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倍數和因數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一
由于這節的概念較多,因此有不少是由老師直接告知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完全被動的接受。如讓學生思考:你覺得4和24、6和24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對乘除法學生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因此不少學生能說出倍數關系,可能說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學生自己的東西)。當學生認識了倍數之后,我進行了設問:24是4的倍數,那反過來4和24是什么關系呢?盡管學生無法回答,但卻給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數”的空間,使學生體會到24是4的倍數,反過來4就是24的因數,接下來就是6和24的關系,同學們都爭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于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這里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找36的因數,我巡視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數學生寫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進行。接著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兩個問題:
①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數。
②如何找不重復也不遺漏。
通過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比老師給予有效得多。學生就這樣輕松、愉快的學習了因數、倍數的有關知識。
倍數和因數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
我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1)密切聯系生活中的數學,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間的關系。
今天在教學前,我讓學生學說話,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概括能力和對事物間關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系,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從而使學生更深一步的認識倍數與因數的關系,
(2)改動呈現倍數和因數概念的方式。我改變了例題,用杯子翻動的次數與杯口朝上的次數之間的關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系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并為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系,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3)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雖然學生不能有序地找出來,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礎上讓體會有序找一個數因數的辦法學生容易接受,這樣的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我覺得能起到鞏固新知,發展思維的效果。
(4)設計有趣游戲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譬如“找朋友”游戲,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幾張數字卡片,讓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數是哪些數的倍數,是哪些數的因數,,如果學生的學號數是老師出示卡片的'倍數或因數就可以站起來。最后問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所有的學生都站起來。出示地卡片應該是幾,找的朋友應該是倍數還是因數?學生面對問題積極思考,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
倍數和因數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三
《倍數和因數》,由于之前沒上過這冊內容,在看完教材后就和同組的老師說,這個內容好像挺簡單的。不過上完這節課后這個想法卻煙消云散,根本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上,而且在課堂中存在了很多在預設中沒有想到的問題,下面對自己的課堂做一些反思:
1、在第一個環節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意義中,首先讓學生用12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并用乘法算式來表示你是怎么擺的,有幾種不同的擺法?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而且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抽象為具體討論的數學問題。在抽象出三個不同的乘法算式后,我以第一個乘法算式4×3=12為例,介紹倍數和因數的關系,本來以為說:“4和3是12的因數,12是4和3的倍數”應該是很簡單的兩句話,學生應該會說,可是當請學生來自己選擇一個乘法算式來說一說時,好幾個學生卻被卡住了,還有的說成了4是12的倍數。
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覺得可能是自己在介紹時運用的不到位,一個是比較小,后面的同學都沒能看清楚;另一方面我預想的比較簡單,所以說了一遍后也沒請學生再復述一遍。在說到“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時應該在中相繼出示這兩句話,這樣的話讓學生看著說印象會更深刻,相信學生說的也會比較好。
2、第二個環節是探求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從上一個環節我最后出示的除法算式中引入:我們知道了18是3的倍數,那3的倍數是不是只有18呢?通過疑問來激發學生找出3的倍數有哪些?學生很快能找到,但是并沒有找全,于是再問,那又什么辦法把3的倍數找全呢?學生自然想到去乘1,乘2,乘3……也就按順序找到了3的倍數。在分別找到了2和5的倍數后我問學生:觀察上面這幾個例子,你有什么發現?請了好幾個學生都沒能找到,最后還是老師告訴了學生倍數最小是?最大呢?
針對最后請學生找一找發現倍數的共同特點這一問題,我覺得我在設計時問題提得太大,太籠統。學生聽到問題后可能無從下手,不知道該找什么。可以問:剛才找了2,3,5的倍數,觀察這幾個數的倍數,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這樣學生就會比較有針對性地去尋找結果。
3、第三個環節是探求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一個數的因數,對于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有是一定困難的,而這個環節我處理的也不到位,學生對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掌握的不夠好。
我一開始設計請學生自主找36的因數,在巡視時發現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頭緒,無從下手,時間倒是花去了不少。所以我覺得是否可以先從12下手,因為前面一開始已經找過12的因數了,如果這里能用12做一下鋪墊,可能找36的因數時就會好一些。
在學生自主探索完36的因數有哪些后,交流不同學生的結果,有一位出現了1,36;2,18;3,12;4,9;6,6我就問你是怎么找到的?學生說是用除法找到的,于是就用36分別去除1,2,3……得到了36的因數。其實這里除了用除法來找之外,還可以用乘的方法來找,而乘的方法似乎對于學生來說在找得時候還更簡單一點。更重要的是我覺得一對對的找對于找全一個數的因數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而我卻把這個方法忽略了,所以學生對于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不夠深刻,在練習中也發現做的不理想。
4、第四個環節是鞏固練習,我設計了2個小游戲。一個是看誰反應快,符合要求的請學生起立,這個游戲學生參與面廣,學生也感興趣,還從中發現了找誰的學號是幾的因數,1每次都會起立,就更好的鞏固了一個數的因數最小是1。但是也有個別學生反應比較慢。第二個小游戲是猜一猜老師的手機號碼是多少?但是由于前面時間用的比較多,所以沒來得及做。
原本認為簡單的課卻一點都不簡單,每個細小環節的把握都要求我去仔細的鉆研教材,設計好每一步,這樣才能上好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