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心得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書很厚,捧在手里如獲珍寶。說是珍寶,一點不為過。從畢業到現在從教四年,自認為在教學中算勤奮,不斷專研教材,總想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里學會知識,培養能力,并能學以致用。通過拜讀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后,我更明確了自己該努力的方向,同時有了正確的教學理念,也從眾多的教學實例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廣大語文教師對這以觀點在理論上是完全的認同的。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就如葉老先生說的只是“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例子”來教學生學語文。
現在語文課強調“理解”和“運用”并重,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主要包含著語文知識能力與文學人文素養兩大方面。其次是教學論層面的微觀思考。在針對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時,要依據它屬于的范疇,有針對性地選擇,要適當地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接軌。總之,在教學時我們要追求“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
首先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左右著一節課的方向。所以教學目標不要過于臃腫,明白“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道理。我們要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其發揮例子應有的功能。確定目標后要精心選取語言訓練點,抓住了這一點,才算真正地把握了文本。
“教課文”主要圍繞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理解設計教學過程;而“教語文”需要圍繞語文目標的落實來設計教學過程,需要圍繞每一條目標的落實細化指導過程,必須刪去那些看似必要,但實質上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冗余環節。
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要把握好年齡段,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明確;習作教學要明確指導的重點,要重視習作方法的教學;習作教學中,評價、修改與指導同樣重要,引導學生在完成習作的過程中掌握習作的方法規律。
語文課應該教什么,怎樣教?只有把握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把語文課上得更像“語文課”。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心得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和這本書初次相遇,單看書名便已滿目歡喜,因為知道這不僅僅是本著作,更是吳中豪先生的幾十年來的寶貴經驗總結,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一個個精彩案例的鮮活演繹。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滿心期待,一飽眼福。
翻開這本并不厚重的書籍,便掉進了吳老師清簡的智慧旋渦,一發不可收拾。我們自古以來都知道大道至簡,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卻往往將一篇課文由薄讀到厚,讀到作者可能都沒想到的想法,并將這些讀到的東西一股腦的灌輸給學生,致使語文教學繁瑣枯燥。讀完這本書之后忽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我一邊贊嘆一邊翻閱這本書時,撲心而來的便是他在教學中清簡智慧的運用,尤其是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分清楚教學目標的主次,哪些是學生在課堂上非要達到的目標,哪些是對課堂學習意義不大可有可無的目標。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標是學習這篇課文必須達到的:
①認識課文的生字,理解課文重點詞語,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詞語的意思。
②了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處,激發學生了解網絡的興趣。
一篇課文的學習,要想達到種種理想的效果,其結果是全面撒網并為全面開花,也就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設計上應以減法為主。梳理課文的主線,抓住課文的重點,簡單精致地呈現教學內容,將之講深講透。這樣既能讓學生迅速理解課文,又能夠讓學生學得輕松。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做到省時高效。
例如我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一課時,雖然這篇文章的篇幅很長,但我主要讓學生緊扣作者和時間賽跑的幾件事展開教學,從而化抽象為具象,從而體會時間的珍貴。這樣把原本內容較長的文章給簡單化,學生很容易領悟文章的內容及其主旨。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這樣一來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簡單精致多了。
當然,讀完這本書有收獲也有不足,例如怎樣在在課堂中設置問題,通過問題設置怎樣讓語文教學更高效。
一本書,一架橋梁,引渡著一次相知,一次從迷茫無措到星光燦爛,北辰而現的喜不自勝的頓悟。言而總之,“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教學就應該像鄭板橋詩中描繪的,做一做刪繁就簡的藝術。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心得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所謂語言訓練點,是指被用來進行較為充分的語言訓練的部分課文內容,也就是供學生訓練用的句子。字、詞、句、節均可成為訓練點。選擇語言訓練點除了應根據年段特點有所側重外,還應注意哪些哪些問題?
一、訓練點的選擇應有利于整體理解課文每個語言訓練環節都應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必須為學生最終理解課文中心起一定的作用。
這勢必要求從整體感知課文來著眼選擇語言訓練點,否則就有可能會不恰當的將部分內容的訓練功能放大,從而將訓練與理解課文內容割裂開進行。一篇文章各部分文字都為著中心而存在,而且每個部分都有適當的定位列次而構成一篇圓滿文字。課文各部分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也應在文章中統攝下結合部分課文內容在中心下的位列來確定的。例如《李時珍》一文中,他想,病人吃錯了藥那,多危險啊,于是決心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組織學生研究性學習:
1、“完善”一詞,為什么換成完整行不行?
2、為什么說舊的藥物書不完善,它有哪些主要缺點?
3、你從哪些地方可看出《本草綱目》是部完善的藥物書?(記載了1800多種藥物,每種都有圖。)
4、李時珍為什么能編出這樣一部完善的藥物書?
這個訓練點設計由“完善”一次入手,擴展到句、到節,再輻射到全篇課文,由點到面,緊扣編寫《本草綱目》這一中心,把課文的部分和整篇的內在聯系融為一體。
二、語言訓練點的選擇應有利于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運用語言知識來源于對大量語言現象的規律性總結。
由于語言知識與語言密不可分,所以語言訓練必然涉及到語言知識。而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語言知識無疑會對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有幫助。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語言訓練點時應考慮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運用。通過訓練使學生對蘊藏于課文中典型的常用的語言知識有些感性認識,經過遷移內化,能模仿運用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中。例如蘇教版第七冊《九色鹿》中調達受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后來看到國王重金懸賞捕捉九色鹿的皇榜后卻把九色鹿的蹤跡向國王告密,這樣的行為課文里哪個詞語可以概括?(“見利忘義”、“背信棄義”)這樣的行為和課文里哪個成語意義相反?(“知恩圖報”)這樣安排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更容易與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表示此類行為的詞語的總結、概括、積累與運用。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心得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開學以來認真地閱讀了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從中收益頗豐,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實際,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書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為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熱點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由一線優秀教師在長期語文從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書中把這些問題大致分成了四類:
1、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2、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3、如何圍繞目標設計語文教學過程。
4、基于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語文課要和課文內容分析說再見。”這個理論對于教師來還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課堂的教學中操作起來卻不容易。而語文課究竟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我們語文教師的認識在理論上是一致的,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客觀上還是圍繞“教課文”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教學時間主要花費在課文分段解讀討論上;課文上完,學生的主要收獲是加深了些對課文故事情節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這樣的語文課可以認定是“教課文”。反之,如果學生通過課文學習,能夠明確地說出這堂課“學會”了什么語文知識或語文學習方法,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訓練,有哪些新的收獲,這樣的語文課大致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
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給出了一個十六字方針“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新。”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在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加以體現,需要我們有教學思想的轉變,更需要我們有教學智慧的積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找準教學的三個點。一是傳授語文知識的落實點,因為積累語文知識就是為增長語文能力打下基礎。二是訓練語文能力的增長點,因為語文能力是學生發展之基。語文能力就是指“聽、說、讀、寫”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語文人文的滲透點,因為語文人文是學生發展之本。語文人文就是指語文學習的興趣、習慣、方法、態度、品質和情感。為什么說語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訓練呢?因為語文的人文性與語言文字不可割裂。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我了解到了教課文逐步過渡到教語文應該注意要依據課文合理選擇課程內容,明確這篇課文究竟要教什么。語文課程目標的選擇,要瞄準語言知識、語文方法的教學和語文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體現語文課程特點。要圍繞目標設計教學流程,這就要按照語文知識或方法的學習規律設計教學流程,按照“領會知識(方法)—實踐運用”的步驟組織教學。這才是“學語文”的教學流程。還要合理設計表達練習,提高語言積累的質量。理解課文語言只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會運用,學生積累的只是消極語言;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才能有效地使學生將消極語言轉化為能運用的積極語言。這樣學生語言積累的質量就能大大提高。
總之,學習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成長也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只有那些心無旁騖,始終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堅強,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獲成功的快樂。語文教學這座高山,登上高處才會風光無限,語文教學這方深潭,潛到深處才會別有洞天。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心得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給出了一個十六字方針“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新。”語文課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崔老師強調的這一問題在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加以體現,需要我們有教學思想的轉變,更需要我們有教學智慧的積累。基于這樣的思考,閱讀工作室的共讀書目《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吳忠豪),收獲很大。
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采用專題行動研究的方法,根據國培班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的研修內容,圍繞著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結合小學各年級的具體課例,匯集而成了12個研究課例。全書共分四章,每章都有一個研究主題。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只是教語文的載體”。話雖這么說,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現實的語文課堂中,不少教師仍然行走在“教課文”的路上,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拿到一篇課文,針對里面的內容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析是老師們的常態教學。和“繁瑣的內容分析說‘再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讀后感·怎樣才能真正實現由“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呢?讀了這本書,我厘清了以下幾個問題:
(1)語文課究竟教什么?也就是要處理好語文思想內容和語文本體性任務落實的關系。
(2)要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這里強調了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要按照兒童認識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來確定。
(3)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從教課文轉向教語文,教學設計上就要大膽取舍,刪繁就簡。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心得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臨近開學,很多任務都集中在一起需要處理,但還是還是要擠出時間來讀書,這是給自己下達的命令。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讀吳忠豪教授主編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我個人很喜歡其中團隊磨課的篇章,選定一篇課文后,先由執教老師基于個人經驗進行第一稿教學設計。專家帶領磨課團隊對其進行點評和修改,然后完成基于團隊協作的第二稿教學設計,這第二次講課的過程中,專家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會帶著具體的任務去聽課,各司其職,量化測試指標,形成教學反思,指出存在的問題。這樣研磨的基礎上,執教教師經過修改,最終出臺基于實踐反思的第三版教學設計。
這個過程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參加組內公開課的點點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是這樣一次次研磨過來的。由此可見,好課真的是磨出來的。
在閱讀本書第一章第三節——追尋“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的時候,對于夏老師執教的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課,我有這樣的收獲。
首先,我明確了什么是語文課堂中的“言意兼得”。經過再次閱讀和思考,我明確了言意兼得就是語言文字和課文思想內容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獲,這才是理想的語文課。
其次,這次磨課的過程不但讓夏老師受益匪淺,而且讓我們這些讀者也獲益良多。比如高年級的語文課,第一課時應該充分利用,讓它產生高效,跟第二課時要對稱起來,這一點是我在備課時經常疏忽的地方。在團隊研磨的第二稿中,我還對細節描寫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細節描寫的對象是比較細小的,描寫手法是比較細膩的,但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情感,點染環境氣氛,發展故事情節,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圍繞本課應該教什么進行討論的時候,專家給出的看法是一堂課上完如果師生只能總結出思想內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認識體會,那么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課文”。
如果師生能非常清楚地總結這堂課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有什么體會或者進步,那么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這就是說當一堂語文課專注于文本的內容,而不顧及內容的表達形式教學時,“言”“意”就不可兼得,語文課也就不成其為語文課了。
這里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儲備的語言表達形式的種種相關知識很匱乏。譬如什么叫文學作品的細節描寫,什么叫煉詞煉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