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老年人生活調查報告總結篇一
據報道,昨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正所謂“九九重陽”,因此我們習慣稱這一天為“重陽節”。“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法定的“中國老年節”。多少年來,這個節日不但傳承了民俗文化,也承載著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社會美德。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老年人成為旅游大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州68歲的張女士表示,旅游已經成為自己退休后的主要生活方式。“朋友們在一起,說去哪兒,站起來就走了。大家可高興,幾個人照照相,跑跑玩玩,啥都忘了,到山里頭都瘋得跟小孩兒一樣,很開心。”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老年人閑暇生活更加注重品質和時尚,旅游日益成為老年人休閑生活的新選擇。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第四次調查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王建軍介紹:“,13.1%的老年人明確表示未來一年計劃外出旅游,9.1%的老年人表示有可能在未來一年外出旅游。其中,城鎮老年人未來一年有明確外出旅行計劃的占17.5%,農村老年人占8.3%。,8.7%的老年人有外出旅游支出。”
“老年人經濟狀況顯著改善”、“城鄉老年人幸福感顯著提升”,這是王建軍在發布會上的開場白。也是經過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超過22萬份樣本調查后的結論。王建軍介紹,老年人經濟狀況顯著改善,城鎮老年人收入來源顯現結構性轉變,農村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比例明顯提升,農村老年人收入增長速度快于城鎮。
“20,我國城鎮老年人年人均收入達到23930元,農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達到7621元,分別比增加16538元和5970元。從城鄉差距看,20,城鎮老年人年人均收入是農村老年人的4.5倍,隨后逐漸縮小,到年,城鎮老年人年人均收入是農村老年人的3.1倍。”
進步的同時仍有提升關愛的空間。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和今日頭條尋人公益項目聯合發布的《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走失老年人一年約在50萬上下,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約為1370人。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執行院長宋宗合介紹:“低學歷人口在走失人群比例中占比特別高,其中高中水平以下的占到了98%。從工作的情況,70%的是非正規職業,或者沒有工作,大部分是農村人。男女比例女性的比例要高于男性,女性達到了58%。”
調查報告指出,50萬的走失老人總量,救助站內救助卻僅有2.15萬。報告建議:建立110和救助站的連接,將報警類信息和求助類信息進行區別,將市民求助信息發往救助站,打造全國統一的尋人網絡平臺。比如完善全國救助尋親網的功能,成為人口報失和查找的綜合信息平臺。另外,在全國救助站全面建立警務點,并連通警方的人口信息和戶籍網絡的光纜,由駐站民警協助查找走失人員信息。
宋宗合介紹,根據調查救助站,有一半多都設有警務點。但目前警務點的功能比較單一,主要涉及到治安和維穩的作用。希望將來警務點能和公安新系統打通。直接在站內的警務點可以把人口信息的查詢問題給解決掉。這樣的話就縮短了尋找走失人口的尋找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官民各個協作機構相互間能夠形成一個包括科技手段運用,形成一個整體聯動照護救助這樣一個大的機制,這樣對整體老年人走失的狀況能夠起到一個緩解作用。
老年人生活調查報告總結篇二
1、調查目的:
我國如今已步入了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健康問題層出不窮。許多老年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都與飲食結構以及健康知識行為密切相關。為了了解社區老年人的飲食健康知識,增強老年人的飲食健康意識,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預防和減少某些疾病的發生,對周邊社區5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了飲食健康的調查。
2、調查對象
周邊社區50歲以上的老年人
3、方法
對周邊社區5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飲食、保健、身體狀況等方面進行了訪問與調查。
4、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對蔬菜水果的攝入比較低,豆類奶類攝入量也稍顯不足,禽畜肉類攝入量過高。三餐供能比中,晚餐攝入的熱能偏高。多數人有肥胖的癥狀。在其他健康方面,三高,心血管疾病,,骨關節方面的疾病也較為普遍。
5:結論
老年人膳食構成不夠合理,需加以調節。老年人飲食認知存在問題,對營養知識的重視程度不夠,有人認為營養知識對健康不重要,有人認為空腹晨練不影響健康,有的`人聽風就是雨。說鈣攝入過量不好,于是連400mg的鈣片也不敢吃了。因此需加強營養宣教。老年人營養健康狀況不佳,需引起注意。
6、關鍵詞:飲食、健康意識
60歲之后,人體各系統器官功能會逐漸減退,所以應改變以前的飲食習慣與口味特點。飲食要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才更有利于身體健康。食物要多樣,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為平衡營養,各種食物都要吃一點。菜肴要淡。鹽吃多了會給血壓腎臟增加負擔,易引起血壓升高等問題。鹽應控制在每天6~8克。飯菜要爛,要吃易消化的食物。
針對以上現狀,我對老年人的調查結果分析了。結果如下:
1、老年人普遍會有缺鈣的癥狀,牛奶是鈣的最佳也是最重要來源,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老年人并不經常引用牛奶。
2、社會現在很提倡保健,于是很老人其實知道要保健,但不了解它的真正意義,很多老年人只是知道保健,但不知如何保健。
3、現在的老年人藥物,保健品和補品吃的過多,覺得這些才是好東西。
4、老年人也容易受報紙雜志上的不同觀點所左右,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往往人云亦云。
5、老年人睡眠質量都不太高,晚上睡不踏實。
許多老人不懂得保健,而且意識很薄弱,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1、國家政策不到位
我國雖然已步入了老齡化社會,但還有待發展。就像老年人健康問題,國家沒有從根本上改善,老年人對保健的做法、含義、意義都模糊不清,還需要國家進一步的普及營養知識。
2、觀念的影響
中國的家長總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所以這些老人們即使有錢也不舍得花在自己身上。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也不在意。
3、金錢的制約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難免還是有一些孤苦的老人,他們并不愿意把錢花在保健的方面,他們更愿意存著。
4、社會風氣
保健品、補品現在十分普及,人們更愿意吃這些藥品,雖然這些并沒有多大的意義,可現在社會風氣就是這樣。再加上營養師的缺乏,人們沒有合理正確的指導,所以保健意識薄弱。
1、蔬果宜鮮
新鮮、有色的蔬果類,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果中還含有豐富的有機酸,有刺激食欲增加和維持體液酸堿平衡的作用。
2、數量宜少
若要身體安,三分饑和寒。老年人要吃多種食物,但每種食物數量不宜過多,每餐七八分飽。
3、質量宜高
質量高不意味著價格高,如豆制品、蛋、奶等都是質量高的食品,老年人應當經常食用。還要注意多吃魚,少吃肉。糖的主要來源是主食和蔬果,盡量減少白糖、紅糖、砂糖等精制糖的食用。
4、食物宜雜
沒有一種食物能包含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因此,每天都要吃谷類、蔬果、菌藻等多種食物,還要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色澤搭配,口味搭配,干稀搭配。
5、質地宜軟
老年人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好,所以,飯菜質地以軟爛為好,可采用蒸、煮、燉、燴等的烹調方法。選擇的食物盡量避免纖維較粗、不宜咀嚼的食品,如肉類可多選擇纖維短,肉質細嫩的魚肉;牛奶、雞蛋、豆制品都是最佳選擇食物。
6、飲食宜淡
菜品要清淡,口味忌重。建議每日食鹽量不超過6克。建議老年人一日的食物組成:谷類150-250克,魚蝦類及瘦肉100克,豆類及其制品50克,新鮮蔬菜300克左右,新鮮水果250克左右,牛奶250克,烹調用油30克,食鹽6克,食糖25克,少飲酒,喝足夠的水分。
7、速度宜緩
細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吸收。尤其在吃魚時更要注意。魚肉由于肉質松軟、細嫩,容易咀嚼、消化和吸收;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等優點,是老年人的首選食品。但由于魚刺的問題,限制了許多老年人的食用。解決好這一問題,首先要選魚刺較少的魚類,吃魚時,最好不要與米飯、饅頭同時吃。
8、飲水宜多
老年人對口渴的感覺不像年輕人那么敏感,因此,要自覺多喝水,可選擇淡茶或白開水。千萬不要等到口渴再喝,以免缺水。缺水會引起老年人便秘和體內代謝失調。
老年人生活調查報告總結篇三
為了解掌握城區老年人生活狀況,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近期縣民政局(項目辦)負責,興州街道辦參與,對城區10個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生活狀況進行了調查。
1.調查對象:城區10個社區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
2.調查方式方法:分為入戶訪談和電話問卷調查2種形式。
1.基本情況。此次共調查60歲以上老年人8056人,占社區常住總人口數的19.42%(高于全國18.7%、全省19.2%的平均值,僅次于全市平均值),其中:男4185人,女3871人;60-69歲4344人,70-79歲2520人,80-89歲1056人,90-99歲136人,100歲及以上0人。
2.文化程度。文盲279人,小學2294人,初中3058人,高中1844人,中專477人,大學及以上學歷104人。
3.身體狀況。身體健康2363人,一般4270人,常年生病1309人,臥床不起114人。
5.配偶及子女情況。有配偶有子女6312人(其中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1029人),有配偶無子女27人,無配偶有子女1687人,無配偶無子女30人。
6.醫療保障情況。城鎮居民醫療保險2602人,職工醫療保險5454人,無醫療保險0人。
7.調查對象構成。退休干部1374人,退休職工5031人,無業1651人。
調查發現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占比僅為29.33%;身體一般占比為53%;常年生病占比為16.24%;臥床不起占比為1.41%。建議:一是定期為60歲以上老年人開展免費體檢活動,做到早預防早治療,避免久拖成疾,影響身體健康;二是衛健部門在縣城內醫院專設窗口,為患病老年人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就診便利服務;三是動員社會工作者或志愿者服務隊對患病臥床不起的老年人開展上門服務,提供衛生打掃、心理咨詢等基本需求;四是積極籌建民辦養老機構,解決生活不能自理、患病臥床不起老年人醫養問題。
調查發現月收入300元-500元的老年人占比達10.86%;600元-1000元占比為6.98%;1000元以上占比為82.14%。建議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出臺相應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投入,提高保障性收入。
調查發現兒女不在身邊空巢老人占比為12.77%;有配偶無子女占比為0.33%;無配偶無子女占比為0.37%。建議:一是社區工作人員要充分利用轄區居民微信群等載體,大力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動員子女常回家看看;二是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除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外,要廣泛開展活動使老年人融入到大家庭中來,發揮自身余熱,認識自身價值;三是積極探索鄰里互助養老模式,以3-5戶老年人為一個單元開展鄰里互相幫助、互相照顧的微型站所解決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
老年人生活調查報告總結篇四
xx社區老齡人口較多。由于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的繁忙,父母與子女共同生活動家庭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到底怎么樣安享晚年?面臨困難問題怎樣解決?xx年6月25日拱辰街道xx社區青年匯同xx大學共同開展針對“老年人社區生活狀況”調查活動,活動工作人員5人,活動志愿者3人,被訪老年50余人。
本次調查數據中最為突出的三個問題:
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問題:老年人的年齡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齡越大收入越低,老年人很難與社會其他成員共同分享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成果,而日益成為貧困階層。除個別子女條件特別好的,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僅僅能維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們收入的低,成為直接影響他們生活質量的主因。
二、老年人的思念:因為思念不能常來探望的兒女成了許多老年人的心病,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親情。盡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強,但不管是獨居,還是與子女合住,老人們大都不愿意請保姆,更想讓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質上的東西我們并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兒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讓我們孤獨!”
三、老年人的出行問題:當城市的高樓大廈將人與人徹底阻隔開時,一些年過七旬的老人也因這高大的建筑,失去了在陽光下散步的機會。因為出行的不便也導致了許多生活必備物品不能及時填補。
針對老年人生活現狀和面臨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作為社會工作者、敬老志愿服務團隊的工作者我們應多方面入手,大力倡導和宣傳共同營造愛老敬老的氛圍。要提倡在廣闊的空間交流,幫助老人走出家門,加強與年輕人接觸。老齡社會不僅是人口類型轉變的標志,也是社會、經濟、科技、醫療衛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老年問題既是家庭問題更是目前的社會問題。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每個人都面臨著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質上的關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關注。我們應該都來關心、愛護他們。關愛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視老年人,為他們創造一個幸福愉快的生活氛圍。
老年人生活調查報告總結篇五
調查對象:
調查人:
調查目的:了解有多少人了解“低碳”的含義,又有多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
調查方式:口頭訪問
訪問的內容:
1、你知道“低碳”是什么意思?
2、你在生活中如何解決衣、食、住、行中的節能低耗的問題。
3、家里新增添了什么家用電器,會正確節能使用嗎
4、近距離外出和遠距離外出時,分別會選擇什么交通工具?
調查分析:
1、本次調查中,一共訪問了五十多位村民,其中分老年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2、在對老年人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老人都不知道“低碳”是什么意思,但他們從小吃過苦,生活大多很節儉,因此其實一直在過著低碳生活。比如:在天黑之后他們才會開燈;米和菜都先拿到池塘洗一遍,回家再用自來水清洗一遍,用過的水也不浪費,用來澆花洗菜、喂性畜等;常把細小的肥皂收集起來,裝到絲襪里,捏成大肥皂再用;上街時,除步行外,一般騎自行車或電動車;買菜時會自己帶籃子,不用塑料袋。
3、成年人愛看報紙,所以對于低碳還是比較明白。可他們身強力壯,掙錢相對容易。為圖方便快捷,出門就騎摩托車或開車,喜吃夜宵,常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夏天圖舒服,就把空調溫度打得很低,整天呆在空調房里,玩電腦時電視也同時開著;手機常換新的,各種鋰電池、鎳電池也隨手丟棄。
4、未成年人中,除了幾個在校的高年級學生知道低碳,就是少排二氧化碳外,其它年齡小同學都不知道。所以他們用電、用水則更加浪費。刷牙時,水龍頭開著刷牙;小孩子喜歡吃棒冰,常常在冰箱里面折騰半天,也沒找到自己想要的;他們不喜歡喝白開水,只喝冰的飲料;他們最好一天24小時呆在空調房里。
調查建議書:
1、打空調時,溫度最低控制在26℃
2、盡量少開冰箱門。
3、帶上小手絹、小毛巾,盡量不使用紙巾、一次性筷子、餐盒、杯子、鞋套等,為地球添一份綠。
4、上街購物、買菜,自己備帶布袋、菜籃子,不要使用塑料袋。
5、把家里的白熾燈換成節能燈。
6、外出時,最好使用自行車或電動車,以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
7、大力推廣并使用太陽能,使用太陽給我們帶來的免費資源。
調查總結:
我們應當學習老年人的某些良好的生活習慣,每一個人能在生活中自覺地做到低碳生活,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綠,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