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讀書中的文字,使閱讀更有意義。接下來是一些別人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對大家在寫讀后感時有所啟發和借鑒。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一
讀了《小木偶的故事》,我懂得了一個人只有笑是不行的,人還要有另外表情:傷心、同情、憤怒……只有有了這些表情我們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感情,更好地和別人交流溝通。因為只有笑就不能表達人的所有情感,人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酸甜苦辣盡在其中,如果人的表情只有笑的話,那么苦也笑、樂也笑、酸也笑、甜也笑,這個世界就會因此產生許多誤解,從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打架、戰爭等。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二
以前對于秦始皇的了解不多,歷史書上也就草草帶過,只知道他統一了六國,修筑了阿房宮和長城,焚書坑儒,是一代暴君。可這本書讓我覺得,雖然大致故事同我所了解的一樣,他也確實做過這些事,讓百姓苦不堪言,可我卻對他改觀了,我再也沒有辦法去厭惡這樣的一個人了。
只能說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得不去造就這樣一個人。我同情他,既是因為他黑暗的童年,亦是因為他后來的遭遇。他難得托付的信任也被成傷踐踏,這也直接導致了他的敏感和多疑。他無法容忍任何危及他權力的,讓他蒙羞的人,包括他的仲父,亦包括他的生母。父親的逝去,早年登基的他面對五國的乘虛而入,有著自己的戰略,讓他國不敢因秦王的年幼而肆意的侵擾秦國。試想十二三歲的年紀我們又在做著什么呢?而這時的他有著對政治獨特的見解,有著統一六國的雄心壯志,他的軍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從小就可以體現出來。
縱觀六國滅亡,大多歸咎于君主的無能,被秦國的離間計挑撥了君臣關系,另一方面是君主的不善用人,不能夠重用有才能的人。而秦王這方面做的比他人都要好,他對有才能的人放有極大的尊敬,他甚至對尉僚能夠做到吃同樣的食物,穿同樣的布衣,盡管這讓尉僚惶恐,甚至逃跑。秦王不喜他人評價自己的樣貌,可他容忍了尉僚并且用他的信任換來了尉僚對秦國的忠心耿耿,在討伐六國的行徑上出謀劃策。
六國統一后秦王變得更暴躁了,天下人拿著修筑長城的事指責他,可又不得不承認這樣做是為了徹底的根除匈奴的禍患,他著手的一系列政策也的確讓百姓的生活更便利了。也許是他本處于一個混亂的時代,突然宣告的和平讓他難以平靜,他居安思危得太過了,沒有了讓他惶恐的人,他就對自己產生了不安。他開始害怕死亡,可他終究是等不回為他去蓬萊尋求仙藥的人了,臨終時還記掛著登上皇位的人,即便他與扶蘇的政見不同,他也終是肯定了扶蘇能夠委以國家重任。只可惜皇位最終還是被胡亥給奪下了,這個強大的王朝,終究是覆滅了。
我既同情贏政卻也敬畏他,他能夠為了擺脫過去而勤奮學習,他或許不如表面那樣殘暴,他喜歡大海,喜歡音樂。我堅信喜歡大海的他也有一顆追求平靜的心,如果是現代,他可以毫不在意的去享受他的人生,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過的比任何人都要自在。只可惜他是一位千古帝王,也許他的內心即使是在六國統一的時候也沒有平靜和安逸過。他內心無盡的孤獨只能用表面的暴躁來掩飾,以使他不能忘記,那讓他成就如今地位的,正是他內心深處的不甘。他或許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他并不是一位賢明的君王,他終其一生換來的也不過是“一代暴君”的稱號。
歷史的長河還在不停地翻滾著,秦王朝的故事就像一顆巨石突然襲向水面,驚起了一串又一串的波瀾后,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而他的故事終將掩蓋于黃土之下,等待后人的挖掘。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三
一代革命先驅李大釗的英雄事跡感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我讀了《李大釗的故事》之后,有很深的感觸,李大釗在爺爺的嚴格指導下,成為全才的神童。可他并沒有驕傲,而是更加的努力學習。
為了尋找救國之路,孤身前往日本留學,結識了章士釗、吳弱男等革命朋友,尋找救國之路,獻出了他38歲的偉大生命。六年后,為了給李大釗烈士的葬墓,魯迅、李田光等一百多個知名人士捐款在墓前立起墓碑,人民永遠記著——這就是革命史上的豐碑。
我們在這幸福的今天,不愁吃穿,但是我們中間能有多少像李大釗烈士那樣的精神。我們應該奮發圖強。不應該浪費光陰。在我們身邊,愛國也許不需要像李大釗烈士那樣奉獻一生,但我們勤奮學習,報效國家也是愛國行為呀。我們身邊像這樣的烈士很多,也有許多人不知道他(她)們的'名字,也許沒有多少人了解他(她)們的歷史,但是,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活在我們的烈士豐碑上。愛國有很多表現方式,我們勤奮學習,奮發向上就是愛國。長大了,奉獻我們的成績,報效祖國也是愛國。也許你默默無聞,也許你沒有什么功績讓人紀念,但是從現在開始,勤奮學習,奮發向上總有一天,你也會成為敬仰的愛國之士。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四
一片黃色的沙海,沒有水,沒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為生活而奮斗的人。八歲結婚的小女孩文明落后。每天只供應一桶水,這是缺乏材料。居民們從未見過相機,這是科學技術的過時。鄰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這是沙漠的悲哀。這些故事都發生在撒哈拉,這是一位女作家三毛記錄的故事。
這本書首先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對異國風光和文明的描述。在書中,你會看到一個你通常不知道的世界,一個發生在不同大陸和不同氣候中的故事。雖然這里的一些故事讀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它們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在物資匱乏、文明落后的社會,生活條件不完善,那里的人行為也不是特別大方。那里的故事也充滿了困難。一個女人喜歡這樣一個荒涼的地方,用詩意的眼神看著這片土地。在她看來,這里發生的任何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她的話揭示了她對這些人的憐憫和對這片土地的忠誠。這是一本獨特的書。
這本書甚至沒有對生活艱辛的感覺,只有一個外國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這片土地的新奇,對這里生活樂趣的挖掘。這本書里有成群的駱駝,有奇怪的風沙,三毛簡單的婚禮不能再簡單了。恐怕這是三毛的第二故鄉。其實三毛挺開心的。他在異國他鄉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第二故鄉,遇到了真正愛她的荷西,遇到了一片從未見過的風景。只有對生活非常敏感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細膩的文字。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不同的沙漠。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五
今天,我讀完了《列那狐的故事》這本書。
列那狐跟所有的狐貍一樣,非常狡猾,它偷魚,抓雞,騙人,干了許多壞事,它還去謀害自己的朋友,甚至親人,它雖然很聰明,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失去了很多朋友。列那的.那種聰明,不是好聰明,而是狡猾。聰明反被聰明誤,列那也被警犬毛爾荷打,上了雄狼葉森格侖的當。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六
讀完感恩的故事,我知道她是一種美德,感恩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可人們并不懂得感恩,今天就圍繞著這樣的問題開始了感恩演講,為我們演講的是一位國家級著名的韓老師。
我們在世界上,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自己活著,我們還為我們的長輩活著,父母盡可能砸鍋賣鐵也要讓我們上學,可大家都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更談不上什么感恩。
只有學會感恩的人,才會過的充實,如果一個人只學習好,而不會感恩,那么他(她)過的也不充實。
聽了這個故事后,我早已淚流滿面,這次是我發自內心的哭,我很敬佩這位母親,我也要感恩我的父母,好好學習將來報答父母。
是啊!學會感恩,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七
媽媽回答:愛是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于是,我明白了,對于我:媽媽的呵護是愛;老師的鼓勵是愛;同學的幫助是愛;路人的微笑也是愛。當讀完了《木里的故事》,我覺得愛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
每當翻開《木里的故事》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愛的畫面:當我生病時,媽媽徹夜不眠,頸椎、腰椎痛得起不來,還要咬咬牙起來幫我倒水喂藥,親力親為。第二天依然早起,面容憔悴、昏昏沉沉的她照常給我準備了營養豐富的早餐,那一刻,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下。
當我看到我們的顧校長背著一個腳受傷的學生時,他那瘦瘦的身體承載著這么一個沉重的學生,吃力地背上臺階,這一刻,猶如自己的父親一樣,是多么的偉大,多么的溫暖。他愛每一個學生,他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平安上學。
當我端起飯碗的時候,就會想起幾天前已離開了我們的袁隆平爺爺,他愛我們每一個人,為解決我們吃飯的問題奉獻了一輩子,給我們帶來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
愛或許是一聲關心,或許是一次幫助,或許永遠看不到,但它始終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希望它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中,也存在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八
吳起(紀元前-381年),戰國時代的軍事家。他是一個只修理別人,卻不修理自己(就是以理修人,而不以理修己)的人。
先請看他是怎樣以理修人的:
有一回,魏武侯渡西河,順流而下,渡了一半,回頭對吳起說:“真壯美啊,河山這樣的險固,這是魏國最可寶貴的!”
吳起回答說:“國家依靠的是德政,而不是險要的地形。從前的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大澤。但是他們不講求道德仁義。大禹就消滅了他們。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黃河、濟水,右有太華山;伊闕山在他南邊,羊腸之險在他北邊。但是夏桀執政,不講仁愛。最后,商湯就放逐了他。殷紂王的都城,左有孟門山,右有太行山;恒山在他的北邊,黃河流經他的南邊。但是殷紂王執政,不施恩德。于是周武王就誅滅了他。由此看來,國家依靠的是德政,而不是險要的地形。假若君王您不搞好德政,那么現在船上的這些人,都會變成您的敵人。”魏武侯說:“講得好!”
吳起要別人講究德政,講究仁愛,博施恩德。但是他本人卻為了貪圖功名利祿,而竟致“殺妻求將”。當上了將軍以后,又與別人爭功比譽,貪戀女色。吳起的母親病重,他不回去孝養;母親死后,又不回家奔喪、守孝。曾子瞧不起他,并與他斷絕了師徒關系。可見吳起確實不能以道德律己。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社會上稱道軍旅戰法的人,無不稱道《孫子》十三篇和吳起的《兵法》。這兩部書,社會上流傳很廣,所以我不加論述。只評論他們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況。俗話說:“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孫臏算計龐涓的軍事行動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卻不能預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吳起向魏武侯講:憑借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他(指吳起)一到楚國執政,卻因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結果死得很慘(被反對吳起的人,用亂箭射死)。可悲可嘆啊!”
正是:
“人皆知滌其器,莫知洗其心。”(唐代馬總)。
“茍能以攻人之心攻己,則過失不勝其攻矣。”(宋代王令)。
“見利思義,見賢思齊。”(古訓)。
“身加一日長,心覺去年非。”(唐代劉禹錫)。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九
戰國時期,衛國出了一位軍事家吳起。他本是孔子的弟子曾參的學生,后來喜歡鉆研兵法,逐漸與大軍事家孫武齊名。他去過很多諸侯國,要么得不到重用,要么立功后被小人。困頓之時,吳起聽說魏文侯特別賢明,便去魏國投奔他。
魏文侯聽說吳起謀略過人、軍事才能杰出,便任命他為將軍,率兵攻打秦國。吳起不負眾望,連續攻克五座城邑,立了大功。魏文侯大喜,派他駐守離秦國很近的西河(今陜西合陽一帶),還提升他為西河太守。
那時候,秦國的國力比魏國雄厚,在戰場上也常常打敗魏國,秦國的士兵便有點看不起魏國。西河是位于兩國交界處、鄰近秦國的一個小城。秦國士兵常常來騷擾,殺人、放火、搶劫,百姓過不了安定的生活,人心惶惶。
吳起上任后,想打敗秦國的士兵,但苦于手下兵力不足。他想臨時征兵,但百姓連年被秦兵騷擾,早巳不相信西河的官吏,沒人愿意報名。吳起苦思冥想,覺得如果想征募足夠的士兵,必須先恢復百姓對官吏的信任。怎么才能做到呢?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二天一早,進出城門的百姓發現,北門旁邊豎起了一根車轅,城門邊還貼著一張告示:“誰能把這根車轅扛到南門,太守就賞給他幾畝良田和一套上等住宅。”告示上還蓋著“西河太守”的大印。
百姓們議論紛紛。這根車轅誰都扛得動,扛起來走到南門也并非難事。太守為什么讓大家做這樣一件小事,還要給這么豐厚的獎賞呢?不會是耍什么花招吧?眼看著太陽移到頭頂,又逐漸偏西,天都快黑了,車轅還在那里,沒人敢扛。
這時候,一個十多歲的男孩子路過北門,鉆進人群看了告示,半信半疑地問看守的士兵:“這是真的嗎?”
士兵看了他一眼,說道這是太守的命令,怎能有假?”
男孩年輕氣盛,決定試一試。他扛起車轅,邁開大步,沿著大路向南門走去,身后跟著一大群看熱鬧的人。大家指指點點,想看看太守的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
到了南門,男孩放下車轅,跟著看守的士兵進了太守的府第。不一會兒,他拿著太守賞的田契和房契,高高興興地出來了。看熱鬧的人這才明白,原來太守沒跟大家開玩笑。
不久,吳起又在東門外放置了一石紅豆,告示道:“誰能把這石紅豆搬到西門外面,也賞幾畝良田和一套上等住宅。”百姓知道太守沒有戲言,爭先恐后地去搬紅豆,果然得到了許諾的賞賜。這樣一來,周圍的百姓都知道太守言出必行、重視誠信,又開始信任西河的官吏。吳起見時機已經成熟,下令道:“明天我要攻打秦國的城池。誰能先登上城墻,就封他做國家的大夫,還要賞給他上等的住宅和田地。”百姓踴躍報名參戰,吳起短時間內就征集了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他率領軍隊大舉攻城,士兵人人爭先,奮勇作戰,很快攻下了秦國的城池,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吳起立車轅、置紅豆,對聽命的百姓重加賞賜,目的是以誠實守信來取信于民。賞賜之物看似貴重,卻比不上百姓的信任。一旦百姓對官府信任有加,便能為它奮勇殺敵、赴湯蹈火。幾十年以后,商鞅在秦國變法,也采用了南門立木的方式取得百姓的信任,也許是仿效了吳起的做法吧!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十
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列那狐的故事》。這本書中的主人公狐貍列那的聰明才智深深的震撼了我。列那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從一些狡猾的人中得到了很多的好處與東西。因此,我十分佩服列那的聰明才智,我希望可以想它一樣足智多謀。
像這本書里的列那狐一樣,列那狐干過許多壞事。比如戲弄葉森格倫、騙特路恩、捕公雞向特雷等等。可他也是憑借了自己的小聰明才一次又一次地躲過各種懲罰。他在每一次行動中表現出來的機智和聰慧,卻又讓人不能不佩服、不喜愛。我對列那的聰明印象非常深刻,特別是“偷魚記”。一年冬天,列那家什么也沒有了,他無可奈何地出了門,尋找食物。他發現一輛魚車開來就于是他躺在地上裝死。車上的人們見是一只狐貍,認為很值錢就撿起來了,列那上車大吃一頓還帶了好多魚給家人。不都體現了列那狐的足智多謀嗎?雖然他的這些舉動讓動物們恨之入骨,但是列那狐的聰明才智讓它在動物中占據上風,它用自己的智慧教訓了那些貪婪的大臣貴族。它對于比自己強大許多的獵人、獅王、公狼、大熊,沒有害怕得一味忍讓,而是憑借自己的智慧與他們周旋。同時也諷刺了那些愚笨的、貪婪的人物,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多交好的朋友,不能與壞人在一起,對付壞人就得用智慧,不能靠蠻力來解決事情。
而且,列那狐不僅勤勞聰明,而且非常愛家人。每次它都把好的東西留給家人,自己吃差的。有一次,它從漁夫那里弄來許多鰻魚,把它們全部給家人吃了,雖然它非常喜歡吃鰻魚,可自己一條也沒吃。狐貍也并不是最狡猾的,他們也有感情。
我決定要好好學習,以后變得聰明起來,做一個聰明的人。列那臨危不懼的精神也很值得我去學習,每一次面對危險,列那總是冷靜地去面對,去思考怎樣解除危險每一次它都可以化險為夷,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懂得靈活運用身邊的一切事物,還用智慧教訓了那些貪婪的人。
《列那狐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淺,我永遠不會忘記它。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十一
據漢代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記載,戰國時代,魏國人吳起(約前440-約前381年)曾先后在魯、魏、楚三國做官。他在魯國時,齊國人來攻打魯國。魯國因為吳起有一定的將才想要任命他做將軍,率兵與齊軍作戰。但由于吳起娶了齊國女子為妻,魯國懷疑他與齊國的關系,對任命他做將軍一事遲疑不決。
在這種情況下,吳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殺死了,以表明他與齊國沒有什么關系。魯國最終任命吳起為將軍。吳起做將軍后,率兵攻打齊軍,把齊國打得大敗。這個故事說明,吳起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忍心殺害自己的妻子,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后因以“殺妻求將”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祿的行為。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十二
他向朋友借了一條船,在燕子的指引下出發了,由于食物不多,一路上鴨子捕到了很多飛魚,海豚還給他們送來野蔥。一天傍晚突然狂風大作,船身顛簸厲害,原來船身被砸出一個大洞,海水只往里灌,醫生讓鴨子游到岸邊,把繩子綁著椰子樹上,隨后大家便順著繩子爬上岸,我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了下來,好驚險呀!天晴后他們繼續向猴子國進發,沒想到半路上遇到懸崖,一只老猴子大喊一聲:“孩兒們,橋,橋,橋——快造出一座橋”一眨眼功夫,懸崖上出現了一座用猴子的身體連接成的橋,我感到十分震驚。
醫生好不容易到了猴子國,便在那里忙開了,叫人搭草房,把沒生病與生病的猴子隔離開來,給沒生病的猴子注射疫苗。于是醫生便給其他動物寫信,比如獅子國、豹子國、羚羊國等,叫它們協助照顧猴子。獅子國的國王是個傲慢的家伙,它來到猴子國對醫生說:“我們是獸中之王,為什么要照顧那些骯臟的猴子,還不如把它們當做零食吃了差不多。”但是獅子王回家以后看見自己的孩子病得很厲害,王后咆哮起來:“你這個沒用的家伙,竟然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杜立特醫生,現在誰都知道他會給動物看病,你竟然對他這么無禮,你快點把孩子抱過去,給他道歉,請求他的原諒。”獅子王只好羞著臉給醫生道歉,醫生不計前嫌,把他孩子病治好了。原來再厲害的動物也有求于他人的時候,讓我懂得了樂于助人的道理。獅子王派獅子照顧猴子,見獅子國都如此,其他動物都紛紛來照顧猴子。
杜立特還干了幾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創建動物郵局,乘巨型海蝸牛在海底行走,組建動物馬戲團,成立了動物花園,到月球上探險等。什么困難的,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杜立特醫生那里都迎刃而解。從中我看到了杜立特醫生優秀的品質——勇敢、樂觀、充滿愛心、富有同情心。
一天,一只流浪狗路過家門口,我見它可憐巴巴的望著遠方,好像在尋找什么,此刻我多想成為杜立特醫生,因為他懂得動物語言,可以跟狗聊天做朋友。我隨手拿了兩根骨頭扔給它吃,狗感激的看著我,然后跑上前去津津有味地啃了起來,吃完后它便朝我搖搖尾巴,像是在感謝我給的“大餐”。哦,原來跟動物做朋友是件很容易的事!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十三
吳起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地位很高,和兵圣孫武差不多,被稱為吳子,著有《吳子兵法》。吳起是戰國時期衛國人,少年時候家里比較有錢,大概有些虛榮心,傾家蕩產謀求當官,卻始終沒混上一官半職。他家鄉的人嘲笑他,吳起一怒之下,殺了三十幾個嘲笑過他的人,奔出了衛國東門,與他的母親訣別說:“我吳起不做卿相之類的大官,決不再回到衛國。”吳起逃出了衛國,拜大儒曾子為師學習仁義道德,他母親去世的消息傳來,曾子以為吳起會趕回去奔喪,誰知第二天吳起若無其事照常來上課,曾子驚訝地詢問吳起,吳起滿不在乎地回答:“母親既然已經死去,趕回去也無濟于事,還不如繼續追求學問。”這讓曾子很看不起,便與他斷交了。
吳起被曾子趕走后,來到了魯國學習兵法。當時齊國攻魯,魯國打算用吳起為將,但是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國君表示出懷疑的意思,吳起了解后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妻子殺掉,于是魯國用吳起大破齊軍。吳起殺妻的行為并不為世人所認可。當年齊桓公威震天下時,易牙殺子烹成美食取悅桓公,管仲認為這種違反人倫的舉動十分可疑,以為“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將何有于君!”桓公不信,繼續信任易牙。管仲死后,桓公有病,易牙作亂,桓公求一飲一食而不得,病死。吳起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地位很高,和兵圣孫武差不多,被稱為吳子,著有《吳子兵法》。吳起是戰國時期衛國人,少年時候家里比較有錢,大概有些虛榮心,傾家蕩產謀求當官,卻始終沒混上一官半職。他家鄉的人嘲笑他,吳起一怒之下,殺了三十幾個嘲笑過他的人,奔出了衛國東門,與他的母親訣別說:“我吳起不做卿相之類的大官,決不再回到衛國。”吳起逃出了衛國,我想象中的圣誕節_300字,拜大儒曾子為師學習仁義道德。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十四
魏文侯死了以后,他的兒子當了國君,這就是魏武侯。有一天,魏武侯帶領大臣們乘坐大船,沿黃河順流而下。船行在黃河中央,魏武侯站在船頭,看著黃河宏大磅礴的氣勢,感慨頗多,便回過頭來對吳起說:“你看這大山,這大河,多么壯觀、多么險要啊!真是我們魏國的珍寶啊!”他滿以為吳起會贊同,沒想到吳起卻講出下面一番大道理來:“君王,成就大業依靠的是國君的仁慈和美德,而不是靠山川的險要。古代三苗氏兇暴好殺,不修德行,不講信義,他們擁有洞庭湖和彭盞湖,想憑借這些險要的地勢阻擋大禹,最后怎么樣,不還是被提倡仁德的夏朝滅亡了嗎?夏朝的最后一個王夏粱,不施仁政,殘暴昏庸,致使民心離散。再看看他的領土,西有滔滔黃河,東靠高大的泰山與華山,南邊是高峻的伊闊山,北面是艱難曲折的羊腸坂,這些地方足夠險要吧,但仍然不能阻擋商湯的進攻,最后被商朝滅掉,整個國家也被商湯占有。商朝最后一個王殷紛,暴虐百姓:殘殺大臣,最后眾叛親離,雖然擁有太行山和黃河這些天下最重要的軍事要地,還是低擋不住周武王的仁義之師,逃不脫滅亡的命運。由此看來,一個國家政權是否穩固,在于國君有沒有美德,能不能讓百姓得到好處,而不在于擁有多少險峻的山水,占據多少地理上的險要。如果君王您不修仁德,現在和您同乘一條船的人,也難保不成為您的仇敵!”魏武侯聽了他的話,連忙點頭,說:“你說得真對!”
吳起做西河郡守,很有政績,名聲一天比一天大。后來,魏國設置了相國,由田文擔任。吳起認為自己的功績比田文高,心里忿忿不平,總想找田文理論一番。
他就找到田文說:“我想和您比一比功勞,比一比才能,你看怎么樣啊?”田文一聽這句話,就知道他來者不善,但還是和氣地回答說:“好的,吳將軍您請說吧。”吳起就問:“那我先問問你,帶兵打仗,讓士兵心甘情愿地為國作戰,讓敵國不敢輕視魏國,你說我們倆誰更厲害啊?”田文回答說:“當然是將軍您啊,這點我哪能比得上您啊?”吳起一聽這話,就更看不起田文了,又問他:“那我們再比比其他的。說到管理老百姓,發展生產,讓國家富強,我們兩個人,你說誰厲害?”田文還是低聲下氣地說:“這點我也比不上吳將軍您啊。”吳起更加高興了,連看都不看田文一眼,趾高氣揚地說:“那你再說說,鎮守西河,抵抗秦國的進攻,打敗韓國和趙國,去攻占他們的土地,我們倆相比誰更厲害?還是我吧?”田文連忙點頭,說:“當然還是將軍您啊!我怎么能和您相比呢?”
這時的吳起,滿以為田文在自己的逼問下,會主動讓出國相的位置,就馬上接著說:“那我就不懂了,論帶兵打仗,你不如我;論治理百姓,你也不如我.論鎮守西河,抗拒秦軍,你還是不如我,那為什么現在你是國相,而我只做個西河郡守呢?”田文見吳起說出了自己的真正意圖,便回答說:“吳起將軍,上面的三點,我確實是不如您,但是國君讓我當國相,自然有他的道理。您想想,現在國君剛剛即位,年齡不大,沒有太多的政治經驗,不但大臣們對他能否治理好國家都心懷疑慮,而且就連百姓們不大信服。魏國國內,隱藏著許多不安定的因素,您說,這種情況下,是讓您來處理國家大事好呢?還是讓我來處理國家大事好呢?”
聽了這句話,吳起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想自己的身份和才能在穩定國家政局方面確實不如田文,然后誠懇地說:“應該讓您來掌管國家政務!”田文接著說:“這就是我的`優勢所在,也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吳起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從此以后,再也不敢看不起田文了。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十五
吳起,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吳起是一位軍事和政治上的鬼才,吳起的一生中毫無敗績,可以說是不敗的軍神,在政治上提出的改革方案,令魏國和楚國成為當時戰國的霸主,吳起在作戰上號令嚴明,在尋常的出征途中愿意和普通士卒同甘共苦,贏得了士卒的愛戴,以至于士卒為其戰死亦在所不惜。吳起在軍制的改革拋棄了當時軍事上士卒作戰不積極的弊病,使所仕國家的軍事強于其他國家,正因此才能抵御強國的入侵,侵占小國的領土。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十六
·利用這次的假期,我從一堆中小學生網絡讀篇目中選中了它——《科學機遇故事》,科學機遇讀后感。這對我來說,即是一個作業的要求,也是一次打發時間,開拓視野,陶冶情操的機會。
還有一種傳說是,笛卡爾夢見長官檢查軍營時把兩支箭搭成了一個十字架,這就成了一個直角坐標系,與時他受到啟發。所以,有人說:“偉大的發現往往是科學征途中的副產品。”
而阿基米德,則是在一次洗澡時。發現發現自己站起來,浴盆中的水就下降,蹲下去,浴盆中的水就上升,從而引發了他對檢驗金冠真假的思考,發現了用測量體積的替代法來不破壞金冠又檢驗了金冠的真假。
這本書,既有趣,又能引人深思。其實,科學家的發現與靈感,都是來自生活之中的,你看,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浴盆之中發現了測量體積的替代法,笛卡爾從夢中發現幾何,而他們的生活環境與我們的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們有和他們一樣,洗澡、做夢,那為什么他們能發現而我們不能,我想,原因就在于他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個冷靜的,善于思考的頭腦。
用眼睛去認真的觀察生活,用冷靜的頭腦去思考生活,你會發現,科學并非想象的那么遙遠,它其實就在你身邊。你離科學只有一步之遙!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十七
魏國國相田文死了以后,公叔座接替他當上了國相,而且還娶了魏國的公主做妻子。公叔座聽說吳起曾經和田文比試誰的功勞大,害怕他也會這樣對待自己,威脅自己的相位。他想除掉吳起,然而又無良策,只能整天在家唉聲嘆氣。一天,一個聰明的下人知道了他的心思,就對他說:“大人,您要想把吳起趕走,那還不簡單?只要一個小小的主意就行了啊。”公叔座一聽,非常高興,連忙問下人說:“你快說,有什么好辦法?”下人附著公叔座的耳朵說道:“大人,吳起這個人,為人韋儉而且清正廉明,但是又非常愛面子,喜歡別人夸他。大人您只要對大王說:‘大王,吳起那么有才華,既能帶兵打仗,又能管理國家和百姓,而我們魏國國土那么小,又和西方強大的秦國相鄰接。他肯定不會在我們魏國這樣的小國呆下去,一定會有其他的打算的。’那時大王肯定就會對他產生懷疑,并且間您:‘那該怎么辦呢?’您就對大王說:‘大王可以把公主殿下許配給吳起做妻子,來觀察他到底有沒有永遠留在魏國的打算。如果吳起拒絕娶公主為妻的話,那就說明吳起不打算在魏國長住;如果他愿意娶公主為妻,那自然就說明他以后要永遠呆在魏國。那大王您也就能放心了。’等到大王下令把要公主許配給吳起的時候,大人您再找個機會,邀請吳起來家里面,讓他親眼看看公主是怎么對待自己的丈夫的。但是大人您事先要和公主商量好,假裝讓公主生氣,讓公主表示看不起你。到時候,吳起看見魏王的公主連您這個7}相大人都看不起,就會擔心她更看不起自己這個小小的將軍了。那樣,他自然就會拒絕大王的美意。如此一來,他只能離開我們魏國了。”
對公叔座的詭計一無所知的吳起,果然中了他設下的圈套。吳起在公叔座家做客時,只見公主對國相大人呼來喝去,根本不當個人看,十分吃驚。時隔不久,魏武侯提出將公主許配給吳起,吳起委婉地拒絕了。干是,魏武侯當真懷疑吳起是不是有另投他國的打算,慢慢地就疏遠吳起,不再信任他。吳起見狀,害怕魏武侯下令降罪給自己,馬上逃離了魏國,去了楚國。
這時的吳起,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剛學完兵法沒什么名氣的吳起了。因為打了很多的勝仗,他在諸侯國當中已經有了很大的名氣。楚悼王早就聽說吳起很有才華,知道吳起到達楚國,就馬上派人四處打聽吳起的消息。找到吳起后,楚悼王就封他做楚國的國相,讓他輔佐自己,治理楚國。
吳起當了楚國國相以后,沒有辜負楚王的厚望,馬上著手進行各種改革。他進一步明確了楚國的法令,堅決按照法令辦事;命令下達了,就一定執行。他還淘汰并裁減了一些沒有什么作用的職位,廢除了一些和國君以及公侯關系非常疏遠的人的貴族地位,將原本用于養活這些人的財物用來培養軍隊。吳起致力于提高楚國士兵的素質,增強楚國的軍事力量,還揭穿了那些在楚國往來奔走、希望游說楚王進行連橫或者合縱的說客。就這樣,楚國逐漸強大了起來,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還討伐了秦國。
一個人有得意的時候,就肯定會有失意的時候。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非常擔心。而且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得罪了太多的貴族勢力。那些因為吳起改革而喪失利益的貴族們,一同謀劃,想害死他,但是苦于楚悼王對他非常寵信,一時也沒什么辦法。終于,楚悼王去世了。
那些被吳起得罪的人,馬上展開了行動。他們帶領著自己的部下,拿著弓箭,攻打吳起。吳起被迫跑進了停放楚悼王尸體的地方,但圍攻他的貴族們并不放棄,一直追到了楚悼王的尸體旁邊。吳起一看對方人多勢眾,就趴在楚悼王的尸體上。貴族們對他早就懷恨在心,現在好不容易等到國君去世,怎么都不能放過他,于是紛紛朝他的身上射箭。因為吳起和楚悼王在一起,他們雖然射殺了吳起,一些人的箭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體。
安葬完楚悼王,太子登基當上了國君。太子一即位,就下令把射中悼王尸體的人全部處死。那些為射吳起而射中了楚悼王尸體而被滅族的人,一共達70多家。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十八
戰國時期,吳起在魏國擔任將軍,由于很有才干,深得魏武侯魏擊的賞識,有心想提拔吳起。魏國宰相公叔擔心如果吳起得到重用,他的才能比自己要強得多,將來恐怕自己宰相的位置就不保啊。經過冥思苦想公叔終于有了主意,他一方面繼續與吳起交往密切,另一方面密切注意觀察魏擊的動向。
不久以后,魏擊打算任命吳起為大將軍而征求公叔的意見,公叔說,“吳起遠比我高,是作大將軍的最合適人選,如果任命他為大將軍,一定能夠使我國強大,不受其他國家的欺負。”停了一下,公叔又說,“不過,我聽說吳起私下里好像發牢騷說我們魏國太小,在這里無法完全發揮他的才能,他準備投奔別的國家。”魏擊聽了忙說,“這如何是好,吳起很會帶兵打仗,又了解我們的'國家機密,如果他要投奔他國,豈不危害我國的國家安全?”公叔說,“哦,這個消息也不太確切,我也只是道聽途說。這樣吧,我們可以事先考驗他一下,看他是否真心為我國效力。”魏擊忙問,“怎么考驗?”公叔說,“大王可以說要把公主嫁給吳起,如果吳起真心為我國效力,一定會非常感激大王而答應這門親事;如果吳起推托不肯答應,那就可以肯定他心懷二意。”魏擊說,“好,明天就給吳起提親。”
吳起的故事讀后感(模板19篇)篇十九
《拖鞋的故事》是我讀過與我最相似(感同身受)的故事之一。掩卷而思,書中描寫了小男孩穿拖鞋總是發出“嚓嚓”的聲音,在爸爸的多次教導后,他終于有所頓悟,爸爸也對他的表現甚感欣慰。
本文主要寫了小作者回家后非常累,他就穿拖鞋到自己的屋里,不過拖鞋總是發出“嚓嚓”的聲響。小作者覺得爸爸總是批評他是因為吵到了爸爸自己,可是爸爸卻說是為了樓下的人著想。但是剛開始小作者不是很理解爸爸的苦心,就和爸爸吵了一架。不過幸好最后他又在自我反省中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且最后還改正了錯誤。
從爸爸這方來說,小作者這樣是不對的。他沒想到如果樓下的人在休息時他卻穿著拖鞋發出“嚓嚓”的聲音會打擾到別人休息,如果他總是突然這樣,別人就會生氣。可能剛開始幾次別人忍著沒有找上門來理論,但是總有一天會惹惱別人,以至于讓別人找上門來理論,到時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是從小作者這方來說他的行為還是可以理解的。小作者一放學回家是很累的,再加上重重的書包帶來的負荷就更累了。人一旦累了就一定要休息的,小作者拖著腳走路可以讓他暫時放松得到休息。這樣他才會感覺到舒服,不過還是希望小作者不能因為勞累就影響到他人,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寫到這兒,我又想起那天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有天晚上,媽媽回到家時我剛從書桌旁走到客廳,當時拖鞋也發出“嚓嚓”的聲音。當我走到媽媽身邊時,媽媽對我說:“你走路不要總是發出‘嚓嚓’的聲音可以嗎?我們能抬起腳走路就抬起腳走路對吧?”當時我只是口是心非的答應了一句“好的”,猛然間想起《拖鞋的故事》爸爸對小男孩的教導,假如自己在學習時,爸爸或媽媽也穿拖鞋這樣走來走去,自己會不會生氣?此以后我只要聽到樓上有“嚓嚓”的聲音就會覺得很煩,也讓我更加下定決心自己要改掉這個壞習慣。
回味再三,《拖鞋的故事》不僅讓我懂得了做人要時刻為別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更讓我對拖鞋發出“嚓嚓”的聲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今后的學習中,我會將我自己學到的道理進行運用,讓我的生活充滿關愛與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