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計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對大家編寫教學計劃提供一定的幫助。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一
《水調歌頭》作為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明其意,懂其理,誦其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訓練學生朗讀詩詞的能力,借助聯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領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的真摯情感,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設計多種情境,讓生讀,思,品,說。在能力發展的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
八年級學生對詞不算陌生,對于詩詞的積累有一定的基礎,他們也很喜歡讀詩詞,但由于年齡及生活積累的局限,又使他們對于詞的意境、內涵及如何鑒賞難于把握。因此,教會學生如何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如何讀詞、鑒賞詞,應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2)反復朗誦,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過程與方法
(1)采取多種形式反復朗讀,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2)師生通過合作、研討、探究的學習方式品賞妙詞、佳句,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懷,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化修養。
(2)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1、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3、把握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變化。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二
學習欣賞詠月詩詞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傳統意識中,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不知道同學們在
往年看中秋圓月時有何感受?今天,我們不妨來欣賞宋朝著名詩人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賞《水調歌頭》
1、 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 學生讀書下注釋。
(2) 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 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后,教師總結點評)
(4) 全班齊讀
3、 疏通全文
(1) 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 小小組交流問題
(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 打出全文注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明確: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月光轉過朱紅色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5) 問:對照注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么?兩者聯系何在?
明確: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
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 問:比較《十五夜望月》,你喜歡哪一篇?講講理由。
5、音樂欣賞
(1) 播放王菲的 《水調歌頭》
(2) 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 學生總結
(1) 欣賞詩詞的方法
明確:第一步: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第二步:驅遣想象,再現情景。
第三步:誦讀品味,領會詩情。
(2) 由學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
明確: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于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作者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三、 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小作文:以“月”為話題,說自己想說的話。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三
1.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寫作背景。
2.理解詞的大意,感受詞中富有想象力的語言;品味詞的語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
3.體會作者豁達的心境,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樹立正確且積極的人生觀;體會詞中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理解詞的大意,背誦并默寫整首詞;品味詞的語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
感受詞中富有想象力的語言。體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傳達的是不為任何紛擾所動的曠達胸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則抒發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這兩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陽樓記》,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個擁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懷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一首詞《漁家傲》,讓我們再一次走近這位偉大的詞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號文正,北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發動的叛亂性戰爭。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這首詞就作于此時。
三、復習有關詞的基本常識。
詞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燕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于韻文的范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歌唱。
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調或詞牌,每個詞調都有限定的句數、字數、句式、聲律;詞的篇幅長短不一,可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詞的段落也有數種,一段的稱為單調,兩段的稱為雙調,三段或四段的稱為三疊或四疊,其中以雙調者為多,通常把雙調詞的第一段稱為上片、前闋或上闋,第二段稱為下片、后闋或下闋;詞的句式或整齊,如《浣溪沙》,或參差,如《漁家傲》,但絕大多數詞調的句式長短不齊,短者僅一字,長者達十一字,因此,詞又名長短句。
四、落實字詞。
五、朗讀詞。
1.教師范讀,糾正字音。
2.學生自讀,感悟文義。
3.學生齊讀,加強理解。
六、理解詞。
1.范仲淹所作的《漁家傲》描寫的是哪里的景致?從哪句詞體現出來的?
描寫的是邊塞之景,“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塞下”交代了寫作的地點,“秋來”寫了時間。“風景異”概括了這里景致的特點。
2.詞分為上闋和下闋,本詞的上闋以“異”字統領全文,詞中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的?
“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這里著重表現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與中原大不相同。
(1)雁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塞之地的荒涼。
(2)號角凄厲。“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夾雜著風吼、馬嘶的聲音,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
(3)重山疊嶂。交代了他們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處于偏遠之地。
(4)孤城緊閉。“孤”不僅僅交代所在城池的環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寫照。“閉”寫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氣氛,呈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
3.下闋則圍繞一個“情”字展開,結合語句體會詞人當時的情感。
(1)思鄉之情急切。“濁酒一杯家萬里”,“濁酒一杯”,舉杯消愁,消思鄉之愁苦;“家萬里”,可是家卻在萬里之外,形成強烈的對比,更突顯急切的歸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強烈。“燕然未勒歸無計”,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后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由此可以體會出作者的愛國之情。
在這雙重情感的積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滿地”,于是聽到羌笛悠揚的聲音,看到寒霜滿地的景致。“將軍白發征夫淚”也體現出將士們長期駐守邊塞的勞苦和感傷之情。
4.小結。
本首詞著力渲染邊塞的悲壯氣氛,抒寫了思念家鄉的情緒和抗擊侵擾、鞏固邊防的意志。此詞首開邊塞詞之作,其格調蒼涼悲壯,感情沉摯抑郁,一掃花間詞派柔靡無骨、嘲風弄月的詞風,它標志著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成為后來蘇軾、辛棄疾豪放派的先聲。
七、布置作業。
背誦《漁家傲》。
板書設計
漁家傲
范仲淹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為主題吟詩作賦,大量的詠月詩詞不斷涌現,請回顧我們曾接觸過的有關月亮的詩詞。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節,遙望明月,詞人蘇軾感慨良多,遂寫下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詞,體會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懷的。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開創了豪放派詞的先河,并精通棋琴書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字子由)被世人稱為“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節,當時蘇軾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貶謫,經歷十分坎坷,與此同時與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
三、朗讀詞。
1.教師范讀,糾正字音。
2.教師領讀,落實讀音。
3.學生自讀,感悟文義。
4.學生齊讀,加強理解。
5.指名朗讀,強化記憶。
四、理解詞。
1.請在本首詞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進行賞析。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為眾人知曉,并流傳甚廣。根據寫作背景我們知道,當時蘇軾與弟弟已六七年未見,他們飽受離別之苦,這句應飽含作者一種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誼天長地久,借此抒發自己對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傳達一種美好的祝愿之外,你還讀出哪些內涵?讓我們結合前文詞句詳加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詩人問月問天,表達了對天上宮闕的向往。之所以向往是由于作者在現實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宮,并充滿了無限的期待。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詩人要乘風歸去是想離開現實直奔天宮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又恐”,說明他又有所顧慮,未能忘情于現實。月下起舞令詞人陶醉,這里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生活的美好。此時,天上和人間,理想和現實,使他產生一種矛盾的心理,欲登瓊樓玉宇,卻又留戀美好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此句寫景表現出作者因為思念而心緒不寧、輾轉難眠的情景。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表現作者對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與弟弟天各一方的遺憾和無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歡離合、月的陰晴圓缺這一自然的普遍規律來自我安慰,自我釋懷。在安慰的同時也傳達了自己的真摯感情:既然人世間有許多離別、不圓滿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與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平安,雖遠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結。
此時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而是延展開來,以此祝愿天下人,更加突顯其博大、豁達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積累以下蘇軾的兩首詩詞,可選取感興趣的一首加以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業。
背誦《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四
一、 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 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一、 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一、 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二、 提高欣賞能力,情感體驗深刻。
錄音小黑板
一課時
一、 導入:中秋的月亮皎潔無暇,舉家團圓的人們其樂融融,可是,在這本應團圓的日子里,又有多少離人看著這明月,黯然神傷。
二、 聽朗讀錄音,感知全詩
1、 教師播放錄音
2、 學生仔細聆聽
三、 寫作背景介紹
1、 學生匯報收集的材料
2、 教師補充介紹
四、 初讀全詩,領會意境
1、 學生翻譯全文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交流。)
2、 提問:這首詞描繪了什么樣的情景呢?
五、 再讀文章,體會感情
1、 抓住重點詞句,說說作者表達的感情
(學生抓住文章中的語句,結合自身的感受說一說對這首詞的理解。)
六、 課外延伸,拓寬知識。
1、 提問:你們還能說一些詠月的詩句嗎?
2、學生交流匯報課外收集的詩句。
七、 聽音樂,加深體驗。
1、 教師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圓》音樂。
2、 學生仔細聽音樂。
(提問:這兩首曲子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你能聽出來嗎?)
八、配樂朗誦,加深印象。
學生集體朗誦。
九、課堂小結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五
[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詠月名句的收集和詩歌鑒賞。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同學們,我們一起坐在這里,聽著悠揚的曲調,在這屏幕上欣賞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們一起由歷史的長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國古代,有很多文人,他們在欣賞中秋月的時候,產生了很多感觸,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就是大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詠月詞。
我們先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的詞評家胡仔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余詞盡廢”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這首詞是一朵特別美麗的奇花,當它開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從“余詞盡廢”,可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之高。那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首詞。先了解作者。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們再了解一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哪一句話提示了我們作者寫作的背景?(小序)
總結:中秋時,大醉時。(看屏幕,補充介紹)
3、介紹“詞”的體裁。
給紅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體朗讀。
1、播放朗讀。
2、學生跟讀。
3、齊讀。
1、讀完了課文,我們就初步理解了課文的意思。要想讀得聲情并茂,我們還要學習課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
提問1、根據課文注釋,發揮想象,再現這首詞描繪的情景。
出示每個詩句的畫面,同學描述,教師總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宮中的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分析:詩人問月問年,發揮了奇特的想象。表達了對天上宮闕的向往。為什么向往呢?因為作者政治失意,內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
分析:詩人為什么想要乘風歸去?想要離開現實,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說明他又有所顧慮,未能忘情于現實。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哪比得上人間?
分析:月下起舞令詞人陶醉,這里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現實。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地掛在雕花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分析:這三句寫月光的轉移。“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這就過渡到了下面的懷人。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有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內心矛盾有沒有得到解脫呢?解脫了,通過自我安慰。人事無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歡離合也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就不必為此悲傷,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認識到現實的美好,認識到現實總有不完美的地方,戰勝了自己消極地想要離開現實的念頭,表現了作者的樂觀、曠達的胸懷。
2、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3、上下闕主要寫什么?怎樣聯系起來的?(提示:古代詩詞常常先寫景,后抒情)
上闕:望月(寫景)下闕:懷人(抒情)
聯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這首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喜歡的理由。
自由發言,領會詞意,詞人的感情。
5、作者對人生的感悟表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6、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7、總結:學完了這首詞,我們深刻地認識了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一生時常處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爭。但他卻始終有著那么樂觀的精神,那么寬闊的胸襟。不因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棄,不因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讓我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在文學史上,還有很多優秀的詠月詩詞,有的優美動人,有的沉郁深刻。說說你收集的詠月名句,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分析:說說喜歡某首詩的道理,可以從分析其思想,鑒賞其藝術著手。
出示范例,學生思考討論,可寫個大意。
聽音樂可放聲跟唱。加強背誦。聽完一遍,回到首頁齊讀課文。(或背誦)
1、背誦這首詞。
2、將剛才交流的你喜歡的一句詠月詩詞及喜歡的理由寫成200字的短文。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六
誦讀課文,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詩歌的能力;設置情境,引導想象,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內心感受,從而把握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課前講話:
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是我給你們上的最后一堂課。為此,老師想給同學們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就在后面。對啦,今天學校領導和語文組全體教師都來到了我們班,一起見證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美好時光,也為一睹我們185班同學的風采。相信你們能用你們的妙語連珠,用你們的真知灼見,用你們熱情似火讓在座的老師嘆為觀止,有沒有信心?(有!)會不會喜歡老師后面送的禮物?用掌聲來給我答案,也讓后面的老師感受一下你們的熱情。(掌聲熱烈)
二、猜謎導入:
打開書191頁,板書:水調歌頭
三、解題:
1、“水調歌頭”是這首詞的什么?(詞牌名)
2、請一名學生說說他了解的蘇軾。
師小結:是啊!蘇軾一生坎坷,官運不通,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學習課文: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正音、句讀。
2、自由朗讀——指名吟詩(扮蘇軾,表演讀,氣氛熱烈)——齊讀。
3、小組學習:質疑——釋疑。
4、分析:
(1)齊讀詞前小序,從小序里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作詞時間、當時情形及緣由。)
(2)速讀課文,小組交流,這首詞的上、下闕各寫了什么內容?請分別用兩個字來概括。(望月、思圓)
——孤寂、苦悶,與“高處不勝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淪落人。
(4)整個上闕,作者沒有只字片語涉及到孤寂,卻時時處處讓我們感覺到孤寂。這就是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老師也想讓同學們感同身受,發揮你的想象,假設你就是蘇軾,面對一圓月、一清影、一孤樹、一壺濁酒(老師即興作簡筆畫),極寫當時之孤寂、郁悶的心情。記得,要感動你我,必須得先感動自己,讓感動流瀉于我們筆端!
(學生寫作幾分鐘,后請幾位同學展示成果,師生評價。)
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橫,乃竹柏影也,微風輕拂,樹葉婆娑,沙沙作響,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竊竊私語。“我”雙眸癡癡凝望孤月,把酒臨風邀圓月,無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單,長夜漫漫何由徹。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釋懷,細心聆聽,共同感受《久別的人》(播放歌曲)
這首歌可以說是作者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他是多么渴望家人重逢、團聚,共享天倫之樂,來排遣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啊!所以呀,才有了下闕的懷人思圓。
(5)齊讀下闕,體會作者此時的心情怎樣?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曠達樂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自然規律。沒有離別的悲傷,哪來相逢的喜悅?更何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哪里月不圓,何處月無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輪圓月。
(6)此詞之所以為不朽之佳作,是因為它能引發讀者的共鳴。詞中的許多句子已成了我們今天許多人失意苦悶時心靈按摩的良藥。自由地朗讀詩歌,說說你對詞中哪句話感觸最深,結合實際,談談你的體會。(生各抒已見。)
師小結:是啊!人生是一道風景,快樂是一種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觀菊,冬賞雪,月圓是詩,月缺是畫。風柔雨潤,花好月圓,能不讓我們賞心悅目嗎?讓我們以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一起去聆聽一首旋律優美的歌《明月幾時有》,唱熟了這首歌,詞你也就能背了。一舉兩得哦!
四、唱“月”
(學生表現踴躍,唱到情深時哭了。)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 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 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 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配樂范讀、打拍朗誦、足踏朗誦,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2. 利用“主題”來建構以中秋月亮為題材的詩詞從而學會對詩詞的對比、區分與整合。
3. 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誦詩-析詩-品詩。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以次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創造,溝通課內外,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審美情趣,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領會詩意,體會詩意,并積累名句。
重點突破:多形式反復誦讀,情景教學,名句賞析。
教學難點: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體味作品所蘊涵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
難點突破: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賞析、討論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鳴。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
2. 情景教學法
3. 討論點撥法
4. 古詩四步教學法
學習方法:
1. 朗讀理解
2. 小組合作
3. 發揮想象
教學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帶、多媒體課件、《明月幾時有》歌曲磁帶、《水調歌頭》書法作品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引詞)
二. 初步感知:教師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多媒體配以優美畫面
三. 指導學生朗讀:(誦詞)
(1.)教師范讀全詞(配以《春江花月夜》),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提示重點字讀音(多媒體出字)
闕(que)瓊(qiong)綺(qi)勝(sheng)
(2.)手打拍朗讀、足踏朗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跟讀)
要求: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3.)抽生讀,配樂。
要求:字正腔圓,正確斷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闕讀
要求:抑揚頓挫,略帶感情
四. 整體把握詩意(析詞)
(1.)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教師提供背景,學生參考助讀資料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知道學生解讀詩意
a.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
d.上下闕的聯系何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并作補充講解
我欲 何似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 熱愛人間 身世之感
又恐
無眠 但愿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難全
五. 品詩
(1.)學生發揮想象,描繪意境
教師利用音樂烘托,多媒體畫面激發興趣,散文描述來激發學生想象,并帶領學生進入意境
(2.)(學生活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自述眼前畫面,師生互相補充完整
(3.)問: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那些詞句上?
(學生活動)學生暢談對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拓展:
2. 名句互通,踏雪尋蹤、聯系課堂內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李白《把酒問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李白 《月下獨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六.總結:這首詞雖飽含人生哲學,但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感覺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說教。詞中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后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無悲觀消極情緒,卻是豁達樂觀的祝福。怪不得人們說:“中秋詞自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七.齊誦本詞。要求:沉浸詞中,飽含感情,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全詩高潮。
八.布置作業:美好的詩詞意境總能引發人們無窮的創造。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畫一幅簡筆畫或編一段舞蹈或創造一幅書法作品或制作電腦動畫。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
一. 引詩——“含月”詩句
二. 誦詩
我欲 又恐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 熱愛人間 身世之感
何似
三. 析詩——
無眠 但愿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難全
四.品詩:想象、口述畫面
五.拓展:欣賞、名句互通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八
《明月幾時有》選自初中語文新課標第五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詞。本單元詞曲五首形式不同,風格各異。都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詩詞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詩詞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和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并能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真摯感情。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能受到思想教育。
蘇軾,北宋中期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學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請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因此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使,寫此詩時年41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與弟弟分別達七年之久,無緣相見,時值中秋,月圓人不圓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寫下此詞。
2、學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學生,而且從初一開始我就側重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的朗讀積累的訓練,學生對古詩已有一定的積累,朗讀技巧也有掌握。學生已獲得一些讀詞的體驗,對詞中常見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鑒賞詩詞的基本方法。
1、通過聯想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其聯想和想象能力。能當堂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學生的朗讀、教師的引導點撥,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共同鑒賞。
3、引導學生走進蘇軾,體會他豪放的詞風,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重點:1、訓練朗讀能力,借助聯想和想象在古詩詞間運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2、積累名句,增強語言感悟能力,豐富語言寶庫逐步提高欣賞品位。
難點:1、深刻體會作品傳遞的情感,理解詩人胸襟抱負。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1、由學生過中秋的活動,引出中秋佳節的習俗、然后引到描寫月亮的詩歌,引入到本課中秋詩詞教學內容。
2。讓音樂繪畫走進課堂培養學生的美感。
3。朗讀。詞曲的朗誦和背誦是認識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學法指導:教師點撥,學生勤于思考,自主鑒賞。
教學方案
一、中秋話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剛剛過完中秋佳節,臉上還洋溢著中秋與親人團聚的喜悅,那么我們中秋節都參與了哪些活動呢?(學生隨意回答)中秋吃團圓飯,吃月餅,賞月是我們的傳統習俗,中秋節是個月圓人圓的日子。大家能說出我們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詩歌?(學生自由發言)
同學們平時對詩歌的積累很好,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于中秋的詩詞《水調歌頭》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既然如此,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千古絕唱”,來領略蘇軾筆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了解背景
了解本文的學習目標,本文的作者:學生自由說然后統一屏幕出示寫作背景
三、聽讀課文,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屏幕出示課文
聽讀后,學生明確誦讀詩詞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確朗讀要求
學生自由誦讀學生泛讀小組朗讀
四、初步感知明確結構
本詞詞共分幾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寫作的原因背景
正文部分有兩部分,詞的特點:上闋、下闋(上片、下片)文中有個字和這個字很相似闕
下面我們五個小組合作朗讀這首詞。1組小序,2、3組上闋,4、5組下闋
五、抓住語句感受畫面
朗讀這首詞,你眼前會有怎樣的畫面?從哪里發現的?找出相應的句子
師:此時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一幅畫面?
生2:我從“把酒問青天”讀出了詩人端著酒杯喝酒問天的畫面
師:你從哪里讀出詩人是端著酒杯?
生2:從“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師:不錯除此外,你還可以讀出怎樣一幅畫面?
生:從““起舞弄清影””可以讀出,詞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的影子。
六、還原背景,感受人物
師:大家把感受到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個畫面在這么一個有月的晚上,詞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關的動詞。
找一名學生讀,其他學生聽讀思考,找動詞
生:“欲乘”“歸去”“恐”“起舞”“弄”
師:詞人“欲乘風歸去”,想要到歸到哪里去?
生:瓊樓玉宇
生:“恐”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師:“勝”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經受
師、不能承擔沉重的負擔此時詞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師: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師:那是一種自我欣賞,一種自憐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這樣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師出示并解讀蘇軾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荊(荊國公王安石)是師,也不惟溫(溫國公司馬光)是隨神宗時: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先后被貶多處;哲宗時:廢新法,信舊黨,軾被召回,但與司馬光意見不合,不同意盡廢新法,而再次被貶以后新黨再得勢,他被遠謫惠州,瓊州;徽宗即位:蘇軾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終年65歲寫這首詞時,蘇軾政治失意,被貶在密州任太守)
師:大家結合蘇軾的坎坷人生,說說詞中涉及的“高處”“瓊樓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宮、朝廷
我們邀請一個學生,結合蘇軾的坎坷人生,朗讀上闋
七、誦讀品味,觸摸情感
邀請一同學朗讀下闋,我們邊聽讀邊思考從下闋中尋找詞人的心境,并找出相關的詞語。
生:此時詩人心情很難受,我從“照無眠”中讀出詞人現在“也不成眠”
生:“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詩人繼續把酒問天:“(月兒)你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
生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速快而輕松)
生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調緩而慢,最后用降調并帶拖音)
師:請問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師:句中的“全”應該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師:不錯,也可以理解為“周全”,大家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詩人的感慨
生: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啊
積極樂觀、豁達、曠達的胸襟(學生回答)
詞到這里詞人的情感達到最高潮了嗎?
生:沒有,最后的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看出詞人對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師:你理解這句子的內涵嗎?
生:只希望人長長久久,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師:你從哪里讀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師:你從哪里讀出是“共享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嬋娟;“嬋娟”這里指“月亮”
師:大家再能說幾個類似的月亮的別名嗎?
生1:玉兔
生2:玉盤
生3::嫦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師:多美的意境啊!請大家深情朗讀最后兩句,將其送給你最想送的人
(學生朗誦)
八、回看板書教師總結
文章上闕望月寫景,表達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懷恐懼的矛盾心情,下闕懷人抒情,表達對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兩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聯想的寫作手法,短短的詞中流露出情感起伏變化,苦悶—向往、矛盾—自嘲—憂憤—豁達———祝愿。情感起伏變化。全詩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曠達的胸襟。
再讀此詩歌,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
九、組內互讀達到背誦
十、作業鞏固積累詩詞
十一、板書設計
小序:時間緣由
上闋:望月欲歸–恐舞弄
下闋:責月懷人悟理
樂觀、曠達的胸襟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九
教學目標:
一、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教學重點:
一、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難點:
一、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二、提高欣賞能力,情感體驗深刻。
教學工具:
錄音小黑板。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導入:中秋的月亮皎潔無暇,舉家團圓的人們其樂融融,可是,在這本應團圓的日子里,又有多少離人看著這明月,黯然神傷。
二、聽朗讀錄音,感知全詩。
1、教師播放錄音。
2、學生仔細聆聽。
三、寫作背景介紹。
1、學生匯報收集的材料。
2、教師補充介紹。
四、初讀全詩,領會意境。
1、學生翻譯全文。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交流。)。
2、提問:這首詞描繪了什么樣的情景呢?
五、再讀文章,體會感情。
1、抓住重點詞句,說說作者表達的感情。
(學生抓住文章中的語句,結合自身的感受說一說對這首詞的理解。)。
六、課外延伸,拓寬知識。
1、提問:你們還能說一些詠月的詩句嗎?
2、學生交流匯報課外收集的詩句。
七、聽音樂,加深體驗。
1、教師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圓》音樂。
2、學生仔細聽音樂。
(提問:這兩首曲子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你能聽出來嗎?)。
八、配樂朗誦,加深印象。
學生集體朗誦。
九、課堂小結。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十
《水調歌頭》選自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古代詩詞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詩詞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和繼承祖國的優秀的文化遺產,并能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體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的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知識目標。
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借助聯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想和想象。
聯想和想象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景創設法、設疑導思法、討論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課時。
1、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指導學生預習,查詢有關作者和理解詩詞的資料。
2、課堂上展開多邊活動,師生互動,學生討論,師生協同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讓音樂、繪畫走進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美感。
接下來老師再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想想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最后老師給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并請同學們猜想作者在這首詞中借月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全面,教師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聯系自己在課外所查詢的資料。)。
4、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發言后再齊讀全首詞。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
2、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配樂朗讀,品味意境。
1、回憶自己曾經遭遇過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把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2、今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后,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呢?談談自己的看法。
3、教師小結: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呢?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1、熟讀背誦。
2、根據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十一
水調歌頭》作為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明其意,懂其理,誦其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訓練學生朗讀詩詞的能力,借助聯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領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的真摯情感,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設計多種情境,讓生讀,思,品,說。在能力發展的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詞不算陌生,對于詩詞的積累有一定的基礎,他們也很喜歡讀詩詞,但由于年齡及生活積累的局限,又使他們對于詞的意境、內涵及如何鑒賞難于把握。因此,教會學生如何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如何讀詞、鑒賞詞,應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2)反復朗誦,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過程與方法。
(1)采取多種形式反復朗讀,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2)師生通過合作、研討、探究的學習方式品賞妙詞、佳句,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懷,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化修養。
(2)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3、把握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變化。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十二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配樂范讀、打拍朗誦、足踏朗誦,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2.利用“主題”來建構以中秋月亮為題材的詩詞從而學會對詩詞的對比、區分與整合。
3.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誦詩-析詩-品詩。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以次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創造,溝通課內外,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審美情趣,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領會詩意,體會詩意,并積累名句。
重點突破:多形式反復誦讀,情景教學,名句賞析。
教學難點: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體味作品所蘊涵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
難點突破: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賞析、討論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鳴。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3.討論點撥法。
4.古詩四步教學法。
學習方法:
1.朗讀理解。
2.小組合作。
3.發揮想象。
教學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帶、多媒體課件、《明月幾時有》歌曲磁帶、《水調歌頭》書法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引詞)。
二.初步感知:教師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多媒體配以優美畫面。
三.指導學生朗讀:(誦詞)。
(1.)教師范讀全詞(配以《春江花月夜》),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提示重點字讀音(多媒體出字)。
闕(que)瓊(qiong)綺(qi)勝(sheng)。
(2.)手打拍朗讀、足踏朗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跟讀)。
要求: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3.)抽生讀,配樂。
要求:字正腔圓,正確斷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闕讀。
要求:抑揚頓挫,略帶感情。
四.整體把握詩意(析詞)。
(1.)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教師提供背景,學生參考助讀資料。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知道學生解讀詩意。
a.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
d.上下闕的聯系何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并作補充講解。
我欲何似。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熱愛人間身世之感。
又恐。
無眠但愿。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難全。
五.品詩。
(1.)學生發揮想象,描繪意境。
教師利用音樂烘托,多媒體畫面激發興趣,散文描述來激發學生想象,并帶領學生進入意境。
(2.)(學生活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自述眼前畫面,師生互相補充完整。
(3.)問: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那些詞句上?
(學生活動)學生暢談對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2.名句互通,踏雪尋蹤、聯系課堂內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六.總結:這首詞雖飽含人生哲學,但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感覺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說教。詞中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后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無悲觀消極情緒,卻是豁達樂觀的祝福。怪不得人們說:“中秋詞自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七.齊誦本詞。要求:沉浸詞中,飽含感情,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全詩高潮。
八.布置作業:美好的詩詞意境總能引發人們無窮的創造。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畫一幅簡筆畫或編一段舞蹈或創造一幅書法作品或制作電腦動畫。
一.引詩——“含月”詩句。
二.誦詩。
我欲又恐。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熱愛人間身世之感。
何似。
三.析詩——。
無眠但愿。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難全。
四.品詩:想象、口述畫面。
五.拓展:欣賞、名句互通。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十三
識記詞中的字詞。
1、能當堂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了解閱讀對話的三條基本途徑。
德育目標: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1)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
(2)閱讀對話的基本途徑及方法。
新授。
組織閱讀對話,引導誦讀感悟、合作探究。
多媒體。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1、放錄音泛讀,學生在聽的同時畫出停頓,揣摩語氣、語調。
2、學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詞,進一步了解全詞的內容。
3、找同學泛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并畫出詞中的生字詞。
4、全班齊讀,記憶好的同學可以背誦。
今天我們的學習采取一種新的方式,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
開展閱讀對話。有一句話說得好: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在和文學大師進行意味深長的對話。閱讀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過程。如何開展閱讀對話呢?我們可以嘗試從這三條途徑入手: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環境對話。
(1)學生對照課下注釋解釋全詞,理解全詞大意(小組討論)。
重點幾句話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其他同學還有疑難句子請提出來,大家討論。
(2)解決了文句的疑難,讓我們整體把握一下詞的上下兩闋的主要內容。
上闋:望月-思歸(寫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責月-懷人。(抒情)。
(3)詩詞總是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因此對其中精美的詞句要會賞析品味。你最欣賞詞中的哪一句,請說說你的理由。
讓我們再來朗讀這首詞,整體感知詞的內容,仔細品味精美的語言。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十四
《明月幾時有》選自初中語文新課標第五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詞。本單元詞曲五首形式不同,風格各異。都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詩詞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詩詞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和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并能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真摯感情。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蘇軾,北宋中期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學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請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因此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使,寫此詩時年41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與弟弟分別達七年之久,無緣相見,時值中秋,月圓人不圓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寫下此詞。
2、學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學生,而且從初一開始我就側重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的朗讀積累的訓練,學生對古詩已有一定的積累,朗讀技巧也有掌握。學生已獲得一些讀詞的體驗,對詞中常見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鑒賞詩詞的基本方法。
1、通過聯想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其聯想和想象能力。能當堂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學生的朗讀、教師的引導點撥,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共同鑒賞
3、引導學生走進蘇軾,體會他豪放的詞風,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重點:
1、訓練朗讀能力,借助聯想和想象在古詩詞間運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2、積累名句,增強語言感悟能力,豐富語言寶庫逐步提高欣賞品位。
難點:
1、深刻體會作品傳遞的情感,理解詩人胸襟抱負。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 讓音樂繪畫走進課堂培養學生的美感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剛剛過完中秋佳節,臉上還洋溢著中秋與親人團聚的喜悅,那么我們中秋節都參與了哪些活動呢?(學生隨意回答)中秋吃團圓飯,吃月餅,賞月是我們的傳統習俗,中秋節是個月圓人圓的日子。大家能說出我們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詩歌?(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平時對詩歌的積累很好,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于中秋的詩詞《水調歌頭》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 余詞盡廢”既然如此,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千古絕唱”,來領略蘇軾筆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學生自由說 然后統一屏幕出示寫作背景
三、聽讀課文、朗讀課文
生3:從““起舞弄清影””可以讀出,詞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的影子。
生:“欲乘”“歸去”“恐”“起舞”“弄”
師:詞人“欲乘風歸去”,想要到歸到哪里去?
生:瓊樓玉宇
生:“恐”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師:“勝”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經受 師、不能承擔沉重的負擔此時詞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師:什么意思呢?
出示背景:(教師出示并解讀蘇軾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荊(荊國公王安石)是師,也不惟溫(溫國公司馬光)是隨神宗時: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先后被貶多處;哲宗時:廢新法,信舊黨,軾被召回,但與司馬光意見不合,不同意盡廢新法,而再次被貶以后新黨再得勢,他被遠謫惠州,瓊州;徽宗即位:蘇軾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終年65歲寫這首詞時,蘇軾政治失意,被貶在密州任太守)
師:大家結合蘇軾的坎坷人生,說說詞中涉及的“高處”“瓊樓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宮、朝廷
師:這是一個帶著愁思的詞人,這是一個懷著矛盾心理的被貶臣子;此時詞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請從文本中尋找詞人的心境,并找出相關的語句 邀請一同學朗讀下闋,我們邊聽讀邊思考從下闋中尋找詞人的心境,并找出相關的詞語。 ? 生:此時詩人心情很難受,我從“照無眠”中讀出詞人現在“也不成眠”
生:“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詩人繼續把酒問天:“(月兒)你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
生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速快而輕松)
生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調緩而慢,最后用降調并帶拖音)
師:請問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師:句中的“全”應該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師:不錯,也可以理解為“周全”,大家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詩人的感慨
生: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啊
生:沒有,最后的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看出詞人對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師:你理解這句子的內涵嗎?
生:只希望人長長久久,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師:你從哪里讀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師:你從哪里讀出是“共享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嬋娟;“嬋娟”這里指“月亮”
師:大家再能說幾個類似的月亮的別名嗎?
生1:玉兔
生2:玉盤
生3::嫦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師:多美的意境啊!請大家深情朗讀最后兩句,將其送給你最想送的人 (學生朗誦)
文章上闕望月寫景,表達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懷恐懼的矛盾心情,下闕懷人抒情,表達對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兩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聯想的寫作手法,短短的詞中流露出情感起伏變化,苦悶-向往、矛盾-自嘲-憂憤-豁達---祝愿。情感起伏變化。全詩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曠達的胸襟。 再讀此詩歌,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
小序:時間 緣由
上闋:望月 欲歸 –恐 舞 弄
下闋:責月 懷人 悟理 樂觀、曠達的胸襟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十五
[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詠月名句的收集和詩歌鑒賞。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一起坐在這里,聽著悠揚的曲調,在這屏幕上欣賞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們一起由歷史的長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國古代,有很多文人,他們在欣賞中秋月的時候,產生了很多感觸,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就是大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詠月詞。
我們先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的詞評家胡仔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余詞盡廢”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這首詞是一朵特別美麗的奇花,當它開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從“余詞盡廢”,可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之高。那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首詞。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們再了解一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哪一句話提示了我們作者寫作的背景?(小序)。
總結:中秋時,大醉時。(看屏幕,補充介紹)。
3、介紹“詞”的體裁。
三、前提測評。
給紅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體朗讀。
四、朗讀訓練。
1、播放朗讀。
2、學生跟讀。
3、齊讀。
五、思考討論。
1、讀完了課文,我們就初步理解了課文的意思。要想讀得聲情并茂,我們還要學習課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
提問1、根據課文注釋,發揮想象,再現這首詞描繪的情景。
出示每個詩句的畫面,同學描述,教師總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宮中的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分析:詩人問月問年,發揮了奇特的想象。表達了對天上宮闕的向往。為什么向往呢?因為作者政治失意,內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
分析:詩人為什么想要乘風歸去?想要離開現實,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說明他又有所顧慮,未能忘情于現實。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哪比得上人間?
分析:月下起舞令詞人陶醉,這里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現實。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地掛在雕花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分析:這三句寫月光的轉移。“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這就過渡到了下面的懷人。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有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內心矛盾有沒有得到解脫呢?解脫了,通過自我安慰。人事無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歡離合也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就不必為此悲傷,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認識到現實的美好,認識到現實總有不完美的地方,戰勝了自己消極地想要離開現實的念頭,表現了作者的樂觀、曠達的胸懷。
2、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3、上下闕主要寫什么?怎樣聯系起來的?(提示:古代詩詞常常先寫景,后抒情)。
上闕:望月(寫景)下闕:懷人(抒情)。
聯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這首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喜歡的理由。
自由發言,領會詞意,詞人的感情。
5、作者對人生的感悟表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6、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7、總結:學完了這首詞,我們深刻地認識了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一生時常處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爭。但他卻始終有著那么樂觀的精神,那么寬闊的胸襟。不因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棄,不因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讓我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訓練。
在文學史上,還有很多優秀的詠月詩詞,有的優美動人,有的沉郁深刻。說說你收集的詠月名句,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分析:說說喜歡某首詩的道理,可以從分析其思想,鑒賞其藝術著手。
出示范例,學生思考討論,可寫個大意。
七、音樂欣賞。
聽音樂可放聲跟唱。加強背誦。聽完一遍,回到首頁齊讀課文。(或背誦)。
八、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將剛才交流的你喜歡的一句詠月詩詞及喜歡的理由寫成200字的短文。
九、退出課堂。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十六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配樂范讀、打拍朗誦、足踏朗誦,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2、利用“主題”來建構以中秋月亮為題材的詩詞從而學會對詩詞的對比、區分與整合。
3、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誦詩-析詩-品詩。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以次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創造,溝通課內外,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審美情趣,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領會詩意,體會詩意,并積累名句。
重點突破:
多形式反復誦讀,情景教學,名句賞析。
教學難點: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體味作品所蘊涵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
難點突破:
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賞析、討論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鳴。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情景教學法。
3、討論點撥法。
4、古詩四步教學法。
學習方法:
1、朗讀理解。
2、小組合作。
3、發揮想象。
教學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帶、多媒體、《明月幾時有》歌曲磁帶、《水調歌頭》書法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引詞)。
二、初步感知:教師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多媒體配以優美畫面。
三、指導學生朗讀:(誦詞)。
(1、)教師范讀全詞(配以《春江花月夜》),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提示重點字讀音(多媒體出字)。
闕(que)瓊(qing)綺(qi)勝(sheng)。
(2、)手打拍朗讀、足踏朗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跟讀)。
要求: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3、)抽生讀,配樂。
要求:字正腔圓,正確斷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闕讀。
要求:抑揚頓挫,略帶感情。
四、整體把握詩意(析詞)。
(1、)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教師提供背景,學生參考助讀資料。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知道學生解讀詩意。
a、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
d、上下闕的.聯系何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并作補充講解。
我欲何似。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熱愛人間身世之感。
又恐。
無眠但愿。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難全。
五、品詩。
(1、)學生發揮想象,描繪意境。
教師利用音樂烘托,多媒體畫面激發興趣,散文描述來激發學生想象,并帶領學生進入意境。
(2、)(學生活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自述眼前畫面,師生互相補充完整。
(3、)問: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那些詞句上?
(學生活動)學生暢談對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總結:
這首詞雖飽含人生哲學,但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感覺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說教。詞中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后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無悲觀消極情緒,卻是豁達樂觀的祝福。怪不得人們說:“中秋詞自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七、齊誦本詞。
要求:沉浸詞中,飽含感情,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全詩高潮。
八、布置作業:
美好的詩詞意境總能引發人們無窮的創造。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畫一幅簡筆畫或編一段舞蹈或創造一幅書法作品或制作電腦動畫。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等獎(匯總17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一、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教學重點:
一、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難點:
一、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二、提高欣賞能力,情感體驗深刻。
教學工具:
錄音小黑板。
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導入:中秋的月亮皎潔無暇,舉家團圓的人們其樂融融,可是,在這本應團圓的日子里,又有多少離人看著這明月,黯然神傷。
二、聽朗讀錄音,感知全詩。
1、教師播放錄音。
2、學生仔細聆聽。
三、寫作背景介紹。
1、學生匯報收集的材料。
2、教師補充介紹。
四、初讀全詩,領會意境。
1、學生翻譯全文。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交流。)。
2、提問:這首詞描繪了什么樣的情景呢?
五、再讀文章,體會感情。
1、抓住重點詞句,說說作者表達的感情。
(學生抓住文章中的語句,結合自身的感受說一說對這首詞的理解。)。
六、課外延伸,拓寬知識。
1、提問:你們還能說一些詠月的詩句嗎?
2、學生交流匯報課外收集的詩句。
七、聽音樂,加深體驗。
1、教師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圓》音樂。
2、學生仔細聽音樂。
(提問:這兩首曲子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你能聽出來嗎?)。
八、配樂朗誦,加深印象。
學生集體朗誦。
九、課堂小結。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