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報告是研究生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和探索的重要依據,對于后續論文的順利完成至關重要?,F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報告范文,它涵蓋了研究問題、數據分析和結論等關鍵內容。
孫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篇一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孫”,我也有很多鄰居姓“孫”,“孫”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姓“孫”的名人有哪些?“孫”姓的現狀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對“孫”姓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或者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在網上查詢
4、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來源: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評定武庚叛亂,封康叔衛封,建立衛國??凳逶诋數亟y治有方,很快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國,成了衛國的始祖。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又稱孫仲,他的后代就以孫為姓。
歷史名人:
三國時期吳國的主人叫做孫權,在位24年。孫中山是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春秋末年孫武利用五行相克的原理寫了《孫子兵法》。
現狀:
“孫”姓在全國三十多個省廣泛分布,據2022年統計,全國一共有1848萬人姓“孫”,為全國排名12,與第一名的“王”姓相差7500人。
四、研究結論
1、“孫”姓來源于商朝的“姬”姓,距今有較長的歷史。
2、姓“孫”的歷史名人有很多,例如孫權、孫武、孫中山等。
3、“孫”姓在全球排名第12,與第一名的“王”姓相差7500人。
孫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篇二
姓氏文化博大精深,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中華最古老的風姓,再到上古八大姓,姓氏文化經歷了風風雨雨,依然延續了下來。經考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我們所使用的姓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據記載,中國目前擁有姓氏5000余個,我們熟知的宋版《百家姓》中列出的,不過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大量的姓氏在史書中沒有記載。
最早可追溯于商朝國君武丁
得姓始祖
武丁,子姓,名昭。商朝國君,軍事統帥。武丁在位時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史稱“武丁盛世”。在位59年而卒,祀為高宗。
具體來說,關于武姓的來源主要有以下七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武姓出自姬姓。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殺,他的兒子宜臼被其他諸侯擁戴為王,這就是東周,而宜臼就是歷史上的周平王。當時,由于周平王的手掌上有一個“武”字形狀的紋路,所以后來他的子孫就以武為姓氏,他也被稱為武姓的始祖。第二種說法武姓以國名為姓。根據《世本》《萬姓統譜》等資料記載,夏朝時的大臣武羅被封地為武羅國,后來武羅國滅亡后,其子孫就以國名武為氏。第三種說法武姓以祖字或謚號為氏。其一是商王武丁的后世子孫,以祖上武丁之名為姓氏,這種說法記載在《武班碑》中;其二是春秋時宋武公的后世子孫以祖上的謚號為姓氏,這種說法記載在《風俗通義》中。、第四種說法武姓以邑名為氏。根據《風俗通義》記載,漢朝有一個叫王梁的人,他的封地在今河北省的武強縣,他的后世子孫因封地在“武強”而以武為姓氏。第五種說法武姓出自以武字開頭的復姓。這種復姓主要有兩種,即武安氏和武疆氏。第六種說法武姓出自其他源流,例如被皇家賜姓為武。第七種說法武姓出自少數民族有武姓或有復姓改漢姓武的。例如滿族武聶氏、武佳氏、武庫登吉氏,后世子孫有直接單姓武的;鄂溫克族中吳立西氏的漢姓就為武;此外,京、彝、蒙等族的漢姓也有姓武的。
武姓歷史名人及現代名人
武訓武氏家訓
(一)愛國守法,誠信做人;厚德傳家,敦親睦鄰。
(二)德行立命,善行立身;孝敬高堂,跪乳知恩。
(三)父慈子孝,婆善媳恭;夫妻如賓,家和為本。
(四)長幼有序,躬行己分;兄弟情深,子孫相親。
(五)胸懷遠志,書中有金;勤學不輟,敢攀高岑。
(六)重道守義,矜若濟貧;施善積德,佑而厚昆。
(七)抑奢禁賭,拒毒戒淫;積谷防饑,惟勞惟勤。
(八)操行忠厚,交友擇仁;三省宜勉,四知惟真。
(九)宗祠之重,昭穆所分;曉我宗支,奉祀先尊。
(十)承吾祖德,勵我后人;與時俱進,永昌族運。
武姓源于河南,安陽、商丘、洛陽等地。武則天父親因功晉封周國公,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使武姓成為中華著名姓氏之一。
武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0位,新《百家姓》和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中排名95位,約有220多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0。18%。武姓在越南亦有分布,約占越南總人口的3。8%。武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中一支就源自于內蒙古,所以內蒙中部以及山西北部占比最高。
孫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篇三
一、問題提出
因為我姓孟,所以很想了解一下孟姓
二、研究方法
網上收集
三、資料整理
孟姓的起源,孟姓的來源
姓氏:孟
拼音:meng
歷史:孟姓在臺灣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在大陸,孟姓是第八十四大姓。孟姓最早的起源有三:一、春秋時期,魯國莊公的庶兄,魯恒公之子慶父,在魯恒公時被分封,稱仲孫氏,后來,魯國內亂,慶父連弒魯國國君子般和魯緡公兩位國君,當時民間有[慶父不死,魯難不已]的說法。后來仲孫慶父出逃到莒國,改稱孟孫氏,后被押送回魯國,途中自知罪孽深重而自殺,慶父死后,他的長子公孫敖攜帶他的尸體回到魯國,繼承爵位,仍然稱孟孫氏,數年后,其后代又簡化“孟孫”姓為“孟”姓。二、春秋時期,衛國靈公有位庶兄縶,字公孟,他的后代子孫就以他字中的“孟”為姓。三、另有記載說,衛國國君襄公的兒子叫公孟,他的子孫以“公孟”為姓氏,后來,孟姓還可能來源于古代南中的少數民族,如三國時期有南中少數民族領袖孟獲。孟姓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昌平,武威兩大郡望,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孟姓世稱昌平望,武威望。姓纂:魯有孟孫氏,魯桓公子慶父之后,以孟為氏。孟氏參照孔氏做法,也使用全國一致的輩序譜(昭穆):星、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孟字的字形演變:
孟氏名人有亞圣孟子,事母至孝“哭竹生筍”的孟宗,著名詩人孟浩然,名將孟珙,孟浩然、孟云卿、孟郊、孟知祥、孟昶、孟稱舜、孟善等等。
歷史名人:哲學家孟子
孟軻,人名,即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最有影響的大師,封建時代被尊為亞圣,又與孔子并稱孔孟。曾游歷齊、宋、滕、魏等國。
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姓現狀
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河北,這三省的孟姓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約占孟姓總人口的2l%。全國形成以魯豫冀、東北為中心的兩大塊孟姓聚集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孟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回遷,尤其突出向東北的遷移。
孟字草書
四、研究結論
一、傳說“孟”姓起源有三
1、春秋時期,魯國莊公的庶兄魯恒公之子慶父,慶父連弒魯國國君,自知罪孽深重,將自己改稱孟孫氏,其后代又簡化孟孫姓為孟姓。
2、春秋時期衛國靈公有位庶兄縶,字公孟,他的后代子孫以他字中的孟為姓。
3、另有記載說衛國國君襄公的兒子叫公孟,他的子孫以公孟為姓,后來簡化為孟姓。
二、歷史上“孟”姓名人輩出。有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孟子。少數民族領袖孟獲。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因此,孟姓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昌平。
三、據統計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27%。
孫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篇四
你姓什么,我姓“章”,哦,弓長“張”,“我們500年前是一家?!辈徊徊?,我是立早“章”,于是我們調查了一下。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章姓的來源和名人故事。
2、走訪有關部門,了解章姓人口和分布情況。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的內容
書籍,報刊章姓的來源黃帝軒轅氏,據民間相傳,他總共有25個兒子,其中12個以德為姓,以后不計其數的不同姓氏,正是從最初的這12個“基本”姓氏所分出。謝、章、薛、舒、呂、終、泉、畢、過、此等十個姓。
教科書,書籍,報刊歷史上章姓名人章韅,章邯,章平,章巖
上網章姓人口大約有150萬
外公講述章姓族譜在慈溪有幾千卷
歷史發展
起源演變
有關章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
1、源出姜姓說。
出自姜姓,據《姓氏辨證》、《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章姓的孕育地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鄣城村(現屬章丘縣),商朝時為鄣國;章姓的誕生地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賜封姜太公于齊地,建立齊國。鄣國被姜太公收為附庸國。后姜太公將齊國留封給嫡子,而將鄣國分封給庶子。到了姜虎時,被正式封于鄣國,鄣國被齊國滅亡。姜虎輾轉數年,遂定居于武都,于鄣字去邑為章。
2、源出任姓說。
出自任姓,為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據《元和姓纂》記載,任姓是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黃帝最小兒子與禺陽分封在任地,因此得姓。令據史籍《左傳》記載,任姓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為任姓。在任姓之后,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祝氏這十個著姓,都是出自任姓直系分衍的姓氏,章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之一。
據《元史孝友傳》所載,章卿孫,本姓劉,幼為章姓養子,遂姓章。
3、源于滿族,出自金、元、明時期女真諸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金史》記載,金國時期,有古老的章羅海西女真章羅部,原居今黑龍江齊齊哈爾西南七十公里處一帶地區,后其首領章羅謁蘭冬在宋寧宗趙擴嘉定九年(金國衛紹王完顏永濟至寧三年,公元1216年)為積石州刺史(古溪哥城,今青海貴德),遂率其部遷至青海地區。在其后裔子孫中,有取氏族部落名稱漢化為姓氏者,稱章氏,為女真民族較早即采用漢姓的氏族部落之一。另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以地為氏,滿語為janggiyahala,世居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章佳(今遼寧新賓章京河流域)、宜漢阿拉()、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章氏、張氏、尹氏、車氏、英氏、寧氏等。
滿族章齊氏,滿語為jangcihala,漢義“氈衣”,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章氏。
滿族彰錦氏,亦稱張錦氏、張金氏、彰錦氏,滿語為jangginhala,漢義“將軍”,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費雅朗阿(今遼寧新賓)、穆溪(今遼寧新賓木奇鎮)、長白山、沈陽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章氏、張氏。
5、源于土家族,出自元、明時期湘西土家族姜加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1、改為章仇姓
雍王章邯為漢所并,子孫皆姓章仇。
2、改為盧姓
隋煬帝對章仇太翼說:卿姓章仇,四岳之胄,與盧同源。賜姓盧氏。
3、改為莊姓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莊姓,先祖章姓。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為避朱元璋之諱,改章姓為莊姓。
遷徙分布
公元前664年,鄣國被齊國滅亡,章姓始散居齊地,西漢初,有秦將章邯、章平兄弟,其后有豫章人章文,甘泉人章贛,匈奴單于近臣章渠,匈奴降漢者章尼,東漢時有揚州人章河,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陜西,南及蘇、贛。魏晉南北朝時期,姜太公的后裔,在豫章繁衍成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時期享譽青史的吳興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此期有資料表明,河間(今屬河北?。┲滦找喟l展迅速,后逐漸昌盛并形成了章姓河間郡望。隋唐之際,已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臺),而且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五代十國時,已有章姓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鈞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兩宋時,見諸史冊之章姓更勝,可謂名家輩出。由于北方動蕩,此際章姓遷徙以南方為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蘇蘇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蘇鎮江,章甫由鄱陽(今江西省鄱陽)徙居真州(今江蘇省儀征),章琰由寧國太平徙潤州(今江蘇省鎮江),章憲由建州浦城遷蘇州。此際,由于章得象、章惇、章鑒入朝為相,更使得江南之章姓名噪一時。明初,山西章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湖南、湖北、陜西、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際,章姓分布更廣,并有沿海之章姓遷居臺灣,以及東南亞和歐美等地。1949年,蔣介石敗居臺灣,時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姓人隨從者甚眾。
如今,章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章姓約占全國漢族章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章姓在古代百家姓上排名第四十位,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150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
《章氏家訓》
《章氏家訓》原名《太傅仔鈞公家訓》,作者章仔鈞。是中國十大最有名的家訓之一,被中紀委選中并大力宣傳。
內容
傳家兩字,曰耕與讀;
興家兩字,曰儉與勤;
安家兩字,曰讓與忍;
防家兩字,曰盜與奸;
亡家兩字,曰嫖與賭;
敗家兩字,曰暴與兇;
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忿之事;休專公共之利。吃緊在盡本求實,切要在潛消未形。
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業不患貧而患非正;門戶不患衰而患無志;交游不患寡而患從邪。
不肖子孫,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禮懈如癡,意縱如狂,行卑如丐。敗祖宗之成業,辱父母之家聲;鄉黨為之羞,妻妾為之泣。豈可立于世而名人類乎哉!
格言具在,朝夕誦思。
譯文
“耕”、“讀”兩字是為傳家之寶,
“儉”、“勤”兩字是為發家之道,
“讓”、“忍”兩字是為安家之本,
“盜”、“奸”兩字是為居家必防,
“嫖”、“賭”兩字是為亡家之路,
“暴”、“兇”兩字是為敗家之源。
不可存懷疑別人的心,不要聽不利團結的話,不能干引起公憤的事,不要有貪圖公眾利益的行為。不良行為在萌生意念時就應當及早遏制,切不可發展養成惡習慣,最要緊的實事求是,萬事以誠為本。
子孫雖多而庸碌無才,是最大的不幸;家產雖富而喜于鋪張,是貧窮的根源;門庭雖鬧而調理無度,是最大的敗落;交際雖廣而結惡從邪,是最大的罪行。
以上安家處世格言,應日夜誦讀,切記在心。
四、結論
1、姓氏的存在至少已有五千多年,從遠古時期一直到周朝,都是女子有姓,男子只能稱氏?!锻ㄖ臼献迓孕颉罚骸叭靶帐戏侄鵀槎?,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2、章姓盡管來源復雜,在發展中則以出自炎帝之后的章姓人為主體,以及以河間(今河北獻縣)、豫章(今江西南昌)等為郡望,以“望居冀贛,源自炎黃”等為堂聯。是為齊太公。鄣國被齊太公收為附庸國后,齊太公將鄣國及臨近的齊國分封給庶子。
孫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篇五
一、問題的提出
(1)尹字的來源有哪些?
(2)歷史上姓尹歷史名人有那些?
二、研究方法
1、找身邊姓尹的人尋找資料。
2、上網查找資料。
3、在圖書館尋找資料。
三、資料整理
“尹”姓的來源:尹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其來源及其復雜。據考證尹姓分別源自少昊,西周作冊尹佚,官名兮甲,少數民族漢化。
1、源于少昊,殷封尹城。
出自少昊的后代,以邑為姓。唐代張九齡所撰譜牒《姓源韻譜》記載:少昊的兒子殷,執掌工正,被冊封在尹城,他的后代子孫都以此為氏。
另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所載,據說少昊為古代東夷族的首領,號金天氏。
東夷族以鳥為圖騰,相傳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少昊之子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稱尹殷。子孫世掌其官職。殷的后代多用封邑名“尹”作為姓氏,周朝時尹氏子孫的封地一直在尹這個地方。是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2、源于西周作冊尹佚,官尹始祖。
《清華簡》記為“作冊逸”,尹佚,也稱史佚,曾受命觀察天文、制訂歷法并且記錄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
尹佚死后,“作冊尹”就成為了西周沿襲商朝所設的王宮內廷史官官僚機構,職責為幫助周天子起草文書,主持策命諸侯及卿大夫,兼任神職。西周滅亡后,尹氏獲封邑,稱“尹邑”(河南宜陽縣),屬周王朝的畿內國。
公元前516年,尹國兵敗滅亡,國人遂以“尹”為姓氏。
3、出自兮甲,以官為氏。
據《風俗通義》所載:兮甲,字伯吉甫,是周宣王的中興大臣,擔任的官職是內史。西周時內史又稱“內史尹”或“作冊尹”,簡稱“尹”,世稱兮伯吉甫為“尹吉甫”。
兮伯吉甫死后,嫡子伯封承襲了官職。西周滅亡后,伯封跟隨周平王東遷獲得了封邑,稱“尹邑”(今河南新安縣),屬周王朝的畿內國。公元前516年,尹國兵敗滅亡,國人遂以“尹”為姓氏。
4、源流四:出自少數民族漢化。
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葉古祿特氏、音齋氏有的漢化尹姓;滿族錫伯族章佳氏有漢化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壯族、朝鮮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歷史上姓“尹”的名人:1、尹繼倫,開封浚儀人。宋初為殿直,先后參加攻滅南漢、南唐、北漢等戰,升至緣邊都巡檢使。端拱二年(989)七月,遼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精騎數萬南襲,企圖攔劫宋護糧軍,他率千人巡邊,遼軍置之不顧,繼續前進。
他乘休哥不備,命士卒趁夜悄隨其后,次日拂曉,進至唐河、徐河(今河北徐水西南)間,乘遼軍早飯,襲擊休哥駐地,殺其大將一人。休哥受傷,乘馬先遁,余眾潰散,死傷甚眾。以功升長州團練使。因其面黑,遼軍每每相戒當避“黑面大王”。
至道二年,太宗命他為靈、慶兵馬副都部署,率軍攻西夏,至慶州(今甘肅慶陽),病卒。
2、尹洙(1001~1047年),字師魯,河南府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北宋時期大臣、散文家。
天圣二年,考中進士,授正平主簿,遷河南戶曹,選為館閣???,遷太子中允。交好范仲淹,累貶經略判官。后期,遷右司諫、渭州知州、兼領涇原路經略公事,因事再貶均州酒稅。
慶歷七年,去世,私謚河南先生。提倡古文運動,著有《河南先生文集》、《五代春秋》等傳于世。
尹洙論文,尊崇孟子、韓愈;他說,為文章,當“務求古之道”。歐陽修謂“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是是非非,務盡其道理,不茍止而妄隨”,范仲淹亦稱“其文謹嚴,辭約而理精”。
然尹洙所作多章奏記序,一般質樸無文,成就不高。尹洙雖尊崇韓愈,卻不排斥佛老,在《送李侍禁序》中說李君“樂于佛氏之說”,“非取其所謂報施因果,樂其博愛而已”。著有《河南先生文集》、《五代春秋》二卷等傳世。
3、尹焞[宋](1071年()—1142年)字彥明,一字德充,洛(今河南洛陽)人。靖康(一一二六——一一二七)初召至京師,不欲留,賜號和靖處士。
紹興四年(一一三四)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說書。八年(一一三八)權禮部侍郎,兼侍講。工書,嘗手書歐陽文忠公(修)所作三志,足以傳世。朱熹得和靖先生帖于祈君之子真卿,淳熙庚子刻之白鹿洞書院。
四、研究結論
尹姓在當今已經是姓氏排行榜第91名大姓,人口較多約是全國漢族人的100%0。19,尹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古時候姓尹的人,小部分都是一些有實力的人。
孫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篇六
一、問題的提出
小時候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為什么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姓,而不都是一個姓呢?為什么我姓孫,而別人姓王姓趙呢?帶著這些問題我調查了一下關于孫姓的歷史和現狀。
二、研究方法
上網查找資料。
詢問長輩。
與同學討論。
查閱書籍和報刊。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來源:
源于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建立衛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后代就以孫為姓。
歷史人物:
孫中山,原名孫文,中國民主革命最偉大的先行者,中華民國的創始人,客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孫思邈,壽命最長的孫姓名人。隋唐時醫藥學家。少年時立志學醫,鉆研了古代的醫書和其他書籍,成為醫道很深的醫藥學家。孫繼先,最年輕的孫姓名人。1926年出生,1947年犧牲。歷任解放軍班長、排長,19歲時就已經是聞名全軍的戰斗英雄,爆破英雄……這些都是姓孫的人。
現狀:
孫姓的人口已達1848萬,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5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孫姓人口由119萬激增到1848萬,增長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孫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分布于安徽、黑龍江、河北、遼寧、江蘇、吉林,這六省又集中了鄉村人口的42%。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
四、研究結論
孫姓源于子,是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子孫避難改姓,遂姓孫氏。
當代孫姓已達到1848萬人,是中國第十二大姓。
山東為孫姓第一大省。
孫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篇七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些同學姓謝,身邊也有些朋友姓謝?!爸x”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謝的名人有哪些?現在“謝”姓在我國人口大約有多少?帶著這些問題,我做了一次“謝”姓的研究報告。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它方法。
三、謝姓歷史起源
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個以賢德著稱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國舅的身份被封于謝,后來這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后,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稱為謝氏。
四、謝姓分布現狀
當代謝姓的人口已達到864萬,為全國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72%。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謝姓人口由79萬增到864萬,增長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謝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1000年中謝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廠”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廣東、江西、四川三省,大約占謝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江蘇、湖北,這四省又集中了29%。廣東為謝姓第一大省,占全國謝姓總人口的13。2%,占省總人口的1。5%。全國的謝姓分布以粵東為中心,向北、西、東三方向輻射,謝姓人口逐漸減少,華北和東北地區少見,西北罕見。在近600年期間,謝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一定的回遷,向西和南部地區的回遷十分強勁,已經大于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
謝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瓊桂、湘贛閩臺、湖北大部、浙皖南部、川渝東部,謝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9%以上,有的達到2。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6%,居住了大約60%的謝姓人群。在云貴川大部、重慶南部、陜甘豫南部、湖北北部、安徽中部、浙江北部、上海、江蘇南部、黑龍江和內蒙古北端的連接地區,謝姓在當地人群中的比例一般在0。6%——0。9%,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5%,居住了大約21%的謝姓人群。
五、謝姓的歷史名人
1、淡泊名利的謝安
謝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書法家。
他自幼沉敏灑脫,氣宇軒昂,雖有才名,但隱居于家鄉會稽東山,與王羲之等人縱情山水。直到40多歲,他才應征入仕,后官至司徒。
2、山水詩鼻祖謝靈運
謝靈運,南朝宋詩人。他幼時被寄養在外人家里,族人名之為“客兒”,世稱“謝客”。他祖父是東晉名將、康樂公謝玄,母劉氏是書法家王獻之的甥女。謝靈運18歲時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其詩大多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描摹細致,見解獨到,開山水詩之先河。
3、謝混
謝安之孫,晉朝美男子,字叔源,小字益壽,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名士,太保謝安之孫,會稽內史謝琰第三子,晉孝武帝司馬曜之婿,東晉安帝時為宰相,晉孝武帝司馬耀旳乘龍快婿,后被劉裕誅殺。
謝混出身于陳郡謝氏,年輕時頗有美譽,有偉姿容,善寫文章,為皇帝悅,后與晉陵公主成婚,育有二女。東晉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年),襲望蔡縣公,任中書令。義熙二年(406年),加中領軍、尚書左仆射領選部。義熙四年(408年),加侍中、錄尚書事、揚州刺史。
4、謝升卿
謝升卿(約1195—1273年),南宋寧宗時福建長樂縣十九都漳坂鄉人,約生于南宋慶元年間(約1195—1200年)。因認安南陳守度為族叔,改名陳日煚(jing)或(陳曰照,陳照),科舉中第后當了安南國王的附馬,后來當了安南國王,開創了安南歷史上的陳氏王朝。
5、謝道韞
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謝道韞留下來的事跡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可用何物比喻飛雪。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
六、結論
1、我國謝姓的歷史十分長久,開姓始祖是伯爽。謝姓出自于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申伯是姜后的兄弟,以國舅的身份被封于謝國。子孫也就以當時的習慣,以國為姓,就讓謝氏人口從此發展開了,他族的改姓也是謝氏人口發展成第二十四大姓的重要原因之一。
2、我知道了廣東、江西、四川、湖南四省的謝姓人比較多。謝姓還分布在許多少數民族內,我為姓“謝”的人分布在全國各地,連少數民族內都有姓“謝”的人而感到自豪。
3、謝姓的歷史名人十分多,有東晉宰相謝安,有南朝宋國著名詩人、畫家、文學家謝靈運,有南朝齊國詩人謝眺,有東晉名將謝玄,還有魏朝時代農中郎將謝纘??戳诉@些謝姓的名人,我心中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孫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篇八
我的姓氏是“孫”。可是在班里加上我也只有兩個“孫”姓,身邊也幾乎沒有人是“孫”姓。所以我想知道“孫”姓是怎么來的?“孫”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孫”姓在我國是不是很少。帶著這些問題,我對“孫”姓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上網搜索資料
三、資料整理
“孫”姓的來源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
“孫”姓的歷史名人
1、春秋戰國時的孫叔敖。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政治家
2、孫陽:(生卒年待考),字伯樂,秦國人。著名相馬大師。
3、戰無不勝的孫將軍,字長卿,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春秋末期軍事家,被古今中外奉為“兵家之祖”。
4、孫臏,戰國時期齊國人,孫武后裔,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指揮家,著有《孫臏兵法》。
5、“藥王”孫思邈,又號孫真人,唐朝最杰出的醫學家,被后人尊為“藥王”,著有《千金方》。
“孫”姓的現狀
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都有孫姓分布。其中以東北三省,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為多。在新版《百家姓》中,“孫”姓排第12。
四、研究結論
1、“孫”姓是多民族改姓。并且“孫”姓人口不算少,只是我身邊較少。
2、歷史上“孫”姓名人輩出,他們嚴格要求自己,十分努力,才才造就了今天的輝煌。
3、新版《百家姓》中,“孫”姓排第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