟子規》,我很自信的回答:“小學二年級就背過了,姐姐知道《論語》嗎?”因為我在媽媽的監督下背過幾章《論語》的,所以敢說,想想自己那時的神情可真夠驕傲的呀!黃頭發姐姐激動地嗚哩哇啦說起了英語,我倒聽不懂了。
我們算是陌生的朋友吧,一路上,也不覺累了,我教她一句《論語》,她教我一句英語,我們相約等我也考上大學,再重新登一次長城。我相信到時候我的英文版《論語》讓她五體投地!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