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扁鵲治病教案及反思篇一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八組的第一篇課文《寓言兩則》的第二個寓言故事,取材于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致使延誤病情,小病釀成大禍,無藥可醫,警示人們姚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學情分析]
甌海區實驗小學四年級使用的時浙教版的語文教材,對于人教版試驗教材的課文掌握有一定困難,但是本篇寓言語言淺顯易懂,應該在理解上不會有太大的障礙。但是學生對課文生字詞的掌握不能按課后生字表所示進行教學,應根據學生的課堂實際進行調控。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拜見”、“名醫”等詞語的意思。
2、展開合理想象,把課文句子補充具體、生動。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漸。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閱讀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詞語:救死扶傷、藥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聞問切
幾個詞語之間有什么聯系?如果老師說他主要是形容一個的人的,你能猜出老師要形容誰嗎? 簡介扁鵲。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根據學生的朗讀,指導生字詞。
3、這么長的一篇文章,記起來太麻煩了,你能不能簡單的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讀悟感知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醫扁鵲區拜見蔡桓公。
結合第一自然段,理解“拜見”、“名醫”。
蔡桓公相信扁鵲是個名醫嗎?他是怎么評價名醫的?
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你們同意蔡桓公的觀點嗎?你認為怎樣的醫生才能稱得上名醫?
你從課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扁鵲是個名醫?用橫線劃下來。
2、交流。
估計學生會圍繞著扁鵲醫術高明來回答,先讓學生充分地表達對扁鵲醫術高明的欽佩。(抓住“站了一會兒”、“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等處體會。)
是不是醫術高明的醫生都能稱為名醫?(學生討論)(板書:醫德高尚。)
我們來看看課文,扁鵲是否具有高尚的醫德?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a、蔡桓公說:“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b、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
c、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
蔡桓公對扁鵲這樣傲慢無禮,而你如果是扁鵲,你會怎么想?
3、最后,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醫了嗎?請生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其他同學思考,你從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醫了?
想象病入膏肓的蔡桓公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四、小結拓展
1、你覺得蔡桓公是個怎樣的人?
2、我們可以從蔡桓公之死可以得到哪些教訓?(板書:防微杜漸)
3、介紹作者韓非。
4、(機動環節)讀課文的原文(文言文):
五、布置作業:
推薦閱讀書目:《古文觀止》、《伊索寓言》。
[課后反思]
此次研修班活動,我執教了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寓言兩則》中的《扁鵲治病》一文。文章主要人物有兩個,扁鵲和蔡桓公,是通過扁鵲的醫術高明理解防微杜漸,還是在蔡桓公的言行舉止中明白諱疾忌醫,成為難以抉擇的問題。我反復推敲,最后決定沿著蔡桓公三次拒絕扁鵲為其治病的傲慢態度為線索,進行課堂引領,教學設計流程為: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品讀蔡桓公三次拒絕扁鵲的句子。
3、感悟課文深刻的寓意。
第一次試教時,課堂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師:蔡桓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扁鵲不再請求為他醫治。看來,蔡桓公離死亡也不遠了。誰來讀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指名朗讀。
師:如果你就師蔡桓公,到了病入膏肓、渾身疼痛的時候,想起扁鵲當時對自己的勸告,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討論交流。
生:蔡桓公肯定會想,我真是太傻了,當扁鵲說我生病的時候,我就應該相信他,讓他幫我醫治,現在小毛病變成了大毛病,而且就要死了,后悔啊!
師:你說得真是太對了,當小毛病出現的時候,不能掉以輕心,要早點醫治,不要讓小毛病變成了大毛病,用成語來說叫“防微杜漸”(板書)。
生:(高舉著手)老師,我有問題。
師:好的,請你說以說?
生:老師,為什么蔡桓公原來對扁鵲的態度很傲慢,而這時卻派人去“請”扁鵲。
(他重點強調了“請”字,我當時一愣:多好的一個問題啊!)
師:你很會讀書,古人說:讀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打進。從你這個很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上看,你已經進了一大步。我們一起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經過我和學生的共同研討,最后達成共識:蔡桓公這時候已經知道扁鵲是一位醫術高明的名醫,自己又病得很嚴重,需要扁鵲幫助治病,不敢再對扁鵲不恭敬,所以要去“請”扁鵲治病。這個提問的學生也很滿意討論的結果。)
下課了,許多聽課的老師都認為這個環節生成得很精彩,可是我當我再次閱讀文本,發現蔡桓公從拒絕治病到派人去“請”,其變化的關鍵在于蔡桓公懷疑扁鵲是不是一位名醫。那么,一位名醫要具備哪些條件呢?應該是醫術高明和醫德高尚。如果從扁鵲的言行中去體會名醫的醫術高明,再從蔡桓公的態度中讀悟名醫的醫德高尚,不是成功解決了文本兩個主角的取舍問題嗎?于是我調整了自己的教學設計: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蔡桓公認為扁鵲是個名醫嗎?他是怎么評價醫生的?
3、你認為名醫要具備哪些條件?
4、你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扁鵲的醫術高明?又從什么地方看出扁鵲醫德高尚?
5、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再次試教時,明顯感覺學生對扁鵲和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豐滿形象,教學效果也好了許多。通過這次磨課的經歷,我認識到教師對課堂教學要立足宏觀,落實微觀,不要對學生牽引、牽制過多,一個個教學設計正是因為教師人為地把學生的思維定位在扁鵲和蔡桓公三次見面的過程中,學生沒有自主的空間,只是在老師的預設中盲從。而第二個教學設計牢牢抓住了文本隱含的矛盾沖突,從“名醫”一詞入手,把蔡桓公對名醫的理解和學生對名醫的理解矛盾激化,產生濃厚的閱讀期待,主動學習,思維的火花閃耀課堂。
扁鵲治病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材分析:
《扁鵲治病》取材于戰國時期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選編這則寓言:一是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本。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認識5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理睬、腸胃、湯藥”等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的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讀好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想法,準確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2.? 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教學重點: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程序:
一、導課揭題
1.認識扁鵲。
2.引出蔡桓公
師:扁鵲和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天,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課文——一個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讀通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自學
3.總體感知全文。
三、細讀課文,體會人物性格
1.文本細讀,抓課文重點詞句的方法學習課文第2自然段。
讀著讀著,我看到了??????????????? 的扁鵲,?????????????? 的蔡桓公。
2.學法遷移,學生自學課文,感受人物性格。
四、隨文練筆,揭示寓意
然而,不管扁鵲怎樣說,蔡桓公還是,——指著板書說:不相信醫生,不聽勸告,自以為是……
師:五六天后,錯過最佳的醫治時間的蔡桓公病入骨髓,渾身疼痛。只能等死的蔡桓公,后悔極了,他想起了扁鵲三番五次勸告,此時此刻他會說些什么呢?寫在課文上:病入骨髓,渾身疼痛的蔡桓公說????????????????????????????? 。
師:不久,蔡桓公死了。你們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發?
五、總結:
這則寓言故事給人們的教訓是深刻的!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引以為戒,不要讓蔡桓公的悲劇在我們的身上重演!
布置作業。
反思:
第一次試教時,我是以名醫扁鵲——治不了病——蔡桓公死因來展開學習的,黃、楊兩位老師認為,名醫一條線后,又回頭研讀蔡桓公死因,課文學習過程顯得重復拖沓,建議我把兩條線合并。我別無他法,反復思考后,最后定稿:讀文后,以你看到了(???????? )的扁鵲,(???????? )的蔡桓公為主線,抓住重點詞句,人物語言來細讀課文。并試圖通過學法指導進行遷移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
我認為學生能讀懂寓言故事的寓意。所以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了朗讀的訓練上。朗讀訓練一直都是我的弱項,本次我也是有意挑戰自己,采用學生自評、他評,分角色,加提示語等方式指導朗讀。自己認為比起以前來,這一方面是有所進步的。但是覺得讀得不到位,擔心時間不夠而匆匆流于形式,不能讀得酣暢,淋漓。一些朗讀的設計也未能打開學生思維與情感的共振,因此填不出提示語,也讀不到那時,那人的心底。
關于最后寓意的揭示,課文是采用泡泡的形式: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來設計的。我當時也想利用好課文提供給我們的課程資源展開,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設計,學生就是一種說教式的言論:“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小病不治,大病難治”……估計也就這樣的種種。于是我就從另一個角度進行拓展:……全身疼痛的蔡桓公說:(????????? )。有的學生是從蔡桓公明白后,知錯了的角度來想象的,也有的學生則完全以蔡桓公本人的角度,臨死時要求部下找回扁鵲的迫切心理展開描寫的。其實,前者就是揭示寓意,而后者則是對蔡桓公人物形象的再一次豐滿,自大傲慢的蔡桓公致死都無法改變一意孤行,目中無人的壞毛病,導致最后的不治身亡。
課堂中肯定還存在很多問題,大家的探討、關注就是對我的最大支持和鼓勵。希望大家能積極跟貼,暢所欲言。
扁鵲治病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8個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了解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過程,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等道理。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這節課,我們學習寓言兩則的第二則《扁鵲治病》。板書,齊讀。
二、 學習生字
1、“扁”和“鵲”是要求我們掌握的生字,看到“扁”,你會想到哪些字?(編、遍、蝙、騙、偏、篇、翩……)
師:看來,扁是個樂于助人的好孩子,哪里學要他,他就毫不猶豫地去幫忙。你怎么記住“鵲”?(愛惜的惜豎心旁換成鳥字旁,錯、蠟)通過預習,你知道扁鵲是什么人?讓我們把名醫的名字寫一遍。
2、其他生字預習得怎樣?出示:腸胃 湯藥 敷燙 蔡桓公 理睬 幾劑 比較學習“腸 湯 燙”和“睬 菜 踩”,教寫“蔡”。
(根據學生基礎差,學生字困難,尤其是形近字分辨不清,考試失分情況,教學時盡量細致些,教會他們識字方法。但是對于“通過預習,你知道扁鵲是什么人?”這一問題,可能太開放了,學生受老師剛才的“樂于助人”一詞影響,也答他是樂于助人的人。而我的本意是讓他們答“名醫”。于是,我馬上換成“扁鵲是做什么的?”才比較準確。)
三、 初讀課文
1、 同伴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不準的同伴糾正。
2、 指名分段讀文,正音。其余同學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 瀏覽課文,課文講扁鵲幾次見蔡桓公?分別是哪些段寫的內容?(共四次。第一次:第1-2自然段 第二次 第3自然段 第三次 第4自然段 第四次 第5自然段 最后一段寫結果。有明顯的時間標志)
(初讀課文,訓練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比以前進步,還用上“三番五次”而“幾次見蔡桓公”這一問題是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條理,便于下一步教學。)
四、 理解課文
(一)、第一次
1、指名讀1-2自然段,其余同學邊聽邊想:扁鵲和蔡桓公分別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導朗讀(尤其是蔡桓公不以為然、自以為是的語氣)
(問題給了學生,學生不知怎么回答,只好換成“你認為扁鵲(蔡桓公)怎樣,從……看出”,這樣的句式便于學生回答,以前學生回答問題很簡單,不會接著闡述,經過訓練,學生會抓住重點詞句談體會了。此時,學生通過談體會明白,扁鵲真是技術高超,在大王身邊站了一會兒就看出大王有病。二蔡桓公根本不相信扁鵲的話,不聽他的建議。為了解寓意已經做好鋪墊。)
(二)、第二次
1、指名讀第3自然段,邊聽邊想:假如你是扁鵲或者蔡桓公,你是怎么想的?
2、師采訪扁鵲:大王根本不相信你,你為什么還來?
3、采訪蔡桓公:您為什么很不高興?不理睬扁鵲?
(讓學生進入角色,談談心里想法,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此時,學生已經了解到:蔡桓公不聽扁鵲勸告,病已經嚴重些了。同時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老師引導下,有些同學思維活躍起來,用上廣告詞: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比喻句:力大如牛 ;夸張句:力舉千斤,一頓能吃一頭牛……)
4、 指導朗讀。
(三)、第三次
1、指名讀,再次采訪。
2、齊讀。
(其實第二段已經訓練過,這一段完全可以一讀而過,結果浪費了時間。)
(四)、第四次
1、默讀第5 段,這一次見蔡桓公與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2、蔡桓公為什么驚奇?
3、扁鵲怎么想的?從文中找相關語句。讀扁鵲的話。
4、練習 選詞填空
因為……所以…… 即使……也…… 一旦……就……
(1)、( )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 )還能治好。
(2)、( )現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 )我不再請求給他醫治。
(3)、( )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學生很快找出這一次與前三次不同,扁鵲不像前三次一樣再勸告蔡桓公,而是見了就跑。從而引出“蔡桓公為什么驚奇?”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再次體會人物心理。而扁鵲的話正是他的心理想法,應讓學生多讀,但是時間關系,讀的少。本段中有關聯詞,但都不是完整運用的,現在完整出現關聯詞,讓學生不僅學會運用,更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五)、最后一段
1、結果呢?齊讀第6自然段。
2、蔡桓公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他怎么想?
(六)、總結
1、看板書,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了命?
2、你想對蔡桓公說些什么?
3、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老師經常強調寫字姿勢,可是有同學不聽,不改正,結果近視了……)
(因為前邊已經做好鋪墊,所以現在總結寓意水到渠成,因學生找不到合適的詞語總結,只好用“積少成多”一詞,于是,老師教他們一個詞:防微杜漸。并讓他們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會更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板書:扁鵲治病
一天 皮膚
過了十來天 皮肉之間
十來天后 腸胃
又過了十幾天 骨髓
五六天之后 病死了
(教學反思:設計的一課時完成任務,但是時間到了,還剩關鍵的總結寓意沒完成。只好再一節課去總結。生字教學浪費了不少時間,但是,生字不學,學生基礎知識抓不住,學生閱讀和習作能力又不強,卷子上丟分更多。在課文內容處理上要注意詳略得當,不能每段都平均使用力量。另外,黑板上寫字要注意工整。同頭課的老師有時也有同感:本來一課時該完成的任務,往往兩課時才能完成,因為學生基礎差,課文讀不通,上課不舉手。所幸的是,通過一年努力,學生預習方面進步很大,考卷上生字詞錯誤率降低。讀課文比以前熟練了許多。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方面能力也強了。但是閱讀和習作方面仍須努力。)
扁鵲治病教案及反思篇四
一.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扁鵲? 蔡桓公? 理睬? 腸胃? 燙? 劑量湯藥”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品讀感悟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要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品讀感悟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要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 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我將和同學們一起去認識我國古代的一位名醫扁鵲,了解發生在他身上的一段傳奇經歷。
2.板書課題:扁鵲治病
3.學生齊讀課題兩遍。
4.關于扁鵲你知道些什么呢?學生說說
師小結:本文所指扁鵲 真名秦越人,戰國時醫學家,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望(看氣色) 聞(聽聲音) 問(問病情)切(按脈搏)四大診法,尤其擅長望診和切診,他所創四診法被中醫沿用至今。
5.出示課件:扁鵲治病的故事,讓學生初步體會扁鵲是一位名醫。
6.師:通過預習你知道扁鵲給誰治病呢?(板書:蔡桓公)你對蔡桓公有哪些了解呢?生答
師小結:蔡桓公,本名田午即田齊桓公,田氏代齊以后的第三位齊國國君,謚號為“齊桓公”。
師:由“扁鵲、蔡桓公、治病”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生質疑,師提煉:
(1)扁鵲為什么要給蔡桓公治病?
(2)扁鵲幾次給蔡桓公治病?
(3)蔡桓公的病治好了嗎?
師:喜歡問問題是喜歡動腦筋的一種表現,有的問題我們想想就知道了,有的問題還得我們仔細讀課文,認真思考才能得到答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明確兩點要求:
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認識的生字多讀幾遍。
②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是什么?結果是什么?
2.交流第一個問題
師:首先,老師想檢查同學們有沒有把生字多讀、讀準。
課件呈現生字詞:扁鵲? 蔡桓公? 理睬??? 腸胃? 燙? 劑量? 湯藥
指名讀,師正音,全班齊讀
3.交流第二個問題: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是什么?結果是什么?指名說
師:蔡桓公生病了,扁鵲三次主動請求給蔡桓公醫治,三次都被拒絕,于是扁鵲不再請求醫治,結果蔡桓公死了。
三、抓住“名醫”,讀悟感知
師:現在我們已經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這是讀書的第一步。要想走進人物內心,深入了解人物,還得細細地品讀課文。
1.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 “有一天,名醫扁鵲去拜見蔡桓公。”
師:什么叫名醫?板書:名醫? 你知道在我國古代有哪些名醫嗎?指名說
師補充:呈現四大名醫的圖片,師相機簡介
2.“從課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扁鵲是一位名醫?”交流:
(1)扁鵲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說:“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
①你從哪個詞看出扁鵲是一位“名醫”?(站了一會兒、看)
師:扁鵲僅僅是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就發現了蔡桓公皮膚上的小病,他對蔡桓公病情的診斷主要采用的望、聞、問、切中的哪一種方法呢?(望)看病人的氣色就知道人家生了什么病,普通的醫生能做到嗎?他的醫術可真是---高超。板書:醫術高超
②好心好意的扁鵲第一次被拒絕了,蔡桓公的病情是否像扁鵲預料的那樣向體內發展呢?他下次還會來嗎?
(2)過了十來天,扁鵲又來拜見蔡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
③此時的扁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有點焦急)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說這句話呢?再指名讀
④用心良苦的扁鵲第二次被拒絕,蔡桓公的病情是否像扁鵲預料的那樣加深呢?他下次還會來嗎?
(3)十來天后,扁鵲再一次來拜見,對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
⑤此時的扁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更焦急了)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說這句話呢?再指名讀
師:扁鵲啊扁鵲,你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人家對你不理不睬,幾次三番把你拒絕,你為什么還要來呢?生討論
師小結:扁鵲本著對病人的負責和對生命的尊重,當他前兩次被拒絕后,第三次依然前來,他的醫德可真―――高尚啊!板書:醫德高尚
⑥可是苦口婆心的扁鵲第三次又被拒絕了,蔡桓公的病情是否像扁鵲預料的那樣更加嚴重呢?他下次還會來嗎?
⑦討論:不來,為什么?
(4)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
⑧此時此刻你有什么話想對扁鵲說呢?生交流
師:醫術高明的醫生有很多,只有像扁鵲那樣,既擁有高明的醫術,又有高尚的醫德,才是真正的“名醫”。
四、探究蔡桓公之死,理解寓意
師:有這樣一個“名醫”為蔡桓公治病,為什么蔡桓公最后還會病死呢?
1.默讀課文,用“~~~”劃出蔡桓公病死的原因。
2.交流。
(1)蔡桓公說:“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指名讀
師: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不相信自己有病)板書:不相信
(2)“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師: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認為自己沒病,懷疑扁鵲給他治病是為了炫耀自己的醫術)
(3)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
師:從這句中你讀懂了什么?板書:不理睬?? 他在想什么呢?
引讀:“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師:讀出蔡桓公的很不高興,很不耐煩,體會其內心想法。齊讀
(4)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從這句你讀懂了什么?為什么非常不高興,他在想什么?
引讀:“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指名讀
師:讀出蔡桓公的非常不高興,非常不耐煩。齊讀
師:像蔡桓公這種認為自己沒病不愿接受治療并懷疑扁鵲的治療動機的人,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師板書:“諱疾忌醫”詞意: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師:這是我們這堂課學習的又一個新的四字詞語,把它抄在你的課堂筆記本上吧!
師:蔡桓公本來有三次治病的機會,而且越早治痛苦越小,因為他的諱疾忌醫機會一次次溜走了,最后他只能等死。如果蔡桓公要改變這個悲慘的結局,他應該怎么做?
3.生討論
師總結:在壞思想、壞事或錯誤剛冒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不讓其發展下去。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呢?這個詞里包含“防”和“漸”字,你知道嗎?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板書:防微杜漸解答詞意思:在壞思想、壞事或錯誤剛冒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不讓其發展下去。
師:要想和老師或他一樣聰明,就要平時積累,積累多了,當你需要它們的時候它就會從你的腦子里迸出來,現在我們又知道了一個新的四字詞語,快把他抄在你的課堂筆記本上吧!
五、課外延伸
1、如果能穿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些什么?
2、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老師經常強調寫字姿勢,可是有同學不聽,不改正,結果近視了……)
六、布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扁鵲治病》這則寓言,老師還想給你們推薦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相信你讀了后一定會有更多啟發和收獲。
1.出示圖片及寓言名字
2.學生課后讀一讀。
板書設計:
扁鵲治病
扁鵲???????????? 蔡桓公
名??? 醫?????????? 不相信
醫術高超????????????? 不理睬
醫德高尚????????????? 不高興
{防微杜漸、諱疾忌醫}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扁鵲治病》取材于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由“皮膚上有點小病”發展到“皮肉之間”,繼而到“腸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這則寓言比較通俗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先通過多媒體動畫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初步感知課文,再以以扁鵲四次給蔡桓公看病為主線,通過研讀蔡桓公的反應,來探究文本,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通過想象來豐富文本。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后讓他們通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再把自己想到的補寫在書上。學生積極性很高,想象合理豐富。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讓學生進入課文中去,在寫中體會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但個別同學膽子小,發言不是很積極,今后應多鼓勵他們多發言,以提高其口頭表達等語文能力。這堂課又一次讓我感受到:備課真的要備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等。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以文本為工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