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遲子建清水洗塵讀后感篇一
清水洗塵是遲子建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不長,卻表現了一個和和睦睦的家庭,讓我們從中感受到其中的溫暖。
故事發生在禮鎮,鎮上還保留著在過年前洗一個熱水澡。小說以一個兒童天灶的視角來看待他的家庭,看待大人的世界,同時也表現了封建禮儀的繁瑣,迷信。雖然其中有些不愉悅,但是表現的是一個普通家庭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
小說從最細節處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孩子氣的奶奶,總認為自己是最干凈的,像小孩子一樣,如果有人嫌棄她,她還會哭哭鬧鬧,脾氣善變,愛美的、單純、懵懂的妹妹;愛吃醋,很愛爸爸,但是不承認的媽媽;還有老實巴交,樂于助人的爸爸。還有每次都是受欺負,用家里人洗過澡的水洗澡的,討厭過年的繁文縟節的我。這就是一個家庭的組成,普通的家庭,但是從天灶眼里的細節中,卻透露著種種的小幸福。
在天灶眼里,過年的繁文縟節讓他很煩,每年都要燒洗澡水,還要洗別人洗過澡的水,但是后來,爸爸媽媽的和好,贊美他們之間的愛,這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到后來,天灶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做簡單的幸福,過年洗澡并不僅僅只是洗掉一年的臟,晦氣,塵,更多的是家人之間的溝通,合作,簡單的幸福,這才是過年,生活的一種價值。
文章中有對奶奶的外貌描寫,稀疏的白發,下垂的眼袋,濃重的褐色老年斑,這寫出了奶奶的'年齡,還有當看天灶把她洗過的洗澡水倒掉的時候,她張大嘴,眼睛里出現格外凄涼的表情,失神的說:你嫌奶奶——————,在后面還不停的回憶以前她的風光的事情,這表現了奶奶其實很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希望在別人眼中她是最干凈的,最好的,但是當人老了之后很多東西都會改變,已經不再是從前的自己了,很多都需要別人來幫忙。
文章中還有對妹妹描寫,愛唱歌,但是發起脾氣來,誰都不認,“天云開始指手畫腳的命令天灶‘我要洗頭,給我舀上一臉盆溫水,我還要用媽媽使用的那種帶香味的洗頭膏’”這表現了天云的童言無忌,還有愛美,哥哥總是要讓著妹妹的,還有她還怕用過爸爸用過的洗澡盆就會懷孕,這表現了天云的單純,懵懂,很容易相信別人。
還有母親一百個不樂意,但是還是讓父親去幫蛇寡婦補盆子,父親還沒回來。母親雖然心里很慌,但是嘴上還是表現的很放心,這是一個小女人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個受傳統文化影響很大的形象,很多時候,很要面子,心里不樂意,但是嘴上卻要出賣自己。父親給蛇寡婦補盆子。
父親老實巴交,樂于助人,幫蛇寡婦補了盆子,看到煙囪堵了,幫助疏通了煙囪。
清水洗塵,洗掉的不僅僅是塵,洗掉了父母之間的誤會,洗掉了“我”對過年繁文縟節的厭煩,洗掉了很多不美好的東西,給新的一年留下美好的東西。
遲子建清水洗塵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修飾,封面的色調也是暗暗的,書頁也全是黑白,沒有任何色彩,對于我這個年齡來說,不喜歡這兒樸素的東西,買一本書的原因,與它有著一個有個性的書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關,如果是在書店里,恐怕我只能與這本書擦肩而過了。
遲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后都讓我感覺很朦朧,對它的理解也很模糊,總有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卻又那樣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華麗語句去描,卻又描寫的給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樣好的東西,因為沒有華麗的外表等這一類的原因而不受人關注,但一些因為外觀因素很好,但其實沒有什么意義的東西,卻被人當成寶一樣,在這本書中的《兩個人的電影》寫道;作者的母親今春血壓居高不下,于是作者勸她到自己這來,換換水土,作者帶母親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劉老根大舞臺,觀眾們熱情高脹,演員也與觀眾們互動著,整個舞臺熱鬧環繞著,這種形式就現在人們最愛的形式,但母親卻不喜歡,認為這就是個”耍“,看到一半就出來了,后來作者又與母親去很王全安導演的《圖雅婚事》。這部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但令作者吃驚的是,整場電影就只有作者與母親兩個人。這部電影雖然沒什么看,但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把我與母親吸引住了。母親嘆息道:”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這部電影一樣,沒多少人看。那些花里胡哨的書,就跟那個這老根大舞臺一樣,看得人多響。
是啊!現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種形式吸引著。掌聲,歡呼,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燈光、舞臺效果,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氣派的場面——這些演出人數爆滿,舞臺門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馬路上的車也根本開不動,人們干脆直接把車丟在馬路上,不管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無聊的相親節目還有那么多觀念,而且收視率還那么高?媽媽是電視臺的,在做一檔主持人選拔時,工作人員好奇的導演:“這個選擇那么傻,而且說的也不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為什么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現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為他傻傻的,才有看點啊,收視率才高嘛?導演語氣平淡的說道。“還有點節目故意制度矛盾來增加看點呢!”說得也有道理,沒有看點的東西,就算再在意義,也沒人會去看。
學校每年都會要求我們看“開學第一課”,并寫觀后感,我想如果不要寫觀后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看吧,像許多名人講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的那些節目,如果不是無聊時剛好調到來看看,會去主動或定點守到看的人應該不會很多。
遲子建清水洗塵讀后感篇三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遲子建,卻一直沒有去專注她的文字,今日,偶然讀了,深有感觸。
作為榮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1997——200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清水洗塵》,文章細膩、親切、溫暖。
小說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字里行間,卻恰似有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讀者看下去。
透過小說主人公淡淡的心思,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個單純、可愛、倔強的少年形象,看到了小鎮人們幸福溫暖而又繁雜瑣碎的生活。溫暖如初,卻又貼近生活,讓人看到小說中隱約出現的自己的影子。
無論是天灶,還是天云,又或是天灶的奶奶及爸爸媽媽,小說對白生動簡短,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畫面感十足,優美淡然的文字讓讀者耳目一新,百讀不厭。
近一兩年來,在朋友的鼓勵下,嘗試著試探著寫屬于自己的小說,去表達內心深處的一些十分渴望表達的東西。 卻總是在得意忘形一陣之后,看到巨大的差距,回過頭看,寫出的所謂小說,真稱不上是小說,只是一些冗長的占篇幅的東西罷了。
于是,我渴求對小說形式的學習,企圖理解和領悟小說的駕馭要點。在讀了本土作家苦金的《明天在哪里》后,也深受啟發。明白一篇小說,一篇好的小說,并非是要跨度很大的時空,其實可以是一個點,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同時,要立意深遠,要有自己的靈魂主旨。如同遲子建的這篇經典之作《清水洗塵》,小說的標題、內容和主人公都如文中的文字一樣優美、明麗和淡然。
看來,該是時候補習一下她的文字了。
遲子建清水洗塵讀后感篇四
遲子建、池莉、畢淑敏是我最尊敬的三位女作家。相比之于池莉直面生活的勇氣,生活細節的真實描繪取勝,畢淑敏外科醫生一樣直透人心的冷靜和條分理析、火沉于冰下的不動神色,遲子建則以豐贍的思辨色彩和雄健筆力,直透生命的本質讓人折服。
作為東北作家,作者將俄羅斯傳統文學和中國本土的思想相融合,東北廣袤的黑土和目力不所及的俄羅斯的傳統相互參照印證,使他的作品有華貴之氣。《泥濘》便是其中一篇。
“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作者起筆不俗,一開始便顛覆了春的風花雪月的概念,同時也給全文定下了灰暗蒼涼的基調。接著以雪的潔凈反襯大地的泥濘。筆鋒一轉,突出“純美至極的事情是沒有的,因而我還是愛雪,愛她的美麗單純,也愛他的脆弱和被迫消失,當然更愛她消融時給這片大地帶來的空前的泥濘。”
因為“泥濘常使我想起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羅蒙索羅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普寧、普希金都是踏著泥濘,一步步朝我們走來的,俄羅斯的藝術洋溢著一種高貴,典雅、博大,陰郁和不屈不鬧的精神氣息,不能不說與這春日的泥濘有關,泥濘誕生了跋涉者,他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平和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這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珍貴、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
接著作者由實入虛,從眼前之景轉入回憶,“想起木輪車碾過泥濘時濺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們跋涉其中的艱難背影,想起我們曾有的苦難和屈辱,我為雙腳仍然能碰到他而感到欣慰。”
這樣,由自然界的泥濘引申到對民族苦難歷史的態度“我們不會永遠重溫歷史,我們也不會刻意制造一種泥濘讓她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但如果承平日久,在面對著無邊的落葉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當我們的筆墨面對著白紙不再有激情而蒼白無力的時候,我們是否渴望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呢,為此我真應該感謝雪,他帶來了寂靜、單純、一覽無余的美,也帶來了骯臟、使人警醒而給人力量的泥濘。
我幾乎是整段抄錄,因為好久沒有聽到這振聾發聵的新聲了。而且文筆起承轉合,九折回瀾。通篇象征,將眼前之景、回憶之景幻化成哲學思考,很少寫具體的苦難,但通篇全是對歷史的思索、應對苦難的態度,洋溢著陽剛之氣、思辨色彩而又不失文字的華麗溫柔。
金錢使人沉重,思想使人輕盈,女作家尚且有如此胸襟和思考,擺脫生活的沉重還是要多思多學才是。
遲子建清水洗塵讀后感篇五
世界的景色在每個人眼中都是不同的,而北極村這一特殊的生長環境無疑給遲子建帶來了觀景、觀物的不同感受。幼年時北極村的那縷暮色中的炊煙仿佛一直縈繞在她的心頭,縈繞在她的作品中。
遲子建的散文作品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主要寫她在故鄉北極村的生活,以回憶的視角寫過去的生活,把故鄉中淳樸的勞動人民的形象刻畫得生動具象。第二類則是著眼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經歷,由一些細微的小事著眼,闡發自己對事物獨特的見解。在這一類文字中,女性作家所突出的細膩情感與她本身的思想高度巧妙結合,引發讀者的思考。在最后一類文章中,作者主要寫了自己游訪各地的見聞、心得。
在第一類文章中,遲子建總能把童年的往事講述得生動可感,讓人心生向往。也許是回憶有美化往事的力量,她筆下的農民也許有幾分笨拙無知卻總是可愛的,她筆下的趣事也許有幾分幼稚卻是讓人想去了解的。如《蚊煙中的往事》一文中,具體寫的是做醬、吃醬的事,聽來也頗為普通。但當作者用孩子的視角加以敘述時就增加了幾分童趣。“你愿意在河邊多流連一刻,看著浸在水中的柔軟的云,是沒人知道的;你愿意在山間偷偷地采一些漿果來吃,大人們依然是不知道的:反正有那么幾種野菜橫在籃子中,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踏人家門”,這些話聽著很孩子氣,卻讓筆下的情景令人憧憬起來。
回想自己的兒時雖然沒有出外采摘野菜的經歷,卻也有過許多充滿童趣的往事。也許在那時的大人看來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但在現在已經長大了的我的眼中卻是美好而令人留戀的,是僅屬于自己的美好經歷。而遲子建將這些經歷和其他的大人一起分享,大概也是想提醒他們不要泯滅童心吧。
而北極村的那縷炊煙也影響著遲子建以后對事物的認知,一直保持著自然、純樸的態度,這主要體現在在她的第二類作品中。在《我的夢開始的地方》一文中她如是說道:“當我童年在北極村生活的'時候,因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認定世界就北極村這么大。當我成年以后到過了許多地方,見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絢麗的風景之后,我回過頭來一想,世界其實還是那么大,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北極村。”
的確,我們在長大,心中的世界也在長大,只是身體和心一樣,總是戀舊,那舊日的情感、記憶便也混進了這個世界,現實與回憶都稍作停留,回到了最初開始的那個地方。那里,對于作者而言,是一個小小的北極村;而于我,是“草長鶯飛二月天”的江南,是溫軟的一池春水。
遲子建的文集中還有許多優美的抑或是發人深思的文章,但對我而言,最打動人的是她在描述故鄉時語氣里不自覺的依賴、留戀、自豪,如同孩子炫耀他們最寶貝的玩具。也許我們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會遭受很多挫折,但不管何時,一直牽引著我們的一定是那縷炊煙,是永遠不斷的夢中的炊煙。
遲子建清水洗塵讀后感篇六
很多年來,遲子建作為一名小說家頗受文壇重視和關注。但當我讀完湖南文藝出版社總編室主任,責任編輯薛健先生寄來的《假如魚也生有翅膀》的校樣書稿后,我認為遲子建也是一個十分優秀的散文家。
《假如魚也生有翅膀》全書分六輯,共73篇散文。自序是一首《致愛人》的詩。“你離去了/從此環繞我的河流/就是兩條了……”這凄傷優美的歌,仿佛以里爾克式痛苦召喚人性復歸神性的語言,青銅般地唱起了序曲。我把她寫在第一輯《春天最深切的懷念》里的篇章,視為通過語言而進行的一種很內在的心靈歷險和疼痛。的確如此,遲子建在愛人出車禍去世后,經歷了“最殘酷、黑暗、絕情”的日子,那日子盡管悲痛,但遲子建是堅強的。為此,她有了對生命無常的更深切的感悟和對親人刻骨銘心的懷念。當然除寫愛人的篇章之外,遲子建在此書所涉及的題材頗廣。其中有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對出訪國外的隨想,對小動物的遐思,以及閱讀札記和寫給同行的印象記。通讀全書,你會呼吸到一種大自然與作者和諧之美的氣息。比如:《中國北極的天象》、《女人與花朵》、《魯鎮的黑夜與白天》等,既以女性獨特的視角,闡述了自然萬物的生長與變化,又道出了人在大自然中滄海一粟的哲理。
遲子建是才華橫溢的女作家。她在寫小說之余所寫的散文,是真情的流露。讀者很容易用心靈去感覺、觸摸、溝通和接近一個真實的她。她是孤獨的,又是安靜的,她唯一的嗜好是創建精神之塔。她說:“創作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消蝕的過程。我們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消蝕。”
遲子建寫作就是渴望一種生命的超越,一種整個人生境界的升華,一種寒冷中的燃燒。她的長篇小說《滿洲國》是這樣,這部《假如魚也生有翅膀》也是這樣。該書第二輯《時間怎樣地行走》等22個短文,便是她寫得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所謂:“辭達而已矣”也。
《會唱歌的火爐》是一篇描述作者少年時代,在大興安嶺度過的時光,它讓讀者跟隨著他們姐弟三人,推著空車上山拉柴火。“那里生長著的鮮樹,比如落葉松、白樺、樟子松是絕對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樹,只有枝椏縱橫的柞樹和青色的水冬瓜樹。冬天的時候,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氣溫,是司空見慣的。”這篇散文以大興安嶺寒冷的冬天為背景,寫出了在艱難生活中親情的溫暖。
文中說:“在山里呆得時間久了,我和弟弟都覺得手腳發涼。父親就會劃拉一堆枝椏,為我們籠一堆火。潔白的雪地上,跳躍著一簇橘黃的火焰,那畫面格外地美。我和弟弟就湊上去烤火。因為有了這團火,我和弟弟開始用棉花包裹著幾個土豆藏到懷里,帶到山里來,待父親點起火后,我們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當火熄滅后,土豆也熟了,我們就站在寒風中吃熱騰騰、香噴噴的土豆。”也許正是因為小時候有這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時光,遲子建的筆底便有了東北風景的蒼茫與壯美。
《木匠與畫匠》是作者愛人去世后,裝修新居時的隨感。遲子建的散文大多與童年生活有關,這篇也不例外。她說:“童年的時候,我覺得木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們那時用的家具,哪一個不是木匠親手打出來的呢!想著木匠能讓椅子長腿,能讓桌子鑲上抽屜,就覺得他們是有道理牛氣的。”
遲子建裝修的新居我去過,很有藝術品位。那些從她家鄉運來的樟子松軟木,做著地板和家具。本色的噴漆,看上去干凈清爽。遲子建是懂得生活藝術的女人。她不僅文章寫得好,畫兒也畫得好。在她家墻上的那幾幅水粉畫和油畫,便是她的繪畫作品。
倘若你縱觀遲子建的這本散文集,你可以感受到人與自然風光的'融融暖意,可以體會到一個藝術家、文學家或思想家的成就最終都是孤獨所取得的成就。孤獨的堅守,才能創造精神之塔,拿《莊子》的話形容,則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遲子建正是這樣一個孤獨的堅守者。因此在熱鬧的群體中,她特別醒目地擁有了她自己。
遲子建清水洗塵讀后感篇七
手捧這本墨香涌動的《遲子建散文》。他的散文多是描寫,描寫這世間百態,每一件事盡是普通的事,可以想到的事。被他寫出來,卻別有一番滋味。也許正是因為這只是普通的'事,這本書才有著濃厚的味道。
《最是蒼涼起風情》是一篇我無意間翻到的文章。吸引我的的確是這題目。我并不理解這題目,風情與蒼涼有何關系?于是看了起來。文中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觀賞桑巴舞,在節奏強烈的舞蹈下,作者卻昏昏欲睡;第二次在阿根廷觀賞探戈,前幾個年輕舞者同樣無法提起作者一絲一毫的興趣,然而之后上來一對老年舞者,作者卻為之一振;第三次觀賞墨西哥舞臺劇依舊是無聊透頂。作者不禁思考,為什么唯有那老年舞者才另他欣喜呢?思來想去,即是閱歷。就像一個人,活的足夠久了,看過的、聽過的、做過的都足夠多了,自然會屬于一個人的風情與味道。像文中描寫老年舞者那般:別人是操縱著探戈表演,而他卻是駕馭著探戈。這種因歷練而得來的東西是骨子里生就出來的,是刻在一個人身上的,舞步不過是外化形式,是呈現出來的一種方式。真正的風情是經歷了時光的打磨與雕琢的,像一個民族的文化需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沉淀,一個國家需要經過磨難放得繁華。
《俄羅斯,泥濘中的春天》這篇文章不長,描述幾幅來自俄羅斯的油畫,描述另一個國家的歷史反映在畫家畫作上的內容。文中也多次寫到那些蘇聯解體時的畫作,凝重、大氣,用色彩掩飾愁苦的內心。而令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霍魯伊鎮的泥濘》。這幅畫我未曾看過,卻僅僅通過作者的描寫感受到那身處泥濘,于泥濘中前行的感覺,那時蘇聯正解體,透過作者的描述,我似乎能想象到有一些殘敗的小鎮,灰褐色的主調,透明卻深沉的雨絲,骯臟的泥濘。但也正如《最是滄桑起風情》般,俄羅斯這個國家因為這樣的泥濘,在經歷了西伯利亞的嚴冬后,春天變得異常的壯美。
我不禁想起我身處的這個國家。中國,五千年歷史很長,中國,他曾君臨天下,享盡榮華富貴;他曾遍體鱗傷,滿目瘡痍;他始終用骨節分明的手掌緊扣這片土地,他說的,是至死不渝的回答。
我用“他”,不像人們所認為的祖國母親的“她”,是因為我認為,這個國家是一位有著黑色長發,大紅龍袍的男子,他始終保護著我們,我們也保護著他。
遲子建清水洗塵讀后感篇八
大腦一片空白。讀她的散文,我總是被一股淡淡的哀愁籠罩著,大凡我所見過,我所喜的文章、文藻華美。但她筆下的事物卻多了幾分真實。這亦是我所遺失的。在她的世界中,也許在美的虛幻也抵不到真實吧!
但,我所遺失的遠不止這些。我作一個城市人,看見每夜的華燈初上,在落地窗中看見川流不息的車流,拔地而起的各式高樓大廈。我似乎會對城市有莫名的好感。可事實不全然如此 ,我無法看見清晰見底的小溪,所謂的百年的參天大樹,我聽不見鳥兒的鳴叫,清晨更不會有松鼠在公署的樹間跳動。不見了,全都不見了,它們成為了科技發展的犧牲品。《上個世紀的飛雪與溪流》中同樣感嘆了那些離我們遠去了的風華。但她依然滿懷希望的幻想著”有一天,它們還會在新世紀的曙光中,帶著重回人間的喜悅,妖嬈地起舞與歌唱。“人們明明每個人都有這樣遺憾,但為什么不找回它們呢?因為他們在自然與科技中,選擇了科技。
那么,我又不免質疑。難道,日后我們只能在影片,科教書中去尋找彩虹、藍天、松鼠的芳蹤了嗎?那書中偶然提及的榆錢兒似乎是個好代表,存在于父輩唇齒之間的清甜味大約我是沒口福了。我只是個孩子,在我的角度里,中國是進步的觀點似乎難以立足。我找不到了太多東西了。
我所遺失的難道只有這些嗎?不止吧!更多的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因為有了網絡,我們失去了《看不見的郵差》中的好師傅。更是拾不回了那寄信時的期盼,收信時的喜悅。太多的事物經不過時間的磨洗,在日子里日益消瘦了。
我又想到了曾經的熱點,那”扶不扶“的問題,我去在古裝片里看見了正面教材,有一個姑娘被雨淋濕了,她去村莊里敲門,開門的大娘也不問她身份,就立即心疼地說:”可憐的閨女,冷吧,快進來躲躲雨,喝姜湯吧!“我總是在想為什么古代人可以毫無心機,他們品質為什么已在消失?我想我會扶,我的朋友們也會扶。至少我希望善良不要遺失。
但,我依舊等待,它們會慢慢蘇醒。
遲子建清水洗塵讀后感篇九
書香濃濃,令人著迷,又是一本名著好書,又是一本良師益友,這本書就是《遲子建散文》。雖然它不及《畢淑敏散文集》那么生動細膩感人,也沒有象《張曉風散文》那樣的令人神往,但是它那獨特的韻味也深深的吸引著我。
其中有一篇叫《時間怎么樣地行走》,深深的抓住了我內心的好奇心。把我帶進了文章之中,作者一開始就提到了“掛鐘”,對于作者童年的情形,鐘是一張可以對所有人發號施令的嘴,它說什么,作者他們就得做什么。看到這兒,我的疑惑來了,不是談行走的時間嗎?怎么談上鐘去了,這個疑惑在我品讀完文章之后就后迎刃而解吧。
讀到了后面一些,作者筆鋒一轉,又談為時間的痕跡與形態,講述了時間如繁星一樣到處閃爍著,它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顯得匆匆了,作者寫到這兒,筆鋒再轉,開始大量描寫時間的痕跡,寫了幾十年前的一天,發現自己烏黑亮麗的秀發之中出現了一根白頭發,這很明顯是時間行走過的痕跡,作者還看見在她母親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齒脫落得越來越多。我明白時間讓花朵綻放的時候,也會讓人的眼角綻放出花朵——魚尾紋。時間是殺豬刀,它把你身體改造得淋漓盡致。
這本書一開始我一直讀不懂,我就把它放在角落中,漸漸遺忘它,是這兩天才發現這本書是這么深沉,這么讓人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