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以適應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以下是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實施效果和反饋,對教師的教學改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一
《登鸛雀樓》是選自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首古詩。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在認識字詞、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本說課是第一課時,主要從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過程以及說板書設計幾大板塊完成。
首先說教學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圍目標標準,
主要設定三點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字詞意思。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接著是教學重點,通過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學難點則是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
本次說課的重點就是教學過程。
在講授新課時利用掛圖,讓學生觀察圖畫,看看能看到什么。接著是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理解“日”“盡”“白日依山盡”的意思。
學習第二行詩句。
(借助兩個問題來學習理解第二行,通過朗讀體會詩句意味。)。
1、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里呢?
2、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把這氣勢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4、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像學習前兩句古詩一樣,理解字詞意思,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2、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么意思嗎?
4、(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5、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并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詩句理解之后進行朗讀指導,先聽老師讀,接著根據孩子積極向上的心理進行比賽朗讀,學生興趣很濃。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小結。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把今天學習的古詩背誦給爸爸媽媽聽,還可以通過上網或區圖書館再找一些王之渙的詩歌來讀一讀!
板書設計:(掌握停頓,指導朗讀。)。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二
1、在詞的教學中,要充分營造詩體環境,避免唯主題論,應著眼于詞本身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理解因素,繼續鼓勵學生敢于發表不同意見,并繼續支持學生討論與探究。
2、問難解答環節,課前通過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已大致掌握了學生知識性的錯誤,通過這一環節,在課堂上及時給于糾正,大大加快了教學進程。佳句賞析環節,讓學生對感興趣的詩句進行賞析,使學生能獨立地、有個人見解地理解詞的含義,并支持學生進行討論與探究,無形中教給了學生賞析古詩詞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3、課容量安排太大,課堂各環節之間時間安排不科學、不精確,導致授課時間緊張,拖堂嚴重。由于主、客觀雙方面原因,沒有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課堂的科技含量不高。今后在教學中應再增加學生的活動時間,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三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扒貢r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叭宋催€”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敝灰偸佚埑堑娘w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褒埑秋w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安唤獭?,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岸汝幧健保邕^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四
1.背誦學過的三首唐詩。
2.說說每首詩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李白《渡荊門送別》。
李白(7—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詩豪邁奔放、飄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學生聽讀,整體感知。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寫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的景色及感受。
(2)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故鄉的依依不舍,出蜀游歷的滿腔豪情。
品讀詩句,體味內涵。
(1)首聯寫了什么內容?
首聯敘事,交代行蹤。作者從蜀地出來,經過荊門來到楚地。
(2)頷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泵枥L了船過荊門后長江兩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漸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長江沖出三峽,在茫茫原野中一瀉千里。一個“隨”字生動的將山與平原的位置的變化展現了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表現出長江奔騰洶涌的氣勢。這聯詩,景中蘊藏著詩人初出四川時的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氣。
(3)詩的頸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蘊含詩人怎樣的心情?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詩句借助瑰麗的想象,生動的比喻,描繪出船行出三峽后江面平靜,寬廣無邊的綺麗景象。詩人借天鏡“飛”、海樓“結”,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
(1)全詩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象瑰麗。詩的頸聯寫到“飛天鏡”“結海樓”,借助豐富的想象,描繪出江面上平靜無波,云霧彌漫的景象,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2)用詞精煉傳神?!半S”“入”等動詞的運用,都很凝練傳神,富有表現力。
(3)襯托手法。頸聯中,水中明月如鏡反襯江水之平靜無波;云彩變換構成海市蜃樓反襯江岸之遼闊。
這首詩描繪了出蜀經荊門至楚地過程中的景象,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時的喜悅之情。
渡荊門送別。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五
2、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領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自己的愛國情感。
作品的思想內涵。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檢查預習:
三、朗讀。
1、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將這五首詞瀏覽通讀一遍。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間派的重要作家。
2、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3、體會文章寫作特色。
(1)教師提問:“梳洗罷”這三個字能揭示出這位女子的什么心態?
(投影展示)“獨倚望江樓”中哪個字最能說明女子的生活狀態?
“過盡千帆皆不是”這句話中你能不能體會出她的心理變化?
從這首詞中你認為她等了多長時間?
你認為白頻洲會是一個什么地方?
(2)學生討論。
(3)學生發表意見,教師總結指正,必要的時候,教師要予以講解。
(4)答案提示:
“女為悅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說明她相信愛人一定會回來,心中充滿希望。
“獨”這個字寫盡了她的孤獨和期盼。
白頻洲又可能是她和愛人分手的地方。
1、朗讀這首詞。
2、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
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
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
中原的懷念。本詞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指正。
4、思考:
(2)“聞說”“也擬”“只恐”這三個詞說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發作者感情的?
學生思考、討論,發表意見,教師指正。
5、總結:這兩首有什么相同之處?
學生可各抒己見,教師總結。
六、質疑問難。
七、拓展延伸:你還知道哪些寫愁的詩句,請列舉并說明其特點。
八、布置作業?:背過這兩首詞,熟讀其他三首,爭取背過。
第二課時。
一、檢查導入??:
檢查學生背誦默寫。
二、學生自學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學常識。
2、通讀這三首詞,討論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問。
3、把握三首詞的感情。
(2)下片分別抒發了什么感情?有何異同?
(3)這三首詞總體上有什么異同?
學生討論,教師答疑。
答案提示:
(1)《漁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涼、戒備森嚴。
《江城子》:打獵:雄壯、開闊。
《破陣子》:回憶軍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氣概。
(2)《漁家傲》:思鄉,愛國,渴望建功立業。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為國效力,愛國。
《破陣子》:渴望建功立業,壯志未酬的抑郁、憤慨。
相同:愛國,渴望建功立業,為國效力。
不同:《漁家傲》與思鄉緊緊聯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陣子》更多的是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抑郁、憤慨。
(4)總體分析:
相同:感情上來講,都與愛國緊密聯系。
風格上豪放、開闊、雄壯。
不同:感情的側重點略有不同。
三、質疑問難。
五、布置作業?:背誦這五首詩,課后查詢有關豪放詞和婉約詞的相關資料。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六
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附錄:《登鸛雀樓》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
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七
松鼠的尾巴像把傘。
誰的尾巴彎,誰的尾巴扁,
誰的尾巴最好看;
公雞尾巴彎,鴨子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腳印。
小雞的腳印尖尖的,好像竹葉鋪大地;
小鴨的腳印扁扁的,好像兩把小蒲扇;
小貓的腳印圓圓的,好像梅花開滿樹;
小孩的腳印胖胖的,好像小樹載山坡。
小葵花。
小葵花,個子高,花兒黃,麻子臉,
從早到晚,總向太陽。
春姑娘。
春姑娘睡醒了,
打個滾兒,山青了;
洗洗頭,水綠了;
化化妝,花開了;
吹吹氣,發芽了;
跺跺腳,草長了;
拍拍手,天晴了。
堆雪人。
雪花雪花飄飄,
快來把雪掃掃,
堆個雪人娃娃,
大家笑呀哈哈。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八
1、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描繪的意境。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朗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教學掛圖、朗讀錄音。
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1、(展示插圖)問:這幅圖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你能試著說說插圖的內容嗎?(學生自由發言)。
2、解題及簡介作者。
二、體會詩的意境。
1、提出問題:
(1)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哪些景物?
(2)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3)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2、播放朗讀錄音。
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錄音,帶著上面的問題,感悟詩情。
三、自由讀詩,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
2、小組合作交流詩句的意思。
四、感悟詩境。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在課本上批畫圈點。
2、這首詩寫出了夜的什么特點?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學生齊讀這首詩。
五、指導朗讀。
1、指名學生讀。
2、教師評議并指導。
3、教師范讀,學生標出節奏。
4、注意重讀“落”、“空”、“驚”這三個詞語。
5、學生齊讀。
六、課堂小結。
1、學生朗讀并背誦古詩。
2、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九
1.學習前三首詩,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
2.理解三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預習指導:
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岱宗決眥。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三、學習《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肥遣懿俚拿?。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四、學習《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當堂背誦。
五、學習《望岳》。
1.作家作品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七歲會作詩,十四五歲時能與當時文上剛唱.20歲開始為時十年以上的壯游,先南游吳越,后北游齊趙。35歲到長安應試,落第后居長安十年。安史亂起,攜家逃難。后投奔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長安收復后,他因直言敢諫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關內大旱,他棄官攜家西去,千辛萬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來,友人嚴武鎮蜀,保薦他當了檢校工部員外郎,這就是后人稱他“杜工部”的由來,后因成都戰亂,杜甫又遷至夔州,過著貧窮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條破船上。
杜甫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形象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陽應進土舉,落第,于是漫游齊、趙(今山東、河南、河北?。┮粠В@詩是游泰山時所作。泰山為東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題為“望岳”。詩中描繪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都是從“望”字著筆的。
2.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3.背誦指導。
六、意境的賞析:
分組寫賞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1,2,3題。a類。
2.默寫三首詩。b類。
3.完成掌握語文的有關練習。c類。
(第二課時)。
1.學習后二詞,朗讀、背誦這二首詞。
2.理解二首詞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二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前三首詩?!队^滄海》是樂府詩,《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詩。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兩首詞?!度鐗袅睢泛汀段鹘隆肥窃~牌名。
二、學習《如夢令》。
1.作家作品簡介。
《如夢令》選自《漱玉詞》,作者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宋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來女詞人。早期生活優裕,跟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后,流離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傷感,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常用白描,語言清麗。有《漱玉詞》集。
2.朗讀這首詞。
3.指導學生評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只寫了夏日游飲歸途中的一個片段,抒寫了片刻之間美的感受,僅僅33字,卻寫了場景,寫了人物,寫得曲折起伏,生動活躍,情深味濃,新奇可喜。詞的語言明白如話,流轉自如,表現了獨到的功力.
三、學習《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么清幽,氣氛那么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四、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4,5.三a類。
2.默寫二首詞。b類。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十
(3)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掌握欣賞古詩的方法。
采用聯想和想象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一、引入。
1、課件出示:配樂風景圖。
看這些圖有什么想法?
2、我們這節課就來欣賞一首描寫夜景的詩。
二、感悟詩的內容。
1、我們說過,欣賞詩歌就要把握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藝術,它跳躍性大,言外之意豐,初讀,也許不那么好懂。如果我們在閱讀詩歌時,能充分調動我們的聯想和想象,就能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意蘊,進而理解其主旨。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我們非常熟悉的詩:《鳥鳴澗》。同學們能不能把它背出來(學生自由背誦,教師課件出示:古詩《鳥鳴澗》)。
2、這是一首寫景的詩。從字面上看,作者寫了天上和地上的哪幾種景物請各小組討論(這些景物相約組合,把這個夜晚裝飾了一番,該多美啊,我們用讀,再來感受一下這夜景的美)。
4、有人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我們看這首詩是不是這樣啊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幅畫請小組先討論,再發言。
(多美的畫??!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再次感受這美景)。
5、請大家閉上眼睛1分鐘,好好想象一下這優美的景象,欣賞一下這優美的景象。
(課件出示:表現幽靜閑適環境的音樂)。
(同學們看到了自己用想象和聯想繪制的畫面,一定想把自己見到的景物抒發出來吧!請同學們將自己感受融于詩中頌讀給你的同桌聽)。
三、領悟詩歌主題。
2、找出一個最能表現作者心情的詞,并說說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閑"應該是這首詩的詩眼。"閑"字,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的內心的閑適,平靜,這樣才能感受到周圍景物的美,才會產生欣賞到美景的愉悅。剛才提到了曹操的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它的下句是"繞樹三匝,無樹可依"曹詩,王詩都寫到了鳥的驚飛,曹操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樹可依"這幾句詩,表現了建安時期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不安。而王維這首詩中的"時鳴春澗"中的鳥,并不飛離春澗,甚至也可能根本沒有起飛,就只在樹枝上偶爾鳴叫了幾聲。它的"驚"實際上只是一種好奇。如果把這兩首詩對照,我們就能感到王維的這種"閑",不僅是因為沒有人事的煩擾,而且也因為盛唐時代的和平安定。所以這首詩的主旨就是,表現作者閑靜愉悅的心情,并借此表現盛唐時代的和平安定。
――要準確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文章的主題,除了想象聯想,補充詩歌的言外之意外,還應了解作者的社會背景。有時可以與相關的詩歌進行對比。)。
3、帶著作者這種閑適、愉悅的心情來誦讀這首詩。
四、課后作業。
收集王維的詩并用今天學到的方法進行賞析。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十一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關于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一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一種。另一種意見認為文藝創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臥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是允許的。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之一。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于風景寫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桂樹枝葉繁茂,而花瓣細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間,并不容易覺察。因此,開頭“人閑”二字不能輕易看過。“人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一絲絲芬芳??傊?,“落”所能影響于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里,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于它們已習慣于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所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們聯想的。但王維所處的是盛唐時期,不同于建安時代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大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鳥雖驚,但決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并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偶而發出叫聲?!皶r鳴春澗中”,它們與其說是“驚”,不如說是對月出感到新鮮。因而,如果對照曹操的《短歌行》,我們在王維這首詩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里,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注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鳥鳴山更幽”,這里面是包含著藝術辯證法的。
作業:背誦課文。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十二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朝附屬小國小勃律。737年,節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軍。王維奉命出塞犒賞三軍,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初讀,讀準字音和節奏,感知詩的內容。
(1)理解詩句的內容。
首聯:以簡練的筆墨敘寫此次出使的經歷。
頷聯:既言事,又寫景,更傳達出作者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頸聯:千古名句,描繪塞外蒼涼壯觀的景象。
尾聯: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寫出了將士們保衛家國的決心,表達詩人對他們的贊美之情。
(2)整首詩中,詩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首聯的“單”字可見其孤獨寂寞,頷聯兩個比喻,表達詩人的激憤和抑郁,頸聯描寫塞外壯觀美景,贊嘆之情溢于言表,尾聯借典故表達對戍邊將士的贊美之情。
(1)頷聯中“征蓬”“歸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以“征蓬”“歸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飛的大雁。詩人雖然是奉使出塞,卻有漂泊無依之感,暗寫詩人被排擠出京的激憤和抑郁之情。
(2)品讀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描繪了塞外雄偉壯觀的景象。詩人選取“大漠”“烽煙”“長河”“夕陽”這些意象,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色彩鮮明。且“直”“圓”兩字精煉傳神,線條簡約,雖景物不多,但層次豐富。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這首詩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戍邊將士保衛家國的愛國精神,表達了詩人因個人際遇而產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十三
老太太要塊打年糕,老頭兒要頂新氈帽。
小松鼠。
小松鼠,
洗腦瓜,
沒毛巾,
用尾巴,
天上開紅花。
太陽出來了,
滿天映彩霞,
娃娃拍手叫,
天上開紅花。
星寶寶。
星寶寶,星寶寶,
天天晚上不睡覺,
月亮媽媽累瘦了,
寶寶知道不知道。
放炮放花。
噼里啪,過年了,
放鞭炮,放煙花,
寶寶不往跟前湊,
離得太近危險大。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十四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6、很好,我們開課就先認識了兩個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進步,為自己鼓掌。知道這個樓的名字怎么來的嗎?課件出示鸛雀樓資料。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8、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三、指導朗讀古詩。
1、出示詩人,了解詩人。
2、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示范讀古詩。
(不少學生躍躍欲試,因為他們在一年級就已經背過。)。
2、請會背的同學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4、出示節奏讀,學生按節奏來讀。
5、指導學生平仄讀古詩。
6、學生齊讀(背誦古詩)。
過渡: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美的樂曲,邊聽邊想詩描繪的畫面。(學生閉上眼睛,在優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畫面。)。
四、學習古詩。
1、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詩的前兩句)詩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換個詞語來解釋一下。
3、讀一讀前兩句來。
5、你能用自己的話把詩的意境給描述一下呢?
6、從王之渙的詩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自由談談。
學生邊聽邊學著唱歌,還可以配上自己的動作。
六、背誦古詩,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首新的古詩《登鸛雀樓》,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他意在告訴人們要不斷進取,奮發向上。同學們,請大家把詩的后兩句寫在自己的積累本上。當然,詩人王之渙他其實以邊塞最為出名,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他的邊塞詩《涼州詞》。(課件出示)。
1、教師簡單介紹古詩的背景。
2、教給學生詩的節奏和停頓。
3、學生練讀。
4、自由背誦。
其實,王之渙有一首詩也很有名,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為《送別》。出示古詩,教師范讀,領讀,學生自由讀并背誦下來。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學生群情激昂,背誦熟練而投入。)。
七、同學們,你們背得太投入了,把掌聲送給自己。唐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還能背許多唐詩,將來一定也會寫出很多好詩,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呢!最后老師祝大家:學習更上一層樓!
八、學生在充滿期待中下課,并喊出班級口號:“我成長我快樂!”
(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而小結時教師的拓展延伸必會在學生中掀起一股背誦古詩的熱潮。)。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十五
1、讀準字音,尤其是后鼻韻“靜、驚、明”,翹舌音“春、山、時、中”,邊音“落”,鼻聲母“鳥”。通過“澗”字的理解,滲透偏旁表意。
2、理解詩意。通過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詩歌的意思。再通過誦讀理解詩意。
3、學習吟誦。通過標音的長短進行基礎誦讀,再通過錄音示范進行吟唱,理解王維通過詩歌表達的情感。
理解詩意。
學習吟誦。
一、開門見山:
孩子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吟誦一首古詩,它是--板書:《鳥鳴澗》。
二、解詩題。
1、齊讀古詩題目。
2、看到這個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澗”嗎?
指導:“澗”字有三點水,肯定和水有關,右邊的“間”字既表示它的讀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兩座山之間的小溪溝就叫澗。
3、師總結:鳥鳴澗就是有小鳥不時鳴叫的小溪溝。
4、這首詩是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所寫,你們對他有多少了解呢?誰來匯報一下,注意用簡短的幾句話來介紹。
5、那么這首詩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給誰的呢?(了解了古詩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們學好古詩,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的大聲的朗讀古詩。)。
三、讀詩音。
1、自由朗讀古詩,必須把古詩讀通讀順。
2、誰來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讀,學生評價)(注意讀準字音:靜、驚、鳴)。
3、cai:古詩朗誦。
4、齊讀古詩。
5、同學們,古詩的朗誦應該注意什么?(同桌間相互討論一下這首詩哪些地方應該停頓、哪些地方應該讀重音?)。
6、學生匯報并試讀(學習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相信學完這節課我們肯定會知道該如何讀好這首詩。)。
7、同學們,這是一首描寫什么的詩?(寫景的詩)詩中寫了哪些自然景物?(人、桂花、夜、山、月、春澗)。
四、悟詩情,學吟誦。
1、師講述:
孩子們,詩是心靈的語言,一首詩就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春天,詩人王維來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別墅坐落在一條山澗旁邊。白天,王維看到了漫山遍野盛開的花朵,聽到了陣陣小鳥的啼鳴,覺得很快樂。夜幕降臨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鳥們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勞作了一天的人們也安靜下來了。王維和皇甫岳坐在種了許多桂花樹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靜,連桂花飄落到衣服上的聲音仿佛都能聽見。嗅著陣陣花香,感受著這里寧靜的美,王維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詩:
出示第一句:人閑桂花落(師生齊讀)師貼板書: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2、學習吟誦。
如果我們用吟誦的腔調來讀,可以怎么讀呢?
a、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試讀。
b、其他同學還有不一樣的看法嗎?師借機范讀。
指導:看看這個“落”,正因為桂花飄落幾乎是無聲無息的,所以要讀得短促,輕柔一些。
人閑靜下來,才能有心思欣賞周圍的美景啊。所以“閑”字拖長了。這一行詩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別拖長。(生試讀)。
[師評價引導]:你的朗讀都讓我好像聞到了濃濃的桂花香了。
指導:第二行詩主要是講安靜的夜晚,四周圍都非??諘鐚庫o,所以,吟誦“空”字的時候把聲音延長,可以用我們的語言把這份空曠延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3、過渡:夜色中空曠寂靜的春山雖然有誘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還在第二句詩呢。
4、誰來讀一讀第二句詩?指名讀。
5、誰來猜猜它講的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第二句,師過度:
王維剛剛還坐在桂花樹下,嗅著醉人的花香,享受著萬籟俱寂的寧靜美。
突然,一輪明月出來了,那皎潔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時間給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紗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維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來。這時,山澗里傳來了一兩聲清脆的鳥鳴。原來呀,是明亮的月光讓剛剛進入夢鄉的小鳥們眼前一亮,以為是白天了呢。這充滿生機的鳥鳴聲讓這片寂靜的山澗顯得更加空靈,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維深深地愛上了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師生齊讀板書: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a、學生學習吟誦。如果我們用吟誦的腔調來讀,可以怎么讀呢?
b、學生試著吟誦。
c、指名讀,借機范讀。
[指導]:通過詩句可以看出月亮是突然出來的,也說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潔的光亮來了。所以,“月出”我們讀的時候可不能拖長。
[師評價引導]:你的朗讀讓我看到了那只剛剛進入夢鄉突然突然被明亮的月光驚醒,以為是天亮了的小鳥。
第四行詩是詩人最喜歡的鳥鳴,所以“鳴”字拖長,而小鳥的叫聲不時啼鳴在春澗里,所以詩人把“中”字拖長,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斷斷續續的,或悠長或清脆的鳥鳴聲。
[師評價引導2]:你的朗讀讓我聽到了小鳥歡快的鳴叫。
[師評價引導3]:你的朗讀讓我感覺到這寂靜的夜色里蘊含著無限的生機呢。因為有可愛的小鳥,有生命的律動啊。
d、為什么“月出”會“驚山鳥”?(學生思考,自由談談)。
7、咱們連起來吟誦一下,好嗎?cai:標好音長的詩句(指名學生練讀、齊讀)。
8、這首詩歌讀到這里,老師也想讀一下,在老師讀的時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畫面。
a(出示課件,配樂朗讀)夜幕降臨了,詩人王維也許在這里流連了一天,不忍離去,看到了這樣的景色寫下了這首詩——(師朗誦)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誦讀一遍,感受一下詩歌的意境。
b:為學生配樂讀。
生:我仿佛看見了山間流淌的小溪,聽見了鳥兒不停的鳴叫,我仿佛置身于詩情畫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見了隨風飄落的桂花,聽見了鳥的鳴叫,還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靜的世界里。
師:你走進了作者的內心,感受到了落花,還聽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語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從樹枝上飄落下來,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聽見了春澗中。
9、:播放古詩解釋。
五、拓展。
師:春天、月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樣的感受,我們也一樣可以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親近月夜,用我們自己的筆寫下精彩的詩篇!
《鳥鳴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描寫的是春夜山間異常寂靜的景象。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按照以下程序進行學習:初讀——畫出不懂的詞句;再讀——參考學習資料進行理解;品讀——與同學深入探討重點詞句,品味詩意;誦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意境。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十六
教學目標: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范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入窮目更層。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八、復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唐詩五首教案(精選17篇)篇十七
1.聽讀,讀準字音和節奏。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2.再讀,理解詩句的意思。
(1)學生邊讀邊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
(2)學生討論發言,老師引導,理解詩句含義。
品讀,體味詩中的情感。
(1)前兩聯由傳說寫起,有什么作用?
從傳說寫到現實,由傳說的美好與現實的“空余”尋常江樓構成強烈的反差,詩人的悵然若失的情緒表露出來。
(2)詩的頷聯寫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黃鶴一去”把讀者的視野引向茫茫遠方;“白云千載”又讓人聯想到上下幾千年的風云變幻。只兩句詩,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創設出一種蒼茫開闊的意境,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
(3)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詩句描繪出站在黃鶴樓上遠眺所見的景象,蔥蘢茂盛而富有生機:晴空萬里,遠望漢陽,一棵棵樹木清晰可數;鸚鵡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蔥綠。這段寫景,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4)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詩人“愁”該如何理解?
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靄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呢?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1.意境開闊、氣魄宏大。詩的開頭從黃鶴樓美麗的傳說寫起,仙人、黃鶴引發人們美好的聯想。寫到“黃鶴一去”,寫到“白云千載”,意境開闊,引人遐思。
2.風景如畫,情真意切。詩的頸聯描繪了詩人站在黃鶴樓上眺望遠處所見到的空明悠遠的畫面,融情于景,眼前景雖美,何處是鄉關?景中蘊含詩人濃濃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