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可以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為教學實施提供備選方案。優秀教學工作計劃的評比活動,鼓勵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提高。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一
1、學習看圖猜測故事內容,初步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嘗試用連貫的語句講述動物們的活動與對話。
3、重點認讀字詞:味道、動物、伸、夠不著、袋鼠、肯定。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樂意參與表演,大膽學說角色對話。
大圖書、大字卡、大頭飾
一、引題
師:很多小動物也非常喜歡月亮,你們猜猜它們是為什么喜歡月亮?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有趣的故事吧!
二、出示大圖書閱讀觀察理解
師:你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這本書的名稱叫“月亮的味道”(出示大字卡“味道”,并講述故事) 觀看圖書p1—p3。
師:故事里有哪些小動物?它們想干什么?(出示字卡“動物”)是誰想要去嘗一嘗月亮?(出示大頭飾“烏龜)小烏龜遇到了什么麻煩?(出示字卡“夠不著”) 烏龜叫來了誰?(出示頭飾“大象”,并按順序擺好)教師翻閱圖書,適時出示大字卡“袋鼠”
師:最后誰咬下了一片月亮?月亮這一次為什么不輕輕往上一條呢?(出示字卡“肯定”)
師:有哪些動物嘗到了月亮? 它們有什么感覺?
你們吃到最好的東西時會怎么說?
小魚看到大家費那么大的;力氣摸到月亮。它是怎么想的?
你們同意小魚的想法么?
三、 看大圖書完整講述故事,結束。
師:故事聽完了,小動物們品嘗到了月亮的味道,它們是怎樣夠到月亮的?
師小結:疊在一起就夠到了,團結起來力量大。
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幼兒欣賞。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蘭作家麥克·格雷涅茨創作的著名圖畫書。這是一本非常簡單的圖畫書,單看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就能猜出故事大概。故事本身淺顯易懂,講述了月亮和一群小動物之間的故事。同時,這又是一本充滿童趣和智慧的圖畫書。
《月亮的味道》這個語言活動,非常富有趣味性,故事輕快幽默,富有想象力。《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的發展就是要創設一個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幫助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幼兒大膽的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想法,用語言描述月亮的味道是我們這個活動的目標。
月亮掛的高高的,小動物們怎樣才能嘗到月亮的味道呢?他們會怎么做呢?在集體活動前,我通過問題“ 你們知道月亮的味道嗎?”讓幼兒進行了一次討論,孩子們的發言都很積極,大家都爭著發表自己想法 ,大家的想法意見都不相同。有的小朋友說月亮的`味道是甜的,有的小朋友說是咸的,有的說是酸的。我以講故事內容,讓幼兒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有趣和奇妙為突破口,邊根據幼兒的回答靈活的調整動物圖像的疊加順序與月亮圖像的變化,體會小動物們一起分享月亮味道的愉悅,最后根據幼兒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想象,用語言描述月亮的味道。通過本次活動,我也發現了自己對教材把握不夠,對孩子的已有經驗也了解不夠。相信在以后的活動中,我會更好的從多方面考慮問題,讓我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小百科:月球,天體名稱,人類肉眼所見稱為月亮,古時又稱太陰、玄兔、嬋娟、玉盤,是地球的衛星,并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二
1、通過自主擺放動物卡片,進行疊羅漢組合造型,豐富造型經驗。
2、在看看、擺擺、說說中感受疊羅漢造型的多樣與有趣。
《月亮的味道》、操作材料(有月亮畫面的底板、動物角色)。
能通過擺放圖片,進行疊羅漢組合造型。
情景教學法、講解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活動 幼兒活動 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使幼兒產生興趣。
1、播放課件,提問:這是什么?你嘗過月亮的味道嗎?
2、師:想嘗一嘗嗎?你們想,我也想,有一群動物更想。
3、師:有哪些動物呢?(播放課件)
師:找到它們了嗎?看一看,這么多動物會是誰呢?
觀看月亮圖片,看畫面一,看一看有幾雙眼睛,并猜猜它們是誰。 通過提問“你嘗過月亮的味道嗎?”激發幼兒的興趣,并將幼兒帶入故事的情境。
二、引入情境,交流經驗。
1、播放課件(畫面三)“月亮和動物們”,教師講述情境。
提問:夠不著月亮,這可怎么辦呢?
2、播放畫面四“動物疊羅漢”,引導幼兒交流“疊羅漢”的經驗。
師:看,動物們已經開始行動了!它們是怎么做的?
師:它們疊上去的樣子看起來像什么?像不像梯子?
3、觀看典型造型的ppt,了解疊羅漢的式樣、方法、重點等。
三角形——從下面往上一層層疊起來的,下層最重要,下面多上面少,看上去穩穩的。
傾聽故事情境,思考老師的問題,講述自己的想法。
觀察畫面四“動物疊羅漢”,描述像什么。
太陽形——圍著中間的一個疊,樣子很美,中間的最重要,周圍的都圍繞著他疊。
示范造型并小結:原來疊羅漢的方法有許多種,可以高高的、可以穩穩的,還可以美美的。
三、引導幼兒進行操作活動“疊羅漢”。
1、提出要求:現在請你們幫助動物們。要求是:八個動物都參加;根據你們底板上月亮的位置,給動物們擺不同的疊羅漢造型;最后要能吃到月亮。
2、指導幼兒操作:板要豎著放,力氣大的,個子高的要放在下面,月亮高高的你要把小動物也搭得高高的。
3、展示作品。
了解疊羅漢的要求。
根據現有畫面擺放動物卡片,進行疊羅漢造型。
觀看、感受不同的造型。說說疊出了什么造型,誰最重要。
借助“吃到月亮”這個情境,引發幼兒對擺放造型的興趣;通過提供不同高度的月亮底板和相同數量的動物,增加造型的可變性與難度。
四、在故事情景中結束活動。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三
1、認真聆聽雨的聲音,比較不同雨聲的特點,用‘xxx的’的表達方式描述不同季節雨的特點。
2、主動講述自己觀察到的“秋天到來”的各種變化,描繪秋天的故事。
3、傾聽散文的配樂朗誦,跟隨音樂感受散文中秋天的美。
4、跟讀散文,理解并感知散文的語言美、內容美以及情境美,學習有感情的朗讀散文,激發閱讀散文作品的興趣,體驗散文學習的快樂,培養閱讀的積極性。
5、嘗試并運用散文中的句子表述和表達金秋的美麗,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分組為散文創編動作,學會合作,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和記錄到的秋天的美。
理解并感知散文的語言美、內容美以及情境美。
為散文創編動作。
1、不同大小、不同季節的雨聲錄音。
2、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秋天圖景。
3、秋天的葉子、果實等的實物若干。
結合幼兒實際生活經驗,并抓住幼兒愛玩的天性,以闖關游戲的方式完成此次活動。
1、第一關:聽雨辨不同(感受雨聲)——聽。
放音樂,先放不同大小的下雨聲,再不同季節的雨聲,引導小朋友去感受雨聲的變化與不同之處,使用‘的’的形式描述雨的特點。
小結:教師要幫助小朋友豐富和補充語言以及糾正不正確用詞,啟發他們去感受音樂中雨聲的細微變化,為他們打開一個新的觀察視角。
2、第二關:說說‘我與秋天’的故事——說。
2.1請小朋友舉手發言,說一說‘我’看到的、聞到的、聽到的秋天。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用“xxx的”的表達方式敘述。
2.2秋天和其他的季節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知道的或是發現的?
天氣、穿的衣服厚薄、樹葉的顏色、開的花兒、成熟的果實、糧食等等,春夏秋冬各舉一到二個例子。
2.3秋天的樹木和花草有什么變化?
2.4秋天成熟的果實和豐收的糧食都有哪些?舉例說明。
2.5秋天的小動物在干什么?
小結:本階段既是對已有經驗的再感知,又是為學習散文作鋪墊,教師在本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小朋友用散文中的話將自己的故事,初步接觸散文的語言。
3、第三關:學我說話(走近散文)——仿。
3.1放配樂散文,跟隨音樂一同走進秋天,感受來自散文的美。
師:散文聽完了,小朋友感覺秋天的雨美不美?美在哪里?我們共同來學習一下。
3.2結合畫面,分段理解散文。
1)欣賞下雨前后的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引導幼兒把雨比作一把鑰匙。可對幼兒進行反問,進而幫助他們理解雨的清涼和溫柔。
師:為什么說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打開了秋天的門?
師:秋天的雨下過后,自然界就有了很多的變化,就好象一把鑰匙輕輕地把門打開,讓我們看到了秋天的一切。
2)下雨后的畫面:在畫面中感受色彩的美。引導幼兒用散文中的句子回答問題。重點指導幼兒說出各種植物、花卉的色彩變化。
師:秋天到了,各種植物都有了變化。銀杏樹的葉子變黃了,水稻成熟變得金黃,各種顏色的菊花都開了,有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所以美麗的秋天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3)呈現果實畫面,引導幼兒從氣味上說出秋天的雨給小朋友帶來了什么。
師:小朋友從圖上看到了什么?這些水果有什么味道?把準備好的水果籃拿到幼兒面前,讓他們聞一聞,并用“xxx的”說出自己聞到的味道。
師,秋天的雨有非常好聞的氣味,這氣味是從哪里來的`?
師:秋天來了,水果成熟了,都發出很多好聞的香味。而且在秋天遠遠都能聞到糖炒栗子、烤山芋的香味。
4)喇叭畫面:引導幼兒感受動、植物的過冬方法。
師:畫面上的是什么?是誰的喇叭?怎么聽聽他要告訴小朋友什么?教師朗讀喇叭的話。
師:為了減少水分的蒸發,落葉樹的樹葉紛紛飄下來,工人叔叔也開始為小樹過冬作好準備,冬眠的小動物忙著造房子、儲藏食物、挖洞,大家都在準備過冬了。顯示小動物過冬的畫面。
5)水果和糧食成熟的畫面,引導幼兒感受秋天的豐收景象。
教師小結,秋天的雨給大地、小朋友帶來的是豐收、快樂的歌。
3.3有目的的再次欣賞一遍,并學習運用散文詩中的句子來講述。
師:這次請小朋友一邊聽,一邊把你最喜歡的、寫秋天最美的句子記在心里,等會兒告訴大家。
4、第四關:視頻觀賞(進一步傾聽、感知散文的語言美、內容美、情境美。)——編。
4.1在欣賞過程中,教師再次利用圖片幫助幼兒說出散文中的句子。
4.2認真看視頻。
4.3邊聽邊做,跟著音樂自由創編動作給幼兒充分的自由,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散文內容進行動作創編,教師適時介入并給予指導和幫助。
本部分創編動作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屬于最近發展區,但要對接觸較少的散文進行動作創編就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因此在活動中可采取合作創編與自由創編兩種方式。以合作創編為主,鼓勵獨自創編。一方面可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為幼兒在獨立創編時積累一定的創編經驗。創編動作的過程中,是一個發揮幼兒想象力和創造性的一個極好的機會,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這次機會,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創造性。
4.4分組表演與展示創編成果,引導小朋友互相學習。
階段小結:教師對本階段小朋友的表現要更進一步的進行指導和肯定,在跳一跳就夠得著的學習階段,幼兒通過不斷的嘗試與試誤,自身內部的評價系統會給以反饋,小朋友相互之間的評價也會給以反饋,在幼兒的評價系統還未發展完善的時候,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不太客觀,最容易受挫,所以教師要通過不斷地觀察,適時介入孩子們的活動中,引導和激勵他們克服困難,并通過總結幫助小朋友更加客觀的評價自己和其他小朋友。
5、第五關:表現散文——演。
5.1本階段是一個融合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兒童運用普通話有感情的跟讀散文,體驗散文的內容,感受散文的語言美,內容美,情境美,從而喜歡散文,喜歡閱讀活動,培養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5.2播放音樂視頻,有感情的朗誦散文并結合本組小朋友創編的動作進行表演,在愉快的情境中慢慢結束本次活動。
1.聯想詩歌的內容自由畫畫,設置展示欄,讓小朋友相互交流與學習。
2.家園合作,家長在平時要注重幫助孩子收集與豐富該季節的知識。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四
活動目標:
1. 感受故事內容的有趣,體驗動物們齊心協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樂心情。
2. 喜歡閱讀,能對故事內容展開想象。
活動準備:
ppt、繪本《月亮的味道》、舒伯特的《小夜曲》。
活動過程:
一、提問導入:
1. 每年中秋節晚上的月亮是怎樣的?
3. 讓我們來聽聽故事里的動物是怎么想的。
二 、看ppt,聽講故事,理解作品
(老師邊講述故事邊插問)
1. 請大家數一數畫面上有幾雙眼睛?有幾只小動物?
2. 小動物們都很著急,請你們幫幫它們,怎樣才能夠夠到月亮?
3. 小魚在想什么?你們認為它說得對嗎?
4. 聽了這個故事,你覺得哪里最有趣?
5. 小動物是用什么方法摘到月亮的?
三、完整欣賞,想象遷移
1、讓我們一起再來完整欣賞這個故事。(播放配樂故事)
2、如果讓你們也來摘月亮,你們會想什么辦法?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五
1、學習看圖猜測故事內容,初步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嘗試用連貫的語句講述動物們的活動與對話。
3、重點認讀字詞:味道、動物、伸、夠不著、袋鼠、肯定。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樂意參與表演,大膽學說角色對話。
大圖書、大字卡、大頭飾。
一、引題。
師:很多小動物也非常喜歡月亮,你們猜猜它們是為什么喜歡月亮?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有趣的故事吧!
二、出示大圖書閱讀觀察理解。
師:你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這本書的名稱叫“月亮的味道”(出示大字卡“味道”,并講述故事)觀看圖書p1—p3。
師:故事里有哪些小動物?它們想干什么?(出示字卡“動物”)是誰想要去嘗一嘗月亮?(出示大頭飾“烏龜)小烏龜遇到了什么麻煩?(出示字卡“夠不著”)烏龜叫來了誰?(出示頭飾“大象”,并按順序擺好)教師翻閱圖書,適時出示大字卡“袋鼠”
師:最后誰咬下了一片月亮?月亮這一次為什么不輕輕往上一條呢?(出示字卡“肯定”)。
師:有哪些動物嘗到了月亮?它們有什么感覺?
你們吃到最好的東西時會怎么說?
小魚看到大家費那么大的;力氣摸到月亮。它是怎么想的?
你們同意小魚的想法么?
三、看大圖書完整講述故事,結束。
師:故事聽完了,小動物們品嘗到了月亮的味道,它們是怎樣夠到月亮的?
師小結:疊在一起就夠到了,團結起來力量大。
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幼兒欣賞。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蘭作家麥克·格雷涅茨創作的著名圖畫書。這是一本非常簡單的圖畫書,單看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就能猜出故事大概。故事本身淺顯易懂,講述了月亮和一群小動物之間的故事。同時,這又是一本充滿童趣和智慧的圖畫書。
《月亮的味道》這個語言活動,非常富有趣味性,故事輕快幽默,富有想象力。《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的發展就是要創設一個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幫助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幼兒大膽的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想法,用語言描述月亮的味道是我們這個活動的目標。
月亮掛的高高的,小動物們怎樣才能嘗到月亮的味道呢?他們會怎么做呢?在集體活動前,我通過問題“你們知道月亮的味道嗎?”讓幼兒進行了一次討論,孩子們的發言都很積極,大家都爭著發表自己想法,大家的想法意見都不相同。有的小朋友說月亮的味道是甜的,有的小朋友說是咸的,有的說是酸的。我以講故事內容,讓幼兒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有趣和奇妙為突破口,邊根據幼兒的回答靈活的調整動物圖像的疊加順序與月亮圖像的變化,體會小動物們一起分享月亮味道的愉悅,最后根據幼兒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想象,用語言描述月亮的味道。通過本次活動,我也發現了自己對教材把握不夠,對孩子的已有經驗也了解不夠。相信在以后的活動中,我會更好的從多方面考慮問題,讓我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六
1。欣賞繪本《月亮的味道》,掌握句子"來到我背上來,說不定我們能夠得著。"
2。能用簡單的形容詞或簡單的句子猜想月亮的味道。
3。體驗集體閱讀帶來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用簡單的形容詞或簡單的句子猜想月亮的味道。
《月亮的味道》ppt
一、導入部分:
播放ppt通過月亮的幻燈片,引導幼兒猜測、聯想,引出活動內容。
指導語:你們看到了什么?(月亮的真實圖片)這個月亮它在哪兒?—天上。"月亮高高掛天上!"小朋友們摸過月亮嗎?把手伸出來,然后閉上眼睛,老師請你們摸一摸月亮,小朋友摸著月亮了嗎?哦,小朋友睜開眼睛,月亮已經回去了。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引導幼兒簡單欣賞故事內容。(根據幻燈片簡單講故事)指導語:哇!快看看這是什么?圖上都有什么?這個月亮它像什么?這樣的月亮美不美?小朋友想不想嘗一口?有沒有哪個小朋友吃過月亮的?那小朋友們猜想一下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小朋友再看看圖上還有什么?它會是誰的眼睛呢?仔細聽老師給你們講故事你們就知道了。
(圖一)夜里,動物們望著月亮,總是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長了脖子,伸長了手,伸長了腿,也夠不著月亮。
(圖二)有一天,一只小海龜下定了決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
(圖三)爬到山頂,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龜還是夠不著。海龜叫來了大象。
提問:小烏龜夠著月亮了嗎?如果你是小烏龜你會怎么辦呢?
(圖四)"大象,你到我背上來,說不定我們夠得到呢!"月亮想,"這是在和我玩游戲吧!"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輕輕地往上一跳。大象還是夠不著,它叫來了長頸鹿。
提問:小烏龜是怎么對大象說的?大象叫來了誰?大象是怎么對長頸鹿說的?
(圖五)"長頸鹿,你跳到我的背上,說不定我們一下就夠到了!"月亮一看到長頸鹿,又輕輕地往上一跳。長頸鹿使勁兒伸長了脖子,可還是夠不著。于是,長頸鹿一口氣叫來了:斑馬、獅子、狐貍和猴子。。
(圖六)小動物們叫來了老鼠提問:小動物們是怎樣邀請老鼠的?
(圖七)"老鼠,快爬到我背上來,我們就能爬上月亮了!"(圖八)只見,老鼠先爬到海龜身上,然后爬到大象的身上、長頸鹿的身上、斑馬的身上、獅子的身上、狐貍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咔嚓!"它咬下一片月亮。
哇!月亮的味道真好。
然后,老鼠又給猴子、狐貍、獅子、斑馬、長頸鹿、大象和海龜,都分了一口月亮。大家都覺得,這是它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
提問:小老鼠最后吃到月亮了嗎?它是怎么吃到月亮的?小老鼠是一個人吃月亮的嗎?小朋友猜一猜小動物們吃到的月亮會是什么味道的?(總結孩子們歸納的味道)(圖九)這天夜里,大家擠在一起睡著了。
提問:他們為什么睡著了?
三、結束部分:
總結指導語:"原來小動物通過互相幫助吃到的月亮有那么多的味道啊,等會老師就請小朋友吃xx(水果)我們待會也去嘗嘗月亮像xx一樣的味道。"
瑞士畫家麥克?格雷涅茨筆下的繪本故事《月亮的味道》充滿童趣。
夜晚,高高掛在天上的月亮在成人的眼里已經是遙不可及的,更不要說會想到去品嘗一下月亮的味道了。但是,在這則故事中,那一輪皎潔的明月被幻化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不是嗎?在孩子們的眼里,它像極了一片香噴噴的薯片,還像極了一個誘人的冰淇淋球。而故事中的小動物們,為了能吃到那美味的月亮可謂不惜一切代價。在“夠”月亮的過程中,小動物們“疊羅漢”的執著和合作精神令人感動,故事中小動物們那可愛的“堅忍不拔”“堅持到底”對孩子們來說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七
1、感受故事內容的有趣,體驗動物們齊心協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樂心情。
2、喜歡欣賞文學作品,能對故事內容展開大膽的想象與表達。
ppt、舒伯特的《小夜曲》。
感受故事內容的有趣,體驗動物們齊心協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樂心情。
一、談話導入,引發想象。
1、看,這是什么?是什么樣子的?是的,月亮又圓又亮。
2、咦,你們有沒有想過月亮是什么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月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為什么?(月亮的味道可能像香蕉一樣甜甜的。也可能就是大餅的味道,咸咸的。也可能是沒有味道的。)。
3、有一群動物也想嘗一嘗月亮的味道,瞧,它們來了!
二、講述故事,理解作品。
1、來了幾只動物啊?你怎么知道的?原來來了九只動物,因為一只動物有一雙眼睛,有九雙眼睛就是九只動物。
2、動物們看著這么美的月亮,都想嘗一嘗月亮的味道,可是他們夠不著,怎么樣才能夠到月亮呢?你們想想看,有沒有什么好辦法。(用梯子爬上去。)。
3、嗯,你們的方法都不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動物們到底想的是什么辦法呢?(講述小海龜、大象來的那一段故事。)。
4、長頸鹿來了,它脖子那么長?它能夠到嗎?可是他們還是夠不著月亮,怎么辦呢?(去借把梯子爬上去。再多找幾個動物來幫忙)。
5、動物們最后吃到月亮了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講述故事中叫來斑馬、獅子、狐貍、猴子)。
6、動物們想摘月亮,為什么月亮要輕輕往上一跳呢?哦,原來,月亮以為動物們在跟他們玩游戲呢!
7、最后,大家請來了誰?(小老鼠)小老鼠能夠到月亮嗎?為什么?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有沒有夠到呢?(播放“喀嚓”一聲,小老鼠吃到了月亮)。
8、動物們吃到了月亮,在月亮的陪伴下,美美地睡著了。看著小動物們美美地睡著了的畫面,你感覺怎么樣?你會想到什么?(講述故事第二部分:)(這幅畫面讓我感覺很溫馨。我感覺像躺在媽媽的懷抱里,很溫暖。大家睡在一張大床上,心情很愉快。)。
9、聽了這個故事,你覺得哪個部分最有趣?(小老鼠摘到月亮很有趣。小動物們“疊羅漢”很有意思。月亮被吃掉了一半最有趣。)(教師引導幼兒邊復述邊體驗故事主要情節。)。
三、完整欣賞,想象遷移。
2、如果,讓你們也來嘗月亮的味道,你們會想什么辦法?(我希望我能乘直升飛機去摘月亮。我要做一架很長很長的梯子。我希望乘熱氣球去月亮。)。
3、你希望月亮是什么味道?恩,我希望月亮是甜甜的,就像美味的巧克力。(我希望月亮有薯片的味道。我希望月亮是冰淇淋的味道,最好是香蕉味的。我希望月亮是月餅的.味道,我要摘下一片回來和我的家人一起分享。)。
四、游戲:齊心協力。
1、故事中的動物們是用什么辦法吃到月亮的?你覺得誰的功勞最大?
2、原來,離開了誰都不行,他們是齊心協力吃到月亮的。
3、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游戲也要求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任務。
4、切西瓜、切西瓜,切成3組。玩一個游戲,傳話游戲,看看哪一組的小朋友能齊心協力完成任務?(幼兒分成3組,完成游戲)。
5、原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克服。想不想挑戰一個更難的任務?
6、去問問客人老師吧,看看她們希望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會想什么辦法去夠到月亮呢?
7、好了吧?一會兒啊,我們可以將你們的辦法和客人老師的辦法畫成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月亮的味道)。
幼兒在區域活動時制作圖書——月亮的味道。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八
《》是一本由波蘭作家麥克格雷涅茨創作的著名圖畫書。這是一本看似簡單的圖畫書,但是充滿了童真童趣。故事本身淺顯易懂,講述了月亮和一群小動物之間的有趣故事。
故事有趣特別的名字,足以吸引所有的孩子們。月亮可以吃嗎?是軟的,還是脆的?它是什么味道的?是甜的,還是咸的?這樣飽含智慧的名字不但勾起了孩子們的食欲,而且也吊足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在導入的環節中教師就僅僅圍繞這一目的,通過孩子們喜歡吃的食物引出故事,讓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很自然的走到孩子們的身邊。可是,該怎樣才能品嘗到月亮呢?一群小動物們采用“疊羅漢”的方式搭起了長長地天梯,一點一點向月亮靠近。天梯每增高一節,月亮就會跳高一點。此時,童趣便在這類似游戲的過程中充分展露出來。最終小動物們有沒有吃到月亮呢?由于月亮的疏忽和大意,最頂端的小老鼠成功地夠到了月亮,動物們如愿以償地品嘗到了月亮的美味,美好的愿望實現了,所以的小動物們都依偎在一起,幸福的享受著。故事本該就此結束,偏偏這時一條小魚出乎意料地走進了故事,它在說出自己疑問的同時也把無數小讀者引進了未完的思考中,這正是本書智慧之處。
電子書、圖畫書、桔子、糖、薯片等。
1.借助圖畫書閱讀,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真切的感受童真童趣。
2.在理解故事的情節,進一步發展觀察能力和想象力。
指導語: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許多好吃的,想不想嘗一嘗?桔子是什么味道的?(酸酸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甜甜的)薯片吃起來是什么感覺的?(脆脆的)。
過渡語:有這么一群小動物,它們不喜歡吃桔子、糖果、薯片,它們不喜歡吃小朋友們常吃的東西。它們很好玩、很可愛,充滿了好奇心。它們喜歡吃什么呢?你猜猜看?(激發幼兒的想象力,鼓勵幼兒大膽的說)。
1.自主閱讀,感受樂趣。
指導語:其實啊,它們想嘗一嘗。月亮是什么味道的?你吃過嗎?月亮在高高的天上,這群小動物怎樣能吃到月亮呢?你們想知道嗎?這個秘密就藏在老師帶來的這本圖畫書里,《》,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本書。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讀到了什么?(引導幼兒講述故事梗概)。
2.細致讀圖,深入理解。
圖一:黑暗中是什么在窺視著月亮?有幾對眼睛?它們是誰?(期待的、好奇的、充滿等待的眼睛、發著光亮的眼睛)。
圖二:所有的小動物這樣疊羅漢時,它們的表情是怎樣的?(所有小動物的眼睛都使勁的向上看著,為什么向上看?它們會想些什么?它們都在期待著上面的小伙伴夠到月亮,還是為了那個美好的共同心愿。)。
圖三:小老鼠吃到了月亮,月亮的表情是什么樣的?和先前有什么不同?
3.完整講述,升華情感。
(1)教師有感情的完整講述故事。
(2)提問:你最喜歡哪個小動物?它們是怎樣嘗到?它們嘗到后心情會怎樣?
(3)小結:烏龜是第一個有這么大膽想法的小動物,想嘗一嘗,它有著探索精神。動物們迎合了它的想法,一起去實現這個美好的愿望。小老鼠最終勾到了月亮,將月亮又依次傳遞給了朋友,大家的齊心協力、團結一致,都嘗到了,實現了這個美好的愿望。所有的小動物們都幸福的依偎在一起,享受著幸福,在靜靜地夜里甜蜜的睡著。
(2)教師講述圖畫書最后一頁。
(3)結束語:小魚是不是也想嘗一嘗呢?水里的月亮會是什么味道的?它和天上的月亮味道有什么不一樣嗎?說不定第二天的夜里,小魚會和更多的小動物一起去嘗一嘗水里。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九
昨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故事講的是有一只小海龜想嘗嘗是甜的還是辣的還是咸的。小海龜叫來了大象,可是大象怎么伸長鼻子都夠不著。月亮以為大象,小海龜在和逗他玩,他就輕輕往上一跳,我覺得月亮很調皮。他們最后叫來很多小動物,終于夠到了月亮。老鼠在最上面把月亮咬下來了一塊。水里有一條小魚,小魚說他們為什么要費那么大勁到天上夠月亮,我身邊就有一只呀,其實那是月亮的影子。
我覺得很好奇,因為月亮是空氣形成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團結,有些事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媽媽昨天還告訴我如果每個小動物都想站在最上面夠月亮,那就誰都夠不到。總要有人在上面有人在下面。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十
活動目標:
1、欣賞繪本《月亮的味道》,掌握句子”來到我背上來,說不定我們能夠得著。“。
2、能用簡單的形容詞或簡單的句子猜想月亮的味道。
3、體驗集體閱讀帶來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用簡單的形容詞或簡單的句子猜想月亮的味道。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播放ppt通過月亮的幻燈片,引導幼兒猜測、聯想,引出活動內容。
指導語:你們看到了什么?(月亮的真實圖片)這個月亮它在哪兒?—天上。”月亮高高掛天上!“小朋友們摸過月亮嗎?把手伸出來,然后閉上眼睛,老師請你們摸一摸月亮,小朋友摸著月亮了嗎?哦,小朋友睜開眼睛,月亮已經回去了。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引導幼兒簡單欣賞故事內容。(根據幻燈片簡單講故事)指導語:哇!快看看這是什么?圖上都有什么?這個月亮它像什么?這樣的月亮美不美?小朋友想不想嘗一口?有沒有哪個小朋友吃過月亮的?那小朋友們猜想一下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小朋友再看看圖上還有什么?它會是誰的眼睛呢?仔細聽老師給你們講故事你們就知道了。
(圖一)夜里,動物們望著月亮,總是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長了脖子,伸長了手,伸長了腿,也夠不著月亮。
(圖二)有一天,一只小海龜下定了決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
(圖三)爬到山頂,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龜還是夠不著。海龜叫來了大象。
提問:小烏龜夠著月亮了嗎?如果你是小烏龜你會怎么辦呢?
(圖四)”大象,你到我背上來,說不定我們夠得到呢!“月亮想,”這是在和我玩游戲吧!“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輕輕地往上一跳。大象還是夠不著,它叫來了長頸鹿。
提問:小烏龜是怎么對大象說的?大象叫來了誰?大象是怎么對長頸鹿說的?
(圖五)”長頸鹿,你跳到我的背上,說不定我們一下就夠到了!“月亮一看到長頸鹿,又輕輕地往上一跳。長頸鹿使勁兒伸長了脖子,可還是夠不著。于是,長頸鹿一口氣叫來了:斑馬、獅子、狐貍和猴子。。
(圖六)小動物們叫來了老鼠提問:小動物們是怎樣邀請老鼠的?
(圖七)”老鼠,快爬到我背上來,我們就能爬上月亮了!“(圖八)只見,老鼠先爬到海龜身上,然后爬到大象的身上、長頸鹿的身上、斑馬的身上、獅子的身上、狐貍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咔嚓!“它咬下一片月亮。
然后,老鼠又給猴子、狐貍、獅子、斑馬、長頸鹿、大象和海龜,都分了一口月亮。大家都覺得,這是它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
提問:小老鼠最后吃到月亮了嗎?它是怎么吃到月亮的?小老鼠是一個人吃月亮的嗎?小朋友猜一猜小動物們吃到的月亮會是什么味道的?(總結孩子們歸納的味道)(圖九)這天夜里,大家擠在一起睡著了。
提問:他們為什么睡著了?
三、結束部分:
總結指導語:”原來小動物通過互相幫助吃到的月亮有那么多的味道啊,等會老師就請小朋友吃xx(水果)我們待會也去嘗嘗月亮像xx一樣的味道。"。
活動反思:
瑞士畫家麥克?格雷涅茨筆下的繪本故事《月亮的味道》充滿童趣。
夜晚,高高掛在天上的月亮在成人的眼里已經是遙不可及的,更不要說會想到去品嘗一下月亮的味道了。但是,在這則故事中,那一輪皎潔的明月被幻化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不是嗎?在孩子們的眼里,它像極了一片香噴噴的薯片,還像極了一個誘人的冰淇淋球。而故事中的小動物們,為了能吃到那美味的月亮可謂不惜一切代價。在“夠”月亮的過程中,小動物們“疊羅漢”的執著和合作精神令人感動,故事中小動物們那可愛的“堅忍不拔”“堅持到底”對孩子們來說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十一
一個美麗的夜晚,大象望著天空的月亮,真想咬一口。于是,它下定決心,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頂,伸長鼻子,想夠到月亮,可惜就差了那么一點點。
于是大象叫來了小猴,對小猴說“小猴,你爬到我背上,這樣我們也許能吃到月亮了。"小猴爬到了大象背上,使勁地伸長了手臂,快要碰到了。可是月亮輕輕地向上一跳,小猴又差這么一點點了。這是,大象眼睛一亮,看到了地上的一塊石頭,輕輕踩了上去,月亮看見了,覺得這石頭太低,踩上去也夠不著它,就驕傲的對他倆不屑一顧。
小猴見機在大象背上猛地一蹦,掰下一大塊月亮來,放進嘴里,真棒,有淡淡的香草味,涼涼的,還有一絲甜味,真像是香草冰淇淋啊!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十二
活動設計思路:
結合小班幼兒用嘴感知世界的特點,以“吃”和“食物”作為孩子探索學習的方法和途徑,來開展小班孩子的閱讀活動,將有效的`提高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因此,《月亮的味道》一課將運用孩子喜歡“吃”的特點,將月亮變成了一種食物,孩子通過將“食物”來感知抽象的月亮。
活動目標:
1.欣賞繪本《月亮的味道》,掌握句子“來到我背上來,說不定我們能夠得著。”
2.能用簡單的形容詞或簡單的句子猜想月亮的味道。
3.體驗集體閱讀帶來的樂趣。
4.知道故事中象聲詞運用的趣味性。
5.幫助幼兒體驗和理解故事內容,嘗試講清簡單的事情。
活動重難點:用簡單的形容詞或簡單的句子猜想月亮的味道。
活動準備:
一、導入部分:
播放ppt通過月亮的幻燈片,引導幼兒猜測、聯想,引出活動內容。
指導語:你們看到了什么?(月亮的真實圖片)這個月亮它在哪兒?-天上。“月亮高高掛天上!”小朋友們摸過月亮嗎?把手伸出來,然后閉上眼睛,老師請你們摸一摸月亮,小朋友摸著月亮了嗎?哦,小朋友睜開眼睛,月亮已經回去了。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引導幼兒簡單欣賞故事內容。(根據幻燈片簡單講故事)指導語:哇!快看看這是什么?圖上都有什么?這個月亮它像什么?這樣的月亮美不美?小朋友想不想嘗一口?有沒有哪個小朋友吃過月亮的?那小朋友們猜想一下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小朋友再看看圖上還有什么?它會是誰的眼睛呢?仔細聽老師給你們講故事你們就知道了。
(圖一)夜里,動物們望著月亮,總是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長了脖子,伸長了手,伸長了腿,也夠不著月亮。
(圖二)有一天,一只小海龜下定了決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
(圖三)爬到山頂,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龜還是夠不著。海龜叫來了大象。
提問:小烏龜夠著月亮了嗎?如果你是小烏龜你會怎么辦呢?
(圖四)“大象,你到我背上來,說不定我們夠得到呢!”月亮想,“這是在和我玩游戲吧!”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輕輕地往上一跳。大象還是夠不著,它叫來了長頸鹿。
提問:小烏龜是怎么對大象說的?大象叫來了誰?大象是怎么對長頸鹿說的?
(圖五)“長頸鹿,你跳到我的背上,說不定我們一下就夠到了!”月亮一看到長頸鹿,又輕輕地往上一跳。長頸鹿使勁兒伸長了脖子,可還是夠不著。于是,長頸鹿一口氣叫來了:斑馬、獅子、狐貍和猴子。。
(圖六)小動物們叫來了老鼠提問:小動物們是怎樣邀請老鼠的?
(圖七)“老鼠,快爬到我背上來,我們就能爬上月亮了!”(圖八)只見,老鼠先爬到海龜身上,然后爬到大象的身上、長頸鹿的身上、斑馬的身上、獅子的身上、狐貍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咔嚓!”它咬下一片月亮。
然后,老鼠又給猴子、狐貍、獅子、斑馬、長頸鹿、大象和海龜,都分了一口月亮。大家都覺得,這是它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
提問:小老鼠最后吃到月亮了嗎?它是怎么吃到月亮的?小老鼠是一個人吃月亮的嗎?小朋友猜一猜小動物們吃到的月亮會是什么味道的?(總結孩子們歸納的味道)(圖九)這天夜里,大家擠在一起睡著了。
提問:他們為什么睡著了?
三、結束部分:
總結指導語:“原來小動物通過互相幫助吃到的月亮有那么多的味道啊,等會老師就請小朋友吃xx(水果)我們待會也去嘗嘗月亮像xx一樣的味道。
活動反思:
在整個過程中,活動的目標對于小班孩子來說過多過難。對于活動中出示ppt環節,在圖片安排上可只挑少數圖片進行。活動安排上,食物的利用沒有到位,可將食物先放在前面,先滿足孩子吃的欲望,再讓他們說味道。整堂課上完過后,達到目標的效果是很好也不是很突出。此外,由于經驗不足,事先預想得太好,導致在環節設置上有點主觀臆斷。另外,太急于求成,直接控制了孩子自由想象和自由發揮的空間。
初次上閱讀活動,這對于是一項全新的挑戰,選班到選材,再到內容的安排,這都是一項新的嘗試。在這次小班閱讀活動教學中首先,從選材來說,選擇繪本《月亮的味道》不是最理想的。月亮的”味道“對于小班的孩子太過抽象,此外,繪本的整體色彩活夠吸引小班幼兒的眼球,整體色彩比較暗淡,月亮的色彩太過于干凈,動物的形象不夠夸張。這一系列都為我下一次選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也從中吸取了經驗。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十三
1、通過猜測、想象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動物們齊心協力“嘗”月亮的有趣過程。
2、嘗試講述動物之間的對話,學說短句“××,你到我背上來,說不定我們夠得到呢!”
3、通過情境表演體驗合作的力量和分享的快樂。
2、背景音樂:舒伯特的《小夜曲》。
3、故事中夜晚的大背景圖以及出現角色的小彩圖。
4、八種小動物的頭飾。
1、小朋友們,你們看圖片上有這么多好吃的,你最喜歡吃什么,能說說它是什么味道的嗎?(簡單提問兩個幼兒)。
2、小朋友們真棒,其實不同的食物啊有不同的味道。但是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東西你們肯定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到底是什么呢?小朋友們看幾張圖片就知道了。(師播放月亮的`幻燈片)咦,這些圖片中都有一樣什么東西?是月亮呀,你們有人吃過月亮嗎,你們覺得月亮是什么味道的?(提問兩個幼兒)。
3、那么到底月亮是什么味道的,是甜的,是酸的,是咸的,還是辣的呢?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故事的題目就叫做《月亮的味道》(一起來念一遍),我們來聽一聽故事里是怎么說的。
1、晚上,月亮升起來了。有一群小動物想嘗一嘗月亮的味道,瞧,它們來了。小朋友們在畫面中看到了什么?(一個又大又圓的月亮、眼睛)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有幾雙小眼睛,1,2,3……9,有九雙眼睛,都有哪些小動物呢,我們接著往下看。(不糾結到底有幾雙,我們等會再回來看)。
2、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還是咸的呢?真想嘗一口啊!夜里,動物們望著月亮,總是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長了脖子,伸長了手,伸長了腿,也夠不著月亮。
3、這時候你們看,誰來了?(小海龜)有一天,一只小海龜下定了決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你們看小海龜那么小,山那么高,它能爬上去吃到月亮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吃到了沒有——爬到山頂,月亮近多了,可是你們看它夠著月亮了沒有?你們幫小海龜想想辦法。(請兩個幼兒回答)。
4、小朋友們幫小海龜想了很多辦法,看看小海龜是怎么做的。原來它搬了救兵呀,這是誰呀?(大象)小海龜叫來了大象,“大象,你到我背上來,說不定我們夠得到呢!”(師放慢語速,強調句式)看,大象站到了小海龜的背上。月亮想:“這是在和我做游戲吧!”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就要夠到了呢,可是月亮輕輕地往上一跳,唉,還是夠不到。
5、怎么辦呢,再搬一個救兵吧,這次要請誰了呢?大象叫來了長頸鹿,(大象要怎么對長頸鹿說呢,我們一起來說一說)“長頸鹿,你到我背上來,說不定我們夠得到呢!”月亮一看到長頸鹿,又輕輕往上一跳。長頸鹿使勁兒伸長了脖子,可還是夠不著。小朋友們,大象怎么說的?那長頸鹿有沒有夠著月亮呀?那怎么辦,猜猜接下來會哪個好朋友來幫忙了。(幼兒回答)。
6、我們來看看小朋友們猜對了沒有,呦,一下子邀請了這么多動物啊,都有誰呀?(斑馬,獅子和狐貍)搬了這么多救兵,這下肯定能吃到月亮了。長頸鹿叫來了斑馬、獅子和狐貍。(我們一起把它們叫過來)“斑馬、獅子、狐貍,到我們背上來,說不定我們夠得到呢!”小動物們大聲喊。小朋友們如果你是月亮,你愿意讓小動物們吃到你嗎?(月亮和大家想的一樣/我們的月亮可不這么想)它才不怕呢,它覺得很好玩,又輕輕往上一跳。眼看就要摸到了,可月亮總要飄遠一點,讓大家夠不著。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十四
活動紀實:
一、引出故事。
師:小朋友剛過了中秋節,在中秋節那天小朋友都做了些什么事呀?
幼:吃月餅、看月亮……。
師:小朋友吃過月餅,那有沒有小朋友吃過月亮啊?
幼:沒有。月亮怎么能吃?
師:小動物們看到圓圓的月亮,也想上去咬一口,嘗嘗看月亮到底是什么味道的。*邊說邊出示掛圖――藍藍的天空,貼上圓圓的月亮(圖文結合使故事更加生動有趣,比較容易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二、敘述故事。
1、講述故事開???,引出故事中的小動物。
*師幼互動,老師掌握故事主體內容,讓小朋友猜下一個出現的是什么小動物。小動物的插圖貼在黑板的邊上,可供小朋友選擇。(鍛煉小朋友的想象和發散思維,讓他們回想自己所認識到的動物名稱)。
師:故事后來又會出現什么動物呢?
幼:大象、烏龜、獅子、長頸鹿、斑馬、狐貍、猴子、小老鼠。
2、完整敘述故事前半部分。
師:我們來聽聽故事是怎么說的?月亮發現小動物要咬他是怎么做的呢?小動物又會找誰來幫忙呢?(帶著問題聽故事,能集中幼兒的注意力,鍛煉幼兒的記憶力)。
3、完整敘述故事結尾。
師:最后出來的是什么小動物呀?
幼:小魚。
師:小魚吃到的月亮和別的小動物吃到的月亮味道有什么不同呢?(引出倒影一詞,并解釋倒影和影子的區別)。
三、擴展故事。
師:小朋友長大后到月亮上去會發現什么呢?(跳出故事的框架,引起幼兒的思考,鍛煉發散思維)。
總體評議:整節課老師有收有放,故事的主體線路由老師掌控,故事的具體細節部分由幼兒自己想象思考。整個課堂氛圍輕松愉悅,老師師幼兒學習的伙伴,參與到幼兒的學習過程中去,并沒有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態。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十五
1、活動目標:
1、通過自主擺放動物卡片,進行疊羅漢組合造型,豐富造型經驗。
2、在看看、擺擺、說說中感受疊羅漢造型的多樣與有趣。
2、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結合幼兒生活經驗,收集“疊羅漢“的相關圖片、視頻等資料,開展談話、區角等相關活動。
2、物質準備。有部分繪本畫面制成的ppt,幾種典型的疊羅漢造型的ppt,操作材料(有月亮畫面的底板、封塑的動物角色卡片一套)。
3、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產生興趣。
二、引入情境,交流經驗。
1、出示畫面三“月亮和動物們”,教師講述情境。
師:夜里,小烏龜、大象、長頸鹿、斑馬、狐貍、猴子、老鼠它們望著月亮,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還是咸的?真相嘗一口啊!可是,不管它們怎么伸長了脖子、伸長了手、伸長了腿,也夠不著月亮。這可怎么辦呢?(請幼兒講述自己的想法。)。
2、觀察畫面四“動物疊羅漢”交流“疊羅漢”的經驗。
師:看,動物們已經開始行動了!它們是怎么做的?
三、觀看典型造型的ppt,了解疊羅漢的式樣、方法、重點等。
1、三角形。
引導幼兒觀察并明白:三角形的羅漢是從下面往上一層一層疊起來的,下面一層最重要,下面多上面少,看上去穩穩的。
2、太陽形。
引導幼兒觀察并明白:太陽形的羅漢師圍著中間的一個疊,樣子很美,中間的最重要,周圍的都是圍繞著他疊的`。
四、延續情境,自主“疊羅漢”。
1、延續情境。
師:看到動物們疊起來羅漢,月亮想:這是和我玩游戲吧!于是它一會跳高,一會跳低。想想看,動物們該怎么疊羅漢才可以夠到月亮,嘗到它的味道呢?等一會兒,請你們都去試一試,幫幫動物們。
2、幼兒根據現有的畫面擺放動物卡片,進行疊羅漢造型。
五、展示作品,感受不同造型。
師:你的動物朋友是怎么疊羅漢的?疊出了什么造型?像什么?誰最重要?
師:你覺得哪一幅特別有趣?為什么?
六、在故事情景中結束活動。
1、教師講述情境。
2、出示畫面五“月亮被咬了一口”。
師:月亮被小老鼠咬了一口,小老鼠又把咬下的月亮分給了其他動物。哇!大家覺得這是它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味。
3、出示畫面六“動物們在月光下入眠”。
師:在我們的幫助下動物們吃到了月亮,它們心滿意足地睡著了,進入了甜甜的夢鄉。我們不要吵醒它們,輕輕地和它們說再見吧!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通用16篇)篇十六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中蘊藏的童趣,能對故事內容展開大膽的想象與表達。
2、在小動物摘月亮的文學情景中,討論并發現疊高的方法。
3、嘗試與同伴一起探究如何“疊高”,初步體驗探索活動中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2、長方形、正方形、圓柱體等木頭積木。
3、桌子、懸掛的月亮。
活動過程:
一、提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引發想象。
二、幼兒觀察ppt圖畫書。
1、觀察ppt的第2頁,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內容。
(3)教師小結:靜靜的夜晚,圓圓的月亮掛在夜空。動物們都仰著頭,望著月亮。看得真專心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還是咸的呢?真想嘗一小口啊!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長了脖子,伸長了手,伸長了腿,也夠不著月亮。
(4)你有好辦法讓這幾只小動物能吃到月亮嗎?(教師根據孩子的回答引出壘高)。
(5)那么小動物們用到了哪一種辦法呢?觀察ppt3頁(壘高)。
三、遷移經驗。
1、第一次探索,操作要求:
(1)設置模擬月亮的高度。
(2)兩人一組,合作運用積木進行“疊高嘗月亮”的游戲。
(3)選用木頭作為材料。
(4)在規定的時間內疊高,以夠到月亮為勝。
交流各組疊高的方法:你們用到了哪些好辦法?談談各自的體會(例如:小心輕放,輪換搭建,共同商議判斷擺放的位置等)。
2、幼兒觀察ppt3頁圖片了解小動物夠月亮的方式“疊羅漢”和規律。
(1)小海龜為什么要趴在最下面,它的竅門是什么?(四條腿縮進身子里,就像一塊大石頭,可以讓大象站穩)。
(2)大象是怎樣在海龜背上站穩的?(四條腿并攏)。
(3)長頸鹿怎么低下頭,它的好辦法是什么?(可以讓斑馬把兩條腿站在它的脖子上)。
(4)獅子和斑馬為什么要換方向站?(使兩邊重量差不多)。
(5)小猴子和老鼠又有什么竅門?(站立起來)。
2、第二次探索。
(1)月亮跳了一下,即升高月亮的高度,談論:怎樣才能利用現有的材料夠到月亮?(啟發學習他人的好辦法繼續嘗試)。
(2)想一想:還能不能找到別的竅門?
(3)在操作過程發生問題時思考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四、交流體驗。
1、疊羅漢能疊那么高,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2、是不是一下子成功的?有沒有失敗過?最后小動物們是放棄還是繼續下去?
3、觀察ppt4感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