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教案萬能篇一
1.判斷下面簡算各題是否正確。
(1)99×4.4(2)45÷2.5
=(100+1)×4.4=(45×4)×(2.5×4)
=100×4.4+1×4.4=180×10
=440+4.4=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1)13÷2.5(2)3.2×12.5×25
(3)(44×4)×25(4)999×9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教案萬能篇二
1.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數量關系。
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為了讓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本節課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示意圖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讓學生結合示意圖,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將對數量關系的分析與平均分聯系起來。通過圖形表征和語言表征等多種形式,將具體問題和運算的意義聯系起來,使學生有理有據地選擇算法。
2.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決問題主要是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而數量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則是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問題的過程。本節課充分利用主題圖呈現的用除法解決的兩種不同的現實情境,幫助學生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直觀化,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同時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主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要解決的問題與除法意義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經驗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教案萬能篇三
1、通過讓對同類物體進行長短比較,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
2、能夠比較和區別物體的長短。
3、學習用并置的方法區別物體的長短。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比較概念(3-1 3-2)
2、長短不同物品、幼兒學具。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談話導入:小朋友,老師這里有兩根魔棒,你能看出它們有什么不同嗎?(讓幼兒發現長短不同。)
二、展開
1.通過操作,學習并置比較法。
2.用什么方法證明你說的是對的呢? 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比出來的?
小結:用并置比較的方法比較長短。與幼兒一起朗誦教師總結的兒歌,邊說邊操作。
觀察圖片,比較相同物體的長短。
請幼兒看看圖片哪支鉛筆長?哪支鉛筆短?并在最長的鉛筆下面的圓圈里圖上紅色,在短的鉛筆下面的圓圈里圖上藍色。4.分組操作,鞏固方法。
請幼兒在小筐里分別拿出不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相鄰兩名幼兒相互交流,教師進行巡回指導,重點指導掌握不好的幼兒。
三、活動延伸
教師小結后,讓幼兒通過尋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學習比較長短,形成長于短的體驗。
(活動自然結束)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教案萬能篇四
1、老師請5名學生上講臺排成隊列5名學生排成隊列,其余學生描述其中一位學生的位置。
2、在老師的口令下,學生按要求調換位置,使學生初步體驗到:前后的位置與順序,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二、觀察討論、學習新知
1、觀察課本主題圖、討論并填空。
2、老師出示:課本“做一做”第2題小動物賽跑圖
三、練習鞏固、啟發思維
1、說一說
(1)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后面是誰?(目的: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會前后意義和相對性)
(2)你前面有幾個同學?后面有幾個同學?你是排在第幾位?(使學生學會從前面數或者從后面數,得到不同。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教案萬能篇五
1.上節課學習了乘法分配律,誰能分別用自己的話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5
用簡便方法計算102×45,32×27+32×73。
教師:觀察每個算式中的因數有什么特點?可以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嗎?(學生觀察思考,獨立嘗試計算)
學生計算后匯報,教師板書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102×(40+5)
=100×45+2×45=102×40+102×5
=4500+90=4080+510
=4590=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864+2336
=32×100=3200=3200
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后,在全班交流)
(1)你認為每個題的哪種算法最簡便?為什么?這種簡便算法的依據是什么?
(2)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小結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方法。
三、課堂練習
1.基本練習
(1)練習五第5題:學生獨立完成口算題。
(2)填空。
鞏固練習
(1)練習五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3)練習五第8題:學生根據情景圖中所呈現的信息先獨立思考解決,對有困難的可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說出自己解題的思路。
3.發展練習
練習五思考題,獨立思考,有困難的先在小組中商量解決,最后全班反饋,要求說出思考過程。
4.課堂作業
練習五第2,3,6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的學習你都有些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教案萬能篇六
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應該讓學生從實際問題入手,逐步發現隱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規律,經歷抽取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教案萬能篇七
1、今天有一些小動物想和小朋友一起來學習,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雜亂地貼出動物頭像)
怎樣能很清楚地看出它們各有多少個?(指名說)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來分一分、排一排?
現在你能告訴大家,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分一分、數一數是我們上學期學習的統計方法,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統計(板書課題)創設情境,復習分類統計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小動物頭像的場景中進入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研究探索,進行新課
1、收集整理數據
(1)每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個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從盒子里摸出一個看看,并告訴大家盒子里有許多這樣的圖形。
現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
聽老師講一下游戲的要求:小組長從盒子里拿出一個圖形,說出圖形的名稱,其他小朋友要想辦法把它記在紙上,組長再拿一個,你再記一個,一直把盒子里的圖形拿完為止。
這一環節的設計,教者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用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并啟發學生用其他一些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2、分組活動
3、小組匯報
4、引導學生比較記錄的方法,得出哪種方法更清楚,更簡便。
通過剛才的比較,現在你喜歡哪種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歡的方法說給大家聽一聽?要說出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歡這種方法,如果讓你再來記一次,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
5、填寫統計表
看著這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么?
三、組織練習,統計文具
1、用先記錄的方法,統計一下小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歡的方法把每個人的文具數記錄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組的文具數量。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教案萬能篇八
如果我是文具店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什么?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讓學生充當生活的角色,統計小組里的學習用品,寓知于樂,激發興趣,發展認識,使數學歸于生活實際。
四、課堂小結,課后延伸
今天學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課后選一項內容進行統計。
評價是《數學課程標準》極為重視的一個方面,評價態度與情感的有機滲透,評價與統計的巧妙結合,統計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真正體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教案萬能篇九
教學內容:二年級下冊教科書第109頁的內容。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初步獲得一些簡單的經驗。
2.能借助連線、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進行推理。
3.在簡單推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和有條理地進行數 學表達的能力。
4.使學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 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教學難點: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及數學表達的能力。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喜不喜歡玩游戲呢? 生:喜歡
師:不錯,聽的很認真!要加快速度咯!
摸摸你的右耳,摸摸你的左耳,摸的不是右耳,停!你摸的哪只耳朵? 生:我摸的是左耳朵。師:為什么不摸右耳朵? 生:因為你說摸的不是右耳朵,就只能摸左耳朵了。師:哎?你怎么不摸左眼睛呀? 生:因為這是摸耳朵的游戲呀!
師:對了,這是摸耳朵的游戲。人的耳朵只有幾只? 生:兩只。
師:人只有兩只耳朵,摸的不是右耳就是左耳。師:這個游戲好玩嗎? 生:好玩!師:好玩等會兒再玩,準備上課好嗎?(這個游戲和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有關,下面我們準備上課了,好嗎?)
一、創設情境“猜一猜”,初步感知推理
1、猜神秘嘉賓
師:今天班級后面來了很多大朋友,同學們一定很高興,老師還邀請了一位特殊嘉賓也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了。師:你們猜猜他是誰? 生:亂猜。
出示條件2:這位嘉賓不是小精靈。師:那誰是這位嘉賓?誰來猜? 生:柯南
師:確定嗎?你是怎么想的? 生:不是小精靈,就是柯南。
師:對,這說明在猜的時候我們不能漫無目的地隨便猜,而要根據所給的條件來猜。像這樣根據已經知道的條件,逐步推出結論的過程,在數學上稱為推理。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
3、揭示課題:數學廣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1、探究“含有兩個條件的推理”
2、師:同學們想不想和柯南一樣聰明機智呢? 生:想
3、師:那就趕緊進入“柯南偵探營”吧!學習一下柯南偵探的破案方法。 猜一猜老師的兩只手心里分別寫著數字幾。
4、出示:老師的兩只手心里分別寫著數字——
5、師:能用上“因為?所以?”來說出你的觀點嗎? 生1:因為左手寫的不是8,所以左手寫的是9。生2:因為左手寫的不是8,所以右手寫的是8。
6、生師:說的真棒。那誰能用上“因為?所以?那么?”來完整地說出自己你判斷? 1:因為左手寫的不是8,所以左手寫的是9,那么右手寫的是8。
7、生2:因為左手寫的不是8,所以右手寫的是8,那么左手寫的是9。師:你真了不起。老師獎你個智慧星。還有誰再來試一試? 柯南教你第一招:
8、師:小朋友們可真棒,剛才我們所用到的就是破案時常用的一種方法,叫做排除法
9、2、探究“含有三個條件的推理”
11、出示例題1:先出示例題1的前半部分:有語文、數學和品德與生活三本,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再分別出示小紅和小麗說的話,最后出示問題。
12、有語文、數學和品德與生活三本書,小紅、小麗和小剛各拿一本。小紅拿的是語文,小麗拿的不是數學書,請猜一猜小剛拿的是()書,小麗拿的是()書。
13、(2)理解題意、分析問題 師:,從題目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15“有語文、數學和品德與生活三本,下面三人各拿一本”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教案萬能篇十
教材分析:
?旋轉與角》是北師版數學第七冊第24-25頁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了圖形的旋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旋轉入手,使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從而引出平角和周角。為下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打基礎。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銳角、直角、鈍角、周角的形成過程,理解各角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通過教學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會辨認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教法學法:
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強調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新的學習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綜合實踐能力的機會,促進其經驗的積累,發展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以游戲引入,教師發指令,一學生按指令旋轉活動角得到相應的角來,這不僅幫助學生復習了學過的角,也讓學生初步感知旋轉可以得到角,從而引出課題。接著還是通過活動角旋轉得出平角和周角,進而介紹他們的特征和畫法,探討它們和直線及射線的區別,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得出結論:通過旋轉,可以得到好多種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重點。
在認識完平角和周角之后,我安排了讓學生用身體的動作擺一擺角,我出示卡片讓一名學生做動作,其它同學來猜角的名稱,在點子上畫角,分析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給學過的角排隊等課堂活動。通過讓學生觀看畫面,親身模仿運動,結合講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們的視野。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這兩種角的認識,體會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們的普遍存在。
在學生認識了這些角之后,讓學生找出各種角的特點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區別各角。最后,完成一組練習,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