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壯族簡史心得體會篇一
壯族三月三心得體會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壯族三月三心得體會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壯族三月三心得體會優秀4篇】,供你選擇借鑒。
成群結隊的青年男女身穿節日盛裝,云集山頭曠野,即興對唱;嘹亮的歌聲像陣陣海浪,此起彼伏,響徹山間。唱完了歌,熱鬧的人群中又開始了“打扁擔”、“打銅鼓”等傳統活動……這就是廣西壯族三月三山歌節的場景。每到三月三,廣西的人家都要歡聚一堂,共同慶祝這個盛大的節日。
三月三的來源有個傳說。相傳,有個叫劉三姐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歌聲優美動人。她經常教百姓們唱歌,受到了百姓的愛戴。但后來她遭到了迫害,被人推入水中。劉三姐沒有沉入水底,而是騎著一條魚飛上了天,成為了歌仙。為了紀念她,人們把她升天成仙的日子——三月三,定為了節日,并一直流傳下來。
三月三這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對歌,當地人稱之為“趕歌圩”。大家身著盛裝,聚在山頭曠野、竹林草坡歌唱。歌聲連綿不斷,深入人心。一會兒讓你感覺置身云海間,云霧繞著你翩翩起舞;一會兒讓你仿佛走進了森林,綠色在你旁邊蕩漾開來……勤勞智慧的壯族人,創造了悅耳動人、豐富多彩的山歌,使這一傳統民族節日披上作了迷人的音韻紗衣。
“打扁擔”也是一項廣受歡迎的活動。三月三這天,村頭巷尾,隨處可以聽到扁擔“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敲擊聲,節奏強烈有力,聲響清脆高亢,熱鬧非凡。表演者或四人一組,或八到十人一組。他們手執一根扁擔,配合著輕松悅耳的竹筒伴奏聲,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聲合著村民的歡笑聲,匯成和諧幸福的聲浪,激蕩人心。“打扁擔”的表演寓意著豐收喜慶,寄托著人們對來年豐收的美好祈盼。
兒童最喜歡的是做五色飯。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壯族人家會采來紅蘭草、黃花、楓葉和柴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蒸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這樣做出來的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艷、五彩斑斕,就像彩虹掉進了碗里;口感柔軟滋潤,吃起來唇齒間有淡淡的植物清香,令人回味無窮。據說五色飯受到了仙女的贊賞,人們吃了會身體健康。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
三月三,驅除了人們辛勞一年的疲憊,讓人們以更好的心態迎接新的一年。
在不知不覺中,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三月三是我們壯族人民傳統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雞殺鴨、蒸糯米飯、煮彩蛋。
三月三前夕,外婆就把剛采來的紅藍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第二天清晨6點,外公外婆早早就起來了。外婆先用芭蕉葉包好竹筐的內部,然后再把浸泡好的五色糯米放進竹筐里。接著,外婆又用一片芭蕉葉遮好竹筐的頂部,再把竹筐放在灶上蒸。1個小時后,我們也起來了,這時,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也已經蒸好了!我們一個個拿著碗,爭先恐后地拿糯米飯。我要了五種顏色的糯米飯,弟弟妹妹們呢,則是只拿自己喜歡的顏色的糯米飯。過了一會兒,我們就把碗里的糯米飯都吃完了,我吃得最快,雖然我要了五種顏色的糯米飯,但我每一種只要了一點兒,五種糯米飯湊起來也只有一個糯米飯團的大小。
就在我們吃糯米飯的時候,外公和外婆就已經殺好雞、切好肉了。半小時后,我們整理好物品后,就上山掃墓了。當我們到達墓地時,眼前卻是一堆又尖又長,又密又多的雜草。我的大舅、二舅、三舅都拿起鏟子和鐮刀除草,過了一會兒,草就被清理干凈了。緊接著,外公把吃的東西都擺在墓前,然后,拿出紙錢分給我們,讓我們用小石頭把紙錢壓住。壓完紙錢后,三舅就把一大把香點燃,然后給我們每人3根香去拜墳。最后,外婆又讓我們吃雞蛋,別的地區都是吃彩蛋,我們卻是雞蛋。
我想:人們為什么要做各種顏色的糯米飯,肯定是它預示著人們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含義吧!雞蛋呢,也許是祝愿我們小孩趕快長大,健康成長吧。
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歌節”,又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極為隆重。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會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老人小孩只是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云集啊!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情投意合的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拋繡球可也有講究啊!繡球為圓形,繡球有花鳥,里面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都有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個人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拿繡球,唱完一首山歌將球拋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勝利,否則女方勝。誰勝誰將對方踢出一人,然后由勝方發球。每發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輪流直至一方“全軍覆沒”。
這時,勝方追逐負方、搶取對方頭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戲,盡興方散。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將繡球有意拋去,男方接過繡球,若也有情意,即系禮物于繡球上投報之。
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更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便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為了慶祝這個節日,我校決定舉行“三月三”美食文化進校園活動。
活動當天,熱鬧非凡。一走進校園,便見到同學們個個臉上洋溢著笑容。
看到同學們有的已經動手做水果拼盤,我立刻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我來到我們之前組合好的小組,分好工,洗水果、切水果、拼盤。不一會,我們組就拼好了一盤水果,西瓜當皇冠,香蕉當頭發,葡萄當眼睛,一盤名為“女王駕到”的水果拼盤就做好了。正當我品嘗飲料欣賞我們的作品時,突然聽到廣播里傳來通知:“請同學們拿你們的作品到操場擺好……”
我環顧四周,哇!我們班的糯米拼盤真是令人驚嘆,不知什么時候,我們班的幾位家長就在三個簸箕上擺出了不同的圖案。最大的一個糯米拼盤用黃、紅、藍、紫、黑五色糯米飯擺成“花瓣”,再用圣女果鑲邊,“花蕊”用臘腸圍成圓形,中間擺上半個挖空的“香瓜碗”,里面裝著已炒好的芝麻,偌大的簸箕被裝得滿滿的,稱得上是“巨無霸”了!另外兩個拼盤也是各有千秋,看著直叫人流口水!
我們小心翼翼地把美食拿到操場上展示,此時的操場已是人聲鼎沸。老師、家長、同學來回觀賞各班的美食。我也迫不及待地跟著去。哇!本以為我們班的最出色,沒想到別班的也不賴,特別是四年級,糯米拼盤做得像蛋糕一樣,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呀!
當老師宣布可以品嘗美食時,我們立刻“大開殺戒”,把展桌上的美食給“一網打盡”。
吃著,笑著,快樂的“三月三”,別樣的“三月三”,期待明年更精彩!
壯族簡史心得體會篇二
大家好!
我的家鄉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這里保留了很多風俗習慣,我想介紹的是“三月三歌圩節”。在我國“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但是現在,每個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壯族的三月三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壯族的特色,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但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一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節上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不過壯族人玩繡球,以拋繡球為樂,也不是近一兩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輔所著的《溪蠻叢笑》,對歌墟的拋繡球活動描述道:“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綸。”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說:“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目成,則女受綸而男婚已定。”所謂飛綸,就是今天的繡球。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宋《太平寰宇記》中也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已經相當興盛。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墟活動的地方就有多達26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如今在我們家里,雖然不會以唱山歌的形式過節,但仍然會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等等歡度節日。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將是永恒的經典。
壯族簡史心得體會篇三
歲月易逝,年華輾轉。
記憶的長河流淌,水花沖走了沉重的石塊,而那最輕盈的沙,卻在心河中沉淀下來,成了難以忘懷的民族情誼。
兒時的西昌,青青山岡,悠悠山歌,放學路上,總聽見從家前的小土坡上傳來長長的吆喝,聲調高亢而渾厚,充滿著飽滿的熱情,只聽聲音,卻不見著人。
不一會兒,炊煙伴著的夕陽染紅,那純粹的鄉音便也西下了。
西昌是涼山彝族自治區的首府,大約有著1/3還多的彝人。
漢、彝兩族人雖文化不同,但在這樣一個四季如春的地方,大家都和諧共處,同時也都被對方的文化深深感染了。
那彝族的山歌,漢人聽不懂,卻如此熱衷天開口哼唱,伴歌起舞。
歡快的節奏,唱響的是同為西昌人的協心。
西昌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八月的火把節,當夕陽西下——8點鐘起,漢人、彝人都涌向街道,搭起巨大的火把,每人手里也拿著小火把,這無數的火把同一時刻瞬間點燃,照耀黑夜,大家都唱起歌來了。
伴隨著歡快的節奏,熱情的火焰,我也擠到了人群中去,拉起彼此陌生卻倍感親切的雙手,跟著山歌的節奏,跳起熟悉的“達體舞”。
一瞬間,幸福便洋溢跳躍,隨著那火紅的篝焰,歡騰起來。
每個人的臉都在火光的籠罩下,顯得緋紅。
對面的彝族姑娘,盤著頭,一身黑紅的民族服裝。
一個個黝黑的面容,一個個亮麗的歌喉,健康而清麗之中蘊藏著無窮的力量。
旋轉的節拍,閃爍的音符,都在一瞬間綻放。
那歌聲如篝火,熱情抒寫出無窮的歡欣;那聲音似黃鸝,婉轉唱出希望的光芒。
那山歌,是青春的釋放;是普通勞動人民藝術的結晶;是民族的靈魂。
我們這一群人被深深地感染,仿佛在無休無止的歡騰之中沉醉。
然而,這樣的山歌終也只能停留在記憶和電視里了,離開西昌的時候,還在聽著家鄉的山歌,那好像一聲聲呼喚,呼喚著內心的潺潺鄉情,又好像一絲絲思念,思念那純潔的民族情誼。
那時,那山歌,是我童年的伴侶。
那時,那山歌,是我記憶深處的彝胞熱情。
壯族簡史心得體會篇四
大家好!
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歌節”,又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極為隆重。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會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老人小孩只是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云集啊!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情投意合的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拋繡球可也有講究啊!繡球為圓形,繡球有花鳥,里面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都有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個人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拿繡球,唱完一首山歌將球拋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勝利,否則女方勝。誰勝誰將對方踢出一人,然后由勝方發球。每發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輪流直至一方“全軍覆沒”。
這時,勝方追逐負方、搶取對方頭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戲,盡興方散。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將繡球有意拋去,男方接過繡球,若也有情意,即系禮物于繡球上投報之。
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更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便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壯族簡史心得體會篇五
我的三月三三月三,壯族人的節日,武鳴應該是最熱鬧的吧。
千人竹竿舞,千人武術,千人廣場舞。
斗牛。
窗外,天還是朦朦朧朧的,天邊包裹這一層層薄薄的絲衣,天外想起一聲聲清脆對額雞鳴,打破了寧靜的武鳴,迎接著三月三的開端,蒙蒙的睡夢還沒醒,便響起了迎接三月三的激情。
十點左右,天邊摸過一絲絲的彩云,我們懷著愉悅的心情,悠悠的來到主會場,進入眼簾的是繁華的街道,熱鬧的小攤小販,一眼望過去,人山人海,每個人都穿著自己專屬的衣服,顏色繽紛多彩,形成了五顏六色的世界,猶如彩虹一般的顏色。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各式各樣都有,擠滿了整個街道。
一陣陣風吹過,不同的香氣撲鼻而來,輕輕的閉上眼睛,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美食的畫面,,有烤羊串,烤魷魚,烤雞,臭豆腐。
五花八門樣樣都有,簡直就是天下美食,人間美味。
踏這輕快的步伐,懷著愉悅的心情,進入美食的世界,嗅著不同的味道,猶如進入食品的世界。
天慢慢暗了下來,摸過一層層濃厚的烏云風猶如一個個淘氣小精靈一樣,嘩啦啦的吹,隨著時間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演唱會剛開始,天空便翩飛著朦朦朧朧的細雨,一縷縷,一片片,一絲絲,一條條,一陣陣。
布滿了整個世界,我們的熱情并沒有被抹滅,我們并沒有多在意,但是。
老天就是這樣無情,雨越來越大,一滴滴又一滴如豆點般,紛紛散入大地,無情的雨,無情的時間,無情的世界把我們逼入帳篷里,無奈伴隨著,哎~我輕輕地嘆了嘆口氣,我用失望的眼神望著這雨,心中不知是什么感情。
時間不等人,雨一下就下了好久,一切的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千人竹竿舞,千人武術,千人廣場舞都已經沒有了,哎~無奈,我們懷著遺憾的心情回家了。
風遺憾的吹著,一切的一切都顯得有些悲涼了。
...
壯族簡史心得體會篇六
以橫跨神學宗教,歷史學,生物學,地質學,邏輯學,經濟學等諸多學科的全新觀點闡述人類的起源與發展。并同時探討了人類發展的動力。
但也提出了一種與世界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的總結——人類的辛苦程度其實一直沒有下降,每一次生產革命,雖然生產力提升,但是人卻變得更加辛苦。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總結
這部書受到了不知道多少學術權威的嚴厲批評。因為作者給出的觀點太不符合業界權威,太不符合人類對世界的主觀認識以及長久以來人們被灌輸的價值觀。不過正因為如此,這才是真正開闊眼界的奇書啊。
這本書的觀點不可全信,我們讀的時候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但是也提醒我們對于世界要有一種多方面的視角去理解,對于人類面臨的問題也要有更深的危機意識。
壯族簡史心得體會篇七
讀完厚厚的一本《萬物簡史》,我感到意猶未盡。這真是一本最打動人的科普書。
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在這本書里,作者不是在陳列知識,而是用滿腔熱情把知識做成工藝品,讓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于鴉片的效果的文章。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后。
類似的幽默有的時候近乎調皮(這種表達方式語文老師可不怎么喜歡),也許正是在這樣一支筆下,才有如此生動立體的一個個科學巨人款款走來,一幅幅科學的圖景才如此瑰麗而妙不可言。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它能告訴我關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拋開所謂的科學體系的劃分甚至拋開科學這個概念大一統的說事兒,它還講了很多科學家的趣事兒,他更加激發了我熱愛科學的熱情,讓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更加濃厚。
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說,《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
這是一本科普書,也許更適合一個中學生讀。不過我還是建議對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細菌有興趣的人來讀一下,所有人都會從這里找到他感興趣的東西。就算是對上面這些都沒有興趣,而對一個只是有好奇心的人來講,這本書也是十分有趣的。
而除了可以讓你了解豐富的科學知識,知道科學家們的趣事,當讀完之后也不由得會對生命,對自然生出無限的敬畏。
我們總以為自己已經足夠強壯可以在自然界的面前指手畫腳,呼風喚雨。我們有用不完的勇氣和自信,自信的也許有一點過了頭而變的有點自負。自負到以為只要我們足夠努力,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改變,被支配,被左右。
可是結果要讓大家失望了雖然我們的確是非常努力,但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切似乎和我們的努力沾不上多少邊。人們常說,成功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運氣。而這一次絕對是百分之一百的運氣。是的,就是簡單的運氣而已。
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定的時代,當它從星云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后的死骸,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時不時來個大噴發什么的;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
而我們的外圍又有木星等這樣的大行星,就象是我們的保護傘,以它的巨大引力就象是一個吸塵器一樣,清除來自外圍的垃圾,讓我們不用擔心時常有小天體,慧星,隕石什么的太空殺手突然照我們的星球來那么一下子;(真要是那樣的來一下子,我們都只能是自求多福了。說到這里讓我想起的滅絕的恐龍兄弟們時運不濟啊。)
其次,但絕對不是不重要的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恰好有水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從胎兒時期90%,到老年60%以下。現代科學形象的比喻說:人的老化是細胞干燥的過程。由此可見,水對人的重要性。
而這么重要的水又是從哪里來的?對于這個問題,直到今天,科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幾億年里,地殼較薄,小天體不斷轟擊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融巖漿易于上涌噴出,隨同巖漿噴出的還有大量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這些氣體上升到空中并將地球籠罩起來。水蒸氣形成云層,產生降雨。經過很長時間的降雨,在原始地殼低洼處,不斷積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
還有一種說法是,海水來自冰慧星雨,冰慧星的直徑多在20千米以上。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大量的冰慧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可想而知,經過數億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地球表面將得到非常多的水,于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
無論如何,我們都有了水,并且是足夠的水,足以生存的水。在這里也可以作為一種宣傳吧!同志們,節約用水吧!它真的是來之不易啊!
再之后我們的祖先嘗試了行走,使我們的大腦有機會進步的更快,至少是比其他的動物要快;使我們成了地球上的最智能的生物,成為地球的主宰,而不是放在籠子里供別的生物觀看,也不是養在飼養場以備成為餐桌上的頭盤。
更為可貴的是學會行走后的祖先們都是聰明和十分有魅力的,這使他們都能成功的找到另一半,并且有了下一代。而且在之后很多萬年的進化中基因未出現偏差和失誤。
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他們在有了后代之前沒有被野獸或其他野人吃掉,
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他們在有了子嗣之后才受到慘無人道的屠殺;
再后來,他們受盡了千辛萬苦也咬牙挺住而不是將兒子賣去宮里作太監......
正因為有無數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話說回來,也不是和我們的努力一點關系都沒有,當我們只是幾十億個精子中的一個的時候,只是因為,我們努力的比其他的兄弟姐妹快了那么10的負n次方一秒,才成為今天的幸運兒。不管怎么說,努力總是沒錯的。
有時一想到當太陽再過50億年,燃盡了核燃料,然后膨脹成為一個巨大的紅色惡魔,吞噬掉他所有的行星,包括我們的一切,心靈都會受一下打擊。此時的我們還抱怨什么呢?生活不富裕?事業不順利?社會不公平?愛情不甜蜜嗎?而到了那時,生存,活下來都將無法保證。有這時間還是為我們的子孫們祈福吧,但愿他們在那個時候能夠找到新的可以生存的星球,并且造出交通工具可以到達那里。可那,那又有什么用呢?宇宙最后都會消失的。唉呀,這還真是一個讓人一想就郁悶的事呢。所以不建議大家以這件事為己任,有時間還是要多想想四個現代化建設,以及怎樣好好的生活?這就是對自然最好的尊重了,珍惜別人,也珍惜自己,珍惜哪怕是一口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氣!不要等失去了,才被學會。
一本好書就象是一個好朋友,有時可以啟迪心靈,有時可以陶冶情操,而這本書,會帶你走進另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你會從心里不斷的感嘆:噢。原來是這么回事!希望你也和我一樣,在這本書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請記住它相對于精彩內容來講有點乏味的名字《萬物簡史》!不會讓你失望的!
通俗的說:《萬物簡史》的作者比爾布萊森以生動活潑,幽默輕松的語言把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史產生的歷程展現在作者面前,同時也將近現代自然科學史巧妙的鑲嵌在書中,讀來令人頓生閱盡世間萬物萬象,縱橫上百億年上億萬光年之感。
難怪北大前校長許智宏教授在本書的序言中說我十分樂意向中國的廣大讀者推薦這本既妙趣橫生又令人大開眼界的書,希望它能喚起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在他們的心里播下熱愛科學的種子。我也是從小熱愛科學故事喜愛科普書籍的青年學生,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真正的記住的知識并不多,我一路驚嘆和感嘆于大自然的種種神奇和奧妙,我與生俱來的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斷被激發出來。
當然,還要感謝作者和我們分享關于某些科學家的`令人詫異又忍俊不禁的奇聞軼事。
一本正經的說《萬物簡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它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進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種種偉大和神奇,它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后寫道:如果說這本書有什么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里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跡。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
《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
壯族簡史心得體會篇八
廣西三月三今年,我第一次到鄉下外婆家去過三月三,農歷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的節日。
壯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飯特出名,我是早有耳聞的。
一聽見五色糯米飯這個詞,我嘴都讒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飯的程序給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應了。
開始,外婆把楓葉放在臼中搗爛,曬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還說,這楓葉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繼續做。
第二天,外婆把葉渣撈出來濾凈,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體。
黑色染料液體要放入鍋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外婆接著把黃梔子的果實提取,再將黃梔子搗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黃橙色的雜料液體。
緊接著,外婆又用同一品種而葉片形狀不同的紅藍草經水煮而成的紅色雜料液體和紫色雜料液體跟糯米浸泡。
外婆還告訴我說,這些植物葉片稍長的,顏色就稍深點,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出來的米即成紫色;葉片較圓的,顏色較淺,煮出來的顏色較淡,泡出來的米即成鮮紅。
經外婆這么有一講,我才知道:原來一種植物還會有兩種顏色呢,真是太神奇了!外婆說,用這些雜料浸泡過的糯米分別放在鍋里蒸十幾分鐘,就能得出各種各樣的糯米飯。
說著說著,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飯啊!可是當外婆還沒有做好五色糯米飯時,鄰居的小伙伴已經來叫我去趕歌圩了。
我聽了立刻欣喜若狂,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去趕歌圩呀。
我和小伙伴邊走邊聊天起來,雖然他們說的壯語我一句也聽不懂,但是從他們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壯族人民是很熱情好客的,就連小孩也不例外。
壯族簡史心得體會篇九
或許根本沒有答案。
作為智人之一,我雖然向往那種自由自在的采集生活,但并不想接受朝不保夕的日子,也許現在的生活就是經過了種種取舍才存在于此的。世界上并沒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我現在的生活是歷經了千百年的演變而得來,而歷史的進程從無對錯。那就接受現在的生活,去選擇未來。
歷史充滿了偶然性,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導向截然不同的分岔路,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我們現在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以后都將成為確定的歷史,這一筆但求問心無愧。
在這個虛構的世界,用信任構筑體系,只要你相信、我相信、大家都相信,那么一切都是真的、可發展的。智人不停地進步,越活越復雜,牽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和平。
有時候我會想,我們鑄造了這個世界,是不是反而困住了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只是這個世界的一滴油,用來推進這個世界的發展。也許地球本來就是想留下文明與故事,而現在只是眾多傳說中一段屬于智人的傳說。
壯族簡史心得體會篇十
或許每個人都曾想過,我們的祖宗是什么模樣?我們來自何方,又去往何處?在這本書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這本書與我們以往所熟知的歷史書大相徑庭,超宏觀的視角,異想天開的腦洞,生動有趣的語言,讓我們拿起就很難放下,看完后直呼刷新三觀。人類如何登上食物鏈的頂端?金錢、帝國、宗教如何橫掃全球?在作者的敘述中,這些復雜的歷史現象和原理,像一部大片呈現在眼前。他用幾近于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類從東非一個普通動物群族,到如今遍布地球,地位直追造物神的發展歷程。
這本書中,作者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四個方面綜合概括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跟著作者的筆跡,我們可以很順暢的了解人類自從誕生到如今的整個發展過程和每一個重要的變革。作者只用了區區400頁,就鋪陳開智人的整個歷史過程,各種精彩令人拍案叫絕;個中反思令人掩卷沉思。在7萬年前,智人還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在東非的角落中可憐兮兮地生活著。但其后一發而不可收拾,智人很快就躍升成為整個地球的主宰,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進入神的境界。從歷史進程來看,人類并沒有一個鮮明的目標,而且,直到如今仍然迷茫。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人類經歷三次革命的洗禮,力量空前強大,可是我們究竟是比以前更快樂還是更痛苦,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發展沒有帶來快樂,那么它的意義又在何處?作者最后提出,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險,莫過于此。或許,我們該好好思考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