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小班大象教案反思篇一
過觀察,動手操作、游戲活動中學會比較大、小的不同。從而設計了本次活動《大貓小貓》
1.愿意探究物體大小的比較活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2.觀察物體的大小特征,進一步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并能使用相應的詞匯描述物體。能熟練運用物體大小特征進行大小不同物品的分類。
3.初步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重點難點
用物體大小特征進行大小不同物品的分類。
1.經驗準備:有相應的爬、鉆、跳等經驗。
2.材料準備:大貓小貓玩偶、大球小球、大玩具車小玩具車、大小積木若干、大貓小貓衣服若干、大魚小魚若干等等。
一、玩偶導入,激發興趣。
1、情景導入,認識大貓、小貓。
教師幫助幼兒完整說句子:這只是大貓、這只是小貓。
二、講授新知,區分大小
1、觀察物體的大小,初步了解大小的不同。
(1)出示三種大小不同的玩具,認識并比較大小
師:老師還給兩只貓客人準備了好玩的玩具。(出示玩具)這是什么?這兩個球有什么不一樣的呢?(教師出示不同大小的球)依次出示三種不用大小的玩具認知。
(2)通過大、小玩具游戲,加深大小的認知。
師:大彩虹圈和小彩虹圈要來做游戲了,你們看他們是怎樣玩游戲的?
游戲“變變變”教師將兩個彩虹圈藏于身后, “變變變,什么出來了?”然后伸出一只手讓幼兒說是什么出來了?幼兒學老師的樣子將兩個彩虹圈藏于身后,當老師說變變變,小彩虹圈出來了,幼兒就把小彩虹圈舉起來。當老師說變變變,大彩虹圈出來了,幼兒就將大彩虹圈舉起來。
師:大貓和小貓也想來玩呢?你覺得大貓應該玩哪一個彩虹圈呢?快拿出來給老師看看,小貓玩哪一個呢?”讓我們把大圈送給大貓,小圈送給小貓。
2、幼兒動手操作,并能區分物品的大小
(1)為大貓小貓穿上大小合適的衣褲。
師:今天老師不僅給兩位貓客人準備了好玩的玩具,還準備了漂亮的衣服,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出示大小不同的衣服)
(2)教師示范,大貓小貓穿衣過程。
(3)幼兒操作給大貓小貓穿衣服,老師巡回指導。
三、趣味游戲,加深鞏固
1、比較大小的游戲,將大小不同的魚一一對應分類。
“大貓吃大魚,小貓吃小魚”游戲開始,教師及時指導。
2、比較大小游戲結束,教師小結。
四、延伸活動
寶貝回到家里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來玩比較大小的活動。
踐活動。數學家根據猩猩在覓食是會選擇數量相對多,或是個頭相對大的食物,得出對于數量多少、物體相對大小的認知是動物先天的。也就是幼兒先天就具備識別相對多少相對大小的能力,而在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是要基于幼兒的先天經驗,將大小抽象出來。為后續進一步用數學的眼光感知、觀察、識別客觀世界提供活動經驗基礎。
活動中寶貝們都能積極參與,興趣濃厚,愿意探究物體大小的比較活動,第一個環節是情景導入,以班級里來了兩位小客人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通過辯認大、小兩位貓客人的活動引出大小的概念。
第二個環節是寶貝們通過認知三種不同大小的玩具,并能在游戲中區分大小玩具,抽象大小概念。
在活動中不僅動腦觀察思考同時又在操作的環節增強了動手能力,在給小貓穿衣服這一環節中寶貝們的專注能力都特別好,分別為大貓小貓穿上了大衣服和小衣服。達到了目標 2 的設定觀察物體的大小特征,進一步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并能使用相應的詞匯描述物體。能熟練運用物體大小特征進行大小不同物品的分類。第三個游戲環節呢更是讓小班寶貝能動靜交替,并加深鞏固新知識。初步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本節活動中寶貝對物體大描述方面還有些欠缺,有的寶貝不能用完整話表達,在日后的語言表達上還需要多加強培養,并且在區域材料投放上多一些比較大小的創設游戲。
小班大象教案反思篇二
這一活動的兩個重點內容目標是感知泡泡的各種特征和了解泡泡的`制作過程,小班孩子對“泡泡”這一內容充滿了興趣,因此,我通過讓孩子們玩一玩、看一看、比一比等各種方式進行教學。
(1)抓住興趣點,以游戲導入:
(2)制作過程的科學對比:
(3)延伸活動的思考:
吹泡泡這一內容還可以有各個領域的活動延伸,如科學領域吹泡工具大小、形狀對泡泡的影響等,幼兒既感興趣,也富有教學價值。
小班大象教案反思篇三
1、通過觀察、比較,在了解盒子的大小、形狀、用途等過程中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
2、在感知不同盒子外形特征的過程中,知道一些整理物品的方法。
了解盒子的大小、形狀、用途及根據用途分類。
探索一些整理物品的方法(小盒子可以躲進大盒子里面)
1、各種盒子——vcd圓盒子、藥盒子(帖有1至7的數字)、相同的餅干鐵盒2個、餐巾紙盒、牙膏盒子2個、喜糖盒子、肥皂盒子、巧克力盒、眼鏡盒子、蛋黃派盒子大小各一。
2、自制的套盒一組及大小不一的盒子。
3、幼兒16名。
一、說說自己的盒子
1、找一個盒子,和好朋友說說:“你的盒子是什么樣子的,里面是裝什么的。”
師:看看地上都是什么呀?(盒子)
師“請你找一個盒子寶寶,和好朋友說一說,你的盒子是什么樣子的,里面是裝什么的。”
幼兒起身去拿盒子,教師提示:(慢慢走,不要睬到盒子寶寶…。)
幼兒回到坐位和同伴交流,教師輔導,“你的盒子是什么樣子的,里面是裝什么的。”
2、集體交流:
組織幼兒安靜,教師提問:“你的盒子是什么樣子的,里面是裝什么的。”
預設提問(可選擇):
喜糖盒子——這個盒子是什么形狀的?它是裝什么用的?什么時候會拿到喜糖?(積累經驗:三角型的,里面裝喜糖的,結婚的時候用喜糖)
巧克力盒子——這個盒子是什么形狀的?它是裝什么用的?(積累經驗:象花一樣的,放巧克力的)
藥盒子——這個放藥的盒子怎么和我們平時看到的藥盒子不一樣呀,上面還有數字呢!為什么要有數字?(積累經驗:盒子上的數字1表示這是星期一吃的,2表示星期二吃的,依次類推)
餅干盒子——這個盒子是什么形狀的?它是裝什么的?還有誰的盒子也是圓圓的?(積累經驗:這個盒子是圓形的,是裝餅干,請幼兒找相同圓形的盒子碰一碰)(這里的相同是完全一樣的)
牙膏盒子——這個盒子是什么形狀?它是裝什么的的?(積累經驗:這個盒子是長長的,是裝牙膏的,請幼兒找也是牙膏盒子碰一碰)(這里的相同是用途一樣,只要是裝牙膏的都可以)
蛋黃派盒子——這個盒子是什么形狀的?它是裝什么用的?誰的盒子能和它做朋友?(這里的相同是用途一樣,但大小是不一樣的)(找到小的蛋黃派盒子)猜猜哪個盒子里裝的蛋黃派多?為什么?(積累經驗:小盒子裝的少,大盒子裝的多,小盒子還可以躲到大盒子里)教師示范把小盒子藏到大盒子里,為下面的難點內容做好經驗的準備)。
眼鏡盒子——這個盒子是什么形狀的?它是裝什么用的?家里還有誰也戴眼鏡?(積累經驗:這是放眼鏡的,到了晚上,眼鏡就放在這個盒子里睡覺)
小結:這么多盒子寶寶,他們形狀、大小都不一樣,里面裝的東西也不一樣,有的盒子裝好吃的東西,有的盒子放用的東西。
3、送盒子寶寶回家:
師:“看看您手里的盒子寶寶是裝吃的還是用的?放吃的放在這邊,放用的請放在那邊。
幼兒分類放盒子
交流(重點提問):
教師提問:都放好了,看一看,有問題嗎?老師可是有點問題:(根據幼兒擺放來決定問題)
1,這個盒子(牙膏盒)是裝什么的?牙膏不是也要能到嘴里的嗎,為什么不放在吃的東西這邊?(它是刷牙用的,它到了嘴里以后要吐出來的,并請幼兒模仿刷牙的動作)
2,藥盒子—(這個藥盒為什么放在吃的這邊?所有的藥都可以吃嗎?引導幼兒探索,有的藥是不可以吃的,如:紅藥水、眼藥水等。教師教授正確的生活經驗,這個藥盒可以放到吃的這邊,也可以放用的那邊,如果盒子里放的是藥膏和眼藥水,就要放在用的這邊。
二、猜猜神奇的盒子
重點提問:
教師出示倒扣的蛋糕盒(蛋糕盒、牛奶盒、鞋盒子、豆腐盒、香水盒、手帕)
提問:
師“這里還有一個盒子,猜猜里面裝的是什么?
蛋糕盒——猜猜里面裝的是什么?(教師提問,幼兒猜想)
牛奶盒——方方的牛奶盒子里可以放些什么呢?(幼兒猜想)
鞋盒子——這里面放的是寶寶的鞋子還是媽媽的鞋子?為什么?那我們來比一比(用教師和幼兒的腳都比一下,得出結論:是放寶寶的鞋子的,因為,盒子小,媽媽的鞋子放不進去,寶寶的鞋子正好)此環節是為突破難點做鋪墊的。
豆腐盒——這是什么盒子?里面還有盒子嗎?你怎么知道?(這是豆腐盒子,里面還有盒子,因為它是透明的)
香水盒——這是什么盒子?里面還有盒子嗎?(幼兒猜想)教師可搖動盒子,聽聽里面有盒子嗎?)教師用夸張的方法從盒子里拿出手帕并展開?提問:“呀,這么大的手帕是怎么藏到這么小的盒子里的?幼兒回答:手帕折小(請幼兒動嘴巴,教師動手,示范折手帕)(此環節活潑、有趣,是一個小小的高潮,大大的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效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
小班大象教案反思篇四
星期四我們開展了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蘿卜》,在本次科學探索活動中,主要以幼兒的探究、體驗、感受為主,所以孩子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主動接受經驗的過程顯得非常有趣。這也很感謝家長們的積極配合,使每個幼兒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本次活動流程比較清晰完整,但是我在某些環節的處理上還是存在著很多的不足。
“紅公雞,綠尾巴,一頭扎進泥地下。”我以猜謎的形式導入,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大家紛紛進行猜想,反應很熱烈,孩子們的想象很大膽,可見他們的想象力很豐富,平時的觀察力很敏銳。之后我出示了一個挖有小洞的箱子,告訴幼兒里面裝著這種各樣的蘿卜,讓幼兒摸一摸,觀察摸到的`蘿卜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的。在這一環節分發蘿卜的時間用得比較久,導致后面的時間有些延長了。在觀察蘿卜外形特征的時候,我讓幼兒體驗在先,自身感受在先,有了初步地了解后,通過在操作卡片上的記錄,加深了幼兒對胡蘿卜、白蘿卜和紅蘿卜的認識,也為之后的分類環節作了一個鋪墊。對于分類,要求小班的孩子能根據物體的一種特征進行在分類,我主要是讓幼兒根據顏色進行分類,通過比一比的游戲,孩子快速地分好了蘿卜。雖然沒有事先給幼兒分組,但是孩子們分好后能快速坐回位子上,表現都很棒。最后我讓幼兒品嘗了三種蘿卜生吃是什么味道的,在給幼兒吃蘿卜的時候,我邊問幼兒“這是用什么蘿卜切出來的?”,讓幼兒觀察蘿卜切出來是什么樣子的。我特別強調紅蘿卜,因為它外面的皮和里面的肉顏色是不一樣。幼兒吃完后得出了胡蘿卜生吃是甜甜的,其他兩個有些辣。最后,遷移到生活當中,從認知上升到情感,我們討論了關于蘿卜的菜肴,蘿卜燉排骨的味道可好了,營養也很好,通過討論使幼兒喜歡吃蘿卜。我認為在這個環節中如果能讓幼兒觀看一下關于蘿卜菜肴的圖片,或許更能給幼兒視覺沖擊,更喜歡吃蘿卜。
小班大象教案反思篇五
手電筒、記錄板、神秘箱、動物或植物等卡片
1、嘗試打開各種手電筒,玩一玩,知道手電筒會發亮。
2、通過箱子上的洞以及手電筒的照明,觀察箱子里的物品。
3、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結果,選擇相應數量和形狀的卡片在對應位置進行記錄。
1、幼兒使用手電筒進行照明的方法。
2、幼兒是否能嘗試變化手電筒照射的位置和方向,尋找到更多的物品。
3、幼兒能否講清楚自己發現的物品。
1、建議將此活動放在《白天和黑夜》主題中進行。
2、神秘箱的一端要能打開,方便教師不斷調整、更換其中的物品和物品的位置,。增強神秘感,提高幼兒尋物的興趣。
激發幼兒探究動機及興趣是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和教學活動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大自然是知識的寶庫,是活教材。奧妙無窮的大自然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最好場所。讓幼兒親臨大自然,充分運用他們的感官,看看、聞聞、聽聽、摸摸,使幼兒獲得豐富的感知。讓幼兒接觸大自然,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還促進了幼兒感知能力的發展誘發了他們學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
小班大象教案反思篇六
本次科學課主要是要讓幼兒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知道雞、鴨、鳥都會生蛋。在課前我先發動家長為幼兒準備雞蛋、鴨蛋、鵪鶉蛋和鵝蛋并帶到學校里來,少數幼兒按要求帶來了,有的家長還把蛋給煮熟了。
在第一環節中,我先請幼兒自己來說一說今天帶來了什么蛋,基本上的幼兒都能說出自己帶來的雞蛋和鴨蛋,還有鵝蛋和鵪鶉蛋幼兒比較少見,所以說不太出,我請幼兒將這些蛋進行比較,說說他們有什么不一樣,小朋友觀察的比較仔細,說出了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再通過感受知道重量也不一樣。
接著我又提出問題,請幼兒猜一猜雞蛋里面會有什么?有的說有蛋黃,有的說有蛋白,原來幼兒說的都是已經煮熟的雞蛋,我讓幼兒再來猜一猜沒煮熟的雞蛋里面會有什么呢?這下小朋友們遇到難題了,說不出來了,于是我提議把雞蛋打開看看好不好?小朋友們積極響應,大家一點聲音也沒有屏住呼吸,哇!蛋打開來了,小朋友們清楚的看到里面的蛋黃和蛋清。小朋友們興奮極了。
活動結束后,我想如果把其他的幾種蛋也打看來讓幼兒觀察,那樣效果會更好一些,在打開蛋的時候如果再仔細一點,可以讓幼兒觀察到蛋的.外面有一層薄薄的白白的膜。那樣幼兒的收獲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