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便更好地發揮個人潛能。這些心得體會范文深入淺出,字字珠璣,值得大家細細品味和參考。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一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之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景區內,是一個集佛教藝術、壁畫、雕塑為一體的石窟藝術群。近日,我有幸游覽了這一舉世聞名的人類文化遺產,深深地被莫高窟的壯麗和獨特所震撼并帶給我了極大的觸動。以下是我對莫高窟游覽的心得體會。
首先,莫高窟的壁畫藝術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莫高窟的壁畫數量達到了一千多個洞窟,其中保存完好的有超過四百個。這些壁畫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其藝術價值極高。莫高窟的壁畫通過題材、色彩以及構圖等方面的設計,展現出濃厚的宗教氛圍以及豐富多樣的生活場景。走進洞窟,我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富麗堂皇的“佛教殿堂”之中,感受到了佛教的偉大和崇高。
其次,莫高窟的雕塑藝術給我留下了深深的感觸。莫高窟里的雕塑無一不展示出匠心獨運的創作和極高的藝術水平。這些雕塑以佛像為主,有的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有的莊嚴肅穆,給人以無比的敬畏之感。其中最有名的是莫高窟第五窟的“彌勒佛”,這一雕塑憑借其造型獨特、豐滿健碩的肢體,以及靜穆的表情,無疑成為了莫高窟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再次,莫高窟的歷史價值讓我深感敬佩。這座石窟藝術群的創造始于公元366年,持續了近千年。千余年的歲月沉淀下來的是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是古代壁畫、雕塑藝術的極致結晶。莫高窟見證了敦煌這個古絲綢之路起點的繁榮與衰落,它不僅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更是全球古代壁畫研究的重要依據,對于研究佛教、研究中古歷史、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莫高窟的保存狀況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盡管通過敦煌石窟的保護與修復工作,我們能夠依稀看到其輝煌的過去,但是長期以來,莫高窟的壁畫、雕塑因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等原因,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和破壞。加之近年來境內旅游業的快速升級和大量的游客涌入,也給莫高窟的保護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因此,我們每一個游覽者,都應該盡自己的力量,積極保護并傳播莫高窟的文化價值。
最后,莫高窟的參觀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莫高窟之行,我對佛教藝術、中古壁畫、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莫高窟的壯麗景色和華麗藝術作品也使我對人類智慧和創造力深感敬畏。通過這次旅行,我深刻體會到了人類文化遺產的珍貴和獨特的價值,并下定決心要更加愛護我們的文化。
總之,莫高窟是中國古代壁畫和雕塑藝術的珍寶,體現了千年以來中國文明的瑰麗和偉大。它的壁畫、雕塑以及歷史價值所帶給游客的震撼和觸動是無法言喻的。盡管莫高窟的保存狀況并不完美,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來保護和傳承這一舉世矚目的人類遺產。這次游覽莫高窟,不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文化的熏陶和心靈的洗禮。我深信,這次莫高窟之行將成為我一生難忘的經歷。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二
俗稱千佛洞。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于366年,后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飛天4000余身,唐宋木結構建筑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筑、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本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文檔為doc格式。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三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游覽了敦煌莫高窟,真正領略了這座古老石窟藝術的魅力。在這次旅行中,我不僅看到了美麗瑰麗的壁畫和雕刻,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博大精深。下面我將就我的游覽敦煌莫高窟的心得體會進行分享。
首先,敦煌莫高窟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這里千年壁畫的繪制技藝。這些壁畫以其精美細膩的線條和華麗瑰麗的色彩展示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卓越成就。站在這些壁畫前,人們仿佛能夠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蘊。壁畫中的人物造型各異,栩栩如生,根據人物的身份、性別等特征進行刻畫,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它們所描繪的文化、歷史、宗教等內容也為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見證。
其次,敦煌莫高窟還給我留下了中國古代藝術的豐富內涵。在莫高窟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藝術的結合。這些藝術形式既有筆墨細膩的壁畫,又有形態各異的石刻,展現了不同的審美觀念和價值體系。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人們的信仰與崇拜,也反映了他們對于生活、疾苦、理想等問題的思考和感悟。通過欣賞這些藝術品,我們可以領略到中國古人的睿智和深思熟慮。
再次,敦煌莫高窟展示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莫高窟的壁畫和文物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歷了千百年的漫長歲月,卻依然保存完好。這些古代藝術品所蘊含的精神和智慧在歷經滄桑的歲月中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同時,在壁畫和文物中我們也看到了不同朝代的藝術風格和演變。這些變化既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又受到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制約。這種傳承與發展,讓中國古代藝術保持了獨特的風貌與風格。
最后,敦煌莫高窟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對于歷史的敬畏與傳承的責任。敦煌莫高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藏。我們有責任保護和傳承這一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我想,每一個游覽過敦煌莫高窟的人都會深感歷史的偉大和傳承的重要。在我們的珍視和繼承下,莫高窟這座千年瑰寶將會繼續璀璨輝煌,為后人留下無盡的藝術財富。
總之,游覽敦煌莫高窟的經歷給我留下了深遠的印象和感受。這里的壁畫和雕刻,以其細膩的線條、瑰麗的色彩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卓越成就。這些藝術品的傳承與發展體現了歷史的傳統和文化的獨特體驗。同時,我們也應該對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給予足夠的敬畏和傳承的責任。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領略到中國古代藝術的魅力和智慧,感受到歷史的底蘊和藝術的魅力。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四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最著名的古代藝術寶庫之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的鳴沙山腳下。自從我學習了古代藝術歷史后,一直想親身去參觀這個神奇而神秘的地方。最近有機會實現了我的愿望,我和我的朋友們一起來到了敦煌參觀莫高窟。其間,我體驗到了古代藝術的魅力,也深深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來闡述我的游覽心得體會。
首先,敦煌莫高窟讓我直觀地感受到了中國古代藝術的豐富與博大。莫高窟始建于千年前的北魏時期,歷經隋唐、五代、宋代等多個時期的擴建和新建。在窟內,可以看到壁畫、泥塑等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品,它們無一不展示了古代中國藝術的卓越水平和獨特風格。通過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我對中國古代藝術的發展歷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賞這些千年古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其次,莫高窟之行讓我親身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莫高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遺存之一,其中的佛像和佛教壁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佛像栩栩如生,威嚴莊重,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美感。壁畫中的佛教故事情節、菩薩形象等不僅以繪畫技巧精湛,而且融入了佛教教義和歷史文化,清晰地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宏偉和豐富。通過這次游覽,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佛教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和滲透。
再次,莫高窟的壁畫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莫高窟的壁畫數量眾多,主題豐富多樣,內容涵蓋了佛教教義、歷史故事、宮廷生活等。這些壁畫不僅繪畫技法精湛,色彩鮮艷,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我特別喜歡沿壁畫墻一直欣賞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幅壁畫都娓娓道來一個動人的故事。通過欣賞這些古老的壁畫,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世界,與古人產生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共鳴。
然后,游覽莫高窟對我的歷史意識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莫高窟的建立和壁畫的制作都與當時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密不可分。通過參觀莫高窟,我了解到了莫高窟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和文化傳承等。這一切的了解讓我深刻地意識到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傳承對一個地方的重要性。每當我觀賞著這些歲月滄桑的壁畫時,我不禁為古人的智慧和勤勞所感動,也深深地明白文化的傳承是我們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后,莫高窟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莫高窟的精美藝術品正在承受著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尤其是由于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而導致的壁畫脫落和變形等問題,需要我們的關注和保護。我相信,只有通過持之以恒的維修和保護工作,才能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永久保存,讓后人也能享受到這些寶貴的藝術瑰寶。
總之,游覽敦煌莫高窟是一次美妙的體驗,使我對中國古代藝術、佛教文化和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過這次游覽,我不僅收獲了個人的美感體驗,更有了對歷史文化的更深層次的關注。作為古代文明的見證者之一,莫高窟需要我們的關愛和呵護,也期待著我們去傳承和弘揚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五
敦煌:位于中國西北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有一片樹葉形的綠洲,那里座落著歷史悠久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1987年12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長城、故宮、秦陵兵馬俑等,一起作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作為宗教藝術來說,佛像畫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各種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唐代達到最盛,武則天時代已超過千窟。從秦開始每朝代都有新洞窟開鑿,一直延續到元代。如今,在礫巖峭壁上,大小洞龕仍密如繁星,有洞穴七千余處,492窟。
莫高窟是中國石窟中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處。石窟區全長達1600米,藏有文書五萬多件。有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遼、西夏、元代等十個朝代的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245尊,唐宋木構建筑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假如把窟內所有壁畫連接起來,可組成一條長達25公里的巨大畫廊,它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位開拓者是樂樽和尚。
為了在粗糙的巖壁上作畫,歷代的藝術大師們先在洞壁的四周及頂部抹上草泥,…白堊打底,再繪制壁畫。壁畫畫好后,再配以彩塑。窟內最大的壁畫高四十余米,寬三十余米,最小的高不盈尺。敦煌壁畫所表現的大都是佛教內容,如經變、本生、佛傳、供養人及因緣故事。在內容豐富的敦煌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佛像、神怪、動物、山水畫、建筑畫以及裝飾圖案等,它成為佛教藝術最為燦爛的寶庫。
在歷時長久的畫卷上,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風貌,從效仿西域式樣到逐漸漢化,從顏面體態到服飾裝束,都又復歸漢民族的鮮明特色。它不僅展示了十個朝代壁畫藝術發展的脈胳,而且蘊含著歷史、風情、民俗、神話、山川、建筑等十分豐富的形象資料。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六
《莫高窟》這篇課文讓我們了解到了敦煌莫高窟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這里保存著兩千多尊個性鮮明,形態各異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仙女們“有的臂跨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波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那行云流水般的優美姿態,讓我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只會的結晶和偉大的創造力,感受到了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輝煌。
課文《莫高窟》不禁讓我體會到“藝術寶庫”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而且增強了我的民族自豪感。我為中華民族而自豪!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七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于是萌發開鑿之心,后歷建不斷,遂成佛門圣地。
中國石窟藝術源于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后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余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層,在現在編號為“17”的洞窟曾發現從4世紀到14世紀的珍貴文物5.6萬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學,另外還設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資料。
自19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后,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舍身飼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八
進去之后,導游發給我們每人一個講解器,因為窟太大,講解的聲音小,為了聽清并且不互相干擾,就采取了這個措施。
導游告訴我們: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層、上下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沿著小路進了一個洞窟,這個洞窟真大,里面有五僔佛像,洞窟壁上畫著精巧的壁畫。頂部壁畫是彩色的飛天,洞窟四壁畫了千僔小佛像,畫工十分精致,整齊。這次我們一共參觀了十個窟,最著名的是第十七窟——藏經洞。這個窟雖然小,但出土文物有5萬多件,大部分流失到國外,中國僅僅留下了8000多件文物,非常可惜。
回酒店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古代人民真是聰明絕頂,這么高的洞窟,居然還能上回酒店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古代人民真是聰明絕頂,這么高的洞窟,居然還能上去涂畫顏料,創造出那么多精巧的'壁畫,并且塑造了高大雄偉的佛像,這可是現代人都難辦到的事情啊!古老的中華文明就是靠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創造出來的。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九
大家好,這里是敦煌莫高窟景區。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龔,大這可以叫我龔導。
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也就是我們這個地方。大家向下望,四周豐滿沙丘,再抬頭望一望,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大家可以想象,修筑這宏偉的敦煌莫高窟的人民多么不容易。為了保護這些遺產,請大家在內不扔垃圾,不拍照。
現在我閃已經到了彩塑展廳。這里的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精妙絕倫。我左邊這尊是慈眉善目的菩薩,右邊這尊是威風凜凜的`大王;右上方這尊是強壯勇猛的力士。最宏偉的是我身后這尊臥佛了。它一共有16米長,側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安祥。相信大家看了以后,會禁不住嘖嘖贊嘆。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壁畫展廳。這里的壁畫有很多,內容豐富多彩。我左邊是記錄佛教故事的描繪神佛形像的,右邊的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和描摹自然風光。大家知道我身后的壁畫是什么嗎?對了,那就是引人注目的飛天。這一個飛天臂挎花籃,采摘鮮花;這一個飛天懷抱琵琶,銀撥銀弦;這一個飛天倒懸身子,自天而降;這一個飛天彩帶飄拂,漫天遨游;而這一個飛天舒展雙壁,翩翩起舞。你們看了這些壁畫是否覺得進入了藝術殿堂?是的,我告訴你們,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好了,下面是自由活動時間,請大家細細游賞,有什么問題可以來問我。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十
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于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故事。
莫高窟創建于前秦,關于莫高窟的創建由來啊,有這樣一個故事。longlongago,有一個叫樂樽的和尚云游到鳴沙山下,這時正值黃昏,太陽就要沉落在茫茫無際的沙漠之中了,他又饑又餓,茫然四顧,在向東方遠望時,忽然看見三危山高聳的峰頂在夕陽的映照之下,金光閃閃,好似有千佛在其中顯現。和尚一下子被這奇妙的景象驚呆了,歡喜萬分,立即頂禮膜拜,并許下了造窟的誓愿。他隨即化緣,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向了四面八方,于是就有許多善男信女前來朝拜。后來又有一個叫法良的禪師,在樂樽開鑿的洞窟旁邊又開鑿了一窟。但是時至今日,人們已經無法弄清最早開鑿的究竟是哪兩個洞窟了,因為到唐代時候,這里開鑿的洞窟已經有一千多個了。也難怪人們會把莫高窟成為“千佛洞”。
概況。
莫高窟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壁畫45000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現存洞窟491個,理所應當的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筑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壁畫。
說到莫高窟,不得不說的是她的壁畫。莫高窟壁畫就像一座巨大的美術陳列館,向人們講述著神秘高深的宗教藝術。壁畫內容主要有尊像畫(佛、菩薩、天王像等)、宣揚西方極樂世界的經變畫、佛經故事畫、佛教史跡華等等。壁畫有的反映生產生活社會生活,有的.反映衣冠服飾建筑造型,有的反映音樂舞蹈雜技各種藝術,總之就是人間百態盡在其中。也為我們了解古代人打開了一扇窗口。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云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墻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飛天。
飛天是莫高窟的另一個精華。在莫高窟的眾多石窟中,都繪有大量的飛天形象。飛天,是佛教中乾達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達婆是天歌神,在佛國里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室;緊那羅是天樂神,在佛國里奏樂歌舞。他倆原是古印度神話里的一對夫妻,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的眾神之一,就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成飛天了。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征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那靠什么飛呢?是借助云彩,憑借飄曳的衣裙和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可謂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婀娜多姿,曲線優美。難怪有人會說,中國女人對s型完美曲線的狂熱追求是源自這里呢!
總結。
莫高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所以我一個小小的導游肯定有很多地方涉及不到,不妥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十一
大家好!
這里是敦煌莫高窟景區。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楊,大家可以叫我楊導。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它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大家向下望,四周豐滿沙丘,再抬頭望一望,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大家可以想象,修筑這宏偉的敦煌莫高窟的人民多么不容易,為了保護這些遺產,請大家在景區內不亂扔垃圾,不拍照。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彩塑展廳。這里的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精美絕倫。我左邊這尊是慈眉善目的菩薩,右邊這尊是強壯勇猛的力士。最宏偉的是我身后這尊臥佛了。它一共有16米長,側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安詳。相信大家看了以后,會禁不住嘖嘖贊嘆。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壁畫展廳。這里的壁畫有很多,內容豐富多彩。我左邊是記錄佛教故事的描繪神佛形象的,右邊的是反映民間生物的和睦自然風光。大家知道我身后的壁畫是什么嗎?對了,那就是引人注目的飛天。這一個飛天臂挎花籃,采摘鮮花;這一個飛天臂放琵琶,銀撥銀弦;這一個飛天倒懸身子,自天而降;這一個飛天彩帶飄拂,漫天遨游;這一個飛天舒展雙臂,翩翩起舞。你們看了這些壁畫是否覺得進入了藝術殿堂?是的,我告訴你們,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好了,下面請大家自由活動。在活動之前,我還是那句老話:請大家保護環境,珍惜莫高窟惜有的土地。它不僅是游覽勝地,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讓我們共同祝愿:擁有無限魅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永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燦爛輝煌的一頁……歡迎大家再有機會到這里來游玩。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十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導游徐,我很高興來為大家做導游。現在,請大家拿好貴重的物品,我們就來參觀一下我們要去的景點吧!
請看,這里是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洞窟始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游客朋友們,請仔細觀察,敦煌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系統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個朝代的藝術風格,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的智慧和才干。
大家好,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聞名天下的莫高窟。莫高窟地處敦煌,它和鳴沙山、月牙泉一樣是敦煌著名的旅游景點,還是我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29處景觀之一的文化遺產。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鳴沙山東麓。洞窟始鑿于公元4世紀,至14世紀結束,前后延續約一千年。莫高窟是一座燦爛輝煌的建筑,是繪畫和雕塑之宮,是中國現在石窟中規模最大、內容最多的石窟。
游客們,現在所在的地點是莫高窟的大門,在我們眼前有二座雙塔,背后整面山體都是一層層藏洞,從遠處望去就像一座高樓,一屋屋、一間間。洞里藏有許多寶藏、經卷、文書等。最多最醒目的是壁畫,特別突出的`是飛天壁畫形象。
各位游客,你們有沒有發現壁畫大多是殘缺不全的,那是因為一百多年前曾經遭到過幾次劫難,被外國人盜走許多珍藏,現在給人們留下許多的遺憾。我在這里也要呼吁大家都來保護好我們的世界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好我們的民族文化。
各位游客,因時間關系,今天的游覽就到此為止了。希望大家不虛此行,通過這次參觀游覽,對莫高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想要更深地了解莫高窟,歡迎你們下一次再來。
我很高興為大家做導游,希望大家永遠記住敦煌莫高窟這個全世界人民的財富,祝你們旅途愉快,再見!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十三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張導。伴著徐徐的春風,我們來到了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莫高窟面前。
莫高窟坐落在我國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它的四周布滿沙丘。莫高窟的洞窟數量有735個,分南北兩個區,南區492個,北區243個。洞窟里面有精彩絕倫的彩塑、宏偉瑰麗的壁畫,還有堪稱無價之寶的藏經。它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
大家請跟隨我到內洞,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那些歷史悠久的壁畫。莫高窟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它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大家看,面前的這一幅壁畫,是佛教藝術的其中一幅。這幅畫的描繪的是《尸毗王割肉救鴿》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國王叫尸毗王,大家都知道釋迦摩尼吧,尸毗王就是它的前世。尸毗王十分的誠實、善良和仁慈,他一心求佛。天上有兩個佛想要考驗尸毗王是不是真心求佛。他們一個變成了鴿子,一個變成了老鷹。老鷹追逐鴿子,鴿子躲到了尸毗王的懷里。老鷹惡狠狠地說:“把鴿子還給我!”因為尸毗王十分善良,他愿意割自己的肉給老鷹,來換取鴿子的性命。兩個佛看尸毗王果然是真心向善,這時,天空下了一陣香雨,國王感到身體輕飄飄的,他成了佛。這個故事就講完啦。
下面,大家看一看壁畫上的飛天,洞窟里有成百上千幅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請撥琴弦。有的倒著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揚,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
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畫,都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游客朋友們,我們了解了莫高窟,聽了《尸毗王割肉救鴿》的故事,大家有沒有被莫高窟的藝術魅力震撼呢?下面,大家可以自行游覽,體會莫高窟的奇妙之處。
文檔為doc格式。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十四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藝術都源于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還被稱為千佛洞。也是我國四大古窟之一,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敦煌壁畫中有神靈形象(佛、菩薩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畫中的人物之分。這兩類形象都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象和夸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暈染法也不一樣,畫俗人多采用中原暈染法,神靈則多為西域凹凸法。所有這些又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斷變化。
與造型密切相關的問題之一是變形。敦煌壁畫繼承了傳統繪畫的變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時代不同,審美觀點不同,變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樣。早期變形程度較大,較多浪漫主義成分,形象的特征鮮明突出;隋唐以后,變形較少,立體感較強,寫實性日益濃厚。
變形的方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夸張變形一以人物原形進行合乎規律的變化,即拉長成加災。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時期的菩薩,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頸項的長度,瀕骨顯露,用日之間的距離牧覓,嘴角上翹,形如花瓣;經過變形徹成為風流瀟灑的“秀骨治像”。金剛力士則多在橫向夸張,加粗肢體,縮短脖項,頭圓肚大,棱眉鼓眼,強調體魄的健碩和超人的力量。這兩種人物形象都是夸張的結果。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十五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一個有1600余年歷史的曠世奇葩。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但目前仍保存有從十六國后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洞窟492個,彩塑2415身,壁畫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結構建筑5座。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窟。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既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書,它以數量浩繁,技藝卓越的壁畫藝術向人們展示了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千余年間的社會歷史圖景。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長約1600米。
1961年,國務院公布敦煌莫高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敦煌莫高窟藝術包括建筑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和敦煌文書四大部分,是集建筑、雕塑、繪畫三位一位的立體藝術。其內容極為豐富。
古代民間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格的佛教藝術。這些規模宏大、為數驚人的宗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宗教、社會生活、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浩如煙海的珍貴資料,是人類恒有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十六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寶心旅行社"我叫崔寶心,大家叫我小崔好了。今天的“莫高窟一日游”就由我來為大家服務,如有不周的地方,還請您多多包涵。
大家看前面的那座建筑物就是敦煌的莫高窟了,它背靠沙鳴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有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每個洞窟里面有栩栩如生的彩塑,大的有33米,小的僅僅有10厘米。有的像威風凜凜的天王,有的像力大無窮的勇士。婀娜多姿的飛天,在天上翩翩起舞,有的輕彈銀弦;有的從天而降。
現在我們進入洞內參觀,請大家注意保護文物,不要破壞。這個洞窟位于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秘密多年的“藏經洞”。
好了,我就介紹到這,還有不周的地方請您多多包涵。大家再游覽一個小時,注意安全,注意保護文物。
謝謝大家!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十七
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勝地。但如今它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加速侵蝕。歡迎閱讀借鑒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范文,希望你們喜歡。
各位游客: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在這里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里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于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于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于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進入天國的投資。于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涌現。
現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于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秘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于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19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19xx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于大英博物館;19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于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余卷。直到19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余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么藏經洞是什么時候、為何密封的呢?一說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圣經典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而藏。后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各位朋友: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0xx年、比云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筑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說,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云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
國學。
者稱之為“墻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在這里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里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于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于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于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進入天國的投資。于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涌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每個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筑、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系、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現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于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秘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于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1920xx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于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于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余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余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么藏經洞是什么時候、為何密封的呢?一說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圣經典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而藏。后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下面我帶大家去參觀328窟,這個洞窟的精彩所在為塑像,在進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圓塑、浮塑、影塑等幾種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頭搭架,上面纏上麥稈、谷草、蘆葦、麻絲等,然后用特制的粘涂塑,整形雕刻,最后上彩繪畫的。塑像主要有四大類:(1)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藥師、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菩薩等;(3)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由于制作年代不同,風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吳帶當風”等風格,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藝術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維。
塑像是石窟的主體,多為1佛2菩薩的組合,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到后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群像,也出現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兩身長16米多的涅槃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時期的作品,其藝術風格也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代的許多優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給人的印象就像真實的生命體。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筑形式為覆斗頂方形禪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南壁禪窟上面繪有《五百強盜在佛因緣》故事,講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為盜國王派軍隊捕獲,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他們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喚佛的名號,佛聽到后,大發慈悲,用神通力使他們恢復光明,并現身說法,終于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畫面非常寫實,每個環節都作出細致的描繪,這則故事對今人同樣教育意義,只要迷途知返,懸崖勒馬,還為時不晚。
220窟是初唐開鑿的洞窟。這個洞窟南北兩壁面,原來被宋代的壁畫覆蓋,1948年已殘損的千佛畫被剝掉后,下面露出了初唐時代的壁畫,色彩如初,非常清新鮮麗,保存狀態極其完好,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作品。南壁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繪畫的“阿彌陀凈土變”,中間是欄桿環圍的寶池,沙羅雙樹下的蓮花臺上坐著阿彌陀佛,以脅侍菩薩為中心,諸菩薩、飛天、伎樂天等眾圣云集,場面非常壯觀。寶池前有紅、綠、黑、白顏色的瓷磚鋪設的平臺,正面舞臺上樂師們在演奏各種樂器,平臺中央有兩個舞姬,在圓形的地毯上踏著音樂節奏立著腳尖跳舞,羽衣飄動,激烈歡快。英建筑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石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筑。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既開鑿時就在洞窟的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上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伏頭號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墻壁上開較大的佛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斗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后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高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除此以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磐窟。從洞窟建筑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進,融化、成為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著宋代木結構窟檐五座,以及散布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筑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筑史。
大家好,這里是敦煌莫高窟景區。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龔,大這可以叫我龔導。
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也就是我們這個地方。大家向下望,四周豐滿沙丘,再抬頭望一望,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大家可以想象,修筑這宏偉的敦煌莫高窟的人民多么不容易。為了保護這些遺產,請大家在內不扔垃圾,不拍照。
現在我閃已經到了彩塑展廳。這里的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精妙絕倫。我左邊這尊是慈眉善目的菩薩,右邊這尊是威風凜凜的大王;右上方這尊是強壯勇猛的力士。最宏偉的是我身后這尊臥佛了。它一共有16米長,側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安祥。相信大家看了以后,會禁不住嘖嘖贊嘆。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壁畫展廳。這里的壁畫有很多,內容豐富多彩。我左邊是記錄佛教故事的描繪神佛形像的,右邊的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和描摹自然風光。大家知道我身后的壁畫是什么嗎?對了,那就是引人注目的飛天。這一個飛天臂挎花籃,采摘鮮花;這一個飛天懷抱琵琶,銀撥銀弦;這一個飛天倒懸身子,自天而降;這一個飛天彩帶飄拂,漫天遨游;而這一個飛天舒展雙壁,翩翩起舞。你們看了這些壁畫是否覺得進入了藝術殿堂?是的,我告訴你們,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好了,下面是自由活動時間,請大家細細游賞,有什么問題可以來問我。
敦煌莫高窟心得體會(專業18篇)篇十八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大家叫我小崔好了。今天的“莫高窟一日游”就由我來為大家服務,如有不周的地方,還請您多多包涵。
現在我們進入洞內參觀,請大家注意保護文物,不要破壞。這個洞窟位于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秘密多年的“藏經洞”
好了,我就介紹到這,還有不周的地方請您多多包涵。大家再游覽一個小時,注意安全,注意保護文物。
謝謝大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