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于指導教學的一種規范化文件,它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方式等內容。教案模板能夠提供教師備課的思路和框架,使得教學過程更加有序和有效。小編搜集了一些創新性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一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2.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3.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多位數的讀、寫的練習。
練習一第1題:先回顧計數單位的順序,再根據書中的數據說說它們是幾位數,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進行讀、寫。
二、多位數的改寫。
練習一第2題:先復習多位數的不同數位上數字的不同意義。再進行數的改寫。
三、讀寫游戲。
同桌間進行的游戲:第1步一個同學讀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讀的數寫數,經過幾次讀數,兩人可交換角色;第2步一個同學寫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寫的數讀數,然后交換角色進行。在同桌練習的基礎上,可選派代表在全班進行比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多位數比大小。
做第4題:完成后說說比較的方法。
(一)組數游戲:
請每個同學準備一些數字卡片;然后請學生代表提出組數的要求,根據要求每個同學都擺一擺;接著,選擇一部分學生所擺的數,供全班觀察討論。
(二)有關近似數的練習。
討論括號內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書設計:練習一。
億級萬級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
13820000。
計數單位一千三百八十二萬。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二
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議論、交流、總結出結論:
算術平均數是加權平均數各項的權都相等的一種特殊情況,即算術平均數是加權平均數,而加權平均數不一定是算術平均數。
由于權的不同,導致結果不同,故權的差異對結果有影響。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課本習題8.2。a組(優等生)1、2、3b組(中等生)1、2。
c組(后三分之一)1、2。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三
加權平均數到底是不是教學中的難點,各有各的看法。這部分知識作為初中數學的一個學習內容,專門介紹了加權平均數的概念以及計算公式,在具體教學時,我對它的感覺總是有些兩難:覺得它既不是難點又是難點。
二是教材中在讓學生體會了上述加權平均數后,給出了加權平均數的計算公式,但這里的“權數”往往是用連比的形式或是所占百分比的形式體現了一組數據的重要程度,并且用一道例題改變其中的權數,討論哪個人會被錄用的問題,通過此例反映了權數的差異對結果(平均數)的影響,顯然權重不同,最終導致了結果的不同。由此發現,對“權數”的理解是否到位,制約了計算公式的運用。課堂上學生能仿照例題的模式去解決類似問題,但并不能從本質上理解這樣做的道理,而且,只要稍加變化學生就會出錯。所以,它又是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中我發現在學生運用加權平均數的公式解題時,導致出錯的原因就是直接弄錯了哪些數字是“數據”,哪些數字是數據的“權”,因而錯用了公式。這是學生的難點,也是課堂教學中要重點突破的`地方。首先要弄清學生對“權”重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基礎有差異,對本知識點的理解能力高低不同;大部分學生認為該內容看起來簡單易學,興趣不大。小學學生已經學習過(不加權)平均數的計算,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習慣于用所有數據之和除以數據總個數來求得平均數這一計算方法。在學習加權平均數時,易局限于以前的思路。
針對學情,在教學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廣度和深度,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聯系實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選擇典型練習,訓練要充分。加深學生對問題中的“權”重的理解,分清“數據”和“權”,從而減少錯誤的出現。想要學生準確的理解加權平均數中的“權”,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巧妙地利用學習中的思維定勢,對比小學所學的(不加權的)算術平均數和現在的加權平均數的區別及聯系,其實不加權的平均數并不是真正的“不加權”,而是各個數據的權重相等,都是“1”,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所有的算術平均數都是加權平均數,再以適當的實例讓學生對“權”的理解更加深入,只要學生真正明白“權”重的含義,也就可以突破學生學習的疑點,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四
1.一般地,如果有n個數,那么_______________,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2.如果數據2,3,x,4的平均數是3,那么x等于____________。
3.數據5,3,2,1,4,的平均數是____________。
4.已知1,2,3,,,的平均數是8,那么,,的平均數是____________。
5.某次考試,5名學生的平均分是83,除學生甲外,其余4名學生的平均分是80,則學生甲的得分是__________。
6.某校幾名學生參加今年全國初中數學競賽,其中8名男同學的'平均成績為85分,4名女同學的平均成績為76分,則該校12名同學的平均成績為___________。
7.已知一跳高運動員在1次大型運動會上成績的平均數為2.35米,若選派參加亞運會,可以預料,他的成績大約為______米。
8.經隨機調查某校初三30名學生每天完成家庭作業時間為3小時,由可估計該校家庭作業約為___________小時。
9.數據a,a,b,c,a,c,d的平均數是。
a.b.
c.d.
10.某次考試,5名學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學生甲外,其余4名學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學生甲的得分是()。
a.84b.86c.88d.90。
11.已知數據的平均數是,那么的平均數是()。
a.b.2c.2+1d.
12.若m個數的平均數為x,n個數的平均數為y,則這(m+n)個數的平均數是()。
a.b.c.d.
13.已知一組數據23.02,22.99,22.98,23.01,a的平均數為23.01。求a的值。
14.已知數據,,的平均數是10,求數據的平均數。
15.一組數1,2,3,x,y,z的平均數是4。
(1)求x,y,z三數的平均數。
(2)求4x+5,4y+6,4z+7的平均數。
16.從甲、乙、丙三個廠家生產的同一產品中,各抽出8件產品,對其使用壽命進行跟蹤調查,結果如下:(單位:年)。
甲:3,4,5,6,8,8,8,10。
乙:4,6,6,6,8,9,12,13。
丙:3,3,4,7,9,10,11,12。
試計算三個廠這三批燈泡的平均壽命并比較哪個廠生產的產品壽命最長。
參考答案。
1.
2.3。
3.3。
4.14。
5.95。
6.82。
7.2.35。
8.3。
9.b。
10.d。
11.c。
12.d。
13.23.05。
14.12。
15.(1)6(2)30。
16.乙。
17.10℃。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五
課堂教學只要以人為本,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本人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增強成功的體驗,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平均數問題的理解進行闡釋,使教學活動真正面向全體,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另外,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感受,不以教師權威壓制學生的思維,而是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使學生敢想、敢說、敢質疑,做到課堂教學體現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發展學生、激勵學生,從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則。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六
1、情境的設置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也即僅僅有益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鄭毓信語)。開課這一情境的創設,并不僅僅是為了引出平均數這一概念。從第一次、第二次簡單的進行比較,學生一看就明白,當出現三人比較時,學生開始犯難了,有的學生覺得男生高,有的覺得女生高,有的認為一樣高等,出現意見不一,怎么辦?有的學生想到了用“切”的辦法(當然這種方法不近合理,但也是學生對移多補少的形象化解釋)、求和比較的方法(這一方法為求平均數打下鋪墊)、還有的學生受到“移多補少”方法的影響,想出了求相差數的方法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通過第四次身高的比較,出現不合理的因素,逐步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平均數,從而學生自發解決了求平均身高,也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
2、新課程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在“比身高”的情境中,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觀察、比較中迎接挑戰,這樣一個活動,在平時課堂中可以信手拈來的一個情境,在學生的爭論中完成數學化的過程,并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在這種以情、趣開路的情境中,學生學得主動。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七
1、掌握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的方法.
2、會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內容的重點是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難點是準確操作計算器.
2、計算器上的標準差用表示,和教科書中用s表示不一樣,但意義是一樣的.而計算器上的s和我們教科書上的標準差s意義不一樣.在計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鍵,都是統計計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這樣要想顯示出標準差,就需要發揮該鍵的'統計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鍵,再按鍵.
教學設計示例1。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會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正確使用計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四)養育滲透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滲透了用高科技產品求方差值的簡單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具有數學美的底蘊.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用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的步驟.
2.教學難點:正確輸入數據.
3.教學疑點:學生容易把計算器上的鍵s主認為是書上的標準差s,教科書中的符號s與cz1206計算器上的符號s的意義不同,而與計算器上的符號相同.
4.解決辦法:首先使計算器進入統計計算狀態,再將一些數據輸入,按鍵得出所要求的統計量.
(一)明確目標。
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已學過用科學計算器進行過哪些運算?(求數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數值等),那么用計算器和用查表進行這些運算在運算速度、準確性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計算器運算速度快、準確性高,查表慢,且準確性低).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用計算器進行統計運算.它會使我們更能充分體會到用計算器進行運算的優越性.
這樣開門見山的引入課題,能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進行統計運算,是科學計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學計算器,都含有統計計算功。
能,教科書以用cz1206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為例說明計算方法.用cz1206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統計運算狀態,輸入數據,按鍵得出所要求的統計量.這些統計量除了平均數、標準差外,還有數據個數n,各數據的和,各數據的平方和.衡量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另一個量s.計算器上的鍵s,并不表示教科書上的標準差s.
(三)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講清解題的三個步驟,第一步建立統計運算狀態.方法:在打開計算器后,先按鍵2ndf、stat,便使計算器進入計計算狀態.第二步輸入數據,其過程一定要用表格顯示輸入時,每次按數據后再按鍵data.表示已將這個數據輸入計算器.這時顯示的數,是已輸入的數據的累計個數,表中所有數據輸入后顯示的數為8,表明所有數據的個數(樣本容量)為8,如果有重復出現的數據,如有7個數據是3,那么輸入時可按37(前面是輸入的數據,后面是輸人數據的個數).第三步按一下有關的鍵,即可直接得出計算結果.
在教師講情操作要領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兩組)讓學生自己操作,用計算器求14.3節例1中兩組數據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每輸入一個數據,就檢查一下計算器上的顯示是否。
與教科書的表格一致,如發現剛輸入的數據有誤,可按鍵del將它清除,然后繼續往下輸。
入.
教師還要指出教科書上的符號s與cz1206型計算器上的符號s的意義不同,而與該計。
算器上的符號相同,在cz1206型計算器鍵盤上,用表示一組數據的標準差.由于這個計算器上未單設方差計算鍵,我們可以選按鍵,然后將它平方,即按鍵=,就得到方差值.
讓學生把表5、表6與前面的筆算結果相比較,結論是一致的.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計算器與筆算兩種算法,總結出計算器有哪些優越性;(省時,省力,計算簡便.)。
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參與教學過程,不僅便于學生掌握用計算器進。
行統計運算的步驟和要領,而且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計算器的優越性,更有利于科學計算器。
在中學的普及使用.
課堂練習:教材p177中1、2.
(四)總結、擴展。
知識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用科學計算器進行統計運算.在運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與步驟,由于數據輸入的過程較長,操作時務必仔細,避免出錯,在用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的前提下,可通過比較兩組數據的標準差來比較它們的波動大小,而不必再轉到相應方差的比較.
方法小結:用cz1206型計算器進行統計運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統計運算狀態,輸入數據,按鍵得出所要求的統計量.
布置作業。
教材p179中a組。
板書設計。
隨堂練習。
用計算器計算下列各組數據的平均數和方差、標準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教學設計示例2。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計算器上有關統計計算的符號.
2.使學生會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3.使學生體會到用計算器統計的省時、省力的優越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用計算器計算平均數、方差的方法.
難點:計算器上符號的準確識讀與應用.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我們學過哪些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的方法?
2.我們學過哪些計算一組數據的方差與標準差的方法?
引入新課。
隨著科學的進步,一些先進的計算工具逐步進入千家萬戶,我們可以用這些計算工具來進行計算.本課我們學習用計算器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與方差的方法.
新課。
讓學生閱讀并在教師指導下計算教材例中兩組數據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同時,通過應用計算器,了解的作用.
接下來讓學生作如下練習:
填空題:
2.計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3.計算器鍵盤上,符號與書中符號____意義相同,表示一組數據的____.
4.在cz1206型計算器上設有標準差運算鍵,而未設____運算鍵,一般要通過將標準差____得到____.
選擇題:
1.通過使用計算器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只需通過比較它們的____即可[]。
a.標準差b.方差。
2.如果有重復出現的數據,比如有10個數據是11,那么輸入時可按[]。
3.用計算器計算樣本91,92,90,89,88的標準差為[]。
a.0b.1c.約1.414d.2。
a.6.3,1.27b.1.61,6.3。
c.6.3,1.61d.1.27,1.61。
教師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圖紙)寫好操作效果圖和學生的計算結果進行對比.
接下來師生共同繼續作課本上練習。
小結。
1.熟悉計算器上各鍵的功能.
2.學會算(用計算器)平均數、標準差、方差.
四、教學注意問題。
1.本課教學內容關鍵是動手,要讓學生動手作,為幫助學生中動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幫助.
2.學生做作業時可提示他們可核對以前的題目的準確性.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八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會用符號表示一個數的立方根。
2、了解開立方與立方互為逆運算,會用立方運算求某些數的立方根.
3、讓學生體會一個數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4、分清一個數的立方根與平方根的區別。
重點了解立方根的概念,用立方運算求某些數的立方根;。
難點明確平方根與立方根的區別,能熟練地求某些數的立方根。
知識回顧――算術平均數的概念。
(2)有一人連續3天的消費分別是1元、2元、6元,
求這人平均每天的消費;。
(3)有3位同學的身高分別為165cm、170cm、175cm。
求這3位同學平均身高;。
(4)一個班級在一次體檢中測得有四十同學身高為。
170cm,十位同學身高為165cm,求這班同學的。
平均身高。
八年級一班有40位同學的身高如表(單位:cm):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求這40位同學的平均身高。
理解新知。
問題:某校八年級三個班級的平均身高如下表:。
班級人數/個平均身高/cm。
一40168。
二44165。
三36170。
求這三個班級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八年級一班同學的身高如表(單位:cm):但是這張表格壞了,只知道身高為155、160、165、170的同學的比為2:5:10:3;這種情況下,你還能求出這班同學的平均身高。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運用新知體驗“權”的作用。
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譯,對甲、乙兩名應試者進行了聽、說、讀、寫的英語水平測試。他們的各項成績(百分制)如下:
應試者聽說讀寫。
甲85837875。
乙73808582。
想一想。
1.比較例(1)、(2)兩個問題的結果,你能體會到權的作用嗎?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社會現象。
案例。
我公司員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資3400元。
招工啟事。
因我公司擴大規模,現需招若干名員工。我公司員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資3400元。有意者于6月19日到我處面試。
總經理總工程師技工普工雜工。
6000元5500元4000元1000元500元。
該公司的實際情況如下表:。
職務總經理總工程師技工普工雜工。
月工資/元6000550040001000500。
員工人數112142。
平均工資。
你認為該公司的廣告行為屬于一種什么行為?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九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借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課件、實物投影。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引入。
以幻燈片形式出示教師家的書櫥。
現在,我的書架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們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課題。
(1)學生思考,想象移動的過程。
(2)教師操作并提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么數?
(3)教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二)探究新知。
1.引發質疑,探索新知。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這節課學習到哪些知識?
預設:
(1)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出示例1,為了保護環境,學校四年級1班的一組同學利用業余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做環保小衛士。
仔細觀察統計圖,從圖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什么問題?
預設:
(1)小紅比小蘭多收集多少個瓶子?
(2)小明再給小亮幾瓶,他倆的瓶子就一樣多?
(3)他們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
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
學生匯報交流。
小結1:求平均數實際就是把多的補給少的,在數學上叫做移多補少。
小結2:求平均數也可以采用計算的方法,用他們一共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總和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14+12+11+15)4=13(個)。
【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小結: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教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預設:
(1)本周平均最高氣溫6攝氏度。
(2)三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級2班五位同學平均每人捐10本圖書。
(4)李莉同學平均每天上學路上花費15分鐘。
【設計意圖】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于生活。
(三)知識應用。
1.判斷。
(1)某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會超過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學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強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強矮。
()。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感受平均數的特點: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比數據中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
2.選擇。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噸。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平均用水量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根據所求問題找準與總數相對應的份數。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簡單的數據事理和求平均數》。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十
知識與技能:會求加權平均數,體會權的差異其平均數的影響;理解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能利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有關平均數的問題的解決,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讓學生感受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練習和區別。
教學難點:利用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3分鐘,復習導入,學生回顧)。
內容:請同學們回憶:什么是算術平均數?什么是加權平均數?
請同學們各舉一個有關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實例,并解決之。
在學生的復習交流中引入課題:本節課將繼續研究生活中的加權平均數,以及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25分鐘,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指導)。
內容:1.做一做[。
我校對各個班級的教室衛生情況的考查包括以下幾項:黑板、門窗、桌椅、地面。一天,三個班級的各項衛生成績分別如下:
黑板門窗桌椅地面。
一班95909085。
二班90958590。
三班85909590。
對于第(1)問,讓每一位學生動手計算,然后教師抽取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做的結果投影展示,進行評價。正確的答案是:
一班的衛生成績為:9515%+9010%+9035%+8540%=88.75。
二班的衛生成績為:9015%+9510%+8535%+9040%=88.75。
三班的衛生成績為:8515%+9010%+9535%+9040%=91。
因此,三班的成績最高。
對于第(2)問,讓學生先在小組內各抒己見,然后在全班交流體會:
以上四項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權有差異,得出的結果就會不同,也就是說權的差異對結果有影響。
內容:2.議一議。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兩種解法,誰做得對?說說你的理由。
小明:(9%+30%+6%)=15%。
小亮: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說明理由:
由于小穎家去年的飲食、教育和其他三項支出金額不等,因此,飲食、教育和其他三項支出的增長率地位不同,它們對總支出增長率的影響不同,不能簡單地用算術平均數計算總支出的增長率,而應將這三項支出金額3600,1200,7200分別視為三項支出增長率的權,從而總支出的增長率為小亮的解法是對的。
第三環節:運用提高(10分鐘,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內容:1.小明騎自行車的速度是15千米/時,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時。
(1)如果小明先騎自行車1小時,然后又步行了1小時,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騎自行車2小時,然后步行了3小時,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校招聘學生會干部一名,對a,b,c三名候選人進行了四項素質測試,他們的各項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
測試項目測試成績。
abc。
語言859590。
綜合知識908595。
創新959585。
處理問題能力959095。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十一
片斷一:
開場白:今天我們進行一場比賽--比身高。板書:男、女。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進行男女同學比身高。我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師:你們說誰比較高?
生:男同學。
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于女同學)現在誰比較高?
生:還是男同學。(男同學似乎很得意)。
師:看來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繼續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于男生)。
此時學生大笑。
師:你們笑什么呢?
生:這個男同學這么矮?
師:你們聽過一句話嗎,濃縮就是--精華。更何況,你們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過幾年后,他可能會長得比你們高呢。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生:是男同學。
生:是女同學。
生:一樣高。
師:怎么比呢?
生:把男同學高的部分“切下來”補到矮的身上,女同學也用這種辦法,再比較。(還沒等這位同學說完,其它同學就大笑,一致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把男同學或女同學的身高加起來,再比較。
另一學生似乎心領神會:找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比較,求出相差數,再找第二、第三個男生和女生比,最后比一比相差數的辦法。
師:如果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生:女同學或不公平。
生:還得再叫一位男生上來。
師:如果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較辦法了嗎?
同桌討論。
生:求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十二
1.使學生了解計算器上有關統計計算的符號.。
2.使學生會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3.使學生體會到用計算器統計的省時、省力的優越性.。
重點:掌握用計算器計算平均數、方差的方法.。
難點:計算器上符號的準確識讀與應用.。
復習提問。
1.我們學過哪些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的方法?
2.我們學過哪些計算一組數據的方差與標準差的方法?
引入新課。
新課。
接下來讓學生作如下練習:
填空題:
2.計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選擇題:
1.通過使用計算器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只需通過比較它們的____即可[]。
a.標準差b.方差。
2.如果有重復出現的數據,比如有10個數據是11,那么輸入時可按[]。
3.用計算器計算樣本91,92,90,89,88的標準差為[]。
a.0b.1c.約1。414d.2。
a.6。3,1。27b.1。61,6。3。
c.6。3,1。61d.1。27,1。61。
接下來師生共同繼續作課本上練習。
小結。
1.熟悉計算器上各鍵的功能.。
2.學會算(用計算器)平均數、標準差、方差.。
2.學生做作業時可提示他們可核對以前的題目的準確性.。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十三
1.通過觀察、比較、計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數含義。
2.引導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特征,體驗平均數的價值。
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理解平均數的特征。
1.平均數的意義
出示:某工廠兩個生產小組進行制作海寶比賽。
每位工人1時加工情況如下:
第一組
第二組
1)你認為哪一組工人獲勝?
2)比總數公平嗎?怎么比比較合理?
3)你有什么辦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個數?(揭題:平均數)
a.用移多補少(根據學生的回答演示課件)
b.列式計算
(7+8+6)3=7(個)
(3+7+4+10)4=6(個)
4)觀察:6是哪個工人加工的個數?
5)歸納: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比哪一組的成績好,一般比平均結果比較公平。
2.平均數的概念出示條形統計圖:上海世博會9月1日至9月5日參觀人數統計圖。
1)嘗試計算
2)觀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數?
3)歸納:將一組資料中數值的總和除以這組數值的個數,所得到的數叫做這組數值的平均數。
3.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平均數=總和個數
4.平均數的特征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參觀人數統計圖
1)估計平均數
2)計算、交流、分析
3)觀察討論:觀察一下這幾個平均數,你發現了什么?歸納:也就是說,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它的大小是在這一組數據的最小值與最大值之間。
歸納:所以說平均數并不代表某一個具體的數量,它指的是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4.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
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數,也知道通常情況下可以用總和除以個數來計算平均數,一般情況下,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它的大小是在這一組數據的最小值與最大值之間;平均數并不代表一個具體的數量,它指的是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十四
1、能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并用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來。
2、 認識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給出的數據提問題并解決問題。
1、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
2、經歷讀統計圖、交流信息、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從統計圖中獲取信息、用統計圖表示數據的過程中,體驗用統計圖表達表達交流數據的特點,認識統計圖的價值。
認識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給出的數據提問題并解決問題。
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給出的數據提問題并解決問題。
嘗試教學法 課型 新授課
二戰前期德國勢頭很猛,英國從敦刻爾克撤回到本島,德國每天不定期的對英國狂轟亂炸,后來英國空軍發展起來,雙方空戰不斷。
為了能夠提高飛機的防護能力,英國的飛機設計師們決定給飛機增加護甲,但是設計師們并不清楚應該在什么地方增加護甲,于是請來了統計學家,統計學家將每架中彈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飛機的中彈部位描繪在一張圖上,然后將所有中彈飛機的圖都疊放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濃密不同的彈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統計學家信心十足的說沒有彈孔的地方就是應該增加護甲的地方,因為這個部位中彈的飛機都沒能幸免于難。
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的統計有什么作用嗎?
嘗試小研究:
研究一:
1.從上面的統計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這個統計圖一個格表示幾個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問題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課本91頁,試一試:根據統計表,完成統計圖。
2.交流展示學生完成的統計圖。
嘗試研究一
出示小組合作交流建議:1、組長組織本組成員有序進行交流,確定好組員的發言順序。2、認真傾聽其他組員的發言,對他的`發言內容進行評價,組內達成統一意見。3、組內分工,為班級展示提升做準備。
1、全班交流,師生評價。
2、試一試,學生讀統計表,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觀察不完整的統計圖,找出這幅統計圖的特征。(用一個格表示4個人)
3、學生試著補充完整統計圖,師巡視指導,交流時,讓學生說明不夠整格時怎樣想的,是怎樣處理的。(生表述自己的發現,關注學生能否發現每個格代表4人,如果學生沒有發現教師予以提示。)
小結: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當數據比較大時經常采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方法。
4、鼓勵學生根據統計圖提問并解答。交流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只要合理,就給予肯定。
1、數學書92頁練一練的第1題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鞏固當堂所學的知識。】
2、數學書92頁練一練的2題。自己設計一張調查表,記錄自己一學期讀課外書的情況。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課后
反思 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現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統計圖由縱向變為橫向條形統計圖的過程,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識間的聯系,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逐步升華,應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十五
以往我們把《平均數》這節課當成是一節應用題的課,側重讀題、分析、計算;從新課程標準出臺以后,列入統計與概率的范疇,重視平均數意義的教學,更注重學生估計意識、猜想意識和推理能力的發展。學生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統計知識,對于“平均數”這個概念已有所接觸,如測試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準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理解平均數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實際的數);
3、學生能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1)移多補少;
(2)先求總數再平均分等;
4、體現總體與樣本的關系。
鑒于以上的目標定位,本節課重在學生的體驗、參與。在學生互動中,使學生感受夠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同時在學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統計知識。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1、以“情”、“趣”開路。
2、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提供豐富的生活化材料,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十六
以“比身高”作為本節課學生的學習主題,通過現場簡單的兩人比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較,使學生在觀察中發現比較的量在不斷的變化,結果也不斷在變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動中,不斷尋找平衡,尋求合理的比較方法。
通過教師言語的引導,制造在大范圍的情況下,求平均身高這么一個矛盾,怎么辦?促使學生經歷尋求“樣本”的過程,致使合理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本節課的練習設計中,突出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體現開放性,變通性,實效性。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發展。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十七
教師: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統計圖的內容。
提問:我們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教師:怎樣才能使4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子個數一樣多?看看哪個同學的方法多?
以4人為一個小組進行,然后匯報討論的結果。
教師小結:先合后分。
教師:“合”就是求出4個人一共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總數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們列算式該怎樣列了,請大家試一試。
小結:我們利用礦泉水瓶子的移多補少來求平均數,還可以用先合后分計算的方式來求平均數,我們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時,還要學會根據題目中數據的特點靈活選擇算法,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展示臺,情景圖。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6.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鞏固訓練。
2.根據統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數632654668646。
四、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布置作業:練習十一1、2、3。
教學設計說明:
1.從生活入手,激發學習的欲望:平均數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一個虛擬的數,對學生來講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入手,選取一些學生的遇到的一些分東西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求平均數的意義,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數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從解決實際問題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決中學習“總合均分”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實現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學生學起來比較輕松。
平均數教案(模板18篇)篇十八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9―50頁。
本節教學內容是安排在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之后。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能準確地從條形統計圖中去觀察和收集數據,并會作簡單的分析、歸納,回答相關的一些問題。本節課的內容是要在學生掌握、比較多組統計圖數據的基礎上引入平均數的概念。
在本節課內容學習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簡單條形統計圖的繪制及單個條形統計圖內數據的分析、比較。可以通過觀察統計圖準確地比較出數量的多少及大小。例題中的情景也是學生生活中常見或類似的事情,學生分析起來也沒有陌生感。
1.繼續復習鞏固條形統計圖的學習。
2.將條形統計圖的認知與平均數的概念有機結合,進一步延伸對多組統計數據的整理、分析及計算。
3.向學生灌輸簡單的平均數計算概念,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數。平均數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從而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統計及分析條形統計圖是將簡單的統計概念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明白一組或多組復雜的數據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整理,繪制成圖表來達到直觀效果,并根據圖表進行計算,從而解決相應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幾點: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概念。
2.將新舊知識進行對比,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討論、動手操作,歸納新知。
4.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會對多組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比較的方法,會計算平均數。
平均數概念的引入及平均數的計算。
多媒體課件,每5人一小組準備的十八枝小棒、三個紙盒。
創設情景法、啟發談話法、嘗試法、啟發講解法等。
1.請學生說說統計表及條形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
2.談話:上學期期末考試,四(1)和四(2)班進行了一場數學小競賽,最后四(2)班得了第一名。這兩個班的人數和每人考的分數都不一樣,怎么就知道哪個班考得好呢?老師們是怎么算的呢?(這個過程中可能有學生回答到用“平均分”來計算的。如果提到“平均分”教師可以抓住時機及時板書“平均”兩字。)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1.課件出示例3情景圖,解說圖意。
2.課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績統計圖。提問:誰套得最準?同樣方法出示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并提問。
3.同時出示兩組統計圖。
提問:這是男女生的比賽成績統計圖,男生和女誰套得準一些呢?
4.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對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歸納,質疑。直到學生說出“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為止,這其中老師可以用前面講到的“平均分”概念進行引導。
5.適時提問:如何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呢?
6.學生嘗試在統計圖中通過移動長方塊來達到大家都一樣的結果。教師巡視引導,并發現方法得當的學生。
7.請學生發言,暢談自己的方法及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板書。
8.師總結:可以通過“移多補少”法和計算法得到“平均數”。引入“平均數”概念,并告知學生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并可對多組數據進行綜合比較。
動手分一分
1.將學生5人一組進行分組。讓每組學生把十八枝小棒按5、6、7根的要求分別放到三個小紙盒內。
2.動手分一分,使每個紙盒內的小棒根數相同。看哪組最快最準地完成任務。
3.讓分得好的小組發言總結。
動手算一算
2.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利用剛才學的知識進行計算。師對兩種方法再進行比較,并總結。
1.通過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2.現在誰來說一說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
板書設計:
平均數
男生 女生
6+9+7+6=28(個) 10+4+7+5+4=30(個)
28÷4=7(個) 30÷5=6(個)
平均數: 7 平均數: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