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激發我們對于知識和文學的興趣,促使我們更深入地閱讀和思考。以下是一些讀者對于不同類型小說的讀后感,讓我們感受到不同群體的閱讀體驗和理解方式。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一
今年8月份,我讀了《中國國家地理》。這本書很漂亮,封面是綠色的,很厚,有2厘米,上面寫著:美麗而富饒的華夏大地,蘊藏了多少物寶天華,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介紹偉大祖國的錦繡河山和日新月異的地理面貌。
這本書分兩部分:自然之韻、人文魅力。自然之韻里描繪了長白山、珠穆朗瑪峰、五大連池、浩渺的鄱陽湖等景觀。人文魅力里介紹了故宮、北京、西安、洛陽等名城。其中我最愛看五大連池和故宮了。
五大連池是白河的河道,它一旁的兩座休眠火山噴發了,溢出的熔巖堵塞了河道,后又經過兩次噴發,形成了頭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和藥泉湖。五大連池的泉水也很奇特,它有治療眼科疾病的功能,與法國“維希”、俄羅斯“高加索”礦泉水相媲美。
說到故宮,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權力中心,有72公頃,里面有很多文物。據說有一塊300噸的巨大石雕,是工人們花盡心思、絞盡腦汁采下來,再用了1000只騾馬旱船拉運,花了28天才運到北京的。
它們都是大自然和古人的杰作。五大連池是大自然在獨特的環境下造出來的,故宮是古人們用心血造出來的。我們現代人應該為大自然、為古人的豐功偉業鼓掌,一定要愛惜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要學習古人的獨具匠心和堅持不懈,因為更大的奇跡正在等著我們“零零后”去創造哦!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二
因為工作的原因,在整理生物地理數據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對中國地圖有了一個大致的概念,對于我這種地理渣來說,這簡直是個驚喜。當時正好看到這本書,就決定讀一讀,也算是工作和業余的一個補充。
《中國國家地理百科》是以中國地理區劃的形式來編寫的,這本書作為套書系列中的第一本,介紹了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兩大區。
看每一章內容都會有一種“哦,這個景點原來在這里啊?”或者“啊,原來古詩中描寫的是這里啊!”的感嘆,將自己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聯系在一起,找到共通之處,還是很有意思的,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收獲頗豐。
不過本書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
內容空泛。大概由于中國地大物博,隨便拿出一個省份來,都可以輕松介紹幾萬字,但本書卻要用200多頁介紹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的八個省三個市,這就使得內容大而空,每個省只能撿主要的寫,介紹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比較浮于表面,給人一種“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感覺。缺少必要的地理圖片。在我最開始看書的時候,迫切地希望這本書至少有中國行政地圖、七大地理分區地圖、中國地形圖,這樣看起來才會在頭腦中形成印象。對全國各地有了解的人大概不會看這種書,所以這套書的受眾人群應該是兒童或者我這種地理小白,考慮到讀者地理知識的匱乏,編者應該配備這些基礎圖形,讓讀者先有大概念,再根據每章內容,給里面一點點填補細化。排版不合理。大概是由于從紙質版轉化到電子版的緣故,圖片有時候不能和內容及時對應上,同時也會出現一頁只有一個圖片標注,其余什么都沒有的情況,這讓一個常寫論文的人看著極其不舒適啊。細節處理有待提高。比如有一節標題是“汾河,汾河盆地,汾酒”,結果內容中只介紹了前兩項,完全沒涉及到汾酒。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這種情況還是有一定用處的,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有點雞肋,希望可以不斷完善。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三
這本書里分別有“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最美的五大湖”、“中國最美的十大瀑布”等等評選,充分展現了中國各個地區的風采。山峰連綿不斷,草原一望無際,河水碧藍碧藍的,丹霞火紅火紅的,還有縱橫千里的沙漠,與世隔絕的海島,晶瑩透亮的冰川,灌木叢生的森林。這本書里對美的評選標準和往常的評選標準有所不同,以前只有東方,東北方的名山名湖,因為這些地方比較接近華夏祖先的最早定居地,所以很少有西部地區的風景名勝入闈。這次的評選卻讓邊緣文化大放異彩,讓人們更加熟悉我國的邊緣地區。我國的邊緣美景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川滇藏的交匯處和新疆天山。而且這本書里還配置了一些清晰可見,拍攝角度極佳,讓人看了心曠神怡的圖片,再加上恰當而優美的文字,讓你看了就像如臨其境,讓你如癡如醉,甚至不想放下書。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深深地被它震撼了。這些純粹自然的風景,沒有被人們過度開發的地方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無比向往的地方。大自然是非常美麗的,可人們卻想方設法地在這兒建旅館,在那兒砍筏樹木修渡假村,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對這些美麗的事物造成破壞,甚至使這些美景變得平常,不再有它的獨特之處。西沙群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它遠離大陸,人跡罕至的緣故,它的美麗被完整無缺地保留了下,因此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之首。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風景優美,只有我們更有力地去保護它們,才能它們的美永遠延續下去。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四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孕育了我們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了神州大地山絕石險的自然奇觀。我們的祖國寬廣博大、秀麗天成、歷史悠久。
在這本書中,我知道了許多關于中國地理知識,也領略了祖國的名勝古跡。我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桂林山水,黃山云海,蓬萊仙境,玉宇瓊樓等景地的奇妙與美麗,我仿佛來到了祖國的各個地區、省來欣賞景色。
翻開這本散發著淡淡清香的書,我便開始了中國之旅。它向你介紹了中國概況、近海、地貌、水系、氣候、自然資源,再介紹了地區,省。第一個是東北地區,這兒是指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這里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同時它也是中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重要木柴生產基地,經濟實力雄厚。“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是對東北地區的真實寫照。這里有一條鴨綠江,因為江水清澈,水聲似鴨頭頸而得名。鴨綠江發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南麓,流經長白、集安、寬甸、丹東等地。向南注入黃海,全長795公里,是中朝兩國的界河。區內碧綠的江水蜿蜒,江中翠島棋布,沿岸群山疊翠,鶴鳥翱翔,景色十分秀美。
在這個地區里,有兩種必須要提的動物:東北虎和丹頂鶴。東北虎又稱滿洲虎、烏蘇里虎。體色夏毛棕黃色,冬毛淡黃色。而它身上背部和體側具有多條橫列黑色窄條紋,通常2條靠近呈柳葉狀。這些條紋赤褐色,較窄且稀疏,被毛豐滿,毛色較淺。丹頂鶴,也就是俗稱的“仙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北特產珍禽,大部分生活在黑龍江省。因體態優雅、顏色分明,在這一地區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
離開東北地區,我們又來到了各個省,如: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福建省、廣東省、四川省、貴州省和云南省。在這些省份中,有幾個省里的風景名勝吸引了我,它的旁邊還附著插圖呢!
第一個是吉林長白山。長白山景觀神奇秀麗,巍峨壯觀,原始自然風光無限,在這里有“東北三寶”,即人參、鹿茸、貂皮,有長白虎、梅花鹿、黑熊、白天鵝等珍禽異獸,是一個聞名世界的風景區。天池是長白山風光最優美的地方,它是東北地區最高的高山湖。在它的四周,聳立著16座千姿百態的山峰,構成了綺麗的自然風光。
第二個是江蘇周莊。周莊是一個具有900多年歷史的水鄉古鎮。這里環境幽靜,建筑古樸,雖然歷經數百年的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水鄉集鎮的建筑風貌。怪不得著名大畫家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
第三個是云南玉龍雪山地處麗江城區西北約15千米處。山頂終年積雪,宛如白色玉龍橫臥山巔,故名玉龍雪山。各種植物依不同海拔和氣候分布,這里是經濟林木、藥用植物和觀賞花卉的著名產地,有”植物寶庫”之稱。
看!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們祖國果然是一個景色之國,山河錦繡、鳥語花香。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去看看哦。我相信,中國的大自然是最美的。我們因生在這兒而驕傲、自豪!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五
這幾天閑余時間,在家看看《中國國家地理》刊物的重慶篇,讓本人初觸重慶這世界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和同時具備多種氣候條件下所生長的特色植物。及一百多年來,近兩百年,讓世界地理學家紛至沓來,進行科考的探索過程。沒想到重慶這么奇妙,沒想到有這么漫長的、驚險的、豐富多彩的探索歷史。使我從百余年的探險歷史過程中生出那萬千感慨。
重慶大名鼎鼎,這毫無疑問,抗戰它曾是中國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國的第四個直轄市。世人對重慶好像都很熟悉,但就重慶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樣?世人也許并不明了。人們對重慶的人文歷史知道的遠遠大于對其自然形家的了解,也許就限于知道有個三峽罷了。
其實重慶的自然形象非常奇特。首先是重慶的山嶺很獨特,我從書上航拍的地形圖看,只見一道道山嶺呈長條狀,相互平行或沿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像千手觀音伸出的一條條手臂,接著觀音伸出手掌,展開玉指,重慶城像觀音用玉指拾起的一顆珍珠。
其二是,從圖上看,長江和嘉陵江的走向,不是沿著山谷或平川溫順的、消極的流淌,而是洶涌而來,垂直沖斷一條條山脅,山擋不住河,河硬是把山切穿了,顯示出不畏阻塞的英雄氣慨。于是一道道峽谷展現在世人面前。重慶峽谷出奇地多,稱之為峽谷市,毫不為過。
其三是,驚艷重慶喀斯特,地下更比地上奇。重慶的喀斯特分布面積廣,但它不是以廣著稱,而是喀斯特的險、怪、幽取勝于世界。重慶的`喀斯特不像桂林山水那樣優美,那樣詩情畫意,沒有劉三姐,也不像云南石林風景如畫,也沒有阿詩瑪。重慶的喀斯特中走出來的是云雨巫山神女,與眾不同。武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一點也不為過,不過是由外國探險家提供的第一手資料,讓世界認識了重慶武隆。
重慶的武隆、奉節是世界豎井、天坑、天縫、洞穴、天橋之鄉,宏大的天坑和相伴的天橋的組合肯定世所罕見,還有密布的一個個豎井,直徑窄則一兩米,寬者也不過三五米,鉆地數百米,甚至上千米,有世界第二深度豎井,深度達1026米。
遺憾的是,這世界第二豎井,竟是一個美藉、英國劍轎大學的數學系的女學生所探,這姑娘巳在武隆探險達十五個年頭之久,有時在洞中、在豎井、在地河中一待就是十多天,無數次從生命的死亡線上走回。她在豎井中留下的自拍照,我從看此刊物來十多天,一直在我腦海中翻滾,不得不佩服她這種追求美麗大自然的執著毅力。看來她巳深深愛上了重慶武隆,樂不思美了!
對重慶武隆等地的探索研究,外國地理科學家早在1817年就開始了,近兩百年來,法國的、英國的、墨西哥的、美國的、奧地利的、俄國的等數支探險隊,一次次在此探索,好像這里有尋不完的寶藏,而我國的那些地理學家直到1928年方敢涉足武隆寶地。直到今天來也是看看表層,深坑深井仍不敢去窺視,其主流惟外人也。
我就感慨之,自己之山河,為什么外人了解,自己卻不明白?為何外人敢入,而自己望而止步?難道這也是技術跟不上嗎?怪不得日本入侵時,對我國地理已了如指撐,資源分布盡在腦中,侵我中華如回家之路,比國人更熟悉,可長驅直入!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六
兒時,有一次我過生日爸爸媽媽每人都送我了一件禮物,其中就有這本《中國國家地理》。
當拿到這本書時我有些抵觸,因為又厚又重看起來十分高深,但當我無意間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時我震驚了。祖國山巒河流的美被這本書展現地淋漓盡致。每一滴露珠、每一粒石塊、每一棵綠樹、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脈、每一片天空都用書頁毫無保留地記錄了下來。身邊的轟鳴聲、汽笛聲、腳步聲我置身于世外,心中只看到了祖國的秀美河山。
我把這本書平平展展地放到書架最顯眼的位置。
幾年過去了,那本書還在那里,無聲無息……。
如今,當我閑下來的時候對無意間瞟見書柜里靜靜躺著的它突然來了興趣,迅速的把它從書海中抽了出來。
擦拭封面卻發現沒有一絲灰塵,畫面的質感一塵不變和新的一樣——只是感覺熟悉了許多。
現在我長大了,書也變的陳舊,唯一不變的是我心中揮不去的美景。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七
昨晚我百無聊賴地來到了學校讀書館的期刊室,隨手拿起來兩本書:《旅游學刊》和《中國國家地理》。隨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書的目錄,感覺那本《旅游學刊》好像沒有什么好看的。《中國國家地理》還不錯,里面有說到格聶的“第十三女神”——格聶山,新疆的紅色作物、還有鹽路……不過最吸引我的是《難以相信中國發現大量的棄老洞》!
我們中國不是以敬老愛幼為傳統美德么?怎么會有棄老洞的存在?我帶著一大堆的問號往下看。
在我國的湖北等地大量的棄老洞,它們的存在與當地廣為流傳的棄老傳說,對中華民族的敬老傳統提出了質疑和挑戰。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些游牧民族或者是一些野蠻人所為。可是在以前的中原也就是現在的山西也有類似棄老洞的生藏存在啊,把一個活生生的老人放里面,想著就讓我覺得難過。
但是潘世東教授卻認為棄老洞昭示的是最自然、最理性的道教死之觀。
我對他的這種說法不甚贊同,既然是順其自然為什么還要做。
一個洞規定人家要在里面死?為什么要做什么自殺型的孔,不讓其不順其自然的死呢?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就在于我們個人的想法了。但是我還是認為孝敬老人是我們應該做的事,他們為我們辛苦了一輩子,我們該回報他們!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八
這本書分兩部分:自然之韻、人文魅力,它有治療眼科疾病的功能,很厚。
今年8月份,我們現代人應該為大自然、為古人的豐功偉業鼓掌,五大連池是白河的河道,介紹偉大祖國的錦繡河山和日新月異的地理面貌。
五大連池的泉水也很奇特,這本書很漂亮。
是工人們花盡心思、絞盡腦汁采下來。
因為更大的奇跡正在等著咱們“零零后”去創造哦!丁嶠楓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鹽城市實驗小學,上面寫著:美麗而富饒的華夏大地,再用了1000只騾馬旱船拉運,。
據說有一塊300噸的巨大石雕,形成了頭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和藥泉湖,有72公頃。
與法國“維希”、俄羅斯“高加索”礦泉水相媲美,后又經過兩次噴發,要學習古人的獨具匠心和堅持不懈,溢出的熔巖堵塞了河道,蘊藏了多少物寶天華,花了28天才運到北京的,自然之韻里描繪了長白山、珠穆朗瑪峰、五大連池、浩渺的鄱陽湖等景觀,其中我最愛看五大連池和故宮了,故宮是古人們用心血造出來的,五大連池是大自然在獨特的環境下造出來的,有2厘米,一定要愛惜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說到故宮,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權力中心,人文魅力里介紹了故宮、北京、西安、洛陽等名城。
封面是綠色的,里面有很多文物,它們都是大自然和古人的杰作。
它一旁的兩座休眠火山噴發了,我讀了《中國國家地理》。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九
《中國國家地理》主要介紹了中華名山、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島嶼半島等自然保護區,非常美麗,那么瑰麗的景色是大自然獻給我們的,讓我們不用行萬里路,也能領略到山川之雄秀壯美,原來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賦予的。
人和大自然應該要建立起和諧協調的關系。我們要保護大自然,讓大家欣賞。我們要實行低碳生活,從節約水電開始,不能浪費地球的資源。讓爸爸媽媽在紅燈等候時要熄掉引擎,減少廢氣污染,不能隨便扔垃圾,如果看見其他人隨地扔垃圾,我們要提醒他們不能這樣做,因為地球只有一個,它是我們的家,我們利用星期天到公園里組織清潔活動,讓人人都認識到大自然的保護性,我們和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水受到了污染,將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可見,大自然和我們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十
我從小喜歡地理,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就能正確的辨別方向,記住回家的路。也許這是天分。初中、高中時,我的地理成績都是很好的。會考都是接近滿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我從未花錢買過一本地理方面的書籍或雜志,更是沒有旅游過。大學四年,我學的.地理專業,通過課本,和老師的講解,大大開闊了視野,在大學校園里,也多多少少參加了一些《地理學會》(學生社團)組織的活動,也有了幾次旅游。
畢業后我來到了浙江從事地理教育工作,開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兩年雖然還貸款,并沒有攢下多少money,但是我還是訂閱了一些有關地理的雜志,購買了一些有關地理的圖書,想《中國地圖冊》、《世界地圖冊》、《中國國家地理》等等,現在都擺在了我的書架之上。特別是《中國國家地理》,我非常喜歡,那一篇篇的主題風景地貌,一遍遍的看過,一次次的感動。因為美好的風景地貌而感動。
中國是國土面積世界第三的國土大國,地貌類型非常齊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美麗風光。名山大川、飛瀑碧湖......美景可謂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們去觀光瀏覽,多少地方值得我們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攝影技術,為了去旅游之時記錄下那最美的一幕。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十一
這幾天閑余時間,在家看看《中國國家地理》刊物的重慶篇,讓本人初觸重慶這世界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和同時具備多種氣候條件下所生長的特色植物。及一百多年來,近兩百年,讓世界地理學家紛至沓來,進行科考的探索過程。沒想到重慶這么奇妙,沒想到有這么漫長的、驚險的、豐富多彩的探索歷史。使我從百余年的探險歷史過程中生出那萬千感慨。
重慶大名鼎鼎,這毫無疑問,抗戰它曾是中國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國的第四個直轄市。世人對重慶好像都很熟悉,但就重慶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樣?世人也許并不明了。人們對重慶的人文歷史知道的遠遠大于對其自然形家的了解,也許就限于知道有個三峽罷了。
其實重慶的自然形象非常奇特。首先是重慶的山嶺很獨特,我從書上航拍的地形圖看,只見一道道山嶺呈長條狀,相互平行或沿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像千手觀音伸出的一條條手臂,接著觀音伸出手掌,展開玉指,重慶城像觀音用玉指拾起的一顆珍珠。
其二是,從圖上看,長江和嘉陵江的走向,不是沿著山谷或平川溫順的、消極的流淌,而是洶涌而來,垂直沖斷一條條山脅,山擋不住河,河硬是把山切穿了,顯示出不畏阻塞的英雄氣慨。于是一道道峽谷展現在世人面前。重慶峽谷出奇地多,稱之為峽谷市,毫不為過。
其三是,驚艷重慶喀斯特,地下更比地上奇。重慶的喀斯特分佈面積廣,但它不是以廣著稱,而是喀斯特的險、怪、幽取勝于世界。重慶的喀斯特不像桂林山水那樣優美,那樣詩情畫意,沒有劉三姐,也不像云南石林風景如畫,也沒有阿詩瑪。重慶的喀斯特中走出來的是云雨巫山神女,與眾不同。武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一點也不為過,不過是由外國探險家提供的第一手資料,讓世界認識了重慶武隆。
重慶的武隆、奉節是世界豎井、天坑、天縫、洞穴、天橋之鄉,宏大的天坑和相伴的天橋的組合肯定世所罕見,還有密佈的一個個豎井,直徑窄則一兩米,寬者也不過三五米,鉆地數百米,甚至上千米,有世界第二深度豎井,深度達1026米。
遺憾的是,這世界第二豎井,竟是一個美藉、英國劍轎大學的數學系的女學生所探,這姑娘巳在武隆探險達十五個年頭之久,有時在洞中、在豎井、在地河中一待就是十多天,無數次從生命的死亡線上走回。她在豎井中留下的自拍照,我從看此刊物來十多天,一直在我腦海中翻滾,不得不佩服她這種追求美麗大自然的執著毅力。看來她巳深深愛上了重慶武隆,樂不思美了!
對重慶武隆等地的探索研究,外國地理科學家早在1817年就開始了,近兩百年來,法國的、英國的、墨西哥的、美國的、奧地利的、俄國的等數支探險隊,一次次在此探索,好像這里有尋不完的寶藏,而我國的那些地理學家直到1928年方敢涉足武隆寶地。直到今天來也是看看表層,深坑深井仍不敢去窺視,其主流惟外人也。
我就感慨之,自己之山河,為什么外人了解,自己卻不明白?為何外人敢入,而自己望而止步?難道這也是技術跟不上嗎?怪不得日本入侵時,對我國地理已了如指撐,資源分佈盡在腦中,侵我中華如回家之路,比國人更熟悉,可長驅直入!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十二
大家都知道,從小我就喜歡讀一些關于科學的書,經過千辛萬苦,我總算說服了媽媽,買到了一本10月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chiesenationalgeography,簡稱cng)。
剛回到家,我便開始細細品讀起來,這次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主講中國南海,而且還加厚到了414頁,這總算可以大飽我眼福了。翻開第一頁,就講起了南海,南海是中國最漂亮的海,他不僅有豐富的物種,還有很多很多獨有的水生動物,比如重達80千克的藍旗金槍魚和能在空中轉圈的飛旋海豚。漸漸地,讀到了關于曾母暗沙的知識,曾母暗沙面積有2.12平方公里,最前水深17.5米,是一個長約2385米,寬1380米的紡錘狀水下礁體,它的坐標是北緯3°57′44″——3°59′00″,東經112°16′25″——112°17′10″這里的海水藍的透明,透過湛藍的海水甚至可以看見幾十米以下的珊瑚,這里除了珊瑚,海鳥和海魚之外根本沒有別的東西,只不過時不時會游來幾只綠色的大海龜,或者飛起來幾條燕遙類的飛魚,如果把這里當成人間仙境,那簡直是在合適不過了。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十三
暑假里,媽媽買來了一本書——《美國國家地理少兒版百科》。當我看到那厚約兩厘米,大約有300多頁的書放在書柜里時,確實倒吸了一口冷氣;可當我翻開那圖片精美、內容豐富的書頁時,才真正意識到,媽媽買回它是正確的,因為它帶領我走進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美國國家地理少兒版百科》不是一本普通的百科,這本書共分為“我們的世界”、“探險天地”、“動物世界”、“地理趣談”、“自然之謎”和“超級科學”等9個部分,每一部分又包含有許多小故事,一個迷你課堂和一些“你一定不知道的事實”,為我們烹制了一份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的`豐盛知識大餐。
最令我驚訝的是“探險天地”里的一篇《我從鯊魚口中死里逃生》,講述了14歲的沖浪手貝瑟妮的驚險故事。她爬在沖浪板上,等待著下一個浪頭時,海中突然冒出一個大虎鯊,不僅把貝瑟妮的沖浪板咬掉了一大塊,而且把貝瑟妮的左臂扯得幾乎斷了。按理說,遭遇了這番驚心動魄的經歷之后,貝瑟妮一定會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一定會遠離這項充滿生命危險的運動。然而,貝瑟妮僅用了四周的時間便調整好心態,又一次踏上了沖浪旅程。讀了這個故事,我被深深震撼了,當時的貝瑟妮只比現在的我大4歲啊!她那敢于挑戰高難度運動的勇氣令我欣賞,她那面對危險毫不退縮、不甘示弱的氣概更令我折服!
這本書讓我從中汲取到精神營養的還有大衛.喬治.戈登執著的食蟲精神;奧巴馬為了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奮斗了四十多年,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的經歷;馬蒂亞斯為了一張美洲獅的照片,整整等了兩年多的事跡等等,這些人物的傳奇經歷無不為我們展現了為著夢想而前進、而探索、而搏擊的偉大而又美好的人格力量!
《美國國家地理少兒版百科》這本書以動物的奇異、人物的執著、科技的發達、歷史的艱辛以及地理的無奇不有讓我大開眼界。它的包羅萬象、無所不曉的內容不僅大大開闊了我的視野,更讓我深深地懂得:生命因探索而更加精彩,世界因探索而更加迷人,探索——永無止境!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十四
我隨手拿起一本書,打算度過寂寞的一天。可是,當我翻開第一頁時,有一種欲望推動著我去“科技”這個神秘的世界遨游。
我看的這本是科技類的書,它分成幾個板塊:第一個版塊介紹了為科學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所獲得的獎項,它們是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星火獎、諾貝爾獎、列寧獎等。里面分別介紹了各種獎項主要獎勵的對象,也讓我知道了科學家們的榮譽是多么來之不易。
第二個版塊介紹了幾個新發明和將要發明的東西,例如可視電話、傳真機、智能大樓、變色衣等,這些發明與設想也足以看出人類對未來的渴望和進步的決心,夢中的憧憬之所以能變成現實,是因為科學家們努力工作+深入研究+少說空話。
第三個板塊介紹了人們如何利用一些自然規律和現象。太陽能汽車和雷達都是利用了自然條件,這讓我知道了從小要善于觀察,勇于發現。
第五個版塊介紹了一些發明的由來,也讓我深受啟發――一個發明要經過多少次的演變才能像現在一樣?我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它們都是來之不易的。
……。
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吞下最后一口唾沫,把這本書合上了,我已經將書中的精華收入智慧之田和生活中。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十五
《美國國家地理》是一本把社會、探險、動物、文化、地理、環保、歷史、自然等知識用500多張照片來讓你學會豐富多彩的東西。里面還有一些些游戲,如填字,找不同等等。
在社會這個主題中,它描述了世界上首位非裔總統、大熊貓即將滅絕等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事情。這個主題讓我知道了一些世界上的大事小事,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又增加了許多。
探險這個主題當然是關于一些人攀巖爬雪和尋寶的故事。看完這些故事后,我熱血沸騰。連我都想躍躍欲試。我感到,這本書讓我的腦海里充滿了許許多多的知識。
動物讓我興奮得腦海中浮現出貓狗的影像;文化,讓我了解了各個國家的情況;地理,讓我了解了各大洲的.名勝古跡;環保教我了怎樣拯救地球。
歷史,讓我了解了美國和中國的以往時段。我把以前的事情到了解得一清二楚。我的感覺即神奇,又快樂。
花花草草的學問也是很豐富的。這本書的自然描述了什么植物會在什么地方出現。自然確實沒有我想的那么簡單。
這本書在學習的同時,也會讓我開懷大笑。看完這本書,我的心中充滿了快樂,心情也放松的許多。我自認為,這是一本很好的書!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十六
如果評選中國最優秀的雜志,我相信中國國家地理一定會入選,不僅僅是精美的印刷,優美的圖片,更有歷史的厚重和深刻的人文關懷。
當然這些優點大家都知道了,讀了這么久,我主要想寫寫這本雜志的不足,雖然這些不足有點雞蛋里挑骨頭的意思。
一,就是受中國國情影響,有些只能唱贊歌,不能提異議,這點不是雜志的原因,而是國情的原因,所以就不多談了。
二,廣告。雖然廣告圖片很美很有創意,但是讀者購買雜志是為了更好的閱讀而不是看廣告。希望雜志社把廣告歸到一起,不要在正文中突然插廣告,這很影響閱讀心情的。再優美的廣告如果突兀的出現,也會破壞讀者沉醉的心情。
三,相片。相片可以說是這本雜志的靈魂,但顯然雜志選用的相片有很多流于形式,甚至是湊數用的。我想這個可能是作者自己的供稿,或者雜志社能夠選擇的雜志相片過少。因為雜志中的地圖實在是做的很好。希望雜志社能夠有自己的專職攝像師,向美國的地理雜志看齊。要知道,相片是這種地理雜志的重中之重。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十七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
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制的《海錯圖》,共描繪了300多種生物,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
但時代所限,書中也有很多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別人描述繪制的外形,就會有很大失真。關于生物習性的記載,也是真假混雜。
正因如此,當我開始用今天生物學的角度,對《海錯圖》中的生物進行分析考證,從他的`文字和畫作中發現蛛絲馬跡,辨別真偽,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后,鑒定出畫中生物的真身——這就像在破案一樣,非常過癮。
在這期間,我還去了遼寧、福建、廣東、廣西、天津及日本、泰國等地搜集素材、實地考證……到今天一年半多了,不知不覺也寫了30篇文章。“破譯”還將繼續,先集為一本《海錯圖筆記》,大家看著玩。
在本書中,我采用了中國傳統本草書的分類法,把書中生物歸為“介部、鱗部、蟲部、禽部”4類,以展示古人是怎樣給生物分類的。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紙堆里的考據,有中國人和大海之間的軼事,也有一些我個人的絮叨。說白了,就是我讀《海錯圖》時做的30篇筆記。如果你看完后,覺得這是一本有意思、有意義的書,那我就很高興了。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十八
人類所生活的地球是個“水球”,三分陸地七分海洋,這其中還有超過500萬立方英里的冰雪覆蓋于南北極等區域。盡管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所有冰雪消融還需要至少5000年,但假如我們繼續增加碳排放,可能讓地球時隔3000萬年再次出現一個沒有冰雪的世界:地球表面平均氣溫上升12度,海平面上升66米,各大洲海岸線改變,全球許多大城市將淹沒。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描繪出一個“可怕”的新世界版圖。
亞洲:中國6億人口居住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將被海水淹沒(遼東半島、華北華東大部分、江浙一帶);有著1.6億人口的孟加拉國幾乎全部沉入海水;目前的絕大部分印度沿海地區將消失;東南亞湄公河流域肆虐的洪水將使柬埔寨西南部綿延數百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豆蔻山脈變的只剩下一座“孤島”。
《國家地理》雜志制作了一系列互動地圖,顯示地球上的冰全部融化并流入海洋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
這會導致海平面上升66米,吞沒城市甚至是國家,徹底改變各大洲和海岸線的外觀。
科學家認為,需要大約5000年的.時間,氣溫才能上升到足夠高的水平,讓地球上的所有冰都融化,但他們聲稱,這一過程已經開始。
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數據,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報告顯示地球溫度已經上升了大約0.5攝氏度,這已經導致海平面升高0.18米左右。
《國家地理》解釋道:“如果我們燃燒地球上的所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氣中的碳含量會增加5萬億噸左右,那么地球平均氣溫可能達到26.7攝氏度,而不是目前的14.4攝氏度。”
這會使地球上的冰在3400萬年的時間里首次全部融化。
如果發生這種情景,美國的全部大西洋海岸都會消失,佛羅里達和墨西哥灣海岸地區將不復存在。位于舊金山的山丘會成為島嶼,圣迭戈會永遠消失。
在東半球,中國和孟加拉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會被淹沒,根據目前的人口水平,7.6億人將喪生。印度的海岸線也會縮短。
在南美,亞馬孫平原和巴拉圭河流域都會成為大西洋的海灣。唯一不會被淹沒的地區是加勒比沿岸和中美洲的山脈地區。
在非洲,埃及的亞歷山大和開羅都會被淹。《國家地理》還認為,地球氣溫不斷上升“可能使非洲大部分地區不適宜居住”。
中國國家地理讀后感(專業19篇)篇十九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中國國家地理精華》,這本書的內容豐富精彩,讓我受益匪淺,難以忘記。
祖國的景色優美,可是有些人不愛護環境,可把祖國的美景打臟了。從現在開始,大家要愛護環境,自覺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當你去游玩時,看見有人亂丟垃圾,你就告訴他要愛護環境,讓垃圾會回自己的家;當你看見地上有垃圾時,自己把它撿起來;當……人人都愛護環境,祖國一定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