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最新紅色教育活動方案(精)一
在遠處望去,一個公交站套旁,一堆行人圍在那里,不知在干嘛
走近一看,原來是羅大爺在為一位大姐擦拭眼淚。大姐說:“大爺,真的很謝謝你,如果沒有你,我要怎么活啊!”大爺邊為大姐擦眼淚,邊笑著說:“哎,別怎么說。趕緊看看錢包里的錢少了沒有吧。”
我從路人那里得知:在兩給小時前,因為是“下班高峰期”。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大姐的錢包就這樣被擠掉了。在車開了不久之后,羅大爺撿到了錢包。打開一看里面都是鈔票,粗粗一看就有三千多元。
做環衛工人的羅大爺,并沒有將這些錢收入囊中,在這風雨里苦苦等待了失主兩給小時。
風,肆虐地刮著。有的書已經撐不住了,早就“折了腰”了。雨,像子彈一樣,橫掃了過來。打的雨傘,“噼里啪啦”的響。
在風雨里,羅大爺身上的橘紅色的環衛服,顯得更加光彩!
羅大爺的光榮事跡,深深地震撼和感動著我。同時,我感到了羞愧:虧我是少先隊的優秀干部呢,竟也為這4元錢違背良心。
我在燒烤攤上等著我買來的燒烤。因為那里有很多人在那里買東西,老板忙地糊里糊涂的,多找了我4元。我很高興,買燒烤竟然可以多找4元。我偷偷地將這多找的錢放到自己的口袋里。
在聽了羅大爺的事跡之后,我立馬跑到了燒烤攤,歸還4元。
傍晚,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
雨中的那抹橘紅色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最新紅色教育活動方案(精)二
參觀紅色教育基地主題黨日活動心得體會【篇一】
為推進隊伍教育整頓工作縱深開展,進一步加強黨員干部思想政治建設,4月 16 日,銀川鄉組織全鄉黨員干部、村“兩委”成員、駐村工作隊成員先后參觀了拉哈蘇蘇海關博物館、黨史館紅色基地,重溫歷史,實地接受教育。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領略了從 1644 年同江人民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抗擊沙俄侵略斗爭,到 1965 年同江恢復縣級建制,到如今 2021 年中國xxx成立 100周年。回顧了同江市黨組織建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輝煌歷程,以及章克華、景樂亭、張子峰等為代表的xxx員先烈事跡。一幅幅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載著輝煌歲月的老物件讓黨員干部深受感動。
此次參觀活動是內化于心、觸及靈魂的黨性教育,是貫徹落實隊伍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活動結束后,參觀人員紛紛表示,將進一步傳承革命先輩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和大公無私的犧牲精神,加強黨性錘煉,砥礪政治品格、感受精神偉力,時刻牢記歷史精神,激勵擔當作為,以優良的作風和扎實的工作推動銀川鄉建設再上新臺階,為慶祝中國xxx成立 100 周年獻禮。
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心得感悟匯總【篇二】
為扎實推進“學黨史、感恩黨、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在學習中感悟初心、傳承使命。4 月 2 日下午,萬安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曾小華帶領中心班子成員、全體黨員干部等一行 9 人到萬安縣康克清紀念館開展紅色教育活動。
康克清紀念館是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萬安縣城,始建于 1992 年,為綜合性博物館,通過圖片、文字、實物、沙盤等形式,展示了康克清同志一生為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功績。中心全體干部職工在曾小華主任的帶領下向先烈康克清夫婦銅像前致敬,進一步激勵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砥礪前行的信心和決心。隨后,講解員向全體干部職工講解康克清的紅色故事,從中感悟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的歷程。
康克清同志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指引著全體黨員干部強化黨性意識、踐行黨的承諾,永葆攻堅克難的勇氣。全體黨員干部唯有自覺把學習黨史作為必修課,在學習黨史中礪初心、守信念、明方向、強擔當、勇作為,深刻總結黨史中的經驗教訓,用黨史激勵自己,用黨史警示自己,用黨史教育自己,不斷認清歷史方位,汲取奮勇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參觀紅色教育基地主題黨日活動心得體會【篇三】
為強化黨史學習教育、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學習教育,感受中國xxx百年光輝歷程,3 月 29 日,豐滿區檢察院組織檢察干警前往豐滿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啟了一場紅色之旅,接受黨史教育。
在紅色教育基地,全體黨員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認真參觀了黨建展館的各項陳設。每到一處,大家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觀看展板、實物、認真聆聽講解員的講解,追隨前輩奮斗的足跡,從xxx一大的召開到xxx十九大的召開,每一次都有特別的歷史意義,通過一張張圖片、一個個故事,全方位系統性地對黨的發展歷程有了更深入的學習。領會xxx人不畏犧牲、前赴后繼的偉大壯舉,中國xxx帶領中國人民走過波瀾壯闊而又艱難曲折的奮斗歷程和光輝歲月,使干警們受到精神洗禮,內心備受鼓舞和震撼,進一步夯實了干警信仰根基,激發“不忘初
心勇擔當”的自覺性。隨后全院干警聆聽一節黨課,深入理解“四史”的學習教育意義及“四史”蘊藏的五大精神特質。
本次學習活動讓大家充分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xxx員要努力學習先輩的優良傳統、發揚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性修養,時刻牢記黨的宗旨,爭做一個政治過硬、業務過硬、責任過硬、紀律過硬、作風過硬的黨員檢察干警。
參觀紅色教育基地主題黨日活動心得體會【篇四】
4 月 23 日,學校黨委書記劉志勇帶隊赴自貢市江姐故居,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黨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活動,副院長蒲開倫,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主要負責人,應用化工學院、數字經濟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黨總支書記,基礎教學直屬支部書記參加活動。
在江姐故居,同志們懷著無比沉重和敬仰的心情,參觀了江姐托孤遺書、遺照,水牢、老虎凳、鐵鉗等受刑刑具,通過講解員的詳細解說,對于江姐的事跡、堅如鋼鐵的意志、寧死不屈的精神、對黨忠貞不渝的品質,有了更多、更詳、更深的理解,深深體會江竹筠烈士“愿以我血獻后土,換得神州永太平”的美好愿望和革命獻身精神,深受教育和觸動。
通過此次實地參觀,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革命先烈為共產主義事業堅強不屈、勇于奉獻的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將這種信仰與精神貫穿到本職工作中,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發揚斗爭精神,勇于擔當作為,“三抓三主動”,為加快推進學校高質量跨越發展而努力奮斗。
參觀紅色教育基地主題黨日活動心得體會【篇五】
為增進入黨積極分子對南寧歷史發展的了解,強化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2021 年 4 月 30 日南國婦產醫院黨支部組織我院全體黨員以及入黨積極分子參觀了南寧市博物館。
本次參觀內容由“總體國家安全觀主題展覽”、古代南寧和近現代南寧兩個時代的歷史文化陳列,三大內容板塊組成。
第二板塊“邕容華桂”古代南寧歷史文化陳列,映入眼簾的是雕刻著南寧歷代文化建筑的序言墻。以時間發展為脈絡,展廳分為“邕水先民”、“駱越生暉”、“漢制僚風”、“宋城烽火”和“西南門戶”五部分。
通過實物展出、場景復原等多種方式,拉近黨員們與古代歷史的時空距離,使他們領略到不畏艱難、敢為人先的精神。
第三板塊“邕城百年”近現代歷史文化陳列。隨著社會歷史文化不斷發展,南寧的城市變化也映示著新中國走向民族復興的征程。
通過觀覽“開埠通商”、“南寧女兒”、“桂系之治”、“軍民xxx”、“萬象待新”、“涅槃重生”、“多彩南寧”和“攜心筑夢”這八個板塊,與結合內容與空間融合的非常規展示,增強了黨員們的體驗感。與此同時,展教合一的展覽形式有利于營造更加真切的情景氛圍,使得黨員們更好地感悟到藝術的魅力,也堅定了傳承城市文明的決心。
支部全體黨員通過南寧博物館的展覽,領悟到老一輩建設南寧和祖國的革命奮斗精神,意識到生命雖已逝去,但不畏艱難、砥礪前行的精神永遠傳承,今后也會將這種革命精神延續到工作與生活當中。
參觀紅色教育基地主題黨日活動心得體會【篇六】
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砥礪奮勇前行,結合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20xx 年 x 月 13 日,中心城區道路項目建設改造工程項目辦黨支部書記、主任龔愛罩同志帶領項目辦黨員職工,赴萍鄉市安源路礦工人紀念館開展“參觀紅色教育基地、感悟初心傳承使命”主題黨日活動。
安源路礦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秋收起義的主要爆發地。進入紀念館后,全體黨員首先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xxx,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永不xxx。”誓言字字鏗鏘有力,句句擲地有聲。隨后,大家依次參觀了紀念館內的六個展區,一幅幅苦難的礦工雕塑、一組組戰爭傷亡數據、一張張革命先烈的照片,讓人仿佛又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當年的槍林彈雨和硝煙彌漫的場景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帶來深深的震撼和感動。
通過參觀學習,大家深入了解了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的始末及其產生的深遠影響,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深切體會到團結奮斗的重要和以中國xxx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進一步鞏固大家的理想信念。銘記歷史,珍惜當下,感悟初心,傳承使命,大家紛紛表示,一定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為項目辦、為集團的改革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次活動是項目辦在新形勢下加強黨對群團工作領導的充分體現,也是堅持黨建帶群團,強化政治引領、思想引領和行動引領的生動實踐。通過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項目辦全體干部職工將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飽滿的昂揚斗志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銳意進取,克難攻堅,全力以赴完成道路建設任務,不斷推進項目辦和集團高質量發展。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參觀紅色教育基地主題黨日活動心得體會范文,想要了解更多優質的參觀紅色教育基地主題黨日活動心得體會范文,請大家多多關注。
最新紅色教育活動方案(精)三
2017紅色教育心得體會(4篇)
今年xx月、xx日兩天,我非常榮幸的參加了研究所組織的西柏坡紅色教育社會實踐一行,得以瞻仰號稱?“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 、“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的西柏坡。通過這次革命教育,我們回顧歷史,瞻仰革命先烈功績,感受體會西柏坡的精神,學習了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下面,我就幾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
選擇西柏坡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領導人面對急劇變化的革命形勢和考慮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做出的慎重選擇。這本身也體現了一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1947年3月,國民黨蔣介石在全面進攻解放區的計劃破產之后,為了挽救其垂死的命運,在軍事上被迫放棄了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和陜甘寧解放區。我黨中央、毛主席于1947年3月主動撤離延安,率領我軍開始了轉戰陜北的艱苦歷程。3月26日,棗林溝會議決定,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同志率中央部分工作人員組成中央工委向華北轉移。到1948年3月20日,黨中央作出了移至華北同中央工委合并的決定。這樣劉少奇、朱德、董必武、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先后來到了西柏坡。
西柏坡被選為解放全中國、籌備新中國的指揮中心,有以下幾個原因:1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里撤退,順利時又便于向城市進軍;2優越的自然環境,它位于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有“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之稱;3有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革命基礎和政治優勢,人民群眾聽黨的話,群眾基礎較好。
現在走在西柏坡的大地上,領略她的秀美的風光的同時我們不得不佩服老一輩領導人的眼光和氣魄,我們現在面對急劇變化的形勢時,我們也應該有清醒地頭腦,審時度勢作出最好的選擇,當然也需要相當的魄力。
我們現在重新回到西柏坡瞻仰革命圣地,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學習一種精神,一種革命的精神。在新中國建立前是一種武裝的革命,現在是建設偉大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兩種形式的革命,去需要同樣的一種革命精神,而西柏坡的精神正是老一輩革命家留給我們的最偉大的財富之一。西柏坡的精神不僅有助于我們建設偉大的祖國,對于我們個人的成長發展、實現自己的價值也有重要意義。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本質特征,就是具體分析西柏坡精神產生的歷史條件。西柏坡精神是在戰略決戰的殊死搏斗中產生的,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前夜產生的,是黨中央在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的特定條件下產生的,這一歷史階段雖然短暫,但由于這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時刻。因而,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創造力和表現力。在西柏坡這段歷史時期,黨先后組織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統一了財經工作、指揮了三大戰役并最終取得全國革命勝利,這期間黨集中體現了艱苦奮斗、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也就是人們常提的兩個“敢于”和兩個“務必”。
黨中央移駐西柏坡期間,解放戰爭已進入第三年,敵我力量對比雖然在數量上仍然表現為敵優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質量對比,我則已占優勢。正是這種形勢下,我們黨發出了“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號召,用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鼓舞人民,藐視敵人,奪取勝利,毅然發動了三大戰役,展開了空前決戰;三大戰役勝利后,奪取全國勝利己成定局,面對紛雜萬端的社會矛盾,我們黨一方面要求全黨、全軍再接再勵,將革命進行到底,不能半途而廢。
另一方面,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西柏坡勝利召開。毛澤東在會上作報告,提出黨的工作重心應逐步由鄉村轉到城市,規定了奪取全國勝利的各項方針和勝利后中共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毛澤東同志深刻地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面臨著新的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任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貫徹西柏坡精神,爭取在祖國建設中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改革開放后,我們國家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對黨和人民、祖國建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為此先后有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重回西柏坡,重溫西柏坡精神,向全國人民提出新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初,當中國正在向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我們又面臨著西方國家的重重制裁、世界社會主義嚴重受挫的巨大壓力。專程到西柏坡,要求全黨“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將堅持“兩個務必”的著眼點放在: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嚴懲腐敗,深化改革,使經濟建設盡快走上規范化軌道。當歷史進入21世紀的時候,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來到西柏坡,重溫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號召全黨牢記“兩個務必”。其時代價值在于:我們要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完成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任務,必須始終謙虛謹慎,艱苦奮斗。
西柏坡精神不僅僅對于我們國家有重要意義,對于我們個人的成長也有很大益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牢記老一代革命家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在當前歷史時期,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盡職盡責,發揚西柏坡精神,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樣無數的個體組成我們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這樣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會永葆戰斗力,遲早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昂揚的站在世界民族之林。
xx年xx月xx日,政府組織我們全鎮的黨員到盤縣二小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九間樓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第一次踏上紅色之旅,感受紅色教育,我感覺突然之間經歷了許多事情,有的轉瞬即逝,有的刻骨銘心,永世難忘,而且時間過得越久,印象就愈加深刻。在這里地方,我們重溫了崢嶸的歷史,看到了眾多的文物,聽見了動人的故事,收獲甚多。
九間樓位于盤縣城內,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長征路過盤縣時的總指揮部駐地。因上下各九間,俗稱“九間樓”,九間樓于1982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盤水盤縣九間樓,紅二六軍團曾在這里召開過重要的會議,史稱“盤縣會議”。1935年3月,賀龍、任弼時、肖克等率領的紅軍二、六軍團長征到達盤縣,在九間樓召開會議。會議決定,堅決擁護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確主張,堅持北上,促成了紅軍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陰謀,對扭轉當時的革命形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賀龍、任弼時、肖克等率領的紅軍二、六軍團在盤縣會師,兩個軍團會師時,總兵力不足八千,彈少藥缺,人疲糧盡,是兩支各自經歷極其困難之后會合的疲憊之師。然而,在會師之后的近十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展開了六次規模頗大的戰斗,消滅了敵軍三個師共二十幾個團,開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成為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撤離長江以南之后,惟一在江南與敵進行戰斗并取得偉大勝利、開辟廣闊蘇區的一支主力紅軍。這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上是獨特的,具有很大意義的。
紅色之旅盡管只有短短一天,卻使我們深受一次豐富而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使我們真切感受到共和國江山來之不易,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的建立,有無數的熱血兒女鋪路。
在這里,我們了解了當時貧困的生活和險峻的軍事環境:我們看到了當時用于運輸物資的二十四道拐是如此的險峻,當時紅軍用來戰斗的兵器是如此的簡陋卻卻在如此險峻的戰役中取得大勝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艱苦歲月里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斗志,紅軍就是在這里度過艱苦的日子,忍受嚴寒酷暑,保衛紅色政權。在九間樓諸多圖片,簡介及講解員的介紹中,我們知道多數人殞命于戰場,但更多的人前仆后繼,在挫折、失敗、流血面前,革命前輩對勝利仍然充滿信心,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這次紅色之旅,我們不僅欣賞到了九間樓別具一格的風光,更圓了自己的紅色夢想,我們參觀的景點都與那段紅色歷史有關,作為革命的后繼者,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要緊密團結在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凝心聚力,奮發圖強,努力實踐 “? ” ,始終堅持兩個 “ 務必 ” 。 我們要把紅色的革命傳統帶回來自己的教育崗位矜矜業業,讓我們的學生知道。了解這段歷史,讓他代代相傳,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永久動力。
八月,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區局團委組織我們全體團員來到湖南韶山,瞻仰偉人故居。第一次踏上紅色之旅,感受紅色教育,我感覺突然之間經歷了許多事情,有的轉瞬即逝,有的刻骨銘心,永世難忘,而且時間過得越久,印象就愈加深刻。
8月2日的韶山,溫度直逼30度。頂著炎炎烈日,我們來到了韶山,映入眼簾的是滿山的蒼松翠竹,銅像廣場上的毛主席銅像讓人肅然起敬。毛主席故居是一座泥磚的平房,背倚群山,面臨清澈荷塘,是南方常見的普普通通的農家住房。走進故居,里面的擺設一切依舊,主席少年生活的痕跡歷歷在目,橫屋里擺放著的方桌,板凳,臥室里的方型架子木床,青色大布蚊帳,天井邊房中陳列的農具、水車、蓑衣、風車,經過半個世紀的滄桑,歲月褪盡了它原有的色彩。導游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偉人年少時的智慧和風采,貧困的中國農村生活,養成了偉人勤勞、勇敢、樸素、苦讀的秉性。
走出故居,展現在眼前的是滿眼綠色,依山傍水,環山圍繞,青松郁郁,翠竹婆娑,大自然的氣息,使我們心曠神怡,讓我們領略到“圣地”靈氣和歲月的記憶。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撫今追昔,我們由衷地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這次參觀毛主席故居的過程中,我們瞻仰故居,重溫他老人家寫下的句句,緬懷他的豐功偉績,深切的感到共產黨的偉大,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作為一名生在和平年代,在紅旗下成長的人,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肩負的重任,更應該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首位。
匆匆吃過午飯后,我們趕往遠在三十八里外的花明樓,“劉少奇故里”五個鎦金大閃閃發光。進入大門,寬闊的甬道拾階而上,道路兩側的松柏高大挺拔,亭亭玉立,平臺中央的花壇里,冬青郁郁蔥蔥,寓意著劉少奇同志的革命精神萬古長青。臺階一平臺一臺階循環往復,直至最高處,矗立著劉少奇銅像,銅像高7.1米,造型美觀,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生動的再現了日理萬機致力于強國富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光輝形象。銅像四周,辟有小巧的廣場,四周有雪松、桂樹、松柏掩映,綠草盆景,四季春色,莊嚴肅穆幽深,給人一種對偉人肅然起敬的感覺。紀念館位于故居南側約250米處的山坡上,四面群山環繞,間有水塘輝映,并有亭閣飛檐,外觀莊嚴雄偉。紀念館座北朝南,呈三級展開,為分散自由群體,庭院結構,分為序廳和八個展廳,系統的展示了劉少奇同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事跡。
這次紅色之旅,我們不僅欣賞到了韶山、花明樓兩地清幽俊美的自然風光,更圓了我們的紅色夢想。我們參觀的景點都與紅色歷史有關,如今硝煙散去,只留下靜靜的墓園,蔥郁的山林,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去回想艱苦年代的生死考驗,血淚洗禮,沒有這里的英烈,就沒有我們和平的生活,沒有他們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現代化的建設。作為一名七十年代末出生的青年人,一定將老一輩革命領袖的“犧牲、奮斗、奉獻、廉潔、自律”的精神發揚光大,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緊密團結在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凝心、聚力,奮發圖強,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我們要把紅色的革命傳統帶回來,代代相傳,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永久動力。
迎春花競相綻放,驕陽似水的三月,我們一行30余名預備黨員在區直機關工委領導的帶領下來到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瞻仰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聽取了工作人員對戰役經過和烈士事跡的講解,觀看了珍貴的歷史圖片資料,親身感受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我華東野戰軍奮勇殺敵,奪取抗戰勝利的英雄事跡和老區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現將在這次參觀孟良崮戰役中的心得體會向組織匯報如下:
這次參觀深深的震撼著我們每個人,向革命先烈敬獻了花籃,面對鮮紅的黨旗和烈士雕像,一聲聲入黨誓詞響徹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的上空,“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永不叛黨!”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在沂蒙山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運動戰和陣地戰相結合的重大戰役,是打破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和轉變華東戰局的關鍵一戰。聽著講解員沉重的講述,那烽火硝煙,血雨腥風的戰場仿佛就在眼前,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堅強不屈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是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中國社會主義進步和發展做了三件大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結束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歲月如梭,當年的硝煙已經散盡,紛飛的彈雨已化為泥土,山上如刀似箭的豐碑,見證了滄桑的歷史。今天的我們更要堅定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意志,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終身。
孟良崮戰役,也是小推車推出勝利的戰役,沂蒙老區人民懷著對共產黨的無比信任和對人民軍隊的無限熱愛,舍生忘死、參軍參戰、大力支前、搶救傷員、奮勇殺敵的畫面展現在眼前,讓我們不禁肅然起敬,真正體會到了革命斗爭的殘酷,革命勝利果實來之不易,大家思想受到了震撼,心靈得到了洗禮。是他們團結一致,通力協作,戰勝了許多艱難困苦,使他們來往穿梭于魯中根據地前線,不顧個人安危,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根據地的人民群眾,對傷員精心照料,體貼入微,如同對待自己的親人。更是他們不怕臟,不怕累,吃苦耐勞,勇挑重擔,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得民心者得天下”,共產黨員稱號之所以光榮,就在于他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能夠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感謝區直機關工委給我們的這次參觀學習的機會,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領會到新中國的誕生源之于無數仁人志士堅持自己的理想,信仰,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英勇戰斗而換來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
我們從中獲取了很多人生啟迪,吸取了寶貴的精神營養,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在當前形勢下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性和及時性;我們應該永遠銘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革命先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建立的豐功偉績;珍惜今天得來不易的和平,繁榮的幸福生活;敬佩革命先驅堅持理想,信仰,為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希望而拋棄個人的一切名利地位直至生命的崇高精神;痛恨改革開放以來所出現的一些追逐個人名利地位金錢而貪污腐化的犯罪分子;鄙視只貪圖生活享受,不思進取,碌碌無為,做天和尚撞天鐘的懶漢行為。對比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革命先驅們崇高的思想境界,我們何其渺小,奉獻精神何其薄弱,又有什么私心雜念,貪圖安逸的想法舍不得丟掉呢?
我們要把這次紅色教育當作我們人生的一次新的起點,在當前創新爭優活動中,繼承革命先烈遺愿,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將革命先驅崇高革命精神的落實到實處,貫穿在工作當中。銘記歷史,牢固樹立新時期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立足本職崗位,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無私奉獻,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今硝煙散去,只留下靜靜的墓園,蔥郁的山林,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去回想艱苦年代的生死考驗,血淚洗禮,沒有這里的英烈,就沒有我們和平的生活,沒有他們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現代化的建設。作為一名七十年代末出生的青年人,一定將老一輩革命領袖的“犧牲、奮斗、奉獻、廉潔、自律”的精神發揚光大,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緊密團結在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凝心、聚力,奮發圖強,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我們要把紅色的革命傳統帶回來,代代相傳,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永久動力。
最新紅色教育活動方案(精)四
那些紅色的記憶
——讀《可愛的中國》有感 九十年前,我們未能有幸地親眼目睹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但在九十年之后,我們卻在今天,重新溫故了那些紅色的記憶。
翻開了那本沉甸甸的書,它記錄著中國共產黨的心酸歷程與那無數黨的代表為了中國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然而他們只是為了我們能夠在先進文化的指引下更好的生活。
黨把幸福交給了我們,確把苦難都留給了自己。他們是為了什么?!他們只是為了讓我們能夠過上好日子,為了新中國的解放,有那么多黨的代表,不惜奮勇抗敵而獻出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方志敏在牢獄中寫下了這本傳世巨作《可愛的中國》后從容不迫的走向了生命的底線;年僅15歲的劉胡蘭在敵人的側刀下,依舊面不改色心不跳;董存瑞手舉炸藥包在敵人的碉堡下拉響了導火線與敵人同歸于盡;邱少云為了不暴露目標在烈火中紋絲不動;黃繼光面對敵人噴火的機槍口,英勇的撲了上去.......還有許許多多的英雄,他們不求名垂青史,只希望祖國能夠強大富康,這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正是中國共產黨精神的濃縮嗎?
如今國家強大了,但我們不能忘卻那些紅色的記憶,因為是它們讓我們擁有了今天的生活。我們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要將祖國建設得更加富強!
費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