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我們不斷積累和提升的結果,它展現了我們的思維和表達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挑選的一些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和思考。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一
課本第76頁。
1、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經歷計算、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數加法、乘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法、乘法同樣適用。
3、能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掌握簡便計算的方法,培養簡便計算的意識。
正確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運用乘法的運算律進行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
課件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4分鐘左右)
1、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乘法運算律有哪些?請用字母表示出來。
總結:
(1)同一級符號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2)既有加減,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減;
(3)有小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確課題。
今天就一起來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1、明確例14中的數學信息及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2、自學。
導學單(時間:5分鐘)
(1)看圖,根據題意列出綜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的?為什么可以這樣計算?
(3)比較兩種解法,哪一種更簡便?
(4)計算并比較三組算式。
點撥:先分別算出種茄子和辣椒的面積;或先算出這塊長方形菜地的長是多少米。
點撥: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相同。
總結:“先算出這塊菜地的長,再算它的面積”相對簡便些。
3、小組交流。
交流內容
(1)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的?
(2)三道算式的圓圈里能填等號嗎?為什么?
(3)整數加、乘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乘法也都適用嗎?
4。集體交流。
導學要點:整數加法、乘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乘法同樣適用。而且,應用運算律常常能使計算過程比較簡便。
(一)適應練習。
1。整合“練一練”第1題和練習十四的第2題,先說出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點撥:“練一練”第1題的(1)可以先同時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練習十四第2題的最后一題,算式中既有中括號又有小括號,先算小括號里的,再算中括號里的。
2。整合“練一練”第2題和練習十四的第2題,用簡便方法計算。
點撥:0。25×36=0。25×4×9
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2。4×1。02=2。4×(1+0。02)
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二)口答練習。
1、練習十四第1題中的6道題。
提醒:
(1)數位對齊;
(2)從個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數點。
(三)整合練習。
1、練習十四第4題。
提示:要求這四名同學完成接力賽的總時間,只要把表中的四個數據相加就可以了;而求這四個數連加的和時,可以應用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使計算簡便。
2、練習十四第5題。
點撥:
(2)0.25×0.35×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數,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總千克數。
(四)創編練習。
簡便計算:7.3×9.9 0.125×8.8
提醒:7.3×9.9=7.3×(10-0.1)
0.125×8.8=0.125×8×1.1或
0.125×8.8=0.125×(8+0.8)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教學反思: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練習課》數學教案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練習課》數學教案
第七單元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第3課時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練習課
教學內容:
教材第73頁。
學生進一步掌握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逐步形成計算技能,經歷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鞏固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鞏固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練習混合運算,完成練習十一上的練習。(板書課題)
2、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3×48 40÷2
360×2 65-17 56+8
3、計算下面各題。指名說說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完成練習十一第9題。
學生獨立計算,提醒自覺驗算。
4、練習十一第10題。
說說每組中兩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斷哪道算式的得數大。
通過計算檢驗。
1、練習十一第11、12題。
學生獨立解答。
反饋交流各自的解題思路。說說是怎樣整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的,怎樣分析數量關系的。
2、練習十一第13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估算,并說說是怎樣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結果,并把它與估算的結果比較。
3、練習十一第14題。
學生讀題,獨立解答。
反饋解題思路。
引導思考“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并解答。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四則混合運算
這一單元的目標是這樣定的:
1、使學生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從教參的教學目標定位來看,應該是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們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曾經碰到過,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對于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作為重點來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懷疑過。讓我懷疑動搖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新課程一線教師都清楚現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欠缺。所以,這一次四則運算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加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一次好機會,與我有這種相同想法的教師還真不少,認為還是有必要側重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
在教學式題過程中,我要求學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來口述式題的運算順序,減少運算順序的錯誤,同時也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業時還要求學生根據式題的運算順序用簡單的畫順序線,以增強運算順序的形象感。如:第11頁例題5:先說出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1)42+6(12-4)
(2)42+612-4
口述順序是:先算括號里的減法,再算口述順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號外的乘法,最后算括號外的加法。算減法。
而在教兩三步計算解決簡單的數學實際問題時,我先要求學生口述解題思路,讓其明白列綜合算式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的盡可能的形象,從而更接近于小學生的實際。
只有多鞏固練習,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則運算式題的順序無誤,列綜合算式條理清晰,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獲是差生做式題的計算減少了不必要的錯誤。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二
今天,我跟母親玩了一個數學游戲,叫做“加減乘除等于二十四”。就是:你用4個數字,用加減乘除算出來等于24,誰先算出來誰就獲勝。
第一局開始了,分別是12、1、7、10。我想:12×2=24,但是,要怎么才能求出2呢?這時候,母親已經想出來了,10-7-1=2,2×12=24,哎呀,母親的.腦袋怎么轉得那么快!我只好認輸。
該第二局了,數字分別是9、1、2、6,哈哈!我想出來了!9-1=8,6÷2=3,3×8=24,耶!我贏了!我歡呼起來!
數學游戲真好玩!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三
書第54――55頁,有趣的測量及試一試第1、2題。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歷測量石頭的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實踐與探究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觀察、操作中,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不規則石頭、長方體或正方體透明容器、水。
一、導入新課
老師出示準備好的不規則石快。
師:這個石塊是什么形狀的?(不規則)
什么是石塊的體積?
你有什么困難?
二、教學新知
1.測量石塊的體積
(1)小組討論方案
師:我們不能直接用公式計算出石塊的體積,可以怎么辦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小組制定方案
(3)實際測量
方案一:找一個長方體形狀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頭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這時計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幾厘米,用“底面積×高”計算出升高的體積。也可以分別計算放入石頭前的體積與放入石頭之后的總體積之差。
師: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方案二:將石頭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并將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讀出的水的體積,就是石頭的體積。
師:為什么會有水溢出來?
這兩種方案實際上都是把不規則的石頭的體積轉化成了可測量計算的水的體積。讓學生說出“石塊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石塊的體積”。
1.實際應用
(1)讀題,理解題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學生嘗試獨立解答。
(4)集體反饋,訂正。
讓學生運用在探索活動中得到測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體積等于土豆的體積”,然后用“底面積×高”的方法計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課堂小結
學習了這節課,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和體會?有什么提高?
1.書第55頁第2題。
本題引導學生開展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一粒黃豆比較,先測量100粒黃豆的體積,再計算出一粒黃豆的體積。
2.學生再找一些實物,測量出體積。
板書設計:
有趣的測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積×高”的方法計算。
2×1.5×0.2=0.6(立方分米)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四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92~94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認識組合圖形,會把組合圖形分解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并計算出面積。
2.綜合運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的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能力。
教具準備:課件、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展示匯報建立概念
師:大家搜集了許多有關生活中的組合圖形的圖片,誰來給大家展示并匯報一下。 (指名回答)
生1:這枝鉛筆的面是由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組成的。
生2:這條小魚的面是由兩個三角形組成的。
……
師:同桌的同學互相看一看,說一說,你們搜集的組合圖形分別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搜集生活中的組合圖形的圖片,學生熱情高漲、興趣盎然。通過學生查、拼、擺、畫、剪、找等活動,使學生在頭腦中對組合圖形產生感性認識。)
師:老師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物品的圖片,(課件出示:房子、隊旗、風箏、空心方磚、指示牌、火箭模型)這些物品的表面,都有哪些圖形?誰來選一個說說。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組成的。
生2:風箏的面是由四個小三角形組成的。
生3:火箭模型的面是由一個梯形、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組成的。……
師:這幾個都是組合圖形,通過大家的介紹,你覺得什么樣的圖形是組合圖形?
生1: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組成的是組合圖形。
生2:有幾個平面圖形組成的圖形是組合圖形。
……
師小結:組合圖形是由幾個簡單的圖形組合而成的。
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的表面有組合圖形? (學生自由回答)
師:同學們認識組合圖形了,那么大家還想了解有關組合圖形的哪些知識?
生1:我想了解組合圖形的周長。
生2:我想知道組合圖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
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設計意圖: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態度,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學生認知活動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處于狀態,形成強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索計算方法
(課件出示)下圖表示的是一間房子側面墻的形狀。
認真觀察這個組合圖形,怎樣計算出面積呢?
大家在圖上先分一分,再算一算。
然后,在小組里互相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活動,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指名匯報:
生:把組合圖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教師用課件演示:三角形和正方形分別閃動。)先分別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再相加。
教師邊聽邊列式板演:5×5+5×2÷2
=25+5
=30(平方米)
師: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生:把這個組合圖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教師用課件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閃動)先算出一個梯形的面積,再乘2就可以了。
學生說算式教師進行板演:(5+5+2)×(5÷2)÷2×2
=12×2.5÷2×2
=30(平方米)
師:你認為那種方法比較簡便呢?
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師:在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有多種算法,同學們要認真觀察、多動腦筋,選擇自己喜歡而又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
(設計意圖:在學生解決組合圖形的面積時,重視把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暴露出來,讓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培養了能力。這時,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開拓思維,并引導學生尋找最簡方法,實現方法的化。通過學生的試做、交流、討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師:通過學習,你認為怎樣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學生回答。
師小結:在計算面積時,先把組合圖形分解成已經學過的圖形,然后分別求出它們的面積再相加。
在計算面積時,還要注意些什么?(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回答)
三、反饋練習及時鞏固
1.(課件出示:隊旗)要做一面這樣的隊旗,需要多少布呢?認真觀察圖,選擇有用的數據,你想怎樣計算?把你的算法在小組里交流。
指名匯報。對于不同的算法,師生共同分析,提升比較簡便的方法,加以指導。
2.(課件出示:空心方磚)它的實際占地面積是多少?自己獨立思考并計算,說說自己的想法。
3.(課件出示:火箭模型的平面圖)選擇有用的數據,獨立完成,師生共同訂正。
4.同學們剛才計算的是老師搜集的組合圖形的面積,你們想不想算一算自己搜集的組合圖形的面積呢?選擇一個簡單的圖形,量出有用的數據,算一算組合圖形在紙上的面積。先指名匯報,再互相檢查算得對不對。
5.出示題目:(單位:厘米)計算下面圖形的面積。你有不同的算法嗎?
(設計意圖:這組習題形式多樣、難易適度,既鞏固了本課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有應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課后小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五
1.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特征,形成長方體的概念。
2.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長方體模型課件
一、情境創設新課引入
2.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3.揭題:這節課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究小組合作
1.認識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1)游戲:你們會玩摸長方體的游戲嗎?
a你怎么確定摸到的一定是呢?還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頂點”描述這個長方體的。)
b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什么是長方體的面、棱、頂點?(我想什么是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你們可能有所了解,在資料袋中也有提示說明。)
c全班反饋
d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2.探究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
a它們之間有聯系嗎?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組活動。(下面小組分工合作,利用學具,通過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發現?將發現寫在記錄表上。)
c全體發饋,同學提問。(根據小組的發現,誰能向他們提出問題?)
d你們還有問題嗎?
e教師提問:正方體與長方體有關系嗎?為什么說是特殊的長方體?(預設:認識長方體長、寬、高特征;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
f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征,你可以畫出一個長方體嗎?
3.教學如何畫長方體。(如果這樣放最多可以看見他的幾個面?還有哪幾個面看不見?)(在畫圖時,除了畫前、后兩個面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平行四邊形,實際上它還是長方形)
三、運用新知體驗價值
1.如果現在只看到長方體的長、寬、高,你還能畫出一個長方體嗎?(閉上眼睛,畫長方體。)
2.說出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說出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
3.猜一猜:根據長、寬、高長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體?
4.做一個如圖的長方體寶寶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長的木條?
5.你準備選擇下面哪一種尺寸的床板?(單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課總結拓展創新
1.想一想:為何北大校區眾多建筑設施的外觀造型都是長方體呢?
2.實驗活動:用準備的材料做一個長方體(再次體驗長方體的特征)。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六
那天,我在教室里做試卷,因為題很簡單,所以我很快就做完交卷了。我交卷后心想:“這次試卷上的題這么簡單,我一定會得滿分”。
第二天,老師公布了所有同學的成績,當我聽到我的成績時,嚇了一大跳。我居然得了93分。我仔細的檢查了一遍試卷,沒想到錯的全是一些最簡單的題。比如說:18.6÷1.55,12.6÷0.8……這些題我應該做對的,我一細看,只不過是一個數除以一個小數沒擴大相同的倍數。
放學后,爸爸看了一下試卷很不高興,“只不過是沒擴大相同的倍數而已,沒什么大不了的”我向爸爸說道。爸爸對我講起了道理來:“不對,如果你長大了是一名做生意的人,當你賣車時,一輛車是2458.3元,因為紙上有一個點,你把24583元看成了2458.3元,那么你能負的起一切后果嗎?”我一想,也是呀,要是把小數點弄錯的話,那事情不是很嚴重啊!
小數點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疏忽,那么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但是只要人們用心去看,就會得出正確的結果。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七
今天,數學作業有一道題是要稱一雙鞋子的重量。于是,我便去找媽媽要“秤”。媽媽說她沒有“秤”。怎么辦呢?不過,俗語說:“世上無難事”。我想,一定有辦法的。
于是,我開動了自己聰明的腦袋,想出了:自制天平。
我把空月餅盒的紙皮一塊塊相應地剪下來,拿來透明膠紙,把其中一塊紙皮折成一個正的三角體,貼好放在臺面上。另一塊紙皮做天平的左右盤,平衡地放在三角體的頂上。然后在家里找來一些已標有重量的東西作砝碼。如:媽媽新買回來的牙膏,唇膏等物品,有120克的,有40克的,有18克的,有3克的`都有。
激動人心的稱鞋子活動開始了。我將鞋子放在自制天平的左邊,“物品砝碼”便放在右邊,重量放至兩邊平衡為好。然后把砝碼重量相加的與就是我鞋子的重量了。剛好86克。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完成數學作業了。媽媽知道后對我贊不絕口。還開玩笑地對我說:“古代有聰明的曹沖稱象,現代就有聰明的晗晗稱鞋呢!”說完,大家便哈哈地笑起來了。
原來,生活上處處都有“秤”呢!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八
星期六,媽媽交給小明一個“重任”——去市場買魚.
市場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小明擠到魚類區,剛好看見馬大叔在賣魚,馬大叔的魚都是活魚,很新鮮,所以被買走了很多,但還剩一些鯽魚,魚雖少,不過條條都活蹦亂跳,想要掙脫盆的約束.
小明說:“馬大叔,我是你這的常客,這些魚全賣給我,便宜點.”
馬大叔一聽,哈哈一笑,說:“小小年紀就會討價還價了,行,給你個機會!”只見他拿起稱連同筐子稱了一下,說:“這筐魚原來連筐重28千克,有一家飯店一次買走了一半,然后又來了一位顧客,買走了剩下的一半,現在連筐重14千克,你能算出現在還剩多少千克魚,我就以最低價賣給你!”
小明可是個倔強、不輕易服輸的人,他開動腦筋思考了起來:“38千克和14千克里都包含了魚筐的重量,用38—14可以求出賣掉了24千克.然后倒過來想,把現在剩下的魚看作一份,那位顧客來之前還有2份,于是就可以知道在顧客來之前還有兩份,那家飯店買走的魚就是2份,因此筐里的魚原來就是4份,一共賣出了三份.”
想到這里,小明高興的說:“我算出來了,現在筐里還剩24÷3=8(千克),這個魚筐重2千克!”
馬大叔豎起大拇指表揚道:“小明真厲害,好,我兌現剛才的諾言!”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九
今天數學我沒有錯!不過,我還是要寫一下數學日記,總結一下我學比這一單元的知識。
“兩個數相除有叫兩個數的比。比的基本性質是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比的前項相當于除數中的被除數、分數中的分子,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數中的除數、分數中的分母,比號相當于除數中的除號、分數中的'分數線。”我將這一段話背給了媽媽聽,并說:“能約分的要約分!”
媽媽語重心長地說:“數學不是語文,數學是要看你的靈活運用。語文·,才是你真正的需要去背、去記的東西。做數學題目時,要慢一些,將題目看清楚了再說,不會寫的先不寫,等題目全做完了再寫。”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正好,家里還有一套“比”的單元測試卷,我將它做完了,而且是很認真很細心地做了,時間也沒有超過40分鐘。爸爸幫我檢查了,說:“不錯!全對。考試的時候也就像在家里一樣,爭取考個滿分!”
好啦,閑話不多說了,我得去復習、順便看看課外書嘍!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十
以前,我一直以為學習求最小公倍數這種知識枯燥無味,整天與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數類似這樣的問題打交道,真是煩死人,總覺得學習這些知識在生活中沒有什么用處。然而,有一件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聽好了,如果1路車每3分鐘發車一次,3路車每5分鐘發車一次。這兩路車至少再過多少分鐘后又能同時發車呢?稍停片刻,我說:爺爺你出的這道題不能解答。爺爺疑惑地看著我:哦,是嗎?這道題還缺一個條件:1路車和3路車的起點站是同一個地方。爺爺聽了我的話,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個聰明禿頂腦袋,笑著說:我這個'數學博士'也有糊涂的時候,出的題不夠嚴密,還是小溦想得周全。我和爺爺開心地哈哈地大笑起來。
此時爺爺說:那好,現在假設是同一個起點站,你說說用什么方法來解答?我想了想,脫口而出:再過15分鐘。因為3和5是互質數,求互質數的最小公倍數就等于這兩個數的乘積(3х5=15),所以15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也就是兩路車至少再過15分鐘能同時發車。爺爺聽了夸我:答案正確!100分。耶!聽了爺爺的話,我高興地舉起雙手。
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數學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真是無處不在啊。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十一
今天,我跟媽媽玩了一個數學游戲,叫做“加減乘除等于二十四”。就是:你用4個數字,用加減乘除算出來等于24,誰先算出來誰就獲勝。
第一局開始了,分別是12、1、7、10。我想:12×2=24,但是,要怎么才能求出2呢?這時候,媽媽已經想出來了,10-7-1=2,2×12=24,哎呀,媽媽的'腦袋怎么轉得那么快!我只好認輸。
該第二局了,數字分別是9、1、2、6,哈哈!我想出來了!9-1=8,6÷2=3,3×8=24,耶!我贏了!我歡呼起來!
數學游戲真好玩!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十二
昨天學校月考,今天數學成績正式出臺,我看到我們班的數學成績平均分是95的時候,我心里很高興。當時我在心里暗暗地說句:孩子們,你們從來沒有辜負我的期望。
對于這次抽考的題,全是基礎知識。雖然校長讓我負責這件事,但是試卷是讓其他學校的老師出的,我事先根本不知道有什么題。即使在我分試卷的時候,我也沒有看題。我想,我必須以身作則,否則我自己也會瞧不起自己的。其實,我心里是有把握的,我的學生基礎不錯,對于學校的月考,不可能考不好。也許是因為自己心里有底,所以在其他老師對月考表現的緊張的時候,我能泰然自若。
雖然學生的`成績不錯,但我還是從中看到很多不足。比如:在計算圓錐體積的時候,有的孩子忘乘1“3,還有的孩子單位沒有統一。這說明學生除馬虎,不仔細外,還存在知識掌握不牢固的現象。我經常對孩子說,會的題必須要做對,可是,每次考試后,總有一部分孩子因為馬虎,不仔細失分。每當這個時候,孩子懊悔,老師遺憾成為每次都要上演的一幕后悔劇。
我相信:我的孩子永遠不會讓我失望的,在元旦競賽的時候,孩子們就曾證明他們的實力。但我現在還是一刻也不敢放松,和我的孩子們繼續在數學之路上奔走。爭取在最后的畢業統考中,還能得到全市第一的好成績。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十三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買菜啦!買文具啦!量布等等,都需要用到數學。
這個學期,教師教了一個新知識,是小數的乘法和除法。這個知識,可幫了我大忙啊!
昨天晚上,我母親一起去買桔子。桔子是1、8元一斤,母親買了4·5斤,本應該付錢8·1元。可是營業員粗心大意,不知道怎么算的,算成了9元錢。還好我利用了這個學期新教的知識,在腦子里算過一便后,馬上糾正了營業員的失誤。
不僅營業員阿姨夸我聰明,這么小都會小數乘除法了,而且在回家的路上,母親還表揚我,給她省了0·9元,并且學過的知識能在生活中活用。
是啊!要是沒學好這門數學,以后損失的不只是這0、9元,或許是幾百,幾千,甚至上億呀!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十四
今天,中午媽媽說要出去購物去,還說還會買我最喜歡吃的東西。一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因為終于可以吃上好吃的巧克力了!過了一個小時后,媽媽回來了,我高興的跑到媽媽面前去拿巧克力,媽媽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對我說;‘‘要想拿巧克力,必須要回答我的問題!’’我猶豫了一段時間我心想如果答題的話,說不定就可以拿到巧克力了!但是如果答錯的話,就沒巧克力了!想了一會兒,最后還是答應了媽媽。媽媽出了第一道題;媽媽今年37歲,你今年11歲,媽媽比你大幾歲?奶奶的年齡是你的六倍,奶奶比你大幾歲?我想這還不簡單。就說媽媽比我大25歲,奶奶的年齡是66歲。媽媽說先別著急拿巧克力,我還有一道題,這道題你還做過好幾遍了呢!媽媽出題了;小紅今年8歲,爸爸今年40歲,爸爸的年齡是小紅的兩倍?這下我傻了,我想啊想還是沒想出來,過了一段時間我想到了一種笨辦法;我先可以把他們們兩的歲數都找出來,然后再想過了一年后小紅就是9歲,爸爸就是41歲了,最后在一年一年推算過來就是過了24年后。我把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說這道題還有更簡單的方法,你自己再想想吧!但你還是用自己的方法找到了答案,這巧克力是你的了,我拿起巧克力高興的歡呼了起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十五
要放學了,老師布置了一樣特殊的數學作業——做學具,還說按照課本36頁上第2題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
一回到家,我就動手做了起來。我拿出剪刀把硬紙板剪成了一大一小兩個圓片。
做學具:然后再定出圓心,把圓分成了9等分,接著在兩個圓面上分別寫上1~9這9個數字,最后,找來一根牙簽穿過圓心,把兩個圓固定在一起。做好后,我又看了看書本上的說明:轉動一個圓,說出兩個對齊的數相乘的積。每轉動一格,算出9個得數。我馬上動手玩起來,轉一圈,說上9個得數,再轉一圈又能組成9道不同的乘法算式,這學具真是我熟記口訣的好幫手!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十六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方”并解決土石方計算問題的過程。
2、了解“方”的具體含義,能夠靈活運用體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
3、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熟練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演變成“橫截面的面積乘長”。
一、巧設情境,激趣引思。
同學們,前面幾節課我們學習了體積的有關內容,請大家思考以下問題。
(1)什么是體積?體積的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正方體的體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的統一公式是什么?
(3)學生分組討論,指名回答問題。
這節課我們運用體積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二、自主互動,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例題1:讓學生讀題,討論:挖出的土與地窖的體積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交流計算的結果。
教師介紹“方”,讓學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課件出示例題及攔河壩的和示意圖。
讓學生觀察,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師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怎樣計算攔河壩的體積?為什么這樣計算?使學生知道:攔河壩的體積=底面積×高。
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并交流計算的方法和結果。
三、應用拓展,反思交流。
1、應用:
(1)試一試幫助學生弄清圖意,然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解決。
(2)練一練第1、2題,幫助學生理解題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獨立完成。
第3、4題,讓學生先說一說,要解決問題,先要求出什么?
2、拓展:
練一練5板書設計:
簡單的土石方計算2×1.6×1.5=4.8(立方米)攔河壩的體積=橫截面面積×長答:要挖出4.8立方米的土。
橫截面的面積:(8+3)×4÷2=22(平方米)土石體積:22×50=1100(立方米)答:修這個攔河壩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五年年級數學(精選17篇)篇十七
“嚁——,嚁——”,當哨聲響起時,我早已經正襟危坐,等待比賽的開始。我低頭看了下表,時間是20xx年12月18日早上9點,比賽已經開始,但我的心中沒有忐忑不安,而是滿懷激動的心情來準備。
接著,老師一字一板地宣讀考試規則,“叮當、叮當,”然后,老師開始發試卷了,我一看密密麻麻的小字就感到頭暈,但是我不會放棄的。在《城南舊事》中道:“什么事情只要硬著頭皮就闖過去了!”
嘀嗒、嘀嗒……時間飛快流逝,題目也越來越少,時間也所剩不多。看來這段時間就是高手和平人所相隔的差距呀!教室中一片寂靜,窗外小鳥的歡唱飄進我們耳中,給我們緩解考試壓力。
突然,一道難題死般無賴的困擾著我。剛有些眉目就灰飛煙滅了,許多數字“飛”入我的大腦,似乎隱藏著一些玄機。一句話不斷在我耳邊徘徊,那就是一定會成功攻克難題。
終于,難題經過我接連不斷的攻勢,慢慢瓦解,無堅不摧的題目被我打開了一個洞,射進了一絲曙光,這道題目終于做出來了!我暗暗竊喜著。
考試結束了,我忐忑不安地交了卷子,走下樓梯,淹沒在人山人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