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血戰湘江心得體會模板篇一
誠心論,鄙人對國產主旋律戰爭電影一直抱著只要有,就去看看的惻隱之心,一直是不拋棄,不放棄,一直有一個將心向明月的態度,都是希望,有一天中國主旋律電影,尤其是主旋律戰爭電影能有點進步,可惜,我錯了,錯了這么多年。
由于排片太少,昨夜,不得不跑到偏遠的南苑附近的金逸影城,看了22:40的晚場,從一坐下,看到開場的架勢,我就知道完了,但堅持看了下去,直到最后,真是徹底地寒心,不由地在心里說道:中國主旋律電影啊!我一直給你機會,可是你自己太不爭氣了!
我并不像許多人那樣,因為反感內戰而討厭這樣的電影,相反我倒是覺得能把內戰拍好,那是真需要功力的,拍內戰要表現什么?是所謂信仰嗎?我認為不完全是,因為信仰是這個世界上最說不清的東西;是喋喋不休地再去說我們對,人家錯嗎?我也認為不完全是,因為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面,對與錯的關系也不是那么簡單關系;還是繼續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嗎?我還認為不完全是,因為時間會改變一切,那時的因未必真的就完全是現在的果。
那么,這種電影我們期待看到什么呢?我認為,就是能盡量回到那段真實的歷史當中去,尋找真正可信的故事,尋找真正閃現人性光輝的人物。他們說的話,不該是今天我們按意識形態修葺過的,他們的行為也不是我們按既定結果去編造的。
我們應該向美國電影看一點齊,人家也拍內戰,但人家向來不天天吼著我們自己多么正確,對方是多么邪惡,而是在內戰中發現人的真實偉大的故事。比如《亂世佳人》、《眾神與將軍》、《葛底斯堡戰役》(蓋茲堡戰役)、《光榮戰役》、《林肯》等等,這些表現美國南北戰爭的影片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沒有聲嘶力竭的非要站在哪一方,而是對所謂戰爭的“北方佬”或者“南方佬”都是很平等的視角和情感。至于最后,人物繼續選擇無關南北地,自由地、艱難地活著,還是選擇站到哪一方,那是隨著歷史潮流,小人物不得已的一種選擇,比如為北方軍打仗,戰勝后可以給多少土地或者給多少金幣,戰后他們會理直氣壯的去找戰勝當局兌現。最終,重要的是表現在殘酷的戰爭中,普通的每一個人是怎么穿越生死,是怎么堅忍地活下來的,離散的親人們是怎么團聚的,久別的故土,最終是怎么重新擁抱的?就像郝思嘉那樣歷盡劫波,重歸故里。
真實的歷史,真實的那時的世界,底層的老百姓們真有那種能力,就是天生能識別哪一方壞,哪一方好嗎?天生有那種界限分明的所謂階級感情,生來就知道該跟誰作對,該跟誰走?不可能!解放初期的電影或舞臺創作,可以,也必須那么表現,或者八十年代以前,再或者新世紀以前,也還可以那么一廂情愿地表現。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講點讓人可信又感動的故事,還一如既往地那么表現,就只能是找惡心了。不管哪里來的資金,官方的,還是民營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繼續這么拍攝這樣的電影,就是極大的浪費,因為拍出來,除了讓觀眾漠視、鄙視和嘲笑,似乎別無二用了。
如果能換一個思維,僅僅是換個思維,并不改變意識形態的方向和價值,這部影片也是可以拍得可看一些的,遠的學美國八十年前的《亂世佳人》,近的學學《血戰鋼鋸嶺》。坦白地說,我們中國電影似乎還不懂得去尋找真正有人性價值的故事,我們只會如從前小學生作文一樣用“表現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用這些體制化的方法去拍電影,結果只能越來越討嫌。難怪曹禺先生認為他的黃金創作時間,僅僅屬于1933至1942,這期間,《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此后54年,他再無偉大的作品問世。
最新血戰湘江心得體會模板篇二
前幾年大火的《血戰鋼鋸嶺》,確實是近年來戰爭題材中的優秀作品,戰爭的殘酷、人性的反轉、善與惡的交織、生與死的洗禮……觀眾們隨著影片仿佛穿越時空隧道,重回到二戰的主戰場,重溫沖繩戰場的慘烈一役。而正在全國影院熱映的《血戰湘江》,從戰爭的慘烈程度上來看,并不亞于《血戰鋼鋸嶺》,偏寫實的風格、硬碰硬的對戰模式、全程無尿點的戰爭場景,把炮火帶進了影院,把硝煙帶出了銀幕,真實殘酷的呈現了紅軍在生死存亡之際的關鍵一戰。
不同于一般的國產戰爭題材,影片不僅注重真實的展現戰爭場景,更注重刻畫人物內心的同時。從張一山夸張的表情、從保劍鋒滿臉是泥的表情中,看得出戰爭的殘酷。電影還刻畫了四種不同形式的戰爭場面,有硝煙彌漫的陣地戰、慘烈無比的肉搏戰,還有意志比拼的牽制戰、緊張激烈的遭遇戰等,喜愛軍事題材的影迷們絕對感覺夠硬。
《血戰湘江》真實再現“湘江戰役”中的新圩之戰、界首之戰、覺山之戰等,所以可能會顯得有些主旋律。但是全片節奏簡單、明快,戰爭場景從始至終貫穿全片,無論是開場的炮火紛飛、尸橫遍野的慘烈場面,還是悲情的界首阻擊戰,其他在敵人的包圍圈中奮力突圍、冒死度江等場景,幾場大戰聯系緊密,毫不拖泥帶水反而是一氣呵成,帶給觀眾的是血往上涌、熱血沸騰的直觀感受,把主旋律拍出了新花樣。不少影迷,走出電影院不禁說到,我軍還有這種操作,夠硬,夠爽!
為真實還原國共兩軍對壘時短兵相接、緊張刺激的戰斗場景,本片導演陳力掘棄了當下戰爭片普遍采用的三維制作、綠幕摳像等表現手法,而是全部采用真槍實彈,炸藥用了2噸,從而將寫實風格原汁原味的加以呈現,更真實的表現了戰爭的現場感、緊張感、窒息感、壓迫感。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儼然如同戰士進入戰場一樣,產生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受。電影畫面很良心,拍攝實打實,不摳圖,不玩特技,實打實的拍,沒有花架子,只有真英雄,貨真價實的東西總會被人看好。
這部制作、投入都堪稱是大手筆的影片中,對演員的演技和體能要求無疑更高。好在有年輕的老干部張一山坐陣,加上保劍鋒、王大治等一眾的拼命演出,所有演員不靠顏值嘩眾取寵,靠的是實打實的演技,才有如此過硬的品質。影片的音響效果爆棚,轟炸機的低空飛行、炸彈在戰場爆炸、坦克強勢行進,以及各種槍炮聲紛繁復雜交織在一起,帶給觀眾一次難得的視聽體驗。
戰爭題材一直都是外國片的天下,《野戰排》、《拯救大兵瑞恩》《父輩的旗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一部《血戰湘江》盡管還不能達到好萊塢工廠的整體水準,但還是帶來了太多驚喜,總算是揚眉吐氣了一把。八十多年前的一段戰爭歷史,經過當代電影的表現手法躍然銀幕,看起來還是那樣的歷歷在目和令人揪心,盡管早已知曉了影片的結局,但伴隨著影片的進程,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種感覺依然很神奇。影片《血戰湘江》在展現戰爭殘酷的基礎上,融入了戰友情、父子情、兄弟情,既催人淚下又發人深省。
最新血戰湘江心得體會模板篇三
歷史題材的電影,最大的特點與魅力,就在于它將過往的事塑造的有血有肉,讓我們感覺向當年的情景邁進了一大步,風煙狼藉亦或歌舞升平,都變得親切了些。
而《血戰湘江》這部電影也是如此,它將歷史課本上寥寥幾筆帶過的“渡江”放大,再放大,揉開了一草一木,揉開了每一個人物的眉眼,將一幅巨大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令我們擁有更真切的動容,更深刻的思悟。
在我的印象中,毛主席一直被安上歷史書上的那張臉,慈愛,冷靜,睿智,堅定,是一個手握大權的沉著中年形象。而在影片中,卻展現了另一種模樣,似乎還是青澀的青年,在李德、博古頻頻犯下“左”的錯誤還一意孤行時,他幾次三番勸阻,未果。此時才能感覺到,毛主席一步步走得更遠更深實屬不易。即使屢次碰釘子,他也不氣餒,不抱怨,而是立即策馬飛奔,去盡自己最的努力挽回。
課本中留下的只是關鍵人物的姓名,可除去他們,還有千千萬萬以身殉國的戰士,他們也用自己的一腔熱血為書寫輝煌的歷史貢獻了一份力量。而他們最令我動容的,是他們心中因信仰而牢牢筑起的一份“軍人的尊嚴”。該片中,印象最為深刻的電影畫面,便是奄奄一息的戰士氣若游絲地囑咐戰友將自己的帽子扶正,然后安然闔目。即使是死,黨的意志也永遠在那發光發熱,而我們戰士將不負這份意志。他們也應該被尊敬,也應該被記住。
最新血戰湘江心得體會模板篇四
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制作的電影《血戰湘江》,將于6月30日在全國公映。該片全景式描述了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展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譜寫出一部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公映前,該片已在全國很多地方,為部隊官兵和社會各界觀眾開展了巡映活動。根據巡映期間觀眾的反映和評價,電影《血戰湘江》有三大看點最令人期待。
細節具有極強的真實質感
這部影片的真實感還在于對批判教條主義的刻畫描寫,讓觀眾深刻認識教條主義的危害。比如,博古、李德只知紙上談兵,使部隊陷入蔣介石的圈套,輜重大搬家的決策使紅軍行動緩慢,選擇走大路致使部隊在敵機轟炸中傷亡慘重……占據了很大敘事篇幅的激烈血戰和慘重損失成為認識教條主義巨大危害的有力證據,讓人觸目驚心。
高強度的戰爭場面非常震撼
《血戰湘江》這部軍事題材力作,以真實的戰爭歷史為依托,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湘江戰役的真實戰況。僅看預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連天、焦土四濺……每個鏡頭都做到了對戰爭場面的真實展現。在重火力猛烈轟炸中,紅軍指戰員騎馬飛奔于戰壕間、眼神堅定扣動扳機、高喊“沖啊”等景象無一不讓觀眾感受到震撼。
歷史上,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途中打得最慘烈的一仗。影片一開始是雷口關血戰,接著是新圩爭奪戰、楓樹腳爭奪戰、蔣家嶺突圍戰等。不管是阻擊戰還是突圍戰,無論是中近距離攻守還是近身搏殺,都拍出了慘痛,拍出了真實,讓觀眾身臨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攝影機位在之前戰爭片中較少見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觀機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機位,讓觀眾瞬間感受到人類渺小,從而突出戰爭的殘酷。
影片全長116分鐘,高強度戰爭場面就占了近70分鐘,全程充滿強烈而獨特的震撼力。據悉,整個攝制過程中戰爭場面完全是真實場景,沒有特效鏡頭、3d和綠幕,近萬名部隊官兵參演,使用了2噸多tnt炸藥、80多噸汽油,片中隨處可見滾滾硝煙和槍林彈雨的畫面。幾乎所有演員都是在進行著真實的戰斗,身上自然呈現出緊張感,為觀眾展現出的是一幅熱血爆棚的戰爭場景。
紅軍犧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個紅軍犧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營長林有國血戰中殲敵無數,中彈后與給他當槍架的父親林裁縫一起倒地,他給父親整好軍帽,兩人為是紅軍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師長陳樹湘受重傷,腸子流出,竟親手扯斷,誓死不當俘虜,捍衛紅軍尊嚴……他們每個人都為偉大的長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紅軍戰士穿梭在樹林里,唱著不知名的家鄉民謠,滿懷希望地向前走……當歌聲響起的那一刻,會讓人有無限感慨:也許這些紅軍戰士在想家、在想念遠在家鄉的親人,但什么時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許,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條不歸路,但他們卻義無反顧。
在電影《血戰湘江》中,類似的鏡頭和故事還有很多,常引人落淚。觀看這部影片,我們收獲的不僅有震撼與感動,更有啟迪,那就是偉大的長征精神和忠貞信仰,在任何時代都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最新血戰湘江心得體會模板篇五
“哪怕經歷人間煉獄,也要堅決服從命令,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渡過湘江!”這是電影《血戰湘江》中紅軍戰士們鏗鏘有力的、以生命寫下的誓言。八一電影制片廠組織創作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被業內視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扛鼎之作、中國氣派的戰爭大片。11月27日,該片在京首映。
82年前的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5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但是,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湘江慘敗直接導致遵義會議的召開,重新肯定了毛主席的軍事戰略主張,確立了毛主席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相比以往的戰爭題材影片,《血戰湘江》實現了較大突破。湘江一戰紅軍遭到重大損失,過去的戰爭題材影視作品較少觸及,《血戰湘江》使紅軍長征史上最悲壯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藝術再現。影片非常有震撼力、有血性,大量戰爭場景真實慘烈,敵我雙方血流成河,尸橫遍野,更突出了紅軍將士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據介紹,影片共動用兵力7600余人次、群眾3.5萬余人次,使用炸藥2噸多、油料83噸,力求真實還原當年的湘江血戰。
飾演毛主席的王霙說,雖然他已經在很多部影視作品中出演過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毛主席,對他的各方面都很熟悉,但這次仍然與過去不一樣。“這部影片中的毛主席是一個特別叱咤風云又經常無能為力的毛主席,也是一個忍辱負重、服從中央的毛主席,還是一個生活化、有血性、鮮活的毛主席。”他說,陳力導演在現場要求非常嚴格,一個姿態、形體甚至說話的邏輯重音她都會注意到,比如毛主席拄著拐杖走路的戲曾經拍了11條,騎馬也不用替身,演員自己拍,以便找到最正確、最貼切的感覺。
陳力曾成功執導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和電視劇《海棠依舊》,一直以表現感情細膩、長于刻畫細節著稱,這次她接受新挑戰,拍攝了戰爭片。她說,從開始拍攝起,就想把這部影片拍成接地氣、有質感的片子,否則不會讓今人感動。影片是在悲愴的氛圍中創作的,演員們吃了很多苦,始終處于戰爭中的直觀狀態。影片的戰爭場面拍攝也沒有使用流行的三維、綠布,演員們全部在現場真實拍攝。綠布前的拍攝要靠想象,沒有真實場景的刺激,而這部電影里所有人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每個細胞都是張開的,做夢都在翻滾。
“我們用生命拍了一部電影。拍完這部影片,我感到幸福、幸運,感到今天的生活都不一樣了。我們應該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這部電影,知道生命價值在哪兒,今天的幸福在哪兒。”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