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僅僅是個人的總結,更是一種對過去經驗的反思和對未來行動的指導。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讀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和交流。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一
親愛的旅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大家乘坐前往山西的列車。我是導游胡玉娟,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首先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好,現在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目的地——山西大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由鞏俐主演,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中的陳家大院就是在山西的喬家大院拍的。因為這部影片的成功,山西大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無論哪個季節,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游人。一片黃土地,一片未開化的混沌,猶如盤古開天辟地似的景觀,不經意間的覺醒,幾經滄桑,終于在古今變遷之后成為一處獨特的地域風情。
40多年前,建筑大師梁思成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時,那富麗堂皇中蘊含的深邃讓他印象深刻。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這種房子在一個莊子中可有兩三家,遙遙相對,仍可以想象到當日的氣焰,其所占地面積之大,外墻之高,磚石木料上之工藝,樓閣別院之復雜,均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許多……由莊外遙望,10數里外猶見,百尺矗立,崔嵬奇偉,足鎮山河,為建筑史上之榮耀。”山西,地理位置獨特,中院于北方游牧民族物資交換的腹地,加之晉中南地少人稀,人們理所當然的選擇了外出經商。因為誠實守信的性格和團結勤儉的作風以及嚴謹科學的管理,晉商的事業就此平步青云。由于難舍對故鄉的眷戀,苦心在外經營的商人飛黃騰達之后便在原籍置起屋宅,一座座大院便奇跡般的出現在晉中那塊不算廣袤的土地上。豪華氣派,這是晉商實力的最真實寫照。看不盡的大院高墻,仿佛里面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俗話說:“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院。”喬家大院時第一個為人們所熟知的大院。在這個完全城堡式的建筑里,院墻如同高墻,高大可見一斑。從前,更夫夜里便行走在院墻上打更,每每想起梆子的聲音,那洪亮,方圓十里都可聽見。喬家大院的布局講究的是一個方正,工工整整的建筑風格配置豪華的家居擺設,一眼望去,不禁讓人遙想起大院繁華時的種。種。一盞盞火紅的燈籠高高掛起在院墻,燃盡一地滄桑的流年。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來聞名全國的晉中巨商。渠家大院,有“晉商文化博物館”之稱。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欄桿院、統樓院與包廂式的戲臺院被譽為渠家大院的“四絕”。遠遠望去,錯落有致的頂棚,懸山式、歇山式、卷棚式、硬山頂式……讓人驚詫不已。院落中的技藝精湛的石雕盡顯渠家大院的高雅美觀。
曹家大院突出在富貴之氣。整體結構遵從篆書中的“壽”字,多壽多福多子是曹家大院的宗旨,三層四座的堂樓,雖不霸氣,卻充斥著貴氣。
王家大院以其特有的姿態佇立在一片連綿的山脈間。紅門堡建筑群的總體結構隱一個“王”字于其中,作為太原王氏后裔的靜升王家,大院似乎飽含他們對于家族的殷切期望。此外還有申家大院、常家大院。
山西大院宏大厚重古樸靜雅,每個大院都展現出獨特的民俗風情,每個場所都包含著中國晉商文化。從這些恢弘的建筑中,從這些寓意豐富的圖案中,我們似乎將晉商文化的脈絡重溫。且不論大院衰落的真實緣由,但是放眼于大院建筑的綺麗豪華、交相輝映的輝煌,就已經足夠讓我們放飛遐思,遨游萬里。
讓我們走近大院,去感受——納蘭容若“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詞中的似水流年。
我的介紹到此告一段落,再次預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最后一祝大家開心愉快二祝大家身體棒棒三祝大家工作順利,永遠幸福。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二
觀看晉商文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晉商作為中國歷史上一支重要的商業勢力,不僅在經濟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傳承和弘揚了豐富的商業文化。通過觀看有關晉商文化的展覽,我深刻認識到了晉商文化的獨特價值和傳承意義,進一步了解了晉商們的商業智慧和誠信精神。
段二:晉商文化的背景和特點。
晉商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晉商始于唐代,興盛于明清時期,尤以清代達到鼎盛。晉商的特點之一是勤勞智慧,他們勤勞敬業,懂得如何經營和擴大財富。晉商也非常重視家族文化和家族地位,凡是商業上的決策都會以家族的榮譽和長遠利益為核心。晉商還十分注重社會公益,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回報社會。晉商的這些特點及其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形成了獨特的晉商文化。
觀看晉商文化展覽給我帶來了深思。晉商的成功并非憑空而來,而是他們的勤勞、智慧和勇氣的結晶。他們始終保持謙遜、誠實的商業道德,以此樹立口碑和信譽。在商業活動中,他們不僅關注眼前利益,而且著眼于長遠目標,注重與商業伙伴的深度合作和互惠互利。這些晉商的經驗和做法對我有很大啟示,我意識到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僅要注重眼前的利益,更要注重自己的品格和信譽。
段四:晉商文化的現代價值。
觀看晉商文化還使我深刻認識到晉商的商業文化傳統對于現代商業的意義。晉商文化現代社會具有強烈的啟示和借鑒價值。在商業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晉商的合作、互利和誠信精神仍然具有重大影響力。回顧晉商的歷史,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示,學習他們的創新和冒險精神,做到永不滿足,不斷追求進步和改變。晉商文化的現代價值使我更加堅定地相信,在商業活動中注重誠信和合作,才是取得長遠成功的關鍵。
觀看晉商文化的展覽讓我提高了對晉商文化的認知,也加深了對晉商們的尊重和崇敬。晉商的商業智慧和傳承精神,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和反思。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秉持著誠信和合作精神,努力做到勤勞、智慧和堅持不懈。相信通過學習晉商的智慧和精神,我能夠在自己的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并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總結:觀看晉商文化展覽,讓我深刻認識到晉商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現代意義。晉商的商業智慧、勤勞智慧和誠信精神,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和反思。通過學習晉商的智慧和精神,我將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努力做到勤勞、智慧、誠信和合作,為自己和社會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三
喬家大院作為中國最大的古代私人住宅群,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商業文化而聞名于世。近日,我有幸來到了喬家大院,親身體驗了其中的晉商文化。通過參觀和學習,我對晉商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以下是我在喬家大院體會到的晉商文化心得。
首先,在喬家大院中,我對晉商的商業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喬家大院的建筑構造精妙,顯示了晉商在商業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機敏和靈活。特別是大院內的商業街,整齊劃一的商鋪、精巧細致的裝修,無一不體現了晉商追求商業利益的能力和精明的頭腦。在喬家大院的商業街上,我看到了許多商品和紀念品,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傳統器具和飾品。這些物品都展示了晉商對于市場需求的準確把握和商業眼光的獨到。晉商所具備的商業智慧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其次,在喬家大院中,我對晉商的家族觀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喬氏家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家族,喬家大院是他們的世代傳承之寶。在大院內,我看到了世代相傳的家族畫像、家譜和神龕。這些都反映了晉商非常重視家族觀念,注重家族的傳承和發展。晉商重視家族觀念,尊重長輩,看重家族的榮譽和聲望。這種家族觀念不僅在喬家大院體現,也反映在晉商集團的發展中。晉商經營的企業多是家族式企業,家族成員共同參與,傳承家族的經營理念和傳統文化。這種家族觀念的傳承和發展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好的借鑒和啟示。
第三,在喬家大院中,我對晉商的夢想和追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喬家大院的建筑規模宏大,精美絕倫,其中展示了晉商尤其是喬氏家族的財富和地位。這些都表明了晉商對于財富、地位和社會地位的追求和渴望。他們有著富有夢想和追求的心態,不斷努力奮斗,追求更大的成功和輝煌。晉商的夢想和追求激勵著他們不斷改進和創新,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價值。這種對于夢想和追求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鑒和學習。
第四,在喬家大院中,我對晉商的慈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參觀喬家大院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許多與慈善有關的展品和介紹。晉商作為古代商人,他們既追求個人財富,也非常關心社會的福利和公益事業的發展。晉商慷慨解囊、周濟貧困,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并且在建設水利、教育事業和修建道路等公益事業上也作出了巨大貢獻。這種慈善的精神和文化是晉商一直所堅持的,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綜上所述,通過參觀喬家大院,我深刻體會到了晉商文化的獨特魅力。晉商不僅具備商業智慧,還注重家族觀念,有著夢想和追求,并且堅持慈善文化。這些價值觀和精神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好的啟示和借鑒意義。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會更加重視晉商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把晉商文化的精神和價值觀融入到自己的行動中,為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四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墻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墻外高八米,內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磚砌筑。堡墻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墻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墻。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墻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余三甲均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門。
王家大院位于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筑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靜升村,為晉中地區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現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貞堡(通稱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20xx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慶九年(1820xx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貢生、監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陜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桿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志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孝坊外,其余為功德坊、恤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后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有的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于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后,異姓新主人不滿于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后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面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xx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后,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后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與輝煌,終于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屬于貧下中農所有。貧下中農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筑,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五
晉商,是中國歷史上獨特的一個商人群體,他們獨特的商道和精神風貌一直吸引著人們的關注。為了深入了解和感受晉商文化,我特意去參觀了晉商文化展覽,通過觀看展示的文物和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我對晉商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體會。下面我將從歷史淵源、商業精神、家族文化、社會責任和不變的信念五個方面,分享我在觀看晉商文化展覽后的心得體會。
首先,了解晉商文化需要了解其歷史淵源。晉商起源于晉朝時期,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發展,成為一支龐大而有影響力的商人群體。觀看展覽的歷史文物,如古代商標、商行文書等,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晉商歷史的博大精深。無論是清代還是民國時期,晉商都以其資本積累、商業經驗和商道精神,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了解晉商的歷史淵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特殊的商人群體。
其次,晉商文化展覽還向我展示了晉商的商業精神。晉商一直以來以商為本、守信用、親商為要等商業準則而著稱。觀看展覽發現,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晉商都注重以誠信為基礎的商業交往,他們的商標上往往刻有“以信為重”的字樣。同時,晉商還注重創新和開拓,他們經營范圍廣泛,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商業領域。晉商的商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追求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第三,家族文化是晉商文化展覽的一個重要內容。晉商以家族經營為特點,世代相傳,這在整個中國商人群體中較為罕見。觀看展覽,我看到了很多晉商家族的譜系圖和家族傳統,展現了晉商一脈相承的文化特征。晉商注重家族的傳承和延續,他們通過嚴格的家族規矩和道德規范保持家族的團結和凝聚力。這種家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為晉商們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此外,觀看晉商文化展覽還讓我了解到晉商的社會責任感。晉商一直以來注重回報社會,他們積極參與教育、慈善等公益事業。觀看展覽,我看到了晉商家族的捐贈紀錄和慈善事跡,深深感受到晉商始終以社會責任為己任的精神。晉商的社會責任感是他們經商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們今天商人應該學習的精神。
最后,觀看晉商文化展覽讓我認識到晉商始終堅守的信念。晉商信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理念,善于思考和學習。他們努力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始終保持謙虛和對知識的渴求。觀看展覽,我看到了晉商們的讀書記錄和倡導教育的言行,深深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珍視和追求。這種對知識和學問的執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成為更有思想和見識的現代商人。
通過觀看晉商文化展覽,我對晉商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體會。晉商歷史悠久,商業精神獨特,家族文化傳承,社會責任感強烈,堅守不變的信念,這些都讓我對晉商群體充滿了敬意和欽佩。同時,晉商文化中蘊含的商業智慧和人文精神也給了我很多啟示和思考。我相信,通過對晉商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可以為我們今天的商業發展提供很好的借鑒和啟示。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六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喬家鎮,是一座典型的晉商大院,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它是喬家家族五代人努力奮斗的結晶,也是晉商文化的重要代表。大院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有大小庭院、正房、次房等30余間建筑,分為內外兩個院落。喬家大院的建筑風格獨特,融合了漢族和滿族建筑藝術,充分展示了晉商的聰明才智和商業智慧。
第二段:喬家大院的特色之一:精致建筑。
喬家大院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而聞名,每一座房屋都精心設計,大門、門窗、墻壁都雕刻著精美的花紋。院內的檐口、下梁、斗栱等構件都是精細的工藝品,展示了晉商追求精致的品味和建筑藝術的高超技巧。尤其是大院內的主廳,它的屋脊曲線十分美觀,斗拱間的龍雕也是繪畫藝術的典范。這些建筑細節的精致表達了喬家大院主人的追求和對藝術的熱愛,也展示了晉商的獨特風貌。
第三段:喬家大院的特色之二:富裕商賈的生活場景。
喬家大院的建筑不僅體現了晉商的精致品味,更展示了他們富裕的生活狀態。大院內設有宴會廳、客廳、臥室等,每個房間都布置得非常講究,家具擺放在各個房間內也獨具一格。在宴會廳中,有著寬敞的宴席和精美的瓷器,展示了喬家大院主人的富足生活。此外,大院內還建有書畫樓、園林等,以便休閑娛樂。喬家大院的建筑布局和家具擺放都體現了晉商典雅的生活方式,展現了他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為晉商文化的代表,喬家大院不僅展示了晉商的建筑風格和生活方式,更傳承了晉商精神和商業智慧。大院內有許多字畫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喬家大院主人家族的家訓。家訓以簡潔的語言概括了晉商的核心價值觀:“忠誠、誠信、敬業、奉獻”。這些價值觀是晉商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也是晉商在商業中獲得成功的秘密。喬家大院的建筑風格、家具和字畫無不體現了晉商文化的精髓,“晉商文化”成為了喬家大院的靈魂。
喬家大院是晉商文化的瑰寶,參觀喬家大院讓我深受啟發。喬家大院的建筑風格和富裕的生活場景展示了晉商的獨特魅力,使我更加熱愛家鄉的文化。同時,喬家大院也教會了我許多晉商的精神和商業智慧,如堅韌不拔的品質、嚴謹高效的工作態度等,這些都對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喬家大院的體驗中,我發現晉商文化雖然歷史悠久,但依然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學習晉商文化和喬家大院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做出更好的規劃和決策。
總結:喬家大院作為晉商文化的一個縮影,展示了晉商的建筑風格和富裕生活,傳承了晉商的價值觀和商業智慧。通過參觀喬家大院,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晉商文化的豐富內涵,學習晉商的精神和智慧,為我們的生活和事業提供借鑒。喬家大院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晉商文化的壯麗篇章,讓我們重新審視晉商文化的偉大和獨特之處。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七
晉商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長期以來的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老字號則是晉商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不僅代表著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更是代表著精神文化的傳承。我在這里記錄下我的一些個人體會和看法,以感悟這些老字號的特殊精神。
第二段:老字號是晉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晉商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而老字號作為晉商文化的傳承,代表了晉商文化持續存在的一種方式。老字號之所以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并非僅僅因為其長久的歷史和優質的產品,更是因為其背后承載的精神和文化內涵。老字號所代表的是一種傳統文化,一種優良的商業道德和一種人文精神。老字號的發展也離不開這些因素的支撐和保持。
第三段:老字號精神的內涵和特點。
老字號代表的精神特點很多,其中包含了傳承、專注、誠信和創新等。傳承是老字號的一個顯著特點,老字號的歷史文化和經驗一直是其立足于市場的主要來源。此外,老字號一直注重產品品質的提升和維護,為此,老字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針對市場需求進行了不斷的創新和調整,充分發揮了其專業性和行業優勢。而且,老字號所信奉的商業道德也很明顯,誠信經營一直是老字號的重要質量標準。正是這些精神特點的支撐,使得老字號在中國商業界和文化界都擁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
第四段:匯聚老字號文化的街巷和商鋪。
在山西這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省份,老字號文化得以得到更好的呈現和傳承。很多傳統的老字號店鋪在同一個街區內,比如說太原的道莊糕點和大同的張學良手工麻花等。走進街巷之中,感受老字號對于當地人生活和文化的影響,體驗著那份歷史感和家鄉味道,不僅能夠了解到老字號的發展歷程,更是讓人感受到了老字號對于傳統文化和行業精神的堅持,這些店面傳承著山西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第五段:結語。
老字號文化不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國商業文化中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正是因為老字號的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并不斷與時俱進。我們應該珍惜這些傳統文化,積極支持和推廣老字號品牌,在更多的場合中展現傳承晉商商業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晉商文化和老字號文化在新時代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八
晉商文化作為中國商文化中的瑰寶,一直以來備受矚目。近日,我有幸參加了一場關于晉商文化的講座,深入了解了晉商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場講座中,我收獲頗多,對晉商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耳目一新,倍感振奮。接下來,我將結合個人體會,以五段式的方式進行講述。
首先,講座首嘗到的魅力是晉商文化的歷史沿革。晉商文化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唐代。晉商精英以自身修為和商道之道,不僅參與了經濟交流與商業貿易,也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文化與社會,為晉商文化打下堅實基礎。此后,晉商文化在宋、元、明、清等朝代中不斷發展繁榮。尤其是在明代,晉商藝術精品涌現,文化交流和經濟交往更加頻繁,為晉商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了解晉商文化的歷史沿革,我深感晉商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對晉商文化發自內心地敬佩。
其次,講座所呈現的晉商文化的商業智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晉商人講究商道,注重商業倫理和道德準則,他們通過真誠、誠信和合作來開展商業活動,贏得了別人的信任。講座中,主講人講到晉商人常說的一句話:“半信半疑,不如不信”。這句話意味著晉商人注重誠信,只有堅持誠信的原則,才能樹立良好的商譽,這一商業智慧令我深思。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晉商文化所倡導的商業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使我受益匪淺。
第三,晉商文化的家族觀念也給我帶來了啟示。晉商家族觀念有悠久的歷史,通過講座,我了解到晉商家族觀念的核心是家族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晉商人從小就接受家族觀念的熏陶,深深注重家族的和諧與發展。晉商家族通過嚴格的規章制度管理家族成員,保持家族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以確保家族的延續和發展。我深感晉商文化的家族觀念與現代社會的家庭觀念有著共通之處,即家庭成員應該團結合作,共同努力實現家庭的繁榮與幸福。晉商文化的家族觀念帶給我深深的思考和啟發。
第四,晉商文化的藝術品鑒令我嘆為觀止。晉商人富有藝術品鑒,擅長收藏名貴字畫、古玩瓷器等藝術品。古代晉商通過藝術品的收藏和鑒賞,不僅展現了他們的品位和見識,也為后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財富。在講座中,主講人詳細介紹了晉商文化中的藝術品鑒賞技巧,包括欣賞體驗、古籍書畫等。通過學習和欣賞晉商文化的藝術品,我體會到晉商文化對于藝術的熱愛和對于審美的追求,對我而言是一次難得的藝術盛宴。
最后,我還對晉商文化的影響與傳承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晉商文化作為中國商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晉商人群體之間,而是擴展到了社會各個領域。晉商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家族內部的傳承,更是社會的傳承。通過晉商文化的傳承,可以給今天的商人們帶來啟示和啟發。同時,晉商文化的傳承也需要我們的努力和持續推動,才能將晉商文化的獨特魅力傳遞給更多人。
通過參加這次晉商文化講座,我對晉商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晉商文化的獨特魅力。晉商文化的歷史沿革、商業智慧、家族觀念、藝術品鑒和影響傳承,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啟示。我將繼續學習和關注晉商文化,希望能將晉商文化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人生和事業中,與時代同行,發揚晉商文化的光輝。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九
晉商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商人群體,他們以貿易為業,在中國古代經濟和文化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近日,我有幸觀看了一部介紹晉商文化的紀錄片,通過觀看,我對晉商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在觀看晉商文化的紀錄片中,我被晉商的商業智慧所折服。晉商善于抓住商機,勇于冒險創業,他們通過廣泛的貿易網絡和精確的市場洞察力,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開展了繁榮的商業活動。晉商的商業智慧讓我深受啟發,教給我不僅是在商場上如何取得成功,還包括在生活中如何審時度勢,做出明智的決策。
同時,晉商的獨特精神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晉商不僅以商業表現聞名,還以他們的慈善事業贏得了廣泛贊譽。紀錄片中介紹了許多晉商的慈善事跡,例如資助學校建設、捐贈醫療設備等。晉商的慈善精神展現了他們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令人敬佩。這啟示了我,作為一個普通人,無論在事業上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應該發揚慈善精神,回饋社會,幫助他人。
此外,晉商積極融入當地社會文化,也是我觀看紀錄片的一大收獲。晉商并非孤立的商人群體,而是積極與當地人民建立聯系并融入當地社會文化。他們注重在當地投資,扶持當地產業發展,同時也融入了當地習俗和傳統,形成了獨特的晉商文化。這讓我想到,不論身在何處,我們都應該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并積極融入當地社會,促進文化交流和融合。
通過觀看晉商文化的紀錄片,我對晉商的商業智慧、家族文化、慈善精神以及積極融入當地社會的做法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這些對我個人來說都是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可以從晉商的成功經驗中汲取智慧,在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中注入更多晉商的精神。同時,晉商文化也可以告訴我們,商業并不是與道德和人性相對立的,反而在正確的引導下,商業可以成為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總之,觀看晉商文化的紀錄片,讓我對晉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讓我收獲了許多思考和啟示。晉商的商業智慧、家族文化、慈善精神以及積極融入當地社會的做法都給了我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借鑒晉商的成功經驗,融入晉商文化的精髓,并運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好的成果,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十
晉商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商業群體,具有諸多獨特的特點。首先,晉商在商業經營上主要以家族為單位,代代相傳,形成家族經營的特定模式。其次,晉商注重商業信譽,德商之稱不虛。此外,晉商對地方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晉中地區的繁榮與開放。
第二段:晉商經商的成功秘訣。
晉商能夠在商業圈內長盛不衰,背后離不開他們的經商智慧。首先,晉商注重人脈關系搭建,通過與各界人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獲取資源和信息。其次,晉商善于風險控制,能夠靈活應對市場波動,以穩定的心態處理商業風險。此外,晉商注重學習和創新,不斷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并在商業模式和產品開發上進行創新。
第三段:晉商的企業家精神與核心價值觀。
晉商成就斐然的背后,植根于他們厚實的企業家精神與核心價值觀。首先,晉商注重家族傳承和家族榮譽,始終堅持穩定經營,遠離貪婪和短期利益的誘惑。其次,晉商以誠信為本,重視商業道義,始終遵守合同,保持商業信譽。此外,晉商致力于社會公益,積極回饋社會,展現了晉商的責任感和社會擔當。
第四段:晉商經驗對當代商人的啟示。
晉商的成功經驗對當代商人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首先,晉商的注重創新精神提醒我們,要積極擁抱信息時代,不斷學習、轉型以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其次,晉商的心懷地方發展啟示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地方經濟做出貢獻。此外,晉商的品德之道提醒我們,要注重商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與合作伙伴建立誠信合作關系。
第五段:晉商對社會的積極貢獻。
晉商作為中國商業歷史上的杰出群體,為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首先,晉商的商業活動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帶來了大量就業機會,改善了地方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晉商注重公益事業,積極參與教育、醫療等社會公益項目,推動社會進步。此外,晉商還積極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總結:晉商作為中國商業歷史上的重要群體,其家族經營,商業信譽,注重創新和責任感的核心價值觀是他們取得成功的關鍵。晉商的智慧和經驗對當代商人具有重要的啟示,我們應當積極學習他們的精神,將其運用于實際經營中,推動中國商業的繁榮發展,并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十一
山西的“大院文化”
中國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說。皖南民居以樸實清新而聞名,晉中大院則以深邃富麗著稱。在山西,元明清時期的民居現存尚有近1300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當數集中分布在晉中一帶的晉商豪宅大院。現在被列為山西十大名勝之一的喬家大院,是在1986年底經重修后開放的。此后,陸續又有祁縣渠家大院、太古曹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等出現在山西省旅游名勝行列之中。
這幾處晉商宅院可說是將民居建筑文化發揮到極致,體現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菁華,同時,它也是晉商500年興衰史的見證,大院里一磚一瓦、每個細節局部都有晉商文化交織其中。
晉商宅院結構嚴謹,一般呈封閉結構,有高大圍墻隔離;以四合院為建構組合單元,院院相連,沿中軸線左右展開,形成龐大的建筑群,有的構成某種圖形樣式,取吉祥喜慶的象征意蘊。上面提到的四個大院,占地面積從5000多平方米到一萬多平方米。其中王家大院目前開放面積1.1萬平方米,這只是當年鼎盛時期大院總面積的1/15。難得的是,這些巨型宅院的建設雖然在幾百年間持續展開,但布局設計、工藝技術、藝術風格方面卻能保持協調一致、前后統一。
40多年前,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時,深邃富麗的晉商住宅院落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當時的記錄中寫道:“這種房子在一個莊中可有兩三家,遙遙相對,仍可以想象到當日的氣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墻之高,磚石木料上之工藝,樓閣別院之復雜,均出于我們意料之外許多”,“由莊外遙望,十數里外猶見,百尺矗立,崔嵬奇偉,足鎮山河,為建筑上之榮耀。”
先后開放的這四處晉商大院倒是各具特色,交相輝映:
喬家大院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院墻高大如城墻,以前更夫行走其上,清脆的梆子,聲聞方圓十余里。布局講究方正和穩定,整座大院結構呈“喜喜”形。
渠家大院在建筑形式上十分講究。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石雕欄桿院、十一踩木制牌樓和包廂式戲臺院號稱“四絕”。光是看屋頂的形制就極豐富,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各不相同。院與院之間均有牌樓相隔,隨處可見的匾額楹聯透露出些許書香之氣。
曹家大院充滿富貴氣度,整體結構是篆書的“壽”字形。主體“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壽之意,由三座四層的堂樓組成,樓頂還分別建有亭臺,這在以平房為主的北方民居中顯得尤為突出。
王家大院建在山坡上,遠望是海拔2000米的綿山山脈,近處有小河流淌;前后院落每一進都上一高度,極具層次感。院內俯仰可見的磚、木、石雕刻異常精美,建筑構建無不精雕細刻,每個門墩、石礎都堪稱藝術品。尚在修整中的高家崖、紅門堡建筑群氣勢宏偉,不日即可向游人開放。這些宅院被稱贊“匯宋元明清之法式,集江南河北之大成”,從中足可領略傳統民居建筑的精妙。
倫理學、民俗學的縮影在建筑中無處不在。大院封閉的整體結構,主次分明、內外有別的房舍布局,都能在封建意識形態的禮制、等級、綱常中找到對應。大院里也有民俗風情的盡情展示:寓意富貴吉祥的裝飾圖案花樣層出不窮,包涵儒家教化內容的傳說故事場景無處不在。
從地圖上不難發現,這些精美恢弘的大院都密集于晉中盆地。山西地處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地區物資交換的要沖,加之晉中南地狹人稠,外出經商謀生自然成了許多人的選擇;勤儉、誠信、團結的作風,嚴密、科學的經營管理制度體系,一步步將晉商的事業推向高峰。晉商極少舉家遷移至他鄉,往往一人在外苦心經營,留家眷在原籍,講究的是“發財還家蓋房置地養老少”。于是便有了那么多奇跡一般的大院,它們的豪華氣派是晉商實力最好的證明。也有人從大院高墻深宅的建筑形制中看出了晉商的保守自閉、墨守成規。實際上,營造豪宅的行為本身就是一處致命傷:晉商資本大量流向土地,不利于商業資本向近代資本發展。盡管有著讓今人也贊嘆不已的經營思想、管理體制,但明清晉商終究是封建商人,遭遇紛亂的時代,衰落不可避免。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十二
晉商,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商業類別之一,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商業智慧和經商手法聞名于世。晉商心得體會,是晉商們通過長期的商業實踐和思考積累出來的寶貴經驗。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晉商心得體會的五個方面,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示和借鑒。
首先,晉商心得體會強調誠信。商務世界中,誠信是一種最寶貴的財富。晉商們深知,只有建立起誠實守信的聲譽,才能贏得客戶和合作伙伴的信任。他們注重履行承諾,并始終堅持以誠待人。因此,在與晉商交易的客戶和供應商們,常常只要聽說對方是晉商,就會心存信任。晉商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誠信為本”。
其次,晉商心得體會強調靈活應對變化。經商如戰場,隨時都可能出現突發狀況。晉商們懂得,面對變化,靈活應對是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他們善于把握市場的風向和變化趨勢,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以適應不同的市場環境。晉商們還注重創新,敢于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和經營方式,以確保自己始終處于競爭的前沿位置。
第三,晉商心得體會強調分享合作。晉商們相信合作能夠實現共贏。他們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項目和業務。晉商們不僅注重短期利益,更著眼于長遠發展。他們會主動為合作伙伴提供幫助和支持,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資源,共同成長。因此,晉商們往往可以形成一個龐大而有力的商業網絡,使自己的事業得以迅速發展。
第四,晉商心得體會強調精細管理。晉商們在經營過程中注重細節,善于管理。他們注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不斷優化商業運營流程,以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晉商們還注重團隊建設,善于發揮每個人的才能和優勢,形成高效的組織結構。通過精細管理,晉商們在商業競爭中始終保持著優勢地位。
最后,晉商心得體會強調家族傳承。晉商們非常重視家族傳統和家族企業的發展。在晉商家族中,傳統和價值觀是代代相傳的,他們注重培養年輕一代的商業智慧和經營能力,使家族事業得以延續。晉商們還注重家族文化的建設,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家族成員之間的聯系和溝通。這種家族傳承的機制,使晉商家族事業能夠不斷發展壯大。
總之,晉商心得體會體現了晉商們幾百年來的寶貴經驗和智慧。誠信、靈活應對、分享合作、精細管理和家族傳承是晉商成功的關鍵因素。這些晉商心得體會不僅對晉商們自身具有重要意義,也對中國商業界具有深遠影響。我們應當學習和借鑒晉商心得體會,以推動中國商業的更好發展。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十三
這是一個以商起家后成為官商結合的顯赫一時的家族。張氏之先世原居解州鹽池之南,元朝時張思誠避亂徙蒲州(永濟),其子張友直遂占籍通化坊,友直傳仲亨,仲亨傳克亮,克亮傳繡,繡傳寧,寧傳誼,誼傳允齡、遐齡。允齡祖父早逝,祖母雷氏矢志守孤。允齡生未幾,復失怙。允齡母解氏奉姑撫孤,以持門戶。允齡年方幼即掌理家政。年長,遂發憤服賈遠游,西度皋蘭(蘭州)、浩璺(今甘肅碾伯縣東),販貨張掖、酒泉,數年又南至淮、泗,渡江入吳,后益困,遂溯江漢西上菱峽,往來于楚、蜀間。又北到滄博。拮據20年,足跡半天下。雖然身在商界,但視財利甚輕,篤信重義。南北所至,為眾商所敬服。遇到事情時,往往判斷正確無誤,人以為異,甚至懷疑他有異術。
允齡教育子弟極嚴,其長子四維登科任京官后,允齡居京邸。常言:“吾祖母、吾母兩世艱貞,幽明感應乃于兒輩。”自認為勤勞半世,雖增加了家資,但覺得還不夠多。年五十余,明眸烏發,好象三四十歲的人。晚年思鄉,歸治別墅于蒲州(永濟)城東10里之孟盟橋,鑿地疏圃,結宇其中,雜植花卉,四季都有新意。允齡弟遐齡,婚后始游商吳越間,當時年輕氣銳,尚未能獲利。于是,南歷五嶺,抵廣州,往來南昌、南京諸大都會。六七年來,資本耗盡,窮困而歸,則母已去世。母終前囑允齡說:“吾死不恨,就是顧慮你弟不能自立。”允齡念母言,待遐齡極友愛,遐齡亦事兄最謹。遐齡性坦率,雖從事貿易,但視財利甚輕,不屑斤斤計較。
允齡長子四維(1526-1585),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土,歷任編修、翰林學士、吏部侍郎。蒙古俺答與明議和開市議起,四維與王崇古交關大學土高拱、張居正,促成了和議和開市。張四維家以經商致富,張居正當國時,與之相交,逢年過節,送禮不絕。萬歷三年(1575)得到張居正引薦,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土人贊機務。萬歷十年(1582),張居正卒,四維出任內閣首輔。次年,以父喪歸。御史郜永春視鹽河東,“言鹽法之壞由勢要橫行,大商專利,指四維、(王)崇古為勢要”。
四維弟張四教,年16便服賈遠游,歷汴泗,到江淮,南至姑蘇、吳興之境,所經營貿易,常出人意外。在隨其父經營長蘆鹽業時,識量宏達,綜計精確,不屑斤斤計較。四維登第出任京官時,迎其父居京師,悉以生計付四教。四教治業年久,熟悉鹽務分布、調度,具有操縱能力,末年經商大為成功,資產不止十倍其初。四教襟度曠達,樂施好義,當其意氣所激,揮斥千金不顧,捐資授龍虎衛指揮僉事。張氏之姻親也多是商人或官宦之家。張允齡妻王氏是兵部尚書、宣大總督王崇古之姐,王氏也是商人家族(下面另介紹王氏)。張四維祖姑父沈廷珍,也是服賈遠游,“南帆揚越,西歷關隴”。四維二弟四端妻李氏,其祖父李季曾“在兗豫之間從商”。四維五弟四象妻王氏,其曾祖父王賓也是商人,王氏早逝,四象續娶范氏,范氏之祖父范世逵是著名鹽商。
據《條麓堂集》卷28載:范世逵“家世以農商為業,公初服賈四方,綽有心計,倜儻負大志,視行輩逐逐然,競錐刀之末者不屑也,令甲榷淮浙占鹺利,以佐國計,凡商人占淮浙鹽者,悉令輸粟甘肅、寧夏等邊,……然自開中以來支結曠日持久,且出入戎馬間,有烽堠之驚,而鹽利又時有虧缺,是以商人不樂與官為市,公獨曰此可居也,遂歷關隴,度皋蘭,往來張掖、酒泉、姑臧之境,察道里險易,計儲待蓄,散盈縮,以時廢居而低昂,其趨舍每發必奇中,往往牟大利。”張四維有子甲征、定征。定征娶曾任兵部尚書的楊溥之孫女。張四維之女嫁內閣大臣馬自強之子馬諄。馬自強之弟馬自修“棄儒業,在鹿、延、商、洛之間販粟”。是陜西的大商人。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十四
清初,山西平陽府(今臨汾)的亢氏,人稱“亢百萬”。其資產據《清稗類鈔》載,有數千萬銀兩,堪稱山西首富。在亢氏之后,才是資產在七八百萬銀兩到百萬銀兩的侯、曹、喬、渠、常、劉諸姓人家。亢氏家族自清初發跡,終清季,是商業、土地兼營并著的家族。
清末宣統二年(1910〕《中國經濟全書》稱:“康氏(即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余年,其家運之隆盛,可謂極矣。”關于亢氏發家之緣起,有這樣的傳說:明末李自成農民軍在山海關與清軍作戰失敗,退出北京經山西撤往西安途中,曾將攜帶的金銀財寶寄存于亢家。后來,李自成犧牲,清朝在全國建立了統治權,農民軍寄存的金銀財寶遂為亢氏所有。不過,這個傳說并不可信。試想:清兵入關后,財政十分困難,清朝大臣祖可法等有過占據山西、解決財政困難的建議。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清軍占領山西后,豈能不聽說亢家寄存有李自成農民軍的大量金銀財寶而不向亢氏索要?另外,李自成雖然犧牲了,但李自成的余部仍在戰斗,并一直堅持到康熙初年,他們也缺乏活動經費,豈能不設法向亢氏索還寄存的金銀財寶?看來,上述之傳說,恐怕是人們對亢氏成為巨富原因的一種猜測而已。
那么,亢氏何以成為巨富的呢?回答是:亢氏以經商致富。
首先,亢氏是個大鹽商。清代鹽實行專賣制,即由政府特許的鹽商憑引到指定地區運銷。這種販運特權,使鹽商獲利頗豐。康熙時期人鈕繡說:“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于天下。”近人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卷三“富室”稱:“康熙時,平陽亢氏,泰興季氏,皆富可敵國,享用奢靡,埒于王侯。”江南泰興季氏季滄葦,揚州的兩準鹽商,以“業鹺”起家。亢氏同季氏一樣是在揚州以“業鹺”起家。亢氏在揚州有大片房產,著名的“亢園”,“構園城陰,長里許。自頭敵臺起,至四敵臺止,臨河造屋一百間,士人呼為百房間”。另有“亢家花園”一處。在兩難鹽商中還有“南安北亢”之說,南安是指當時的鹽務總商安氏,是兩淮鹽商中的頭面人物,亢氏與安氏齊名,亢氏在兩淮鹽商中的資本和權勢可想而知。亢氏原籍平陽府(今臨汾),與河東鹽池(今運城鹽池)同在晉南地方,亢氏同時是河東鹽商也是可能的。
其次,亢氏是個大典當商。典當是封建社會以衣物等動產作質押,進行放款的高利貸機構。清代前期,山西典當商頗多,而亢氏則是一個資本雄厚的大典當商。據說,亢氏在原籍平陽府開設有一大當鋪,后來有人在亢氏當鋪附近也開設了一家當鋪。亢氏眼見自己開辦的當鋪營利被別人搶奪,很不甘心,決心擠垮這家當鋪。于是,每天派人到這家當鋪中典當一個金羅漢,典價銀1000兩,連續典當了三個月,把這家當鋪的資本幾乎用光了,這家當鋪的主人著了慌,忙問典當人何以有這么多的金羅漢要典當?來人答道:“我家有金羅漢5o0尊,現只典當了90尊,尚有410尊金羅漢要拿來典當哩!”這家當鋪主人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向來人施利,詢問來人的主家,才知原來是平陽府巨富亢氏。當鋪主人自知不是亢氏的對手,只好托人與亢氏協商,請將金羅漢贖回,自己關閉當鋪遠離他鄉去了。此傳說真假姑且不論,但說明亢氏是經營著典當業的大富商。
再次,亢氏是個大糧商。清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活躍,糧食貿易規模很大,亢氏就是當時一個大糧商,致力于長途販運和糧店經營。當時的北京,由于是京畿之地,四方輻輳,買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資本最多、規模最大的糧店,就是亢氏在正陽門外所開設的糧店。據說,一次曾有“牛車數乘”往亢氏糧店運糧,有一無賴竟在半途阻攔要勒索米糧,后被一位“王爺”獲知,趕跑無賴,才解了圍。正因亢氏作為糧商名聲在外,才招來了劫糧者,又有“王爺”相助。亢氏原籍山西平陽府(臨汾),位于汾河流域,是個產糧區,亢氏在臨汾有“倉廩多至數千”,藏有米糧“萬石”。山西地近畿輔,上述亢氏的“牛車數乘”有可能是從原籍往京城運送,亢氏又在京城開設有糧店,所以亢氏既是糧食批發商,又是糧食零售商。
此外,亢氏還是個封建大地主。亢氏擁有大量田宅,在其原籍平陽府“宅第連云,宛如世家”。亢氏揚言:“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三年不下雨,陳糧有萬石。”說明亢氏不僅擁有大量土地,而且儲藏有大量的糧食。亢氏家族中第一個發跡者是亢嗣鼎。乾隆《臨汾縣志》載:“亢嗣鼎,事母孝,養撫侄如子。篤志力學,至老不倦。居鄉尤多義舉。”不過,據李華先生考證,亢嗣鼎“是一個恃富驕橫,慳各貪婪,為富不仁的大商人、大地主。盡管在災荒之年,他不得不捐獻出一點錢糧,來賑災施舍,裝潢門面。他大約生于明末,一直到康熙末年仍然健在”。亢氏清初發跡時有“約計千萬”的資產,到清末光緒時“號稱數千萬”,經過二百多年,亢氏資產增加了好幾倍,這是亢氏善于經商的結果。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十五
榆次常氏是晉中富商。徐珂《清稗類鈔》稱常氏有資產百數十萬兩。該族原系山西太谷縣人,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常仲林遷居榆次縣車輞村劉家寨,由仲林一世起到八世常威時,家“始裕”,“至于起家,即率經商”。其經商則在多倫諾爾、張家口、興化鎮及本省大同、繁峙等處。
常氏發跡之后,氏族分居,添房蓋院,分為“南常”、“北常”。“南常”以萬已為代表,為“世榮堂”;“北常”以萬達為代表,為“世和堂”。
北常從乾隆年間始,就以大德玉商號名義在恰克圖經營對俄貿易。隨著業務的發展和資本積累的增加,常氏于道光六年(1826)新設大升玉商號,道光二十年(1840)增設大泉玉商號,同治五年(1866)增設大美玉商號,光緒五年(1879)增設獨慎玉商號,形成了常氏的“玉”字連號。此外,獨慎玉商號還在莫斯科設立了分店。汾陽路履仁先生目睹晚清恰克圖商業狀況,撰文說:“買賣城內有一東西向橫街和三條南北巷子組成,西巷有常家的大泉玉,中巷有常家的大升玉,東巷有常家的獨慎玉。”正如《山西外貿志》所說:“在恰克圖從事對俄貿易的眾多山西商號中,經營歷史最長、規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車輞常家,常氏一門,從乾隆時從事此項貿易開始,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七朝,沿襲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圖十數個較大商號中,常氏一門獨占其四,堪稱為清代本省的外貿世家。”“北常”有十家帶“玉”字的商號最著名,號稱“十大玉”。據《漢口山陜會館志》稱,光緒八年(1882)漢口“北常”的商號有如下十二家:大昌玉、大德玉、大泉玉、三德玉、保和玉、慎德玉、大升玉、三和源、大通玉、大順玉、泰和玉、獨慎玉。
“南常”的商號名稱均帶有“昌”字,號稱“十大昌”。其商號遍布蘇州、上海、漢口等地。在常氏家譜的“壽序”、“墓表”、“墓志銘”中,多有常氏經商的記載。如常氏九世萬達八十“壽序”中稱:“翁為榆邑望族,自少英敏,具干濟才,方弱冠,遂棄制舉,業掭計,然術事無巨細,便能摒棄區劃,悉合機宜,為老成輩所器重。中年懋遷有無閱歷而話練益精,一切運籌帷幄,克壯其猷,家業日隆。”再如九世常萬育八十“壽序”中也贊其經商才能說:“翁未弱冠,讀書家塾,用力甚勤,人皆許其能。既乃失怙而家計甚切,母獨命學陶朱術,翁因順志北上,據先人遺資,經營二十載,家遂豐盈。”另如常萬達之子、常氏十世常懷愉八十“壽序”中稱“今初而課讀,穎異非常,長而經商,辛苦備至。至于奇跡廛市,更有可法者,林風沐雨,以煉精神,握算持籌,以廣智略。其深藏若虛也,有良貿風;其億及屢中也,有端木風。持義如崇山,杖信如介石,雖古之陶朱不讓焉。”又如常萬達曾孫、常氏十二世常懌“墓志銘”中,也有“隨父服賈張垣,凡籌劃經營實左右之”。常氏十三世常維豐“墓志銘”也寫道:“君性明敏,事宜張馳,一經裁決,立即決焉,每任一人,皆精明強干,以放生理日盛,富甲一鄉。”常氏作為封建性商人,曾積極參于清朝的政治和文化活動。例如捐助地方書院。
道光十七年(1837)因捐助榆次書院,知縣贈匾一塊,上面寫著“崇文尚義”;光緒五年(1879)八月因捐助山西官書局刻書,巡撫曾國荃贈匾一塊,文曰:“義關風雅”。光緒三十三年(1907),因常氏十四世常贊春以藏書捐贈榆次學堂,山西巡撫恩壽贈匾一塊,文曰:“士誦清風”。常氏還賑濟災荒與善后捐輸。光緒三年(1877)山西災荒,捐輸3萬余金,巡撫曾國荃贈匾一塊,文曰:“好行其德”;庚子后,因助清政府善后經費,山西巡撫趙爾巽奏請于光緒二十九年(19o3)奉皇上旨賜匾一塊,文曰:“樂善好施”。在義和團運動中,常氏十三世立教,由村眾舉充鄉團團長,“與村人趙君成業,劉君秉仁協議安置拳眾毋擾,并練團丁,以防他匪侵入”。常氏發跡后曾積極投資土地,在清代后期還創辦了近代工業。
榆次車輞土質不好,即使如此,常氏也未放棄對家鄉土地的投資,南北兩常在車輞村占有的土地,為全村土地的三分之一強,約20頃左右。庚子事變,常氏商業受到損失。常氏轉而熱衷創辦近代家庭工業,據載:“望春兄鑒于吾家人眾,而資有限,恐一旦竭蹶,無以為生,因議立敦義和蠶桑局和敦睦織布工廠,由京津聘教授,購機器歸,率族中子弟不習儒賈者以入,有缺額招生”,“招徒工數十人,結絲物織絡帶,以作試驗。翌年,即栽桑數百株,養蠶數十萬”,“至局內設置,如養蠶架、寒暑表及一切器具無不全備,一時敦義和之絲品織物,銷售平、汾、文、交、祁、太、徐、榆等處,獲利頗厚,而平汾等處人言及榆次敦義和絲物,尤為贊許”,“及民國肇興,吾家各埠商肆頓遭損失,工廠貨款無出,將至停辦”。至十年,以所植成桑,歸村公有經理。
常氏除創辦家庭工業外,還向山西近代工業火柴局、保晉礦務公司、晉華紡織公司有過投資。保晉公司第四任總經理就是由常氏十四世常旭春擔任。他在職15年(1923——1937),是各任總經理中任職年限最長者。
常氏商業于清末民初衰落,常氏十三世常立訓在光緒中葉曾作為常家的股東代表達2o余年。其《墓志銘》記述了他看到常氏商業“日薄西山”的狀況后感慨萬分:“公蓋不以一時之致富為可矜,而以后日之食貧為可慮,于其酌盈劑虛之際,已足見其持滿戒溢的苦衷。”這就是說:光緒中葉,常氏丁目既繁,需用日浩,已是開支拮據。庚子事變,歸化城受兵燹之苦,張垣又受到德兵騷擾,常氏商務“遂難復如舊時”。常氏十三世常立教“墓志銘”稱:“壬子吾家驟落,京肆事尤棘手,族眾推公往,癸丑公選駐京,至甲寅秋,自以維持無術,謝歸。”這就是說:民國初年常氏商業已徹底衰敗,而且回天無術了。
常氏由商起家,傳至十世時,已有“世兼儒賈為業”之稱。常氏自經商家境富裕之后,便注意讓子弟讀書學儒。常氏八世常吉為縣貢生,是常氏家族人貢第一人。此后就延綿不斷,到清末,常氏從八世到十五世入邑庠生達78人。特別是清光緒年間,常氏十三、十四兩世,有4人拔貢,5人中舉,一人成為進士,集常氏一時科舉之盛。清末廢科舉立學校,到1921年,從十四世到十六世間,有4人赴日留學學成回國,有10人從省內外大學畢業,在榆次家族中首屈一指。由于常氏重視教育,家族中培育出了許多研究經史和書法繪畫有較深造詣者。
據《常氏家乘》載:常氏十二世常炳仿柳少師書,常佶雙鉤字時稱無雙,常懌工畫山水及虎、馬、蝴蝶等小品;常憬尤工歐陽體,常惺善詩;十三世常維梁楷工柳少師書;常立德既富藏書,且研究考訂之學,晚學顏魯公書;常立愛藏書甚多,研讀史學、理學,而且懂數學;常立屏邃于史學,書法則工顏真卿、董華亭諸家;常立方既嗜史籍,為清副榜舉人;常維豐工書善畫。常氏子弟中有幾位在省內外政界、文化界均頗有影響,例如:十三世常立教于光緒十一年(1885)考中第53名舉人,赴京會試,曾參與康梁變法的公車上書,在故宮陳列的黃榜上有名,是常氏家族中第一位科舉成名的人物。十四世常麟書,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考中第51名舉人,由翁同合推薦,入國子監南學深造7年,光緒二十九年(19o3)癸卯會試,中第219名貢生,殿試取三甲第87名進土,派往戶部任度支部主事,因丁憂未就。曾任常氏篤初學校教務、榆次鳳鳴學堂堂長,創辦榆次速成師范學校,自任校長兼總教務。
民國初年移居省城太原,歷任山西大學、商專、一中等校語文教師。畢生從事教育工作,有《詩經述義》、《禮記易簡錄》等十多種著作。十四世常贊春,光緒二十八年(19o2)考中第三名舉人,后就讀于京師大學堂,獲文學士學位,受聘為清史館征訪員、山西文獻征存局編輯,曾任國會第二屆眾議員。畢生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學識淵博,尤通文史,長期在山西大學文、法、教育學院執教,深為學生敬重,總纂《榆次縣志》,多有創見,著作甚豐,遺著目錄達50卷左右,尤擅長書畫篆刻。十四世常旭春,自幼聰慧才高,童試第一,光緒二十八年(19o2)中第24名舉人,1912年選任山西國民公會副會長,1922年到1927年出任保晉公司總經理。書法先學魏碑,后宗李北海,所書筆力氣勢磅礴,蒼勁有力,為名書法家。常氏十六世常乃德,北京高等師范史地科畢業,后赴日,歸國后歷任燕京大學、山西大學、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學識淵博,著作甚豐,主要有《中國民族小史》、《史國史鳥瞰》、《中國財政制度史》、《社會科學通論》等。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十六
商人是通過商品交換來獲取利潤,因此必須有強烈的經營意識。山西商人的經營意識表現在如下二個方面:
一、經營謀略。
講求經營謀略,在經商活動中把握正確的經營術是商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明清晉商成就斐然,與其經營謀略應用得當有關。他們正確地吸收古人的經商經驗,在經營活動中善于審時度勢,靈活機動,薄利多銷,慎待相與,重視信息。
1、審時度勢:戰國時大商人白圭把經營術概括為“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晉商頗精此道,他們有商諺稱:“屯得應時貨,自有賺錢時”;“人叫人,觀望不前,貨叫人,點首即來。”明代蒲州商人王海峰,當蒲州人大多西到秦隴、東到淮浙、西南到四川經商時,他卻深思熟慮看中了到人們不愿意去的長蘆鹽區去經商。當時長蘆鹽由于官僚顯貴、勢豪奸紳上下勾結,使這一鹽區的運銷不能正常進行,商人紛紛離去。但王海峰在了解該鹽區運銷史、鹽政情況的基礎上,審時度勢,斷然決定在長蘆鹽區經商,并向政府提出了整頓鹽制、杜絕走私的建議。后來,長蘆鹽區經過整頓,鹽的運銷又繁榮起來,鹽商又蜂擁而至,長蘆鹽區的稅收也隨之比過去增加三倍多,王海峰也成為這一鹽區的著名富商,動輒萬金毫不在意。明代大學土張四維說:“海峰王公者,雄奇人也。……胸中有成籌矣,人所棄我則取之,人所去我則就之。”
又有盂縣商人張芝,尤善審時度勢,“時邑帽賈素有毛氈冠于南者,值吳三桂反,道梗莫敢行,芝出廉價收其貨毅然往,至半途適藩削平,國家偃武修文,貨售如流水,……家計因之而裕。”洪洞人王謙光經營山東鹽,“累致萬金,時鹽運日弊,知已不可為,乃決計棄去。后山東鹽務果益疲,商大困,人自危,時謙光謝業已久,不受其害,人皆服謙光遠見。”陽城王重新“性沉厚,饒智略,少賈于外,不數載,資雄一方。”又有王海者“幼從父賈河南,……才能穎敏,智謀勇略雄一方”。這些例證都說明,善于審時度勢,是經商成功的必要條件。
2、靈活機動:市場行情瞬息萬變,消費者要求也不斷變化,故商業活動必須靈活機動,善于組織顧客最需要的貨源,才能達到購銷兩旺。如旅蒙商經歷200余年長久不衰,其中有一條經驗就是組織貨源有針對性,營銷方式靈活。蒙古牧民以肉食為主,喜飲磚茶,大盛魁便自設茶莊進行磚茶的加工,滿足牧民需要。蒙古牧民喜歡穿結實耐用的斜紋布;大盛魁便大量組織貨源,滿足供應,并將布料按照蒙古牧民的習慣,拉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由蒙古牧民任意選購。蒙靴、馬氈、木桶、木碗和奶茶用壺等是蒙古牧民和喇嘛生活中的必需品,大盛魁便按照牧民和喇嘛的習慣要求,專門加工訂做。因此蒙古牧民只要見是大盛魁記商品,就爭相購買。蒙古牧民過的是游牧生活,居住點不固定,居民皆分散而居。大盛魁便采用流動貿易形式,組成駱駝商隊,深入到蒙古牧民居住的帳篷中做買賣,對蒙古牧民非常方便。蒙古牧區貨幣經濟不發達,大盛魁便采取以物易物和賒銷方式,甚至到期也不收取現金,而以牧民的羊、馬、牛、駝和畜產品、皮張等折價償還。由于大盛魁商號貨源組織有針對性,營銷方式靈活機動,從而在蒙古草原的經商活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3、薄利多銷:如明代蒲州(永濟)商人王文顯,經商40余年,百貨心歷,足跡半天下,以商而富,其為商“善心計,識重輕,能時低昂,以故饒裕人交,信義秋霜,能析利于毫毛,故人樂取其資斧。”又如祁縣喬氏在包頭開的“復”字商號,做生意不隨波逐流,不圖非法之利,堅持薄利多銷,其所售米面,從不缺斤短兩,不摻假圖利;其所用斗稱,比市面上商號所用斗稱都要略讓些給顧客。于是,包頭市民都愿意購買“復”字商號的米面,生意越做越好,收到了薄利多銷、加快資金周轉的效果。山西商人在經營活動中,還總結了許多薄利多銷的經驗,并歸納為營銷商諺,如:“不怕不賣全,就怕貨不全”;“買賣爭毫厘”;“生意沒有回頭客,東伙都挨餓”;“能打會算,財源不斷”;“買賣不算,等于白干”等。
4、慎待相與:晉商重視穩妥經商,慎待“相與”。所謂“相與”,就是有相互業務的商號。所謂慎待,就是不隨便建立相與關系,但一旦建立起來,則要善始善終,同舟共濟。如山西祁縣喬氏開辦的“復”字商號,盡管資本雄厚,財大氣粗,但與其他商號交往時卻要經過詳細了解,確認該商號信義可靠時,才與之建立業務交往關系。否則,均予以婉言謝絕。其目的是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煩漩渦之中。但是當看準對象,摸清市場的狀況,認為可以“相與”時,又舍得下本錢,放大注。對于已經建立起“相與”關系的商號,均給予多方支持、業務方便,即使對方中途發生變故,也不輕易催逼欠債,不訴諸官司,而是竭力維持和從中汲取教訓。
“復”字號認為,即使本號吃了虧,別的商號泊了光,也不能因此把錢花在衙門里。廣義絨毛店曾欠“復”字號五萬銀元,僅以價值數千元房產抵債了事。至于“復”字號下屬商號,一旦停業時,則要把欠外的全部歸還,外欠的能收多少算多少。“復”字號的上述做法,使它在同業中威望很高,影響甚大,故許多商號均以能與“復”字號建立“相與”的業務交往關系為榮。又如榆次常氏天亨玉商號,該號掌柜王盛林在財東將要破產時,曾向其“相與”的大盛魁商號借銀三、四萬兩,并且讓財東把天亨玉的資本全部抽走,天亨玉在無資金的狀況下全靠借貸維持,僅將字號改名為天亨永,照常營業,末發生倒賬,全憑著王盛林掌柜的人格信用。1929年大盛魁商號發生危機時,王盛林認為該號受過大盛魁“相與”的幫助,不能過河拆橋,不顧一些人的反對,仍然沒法從經濟上、業務上支持大盛魁,幫它渡過難關。
5、重視信息:孔子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就是說,端木賜未接受官府的任命,而是以私人身份去經商,預測行情很準確。山西商人非常重視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市場信息、各地物資余缺及其他影響經營的因素。他們有商諺稱:“買賣賠與賺,行情占一半。”民國《太谷縣志》序稱太谷商人“至持籌幄算,善億屢中,講信耐勞,尤為谷人特色,自有明迄于清之中葉,商賈之跡幾遍行省”。能夠“持籌幄算,善億屢中”,與他們掌握正確的信息有關。
山西商人掌握市場信息的渠道有多種,當各地商號了解到市場信息后,便通過書函等形式,及時匯報總號,所以總號與分號之間一般是五日一函,三日一信,掌握地方的政治軍事、工農業生產、市場以及政界人事變動等信息。
二、經營作風。
山西商人認為良好的經營作風是商業成功的一個關鍵,他們在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一些寶貴的作風。
1、珍惜誠信:山西商人認為誠信不欺是經商長久取勝的基本因素,所以把商業信譽看得高于一切。他們認為經商雖以營利為目的,但凡事又以道德信義為標準,經商活動屬于“陶朱事業”,須以“管鮑之風”為榜樣。對待顧客、商家,無論大小,都以誠相待。銷售商品,絕不缺斤短兩,貨真價實,童舉無欺。如發現貨質低劣,寧肯賠錢,也絕不拋售。他們深知,只有講信用,重然諾,不欺不詐,人們才樂與他們交易。商業盈利靠商品的質量和服務態度來取得,永保信譽,才能成功。一旦信譽喪失,商業必然招致失敗。山西商人在經商活動中總結出了許多有關經商誠信的商諺,如:“寧叫賠折腰,不讓客吃虧”;“買賣不成仁義在”;“售貨無訣竊,信譽第一條”;“秤平、斗滿、尺滿足”。可見,誠信不欺,利以義制,是山西商人經營活動中嚴格遵循的一個信條。因此,在山西商人中講信譽的商人和商號比比皆是,如盂縣人張熾昌,“貿易關東,與人然諾,堅如金石,一時儕輩推為巨擘”。
祁縣富商喬致庸把經商之道排列為一是守信,二是講義,三才是取利。清末,喬家的復盛油坊曾從包頭運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銷售,經手伙計為圖暴利,竟在油中摻假,事被掌柜發覺后,立即飭令另行換售,代以純凈無假好油。這樣商號雖然蒙受一些損失,但信譽昭著,近悅遠來,商業越發繁盛。又如祁縣大德通票號存款戶以山西本省最多,放款卻多在外省。1930年蔣閻馮中原大戰后,晉鈔大幅度貶值,約25元晉鈔才能兌換1元新幣。當時大德通如果對存款戶以晉鈔付出,票號可以趁晉鈔貶值之機發一筆橫財。可是大德通票號沒有這樣做,并且不惜動用歷年公積金,不讓存款戶吃晉鈔貶值之虧,使票號信譽益著。
山西商人在為人之道上也表現了誠實忠厚的一面。他們認為“和氣生財”,“和為貴”,凡事不做過分,不做法外生意,講求以誠待人。孟縣商人張靜軒說:“(經商)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務存退讓心,日用務存節儉心,操持務存含忍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詐也。……前人之愚,斷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洪洞人王謙光經營山東鹽時,不少商人“率輒心計,尚詐偽,由是術輒倍息,獨君異其趣,……人咸謂君長者,多倚為重”,后“累致萬金”。史籍中有關晉商忠厚待人的記載很多。如明代臨縣人王子深以開客店為生,有客商住宿后遺金一袋,王收金待客,后客商啼還,王驗證給之,客以分其半,拒之,客商叩恩而去。清代澤州人王文宇,“貿易保定府完縣,與葛東崗友善,東崗有子弗立,懼其毀敗,陰以白金800兩付文宇,不令子知,東崗死,文宇督其子,俾其成立,將東崗所遺金還之。”清代汾陽人崔崇于,“以賣絲為業,往來張垣、云中,一歲折閱十余金,其主人偶有怨言,崔恚憤,以刃自剖其腹,腸出數寸,氣垂絕,曰:吾拙于貿易致虧主人資,我實有愧,故不欲生。”由于山西商人主張行商不欺詐,為人誠懇忠厚,故人皆愿與之共事。
2、儉約自律: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是中國人一貫提倡的節儉作風。晉人一直保持著儉約風尚,明人沈思孝《晉錄》載:“晉中俗儉樸古,有唐虞夏之風,百金之家,夏無布帽;千金之家,冬無長衣;萬金之家,食無兼味。”山西商人認為“勤儉為黃金本”。明人謝肇制在其著《五雜俎》中稱:富商“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有,……新安奢而山右儉也”。王全性《廣志澤》載:“晉俗勤儉,善殖利于外。”清朝康熙帝南巡時說:“夙聞東南巨商大賈,號稱輻輳,今朕行歷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系晉省之人,而土著者蓋寡,良由晉風多儉,積累易饒,南人習俗奢靡,家無儲蓄。”顧公燮說:“自古習俗移人,賢者不免。山陜之人,富而若貧,江粵之人,貧而若富。”張四維《條麓堂集》卷28載:明代蒲州人王恩,“幼失怙,拮據立門戶,游貨南北,足跡半天下,初歲業嘗中耗,厲志經營,因能復其殖,尤慎干出納,終其身未常有錙銖濫費,蓋天性也”。乾隆《祁縣志》卷九《人物》載:清代祁縣人郭平誠,“慮家貧,以生殖致饒裕,性儉約,不喜奢華”。定襄邢漸達,“十五歲而孤,……而自事生業,艱苦備嘗,不辭勞瘁,自奉儉約,……蓋自服賈以還,一切貨物往來,俱存寬厚”。這些例子都是晉商善于儉約自律的明證。
最優晉文化與晉商文化心得大全(17篇)篇十七
晉商是黃河流域地區的一種特殊商業文化群體,他們主要居住在山西、陜西等地。在中國古代商業史中,晉商一直以善于經商、重視家族傳承而聞名。在與晉商接觸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們的智慧和勤奮。在與晉商交流的過程中,我得到了一些寶貴的心得體會。
首先,晉商追求誠信。在晉商的經商過程中,誠信被視為最重要的道德準則。晉商們講究信用,重視與客戶、供應商之間的坦誠合作。他們凡事先慎后行,在成交前經過細致的了解和考慮,確保自己的承諾能夠兌現。而一旦承諾沒有兌現,晉商們會感到愧疚和自責,并努力彌補錯誤。從晉商身上,我學到了誠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只有誠信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其次,晉商注重長遠規劃。晉商們普遍具有長遠發展的眼光,他們知道通過持續地經營和改進自己的業務,才能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機會。晉商們會優先考慮長遠的發展,而非盲目地追求眼前的利益。他們會積極地研究市場趨勢、顧客需求,進行戰略投資,同時注重資產安全和傳承。在我的經商過程中,我也會時刻關注市場的變化,樹立長遠的目標,制定計劃,并嚴格遵循。
此外,晉商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晉商普遍重視家族的傳承,注重培養下一代的經商意識和能力。他們以家族為單位,共同經營企業,形成緊密的團隊合作關系。在晉商家族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職責和角色,相互支持,互補發展。這種團隊合作精神不僅在家族企業中發揮作用,在社會合作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晉商們會積極與其他商人合作,共同開拓市場、互通有無。從晉商身上,我學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只有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事業。
最后,晉商注重學習創新。晉商們不僅注重經驗傳承,更注重學習和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營銷策略。他們會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活動,了解市場動態和商業趨勢,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晉商們也勇于創新,鼓勵家族成員提出新的想法和做法,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從晉商身上,我學到了學習和創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不被市場淘汰,保持競爭力。
綜上所述,與晉商的交流中,我得到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晉商們以誠信為根本,注重長遠規劃,重視團隊合作,勇于學習和創新。這些晉商的智慧和經驗,不僅對于我個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對于我們當代經商者有著深遠的啟示。只有不斷學習和吸取智慧,我們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自己的商業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