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程進度和教學方法的計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計劃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4/4拍歌曲優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溫暖,深情的演唱歌曲。
2、引導學生認識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義和強弱規律。
重點難點:
1、指導學生聲斷氣連的歌唱。
2、用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4/4拍的強弱規律。
課前準備:《小小的船》歌曲錄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音樂做律動(播放《小小的船》歌曲錄音)。
二、教唱歌曲。
1、分別聽歌曲《小小的船》和《小船》第一段歌詞,熟悉歌曲旋律。
(1)提問:感受一下兩首歌曲有什么異同(從情緒、節拍、速度等方面考慮)?
(2)復習3/4拍號的含義和強弱規律,引導學生學習4/4拍號的含義和強弱規律。
(3)用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4/4拍的強弱規律。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打開;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開。
2、完整聆聽《小船》的范唱錄音,讓學生再次感受4/4拍的韻律,進一步熟悉4/4拍的強弱規律。
3、用哼鳴模唱歌曲旋律。
4、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教師音樂伴奏。
5、教師聲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學生輕聲跟唱。
6、學生隨伴奏演唱歌曲。
三、歌曲處理。
1、指導學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處聲斷氣連,注意倚音的演唱。
2、結束音要唱滿四拍,講解全音符,讓學生了解全音符的形狀和時值。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二
教學目標:
1、音樂活動唱一唱《太陽出來了》,是讓學生用歌聲表現太陽出來時壯美秀麗的場景。
2、能學會用明亮、圓潤而和諧的聲音演唱歌曲《太陽出來了》,表現歌曲活潑、熱情、生氣蓬勃的情緒。教學重點:
用明亮活潑和諧的聲音演唱《太陽出來了》教學難點:
歌曲中的合唱部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電子琴。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出示課件三聲部練習曲。
2、將學生分成三個聲部和老師一起完成這個活動《太陽出來了》。二、歌唱太陽。
1、導入揭示課題:《太陽出來了》。
聽錄音回答問題,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速度是怎樣的?師歸納:歌曲情緒:熱情活潑;速度:稍快。
2、再聽一遍,請同學們一邊哼唱旋律,并找出旋律相似或節奏相似的樂句。旋律相似:出示課件,教唱找出難點。節奏相似:出示課件,教唱,重點教唱二聲部。3、欣賞圖片,了解歌曲內容,熟悉音樂旋律。
(1)引導欣賞圖片,請學生說說圖片有什么。
(2)幫助學生理解歌曲內容。
師:誰出來了,小鳥在干什么,怎么唱的?我們來唱一唱。師:誰吹來了,樹葉在干什么,怎么唱的?我們來唱一唱。師:誰涌來了,大海在干什么,怎么唱的?我們來唱一唱。師:什么響起了,我們在干什么,怎么唱的?我們來唱一唱。學唱歌曲。
(1)師范唱歌曲。
師:老師把你們看到的'圖畫,配上音樂唱一唱。
(2)跟隨教師演唱歌曲。
5、練唱歌曲。
(1)學習演唱歌曲每一句的句末象聲詞時跳躍地演唱。
(2)學習用接唱這一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師:老師唱前半句,你們唱后半句。也可以請學生分組演唱。
6、學生邊看圖,邊完整地演唱《太陽出來了》。
7、師伴奏合唱這首歌。
8、聽錄音哼唱一遍。
9、聽伴奏帶合唱歌曲。
10、用口風琴試著來吹奏旋律。
第二課時:森林與小鳥。
教學內容:
欣賞《森林與小鳥》。
教學目的:
通過欣賞,讓學生認識到熱愛地球,熱愛動物對我們人類的重要,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教學準備:
錄象資料、有關地球環境惡化的文字、圖片、《森林與小鳥》的錄音帶、打擊樂器(碰鈴、響鈴、雙響筒、沙錘、三角鐵、鈴鼓)各種頭飾。
教學重難點:
通過欣賞《森林與小鳥》,掌握樂曲的情緒,摸唱樂曲的主題并能區分樂曲的段落。
教學過程:
1、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去森林做客,小鳥們要開森林大會!我們去參加,好不好?
2.(播放第一部分樂曲):師開始語言引導—————“在去的路上,我們聽到(小鳥快樂的叫聲),森林的早晨是那么(優美、寧靜)。(小鳥)醒來了(它們唧唧喳喳像是迎接即將到來的黎明)”。
播放這一段音樂的時候,老師用柔和的聲音,輕輕地朗誦,引導學生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寧靜。
3。師:小鳥真高興,我們呼吸了新鮮空氣,感染了它們的喜悅,我們和小鳥一起跳舞迎接黎明。(再播放第一部分樂曲)。
這部分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多聽感受大自然的美。
1.情景導入:播放課件(一陣狂風,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垃圾到處都是·······).鳥在哭訴:誰把我們的家毀了,我沒家住,沒水喝,我的兄弟姐妹死的傷的,嗚嗚·····我的家變了一個垃圾場。
(出示錄象資料,幻燈片:有關地球環境變換的文字,圖片。)。
己。
2.師:這是怎么回事?(讓學生們說一說)。
3.師:同學說的都是對的,那現在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4.師:(邊說邊放關于地球的圖片)地球是我們的媽媽,也是動物的媽媽,我們應該好好愛護她,對嗎?現在我們來幫助小鳥也是幫助我們自己重建沒好的家園,好嗎?這時候讓每個學生動手,布置(已準備好的道具)森林,河流,草地,花園,藍天,白云,太陽等等。(課前,早已準備好、做好的花、草、樹、鳥等各種手工作品,把它一一放在桌上,讓學生們從中獲得美好的創作靈感),請每一位學生為森林添上一筆,擺上作品—————很快,森林煥然一新。(布置的時候播放樂曲)。
這部分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破壞環境,又怎樣愛護環境,美化環境。
1。出示課件(開始播放第二部分樂曲):欣賞第二部分樂曲(分四個小舞曲聽)讓學生聽完每一段圓舞曲,分組討論說一說感受。
第二部分分四個小圓舞曲。
a)第一圓舞曲歡快、活潑,一強一弱的力度對比更增添了。
俏皮的兒童情趣。
b)第二圓舞曲節奏變得緊湊,銅管樂器的加入,把情緒推向了高潮,好像森林里一片熱鬧的景象。
c)第三圓舞曲是一首舒展、優美的圓舞曲,同前兩個圓舞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玄樂奏出的抒情性旋律,使人聯想起小鳥們懂得舞姿。
d)第四圓舞曲稍活潑,帶有裝飾音的旋律,使音樂顯得非常輕快。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三
2、能認真聆聽《紅星歌》,并進行跟唱。
3、能積極參加教學活動,大膽與同學合作,并從中體驗到樂趣。
四支木制紅櫻槍,一定數量的木棍,保證人手一件,隊旗一面,多媒體課件。
1、導入。
聽《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進教室。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聽到的是一首什么歌嗎?
生……。
師:對這就是《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2、聆聽、跟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插放《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伴奏音樂,學生跟唱,老師走到學生中去聽,找出學生演唱中的問題。
3、熟悉歌詞。
多媒體出示兩段歌詞。
師:請同學們神氣地把歌詞齊讀一遍。
比較歌詞,再進行記憶。
師:現在請同學們找出兩段歌詞中有哪些地方想同,哪能些地方不同,說一說。
多媒體播放《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伴奏音樂,學生跟唱(多媒體隨著出現歌詞)。
4、唱一唱歌譜。
將學生分為四個部分。
1)學生分四大組,各組選擇一部分進行討論認讀。
師:剛才我們熟悉了歌詞,現在讓我們來開展一個比賽,認讀歌譜,各組選擇一部分去學習,等一會兒我們看看哪個組學習成果最好。
2)分組跟琴劃唱一次歌譜,相互評價,老師及時糾正錯誤。
3)跟琴小聲劃拍,將歌譜完整地唱一遍。
5、綜合表現。
1)師生講座歌曲的感情處理。
生……。
2)教師歸納。
3)完整地演唱歌曲,并由個別學生選擇隊鼓進行伴奏。
師:全體起立,少先隊唱隊歌,隊鼓手伴奏。
1、導入。
生:宣誓。
師:對那現在呀,教師想再現你們入隊的情景,看看你們當時的表現,行嗎?
2)分組練習。
3)分小隊表演。
1、導入。
師:剛才看到同學們的表演,聽到你們宣讀的誓言,真是個個都很精彩,那你們知道多少有關少先隊的歷史呢?誰能說一說。
生……。
師:好的,同學們,似乎知道一點點,但又說不太清楚,下面,老師請你們看一部電影的片斷。
2、播放電影片斷,聆聽《紅星歌》。
師:剛才電影中那群孩子的身份是什么?你們知道嗎?
生……。
師:在我國抗日戰爭時期,這些小孩被稱為共產兒童團。1949年10月解放后,改名為中國少年先鋒隊,簡稱少先隊。
3、再次聆聽。
師:多媒體出示電影片斷《紅星歌》。
小結:剛才的表演各小隊都很有特色、很精彩,那么現在聽口令:全體起立!拿好你們手中的武器,隨音樂神氣地踏步出教室。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歌曲的感受與表現中,感受歌曲高亢的情緒、淳樸的鄉村氣息,抒發對生活與自然的熱愛之情。
過程與方法:
用聆聽、體驗、模仿、聲勢節奏等方法感受歌曲;用模唱、重復、探究、表現等方法學唱歌曲。
知識與技能:
能用高亢、明亮的聲音,活潑、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放馬山歌》,了解民歌中的山歌題材,并用聲勢律動表現歌曲。
2、出示課題:放馬山歌。
3、出示課件,介紹云南民歌《放馬山歌》。
(見教參p28)。
1、復聽歌曲,感受歌曲情緒。
師:人們在放馬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2、再聽歌曲,感受歌曲內容。
師:仔細聽歌曲,人們在放馬時吆喝了什么?你能學一學嗎?
3、了解襯詞在歌曲中的作用。
師:表達情緒和意境,沒有實際的意義。
4、用輕聲高位朗讀法,按節奏朗讀歌詞。
5、聽歌曲,加入聲勢節奏表現歌曲。
6、邊朗讀歌詞,邊加入聲勢。
1、跟范唱學唱歌曲。
2、找出兩個樂句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3、跟琴學唱歌曲。
4、重難點指導:襯詞的演唱與語氣、咬字、氣息的指導。
5、完整演唱歌曲。
1、設計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2、加入聲勢律動表演歌曲。
3、分組表演唱。
4、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演唱歌曲。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了云南的民歌《放馬山歌》,誰能來說說山歌有什么特點?德育。
師:山歌是我國民歌的一種體裁,音色高亢、明亮,表現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精神面貌。最后讓我們也用高亢、,明亮的聲音演唱《放馬山歌》,結束今天的音樂課。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五
1、引導學生感受4/4拍歌曲優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溫暖,深情的演唱歌曲。
2、引導學生認識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義和強弱規律。
1、指導學生聲斷氣連的歌唱。
2、用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4/4拍的強弱規律。
《小小的`船》歌曲錄音。
一、導入。
1、聽音樂做律動(播放《小小的船》歌曲錄音)。
二、教唱歌曲。
1、分別聽歌曲《小小的船》和《小船》第一段歌詞,熟悉歌曲旋律。
(1)提問:感受一下兩首歌曲有什么異同(從情緒、節拍、速度等方面考慮)?
(2)復習3/4拍號的含義和強弱規律,引導學生學習4/4拍號的含義和強弱規律。
(3)用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4/4拍的強弱規律。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打開;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開。
2、完整聆聽《小船》的范唱錄音,讓學生再次感受4/4拍的韻律,進一步熟悉4/4拍的強弱規律。
3、用哼鳴模唱歌曲旋律。
4、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教師音樂伴奏。
5、教師聲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學生輕聲跟唱。
6、學生隨伴奏演唱歌曲。
三、歌曲處理。
1、指導學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處聲斷氣連,注意倚音的演唱。
2、結束音要唱滿四拍,講解全音符,讓學生了解全音符的形狀和時值。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六
教學目標:
1.欣賞嗩吶獨奏《打棗》,感受樂曲詼諧、幽默的音樂形象。
2.通過欣賞樂曲《打棗》,了解民族樂器嗩吶,聽辨大小嗩吶的音色區別。
一、導入部分。
播放樂曲《打棗》引子部分,請學生聽辨樂器音色。
二、欣賞樂曲《打棗》。
1.完整聽賞樂曲,初步感受樂曲的情緒。
完整播放《打棗》并提出問題:
(1)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2)你能感受嗩吶在演奏過程中,音區的變換和對比嗎?
聽完以后,教師針對以上兩個問題,請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完以后,教師介紹樂曲內容。
2.小結《打棗》是一首活潑、風趣的嗩吶獨奏曲,表現了河北農村,爺爺和孫女在庭院里打棗的歡樂情景。
3.完整聽賞樂曲。
完整聆聽樂曲《打棗》音頻,學生認真聆聽并隨音樂的進行展開想象。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通過欣賞嗩吶獨奏曲《打棗》,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樂曲詼諧、幽默的音樂形象以及歌曲的民族風格。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七
《我是人民小騎兵》是吳光銳、王小平、齊景全作曲的一首木琴獨奏曲由手風琴伴奏。結構為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題及其變化重復);b段(變奏+華彩);a段+尾聲三部分組成。樂曲引子曲漸強到減弱的力度變化來模仿馬蹄聲。樂曲為2/4拍,節奏明快、時而舒展、時而密集,全曲采用樂句重復、音型級進、模進、變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區的上行和下行連續進行,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對比,以及顫音的運用等手法表現了小騎兵在草原上換的騰的場面。音樂所描繪的小騎兵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目標】。
1、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感受蒙古族小騎兵的勇敢,了解蒙古族音樂的風格,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喜愛之情。
2、通過靜心聆聽,學唱主題曲、模仿律動、敲一敲等音樂活動來音樂力度的變化,感知樂曲的音樂形象。
3、引導學生欣賞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聽辨主奏樂器――木琴的音色特點,了解樂曲所表達的內容及情緒。
【教學難點】。
嘗試聽辯出音樂中的風格和樂曲中的力度變化。
【教學重點】。
體會樂曲所描繪的音樂形象,用不同的方式參與音樂的表現。
【教學過程】。
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都來自大草原上,會騎馬嗎?模仿以下騎馬的動作!
學習新課。
師:蒙古小騎兵給我們帶來了一段優美的音樂,讓我們來聽聽、看看。(播放《我是人民小騎兵》音樂課件)。
1、你知道是什么樂器在演奏?(出示圖片,介紹木琴的形狀、演奏方式和音色特點。)。
2、(播放《我是人民小騎兵》動畫音樂課件)用動作、聲音模仿騎馬并聽辨音樂力度的變化。
師: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小騎兵在騎馬,他很勇敢)。
誰能用聲音來學學騎馬呢?你是怎么知道小騎兵是由遠到近的?
師:小騎兵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那我們的馬蹄聲該怎樣呢?(由遠及近,越來越響,漸強)用木魚、雙響筒等樂曲來學一學。
師:那如果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應該怎么表現呢?(由近及遠,越來越輕,漸弱)。
3、創編故事情節。
師:小騎兵從遙遠的地方來,一路上會遇到哪些事呢?你能講給大家聽聽嗎?(結合圖片)。
4、學習創編各種騎馬舞蹈的動作,表演《我是人民小騎兵》體會小騎兵的勇敢。
師:如果去美麗的大草原上玩,什么作為我們的交通工具呢?
老師可不太會騎馬,誰能來教教我呢?(鼓勵學生創編多種騎馬方式表演)。
師:小朋友們表演的都不錯,那你覺得如果我們去大草原的話還要注意什么呢?(學習小騎兵勇敢的精神)。
再次完整的聽樂曲,并總結。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八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吉他、小提琴和法國號。
2、聆聽《我是小音樂家》,感受歌曲輕松活潑情緒,激發學習興趣。
3、在輕松活潑的律動中學會歌曲。
教學重點:在輕松活潑的律動中學會歌曲,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教學難點:正確演唱第四樂句,對比第四樂句與其他樂句的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電子琴、繩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在律動中體會歌曲的情緒特點。
1、導語:今天我們要舉行快樂的音樂會,在這個快樂的音樂會上老師要帶給大家一首快樂的音樂,你們想聽么?(播放《我是小音樂家》的伴奏音樂,師做拍手表演。)。
2、問:你們覺得這首歌曲的情緒如何啊?
生:歡快活潑的。
師:那你們打算用什么方式把它表現出來呢?
(師鼓勵學生用多樣化的形式表現出來)。
3、師:老師也想來表達快樂的心情,下面請你們來看看老師是怎么表演的。
(師根據樂句做不同的拍手動作)。
4、師:你們能發現老師的表演有什么特點么?拍手方式都一致么?
生:略。
師告訴學生相同的樂句拍手動作一致的特點,并請學生根據音樂來模仿師的動作。
(設計意圖:從開頭就出現《我是小音樂家》的音樂,并通過簡單的律動來表現樂曲、感受樂曲,旨在創設一種輕松活潑的情緒,使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氣氛中初步感受歌曲的特點,為后面學習歌曲作下鋪墊)。
二、初步認識吉他、小提琴和法國號。
1、師:剛才我們正在享受快樂的時候,有三位小音樂家帶著樂器想來加入我們的表演,你們看,第一位小音樂家給我們帶來什么樂器?(師用繩子來表現吉他)。
師:你們知道剛才第一位小音樂家帶來的是什么樂器么?
生:吉他。
師:那你們知道吉他的故鄉在哪里么?(課件出示吉他的外形以及演奏的姿勢圖,師簡要介紹吉他的特點,并請學生聽它的音色)。
師:吉他的音樂好聽么?下面我們一起來學學書上表現吉他音色的樂句。(師彈琴請學生來唱)。
2、師:第二位小音樂家也迫不及待地想來展示了,你們看,她帶來了哪種樂器?
(師用繩子表現小提琴)。
師:你們知道她帶來了哪種樂器么?
生:小提琴。
師:那你們知道小提琴的故鄉在哪里么?(課件出示小提琴的外形及演奏姿勢圖,師簡要介紹小提琴的特點,并請學生聽聽它的音色)。
師:小提琴的聲音好聽么?下面我們一起去學學書上表現小提琴音色的樂句。(師彈琴生唱)。
3、師:第三位小音樂家早已做好樂器表演的準備了,你們看,是什么樂器呢?(師用繩子表現圓號)。
師:知道是什么樂器么?
生:圓號。(師提示)。
師:那圓號的故鄉在哪里知道么?(課件出示圓號的外形圖,師簡要介紹圓號的特點,并請學生聽聽它的音色)。
師:圓號的聲音好聽么?下面我們來學學圓號的音色吧!(師請生找出書上表現圓號音色的樂句,并彈琴請學生來唱。)。
(設計意圖:用繩子來表現樂器,教師親自演示,用課件介紹樂器,旨在讓學生更容易更直觀地了解三種樂器的特征,并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認識三種樂器;用先聽樂器的音色來學唱歌曲,旨在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歌曲的內容,真正的用聆聽法來學唱歌曲。)。
三、學唱歌曲。
1、師:三位小音樂家要出場為我們演唱歌曲了,讓我們用歌聲來迎接小音樂家。(播放錄音范唱《我是小音樂家》)。
2、師:你們能來唱唱第一段么?下面請小朋友們跟著老師的琴來唱唱第一段。(師根據學生的演唱及時糾正唱得不好的地方)。
3、師:看到你們唱得這么開心,老師也想來唱唱,但是在老師唱的時候要交給你們一個任務,你們聽歌曲中連音與跳音的區別。(師提示連音與跳音的含義,并提示通過看師的動作來區別連音與跳音)。
(設計意圖:用動作來提示學生跳音與連音的區別,旨在使學生更容易更直觀的掌握歌曲中活潑與舒展的旋律的對比,同時很好的解決了難點,也能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
4、師:我們來加入動作表演吧!(師帶領學生邊做動作邊演唱第一段)。
5、師:你們能用同樣的方法來唱唱第二段么?(師彈琴請生唱第二段)。
6、師:完成了前兩段,第三段是不是更容易演唱了呀?在第三段的演唱上老師要提出一個新的任務,你們看到“我吹起法國號”這個樂句了么?老師想在這個地方鍛煉一下你們的嘴皮子,看誰的嘴皮子最快。(師彈琴范唱,請生模仿,直到唱對為止。)。
7、師:你們三段都會唱了么?下面我們一起加上動作把三段完整的來唱一唱,但老師有一個要求,在遇到樂器的樂句時,我們用演奏樂器的姿勢來完成。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表演吧!
(設計意圖:用與前面不同的動作來表演,旨在進一步加深對樂器的印象,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一)。
8、用多種形式來演唱,但樂器的音色的地方要求齊唱。
(設計意圖:用多種形式演唱,比如分角色唱、分小組唱、領唱與齊唱,旨在進一步鞏固歌曲的演唱,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二)。
三、小結下課。
師:小朋友真棒,一招一式都有音樂家的風范,老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們當中肯定能產生出一個音樂家,下面老師要把一首好聽的歌曲送給你們,愿你們的音樂夢想在歌聲中實現!(播放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離開教室)。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九
教學內容:
1、欣賞樂曲《牧歌》、《小放牛》。
2、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歌曲。
教學目標:
一、通過欣賞樂曲《牧歌》、《小放牛》,進一步體驗感受樂曲中愉快熱鬧、充滿朝氣的音樂情緒,初步感受兩種不同風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緒的音樂。
二、通引導學生用豎笛演奏歌曲《牧歌》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豎笛小練習。(結合學唱歌曲演奏6、1、2三音進行練習)。
二、新課學習:
(一)欣賞《小放牛》。
1、導入:談話(從前課歌曲入)。
a、教師出示幻燈《小放牛》曲調,教師邊彈琴邊唱。
b、學生跟琴哼唱,對該民歌有一個初步的熟悉。
初聽錄音樂曲:師設問:
a、這段樂曲是由民族樂隊還是西洋樂隊演奏的?
b、樂曲中主要的曲調是由哪一件樂器演奏的?聽完后,學生自由回答。
a、聽第一段音樂:問:這段音樂與河北民歌《小放牛》有什么關系?聽完后,學生討論回答。
b、第二段音樂:設問:這段音樂旋律與第一段有什么關系?在速度上有什么變化?
你能聽出嗩吶在模仿二人一問一答的情景嗎?
(還是第一段主題音樂,但是速度加快。有必要的話可再聽一邊)。
c、第三段音樂。
設問:這段音樂在速度上有什么變化?情緒如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d、復聽全曲:聽完后師生交流聽后感。
(二)欣賞《牧歌》。
1、導入:請小朋友們聽一首歌曲,聽完后說說你的感受。(師:范唱民歌《牧歌》)。
學生談感受(曲調悠揚飄逸,低回婉轉)。
2、師:介紹這是一首內蒙古昭烏達盟民歌(學生用“lu”跟著老師唱《牧歌》曲調,唱時可以看書上的圖形譜,再用豎笛吹一吹)。
3、請小朋友們聽一首由民歌《牧歌》為素材創作的小提琴曲《牧歌》。初聽音樂。
問:民歌《牧歌》的曲調在樂曲中出現了幾次?(后學生回答)。
4、聽樂曲。
問:每遍的主題曲調出現時它的聲區變化順序是怎樣的?哪邊高?哪邊題低?各遍表達了怎樣的情景,你能想象出什么樣的場景?學生自由討論回答。
(三)與《小放牛》對比欣賞,說說你的感受。提示:從題材、形式、風格等進行對比。
可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然后再回答。
教師進行總結、板書。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十
學習目標:
在勻速節奏的基礎上,進行變速節奏的學習。
節奏問好:
寶寶早上、下午好。
律動:
b1/同一首歌。
曲目與操作:
搖呀搖。
歌詞:
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好,外婆好,外婆對我嘻嘻笑,(外婆給我一塊糕)。
材料準備:洋娃娃一個,大船一艘、小船。
樂器準備:三角板,響板,手鼓。
操作過程:
3、引題:
寶寶們都有去過自己的外婆家對不對?
那你們去外婆家是怎樣去的呢?(做飛機、汽車等)。
有一個小寶寶也愛去外婆家玩,她去外婆家是坐船去的(出示船,讓洋娃娃坐在船上)。
寶寶們有沒有坐過船?坐在船上有什么感覺?
洋娃娃坐著船兒去外婆家,船兒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家,串講歌詞。
4、串講歌詞。
老師把小老虎的故事配上了音樂,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為了專心的聽歌曲,我們一起把大眼睛閉上。
5、閉眼聽一遍曲目。
6、念唱歌曲:
跟著音樂拍手念一遍,再唱一遍,四拍節奏:
好,請睜開眼睛,我們一起來來唱一遍歌曲。
手起,注意間奏時,手不打拍,輕輕搖動身體。(老師對寶寶提示語:搖頭),
尾奏時繼續拍完(老師提示語:繼續)。
5、寶寶分別用三樣樂器演奏。
寶寶坐在媽媽懷里跟著節奏搖擺。
6、教師和媽媽用毛巾兜住寶寶跟著節奏搖擺。
7、教師出示有橋、小河、外婆、和寶寶的圖畫。
8、總結:寶寶坐回自己的`位置,
老師總結:《搖呀搖》的歌曲我們會唱了,也學習了用樂器給這首歌伴奏,還做了小船的表演,小船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我們現在把小船畫出來,帶回家,在家里讓小船和我們一起唱歌,出示小船圖,提示圖上小船穿著漂亮的衣服,請寶寶給空白的小船涂色,要注意涂色要均勻,涂在線內,注意保持畫的整潔。請寶寶上前取畫,并放在媽媽的身后,在位置上坐好,手放在膝蓋上。
9、拍手再見。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十一
《搖呀搖》是一年級第一學期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教學活動以“快樂”為主題,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受音樂帶來的輕松與快樂。這首歌曲是孩子熟悉的、搖籃曲題材的上海童謠。歌曲旋律安靜、富有小船搖動的韻律感,詞曲結合朗朗上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歌曲演唱和簡單的表演,難點是上海方言的吐字和歌曲的旋律起伏,以老師與學生一起回憶學過的童謠、玩玩上海的弄堂游戲為切入口,讓學生感受不同情緒的童謠風格。
在教學中我由情感出發,以情帶讀,以情帶唱,以情帶演,隨時把歌曲的審美情趣放在第一位。由于這是一首用上海方言來演唱的歌曲,我在教法運用上注意了這兩點:1、注重歌曲中詞與曲二者各自的審美特點,雙管齊下,兼而顧自之;2、是運用直觀、形象的手段來演繹歌曲。
整個教學過程分三大部分:一、以表演童謠和玩玩老上海的弄堂游戲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童謠的興趣,感受“上海童謠”歌曲的特色,為歌曲教學打下基礎。
歌曲教學部分:一是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詞:通過學搖小船的動作和學生自己創作搖小船的動作,使學生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搖曳動蕩的韻律感;然后教師在學生有韻律感地做搖船的律動過程中,指導學生用“lu”來哼唱旋律,邊唱邊感受歌曲的.情緒;接著,教師以自然的師生相互一問一答式的方法來朗讀歌詞,記憶歌詞,并解決上海方言的吐字。
二、在學生輕生演唱好歌曲后作簡單的歌曲處理。比如用上海方言呼喚“外婆”巧妙地解決了旋律的起伏。
三、是學唱歌曲的結束句這一部分中,老師與學生合作的范唱讓學生再次感受這是一首搖籃曲風格的童謠,并通過媒體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歌曲第一樂句和結束句旋律的變化,讓學生在觀察模仿中逐步深入對歌曲的理解。
四、通過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再次讓學生準確地體會歌曲的風格和意境。
拓展部分:《過江》,它也是一首上海童謠,設計在課堂最后部分,自然地拓寬了學生音樂表現的空間,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另外,由學唱老上海童謠到學念新上海童謠,凸現了現代氣息,又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特有的輔德功能。
搖啊搖教學設計音樂三年級(優秀12篇)篇十二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地說唱童謠,并感受童謠所表現的快樂情感。
2、回憶外婆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知道她是愛自己的。
3、表達尊敬、熱愛長輩的情感,樂意做個有禮貌的好寶寶。
活動準備:
積木搭成的橋。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的.興趣。
2、小結:外婆因為年紀大了,走路不方便,所以我們要經常去看外婆。外婆很關心你們,很愛你們,你們也愛自己的外婆。
二、幼兒欣賞教師朗誦童謠,初步了解童謠內容。
提問:
(1)童謠里說了些什么?
(2)小寶寶是怎樣去外婆家的?
(3)小寶寶送給外婆什么禮物?外婆夸我是什么寶寶?
三、引導幼兒觀看用積木搭成的橋,幫助幼兒理解童謠內容。
提問:
(1)去外婆家要經過什么橋?幫助幼兒理解詞語:外婆橋。
(2)外婆為什么要夸她是好寶寶?
(3)你喜歡她嗎?
(4)童謠里的寶寶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嗎?
四、師生一起朗誦童謠《搖呀搖》。
五、學唱童謠。
(1)教師按2/4拍的節奏邊拍邊范唱童謠。
(2)幼兒和教師一起一邊拍手一邊唱童謠。
六、幼兒學習并有感情地說唱童謠,用連貫、柔和的聲音歌唱,表達熱愛外婆的情感。
教師再次唱童謠。鼓勵幼兒跟唱,并組織幼兒討論:你要做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啟發幼兒平時有好吃的要先給長輩,遇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做個有禮貌的小朋友。
附:童謠。
搖到外婆橋。
搖呀搖,搖呀搖,
搖到外婆橋,
糖一包,果一包,
外婆夸我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