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層次性、邏輯性和學生學習的規律。以下是多位資深教師整理的高二教案范例,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一
知識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句,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本文寫景的藝術與構思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品味文言文精巧語言的能力,學習鑒賞優秀古代散文。
情意方面:
正確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對祖國山水雄奇壯麗之美的感受力。
過程。
一、學生聽讀課文(或放錄音,或范讀)。
檢測聽讀,回答:課文題目?作者?記述的內容是什么?(答后看書補充更正)。
二、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借助注釋,自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疑難語句。
2.師生討論疏通文言詞句。(注意字音,重點實詞“去”“錯”“角”“陳”“屬”“輩”“讀”“識”“丘”“云”“遲”“觴”“祠”“吏”等等。)。
3.歸納各自然段大意。
第1段:寫中秋之夜游人如織的盛況。
第2段:寫中秋之夜虎丘逗歌的場面。
第3段:寫虎丘的自然景物(劍泉、千頃云、文昌閣、平原堂)。
第4段:寫作者任吳縣令時最后一次游覽虎丘的感受。
三、重點研讀,品味欣賞。
文章重點寫了哪個場面?怎樣逐層展開,加以細致描繪的?
明確:
(1)重點寫了月夜賽歌的場面。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幾”“已而”“比至”等幾個標志時間推移的詞語連帶出一幅幅畫面,整個過程有鮮明而自然的層次感。場面由喧鬧的導向幽靜,境界由單一的唱描述到聲、景、情的烘托渲染。
(2)寫月夜交代時間推移;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該去鐘情怎樣的對象。寫聽眾的反映,寫出了歌聲的藝術效果,屬側面描寫。“壯士聽而下淚”一句,從側面寫出了歌聲的藝術效果,拓寬了文章的藝術境界。聯系第4段,正是由于官吏對百姓的橫征暴斂,才使“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歌者的演唱之所以動人,在于他是用血和淚在控訴這黑暗的社會。連壯士都聽得感動得流淚,更何況作者呢?自然就有了下文作者感慨。
(3)怎樣理解“烏紗之橫、皂隸子俗”?
封建官吏差既“橫”又“俗”,作者則追求自然任性,“與民同樂”。
四、小結:
本文雖屬游記,但又不是某一次游覽的實錄,也不是某一個中秋之日的情景記實,而是六次游覽虎丘后的綜合描述。因此和一般游記不同。
五、作業:
課后讀《滿井游記》《西湖雜記》,繼續體會袁宏道作品的特點,寫一篇賞析文字。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二
一教學步驟:
(一)簡介:
1、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蘇州西北七里。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作者曾任吳縣(現在江蘇蘇州)知縣,在任兩年,游虎丘六次。
2、記,一種文體,學過的有《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一般“記”這種文體末尾都要抒發感情或議論,如《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那么這篇文章抒發的情感或議論到底是什么?(烏紗之橫、皂隸之俗)。
3、“三袁”、“三蘇”、“三曹”(變通,是錢鐘書先生治學的重要方法,變通有助于學生想象聯想等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4、公安派的主張,以及反對復古,聯系唐“古文運動”
(二)重點指導閱讀第一、二節。
(1)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約)。
(2)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3)竹肉相發(借代)。
(4)月影橫斜,荇藻凌亂(互文)。
(1)問:《陋室銘》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說。虎丘雖無高巖邃壑,但也肯定有其獨特的風景,閱讀全文,找出虎丘風景點。(虎丘的四個景點:劍泉、千頃云、文昌閣‘平遠堂)。
問:各有什么特點?(劍泉之“深”;千頃云之“高”“秀”;文昌閣之“佳”;平遠堂之“曠”)。
最熱鬧的場面是什么時候?什么場面?
(中秋、歌唱會)。
(1)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月夜斗歌)。
(2)是如何來描寫場面的?完成課內練習,填寫表格。
時間歌者情形環境效果。
布席之初歌者百千聲若聚蚊不可辨識(聯系背誦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分曹部署,競以新艷相角雅俗既陳妍媸自別。
未幾數十人搖首頓足。
已而三四輩竹肉相發明月浮空石光如練清聲亮徹,聽者銷魂。
比至夜深一夫登場月影橫斜,荇藻凌亂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聯系背誦《赤壁賦》中“客有吹洞簫者---泣孤舟之嫠婦”)。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三
講到歷史,我們很容易便會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風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侖、華盛頓;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時珍、牛頓、哥白尼等等。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歷史里沉默著的更大多數,卻是一些什么也沒有留下的,像我這樣的普通人,這個群體在人群中最龐大,也最渺小。誰也不會關注到在中國最廣大土地上耕種的每一個農民或者在硝煙里搏殺的每一個士兵。因為他們不是歷史的關鍵,在歷史的宏大敘事中他們往往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是沈從文作為一個有著深切社會責任感和人文修養的文人,他關注著這沉默的大多數,于是在他的代表作《邊城》的題記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如上)。在沈從文樸素的敘事中,展開了一副邊城生活的畫卷。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四
閱讀下列表:>
與介質、溫度有關,標準狀況下,空氣中聲速為332m/s,運算時常取340m/s
聲波的波長范圍
1.7cm――17cm
人耳能聽到的聲波頻率范圍
20hz――20000hz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五
1、知道“便于遠距離輸送”是電能的優點之一。知道輸電的過程。了解遠距離輸電的原理。
2、理解各個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關系。
3、充分理解;;中的物理量的對應關系。
4、知道什么是輸電導線上的功率和電壓損失和如何減少功率和電壓損失.
5、理解為什么遠距離輸電要用高壓.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自學能力。
2、通過例題板演使學生學會規范解題及解題后的思考。
3、通過遠距離輸電原理分析,具體計算及實驗驗證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兩種基本方法:理論分析、計算和實驗。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我國遠距離輸電掛圖展示,結合我國行政村村村通電報導及個別違法分子偷盜電線造成嚴重后果的現象的介紹,教育學生愛護公共設施,做一個合格公民。
2、教育學生節約用電,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建議
教材分析及相應的教法建議
1、對于電路上的功率損失,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自己從已有的直流電路知識出發,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2、講解電路上的電壓損失,是本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對輸電問題有更全面、更深人和更接近實際的認識,知道影響輸電損失的因素不只一個,分析問題應綜合考慮,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實際問題比較復雜,教學中并不要求深人討論輸電中的`這些實際問題,也不要求對輸電過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教學中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學生常常容易將導線上的電壓損失面?與輸電電壓混淆起來,甚至進而得出錯誤結論。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澄清認識。這里要注意,切不可單純由教師講解,而代替了學生的思考,否則會事倍功半,形快而實慢。
4、課本中講了從減少損失考慮,要求提高輸電電壓;又講了并不是輸電電壓越高越好。希望幫助學生科學地、全面地認識問題,逐步樹立正確地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觀點和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1)理論分析如何減少輸電過程的電能損失。
(2)遠距離輸電的原理。
2、難點:遠距離輸電原理圖的理解。
3、疑點:的對應關系理解。
4、解決辦法
通過自學、教師講解例題分析、實驗演示來逐步突破重點、難點、疑點。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六
課時:2
課題:認識磁場
1、了解電流的磁場,理解磁感應強度、磁力線、磁通、磁導率、磁場強度磁導率等概念。
2、理解磁場的幾個基本物理量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掌握通電直導線和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方向的判斷方法。
4、培養學生關注細節,認真思考的習慣。
1、磁力線、磁感應強度、磁通、磁導率和磁場強度的概念。
2、電流的磁效應及安培定則的應用。
磁感應強度概念的建立。
利用課堂實驗對磁體的磁場、通電導體的磁場進行演示、講解。
1、導入和實驗演示20分鐘。
2、奧斯特的故事引出電流的磁效應20分鐘。
3、磁場的基本物理量30。
4、總結和習題練習10分鐘。
結合本節課知識,搜集生活中電流磁效應的具體實例并進行分享。
2、磁極之間不接觸而會有作用力,他們之間通過什么發生作用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疑惑。
通電導線周圍的小磁針發生偏轉。
分析:
在磁體或通電導體的周圍存在著磁場,磁場使得磁極間沒有接觸卻有相互作用力。試驗中,小磁針在不同位置受到的作用力不同,說明不同的位置磁場的強弱不同。
1、磁體與磁極
某些物體能夠吸引鐵、鈷、鎳等金屬或者它們的合金的性質稱為磁性。具有磁性的物體稱為磁體。
2、磁場與磁力線
磁體兩端磁性最強的區域叫做磁極。
磁力線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磁力線是互不交叉的閉合曲線。在磁體外部由n極指向s級,在磁體內部由s極指向n極;磁力線上任意一點的切線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即小磁針在該點靜止時的n極指向;磁力線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場的強弱。磁力線越密集,表示該處磁場越強,磁力線越稀疏,表示該處磁場越弱。
3、電流產生的磁場(由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故事引入)
通電直導體產生的磁場: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用右手握住直導體,讓伸直的大拇指指向電流的方向,則其余四指所環繞的方向就是磁力線的方向。
通電螺線管產生的磁場: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彎曲的四指與電流的方向一致,則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線管內部磁力線方向(即大拇指指向通電螺線管的n極)。
磁場相關物理量
1、磁通
通過與磁場方向垂直的某一面積上的磁力線的`總數,叫做通過該面積的磁通量,簡稱磁通,用字母表示,單位為特斯拉(t)。
3、磁導率
磁導率是表示介質對磁場影響程度的一個物理量,=4πx10-7h/m。
把任一物質的磁導率的比值稱為相對磁導率,用表示,單位為安每米(a/m)。
磁場強度只與線圈中的電流及線圈的幾何尺寸有關,而與媒介質的磁導率無關。
1、回顧本次所學知識,強調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加深理解與記憶。
2、通過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觸?
1、“磁力線始于n極,終于s極”的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2、“磁通”與“磁感應強度”這兩個概念有何區別?有何聯系?
3、磁力線的特點有哪些?
本節課除了完成要求的知識點講解外,引入奧斯特的生平故事,重點的強調學習和生活中要學會做有心人,在細微中發現大奧妙,解決大問題。奧斯特的發現將電和磁聯系在一起,后人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很多有益于人類生活的東西。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七
1、體會公安派散文“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特點。
2、分析“丘積”“云瀉”“晚樹”等詞語的運用。
3、分析描寫中比喻、夸張、襯托等手法的運用。
別具一格的.寫作方法和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
1、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翻譯全文,教師點出重點。
2、引導學生分析.寫作方法,體會本文獨特的個性。
3、安排一教時。
(一)簡介:
1、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公安人,著有《袁中郎全集》。與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學見長,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為反對復古(后七子---王世貞、李攀龍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性靈”說)。(1、反對剿襲,主張通變。2、獨抒性靈,不拘格套。3、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其主張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其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
2、虎丘與虎丘記: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蘇州西北七里。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作者曾任吳縣(現在江蘇蘇州)知縣,在任兩年,游虎丘六次。而后寫了這篇游記。
(二)重點指導閱讀第一、二節。
1、教師提問,幫助學生理解要點詞語。
(1)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約)。
(2)而中秋為尤勝(尤其超過平時)。
(3)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4)莫不靚妝麗服(與“靚女”比較)。
(5)檀板丘積,樽罍云瀉(像丘那樣,像云那樣)。
(6)布習之初,嘔者百千(謳,唱歌)。
(7)一切瓦釜(比喻的說法)。
(8)屬而和者(注音)。
(9)竹肉相發(借代)。
(10)、月影橫斜,荇藻凌亂(互文)。
(11)、壯士聽而下淚矣(名作動,流下)。
2、學生翻譯一、二節,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討論修正。
3、分析第一節:
(1)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虎丘游覽盛況)。
(2)分幾層來寫?分別寫了什么?(兩層,以“而中秋為尤勝“為界,之前總寫,之后以中秋為例,具體寫。)。
(3)前后兩層分別從何角度來寫?(第一層,從時間“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間“游人往來,紛錯如織”兩個角度來寫。第二層,從“概況”(“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長卷”(“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三個角度來寫。
(4)“概況”“長卷”“全景”分別抓住了哪些特征來寫?(“概況”是“面廣、人多、場面大”;“長卷”是“人多、樂器多、酒多”;“全景”是從“形、色、聲”三個角度比喻夸張。
(5)本節文字所寫場面可以用哪個字概括?(“樂”)。表面上寫游覽之盛況,實際上是在寫什么?(“民之樂”)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與民同樂)。
(6)小結:本節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不勝收的虎丘游樂圖。
4、分析第二節:
(1)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月夜斗歌)。
(2)是如何來描寫場面的?完成課內練習,填寫表格。
略
(3)本節文字同樣體現了作者的哪種思想感情?(與民同樂)。
(4)小結:本節文字層次清楚、引人入勝地描寫了斗歌場面。
(三)簡要指導閱讀第三節:
1、學生翻譯第三節,教師及時糾正。
(1)最可觴客(適合)。
(2)晚樹尤可觀(暮色中的樹)。
(3)僅虞山一點在望(修辭方法分析)。
(4)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用……的方法)。
(5)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建祠供奉)。
(6)而病尋作(不久)。
2、分析:
(1)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簡介了虎丘的四個景點:劍泉、千頃云、文昌閣‘平遠堂)。
(2)各抓住了其什么特點來描寫?(劍泉之“深”;千頃云之“高”“秀”;文昌閣之“佳”;平遠堂之“曠”)。
(3)表達了何種感情?(本節文字寫了“景之美”,抒發了鐘情山水之情)。
(四)要指導閱讀第四節。
1、翻譯第四節,教師及時糾正。
(1)吏吳兩載(做官)。
(2)遲月于生公石上(等待)。
(3)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官吏)(差役)。
2、分析:
本節文字作者發了怎樣的議論?(烏紗之橫、皂隸之俗)此議論緣何而發?(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厭惡、鄙視官場)。
(五)引導學生體會“公安派”散文的特點。
1、“不落格套”“個性”:
(1)并非某次游覽的記敘,而是六次游覽的總記。景點是介紹性的。
(2)不是先寫自己之游覽,而是先寫民之游。游覽主體在第三節才出現。
(3)自己的感受于百姓的快樂之中。
2、“真情”:
(1)依據第一、二節體會作者對百姓“游覽、斗歌之樂”的由衷贊美之情,自己“與民同樂”的渴望。(“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競以新艷相角”“搖首頓足”“聽者銷魂”)。
(2)依據第三節體會作者對虎丘美景的贊美之情,自己鐘情山水的人生追求。(“最可觴客”“晚樹尤可觀”“僅虞山一點在望”)。
(3)依據第四節體會作者對官場的厭惡、鄙視之情,自己辭官歸隱的決心。(“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余幸得解官”)。
(4)此文與一般“公安派”散文有所不同,體現了一定的社會內容。(“與民同樂”的思想;對“烏紗之橫、皂隸之俗”的揭示)。
(六)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2、給下列詞語的用法歸類:
a、冠b、蔀屋c、樽罍d、新艷e、瓦釜。
f、竹肉g、荇藻h、烏紗i、皂隸。
(七)板書設計:
“個性”————“真情”
游覽之盛——樂——與民同樂。
公——獨抒性靈——斗歌之樂。
安——景色之美——美——鐘情山水。
派——不落格套——游后之感——憾——鄙夷官場。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八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點電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知道原子結構,掌握電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電荷。
4。掌握庫侖定律,要求知道知道點電荷模型,知道靜電力常量,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2、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3、類比質點理解點電荷,通過實驗探究庫侖定律并能靈活運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電荷守恒定律,庫侖定律和庫侖力
利用電荷守恒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庫侖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絕緣金屬球,靜電感應導體,通草球,多媒體課件
第1節電荷庫侖定律(第1課時)
(一)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閃電撕裂天空,雷霆震撼著大地。
師:在這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背后,蘊藏著許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進行探究。在科學,從最早發現電現象,到認識閃電本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些人還為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下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果本第2頁“接引雷電下九天”這一節,了解我們人類對閃電的研究歷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電閃雷鳴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蒙昧時期的人們認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對罪惡的懲罰,直到1752年,偉大的科學家___________冒著生命危險在美國費城進行了的風箏實驗,把天電引了下來,發現天電和摩擦產生的電是一樣的,才使人類擺脫了對雷電現象的迷信。
師強調:以美國科學家的富蘭克林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去捕捉閃電,證實了閃電與實驗室中的電是相同的。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大氣中冷暖氣流上下急劇翻滾,相互摩擦,云層就會積聚電荷,當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瞬間發生大規模的放電,就產生了雷電)物體帶電是怎么回事?電荷有哪些特性?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遵從什么規律?人類應該怎樣利用這些規律?這些問題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師:本節課我們重點研究了解幾種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電荷守恒定律
(二)新課教學
復習初中知識:
師:根據初中自然的學習,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體帶電,請舉例說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橡膠棒帶負電。
演示實驗1:先用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然后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讓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的異同;并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摩擦過的物體性質有了變化,帶電了或者說帶了電荷。帶電后,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帶電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說此時物體帶了電。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做摩擦起電。
人類從很早就認識了摩擦起電的現象,例如公元1世紀,我國學者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就寫下了“頓牟掇芥”一語,指的是用玳琩的殼吸引輕小物體。
后來人們認識到摩擦后的物體所帶的電荷有兩種: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的所帶的電荷是一種,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是另一種。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九
關于安培力這一重要的內容,需要強調:
1、安培力的使用條件:磁場均勻,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
2、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平行時,安培力具有最小值。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時,安培力具有最大值。
教法建議
由于前面我們已經過電場的有關知識,講解時可以將磁場和電場進行類比,以加深學生對磁場的有關知識的理解。例如:電場和磁場相互對比,電場線與磁感線相互對比,磁感應強度與電場強度進行對比等等。
在上一節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回憶電場強度的定義,對比說明引入磁場強度的定義的思路是通過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的研究得出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磁場,可以在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1 、理解磁感應強度b的定義及單位.
2 、知道用磁感線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觀地反映磁感應強度的大小.
3 、知道什么叫勻強磁場,知道勻強磁場的磁感線的分布情況.
5 、會用左手定則熟練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及b的定義式.結合練習法使學生掌握左手定則使用.
1 、重點
(1)理解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大小的決定因素,掌握電流與磁場垂直時,安培力大小為:
(2)掌握左手定則.
2 、難點
對左手定則的理解.
3 、疑點
磁場方向、電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間的空間關系.
4 、解決辦法
1課時
鐵架臺、三個相同的蹄形磁鐵、電源、滑動變阻器、電鍵、導線.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的意義,借助墻角(或桌角)幫助學生建立三維坐標空間,理解掌握左手定同.
(一)明確目標
(略)
(二)整體感知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2 、決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利用演示實驗裝置,研究安培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與電流的大小有關.
(2)與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長度有關.
(3)與導線在磁場中的放置方向有關.
3 、磁感應強度
4 、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據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可得通電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置時所受的安培力大小為:
舉例計算安培力的大小.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十
虎丘山離蘇州市大約七八里路。這座山既沒有高聳入云的巖石,也沒有幽深的.山谷,只是正因離城市較近的原因,因此那里音樂和游船,沒有一天停息過。凡是有月亮的夜晚,春夏的早晨,冬天的傍晚,游人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然而以中秋是最熱鬧的了。每年到了中秋月夜,整個蘇州城家家戶戶,扶老攜幼一來到那里。上從貴族之家的青年男女,下至貧苦百姓,無不打扮得漂漂亮亮,穿著華麗的衣服,席地而坐,褥席—個挨著一個,把酒擺在四通八達的大道上,從千人石直到山門,游客像梳齒魚鱗般地密接相連,檀木拍板像小土堆那樣堆積著,酒氣蒸騰,像云霧那樣傾瀉,遠遠望去,游客漫山遍野,像雁群落在沙灘上,游客穿紅著綠,像彩霞浦在江面上,其場面宏大,像雷聲滾動,如閃電發亮,無法加以描述。
安設筵席之初,參加清唱的有千百人之多,聲音像眾多蚊子集聚在—起,聽辨不清。分批安排,憑唱腔相互競爭,高雅的和粗俗的已經擺出來,美丑自然區別開來;沒過多久,得意地搖頭晃腦、手舞足蹈的獲勝者,只剩下幾十個人罷了。不久,皓月當空,一片月光像潔白的絹綢,一切低下粗俗的樂聲,都寂靜無聲了,跟隨著應和的人,才有三四組。—根簫,一寸管,一個人一邊緩慢地打著拍子—邊歌唱,蕭管聲伴看歌唱聲,清唱的昆曲聲清徹宏亮,便聽曲酌人若魂魄離散。等到了深夜,月光浮動,樹葉的影子交錯雜亂,那些簫管和牙板也再用不上了;一個人登場演唱,周圍聽眾屏住呼吸,那聲音好像細頭發絲,響徹云霄,每唱—個字,歌聲漫長,天上的飛鳥聽到這聲音徘徊不前,勇敢的人聽了為之流下淚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十一
(孫樹勛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荷花淀派”)。
席(潔白)構作。
景水(銀白)成清新用展現精神面貌。
霧(薄)提供活動背景。
物風(清新)寧靜為情節展開作鋪墊。
花(新鮮香)。
;追問體貼、溫柔。
對機敏、穩重。
1、反映人物的心理,贊同顧大局思想變化和性格。
話明大義。
2、交待事情經過,應囑吃苦耐勞發展故事情節。
勇敢。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十二
一教學步驟:
(一)簡介:
1、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蘇州西北七里。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作者曾任吳縣(現在江蘇蘇州)知縣,在任兩年,游虎丘六次。
2、記,一種文體,學過的有《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一般“記”這種文體末尾都要抒發感情或議論,如《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那么這篇文章抒發的`情感或議論到底是什么?(烏紗之橫、皂隸之俗)。
3、“三袁”、“三蘇”、“三曹”(變通,是錢鐘書先生治學的重要方法,變通有助于學生想象聯想等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4、公安派的主張,以及反對復古,聯系唐“古文運動”
(二)重點指導閱讀第一、二節。
1、教師提問,幫助學生理解要點詞語。
(1)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約)。
(2)衣冠士女,下迨屋(借代)。
(3)竹肉相發(借代)。
(4)月影橫斜,荇藻凌亂(互文)。
2、朗讀全文:
(1)問:《陋室銘》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說。虎丘雖無高巖邃壑,但也肯定有其獨特的風景,閱讀全文,找出虎丘風景點。(虎丘的四個景點:劍泉、千頃云、文昌閣‘平遠堂)。
問:各有什么特點?(劍泉之“深”;千頃云之“高”“秀”;文昌閣之“佳”;平遠堂之“曠”)。
最熱鬧的場面是什么時候?什么場面?
(中秋、歌唱會)。
3、重點分析第二節:
(1)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月夜斗歌)。
(2)是如何來描寫場面的?完成課內練習,填寫表格。
時間歌者情形環境效果。
布席之初歌者百千聲若聚蚊不可辨識(聯系背誦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分曹部署,競以新艷相角雅俗既陳妍媸自別。
未幾數十人搖首頓足。
已而三四輩竹肉相發明月浮空石光如練清聲亮徹,聽者銷魂。
比至夜深一夫登場月影橫斜,荇藻凌亂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聯系背誦《赤壁賦》中“客有吹洞簫者---泣孤舟之嫠婦”)。
作者郵箱:niubbmail@。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十三
知識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句,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本文寫景的藝術與構思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品味文言文精巧語言的能力,學習鑒賞優秀古代散文。
情意方面:
正確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對祖國山水雄奇壯麗之美的感受力。
教學過程。
一、學生聽讀課文(或放錄音,或教師范讀)。
檢測聽讀,回答:課文題目?作者?記述的內容是什么?(答后看書補充更正)。
二、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借助注釋,自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疑難語句。
2.師生討論疏通文言詞句。(注意字音,重點實詞“去”“錯”“角”“陳”“屬”“輩”“讀”“識”“丘”“云”“遲”“觴”“祠”“吏”等等。)。
3.歸納各自然段大意。
第1段:寫中秋之夜游人如織的.盛況。
第2段:寫中秋之夜虎丘逗歌的場面。
第3段:寫虎丘的自然景物(劍泉、千頃云、文昌閣、平原堂)。
第4段:寫作者任吳縣令時最后一次游覽虎丘的感受。
三、重點研讀,品味欣賞。
文章重點寫了哪個場面?怎樣逐層展開,加以細致描繪的?
明確:
(1)重點寫了月夜賽歌的場面。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幾”“已而”“比至”等幾個標志時間推移的詞語連帶出一幅幅畫面,整個過程有鮮明而自然的層次感。場面由喧鬧的導向幽靜,境界由單一的唱描述到聲、景、情的烘托渲染。
(2)寫月夜交代時間推移;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該去鐘情怎樣的對象。寫聽眾的反映,寫出了歌聲的藝術效果,屬側面描寫。“壯士聽而下淚”一句,從側面寫出了歌聲的藝術效果,拓寬了文章的藝術境界。聯系第4段,正是由于官吏對百姓的橫征暴斂,才使“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歌者的演唱之所以動人,在于他是用血和淚在控訴這黑暗的社會。連壯士都聽得感動得流淚,更何況作者呢?自然就有了下文作者感慨。
(3)怎樣理解“烏紗之橫、皂隸子俗”?
封建官吏差既“橫”又“俗”,作者則追求自然任性,“與民同樂”。
四、小結:
本文雖屬游記,但又不是某一次游覽的實錄,也不是某一個中秋之日的情景記實,而是六次游覽虎丘后的綜合描述。因此和一般游記不同。
五、作業:
課后讀《滿井游記》《西湖雜記》,繼續體會袁宏道作品的特點,寫一篇賞析文字。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十四
虎丘離城約六七里路,這座山沒有高峻的山峰與幽深的峽谷,只不過因為靠近城市,因此奏著音樂的游船,沒有一天不到那兒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開花季節的早晨,下雪天的黃昏,游人來往穿梭,猶如織布一樣,而以中秋最為繁盛熱鬧。每到這一天,全城閉戶,攜手并肩而來。士大夫鄉紳、大家婦女,以至貧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鮮衣美服,重重疊疊地鋪設席氈,將酒肴擺在大路中間,從千人石一直到山門,如梳齒魚鱗般密集相連。檀板聚積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傾瀉,遠遠望去,猶如成群的大雁棲落在平坦的沙灘,彩霞鋪滿江面,電閃雷鳴,無法具體描繪它的形狀。
剛開始陳設席位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如團聚在一起的蚊子,沒法分辨識認。等到分隊安排,爭相以歌喉比高低;雅樂和俗樂各各陳獻后,美和丑自然區別開了。不多時,搖頭頓腳按節拍而歌的,只不過幾十個人而已。一會兒,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尤如潔白的絹綢,所有粗俗的歌樂,不再發出聲響,跟隨著唱和的,只有三四個人。一支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著歌板唱著,管樂伴著歌喉,聲音清脆瀏亮,使聽的人深受感動。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樹影散亂,于是連簫板也不用,一個人登場,四圍的人屏住聲息,聲音如細而直上的毛發,響徹云端,每吐一字,幾乎拖長達一刻之久,飛鳥聽了為之回翔盤旋,壯士聽了感動得流下眼淚。
劍泉深得無法測量,陡峭的巖石如斧削一般。千頃云因為有天池等山作為幾案,山峰峽谷,爭奇斗秀,是請客飲酒的好地方。但是過了中午便陽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閣也不錯,晚上林中的景色尤為迷人。朝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沒有遮攔,僅僅遠遠望見虞山,如小小的黑點。堂荒蕪已經很久了,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的辦法,想在里面供奉韋應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經辭了官,恐怕進之的興致也消盡了。山川的.興旺和荒廢,確實有它的運數啊!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十五
1、課前預習能提高聽課的針對性。
預習中發現的難點,就是聽課的重點;對預習中遇到的沒有掌握好的有關的舊知識,可進行補缺,以減少聽課過程中的困難;有助于提高思維能力,預習后把自己理解了的東西與老師的講解進行比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維水平;預習還可以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其次就是聽課要全神貫注。
2、特別注意講課的開頭和結尾。
講課開頭,一般是概括前節課的要點指出本節課要講的內容,是把舊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的環節,結尾常常是對一節課所講知識的歸納總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本節知識方法的綱要。另外,老師講課中常常對一些重點難點會作出某些語言、語氣、甚至是某種動作的提示。
3、最后一點就是作好筆記。
筆記不是記錄而是將上述聽課中的要點,思維方法等作出簡單扼要的記錄,以便復習,消化,思考。
二、做好復習和總結工作。
1、做好及時的復習。課完課的當天,必須做好當天的復習。復習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書或筆記,而是采取回憶式的復習:先把書,筆記合起來回憶上課老師講的內容,例題:分析問題的思路、方法等(也可邊想邊在草稿本上寫一寫)盡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開筆記與書本,對照一下還有哪些沒記清的,把它補起來,就使得當天上課內容鞏固下來,同時也就檢查了當天課堂聽課的效果如何,也為改進聽課方法及提高聽課效果提出必要的改進措施。
2、做好單元復習。學習一個單元后應進行階段復習,復習方法也同及時復習一樣,采取回憶式復習,而后與書、筆記相對照,使其內容完善,而后應做好單元小節。
三、指導做一定量的練習題。
有不少同學把提高數學成績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題上。我認為這是不妥當的,我認為,“不要以做題多少論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題多,而在于做題的效益要高。做題的目的在于檢查你學的知識,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準,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題的結果,反而鞏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準確地把握住基本知識和方法的基礎上做一定量的練習是必要的。而對于中檔題,尢其要講究做題的效益,即做題后有多大收獲,這就需要在做題后進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題所用的基礎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想,是否還有別的想法和解法,本題的分析方法與解法,在解其它問題時,是否也用到過,把它們聯系起來,你就會得到更多的經驗和教訓,更重要的是養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這將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學習。當然沒有一定量(老師布置的作業量)的練習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十六
知識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句,積累文言詞語,語文教案-虎丘記。
2.學習本文寫景的藝術與構思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品味文言文精巧語言的能力,學習鑒賞優秀古代散文。
情意方面:
正確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對祖國山水雄奇壯麗之美的感受力。
教學過程。
一、學生聽讀課文(或放錄音,或教師范讀)。
檢測聽讀,回答:課文題目?作者?記述的內容是什么?(答后看書補充更正)。
二、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借助注釋,自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疑難語句。
2.師生討論疏通文言詞句。(注意字音,重點實詞“去”“錯”“角”“陳”“屬”“輩”“讀”“識”“丘”“云”“遲”“觴”“祠”“吏”等等。)。
3.歸納各自然段大意。
第1段:寫中秋之夜游人如織的盛況。
第2段:寫中秋之夜虎丘逗歌的場面。
第3段:寫虎丘的自然景物(劍泉、千頃云、文昌閣、平原堂),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虎丘記》。
第4段:寫作者任吳縣令時最后一次游覽虎丘的感受。
三、重點研讀,品味欣賞。
文章重點寫了哪個場面?怎樣逐層展開,加以細致描繪的?
明確:
(1)重點寫了月夜賽歌的場面。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幾”“已而”“比至”等幾個標志時間推移的詞語連帶出一幅幅畫面,整個過程有鮮明而自然的層次感。場面由喧鬧的導向幽靜,境界由單一的唱描述到聲、景、情的烘托渲染。
(2)寫月夜交代時間推移;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該去鐘情怎樣的.對象。寫聽眾的反映,寫出了歌聲的藝術效果,屬側面描寫。“壯士聽而下淚”一句,從側面寫出了歌聲的藝術效果,拓寬了文章的藝術境界。聯系第4段,正是由于官吏對百姓的橫征暴斂,才使“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歌者的演唱之所以動人,在于他是用血和淚在控訴這黑暗的社會。連壯士都聽得感動得流淚,更何況作者呢?自然就有了下文作者感慨。
(3)怎樣理解“烏紗之橫、皂隸子俗”?
封建官吏差既“橫”又“俗”,作者則追求自然任性,“與民同樂”。
四、小結:
本文雖屬游記,但又不是某一次游覽的實錄,也不是某一個中秋之日的情景記實,而是六次游覽虎丘后的綜合描述。因此和一般游記不同。
五、作業:
課后讀《滿井游記》《西湖雜記》,繼續體會袁宏道作品的特點,寫一篇賞析文字。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十七
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虎丘記高二教案(專業18篇)篇十八
1、了解日本的輪廓圖。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并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了解日本的農業發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并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工業分布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布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