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作,學生可以抒發情感,傾訴內心的憂愁和喜悅,達到心理宣泄的作用。在下面給出的優秀作文范文中,有的寫得生動活潑,有的深情綿長,不同的作品展示了不同的魅力。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一
周末,爸爸開車帶我和媽媽一起去了紹興。去紹興前我翻了資料,了解了紹興是一座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游城市,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人之鄉。名人有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秋瑾……使我對紹興越來越期待,恨不得長一雙翅膀馬上飛到紹興!
大概開了1個半小時的汽車,我們到了魯迅故里,它坐落在中興路,是一條保護比較完整的“老街”。街道兩旁是古色古香的民國建筑。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寫過一段話: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叫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卻是我的樂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蟬鳴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突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實在是太美了,我迫不及待地排隊進去一看究竟,可是在我眼前的卻是一塊普普通通的菜地,沒有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也沒有蟬、黃蜂、云雀,我問爸爸為什么他能寫得這么美?爸爸說他從小就喜歡看書,鉆研,運用美妙的文筆寫得活靈活現,這就是文學的力量!我很慚愧,要向魯迅先生學習,刻苦鉆研,認真學習,以后成為有用的人!
從百草園出來我們坐了烏篷船,這是紹興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篷被漆成黑色而得名。船的兩頭有竹篷,船身比較小,我們只能坐著,船夫叔叔說不能站起來,容易失去平衡翻船,我嚇得靠著爸爸一動不動。船夫叔叔可厲害了,一只手一只腳就可以滑動船槳,讓船穩穩地前進。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三味書屋,爸爸告訴我這里是私塾,就像我們現在的學校,是上學的地方,很小的一個房間,正對著門的墻上掛著一塊匾,寫著“三味書屋”四個字,匾下面是一幅畫。放著幾張桌子,靠左邊墻角的位子就是魯迅先生的,當年他為了給父親買藥遲到了,老師嚴厲地批評了他,他在書桌上就刻了一個“早”字,時刻提醒自己不遲到。魯迅先生不愧是一代名人,無論在學習上,生活上都嚴格要求自己,值得我們學習一生。
我們又去了沈園,越王臺,魯迅祖屋……學到了很多成語,典故,古詩,這趟紹興行讓我受益匪淺,等我學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還要再來一次,肯定又是另外一種心情!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二
在驕陽似火的日子里,我和寧波晚報的小記者們懷著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敬的心情參觀魯迅故里。我們沿著窄窄的石板路來到了位于東昌坊口西側的周家新臺門。魯迅在周家新臺門內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給人們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蹤跡。新臺門坐北朝南,青瓦粉墻。從魯迅故居臨街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進去,穿過小天井,是一間泥地的臺門間,系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陳列著轎和櫓。
從臺門斗側門進去,有一口水井。那水井里的水多么清澈,多么清涼。把手一伸進井里,你就會感到渾身十分涼爽,仿佛來到了冰涼的世界。井邊有棵小樹,像是一頂撐開的綠傘為井遮風擋雨。穿過長廊,就來到了桂花明堂。這里原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所以得名為“桂花明堂”。桂花樹下有一張大圓桌,據說魯迅小時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經常躺在桂花樹下的桌子上乘涼,聽繼祖母給他講故事……過了桂花明堂,便來到了魯迅臥室兼書房。里面有鐵梨木床、桌子、椅子……據說魯迅從日本留學歸國后,在紹興任教期間,常在這里備課、寫作。
穿過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那兒有間會客室,魯迅常在那兒接待朋友、同學。會客室里除了桌椅外,還陳列著一張皮躺椅,聽說是魯迅的父親在生病的時候用來休息的原物。除了會客廳外,那兒還有他母親的。臥室、夫人的臥室……忽然我想起魯迅的《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中有段描述: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子,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我多么想一睹為快,于是漫步來到百草園。百草園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那里種著各種各樣的瓜和菜還有清香撲鼻的桂花樹……導游姐姐介紹道:“魯迅小時候經常和小伙伴們到百草園里玩耍嬉戲,他們在這片小天地里捉蛐蛐,看螞蟻背蒼蠅……冬天還常常在雪地里捕鳥呢!”聽了介紹,我仿佛看到魯迅在此玩耍的情景,聽到了他的歡聲笑語。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三
紹興是個有名的地方。這里,一顆璀璨的明珠,帶著它的光芒,照耀著紹興。而他就是魯迅。終于有幸在一個冬令營里近距離接觸了魯迅的童年生活。這樣,讓我對魯迅有更好的了解,讓我更充實。
我們在前面,三個水池映著月亮。有一種書香,濃郁的書香,我們沉醉其中。這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我們進教室的時候,有一張很顯眼的書桌,就是魯迅小時候用過的書桌。“早”這個詞及其含義,我相信已經深深地印在我們魯迅的腦海里。早在一切都應該是魯迅成功的秘訣之一。
然后,我們來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是魯迅少年時與家人同住的地方。這座房子古色古香,歷史滄桑,讓我想起魯迅在這里的笑與淚。
百草園是個神奇的地方!雖然沒有奇異的花草,但我們一進入,似乎就有一股磁力吸引著我們,讓我們陶醉。而且,你看,你看,不僅我們被迷住了,連蜜蜂蝴蝶都來娛樂了;你看,你看,不僅我們陶醉了,連蟋蟀都在叫!就像仙境一樣。也許此時此刻,長媽媽正在為魯迅講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也許在這里,魯迅抓了幾只蟋蟀;也許在這里,魯迅先生有一個充實快樂的童年!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四
在魯迅先生身上,似乎總可以閱讀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生活中低調簡單的魯迅,文字中尖利充滿激情的魯迅。
魯迅先生的故居,很符合我的想像,也很容易讓人將它與魯迅先生的外貌聯系起來。上海山陰路132弄9號是一座很容易埋沒在一群紅磚房子中的寓所。這雖算是一個旅游景點,但卻有一種讓人舒服的平凡和淡定;這條小巷上共有10戶寓所,在其他單元里似乎還有居民住著,甚至門頭簡易的信箱里還有電費之類的賬單。這樣的感覺很好,即使魯迅先生早已離我們而去,但魯迅先生的精神和氣質總是和廣大人民聯系在一起。
但就是這樣的不起眼,魯迅先生卻投入大量熱情在這里寫下了七本雜文集,翻譯多本外國文學作品。
當他寫下“我以我血薦軒轅”時,那是飽含著魯迅先生多么的一腔熱血激情,他要警示自己,要喚醒國人,要拯救中國!
蕭紅女士筆下的魯迅,更接近的是一位寬厚、豁達的長輩的形象,但真實心境的魯迅,心中有一團火在燃燒,在照亮黑暗的一切,他不說卻讓所有人能夠感覺得到。魯迅紀念館那精致的浮雕上刻著的三個大字“民族魂”,是他一生奮斗的目標,也是他想傳達給每一個后人的意志。
人說,下等人用刀殺人,中等人用嘴殺人,高等人用筆殺人。扛著槍的,未必勝過執筆的。所以,不輟筆墨的魯迅先生,即使身居陋室,也是英勇的戰士。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五
11月15日,在教研室范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課題組相關成員一起參觀了北京魯迅博物館。
吃過早飯,我們就早早地出發了。來到目的地,被告知開館時間為上午九點,還有將近一個小時呢。于是大家決定在附近轉轉,也因此有了一次親密接觸北京胡同的機會。
周邊有很多條小胡同,我們選擇一條走過去。在我的想象中,北京胡同應該是住滿了人家,車水馬龍,且一直忘不了盡頭的',可是眼前的胡同卻與首都北京顯得格格不入。破破舊舊姑且不說,人影更是少見。深入到里面,還發現極其臟亂。狹小的空間、凌亂的擺設,毫無生機可言,但絲毫不減其“身價”。可不是,墻壁上貼滿了小廣告,有求租的,有出售的,我們隨手拍了幾張,感嘆十幾平米的破舊小屋標價都是一百多萬。
雖然還有很多的好奇,但時間已經快到九點了,我們還有更想去的地方,還有更想見的人。
再次來到博物館,距離九點還有五分鐘時間,門衛友好地準備讓我們通行了,遞交一張身份證即可免費入館。
進館后,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被圈起的花壇,花壇中間坐落的是魯迅先生的雕塑,先生深邃的眼神目視著遠方,敬佩之情瞬間涌滿我的全身。先生雕塑前是一本打開的石刻書頁,上面密密麻麻地鐫刻著先生的手稿。雕塑四周盛開著火紅的玫瑰花。那一刻,我覺得書香、花香,都只能屬于先生。
花壇后方是一個陳列廳,但是不對外開放,我們隔著窗戶很難看出什么,于是往左走,又一座雕塑出現了,那是我們同樣熟悉的可敬可愛的藤野先生,緊接著我們又看到了史沫特萊的雕像。一個來自日本,一個來自美國,但他們都與先生有著濃厚的感情。我慶幸,在這里能看到他們,能再次感悟跨越國界的真摯友情,我想,先生有他們陪伴,定不會再感孤獨!
走著走著,我們不覺走進了書店,最開心的莫過于我們的范老師了,他不停地跟管理員交流著、咨詢著,對書籍點評著,跟同行切磋著……一旁的我,一邊聽著,一邊贊嘆著,同時又不免愧疚著。范老師對魯迅先生的敬仰之情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及的,他對魯迅先生相關作品的癡迷也不是隨便哪個人能替換的。我想如果時光能倒流,先生肯定又多了一個可以親密交談的摯友!
再看整個書店,面積不大,卻滿是書籍,無不與魯迅先生有關。先生生前曾說過:“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的死掉了。”的確,先生還活著,活在我們無數讀者的心里。深入其境,我不禁也被先生的豪情以及范老師的癡情所感染,竟然也特別想帶幾本書回家,在大家的建議下,根據自己的愛好挑選了幾本。
魯迅先生在作品中告訴我們,他家有一個后園。果不其然,正屋左側有一個狹小的門,赫然立著“后園”二字。進入后園之門,便可見一棵大樹傲然挺立,同行人都紛紛拿出相機拍照著。由于時值冬季,樹只剩光禿禿的枝條,沒有誰能準確地辨識出這是什么樹,但是大家興味猶濃,恐怕還是源于先生筆下所寫的棗樹吧: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有了對這一棵棗樹的猜測,大家又開始尋找另一棵。沒想到附近還真有一棵相似的樹,至于這些是否就是先生筆下的那兩株棗樹,出了園我們也無從知曉,但它卻留給了我們對先生更多的懷想,以及此行我們美好的瞬間。
參觀完先生的故居,再回看,我們發現屋前屋后都有著先生親手種植的樹,如今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了。眾多樹木中,除了先前我們好奇的所謂的棗樹之外,留下我抹不去記憶的當屬那棵白丁香了,源于我們的一次親密接觸,讓我眼淚橫流,也正是那重重的一撞,讓我的頭昏沉了一下午。出園時,面對同行人的驚訝眼光,我強笑著說:是感動的!是想念先生了!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玩笑,但此行確實讓我對先生有了更深的認識,敬意和懷想也更深了一步!
出了魯迅故居,我們便進入了魯迅博物館。整個博物館有上下兩層,展示出了先生一生的足跡,從1881年的誕生到1936年的因病逝世。從出生地浙江紹興到逝世寓所上海。其中有先生的著作、朋友、家人、思想等等。我們從一個展廳到另一個展廳,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緊隨先生的足跡,探尋著先生偉大的生命歷程。
最終總結:先生不愧于“民族魂”的光榮稱號。
由于下午要返程,我們不得不依依不舍地離開魯迅故居,離開魯迅書店,離開魯迅博物館,時間是十一點四十六分。
返程的路上,誰也沒提及魯迅先生,但話語明顯比來時少了,我想大家定是各有各的心思吧!但共同點肯定是與先生有關。
謹以此文記住此行,追念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最后想對魯迅先生說一句:您,永遠活在我們世人的心中,永遠,永遠!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六
__年11月15日,在教研室范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課題組相關成員一起參觀了北京魯迅博物館。
吃過早飯,我們就早早地出發了。來到目的地,被告知開館時間為上午九點,還有將近一個小時呢。于是大家決定在附近轉轉,也因此有了一次親密接觸北京胡同的機會。
周邊有很多條小胡同,我們選擇一條走過去。在我的想象中,北京胡同應該是住滿了人家,車水馬龍,且一直忘不了盡頭的,可是眼前的胡同卻與首都北京顯得格格不入。破破舊舊姑且不說,人影更是少見。深入到里面,還發現極其臟亂。狹小的空間、凌亂的擺設,毫無生機可言,但絲毫不減其“身價”。可不是,墻壁上貼滿了小廣告,有求租的,有出售的,我們隨手拍了幾張,感嘆十幾平米的破舊小屋標價都是一百多萬。
雖然還有很多的好奇,但時間已經快到九點了,我們還有更想去的地方,還有更想見的人。
再次來到博物館,距離九點還有五分鐘時間,門衛友好地準備讓我們通行了,遞交一張身份證即可免費入館。
進館后,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被圈起的花壇,花壇中間坐落的是魯迅先生的雕塑,先生深邃的眼神目視著遠方,敬佩之情瞬間涌滿我的全身。先生雕塑前是一本打開的石刻書頁,上面密密麻麻地鐫刻著先生的手稿。雕塑四周盛開著火紅的玫瑰花。那一刻,我覺得書香、花香,都只能屬于先生。
花壇后方是一個陳列廳,但是不對外開放,我們隔著窗戶很難看出什么,于是往左走,又一座雕塑出現了,那是我們同樣熟悉的可敬可愛的藤野先生,緊接著我們又看到了史沫特萊的雕像。一個來自日本,一個來自美國,但他們都與先生有著濃厚的感情。我慶幸,在這里能看到他們,能再次感悟跨越國界的真摯友情,我想,先生有他們陪伴,定不會再感孤獨!
走著走著,我們不覺走進了書店,最開心的莫過于我們的范老師了,他不停地跟管理員交流著、咨詢著,對書籍點評著,跟同行切磋著……一旁的我,一邊聽著,一邊贊嘆著,同時又不免愧疚著。范老師對魯迅先生的敬仰之情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及的,他對魯迅先生相關作品的癡迷也不是隨便哪個人能替換的。我想如果時光能倒流,先生肯定又多了一個可以親密交談的摯友!
再看整個書店,面積不大,卻滿是書籍,無不與魯迅先生有關。先生生前曾說過:“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的死掉了。”的確,先生還活著,活在我們無數讀者的心里。深入其境,我不禁也被先生的豪情以及范老師的癡情所感染,竟然也特別想帶幾本書回家,在大家的建議下,根據自己的愛好挑選了幾本。
魯迅先生在作品中告訴我們,他家有一個后園。果不其然,正屋左側有一個狹小的門,赫然立著“后園”二字。進入后園之門,便可見一棵大樹傲然挺立,同行人都紛紛拿出相機拍照著。由于時值冬季,樹只剩光禿禿的枝條,沒有誰能準確地辨識出這是什么樹,但是大家興味猶濃,恐怕還是源于先生筆下所寫的棗樹吧: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有了對這一棵棗樹的猜測,大家又開始尋找另一棵。沒想到附近還真有一棵相似的樹,至于這些是否就是先生筆下的那兩株棗樹,出了園我們也無從知曉,但它卻留給了我們對先生更多的懷想,以及此行我們美好的瞬間。
參觀完先生的故居,再回看,我們發現屋前屋后都有著先生親手種植的樹,如今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了。眾多樹木中,除了先前我們好奇的所謂的棗樹之外,留下我抹不去記憶的當屬那棵白丁香了,源于我們的一次親密接觸,讓我眼淚橫流,也正是那重重的一撞,讓我的頭昏沉了一下午。出園時,面對同行人的驚訝眼光,我強笑著說:是感動的!是想念先生了!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玩笑,但此行確實讓我對先生有了更深的認識,敬意和懷想也更深了一步!
出了魯迅故居,我們便進入了魯迅博物館。整個博物館有上下兩層,展示出了先生一生的足跡,從1881年的誕生到1936年的因病逝世。從出生地浙江紹興到逝世寓所上海。其中有先生的著作、朋友、家人、思想等等。我們從一個展廳到另一個展廳,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緊隨先生的足跡,探尋著先生偉大的生命歷程。
最終總結:先生不愧于“民族魂”的光榮稱號。
由于下午要返程,我們不得不依依不舍地離開魯迅故居,離開魯迅書店,離開魯迅博物館,時間是十一點四十六分。
返程的路上,誰也沒提及魯迅先生,但話語明顯比來時少了,我想大家定是各有各的心思吧!但共同點肯定是與先生有關。
謹以此文記住此行,追念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最后想對魯迅先生說一句:您,永遠活在我們世人的心中,永遠,永遠!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七
暑假里,我參加了興趣班夏令營活動。今天是出游的第一天,上午,導游帶著我們來到紹興魯迅故居。一下車,我們就看到門口墻上畫著魯迅先生手夾著香煙,神采奕奕的肖像,上面寫著魯迅故里四個大字。
導游帶著我們踏上石板路,跨過高高的門檻,游覽德壽堂、思仁堂。又穿過街道和一座小橋來到了三味書屋。這里是魯迅求學的地方,在他曾經坐過的課桌上刻著“早”字。導游解說道:魯迅為了幫父親抓藥,上課遲到被老師用尺打手板。他為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用小刀在桌子右下角特地刻了這個“早”字。從那以后,魯迅再也沒遲到過。而且還做了一個書簽,叫讀書三到(口到、心到、眼到)。我們聽得津津有味,都被魯迅的這種熱愛學習的精神所感動。游了三味書屋,我們穿過蜿蜒曲折的長弄堂,便是美麗的花園——百草園。百草園里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還有一棵棵參天大樹。導游叔叔說:魯迅小時候經常和小伙伴們到百草園玩耍,他們在這片小天地里捉蛐蛐,捕鳥,他非常喜歡這片樂園。
最后,我們參觀了魯迅的祖屋、廚房、貯藏室等。每到一個地方,導游都一一的解說。一件件舊物,一個個典故。讓我們更多的了解了魯迅的早年生活。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八
認識魯迅是因為我讀了他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在魯迅屋子前的庭院里,有幾尊銅像,一邊是和藹的繼祖母搖著扇子,給魯迅講“貓是老虎的師傅”的故事,而一邊的魯迅呢?雙手托著下巴,正聚精會神地聽著。我也忍不住,看見邊上有張空凳子就坐了上去,一下子,仿佛沉浸在繼祖母的故事當中。
出了魯迅故居,沒走幾步就到了三味書屋,是魯迅讀書的地方。屋中間掛著一塊匾:“三味書屋”,匾下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一棵古樹下。旁邊就是魯迅上學時的座位,上面還有他刻得“早”字。“早”是有故事的,有一天,魯迅去給父親買藥,遲到了,老師罵了他,魯迅沒有說情況,就在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從此,魯迅就再也沒遲到過。
我想:魯迅之所以能成為大文豪是因為他從小就對自己要求很高,平且有很強的自制力。想到我自己,我不覺有點臉紅,以后,我也要向魯迅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習上不怕困難,勇于挑戰。
文檔為doc格式。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九
去年的國慶節,我們一家人去紹興游玩。經過了長達五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于來到了充滿濃郁江南水鄉風情的魯迅故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浮雕上刻著的“魯迅故里”四個大字,顯得格外蒼勁有力。頓時,一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浮現在我的眼前。
走進街巷,這里人山人海、人流如潮、熱鬧非凡。街道兩旁有著許多古香古色又不缺乏現代氣息的建筑。商店里的商品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各類特色小吃更是讓人垂涎三尺,忍不住駐足品嘗。走著走著,便來到了魯迅故居,他的家可大了,七拐八拐的,好多屋子。繞過正廳,有一個園子,那就是有名的百草園,魯迅兒時的樂園。也是人們最向往的地方,許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在前廳院里,有幾尊銅像,一邊是和藹可親的繼祖母搖著扇子給小時候的魯迅講:“貓是老虎的師傅”的故事,看見一旁坐在椅子上的魯迅認真聽故事的樣子,想象著當時的情形,此刻的我忍不住沉醉在當時的故事中。
走出百草園不遠就到了魯迅少年時讀書的地方,在講堂的中央有一塊扁,上面刻著“三味書屋”四個醒目的大字,石扁下面是一幅畫,畫上有一只梅花鹿正伏在一棵古樹下。畫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張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老樣子整齊地放著筆墨紙硯和一把戒尺。學生的書桌是從自己家里搬來的,分列在四面,東北角上的那張是魯迅用過的。當年魯迅就在那里讀書、習字,有時把紙蒙在《西游記》一類的小說上描繡像。魯迅的書桌上刻著一個“早”字。字是橫著刻的,很像一個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巧玲瓏的火把。爸爸告訴我這個“早”字有一段來歷:魯迅的父親害了病,魯迅一面上書塾讀書,一面幫著料理家務,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教書認真的壽老先生嚴厲地對魯迅說:“以后要早到!”勤奮好學的魯迅聽了,沒有說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張舊書桌上,刻了個小小的“早”字。他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再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奮斗了一生。
從魯迅故居出來,天色漸暗,天空飄起了細細的雨絲,踏在窄窄的青石板上,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大家似乎都沉醉在這迷人的夜色中。隨手取出一把茴香豆,跟隨爸爸媽媽上了搖搖擺擺的烏篷船,在頭戴烏氈帽,手搖輕篙的船家帶領下,結束了一天愉快的旅行!
文檔為doc格式。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十
踏過一條條青石古路;觸著一堵堵青石古墻,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地方——紹興。
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有文筆優美的王羲之,還有偉大的革命家周恩來……但我最想了解的還是魯迅先生生活的地方。于是,我們來到了三味書屋。
看到這里,一群學生跪地崇拜的場景仿佛生動的出現在了我面前。教室里有八個座位,魯迅的座位在一個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還刻著一個“早”字呢!這見證了魯迅勤奮好學的精神。
游過了三味書屋,我們來到百草園,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碧綠的菜畦,還有一堵長滿青苔的矮墻。
園中點綴著幾棵高高的大樹,雖然我分辨不出它們是什么樹,但是想起魯迅爺爺筆下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就知道魯迅兒時的百草園是多么的如詩如畫!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十一
魯迅是中國的一代文豪,今天,我有幸跟隨媽媽的同事們一起,來到了魯迅故居。
魯迅故里由三味書屋、魯迅故居、百草園和魯迅紀念館組成,走過三味書屋就到了魯迅故居。一進門,我就看到兩棵有著茂盛綠葉的桂花樹。桂花樹的旁邊是一個非常大的水缸,湊進一看,缸底堆著好多的硬幣,我正疑惑,這時候導游說:“這原來是用來蓄水的,現在被一些游客當成了許愿池。”桂花樹邊上就是魯迅的房間,里面還有保存完好的魯迅曾經睡過的床鋪還有一些魯迅的舊物。過了堂,就來到了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我四處觀望,發現都是房間,東面前半間是客廳,是魯迅吃飯會客的地方;西面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房間,聽說她性格幽默,常給幼年的魯迅講“水漫金山”等民間故事和傳說,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樓上是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臥室。
走過兩樓兩底,就來到了百草園,百草園就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子,但是魯迅小時候經常和小伙伴到這里來玩耍,是他們兒童的樂園。魯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來紀念他那段快樂的童年時光。
我們又參觀了魯迅紀念館,一進紀念館大門,迎面幾個金色大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寫在魯迅銅像邊上的墻上,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吧。紀念館里有許多先生用過的家具,衣物,孩提時的玩具,每個階段的簡介……。更多的是魯迅的文稿,我只大略的看了一下,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文稿的字是用毛筆寫的,端端正正,但是許多我都看不太懂,看介紹才知道是魯迅是因為看到那時國內同胞的愚昧,棄醫從文,用文章來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
看了這些,我對魯迅敬佩極了。我想:其實,偉人的故居之所以這么特殊,是因為偉人賦予了它非凡的意義吧。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十二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決定去游魯迅故里。
來到魯迅故里,第一站我們去了魯迅祖居。那是周家的老臺門。跨上臺階走進里面,進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一個大客廳,叫德壽堂。是用來會見重要客人,結婚和祭祀的場所。再走進去,有許多數不清的屋子。有主人的臥室,小會客房,琴室,書房,沐浴室,老式的廚房等等。可以想象當時周家的氣派和它當時的社會地位。
走出魯迅祖居我們來到三味書屋。它的原名叫三余書屋,意思是利用一切空余的時間來讀書。后來改名為三味書屋,大概意思是探索詩書中的深奧意義,體會它的意味深長,使讀書越來越有滋味。
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很刻苦,很勤奮。而他的老師也是一位很嚴厲的老師。魯迅的座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也就是在書房的最里邊。那時候讀書是很枯燥的,老師在自己的座位上閉著眼搖頭晃腦地講課。有些學生因為坐在最外邊,所以經常溜到外面去玩。而小魯迅他要求坐在最里邊,這樣,他要是一離開座位就會發出聲音。被老師發現的話,就會受到懲罰。所以他經常提醒自己要認真學習。
魯迅在他的書桌的右上角刻了一個“早”字。因為有一次因為爸爸生病,魯迅給爸爸去買藥,所以上課遲到了。受到了老師的懲罰。小魯迅就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下了一個“早”字。從而時刻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能遲到。
在三味書屋,魯迅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
出了三味書屋,我們直奔魯迅故居。那是魯迅小時候生活的地方。里面大致跟魯迅祖居差不多。先是一個大會客廳,然后是一間間的屋子。有魯迅和他的弟弟們的臥室。再走進里面就是百草園了。這里有魯迅童年的故事。一片碧綠的菜地,高大的皂莢樹,低低的矮墻。在低低的泥墻根下,魯迅度過了他快樂的童年。捉蟋蟀,挖何首烏。在冬天的百草園,更是有另一番樂趣。小魯迅和他的童年伙伴閏土一起在雪地里捉麻雀。再過去一點,當然還有光滑的石井欄。小魯迅經常在光滑的石井欄上跳上跳下,以致于父親要把他送到城里最嚴厲的學校----三味書屋去讀書。
最后,我們來到魯迅紀念館。那里陳列著許多魯迅的作品,和見證魯迅一生奮斗的照片和書籍。
今天,讓我更多地了解了魯迅。我很自豪我也是紹興人,因為魯迅是我們紹興人的驕傲。
丁逸飛。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十三
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后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杠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里原來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后來,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這里寫成。臥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這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后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丑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曾經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杰。
魯迅祖居導游詞寧波市導游詞杭州市導游詞大慈巖導游詞岳廟導游詞。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谷、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墻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于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致。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面讓我們告別這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后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請來賓們隨我穿過馬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筑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于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筑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現在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接著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來賓,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現在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同。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墻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后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面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墻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情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后,人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
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文檔為doc格式。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十四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決定去游魯迅故里。
來到魯迅故里,第一站我們去了魯迅祖居。那是周家的老臺門。跨上臺階走進里面,進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一個大客廳,叫德壽堂。是用來會見重要客人,結婚和祭祀的場所。再走進去,有許多數不清的屋子。有主人的臥室,小會客房,琴室,書房,沐浴室,老式的廚房等等。可以想象當時周家的氣派和它當時的社會地位。
走出魯迅祖居我們來到三味書屋。它的原名叫三余書屋,意思是利用一切空余的時間來讀書。后來改名為三味書屋,大概意思是探索詩書中的深奧意義,體會它的意味深長,使讀書越來越有滋味。
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很刻苦,很勤奮。而他的老師也是一位很嚴厲的老師。魯迅的座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也就是在書房的最里邊。那時候讀書是很枯燥的,老師在自己的座位上閉著眼搖頭晃腦地講課。有些學生因為坐在最外邊,所以經常溜到外面去玩。而小魯迅他要求坐在最里邊,這樣,他要是一離開座位就會發出聲音。被老師發現的話,就會受到懲罰。所以他經常提醒自己要認真學習。
魯迅在他的書桌的右上角刻了一個“早”字。因為有一次因為爸爸生病,魯迅給爸爸去買藥,所以上課遲到了。受到了老師的懲罰。小魯迅就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下了一個“早”字。從而時刻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能遲到。
在三味書屋,魯迅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
出了三味書屋,我們直奔魯迅故居。那是魯迅小時候生活的地方。里面大致跟魯迅祖居差不多。先是一個大會客廳,然后是一間間的屋子。有魯迅和他的弟弟們的臥室。再走進里面就是百草園了。這里有魯迅童年的故事。一片碧綠的菜地,高大的皂莢樹,低低的矮墻。在低低的泥墻根下,魯迅度過了他快樂的童年。捉蟋蟀,挖何首烏。在冬天的百草園,更是有另一番樂趣。小魯迅和他的童年伙伴閏土一起在雪地里捉麻雀。再過去一點,當然還有光滑的石井欄。小魯迅經常在光滑的石井欄上跳上跳下,以致于父親要把他送到城里最嚴厲的學校----三味書屋去讀書。
最后,我們來到魯迅紀念館。那里陳列著許多魯迅的作品,和見證魯迅一生奮斗的照片和書籍。
今天,讓我更多地了解了魯迅。我很自豪我也是紹興人,因為魯迅是我們紹興人的驕傲。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十五
之前對紹興城早有所了解,所以在去的路上有一絲絲按耐不住的興奮。到了后,讓我感覺仿佛來到了一個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著名小吃臭豆腐的味道飄散在空中,與桂花糕的十萬飄香毫不遜色。走進去,我們最先參觀的是魯迅的家。魯迅的家很大,要是不跟著導游走,估計就得迷路了。院子里飄散著陣陣的花香。魯迅的家仿佛也像一個文人的聚集之地,華美而不失清秀。
接著就是要去參觀魯迅的學院了,也就是三味書屋。在三味書屋里,所有的學生必須都得自帶學習用品,當然也包括書桌。據說魯迅上學的時候,家里花了不小的`一筆錢去給魯迅做了一件紅木書桌。“這就是我們大文豪魯迅在桌上刻的早字!”導游姐姐和我們介紹道,三味書屋也就這樣了。最令我期待的地方其實還沒有到達——那就是魯迅在《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百草園。
可是卻讓我失望了,百草園并沒有魯迅先生描述的那樣那么的有趣。許多游人在那里照相,仿佛百草園也沒有了往日的彩色外衣,現在只是一個旅游景點了。但是,這也讓我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寫作水平,能把不美的東西寫得不平凡。
啊!魯迅先生!感謝您,帶領著新中華!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十六
一個星期天,我和伙伴們結伴而行,一同來到仰慕已久的魯迅故居。一到那兒,我們的眼睛不由得被那黑漆斑駁的木門所吸引,啊,十足的古色古香。跨入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尊魯迅先生的銅像,他凝神端坐,暗黑的古銅色,眉宇間流露出堅毅的目光。我默默地瞻仰著,心潮起伏,不禁為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而欽佩不已。
在聯翩遐想中,我們走出了魯迅故居,踏在青石板的步行街道上,兩旁的商店起勁地吆喝著琳瑯滿目的紹興土特產:甘醇清香的古越黃酒、令人回味無窮的茴香豆、烏黑油亮的霉干菜……此時的我們,感覺像是走進了魯迅童年的天地,恍若隔世。突然一股奇臭無比的氣味隨風襲來,“啊,臭豆腐!”伙伴們異口同聲地叫起來。我們循味找到了一個油炸豆腐攤前,只見一個頭戴烏氈帽的青年人正神情專注地炸著臭豆腐,“那……那不是閏土嘛!”一個伙伴脫口而出。大伙兒都笑了,每人拿起一串臭豆腐,津津有味地品著,說著,感受著古城紹興的無限魅力。
參觀魯迅的故居(通用17篇)篇十七
上星期六,我和爸爸媽媽去了紹興,參觀了和學校。
我認識魯迅是因為在語文書上讀過他寫的一篇文章,名叫《貓是老虎的先生》,這是他祖母給他講的故事。來到,就看到院子里有幾座塑像,正是小魯迅在聚精會神地聽祖母講故事,跟課文里描述得一模一樣,旁邊還蹲著一只小貓,它太可愛了,我禁不住跑上前和它拍了照。
我又來到了魯迅的學校,名叫“三味書屋”,哦!對了,那時候的學校叫私塾,跟現在的學校大不相同,一個班只有四五個學生,課桌也不是一排一排地擺,而是四處擺。后來媽媽給我看了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知道那時候的老師會用戒尺打那些背不出書的學生,幸好魯迅那個班的老師不常用戒尺打他們。
你應該覺得魯迅能成為大作家,一定是讀書很好吧。但我來到他的教室一看,一下吃驚得瞪大了眼睛,你做夢也想不到,小魯迅其實坐在教室的最角落,椅子還是背對著老師的呢。
你覺得是一百二十年前的學校好,還是現在的學校好呢?我覺得還是現在的學校好,因為那時候的學校班級人太少了,一起玩沒什么意思。我們現在一個班有四十幾個人,玩起來才叫熱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