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詠柳》教學思路篇一
△齊讀:“單元提示”“學習重點”“預習提示”。
△提問:這一單元與上一單元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
△訂正:它們各反映了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一單元是自然景物:這一單元是經濟文化生活。它們的關系是并列的。今天學習的《<詠柳>賞析》中的《詠柳》一詩是你們在小學學過的,可是“賞析”從未學過,你們一定很有興趣。
(一)總體認識(板書)(出示投景片①)
1.釋題
2.復習《詠柳》
①背誦本詩。②從體裁來分類:③從內容來分類:④本詩主題:
3.關于賞析
①本文的主題:②本文的基本結構:
4.學法
△請同學依次補出冒號后的內容。(學生補出)
△訂正:《<詠柳>賞析》就是對《詠柳》的欣賞與分析。學習怎樣欣賞詩歌,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欣賞,是老師的教學目的。
△全班背誦《詠柳》。
△訂正:明確《詠柳》是七言絕句,是詠物詩。
△請學生在“預習提示”中抓三個動詞和三個名詞,并搭配起來。
△訂正:那就是揣摩含義——再現形象——引入意境。(板書)這就是本文的主題和學法。本文的結構很清晰,第4段是過渡,全文分為兩部分,前部分是對《詠柳》作語言分析;后部分是對《詠柳》的藝術鑒賞。
(二)閱讀課文
△請同學們帶表情地朗讀課文?!鲗W習1—3段,討論投景片②上的題(五分鐘)。
1.作者怎樣串講第一句?為什么抓住“碧玉”進行分析?通過什么進而分析全詩?
2.作者怎樣串講第二句?為什么抓住“綠絲絳”進行分析?怎樣進而分析全詩?
3.作者抓住了第三句詩中哪一個關鍵詞進而引出了“春風”的?
△訂正:明確“碧玉”是描繪柳樹整體的關鍵詞;作者是通過揭示“碧玉”的雙關意義進而分析全句的?!熬G絲絳”是描繪柳枝的關鍵詞;作者通過想象,化靜(萬條垂下)為動(隨風飄拂),進而分析全句。作者抓住第三句中的“誰”自然地引出了春風。
△請同學們歸納第一部分大意。明確第一部分是對詩的語言分析,讓讀者從總體上理解表層含義,初步感受詩歌塑造的意境。
△提問:第4自然段怎樣承上啟下?
△訂正:用總說本詩的句數和字數來承上;用提示下一部分的內容來啟下。其中“但”字起到了樞紐作用。
△學習第5段,討論投影片③上的題(1分鐘)。第一題:在第5段中,作者是從詩的類別的角度來鑒賞的。他是怎樣從表層內涵深入到深層內涵的??◆[2004-01-26]
《詠柳》教學思路篇二
1 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領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情趣。
《詠柳》這首詩,通過描寫在春風吹拂下,柳樹迷人的姿態,贊美了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春天。
“碧玉妝成一樹高”寫柳樹的全貌,突出了柳樹綠的特點。整棵樹枝葉翠綠,好像是用碧玉裝扮起來一樣?!叭f條垂下綠絲絳”,寫柳枝,突出了它們柔美而細長的特點。無數柳條如同一根根柔軟的絲帶,紛紛下垂。
“不知細葉誰裁出”,寫柳葉,突出它們細巧的特點?!罢l裁出”是詩人對柳葉發出的贊嘆。那一片片細小精致的新葉,是哪個心靈手巧的人剪裁出來的呢?“二月春風似剪刀”是對上一句的回答。原來是二月的春風,像剪刀一樣,把這細巧的葉子裁剪出來的。這一問一答,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使我們感到強烈的春天氣息,抒發了作者贊美柳樹春風、謳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識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一)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或課文插圖投影片。
課文朗讀錄音帶。
(二)識字、寫字教學
1 識字教學。
垂:翹舌音,讀“chuí”,聲母不要讀成“c”。
裁:平舌音,讀“cái”,聲母不能讀作“ch”。
似:多音字,在本課讀“sì”,“好像”的意思。
絲、碧、剪:要讀準字音,同時用部件法記住字形。
本課生字較多,初讀課文時,先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在練習讀通語句的過程中熟悉字義。然后同桌練習讀課后生字,最后用生字卡片檢查識字。課文學完后指導寫字時,再次鞏固字音,分析記憶字形。
2 寫字教學。
垂:獨體字,共8畫。書寫注意筆順:垂,第七畫橫要長些,托住上部筆畫,蓋住末筆橫畫。
絲:上下結構,上部左右兩部分都是,不要寫成“幺”。
裁:筆畫多,半包圍結構,里邊是“衣”,書寫時衣字的第六筆捺寫作點。筆順:。
碧、剪:都是上下結構,筆畫多,容易寫長,書寫時注意處理好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位置。
難寫的字,教師應字字示范,指導學生在課后的田字格中認真書寫。
(三)詞句教學
詠:歌頌,贊美。詠柳,贊美柳樹。
碧玉:翠綠色的玉石。
妝:裝扮,打扮。
萬條:文中指無數根柳條。
絲絳:用絲織成的帶子。文中用來形容柳枝細長而柔嫩。
裁:裁剪。
詞句教學。不要孤立地解釋詞語,應該讓學生通過反復讀課文,結合觀察課文插圖和聯系實際,去領會詞語的意思,了解詩句的內容。
這首詩的大意是:
用碧玉裝扮成的一棵柳樹,
垂掛著千萬根綠色的枝條。
是誰裁出這片片細小的嫩葉,
二月的春風就像那神奇的剪刀。
(四)朗讀、背誦指導
這首詩押“ao”韻,要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韻腳和感情來。朗讀時,要啟發學生想象:在河邊湖畔,一棵棵高大的柳樹,垂掛著無數根細長而柔軟的枝條,時而吹來一陣溫暖的春風,千萬根柳條抖動著細嫩小巧的葉子,隨風搖曳。如果這樣的解說再配上優美的古曲,一定能使學生陶醉于春光美景之中,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指導朗讀可參考下面的節奏示例。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當學生多遍入情入境地朗讀之后,便及時引導學生看圖誦讀,達到熟讀背誦。
(五)練習提示
課后1、2題,是教學的主要內容,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完成。
課后第3題,是結合課文內容的擴展練習?;疽笥腥c:第一,學完本課后,讓學生去觀察春天的柳樹,在觀察過程中進行必要的指導。第二,觀察之后組織學生說一說自己觀察到的情景和感受。第三,用兩三句話寫出春天柳樹的美。此項練習的意義在于,一方面把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去親自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要學生進行實實在在的觀察、表達訓練。為取得好效果,要選擇好活動時間和觀察點。
(六)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1-2課時。
(一)談話導入課題。
1 教師啟發談話:同學們,春天來了自然界的景物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談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溫暖的,是充滿生機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許多歌頌贊美春天的詩文,今天,我們學習的《詠柳》,就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通過描寫柳樹來贊美春天的詩。
2 解題:“詠”,通過寫詩作文歌頌、贊美。詠柳,贊美柳樹。那么,詩人在詩中是怎樣贊美柳樹的呢?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1 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使學生整體感受,激起興趣。
2 自己試讀課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每句話讀通順。
3 對照格里的生字畫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間互相讀一讀,讀準字音。
4 利用生字卡,多種方式檢查指導認讀生字。
5 指導讀課文,把課文讀流暢。
(三)細讀課文,了解詩句大意。
1 自讀詩歌前兩行,提出自己不懂的詞語,同學間互相解答,教師相機點撥,理解重點詞語:碧玉、妝、萬條、絲絳等。然后,教師指導學生說說詩的大意。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2 同樣方法,使學生理解第三四行的重點詞語,了解詩句的意思。
3 把兩句詩的意思連起來,看著插圖了解全詩描寫的內容。
(四)朗讀背誦,體會感情。
1 指名讀,評議指導;教師范讀,學生仿讀。使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出韻腳,讀出感情。
2 看圖練習背誦,好像是面對真實的情景作詩??芍该街v臺上看圖背誦。
(五)鞏固識字,指導寫字。
1 用生字卡讀生字。
2 分析字形,說出難寫的字的記憶方法。
3 指導寫字,教師示范書寫,學生仿寫。
(六)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如果課前已安排觀察,可在練習背誦環節之后進行說、寫訓練。如果時機不成熟,課前沒安排,則另外組織觀察,練習說寫。
唐代是我國詩歌創作繁榮發展的時代。這一時期的詩壇上群星燦爛,人才輩出,產生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和流傳后世的千古絕唱。因此,唐詩成了我國古典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如何來欣賞這些美麗的詩篇,來繼承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呢?本文給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方法,它運用多種手段,循循善誘地使我們漸漸進入佳境,領略到唐代詩歌高妙悠遠的意境。
文章分兩部分。賀知章的詩以絕句見長,《詠柳》一首,宛如一軸清新淡雅的水墨畫,意境鮮明,耐人尋味。賞析者對詩歌的藝術分析,第一部分,是對詩歌語言的分析,從總體上感受詩的意境,第二部分是對詩歌藝術的鑒賞。
在第一部分里,作者從分析詩的語言入手,揣摩詩句的含義,再現詩中的形象。作者對詩句的分析通俗而形象,第一句總寫柳樹給人的印象。作者緊扣“碧玉”一詞,用優美的語言闡發雙關意義:以比喻義想象柳葉的色彩、光澤;以借代聯想柳樹的裊娜多姿,靜中有動,這樣,就使柳樹的意象在鑒賞者心中“活”了起來。如果說第一句是概述總體形象的話,那么第二句則是寫局部,寫細節,因此作者就像畫家畫工筆畫那樣細細地揣摩詩句的含義。“萬條”寫柳枝的茂密,“垂下”寫它的輕柔,隨風飄拂,“綠絲絳”寫了它的顏色和質地,“綠”照應了前句的“碧”,“絲絳”則重在表現柳枝如絲帶的柔順與光澤。作者分析第三句和第四句時則側重于剖析設問,簡潔明快地點出那“萬條絲絳和數也數不清的嫩葉”都來自春風的剪裁。
在第二部分里,作者運用聯想、想象等手法啟發我們感受詩人贊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引導我們進入詩的意境。
首先,作者從這是一首詠物詩說起,點出柳樹是報春的使者,并引用民間俗語“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來證明這一點,接著抒寫自身的感受,說明詩人是“借柳樹歌詠春風,歌詠春天的到來?!苯柙伭伌?,正是這首詩不同于一般詠物詩的獨到之處,它將作者對萬物萌發、百花爭艷的春天的贊美集于柳樹一身,柳樹成為春天的使者,春天的化身。作者對詩的深入探究使我們的理解向縱深發展,從對詩作表面形象的欣賞深入到對其內在意蘊的理解。
其次,作者從詩作的構思角度精辟地分析了詩作所蘊含的深遠意境。一是巧用比喻。把柳樹喻為碧玉,喻為美人,把春風喻為剪刀。二是用聯想、想象啟發讀者。作者不惜筆墨,娓娓道來,引著我們隨著他的思路去聯想、想象,去品味詩的意境,去豐富詩的內容。如剪刀的春風“裁出細葉,剪好絲絳,妝成碧綠?!边@些對春天美好的想象烘托出詩作深遠的意境。三是給人以啟示,是誰在手持“春風”這把剪刀來“剪裁”綠柳,妝扮春天呢?作者從更深一層誘導我們思索,得出結論是大自然。造物之神在描繪春天,在進行著這值得人類歌詠、贊美的創造性勞動。是它,揮舞剪刀,裁出了萬紫千紅的世界。由此可見,寫樹在于寫春,贊春在于贊美一切創造性的勞動。
最后,作者分析了這首詩層次的變化。富于變化的層次可以造成波瀾起伏的藝術效果,使詩的意境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先總寫后具體描述,也可以說是先勾輪廓再畫細節。前兩句為直接描寫,語調平平,后兩句一改前面的平鋪直敘而寫猜測和回答,近乎于修辭中的設問,層次中有了起伏的變化,就構成了一種節奏美、韻律美了。
《詠柳》教學思路篇三
馬茂元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氨逃駣y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赌鲜贰氛f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饼R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于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后,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么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里,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詠柳》教學思路篇四
教學目標:
1、讀準4個生字的音,能正確書寫“詠、碧、妝”等生字和“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能有感情背誦和正確默寫兩首古詩。
3、能用自己的話大致說出詩意,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是重難點。
教學準備:
收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鏈接描寫春天的古詩和寫春天的詞句。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詠柳》
一、導入
1、引入: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許多詩人通過詩歌來贊美它,誰來背背有關春天的詩歌?
(學生個別背誦)
2、揭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先學習《詠柳》,它的作者是唐朝的賀知章。板書課題:古詩兩首? 詠柳? 唐? 賀知章
(學生齊讀詩題1遍。)
3、學習寫生字:詠(用口吟誦)
4、釋題:詠柳就是描寫柳樹,贊美春天。
[設計意圖:以詩導詩,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喚起學生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新課作鋪墊。]
二、初讀
1、出示《詠柳》:借助音節,自己練習把古詩讀得字正腔圓?
(學生自由讀個別讀 齊讀)
2、隨機正音:裁 妝 絳似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由讀、個別讀等多種形式,以文本為依托,讓學生在詩句中正音。]
三、組織學習
1、回憶學法: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學習古詩?
(學生個別說)
2、小結學法。
3、借助工具書或注釋自學古詩,用——?標出疑點。(學生自由學習)
4、相互釋疑。
[設計意圖:學生已有了學習古詩的經驗,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給學生一片自主研究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碧玉妝成一樹高"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2)“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技是“綠絲絳”?(想象體會柳技的綿長和柔軟)
(3)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全大自然的偉大神奇)
(4)“二月春風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么比喻?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你看那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真是青翠欲滴??!那垂掛下來的萬千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綠的絲帶!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來的柳葉,細細尖尖的,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
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設計意圖:在古詩教學中,要注意從分析語言入手,啟發學生想象詩歌所描述的生動形象,引導他們領會詩情畫意,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情。”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教學時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插圖,指導觀察,啟發學生去想象。:詩句中所表現的既是詩人對柳樹的贊美,對春天的無限熱愛的感情。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情感,就必須指導學生反復的朗讀,同時適度講解。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就能讀得聲情并茂了。]
五、置疑問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置疑問難,分析評價,查漏補缺,往往能使學生得到能力上的真正提高。]
六、指導書寫:
碧(猜字謎:王白二人石上坐) 妝(打扮,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裁(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剪
[設計意圖:要使學生達到記背詩句,難字的書寫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在詩聲瑯瑯的之后,讓學生靜下心來寫一寫,可謂動靜結合,效率可更高。]
第二課時《春日》
一、復習導入
1、齊背《詠柳》,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詩句的意思。
二、自學《春日》。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泗、濱”。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勝”“泗”“濱”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想象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2)“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說說嗎?(借助圖畫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邊尋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煥然一新了,全沒了冬日的蒼白和蕭瑟。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師: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四、背誦古詩。
五、拓展閱讀: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互相交流,背誦。
六、 作業:
默寫古詩。
《詠柳》教學思路篇五
△齊讀:“單元提示”“學習重點”“預習提示”。
△提問:這一單元與上一單元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
△訂正:它們各反映了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一單元是自然景物:這一單元是經濟文化生活。它們的關系是并列的。今天學習的《<詠柳>賞析》中的《詠柳》一詩是你們在小學學過的,可是“賞析”從未學過,你們一定很有興趣。
(一)總體認識(板書)(出示投景片①)
1.釋題
2.復習《詠柳》
①背誦本詩。②從體裁來分類:③從內容來分類:④本詩主題:
3.關于賞析
①本文的主題:②本文的基本結構:
4.學法
△請同學依次補出冒號后的內容。(學生補出)
△訂正:《<詠柳>賞析》就是對《詠柳》的欣賞與分析。學習怎樣欣賞詩歌,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欣賞,是老師的教學目的。
△全班背誦《詠柳》。
△訂正:明確《詠柳》是七言絕句,是詠物詩。
△請學生在“預習提示”中抓三個動詞和三個名詞,并搭配起來。
△訂正:那就是揣摩含義——再現形象——引入意境。(板書)這就是本文的主題和學法。本文的結構很清晰,第4段是過渡,全文分為兩部分,前部分是對《詠柳》作語言分析;后部分是對《詠柳》的藝術鑒賞。
(二)閱讀課文
△請同學們帶表情地朗讀課文。△學習1—3段,討論投景片②上的題(五分鐘)。
1.作者怎樣串講第一句?為什么抓住“碧玉”進行分析?通過什么進而分析全詩?
2.作者怎樣串講第二句?為什么抓住“綠絲絳”進行分析?怎樣進而分析全詩?
3.作者抓住了第三句詩中哪一個關鍵詞進而引出了“春風”的?
△訂正:明確“碧玉”是描繪柳樹整體的關鍵詞;作者是通過揭示“碧玉”的雙關意義進而分析全句的。“綠絲絳”是描繪柳枝的關鍵詞;作者通過想象,化靜(萬條垂下)為動(隨風飄拂),進而分析全句。作者抓住第三句中的“誰”自然地引出了春風。
△請同學們歸納第一部分大意。明確第一部分是對詩的語言分析,讓讀者從總體上理解表層含義,初步感受詩歌塑造的意境。
△提問:第4自然段怎樣承上啟下?
△訂正:用總說本詩的句數和字數來承上;用提示下一部分的內容來啟下。其中“但”字起到了樞紐作用。
△學習第5段,討論投影片③上的題(1分鐘)。第一題:在第5段中,作者是從詩的類別的角度來鑒賞的。他是怎樣從表層內涵深入到深層內涵的?
《詠柳》教學思路篇六
教材分析:
《詠柳》這是一首詠早春楊柳的詩。“碧玉”, 本是美女的通稱, 首句便將嫩柳比喻成美人?!耙粯涓摺保型ねび窳⒅猓?言其姿態美好。萬條柳絲,自然就是她的裙帶了。一個“高”字, 一個“垂”字, 狀寫了她動人的風姿。轉向設問, 顯得自然,全句是形象化的回答,把這不可捉摸的春風比作能工巧匠手中的剪刀, 是它裁出了楊柳的新葉。全詩構思新穎, 語言清婉,形象鮮明,讀來饒有趣味。
學情分析:本班同學在課外閱讀中多次接觸古詩文,已經有較濃厚的古詩閱讀興趣,因此對這首古詩感覺并不陌生,學習起來并不會很困難。只是要體會詩中的意境還要能夠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護、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目標:
1、會寫“詠、碧、妝、裁、剪”5個生字,會寫“詠、絳”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等詞語。
2、背誦古詩。
3、能夠根據注釋理解詞句,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點:背誦古詩,能夠根據注釋理解詞句,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能夠根據注釋理解詞句,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
課前準備:
1、(學生)收集有關春天的圖片,在大自然中尋找春天的足跡。
2、(教師)寫關于嫩柳的一段文字。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和方法:
一、激qing導入。
教師讀下水文:
那天我看到一株柳樹從花園里伸出來,細細的柳絲蓬蓬松松,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團煙霧,走近一看才發現長發一般的柳絲上開始長出了一個個小苞苞,嫩黃嫩黃的,美麗極了。一陣風吹來柳絲擺動,就像在向人們輕輕招手。
這時我想,再過幾天這柳樹又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自由說自己的發現。并出示收集的圖片。
是啊,是什么樣的呢,唐代偉大詩人賀知章早就寫了。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解釋課題。理解“詠””的意思。(師導:根據課題你知道了什么?詩人覺得嫩柳像什么?)
二、初讀課文,體會意趣。
1、試讀古詩,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正確,給把握不準的字做上記號。(如:“似剪刀”中的“似”讀“sì”。)
2、出示生字。開火車認讀,學生做小老師上臺說說并說說怎樣記其中的某個生字的。教師引導學生區別“妝-壯”、“裁-載、栽”
3、師范讀古詩。
4、練習讀練習讀,把課文讀正確。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三、再讀課文,讀懂古詩。
1、自由讀古詩,整體感知古詩內容。讀后課件出示問題檢查:你知道詩人筆下柳樹又是什么樣的呢?詩人把它比作什么?你從哪兒知道的?詩人看到了細細的柳葉想到了什么?(不強求全部回答,只求激發學生思考。)
2、學生結合注釋,逐句理解古詩。教師相機點撥。
四、有感情朗讀古詩,體會詩中包含著的思想感情。
1、練習有感情朗讀古詩。
2、想象賀知章適中的嫩柳的風姿,學生自由說說。
3、背誦古詩。
五、作業。
1、學習了本詩后你有什么感想,即興寫兩句。
2、說說你見到的春天。
板書設計:
詠柳
柳絲像……
柳葉呢……
課后反思:
古詩教學離不開朗讀、背誦,抑揚頓挫,瑯瑯上口的朗讀為本節課的教學渲染了一定的氣氛,達到了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詩中的意境也只有在不斷的朗讀中才能夠得到體會,本節課孩子們有較濃厚的的朗讀讀興趣。
本課教學中,同學們還不能反復玩味詩中的語言,自己悟出的東西較少。也許和本人教學中引導有關系,今后教學中應以改善。
《詠柳》教學思路篇七
2古 詩 兩 首
教學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全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 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是重難點。
教學準備:收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背誦春天的古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學習《詠柳》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師: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許多詩人通過詩歌來贊美它,誰來背背有關春天的詩歌?(指名背通)今天我們還要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喜一起走進迷人曲春天,看著他們分別贊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學習《詠柳》,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詠、絳";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絳”、“妝”、“裁”;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碧玉妝成一樹高”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2)“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技是“綠絲絳”?
(想象體會柳技的綿長和柔軟)
(3)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
(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全大自然的偉大神奇。)
(4)“二月春風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么比喻?
4、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朗讀時,要啟發學生想象:在河邊湖畔,一棵棵高大的柳樹,垂掛著無數根細長而柔軟的枝條,時而吹來一陣溫暖的春風,千萬根柳條抖動著細嫩小巧的葉子,隨風搖曳。)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你看那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掛下來的萬千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綠的絲帶!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來的柳葉,細細尖尖的,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
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p>
生: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四、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學習《春日》。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詠柳》,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學習《春日》,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泗、濱”。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勝”“泗”“濱”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旬,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
(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2)“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說說嗎?
(借助圖畫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旬來對答。
師: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邊尋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煥然一新了,全沒了冬日的蒼白和蕭瑟。
生:勝日尋芳漸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師: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四、背誦古詩。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復習舊知;指導書寫生字;交流占詩。
一、指名背誦《春日》,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識字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詠、碧、妝、裁、剪、濱、紫
2、出主識記字形,集體交流:
提醒: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3、先描寫觀察重點筆畫,再集體交流:
“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三、書寫練習。
四、拓展閱讀: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互相交流,背誦。
作業:背誦古詩給家人聽,默寫古詩。
五、板書設計:略
六、作業設計:
一、比一比,組詞語。
妝(????? )? 裁(????? )? 詠(????? )? 濱(????? )
裝(????? )? 栽(????? )? 永(????? )? 賓(????? )
二、想一想,填一填。
1、(?? ???? )一樹高,萬條( ????????? )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 ),(??????? )春風(???????? )。
2、(??? )泗水濱,( ? ????? )一時新。
( ?。〇|風面,(????????? )總是春。
《詠柳》教學思路篇八
一、教材簡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贊美早春二月的柳樹,通過描寫春風吹拂下,柳樹迷人的姿勢,對大自然的神奇發出由衷的贊嘆,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二、教學目標
1、會認“詠”、“柳”、“碧”、“垂”、“似”、“剪”6個字。
2、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學重難點
1、會認6個字。
2、理解古詩、背誦古詩。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cai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作者資料?!?/p>
五、教學方法吟誦。
六、教學時間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猜謎嗎?
2、出示謎面:
冬季落葉春發芽,愛到河邊來安家,
河水替它照鏡子,春風替他梳頭發。
3、猜謎。
4、板書課題《詠柳》,指名讀題。?
5、理解“詠”的意思。(詠:用詩詞的形式描述,本課是歌頌、贊美的意思。)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1、詩人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大家先自己去讀一讀古詩,邊讀邊把課后的五個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讀準字音?!?/p>
2、學生自由讀,認讀生字?!?/p>
3、檢查自讀生字情況:
(1)指名讀。讀得好的當老師帶讀。
(2)開火車讀。
(3)全班讀。
4、從讀“詠、妝、絳”三個字,要求學生讀準確。
5、學生再自由讀古詩,要求把詩句讀通順,讀準每個字音。
6、指名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7、全班齊讀。
三、讀中感悟,理解詩意
(一)學習第一、二行:
1、課件放遠看柳樹的圖片或錄像。
你看到了什么?
從遠處看柳樹像什么?倒垂下來的柳枝又像什么?詩中是怎樣描寫的?
2、生讀第一、二行。(課件出示該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詩句中的字詞,了解詩句表達的意思,不懂的和前后左右的同學討論討論。
3、適當點撥。
碧玉:綠色的玉。這里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妝:打扮。
一樹:滿樹。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打扮的一樣。
4、指導朗讀。
詩人從遠處看到柳樹,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他覺得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的一樣。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萬條絲帶。你們看詩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怎么來讀這兩句以表達對柳樹的贊美 ?
(1)指名讀、分組讀、自由讀、領讀。
(2)老師相機指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一”字讀第二聲,可讀重些?!熬G”字也可讀重點。)
(3)全班看著圖片吟誦這兩句?!?/p>
(二)學習第三、四行
過渡:多美的柳樹呀,詩人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
(生):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出示柳樹近景圖,觀察柳樹葉子的形狀。
2、根據觀察到的樹葉的樣子,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從這兩句詩中你讀明白了什么?指導學生理解裁:裁剪。
3、小組或同桌交流各自的理解,說說詩句的大意: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剪裁出來的?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
4、這兩句詩除了贊美柳葉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贊美什么?(春天)
引導學生理解“詩人通過贊美柳樹,也贊美了春的創造力”。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行,重點指導讀好第三行的問話語氣。
5、請大家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a、自由讀。b、指名讀、互評互議、教師相機指導。c、齊讀。
四、總結升華,體會意境。
1、(配樂出示畫面)迎著徐徐的春風,走出家門,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才展開新葉的柳樹婀娜多姿,讓詩人感慨萬千,不由地吟出:
生齊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2、漫步于湖邊垂柳間,詩人不禁為這精美的柳葉所贊嘆,他情不自禁地頌出:
生齊讀:不知/細葉/誰/裁出
此時,詩人更加贊嘆這迷人的春天竟如此神奇,不由自主地贊道:
生齊讀:二月/春風/似/剪刀。
3、站立湖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那柔美的柳枝隨風舞動,詩人一遍又一遍地吟誦著:生齊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4、讓我們再次帶著欣賞、贊美的情感走進《詠柳》。(生齊背這首詩)
五、布置作業
1、指導寫字。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資料收集:描寫春天的古詩。
資料袋
賀知章(659——744),唐代偉大詩人。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少年就以文詞而出名。公元695年擢進士。做過工部侍郎等官,后還鄉為道士。他性情放誕,好飲酒,善草隸。與李白在長安一見即為忘形之交,與張若虛、張旭、包融齊名,號「吳中四士」。詩風清麗疏散,絕句雋永有味?!度圃姟反驿浧湓娨痪?,共二十首。除本課《詠柳》外,還有《采蓮詩》、《回鄉偶書》廣為傳誦。
《詠柳》教學思路篇九
《詠柳》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詠柳,就是歌詠柳樹的意思。這首詩通過寫柳樹的美好姿態和蓬勃生機來贊美春風,以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見的春風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了。抒發了詩人在春回大地時的歡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对伭废蛭覀冋故玖艘环按簼M人間,婀娜多姿”的畫面。
這首詩旨在贊頌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其實,關于大自然的美,不僅僅在于春天,這種美好、蓬勃何嘗不體現在夏天,秋天,冬天?!对伭分攸c在“詠”,用“詠”的形式贊頌其他的季節,既承接了課堂中的知識,有感受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精煉的語言組織能力。
1、感受古詩中所描繪的春天的優美的景色,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
2、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吟詩作畫等方式來贊頌生活。
3、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激發學生的潛能,檢測學生的文化底蘊。
學習古詩文,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語文素質;而語文素質的核心是語文能力的培養。它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情趣、學習能力以及習慣、方法的融合。古詩文蘊涵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教學不同層次的古詩,能使學生從多角度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新教學大綱提倡:古詩教學應以吟誦為主。歷史時隔久遠,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鐘里,添之以情趣化,以詩引畫,以畫詮詩不失為古詩教學的一大契機。拓寬思維外溢美感,觸類旁通,繼而舉一反三,倡導學生吟詩作畫。這也是一種詩文、詩情、詩理與學生的品味、感悟的無聲對話交流。
培養學生美的情操,從思想上、情感上滲透古詩文沉淀千年的精華之美。學習民族文化,展現的是歷史長河的一幅雋永的畫卷,過去的學者賦詩必畫,遠如蘇軾、唐寅,近如徐悲鴻、齊白石,詩畫交融,堪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而古詩教學中,美術素養不可忽略。融意象于寥寥幾筆中,讓學生品足味,悟足情,達到詩與景,情與文的交融。
……
師:春,是蘇醒,是溫暖,是成長,是綠色,是生命。《詠柳》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沐浴在春風中的柳樹想象成經過巧手裁剪的藝術品”這么一幅生機蓬勃的畫面,學了古詩,讓我們由衷地發出了贊嘆“多美的春天,多美的大自然?!蓖瑢W們,讓我們耳聽著古曲,手持畫筆畫畫著美景。
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學生畫《詠柳》春景圖。
投影示學生的作品。
理念: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誦詩成畫,滲透美術素養于古詩課堂,并非簡單刺激視覺美感而已。
師:同學們眼中的春天多美?。∑鋵嵈笞匀坏囊荒晁募径己苊溃皇菃??在春天里,我們詠柳,在夏天里我們……
生:在夏天里,我們贊荷。
生:在夏風里,我們詠荷。
生:在夏天的池塘里,我們頌睡蓮。
師;原來,夏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國古代許許多多的詩人也曾用他們的精妙之筆,寫下諸多的“夏”的詩篇,不知在你的記憶寶庫里,保存著哪些夏之詩?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生:映日荷花別樣紅?!?/p>
師:詩人筆下的夏熱情,向上,火紅,毫不遜色于春,不知其他季節如何?有沒有令我們的心為之一顫的東西呢?
生:在秋風里,我們賞菊。
生:在秋天里,我們頌豐收。
生:在落葉中,我們用落葉。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
生:在白雪皚皚的世界里,我們詠梅。
生:在銀裝素裹的日子里,我們贊雪。
生:猶有傲霜枝。
……
理念:培養學生美的情操,從思想上、情感上滲透古詩文沉淀千年的精華之美,學習民族文化,展現的是歷史長河的一幅雋永的畫卷。
師:在不同的季節里,有不同的風貌。我們欣賞,我們歌詠,我們贊美。我們是否可以學習《詠柳》這首古詩,發揮一下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也來吟詩作畫,體會詩人的風范。
學生交頭接耳,覺得很新鮮。
師: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自主選取一個季節,既配詩又作畫。希望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能開動自己智慧的頭腦,搜索佳句美詞,譜寫出一首首優美的詩,一幅幅動人的畫。
學生合作學習。
學生交流。
理念: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 圍繞“吟”“畫”展開教學,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語言優勢創設學習情境外,沒有加給學生一個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選材,合作吟詩作畫,效果甚是理想。
……
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是小學生接觸了解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往往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介紹講解,強調字詞,逐句解釋。學生埋頭筆記,學會的標準就以會背、會解釋來衡量。學生究竟從詩中領會了多少美的意境,無從談起;究竟得到多少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也無從落實。我以為古詩的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得到情感的體驗,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思維,鍛煉他們的能力。
教學古詩《詠柳》,我拓寬了學生的視眼,激起學生心中原有的古詩底蘊,重組教學,跨越美術學科,通過吟詩作畫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見前人之所見,聞前人之所聞,想前人之所想。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掌握一些學習方法,不斷向課外拓展。所謂詩,詩情畫意;若單單詩文無畫又何來情、意?詩歌是以悟詩情為主,學生品讀為重;立足讀出韻味,悟出品味,達到出神入化的描繪。古詩意境多半滲透于字里行間,并非斟字酌句所能領會。把詩韻、詩情、詩景統一起來,讓情感得以回歸。使學生、文本、作者、環境實現對話,完成詩歌教學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目的。
《詠柳》教學思路篇十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課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九課《詠柳》
教學目的:
1、通過理解詩歌的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詩句;
3、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5、訓練學生自學,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
1、《詠柳》插圖;
2、詩人概況(生平、詩作);
3、學習目的條目。
4、古箏磁帶,錄音機;
5、詩歌正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復習所學;
師:同學們已經學過許多古詩了,你們能背幾首給老師聽聽嗎?
生背古詩。
2、引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是第九課古詩二首中的《詠柳》。(板書課題)請自由讀一下這首詩,把不認識的字,詞勾下來(生朗誦古詩)
3、認讀生字
師:有哪些字不認識可以提出來,我們大家一起解決。(注音生字)好,請大家一起朗誦這首詩。
4、指導朗誦;
師:朗誦的真好,可如果能注意停頓的話,我覺得你們能讀得更好。讀古詩是很講究的,一般是按照什么原則來讀。現在請大家聽老師朗誦一遍,并在停頓的地方劃上“/”。(師范讀,配樂)聽了老師的朗誦,你們想不想再來朗誦一次?(個別讀,配樂)。
二、講解
1、明確學習目的;
師:今天我們這節課需要大家掌握的是以下幾個方面(出示學習要求:1、了解詩人;2、理解詩題;3、能解釋重點詞“碧玉”“妝”“一”“萬條”“絲絳”;4、能解釋詩句的意思;5、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6、體會詩的意境;7、背誦古詩)
2、組織自學;
師:這既是學習的要求,也是學習古詩的步驟。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前四項學習要求。如有問題可向大家求助。
生自學
教師投影詩人情況并作巡視。(預計出現問題:1、不能理解“一”,解決方法:出示裝滿水的水杯,引導學生理解“一”在這里是滿的意思;2、不知“碧玉”在詩中的意思,解決方法:出示插圖,提問,碧玉是什么顏色,與柳樹那一部分的顏色相似?3、不能理解“絲絳”的意思,解決方法:查字典解釋“絳”,再次出示插圖,提問:柳樹的哪一部分像絲帶一樣柔軟。)
3、師生交流;
師:現在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詩人,
師:這首詩的題目“詠柳”是什么意思,
師:請四位同學分別解釋四句詩,
4、分析全詩;
師:請思考一下,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柳樹,這個季節的柳樹有什么特點?請自由讀全詩,邊讀邊想。
5、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
師:整首詩既描寫了柳樹,又提到了春天。現在誰能告訴我,詩人在寫這首詩時是一種什么心情?提示:請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詩人,跟隨老師去郊外走一走,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你到郊外去游玩,當時許多植物還沒有發芽,加上還有些寒意的風,使人覺得現在仍然是冬天,正在這時,一棵高大的柳樹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因為它已經長出了新葉。嫩綠細長的葉子長滿了整棵柳樹,遠遠望去柳樹就象是用碧玉裝扮起來一樣,而那長滿了柳葉的柳枝柔柔地倒垂下來,隨著春風擺動,就象是一條條的綠絲帶。正是有了這棵柳樹,才使人感到春天到了,想到寒冷的冬天終于走了,充滿生機的春天來臨了,過不了多久,萬物都將復蘇,五彩繽紛的顏色將重新裝扮整個世界。想到這里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為什么感到高興,詩人因為春天來了而感到高興,說明他對春天怎樣?(板書:詩人的喜春之情)我們已經理解了詩人寫詩時的思想感情,請大家再來朗誦一遍這首詩,注意要體現出詩人喜春贊春的感情。同時要一邊朗誦一邊想象詩人描寫的景色(配樂,生朗誦)我覺得大家還可以再投入一些,跟著老師再來朗誦一遍。(教師朗誦詩注意姿勢)我感覺下面坐了一群了不起的詩人,你們讀得太好了。
6、背誦全詩;
師:現在請大家用1分鐘的時間背下這首詩。
(生背誦)請這位同學背一下。好,請各位一起來背這首詩,注意要把自己當詩人。(生齊背)
7、體會意境
師:詩人為我們描繪了春天中柳樹的美妙姿態,春天里除了柳樹外還有其他美麗的景色,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春天的景色。我看看誰的想象力最好。(配樂)
請同學們說說你想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
8、自查知識掌握情況;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要求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已經達到了。(出示學習要求)(板書:你已經知道的;你還不大清楚的;你還想知道的)
練習(根據時間安排)
三、結束
1、學法總結;
我們在學習這首古詩時是按什么順序。你是怎樣學懂這首詩的。(板書學法)
2、作業布置
春天是美麗的,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有無數的人描寫春天,贊美春天。這些人中有畫家,音樂家,詩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關的資料,當然也可以把你對春天的看法收集進去。明天我們來開展一次“春天”展示會。
《詠柳》教學思路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1、選文緣由
中國是詩的國度,優秀的古代詩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奪目。學習古代詩歌,既能豐富人的精神生活,給人以啟迪,又能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培育民族精神。
小學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古詩兩首》中的《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一首世代流傳,膾炙人口的佳作。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在誦讀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麗和勃勃生機,從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時,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讓學生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2、文本魅力
賀知章的詩以絕句見長,《詠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畫,著墨不多,卻意境鮮明,耐人尋味。這首詠物詩,通過描寫春風吹拂下,柳樹的婀娜多姿,對大自然的神奇發出由衷的贊嘆,歌頌春天,贊美大自然呈現出的勃勃生機,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歌淺顯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調健康又意境優美,形象鮮明。詩的前兩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柳樹的姿態。在詩的后兩句,詩人運用新奇的想象,以自問自答的形式,生動的比喻,形象說明了柳樹之所以美好動人的原因。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形成了一定的語感。他們能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讀懂一些淺顯的詩歌?!对伭肥且皇酌鑼懘禾炀吧脑?,學生學習詩歌也正逢春天,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積累,對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對詩句內容一定能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準確認讀兩個生字,會寫五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能力目標:理解詩句意思,品味詩歌意境,想象《詠柳》描繪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深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悟詩歌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描繪的美麗景色。
教學難點:體現在品味詩歌的意境上。
四、設計理念
1、堅持“以讀為本”的理念,采用范讀、指名讀、挑戰讀、競賽讀、配音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感受古詩的節奏韻律,激起學生美美地誦讀古詩的興趣,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和積淀。
2、始終以美為線索,讓美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詩歌中深深地感受語言文字之美,真切感受春天柳樹之美,感受祖國詩歌文化之美。
五、教法學法
詩歌的教學離不開誦讀和意境的想象。教學中,我采用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品賞詩的意境,詩的感情。還采用想象法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詩句的內容進行補白。
學習方法是學習活動規律的理性總結。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主要引導學生采用“讀、寫、說”的方法學習詩歌。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誦讀為主線”的原則。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感受美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梁來連通師生的心。
開課時,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關春天的圖片,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把學生引入一個萬物復蘇、充滿勃勃生機的情境當中,緊接著揭示課題,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最后解題。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導入方式,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的美麗,受到美的熏陶,營造課堂的濃濃春意,奠定課堂的情感基調。
(二)自主讀文,整體感知——探究美
這一環節,我首先飽含深情的范讀詩歌,引領學生走進詩歌,感知文本內容。然后提出自讀要求,讓學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確,把字形記清楚,把詩歌讀流利,找出自己認為寫的美的詩句反復讀一讀,大致了解詩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學生自主學習后,我利用生字卡,開火車、回音壁等多種方式檢查指導認讀生字,指導學生寫好“裁”等難寫的字。再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讀一讀自己認為寫的美的詩句,說一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感受詩人筆下的柳樹之美。這樣設計使學生自己去獨立動動腦,動動口,動動手,在自讀自悟、觀察、思考的過程中掌握字詞的音、形、義,整體感知文本內容,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質疑問難,品讀鑒賞——品析美
俗話說,學貴有疑,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質疑問難,我根據學生的質疑進行梳理。以“作者為什么把春風比作剪刀?這把靈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為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品析。在層層推進的線索中,以“美”字為著眼點,通過指名讀、挑戰讀、分組讀、男女生賽讀等多種形式的“美美”朗讀,引導學生在詩中透過字里行間尋找美、體會美。通過對“碧玉”、“綠絲絳”等詞的反復咀嚼,使學生對詩句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此時,學生的思維活躍,有的學生說 “碧玉”寫出了柳樹的嫩綠,多惹人眼呀!有的說“萬條”寫出了柳枝的茂密。還有的學生說“絲絳”寫出了柳枝的輕柔美麗。學生在理解詩意中,真正領會詩中用詞的準確與精妙,感受“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把二月春風比作剪刀,使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顯示了它的神奇靈巧。教學中,以詩眼“裁”字為突破口,將該字與“剪”字相比較,幫助學生體會到那“忽如一夜春風來”的內在意蘊,引發學生想象“春風還裁出了什么?”學生將已有的對春天的認識,在腦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學生有的說裁出了活潑可愛的小燕子;有的說裁出了各色鮮艷的花朵;也有的說裁出了萬紫千紅的春天;還有的說裁出了我們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滾、放風箏、嬉戲的笑臉。最后,讓學生體會這首詩不僅描寫春天的柳樹,而且還寫出了詩人愉悅的心情。這一過程,拉近了古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豐富了古詩的意蘊,使學生體會到春天那萬物蘇醒,到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四)讀中入境,體驗升華——想象美
古詩作為一個整體,傳達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這恰恰是一首詩的精髓所在。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吟誦,邊吟邊想象詩歌的意境,然后讓學生交流讀詩時,眼前浮現的景象。此時的詩歌,在孩子們的眼中變成了一幅幅活的畫。有的學生說,我看見一位詩人正在作詩,旁邊有一排排柳樹,一陣微風吹來,柳枝搖搖擺擺。有的學生說,我看見波光粼粼的湖面,岸邊的柳條垂下來特別美。接著我通過優美流暢的語言和課件描繪我眼中的景象,通過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樹,配上吟誦《詠柳》的音樂,在學生的頭腦中強化了古詩的意境美,使他們置身于古詩創造的藝術境界之中,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華,認識柳樹美,春風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最后讓學生做一回詩人,可以配上適當的動作,也可以背一背古詩。這樣有利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利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對詩意的理解,領悟詩人把對柳樹的贊美,升華到對春天的贊美的創作用意。
(五)趣味作業,遷移運用——拓展美
學完這首詩后,讓學生自主的選擇趣味作業,
①我會唱。
②我會畫。
③我會寫。讓學生自主的選擇作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