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獨具創意和獨特思考的表達方式,通過豐富的修辭手法和精準的邏輯結構給人以美的享受。小編整理了一些優秀作文的亮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好寫作的要領。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長沙市博物館參觀“長沙三國吳簡暨歷年出土文物精品展”。
現在參觀的是第一展廳。這里采用了全景式的方式,復原出吳簡考古發掘的現場。7月至13月,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在市中心五一廣場東南側“平和堂商廈”的建筑工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戰國至明清時期古井61口,出土銅、鐵、竹、木、陶等各類文物達3000余件(套)。特別令人震驚的是,在編號為22號的古井中發理了大量寫著文字的簡牘,經確認為距今17前的三國時期孫吳的遺物。這批文物,對相對匱乏的三國文獻史料,將作出全面而精確的補充。我國曾有過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的發現: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區屯戍簡牘,敦煌石室文書,清宮內閣檔案。長沙三國吳簡完全有資格與這四次發現相提并論,也將形成某一學科的分支,成為國際學術界相關學者的研究課題。
請大家看第22號古井的剖面復原。22號井發現時,井口上部已在施工時被破壞。這是—口不規則的圓形豎井,底部略呈袋狀。井口南北長3.5米,東西長3.1米;現存井深5.6米,井口覆蓋著純凈的紅褐色泥土,下深1.5米處發現簡牘層。簡牘層中間厚,四周薄,呈坡狀堆積,邊緣厚20厘米,中間厚50厘米。綁扎簡牘的繩索已腐朽,但可看出它們當時是成捆放入的,初步統計共有10萬余片。簡牘層下為灰褐土層,厚約3.1米,其中夾雜著大量的竹木屑、草屑、樹葉、碎磚瓦、陶瓷器等。井底(即井深5.12米處)套有一個小井,小井有一近方形的木構井圈,井圈四角各釘一根木樁,樁外各鑲兩塊木板為井壁。井圈長93厘米,高58厘米。這個小井的作用,大概是為了將倉井四周的地下水集中到這里,然后用水罐等器具提出去倒掉,以保持倉井的干燥。這是發掘時拍攝的現場照片。
從22號井的結構和遺物來分析,它是一個古代的倉井,其作用是用來儲藏食物。長沙氣候濕熱多雨,食物容易腐敗變質,深達10多米的井下環境相當于一個現代的冰箱。考古發現證實,從商代開始,人們就使用這種儲藏方式。也許大家會問,10萬余片的吳簡為何埋藏于井中呢?這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孫吳所處的三國時代動蕩不安,戰亂頻繁,突發性的**使這批簡牘被匆忙埋藏在這里。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批簡牘大多是檔案文書、契約合同,將它們埋在井中可能是當時處理檔案的一種方式。
請再來看這張照片。這是第22號井發掘現場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見簡牘浸泡在泥水中。這次發掘出來的簡牘,為什么能經過1700余年至今還保存完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沙市的地下水位高,簡牘長期浸泡在水中,加之埋藏較深,密封情況好,隔氧隔菌,所以保存了1700余年仍完好如初。
接下來,請大家參觀第二個展廳。
這是一張對坐著的陶俑照片,是20世紀50年代在長沙金盆嶺一座西晉墓中出土的陶俑。照片上左邊的一人手持寬厚的木牘,口中念念有詞;而右邊的一人則一手持筆,一手持牘,正在書寫文字。這件陶俑生動形象地將古人書寫簡牘的情景再現在大家眼前。
再來看看這一組照片。這是一支毛筆,1954年在長沙在家公山一座戰國墓中出土,筆桿長而小,容易折斷;旁邊有一個套筆的竹管,在收藏保管時對筆有保護作用。這是一個硯臺,旁邊放置的小碎塊是墨塊。這兒還有一把銅削刀,為書寫者削制簡牘以便修改書寫錯誤的工具。這是1975年在湖北楚國故都紀南城168號墓發現的一套書寫工具的照片,另外還有無字的木牘6片。這也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套漢代文具。
我們的古人計算簡牘數量的單位不是“片”,而是“斤”。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批閱奏章竹簡,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約合今天的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
下面請看,這是本世紀以來全國出土的簡牘情況一覽表。其中紅色字一欄為本次長沙發掘簡牘的數量,超過了歷年來全國各地出土簡牘數量的總和,所以稱之為“驚世發現”,“本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眾所周知,由于戰亂的原因,三國時代的文獻史傳之后世的很少。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總共才100余萬字。歷年來全國考古發掘的三國簡牘也十分罕見,僅在安徽、江西、湖北出土幾十片。而長沙今天一次出土總數達10萬片的三國吳簡,以每片20字計算,總字數可達300多萬字。這些文字資料大大超過了《三國志》字數的總和,為我們研究孫吳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簡冊制度、職官沿革、歷史地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大大填補了史籍之缺。長沙吳簡的發現必將影響到中國歷史研究的諸多方面,重新審核過去已有的定論。
再來看這一張地圖。長沙考古工作者通過圍繞五一廣場區域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初步確定了近3000年來長沙古城的區域位置。它北至老照壁,南至坡子街,東至蔡鍔路,西至下河街、藩城堤,呈長方形狀,中心區域為今天的五一廣場。可以說,近3000年來長沙城市的中心基本沒有變遷。這一次發掘出來的簡牘按其形制可分大小木簡、木牘、竹簡、封檢、簽牌等,依其用途可分五類:
第一類為券書類,包括佃田租稅券書和官府調撥券書。佃田租稅券書,形制為大木簡,一般長0.5米,文字有100至200個,書寫工整,由右向左直行書寫。佃田租稅券書,涉及佃戶租佃土地應向國家交納租米、租布、稅錢的數量,這種券書一式兩份或多份由交租人分別保存,作為憑據。官府調撥券書主要記錄官府各機構之間錢、糧、物的交換調撥情況。下面這一種個體比較小的為分類簽牌,上面寫著“中倉吏黃偉、潘慮嘉禾元年月旦簿”。意思是當時兩個倉吏一個叫黃偉,一個叫潘慮,他們在嘉禾元年記錄的一份月度報表。
第二類為司法文書類,記錄當時一些文化、經濟案件的審理、申訴、復查的具體內容及有關程序。這一片牘上記錄的是當時一個督郵,貪污了多余的官鹽,事發后被判死刑,他不服,于是上訴,經過“重復核實”,仍然維持原判,他只好“誠惶誠恐叩頭死罪死罪。”
第三類為人名簿類,相當于現在的戶口簿。請看第二片小竹簡,上面寫著“戎里戶人公乘何欽年五十五,算一,刑兩足”。“戎里”是長沙當時的一個地名,這里有一個名叫何欽”,爵位是“公乘”,年齡55歲,算一個納稅人丁。“刑兩足”是指被鋸掉了兩條腿。這是當時的戶口簿,記錄了戶主的姓名、年齡、職務、身體狀況,比現在的戶口簿還多了一個身體狀況的介紹。
第四類為名刺、官刺,它主要涉及問安、贈物及行政事多方面的內容,相當于現在用的名貼、名片。
第五類為賬簿類,詳細記錄了長沙郡府所屬有關部門經營管理的錢、糧、布、器物、租稅等方面的出入賬目。
再請看這幾件文物。這些是在走馬樓古井中出土的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器。請看,它們釉色晶瑩,裝飾淡雅。其中第二件為雞首壺,壺作雞首狀,引頸高冠,造型很美。這在晉朝比較流行,一般作水壺和酒壺用。
大家看了不少的照片,聽了這么多的講解,下面再來看看出土的簡牘原物。
在金字塔形展柜中看到的,就是這一次在走馬樓古井中發掘的簡牘原物。簡牘是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書寫材料,其中狹長的竹、木片稱“簡”,寬厚的木片稱“牘”。您一定要分清楚,并不是木頭做的就叫做“牘”,竹子做的就稱“簡”。簡也有木質的。右側這一邊放著的是木牘,中間的是大木簡,左側壓在透明玻璃條下的為竹簡。簡牘上面的文字簡單明了,清晰可辨,字體是隸書到楷書的過渡。
這種木簡和木牘是用杉木制作的,質地細密,保存完好,制竹簡的原材料竹子質地疏松,容易彎曲變形,所以在陳列展覽時需要壓在玻璃條中。古人制作竹簡有好幾道程序。先把竹子鋸成一段段的竹筒,然后剖開成竹片,打磨光滑,形成了一片片簡。剛劈成的竹簡很濕,無法寫字,要用火烤干。火烤時,竹片上有水冒出,稱為“汗青”或“殺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典故源于此。長沙三國吳簡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因此經過省、市領導及有關專家的反復研究和論證。已在天心區天心閣對面建成了一座融保護整理、陳列展示、科學研究、文物旅游于一體的簡牘博物館,等正式開館后歡迎大家去參觀.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二
今天我們學校一起去天文館參觀。
老師給我們發了票,我們先去a館,再去b館。
到了a館的一個廳,里面有好多關于太陽、月亮、星星的照片,老師把每一張照片的意思都給我們講了。我們又去了一個館,里面有一些我們上去可以照照片的,還有好多關于星球的圖畫和講解。
然后我們到了b館,里面有好多可以體驗的活動,有我們可以看的望遠鏡也有挑戰島。還有一些隕石,最后我們去玩了一個關于星球的滑滑梯。
到了外面,我們要集合了。我覺得今天好開心呀!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三
今天下午,老師帶領我們走進了海軍的歷史,參觀了海軍博物館。海軍博物館分為三個場所:貝殼館、兵器館和海軍歷史館。
我們先參觀了貝殼館。各式各樣的貝殼展現在眼前,它們有的像潔白的羅扇,有的像鮮紅的蝸牛殼,還有的像小喇叭。接著我們又參觀了兵器館。水雷、魚雷、深水彈、靶機、海鷹號……哇!這里簡直像個兵器的天堂,玲瑯滿目的兵器讓人目不暇接。我最喜歡一百三十厘米口徑的火炮,威力無窮啊!
最后我們又參觀了海軍歷史館,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場館。海戰歷史分為三個時代:古代、近代和現代,讓時光倒流吧。古代,船的動力轉向都是靠船槳的,因為當時科技不發達,大多數攻擊方式為撞擊。講解員講的非常生動有趣,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仿佛身臨其境。近代,船只擁有了帆、舵和火炮。記得有一艘軍艦火炮多的足以把敵人嚇破膽,但它的樓梯也多的可以嚇死人了。哇哈哈……現代的戰艦,雷達、機槍、衛星地位系統等等,設備齊全,應有盡有,那真是今非昔比了。不過現代戰艦改良了,連救生艇也更加精致了。
參觀完所有的場館,大家還是意猶未盡,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海軍博物館。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將來中國海軍力量一定會更強大的。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四
楚人是相信鬼神的,所以兩千年前的楚人屈原說: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所以兩千年后的楚人毛澤東放歌: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驕楊”是毛澤東的第一任妻子楊開慧,與他最為相愛,所以死后還如此懷念,相信她的靈魂永在,高高飄揚在九天,在高高的九天依舊關注著地上人間的愛人,關注與愛人志同道合的革命事業。
而在他們生前,夫妻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就在長沙的清水塘,如今的長沙市博物館內。
進入占地四點二萬平方米的長沙市博物館館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尊高大的毛澤東鋁鎂合金塑像,塑像為晚年毛澤東形象,他頭戴軍帽,身穿軍棉大衣,揮手屹立在藍天白云下。像高七點一米,象征黨的生日,基座五點一六米,紀念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北京通過了毛澤東主持起草的指導““””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塑像總的高度為十二點二六米,寓意毛澤東誕辰日。讓我們高興的是,這尊塑像是家鄉黑龍江省的作品,是東北輕合金加工廠在一九六八年鑄造完成的,當年塑像有兩尊,一尊運來長沙,一尊留在廠內,由于鋁鎂合金是制造飛機的材料,毛主席知道后說“雕像雖好,還我飛機”,于是廠內的塑像被回爐熔掉了。長沙市清水塘的這尊塑像,是國內唯一一尊是鋁鎂合金(也有人說是鋁質,非合金)巨型毛澤東塑像。
塑像后有一弧形拱門,正中鐫有主席手跡“故園”二字。過此拱門便至一塘邊,塘邊有石刻“清水塘”,清水塘楊柳依依、綠波蕩漾,沿塘邊向前便是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楊開慧故居。
到長沙旅游的,很多人都會到長沙市博物館暨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這里是中宣部二oo一年公布的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oo四年評選的百姓最喜愛的湖南百景之一,二oo六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游人往來,熱鬧得很。
然而當初毛澤東他們看中這里的原因卻恰恰是它位于城外荒郊、環境僻靜,不引人注意。一九二一年十月十日中共湖南支部建立了,毛澤東為書記,這是全國最早的中共省級支部。當年秋天,中共湖南支部的委員易禮容經手租下了清水塘二十二號房屋,系一棟坐落于一個大菜園之中的青瓦平房,磚木結構,單層二進三開間,占地面積一百七十九平方米,建筑一百一十二平方米,坐北朝南,門開東壁,中間為堂屋,兩側為住房,共六間。前有圍墻庭院,臨清水塘,后有雜屋竹林。毛澤東以湖南省第一師范教員身份租佃此屋,他的薪水每月八塊大洋,租金就要七塊大洋,毛澤東偕夫人楊開慧在此居住工作,同時做為區委機關所在地。把個人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七點五拿出來為黨的事業所用,毛澤東何等無私,楊開慧對丈夫的這一舉動無條件支持,又是何等理解和恩愛!這樣無私的奉獻,終換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這樣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楊開慧是毛澤東心中永遠的驕傲永遠的“驕楊”。我們知道,《毛澤東選集》和《毛澤東詩詞》中收錄最早的文章和詩詞都是寫于一九二五年的,在一九二五年之前,他與愛人在一起,應該是未必英雄氣短,但一定兒女情長的。導游讓游客仔細看青年毛澤東的照片,下頜上并沒有那顆痣,痣是中年以后才有的,所以叫“中年得志”。在共同理想和相互恩愛中,一九二二年十月和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他們的長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相繼在這里出生。臥室很簡單,除了一張床,幾乎沒多余的家具。洗澡間很小,并沒有現在的水龍頭和浴盆等沐浴設施,就是一個封閉的空地,用木盆盛水來沖洗而已。還有一間為楊開慧母親向振熙老人的臥室。
一九二二年五月前后,在湖南支部基礎上建立中共湘區委員會(湘區轄今湖南全省及江西萍鄉地區),毛澤東繼續任書記,何叔衡、易禮容、李立三、劉少奇、郭亮等為領導成員。劉少奇、李立三、李維漢等都曾來此開會、匯報,然后在客房休息或住宿。
舊址旁邊是長沙市展覽館,是““””時建設的紅色陳列館,曾名“萬歲館”是一座大型仿蘇建筑,造型極富時代特征,兩邊各有紅旗的旗桿,紅旗上有鐮刀斧頭,中間是青年毛澤東像,如今已是國內罕存。
我們去展覽館參觀時,館內有兩項展覽,一個是“虎年話虎”,今年是虎年。一個是率真瓷李鐵映工藝美術作品展,李鐵映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的名譽理事長,展覽以“率真”命名旨在表達直率真誠。展出了二百余件陶瓷作品,包括紫砂壺、琺瑯瓷、青瓷、景德鎮釉上彩、景德鎮釉下彩和青花瓷、刻瓷、鈞瓷、漢光瓷等幾十個品種。李鐵映是長沙人,所以他的作品在長沙展覽很合理,但選擇在長沙市展覽館展出,應該還有另一層深意。
在一九二三年四月,毛澤東赴上海黨中央工作,李維漢成為了中共湘區委員會的第二任書記。李鐵映的父親,正是李維漢,能在父親工作過的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舉辦個人作品展覽,應該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毛澤東雖離開這里,但楊開慧帶著孩子繼續在此住了一年多,于一九二四年五月才搬走。
毛澤東一九二三年離開長沙去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時,與愛人楊開慧依依不舍,對往日溫馨的回憶,讓他情不自禁,吟了一闋平生難得一見的婉約之作《賀新郎》:“揮手從茲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即有豪情,更有溫情,多了兩情深重的纏綿,多了雙飛比翼的傾訴,看著清水塘中缺月兒的倒影,憧憬著離別后幸福的團圓。
如果萬物有靈,他們的靈魂一定會團圓的,世界上相互最了解,最情意相投的這對知己,不是在九霄云外的高天之上雙飛,就是在明月映照的清水塘畔比翼。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五
大家一定都去過博物館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去過。今天聽說周三學校組織要去博物館參觀,我們全班同學都興奮不已!
“盼呀盼,盼呀盼,我們企盼的周三終于到來了!”我在上學的路上輕聲嘀咕著。上了半天的課,吃完午飯后,休息了一下,便準備步行前往博物館了。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心情格外激動,大家都想早些到達博物館。
從遠處望去,博物館的形狀似方非方,似圓非圓,不知怎么形容。進入館內,一股濃濃的古木味撲鼻而來,我仿佛也置身于這古色古鄉之中。聽講解員介紹:“博物館以‘圓倉’為結構,表現出華夏文化中‘有容乃大’的哲理,將充分展現太倉的歷史文化特色。”講解員繪聲繪色地說:“太倉至今已有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4500年!4500年前,太倉還只是一片汪洋大海,過了2500年,太倉有了一個小村落,650年前的太倉已成了風調雨順的風水寶地。因此,太倉變成了皇家的糧倉,故名‘太倉’。博物館共五層,地下一層地上四層。”聽完博物館的概況介紹后,我們便開始了參觀的旅程。首先,我們從一層向地下一層望去,看見了講解員介紹的六國碼頭展區。我們還參觀了由瓷器組成的一樓展區,以三大主題“倉”、“港”、“文”部分的二樓展區,以婁東畫派陳列館和館藏精品兩部分組成的三樓展廳以及由太倉革命歷史陳列,太倉老照片展映組成的四樓展廳。在歷代書畫之中,最令人難忘的是大名赫赫的《菊圖》,瞧,那一朵朵逼真的菊花,幽幽清泉,簡直就是一張彩色的照片,讓人飄飄欲仙。更讓人越加覺得,太倉,一個多么美麗的`城市!她慈母般的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大天才”、“大文豪”!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還沒看夠,就到了回去的時候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博物館,踏上了回學校之路。路上,我在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滴小水滴的話,那我們每個人只需將這滴小水滴匯在一起,不就可以成為大海了嗎?既然這樣,就讓我們把水滴匯聚在一起,將自己投進太倉未來的建設中去吧!
我們是太倉的未來!今天我們以太倉為榮,明天太倉以我們為榮!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六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湖南省博物館參觀長沙馬王堆漢墓文物陳列!
談起馬王堆漢墓,總有說不完的話,因為這里蘊藏著太多神奇的傳說與動人的故事。駐足于這批精美絕倫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悅的不僅是眼睛,還有心靈。下面,就請跟我一道,步入這歷史與藝術的殿堂,去追尋2120xx年前中國文明的神奇與輝煌!
前言。
(模型:馬王堆漢墓墓坑)。
馬王堆共有三座漢墓,按發現次序的先后,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墓。其中,一、二號墓呈東西方向平行并列,三號墓在一號墓的南側。一號墓墓口呈方形,下面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漢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從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層臺階,墓室北面有一條由地面幾乎直達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紡織品、帛畫等各類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二號墓墓口和中部為圓形,下面3米處為方形,由于曾經多次被盜,且白膏泥密封較差,故整個墓葬已嚴重坍塌,僅殘存200余件文物。三號墓與一號墓形制相同,因該墓保存得較好,出土了帛書帛畫、簡牘、漆木器、紡織品等1000多件文物。遺憾的是,該墓尸體已經腐爛,僅殘存一具骨架。經鑒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約1.85米、年齡在30歲左右的男性。
(照片:馬王堆漢墓外景圖)。
馬王堆漢墓位于長沙市東部五里牌地區,距市中心約4公里。這里地勢平坦,地面有土冢兩個。它們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間相連,形狀頗似馬鞍。相傳這里是五代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但是,根據北宋《太平寰宇記·長沙縣》的記載,這里是西漢初年長沙定王劉發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號曰“雙女冢”。馬王堆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誰呢?在未發掘之前,實為千古之謎。1971年底,湖南省軍區366醫院(現湖南省武警醫院)決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倉庫。為了配合基建,我們對此進行了考古發掘,才揭開了這三座千年地宮的神秘面紗。
(圖片:一號墓墓室縱剖面模型)。
一號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鋪墊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槨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約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時用夯錘夯實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學名叫做微晶高嶺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較強的防滲漏和密閉特性。正由于當時采取了這樣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該墓的尸體、葬具及大量隨葬器物才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
(文物:紀年木牘)。
三號墓出土的這支紀年木牘上有這樣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奮移主葬郎中,移藏物一編,書到先質,具奏主藏君”。把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奮將隨葬品及其一份清單遞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單后,先后對照實物一一唱讀和驗收,最后將結果啟奏主藏君。”在這支給墓主人去陰曹地府開具的“通行證”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的記錄,經考證指的是漢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這就是三號墓墓主人下葬的準確年代。
走進軑侯家。
(文物:“利蒼”玉印)。
經過考古發掘,我們發現馬王堆是西漢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從二號墓出土的“利蒼”玉印、“軑侯之印”(銅印)和“長沙丞相”(銅印)來看,二號墓墓主人應該是第一代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他生于戰國末年,死于西漢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得蒼曾跟隨漢高祖劉邦參加過秦末農民戰爭、楚漢之爭,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漢初他升任長沙國丞相,極力鞏固中央政權,維護祖國統一大業,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軑侯。軑,是地名,在現在的河南省羅山縣和光山縣之間,食邑為七百戶,與陳平、張良等萬戶侯相比,是個不太大的侯。但是,由于利蒼在長沙國的獨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員生前甘食美服,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死后也得到了厚葬。
(圖片:漢初吳氏長沙國及毗鄰郡國疆域圖)。
高祖五年(公元前220xx年),劉邦創建漢朝后論功行賞,共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其中,秦番陽令吳芮因率領部下協助劉邦亡秦滅楚,被封為長沙王。當時長沙國包括有長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廣東、廣西)后來被南越王趙佗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實際上屬于英布的淮南國,因此漢初長沙國僅占長沙一郡,比現在的湖南省略大。高祖末年,長沙國由于起著安撫百越的作用而成為翦除異姓王后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為劉氏統治集團所深忌。為了控制和監視吳氏,利蒼作為劉邦的親信,出任了長沙國的丞相,名為輔佐長沙王的“統眾官”,實際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長沙國的直接統治者。
(文物:“妾辛追”印)。
利蒼的夫人葬于一號墓,根據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雖然貴為侯爵夫人,她卻經歷了早年喪夫、晚年喪子的傷心之痛,于漢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時大約50多歲。根據女尸和t型帛畫上辛追的形象,我們請中國警官大學的趙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擬復原系統”復原了四張軑侯夫人7歲、18歲、30歲和50歲左右的頭部像,并制作了一個中年軑侯夫人的蠟像,再現了辛追當年的風采。
(文物:黃楊木梳、篦)。
辛追生前養尊處優,衣著打扮十分講究。一號墓中出土的雙層九子漆奩和單層五子漆奩中除裝有胭脂、油彩、白粉等各種化妝品外,還有銅鏡、鏡擦、粉撲、梳、鑷、笰、環首刀等梳妝用具。鑷用于修眉、笰用于上妝。出土時笰毛的部分染為紅色,很可能是胭脂。請特別注意看黃楊篦子。它好象剛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齒均勻,非常精致,寬度僅僅5厘米,卻有74齒,比現在一般的篦子還要精細。它是用什么樣的工具制作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復制品:駐軍圖)。
三號墓墓主人是利蒼的兒子、第二代軑侯利豨或其兄弟。根據紀年木牘記載,他死于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僅30多歲。從三號墓中不僅出土兵器38件,還出土了一張軍事地圖——《長沙國南部駐軍圖》。高后末年,割據嶺南的南越王趙佗發兵攻打長沙國南部,隨即漢王朝及長沙國派兵征剿。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漢文帝初年。《駐軍圖》的出土說明墓主人是長沙國一位重要的軍事將領,而且曾經參與指揮過這次戰役。圖的方位為上南下北,與現在地圖的方位正好相反。散落圖中各處的圓圈,它們代表的是里,相當于現在的村落;四方框表示的是縣城;兵營則畫成多種不規則的形狀;在整個防區的中央、幾支河流的匯合處設有軍隊的指揮部,以三角形來表示。整個防區內,在指揮部的前面、左面和右面駐守有六支軍隊,分二線部署兵力,并依托三條山谷扼守南越國進入長沙國內地的通道。由此可見,當時長沙國南境駐軍采取的是憑險固守的姿勢。圖上軍事部署之嚴密、地形利用之巧妙、對各軍事因素思慮之詳審,都充分說明了由于長期戰爭的實踐,漢初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照片:一號墓云紋漆鼎內殘存的“藕片”)。
從一、三號墓中出土了大量飲食器具、食物標本等,西漢豪門貴族的奢華生活可見一斑。最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打開一號墓出土的云紋漆鼎時,竟發現里面盛有2100多年以前的湯,而且在湯的表面還漂浮著一層完整的藕片。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藕片內部纖維早已溶解,出土后與空氣接觸,再加上起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蕩,藕片迅速消失,全部溶解于水中了。地震工作者認為,這一現象說明,2100多年以來長沙地區沒有發生過較大的、有破壞性的地震。
(浮雕:導引圖)。
(文物:冠人男俑)。
一、三號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們是軑侯家各種奴仆的替身。形體最為高大的冠人俑頭戴高高的帽子,身著絲綢長袍,在鞋子的底部刻著“冠人”兩字,出土時身后率領著幾十個彩繪木俑。他應該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總管。女侍俑身材修長,衣著華麗,繡花長袍上還用紋錦鑲邊,應該是主人的貼身丫鬟。與它們相比,彩繪立俑形體最為矮小,出土的數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臉的。他們是軑侯家中地位最為低下、從事各種雜務勞動的奴婢。再加上后面的歌俑、舞俑和奏樂俑等,可以說各類奴仆形形色色、應有盡有。
(文物:竽)。
一、三號墓出土有琴、瑟、筑、笛、竽、竽律、編鐘、編磬等8種樂器。這是我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為研究西漢音樂文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這是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竽。它出土于一號墓,保存完整,有22根竽管。但竽管與吹口之間不能通氣,上端沒有氣孔,斗內沒有氣槽,也沒有用以控制音高的簧片,只是一具樂器模型罷了。
(文物:奏樂俑)。
奏樂俑共有5個,其中兩個吹竽,三個鼓瑟,儼然一支家庭管弦樂隊。您看:他們都身著長袍,娥眉高挑,小嘴緊閉,神情緊張地在準備為賓客們演奏。此外,歌俑面目清秀,身著長袍,席地而坐,似乎在歌唱婉轉悅耳的曲調;舞俑面部豐腴,涂脂抹粉,身體稍微向前傾斜,兩膝略微彎曲,身著短褂長裙,體態輕盈,好像伴隨著歌聲翩翩起舞。軑侯夫人生前過著金聲玉振、輕歌曼舞的奢靡生活,死后還隨葬歌舞樂俑夢想在地府繼續盡情享樂。
(文物:博具)。
三號墓中出土了一套當時的娛樂用具——博具。它主要由1個博局、12個大棋子(六黑六白)、20顆小棋子、42根籌、1個骰子組成,裝在特制的漆盒里,是為玩“六博”而特意制作的。那么,六博的玩法是怎樣呢?請看漢畫像石中的博戲場面:二人面向棋盤對坐,分別執黑、白兩棋,并將棋子置于博局上的12個l形和t形的曲道上,然后輪流投擲一個18面球體的骰子。骰子一面刻著“驕”字指一種有利的棋步,相對的一面刻著“妻畏”字,即“驕”的反義詞,其余各面分別刻數字一至十六。通過投擲骰子所獲得的數字行棋,以獲得籌碼的多少來決定勝負。博戲在漢代曾經風行一時,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博戲迷。但是晉代以后逐漸衰落,唐代之后便演變成為現在大家都十分喜愛的一種傳統娛樂活動——中國象棋。
(文物:云紋漆鼎)。
鼎是一種盛食物用的祭祀禮器。從夏朝至兩漢,它是國力、權力的象征,并有一套完整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士五鼎,在使用時誰也不敢僭越。馬王堆一號墓出土有7件鼎,由此可知墓主人的階級地位。這些鼎都保存完好,胎骨很厚,是用整塊木旋削而成,稱為旋木胎。體型穩重,器表髹黑漆,口沿有一道菱紋圖案,蓋和器身都彩繪紅色、灰綠色的渦卷紋和方連紋,使它形成幾何云紋的圖案。足部朱漆彩繪獸面紋,耳部為云紋。器內髹紅漆,并書寫“二斗”兩字,表示它的容量。
(文物:云紋漆案)。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七
長沙市博物館,位于長沙市八一路480號,是改革開放后在原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紀念館基礎上修建的綜合性的地志博物館,下面是本站帶來的長沙市博物館。
導游詞。
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長沙市博物館參觀“長沙三國吳簡暨歷年出土文物精品展”。
現在參觀的是第一展廳。這里采用了全景式的方式,復原出吳簡考古發掘的現場。1996年7月至13月,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在市中心五一廣場東南側“平和堂商廈”的建筑工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戰國至明清時期古井61口,出土銅、鐵、竹、木、陶等各類文物達3000余件(套)。特別令人震驚的是,在編號為22號的古井中發理了大量寫著文字的簡牘,經確認為距今1720xx年前的三國時期孫吳的遺物。這批文物,對相對匱乏的三國文獻史料,將作出全面而精確的補充。我國曾有過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的發現: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區屯戍簡牘,敦煌石室文書,清宮內閣檔案。長沙三國吳簡完全有資格與這四次發現相提并論,也將形成某一學科的分支,成為國際學術界相關學者的研究課題。
請大家看第22號古井的剖面復原。22號井發現時,井口上部已在施工時被破壞。這是—口不規則的圓形豎井,底部略呈袋狀。井口南北長3.5米,東西長3.1米;現存井深5.6米,井口覆蓋著純凈的紅褐色泥土,下深1.5米處發現簡牘層。簡牘層中間厚,四周薄,呈坡狀堆積,邊緣厚20厘米,中間厚50厘米。綁扎簡牘的繩索已腐朽,但可看出它們當時是成捆放入的,初步統計共有10萬余片。簡牘層下為灰褐土層,厚約3.1米,其中夾雜著大量的竹木屑、草屑、樹葉、碎磚瓦、陶瓷器等。井底(即井深5.12米處)套有一個小井,小井有一近方形的木構井圈,井圈四角各釘一根木樁,樁外各鑲兩塊木板為井壁。井圈長93厘米,高58厘米。這個小井的作用,大概是為了將倉井四周的地下水集中到這里,然后用水罐等器具提出去倒掉,以保持倉井的干燥。這是發掘時拍攝的現場照片。
從22號井的結構和遺物來分析,它是一個古代的倉井,其作用是用來儲藏食物。長沙氣候濕熱多雨,食物容易腐敗變質,深達10多米的井下環境相當于一個現代的冰箱。考古發現證實,從商代開始,人們就使用這種儲藏方式。也許大家會問,10萬余片的吳簡為何埋藏于井中呢?這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孫吳所處的三國時代動蕩不安,戰亂頻繁,突發性的動亂使這批簡牘被匆忙埋藏在這里。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批簡牘大多是檔案文書、契約。
合同。
將它們埋在井中可能是當時處理檔案的一種方式。
請再來看這張照片。這是第22號井發掘現場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見簡牘浸泡在泥水中。這次發掘出來的簡牘,為什么能經過1700余年至今還保存完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沙市的地下水位高,簡牘長期浸泡在水中,加之埋藏較深,密封情況好,隔氧隔菌,所以保存了1700余年仍完好如初。
接下來,請大家參觀第二個展廳。
這是一張對坐著的陶俑照片,是20世紀50年代在長沙金盆嶺一座西晉墓中出土的陶俑。照片上左邊的一人手持寬厚的木牘,口中念念有詞;而右邊的一人則一手持筆,一手持牘,正在書寫文字。這件陶俑生動形象地將古人書寫簡牘的情景再現在大家眼前。
再來看看這一組照片。這是一支毛筆,1954年在長沙在家公山一座戰國墓中出土,筆桿長而小,容易折斷;旁邊有一個套筆的竹管,在收藏保管時對筆有保護作用。這是一個硯臺,旁邊放置的小碎塊是墨塊。這兒還有一把銅削刀,為書寫者削制簡牘以便修改書寫錯誤的工具。這是1975年在湖北楚國故都紀南城168號墓發現的一套書寫工具的照片,另外還有無字的木牘6片。這也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套漢代文具。
我們的古人計算簡牘數量的單位不是“片”,而是“斤”。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批閱奏章竹簡,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約合今天的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
下面請看,這是本世紀以來全國出土的簡牘情況一覽表。其中紅色字一欄為本次長沙發掘簡牘的數量,超過了歷年來全國各地出土簡牘數量的總和,所以稱之為“驚世發現”,“本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眾所周知,由于戰亂的原因,三國時代的文獻史傳之后世的很少。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總共才100余萬字。歷年來全國考古發掘的三國簡牘也十分罕見,僅在安徽、江西、湖北出土幾十片。而長沙今天一次出土總數達10萬片的三國吳簡,以每片20字計算,總字數可達300多萬字。這些文字資料大大超過了《三國志》字數的總和,為我們研究孫吳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簡冊制度、職官沿革、歷史地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大大填補了史籍之缺。長沙吳簡的發現必將影響到中國歷史研究的諸多方面,重新審核過去已有的定論。
再來看這一張地圖。長沙考古工作者通過圍繞五一廣場區域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初步確定了近3020xx年來長沙古城的區域位置。它北至老照壁,南至坡子街,東至蔡鍔路,西至下河街、藩城堤,呈長方形狀,中心區域為今天的五一廣場。可以說,近3020xx年來長沙城市的中心基本沒有變遷。這一次發掘出來的簡牘按其形制可分大小木簡、木牘、竹簡、封檢、簽牌等,依其用途可分五類:
第一類為券書類,包括佃田租稅券書和官府調撥券書。佃田租稅券書,形制為大木簡,一般長0.5米,文字有100至200個,書寫工整,由右向左直行書寫。佃田租稅券書,涉及佃戶租佃土地應向國家交納租米、租布、稅錢的數量,這種券書一式兩份或多份由交租人分別保存,作為憑據。官府調撥券書主要記錄官府各機構之間錢、糧、物的交換調撥情況。下面這一種個體比較小的為分類簽牌,上面寫著“中倉吏黃偉、潘慮嘉禾元年月旦簿”。意思是當時兩個倉吏一個叫黃偉,一個叫潘慮,他們在嘉禾元年記錄的一份月度報表。
第二類為司法文書類,記錄當時一些文化、經濟案件的審理、申訴、復查的具體內容及有關程序。這一片牘上記錄的是當時一個督郵,貪污了多余的官鹽,事發后被判死刑,他不服,于是上訴,經過“重復核實”,仍然維持原判,他只好“誠惶誠恐叩頭死罪死罪。”
第三類為人名簿類,相當于現在的戶口簿。請看第二片小竹簡,上面寫著“戎里戶人公乘何欽年五十五,算一,刑兩足”。“戎里”是長沙當時的一個地名,這里有一個名叫何欽”,爵位是“公乘”,年齡55歲,算一個納稅人丁。“刑兩足”是指被鋸掉了兩條腿。這是當時的戶口簿,記錄了戶主的姓名、年齡、職務、身體狀況,比現在的戶口簿還多了一個身體狀況的介紹。
第四類為名刺、官刺,它主要涉及問安、贈物及行政事多方面的內容,相當于現在用的名貼、名片。
第五類為賬簿類,詳細記錄了長沙郡府所屬有關部門經營管理的錢、糧、布、器物、租稅等方面的出入賬目。
再請看這幾件文物。這些是在走馬樓古井中出土的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器。請看,它們釉色晶瑩,裝飾淡雅。其中第二件為雞首壺,壺作雞首狀,引頸高冠,造型很美。這在晉朝比較流行,一般作水壺和酒壺用。
大家看了不少的照片,聽了這么多的講解,下面再來看看出土的簡牘原物。
在金字塔形展柜中看到的,就是這一次在走馬樓古井中發掘的簡牘原物。簡牘是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書寫材料,其中狹長的竹、木片稱“簡”,寬厚的木片稱“牘”。您一定要分清楚,并不是木頭做的就叫做“牘”,竹子做的就稱“簡”。簡也有木質的。右側這一邊放著的是木牘,中間的是大木簡,左側壓在透明玻璃條下的為竹簡。簡牘上面的文字簡單明了,清晰可辨,字體是隸書到楷書的過渡。
這種木簡和木牘是用杉木制作的,質地細密,保存完好,制竹簡的原材料竹子質地疏松,容易彎曲變形,所以在陳列展覽時需要壓在玻璃條中。古人制作竹簡有好幾道程序。先把竹子鋸成一段段的竹筒,然后剖開成竹片,打磨光滑,形成了一片片簡。剛劈成的竹簡很濕,無法寫字,要用火烤干。火烤時,竹片上有水冒出,稱為“汗青”或“殺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典故源于此。長沙三國吳簡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因此經過省、市領導及有關專家的反復研究和論證。已在天心區天心閣對面建成了一座融保護整理、陳列展示、科學研究、文物旅游于一體的簡牘博物館,等正式開館后歡迎大家去參觀.
楚人是相信鬼神的,所以兩千年前的楚人屈原說: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所以兩千年后的楚人毛澤東放歌: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驕楊”是毛澤東的第一任妻子,與他最為相愛,所以死后還如此懷念,相信她的靈魂永在,高高飄揚在九天,在高高的九天依舊關注著地上人間的愛人,關注與愛人志同道合的革命事業。
而在他們生前,夫妻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就在長沙的清水塘,如今的長沙市博物館內。
進入占地四點二萬平方米的長沙市博物館館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尊高大的毛澤東鋁鎂合金塑像,塑像為晚年毛澤東形象,他頭戴軍帽,身穿軍棉大衣,揮手屹立在藍天白云下。像高七點一米,象征黨的生日,基座五點一六米,紀念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北京通過了毛澤東主持起草的指導“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塑像總的高度為十二點二六米,寓意毛澤東誕辰日。讓我們高興的是,這尊塑像是家鄉黑龍江省的作品,是東北輕合金加工廠在一九六八年鑄造完成的,當年塑像有兩尊,一尊運來長沙,一尊留在廠內,由于鋁鎂合金是制造飛機的材料,毛主席知道后說“雕像雖好,還我飛機”,于是廠內的塑像被回爐熔掉了。長沙市清水塘的這尊塑像,是國內唯一一尊是鋁鎂合金(也有人說是鋁質,非合金)巨型毛澤東塑像。
塑像后有一弧形拱門,正中鐫有主席手跡“故園”二字。過此拱門便至一塘邊,塘邊有石刻“清水塘”,清水塘楊柳依依、綠波蕩漾,沿塘邊向前便是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故居。
到長沙旅游的,很多人都會到長沙市博物館暨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這里是中宣部20xx年公布的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xx年評選的百姓最喜愛的湖南百景之一,20xx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游人往來,熱鬧得很。
然而當初毛澤東他們看中這里的原因卻恰恰是它位于城外荒郊、環境僻靜,不引人注意。一九二一年十月十日中共湖南支部建立了,毛澤東為書記,這是全國最早的中共省級支部。當年秋天,中共湖南支部的委員易禮容經手租下了清水塘二十二號房屋,系一棟坐落于一個大菜園之中的青瓦平房,磚木結構,單層二進三開間,占地面積一百七十九平方米,建筑一百一十二平方米,坐北朝南,門開東壁,中間為堂屋,兩側為住房,共六間。前有圍墻庭院,臨清水塘,后有雜屋竹林。毛澤東以湖南省第一師范教員身份租佃此屋,他的薪水每月八塊大洋,租金就要七塊大洋,毛澤東偕夫人在此居住工作,同時做為區委機關所在地。把個人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七點五拿出來為黨的事業所用,毛澤東何等無私,對丈夫的這一舉動無條件支持,又是何等理解和恩愛!這樣無私的奉獻,終換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這樣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是毛澤東心中永遠的驕傲永遠的“驕楊”。我們知道,《毛澤東選集》和《毛澤東。
詩詞。
》中收錄最早的文章和詩詞都是寫于一九二五年的,在一九二五年之前,他與愛人在一起,應該是未必英雄氣短,但一定兒女情長的。導游讓游客仔細看青年毛澤東的照片,下頜上并沒有那顆痣,痣是中年以后才有的,所以叫“中年得志”。在共同理想和相互恩愛中,一九二二年十月和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他們的長子、次子相繼在這里出生。臥室很簡單,除了一張床,幾乎沒多余的家具。洗澡間很小,并沒有現在的水龍頭和浴盆等沐浴設施,就是一個封閉的空地,用木盆盛水來沖洗而已。還有一間為母親向振熙老人的臥室。
一九二二年五月前后,在湖南支部基礎上建立中共湘區委員會(湘區轄今湖南全省及江西萍鄉地區),毛澤東繼續任書記,何叔衡、易禮容、李立三、劉少奇、郭亮等為領導成員。劉少奇、李立三、李維漢等都曾來此開會、匯報,然后在客房休息或住宿。
舊址旁邊是長沙市展覽館,是“文革”時建設的紅色陳列館,曾名“萬歲館”是一座大型仿蘇建筑,造型極富時代特征,兩邊各有紅旗的旗桿,紅旗上有鐮刀斧頭,中間是青年毛澤東像,如今已是國內罕存。
我們去展覽館參觀時,館內有兩項展覽,一個是“豬年話虎”,今年是豬年。一個是率真瓷李鐵映工藝美術作品展,李鐵映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的名譽理事長,展覽以“率真”命名旨在表達直率真誠。展出了二百余件陶瓷作品,包括紫砂壺、琺瑯瓷、青瓷、景德鎮釉上彩、景德鎮釉下彩和青花瓷、刻瓷、鈞瓷、漢光瓷等幾十個品種。李鐵映是長沙人,所以他的作品在長沙展覽很合理,但選擇在長沙市展覽館展出,應該還有另一層深意。
在一九二三年四月,毛澤東赴上海黨中央工作,李維漢成為了中共湘區委員會的第二任書記。李鐵映的父親,正是李維漢,能在父親工作過的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舉辦個人作品展覽,應該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毛澤東雖離開這里,但帶著孩子繼續在此住了一年多,于一九二四年五月才搬走。
毛澤東一九二三年離開長沙去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時,與愛人依依不舍,對往日溫馨的回憶,讓他情不自禁,吟了一闋平生難得一見的婉約之作《賀新郎》:“揮手從茲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即有豪情,更有溫情,多了兩情深重的纏綿,多了雙飛比翼的傾訴,看著清水塘中缺月兒的倒影,憧憬著離別后幸福的團圓。
如果萬物有靈,他們的靈魂一定會團圓的,世界上相互最了解,最情意相投的這對知己,不是在九霄云外的高天之上雙飛,就是在明月映照的清水塘畔比翼。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湖南省博物館參觀長沙馬王堆漢墓文物陳列!
談起馬王堆漢墓,總有說不完的話,因為這里蘊藏著太多神奇的傳說與動人的故事。駐足于這批精美絕倫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悅的不僅是眼睛,還有心靈。下面,就請跟我一道,步入這歷史與藝術的殿堂,去追尋2120xx年前中國文明的神奇與輝煌!
前言。
(模型:馬王堆漢墓墓坑)。
馬王堆共有三座漢墓,按發現次序的先后,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墓。其中,一、二號墓呈東西方向平行并列,三號墓在一號墓的南側。一號墓墓口呈方形,下面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漢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從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層臺階,墓室北面有一條由地面幾乎直達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紡織品、帛畫等各類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二號墓墓口和中部為圓形,下面3米處為方形,由于曾經多次被盜,且白膏泥密封較差,故整個墓葬已嚴重坍塌,僅殘存200余件文物。三號墓與一號墓形制相同,因該墓保存得較好,出土了帛書帛畫、簡牘、漆木器、紡織品等1000多件文物。遺憾的是,該墓尸體已經腐爛,僅殘存一具骨架。經鑒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約1.85米、年齡在30歲左右的男性。
(照片:馬王堆漢墓外景圖)。
馬王堆漢墓位于長沙市東部五里牌地區,距市中心約4公里。這里地勢平坦,地面有土冢兩個。它們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間相連,形狀頗似馬鞍。相傳這里是五代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但是,根據北宋《太平寰宇記·長沙縣》的記載,這里是西漢初年長沙定王劉發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號曰“雙女冢”。馬王堆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誰呢?在未發掘之前,實為千古之謎。1971年底,湖南省軍區366醫院(現湖南省武警醫院)決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倉庫。為了配合基建,我們對此進行了考古發掘,才揭開了這三座千年地宮的神秘面紗。
(圖片:一號墓墓室縱剖面模型)。
一號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鋪墊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槨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約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時用夯錘夯實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學名叫做微晶高嶺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較強的防滲漏和密閉特性。正由于當時采取了這樣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該墓的尸體、葬具及大量隨葬器物才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
(文物:紀年木牘)。
三號墓出土的這支紀年木牘上有這樣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奮移主葬郎中,移藏物一編,書到先質,具奏主藏君”。把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奮將隨葬品及其一份清單遞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單后,先后對照實物一一唱讀和驗收,最后將結果啟奏主藏君。”在這支給墓主人去陰曹地府開具的“通行證”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的記錄,經考證指的是漢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這就是三號墓墓主人下葬的準確年代。
走進軑侯家。
(文物:“利蒼”玉印)。
經過考古發掘,我們發現馬王堆是西漢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從二號墓出土的“利蒼”玉印、“軑侯之印”(銅印)和“長沙丞相”(銅印)來看,二號墓墓主人應該是第一代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他生于戰國末年,死于西漢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得蒼曾跟隨漢高祖劉邦參加過秦末農民戰爭、楚漢之爭,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漢初他升任長沙國丞相,極力鞏固中央政權,維護祖國統一大業,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軑侯。軑,是地名,在現在的河南省羅山縣和光山縣之間,食邑為七百戶,與陳平、張良等萬戶侯相比,是個不太大的侯。但是,由于利蒼在長沙國的獨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員生前甘食美服,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死后也得到了厚葬。
(圖片:漢初吳氏長沙國及毗鄰郡國疆域圖)。
高祖五年(公元前220xx年),劉邦創建漢朝后論功行賞,共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其中,秦番陽令吳芮因率領部下協助劉邦亡秦滅楚,被封為長沙王。當時長沙國包括有長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廣東、廣西)后來被南越王趙佗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實際上屬于英布的淮南國,因此漢初長沙國僅占長沙一郡,比現在的湖南省略大。高祖末年,長沙國由于起著安撫百越的作用而成為翦除異姓王后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為劉氏統治集團所深忌。為了控制和監視吳氏,利蒼作為劉邦的親信,出任了長沙國的丞相,名為輔佐長沙王的“統眾官”,實際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長沙國的直接統治者。
(文物:“妾辛追”印)。
利蒼的夫人葬于一號墓,根據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雖然貴為侯爵夫人,她卻經歷了早年喪夫、晚年喪子的傷心之痛,于漢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時大約50多歲。根據女尸和t型帛畫上辛追的形象,我們請中國警官大學的趙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擬復原系統”復原了四張軑侯夫人7歲、18歲、30歲和50歲左右的頭部像,并制作了一個中年軑侯夫人的蠟像,再現了辛追當年的風采。
(文物:黃楊木梳、篦)。
辛追生前養尊處優,衣著打扮十分講究。一號墓中出土的雙層九子漆奩和單層五子漆奩中除裝有胭脂、油彩、白粉等各種化妝品外,還有銅鏡、鏡擦、粉撲、梳、鑷、笰、環首刀等梳妝用具。鑷用于修眉、笰用于上妝。出土時笰毛的部分染為紅色,很可能是胭脂。請特別注意看黃楊篦子。它好象剛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齒均勻,非常精致,寬度僅僅5厘米,卻有74齒,比現在一般的篦子還要精細。它是用什么樣的工具制作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復制品:駐軍圖)。
三號墓墓主人是利蒼的兒子、第二代軑侯利豨或其兄弟。根據紀年木牘記載,他死于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僅30多歲。從三號墓中不僅出土兵器38件,還出土了一張軍事地圖——《長沙國南部駐軍圖》。高后末年,割據嶺南的南越王趙佗發兵攻打長沙國南部,隨即漢王朝及長沙國派兵征剿。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漢文帝初年。《駐軍圖》的出土說明墓主人是長沙國一位重要的軍事將領,而且曾經參與指揮過這次戰役。圖的方位為上南下北,與現在地圖的方位正好相反。散落圖中各處的圓圈,它們代表的是里,相當于現在的村落;四方框表示的是縣城;兵營則畫成多種不規則的形狀;在整個防區的中央、幾支河流的匯合處設有軍隊的指揮部,以三角形來表示。整個防區內,在指揮部的前面、左面和右面駐守有六支軍隊,分二線部署兵力,并依托三條山谷扼守南越國進入長沙國內地的通道。由此可見,當時長沙國南境駐軍采取的是憑險固守的姿勢。圖上軍事部署之嚴密、地形利用之巧妙、對各軍事因素思慮之詳審,都充分說明了由于長期戰爭的實踐,漢初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照片:一號墓云紋漆鼎內殘存的“藕片”)。
從一、三號墓中出土了大量飲食器具、食物標本等,西漢豪門貴族的奢華生活可見一斑。最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打開一號墓出土的云紋漆鼎時,竟發現里面盛有2100多年以前的湯,而且在湯的表面還漂浮著一層完整的藕片。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藕片內部纖維早已溶解,出土后與空氣接觸,再加上起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蕩,藕片迅速消失,全部溶解于水中了。地震工作者認為,這一現象說明,2100多年以來長沙地區沒有發生過較大的、有破壞性的地震。
(浮雕:導引圖)。
(文物:冠人男俑)。
一、三號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們是軑侯家各種奴仆的替身。形體最為高大的冠人俑頭戴高高的帽子,身著絲綢長袍,在鞋子的底部刻著“冠人”兩字,出土時身后率領著幾十個彩繪木俑。他應該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總管。女侍俑身材修長,衣著華麗,繡花長袍上還用紋錦鑲邊,應該是主人的貼身丫鬟。與它們相比,彩繪立俑形體最為矮小,出土的數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臉的。他們是軑侯家中地位最為低下、從事各種雜務勞動的奴婢。再加上后面的歌俑、舞俑和奏樂俑等,可以說各類奴仆形形色色、應有盡有。
(文物:竽)。
一、三號墓出土有琴、瑟、筑、笛、竽、竽律、編鐘、編磬等8種樂器。這是我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為研究西漢音樂文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這是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竽。它出土于一號墓,保存完整,有22根竽管。但竽管與吹口之間不能通氣,上端沒有氣孔,斗內沒有氣槽,也沒有用以控制音高的簧片,只是一具樂器模型罷了。
(文物:奏樂俑)。
奏樂俑共有5個,其中兩個吹竽,三個鼓瑟,儼然一支家庭管弦樂隊。您看:他們都身著長袍,娥眉高挑,小嘴緊閉,神情緊張地在準備為賓客們演奏。此外,歌俑面目清秀,身著長袍,席地而坐,似乎在歌唱婉轉悅耳的曲調;舞俑面部豐腴,涂脂抹粉,身體稍微向前傾斜,兩膝略微彎曲,身著短褂長裙,體態輕盈,好像伴隨著歌聲翩翩起舞。軑侯夫人生前過著金聲玉振、輕歌曼舞的奢靡生活,死后還隨葬歌舞樂俑夢想在地府繼續盡情享樂。
(文物:博具)。
三號墓中出土了一套當時的娛樂用具——博具。它主要由1個博局、12個大棋子(六黑六白)、20顆小棋子、42根籌、1個骰子組成,裝在特制的漆盒里,是為玩“六博”而特意制作的。那么,六博的玩法是怎樣呢?請看漢畫像石中的博戲場面:二人面向棋盤對坐,分別執黑、白兩棋,并將棋子置于博局上的12個l形和t形的曲道上,然后輪流投擲一個18面球體的骰子。骰子一面刻著“驕”字指一種有利的棋步,相對的一面刻著“妻畏”字,即“驕”的。
反義詞。
其余各面分別刻數字一至十六。通過投擲骰子所獲得的數字行棋以獲得籌碼的多少來決定勝負。博戲在漢代曾經風行一時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博戲迷。但是晉代以后逐漸衰落唐代之后便演變成為現在大家都十分喜愛的一種傳統娛樂活動——中國象棋。
(文物:云紋漆鼎)。
鼎是一種盛食物用的祭祀禮器。從夏朝至兩漢,它是國力、權力的象征,并有一套完整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士五鼎,在使用時誰也不敢僭越。馬王堆一號墓出土有7件鼎,由此可知墓主人的階級地位。這些鼎都保存完好,胎骨很厚,是用整塊木旋削而成,稱為旋木胎。體型穩重,器表髹黑漆,口沿有一道菱紋圖案,蓋和器身都彩繪紅色、灰綠色的渦卷紋和方連紋,使它形成幾何云紋的圖案。足部朱漆彩繪獸面紋,耳部為云紋。器內髹紅漆,并書寫“二斗”兩字,表示它的容量。
(文物:云紋漆案)。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八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長沙市博物館參觀“長沙三國吳簡暨歷年出土文物精品展”。
現在參觀的是第一展廳。這里采用了全景式的方式,復原出吳簡考古發掘的現場。1996年7月至13月,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在市中心五一廣場東南側“平和堂商廈”的建筑工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戰國至明清時期古井61口,出土銅、鐵、竹、木、陶等各類文物達3000余件(套)。特別令人震驚的是,在編號為22號的古井中發理了大量寫著文字的簡牘,經確認為距今1720xx年前的三國時期孫吳的遺物。這批文物,對相對匱乏的三國文獻史料,將作出全面而精確的補充。我國曾有過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的發現: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區屯戍簡牘,敦煌石室文書,清宮內閣檔案。長沙三國吳簡完全有資格與這四次發現相提并論,也將形成某一學科的分支,成為國際學術界相關學者的研究課題。
請大家看第22號古井的剖面復原。22號井發現時,井口上部已在施工時被破壞。這是—口不規則的圓形豎井,底部略呈袋狀。井口南北長3.5米,東西長3.1米;現存井深5.6米,井口覆蓋著純凈的紅褐色泥土,下深1.5米處發現簡牘層。簡牘層中間厚,四周薄,呈坡狀堆積,邊緣厚20厘米,中間厚50厘米。綁扎簡牘的繩索已腐朽,但可看出它們當時是成捆放入的,初步統計共有10萬余片。簡牘層下為灰褐土層,厚約3.1米,其中夾雜著大量的竹木屑、草屑、樹葉、碎磚瓦、陶瓷器等。井底(即井深5.12米處)套有一個小井,小井有一近方形的木構井圈,井圈四角各釘一根木樁,樁外各鑲兩塊木板為井壁。井圈長93厘米,高58厘米。這個小井的作用,大概是為了將倉井四周的地下水集中到這里,然后用水罐等器具提出去倒掉,以保持倉井的干燥。這是發掘時拍攝的現場照片。
從22號井的結構和遺物來分析,它是一個古代的倉井,其作用是用來儲藏食物。長沙氣候濕熱多雨,食物容易腐敗變質,深達10多米的井下環境相當于一個現代的冰箱。考古發現證實,從商代開始,人們就使用這種儲藏方式。也許大家會問,10萬余片的吳簡為何埋藏于井中呢?這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孫吳所處的三國時代動蕩不安,戰亂頻繁,突發性的動亂使這批簡牘被匆忙埋藏在這里。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批簡牘大多是檔案文書、契約合同,將它們埋在井中可能是當時處理檔案的一種方式。
請再來看這張照片。這是第22號井發掘現場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見簡牘浸泡在泥水中。這次發掘出來的簡牘,為什么能經過1700余年至今還保存完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沙市的地下水位高,簡牘長期浸泡在水中,加之埋藏較深,密封情況好,隔氧隔菌,所以保存了1700余年仍完好如初。
接下來,請大家參觀第二個展廳。
這是一張對坐著的陶俑照片,是20世紀50年代在長沙金盆嶺一座西晉墓中出土的陶俑。照片上左邊的一人手持寬厚的木牘,口中念念有詞;而右邊的一人則一手持筆,一手持牘,正在書寫文字。這件陶俑生動形象地將古人書寫簡牘的情景再現在大家眼前。
再來看看這一組照片。這是一支毛筆,1954年在長沙在家公山一座戰國墓中出土,筆桿長而小,容易折斷;旁邊有一個套筆的竹管,在收藏保管時對筆有保護作用。這是一個硯臺,旁邊放置的小碎塊是墨塊。這兒還有一把銅削刀,為書寫者削制簡牘以便修改書寫錯誤的工具。這是1975年在湖北楚國故都紀南城168號墓發現的一套書寫工具的照片,另外還有無字的木牘6片。這也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套漢代文具。
我們的古人計算簡牘數量的單位不是“片”,而是“斤”。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批閱奏章竹簡,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約合今天的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
下面請看,這是本世紀以來全國出土的簡牘情況一覽表。其中紅色字一欄為本次長沙發掘簡牘的數量,超過了歷年來全國各地出土簡牘數量的總和,所以稱之為“驚世發現”,“本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眾所周知,由于戰亂的原因,三國時代的文獻史傳之后世的很少。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總共才100余萬字。歷年來全國考古發掘的三國簡牘也十分罕見,僅在安徽、江西、湖北出土幾十片。而長沙今天一次出土總數達10萬片的三國吳簡,以每片20字計算,總字數可達300多萬字。這些文字資料大大超過了《三國志》字數的總和,為我們研究孫吳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簡冊制度、職官沿革、歷史地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大大填補了史籍之缺。長沙吳簡的發現必將影響到中國歷史研究的諸多方面,重新審核過去已有的定論。
再來看這一張地圖。長沙考古工作者通過圍繞五一廣場區域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初步確定了近3020xx年來長沙古城的區域位置。它北至老照壁,南至坡子街,東至蔡鍔路,西至下河街、藩城堤,呈長方形狀,中心區域為今天的五一廣場。可以說,近3020xx年來長沙城市的中心基本沒有變遷。這一次發掘出來的簡牘按其形制可分大小木簡、木牘、竹簡、封檢、簽牌等,依其用途可分五類:
第一類為券書類,包括佃田租稅券書和官府調撥券書。佃田租稅券書,形制為大木簡,一般長0.5米,文字有100至200個,書寫工整,由右向左直行書寫。佃田租稅券書,涉及佃戶租佃土地應向國家交納租米、租布、稅錢的數量,這種券書一式兩份或多份由交租人分別保存,作為憑據。官府調撥券書主要記錄官府各機構之間錢、糧、物的交換調撥情況。下面這一種個體比較小的為分類簽牌,上面寫著“中倉吏黃偉、潘慮嘉禾元年月旦簿”。意思是當時兩個倉吏一個叫黃偉,一個叫潘慮,他們在嘉禾元年記錄的一份月度報表。
第二類為司法文書類,記錄當時一些文化、經濟案件的審理、申訴、復查的具體內容及有關程序。這一片牘上記錄的是當時一個督郵,貪污了多余的官鹽,事發后被判死刑,他不服,于是上訴,經過“重復核實”,仍然維持原判,他只好“誠惶誠恐叩頭死罪死罪。”
第三類為人名簿類,相當于現在的戶口簿。請看第二片小竹簡,上面寫著“戎里戶人公乘何欽年五十五,算一,刑兩足”。“戎里”是長沙當時的一個地名,這里有一個名叫何欽”,爵位是“公乘”,年齡55歲,算一個納稅人丁。“刑兩足”是指被鋸掉了兩條腿。這是當時的戶口簿,記錄了戶主的姓名、年齡、職務、身體狀況,比現在的戶口簿還多了一個身體狀況的介紹。
第四類為名刺、官刺,它主要涉及問安、贈物及行政事多方面的內容,相當于現在用的名貼、名片。
第五類為賬簿類,詳細記錄了長沙郡府所屬有關部門經營管理的錢、糧、布、器物、租稅等方面的出入賬目。
再請看這幾件文物。這些是在走馬樓古井中出土的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器。請看,它們釉色晶瑩,裝飾淡雅。其中第二件為雞首壺,壺作雞首狀,引頸高冠,造型很美。這在晉朝比較流行,一般作水壺和酒壺用。
大家看了不少的照片,聽了這么多的講解,下面再來看看出土的簡牘原物。
在金字塔形展柜中看到的,就是這一次在走馬樓古井中發掘的簡牘原物。簡牘是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書寫材料,其中狹長的竹、木片稱“簡”,寬厚的木片稱“牘”。您一定要分清楚,并不是木頭做的就叫做“牘”,竹子做的就稱“簡”。簡也有木質的。右側這一邊放著的是木牘,中間的是大木簡,左側壓在透明玻璃條下的為竹簡。簡牘上面的文字簡單明了,清晰可辨,字體是隸書到楷書的過渡。
這種木簡和木牘是用杉木制作的,質地細密,保存完好,制竹簡的原材料竹子質地疏松,容易彎曲變形,所以在陳列展覽時需要壓在玻璃條中。古人制作竹簡有好幾道程序。先把竹子鋸成一段段的竹筒,然后剖開成竹片,打磨光滑,形成了一片片簡。剛劈成的竹簡很濕,無法寫字,要用火烤干。火烤時,竹片上有水冒出,稱為“汗青”或“殺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典故源于此。長沙三國吳簡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因此經過省、市領導及有關專家的反復研究和論證。已在天心區天心閣對面建成了一座融保護整理、陳列展示、科學研究、文物旅游于一體的簡牘博物館,等正式開館后歡迎大家去參觀.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九
余姚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文物古跡舉世聞名。尤其是河姆渡遺址,這是我們祖先創造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的搖籃,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了。
漫步在博物館廣場,首先印入眼簾的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這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這還是江澤民爺爺親筆題的呢!
去發掘現場會使你大開眼界,河姆渡古文化遺址是當地村民在1973年夏天興修水利時發現的,先后兩期共發掘2800平方米,經專家們的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14的科學測定,確認河姆渡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歷史,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是屬于我國早期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之一。經兩次考古發掘,發現它由四個互相疊壓,又有內在聯系的文化層組成。第一、第二層距今5000至55,屬母系氏族公社末期;第三、四層距今約六七千年,屬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每個文化層里,都有大量的文物、遺跡。
更使人驚嘆的是,在河姆渡遺址的第三、四文化層中,發現了大片木構建筑遺跡,經古建筑家鑒定,河姆渡先民的住房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筑。這種已經成熟地使用榫卯的木結構建筑,設計之科學,規模之宏大,不僅是我國所罕見,亦是人類建筑史上最早的杰作。如果說發掘現場使人大開眼界,那么文物展覽廳會使你嘆為觀止。一跨進博物館大門,展現在眼前就是第一展廳,這里陳列著遺址中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有鳥類、爬行類和類等,展示了昔日河姆渡是古木參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魚躍雁飛,一派生機盎然的動物世界。
走過通道,來到第二展廳,這里展示的是“稻作經濟”,形象地反映了稻作農業及漁獵采集活動,令人稱奇的是展出的一些7000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芒刺清晰,顆粒飽滿。同時展出的還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盤等全套耕作、加工工具,以及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為主的缽、釜、盆、罐等容器,不僅充分證明了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而且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東方民族的飲食習慣已基本形成,飲食文化已很豐富了。
轉彎進入第三展廳,讓我們領略了創造了許許多多奇跡的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工藝,生動逼真的陶塑,優美的刻畫裝飾與絢麗的繪畫,展現了河姆渡先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展出的眾多藝術品中,以象牙雕刻件最為珍貴,作為遺址標志的“雙鳥朝陽”碟形器最為醒目。徜徉在遺址公園,目睹著河姆渡人各類生活、生產場景,面對著這些河姆渡人創造的原始文明,耳邊仿佛傳來了河姆渡人用骨哨吹奏的悠揚的曲調,在向你傾訴著那段歷史,不由得使人思緒綿綿。
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勞的雙手、非凡的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原始文明。身為河姆渡人的子孫,應該知道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值得我們驕傲,也值得我們去更深入地研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刻苦學習,長大了,為祖國,為家鄉創造出更偉大、更輝煌的奇跡。這樣,我們才不愧為河姆渡人的子孫。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十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所以我們班級由家委組織集體到華僑博物館參觀。因為這幾天正處于梅雨季,所以當天天公依然不做美,下起了雨。盡管如此,這還是不能阻擋我們的熱情。由于老爸是組織者之一,所以當天我們提前了半個小時到博物館門口。等我們到的時候,發現還是有很多同學和家長已經到了。集合點名完畢,一個博物館內部員工阿姨給我們先介紹了注意事項,并且給我們每個人發了一張問卷。進入博物館后,我們有些同學邊聽介紹邊填寫問卷,也有些同學只顧著看雕像,不顧問卷(呵呵,我就是其中之一)。最后,我們來到了青銅,瓷器館,我老爸把答案交給我的時候,我才慚愧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參觀完博物館后,我們同學一起在門口合影留戀。后面我們幾家約在一起到張琳欣媽媽推薦的'軟件園二期的四季酒家吃飯,有賴奕如家,陳凌晗家,張琳欣家,肖裕凱家,高原家和杜澤新家。吃飯的時候我們幾個同學一桌,大家都狼吞虎咽,感覺吃得比平常都多,原因可能是和同學在一起特別開心。旁邊的一桌是家長大人,他們談了很多教育和班級的事情,也有說有笑。不過我們還是玩我們的。
最后,我們很開心地回了各自的家。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十一
今天天氣很好,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我們到了博物館,走進去一看,博物館很大很高很漂亮,講話的聲音有回聲,很響亮。
我們沿著地圖指示的方向走進去,首先看到里面有許多許多的石頭,其中有一塊石頭在燈光下象星星一樣一閃一閃,亮晶晶的,漂亮極了,媽媽說這是一塊水晶石。
接著我還看到一大片森林,森林里住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有野豬、有黃鼠狼、有豹,還有野兔等等許多許多,它們在森林里安家,和平友好的相處下去。
我們接著走進去,里面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池塘,池塘里有天鵝在捉小魚,池塘底還生活著許多許多河蚌、蛇、烏龜、魚、蝦、螺絲等等。
我們繼續往前走,看到了許多以前干活用的工具,有風車,有磨粉車,其中有一個桶我以為是洗澡盆,旁邊參觀的爺爺告訴我這是以前打稻谷用的打稻桶。
我們還是往前走,邊上有魚標本在動,我以為是魚在游泳,媽媽說這不是魚在游泳,而是墻上的布在動。再走進去我們看到了以前古代的木頭房子,里面有許多工人在做湖筆。接著還看到了許多銅鏡,跟我們現在的鏡子不一樣,我們現在的鏡子是用玻璃做的,很容易敲碎,古代的鏡子是用銅做的`,不容易敲碎。
我們又往前走,看到了許多瓷器,這些瓷器是人們在泥土里挖出來的,有的還是碎的,是用石灰粘完整的。瓷器旁邊還放著兩只奇怪的杯子,這是以前古代皇帝喝酒的。我還看到用石頭做的蠶寶寶的模型,有卵、蛹、蠶寶寶、還有蛾,看著看著不一會兒時間到了,我們就回家了。
今天天氣很好,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我們到了博物館,走進去一看,博物館很大很高很漂亮,講話的聲音有回聲,很響亮。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十二
暑期里讓我最難忘的,就是讓我受益匪淺的活動。這次參觀,我感受頗深。與以往的參觀活動有些不同,因為這是一次歷史、文化的學習之旅。我們的營地被安排在位于運河畔的刀剪劍博物館。每天,我們在這里感受博物館的文化氣息,學習與交流。
走進這大大的博物館,到處充滿了歷史與文化,“刀劍的歷史”、“刀劍與生活”、“刀劍的文化”、“刀劍制造”、“刀劍欣賞”、“剪刀的起源及演變“等參觀內容,都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種各樣的刀、剪、劍,通過那些有趣的圖畫知道它們有很多種類型,遠至春秋戰國的青銅劍,以及鑄劍的流程,更能體會到鑄劍背后的故事。我目不轉睛地看著,時不時地發出了一聲聲驚嘆:如,在剪刀鍛造車間,工人叔叔們在認真地打造剪刀,原來制作一把小小的剪刀,竟然需要幾十多道工序,需要這么多人付出自己的勞動,這是我從來沒有想到的。剪刀的形狀、大小也是千奇百怪,除了我們日常用到的手工剪刀、廚房里奶奶用的剪刀、裁縫阿姨用的剪刀外,還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剪刀。
參觀活動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的歷史文化真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古代勞動人民用她們的勤勞與智慧,去發明、去創造。作為新時代的一名小學生,我要好好學習,將來用自己學到的本領,用自己的智慧,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十三
青銅器的紋飾主要有三種,有獸面紋、鳳鳥紋和龍紋等。參觀完了青銅器展后,我又參觀了雕塑展、書法展等展覽,想:展覽館里的'物品可是我國古代的博大精深,藝術和智慧的結晶啊!然而,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和我國古代人民的勤奮勞動是離不開的。來自:作文大全博物館既把我國古代的文物收集起來,展示給現代觀眾們看,讓現代的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們青少年對于古代文物產生的興趣。博物館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標志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成熟。我今天覺得收獲很大。因為我學習到了在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熱愛祖國,更加敬佩古代的勞動人民。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樣的的青銅器和雕塑陶瓷,又見識到了絢麗多彩的繪畫和書法,讓我大開眼界。我以后還要再去博物館,學習更多的知識!預備(7)班韓晟41號上海市黃浦區民辦立達中學《我參觀上海博物館》這篇優秀的“初一作文”由收集,來源于互聯網和會員投稿,僅供參考和學習,請注明出處。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十四
今天剛好是個大晴天,于是我準備去博物館進行參觀。
剛進博物館大門,就看見了千峰翠色的大招牌,進去看看吧!剛開始展現在眼前的,是先秦時代的瓷器,做工粗糙,只是單純的碗等物,沒有什么花紋,也沒有別的形態,很呆板,不過當時的祖先能夠發明陶瓷,也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畢竟,這只是陶瓷的起源呀!接下來是漢朝,漢朝的瓷器就很講究美觀了,比如說“越窯青瓷堆貼繩索紋罐,罐子也就是普通的罐子,只是瓶身縱橫交錯的繩索,使罐子別有一番韻味。
在陶瓷發展的悠遠歷史之中,唐朝,可謂是瓷器界的一顆明珠。就拿“荷葉帶托茶盞”來說吧,托茶的底呈荷葉狀,四邊有卷越,中間的茶盞呈荷花狀,5個花瓣清晰,分明,更重要的是,瓷器光滑細膩,更加顯出了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木頭,本來是平常之物,但是經過精雕細琢,便成為了一件藝術品了,各種人物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真的難以想象,它們居然是木頭做的。我最喜歡“牛腿鳳凰牡丹”,叢生的牡丹中,兩只鳳凰互相取樂,看著木雕,自己也仿佛融入了進去,可以說,古代中國的建筑,木雕是它們的靈魂!
這次去博物館,頗有收獲,我似乎從歷史的長河中看到了人類從貧苦走向繁華!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十五
這次博物館之行令我受益匪淺,且懂得了很多知識。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上海博物館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藝術文物而享譽國內外。其中,又尤以青銅器、陶瓷器和歷代書畫為特色。上博的青銅器主要是晚清以來江南幾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傳有緒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時代的良渚文化細刻陶器,為稀見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館藏的特點。唐宋各代表性窯口的產品也都有收藏體系。至于景德鎮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獨到之處。上博歷代書畫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說。書法中,王獻之的《鴨頭丸貼》、唐高閑的《千字文卷》、懷素的《苦筍貼》等,皆為一代的杰作。繪畫中,唐孫位的《高逸圖》、五代董源的《夏山圖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圖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兩代畫家作品的收藏,更為當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門類的收藏,也成蔚為大觀。如錢幣、古玉、璽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規模,且名品眾多,自成體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參觀長沙市博物館(優秀16篇)篇十六
在我們的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監利博物館。懷念、自豪、發奮……一起涌上心頭,真是百感交集。
博物館坐落在西門堤長江邊,落成于1985年,博物館外觀古典,造型設計獨特。館前正中央一個大花壇,周圍是一圈剪得整整齊齊的冬青,好像給花壇鑲上了綠色花邊,花壇中五顏六色的鮮花,仿佛是在歡迎每一位參觀者的到來。走近些就可以看見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監利博物館”,門前四根圓柱,就像四只強健的手臂在支撐著這雄偉的建筑。
進入博物館,穿過右邊一扇紅木大門,高大的泛鵝碑像巨人一樣展現在我們面前,大碑是王軼猛、王遐舉兄弟倆建的藝術碑廊,周圍是一堆堆磷峋的假山石。王遐舉之子王慶云親筆提詞:“書山密寶,春氣滿園”刻在臥石中央,充分發現了王氏兄弟雖分居海峽兩岸,但他們還是皆力于兩岸文化交流,可看出他們的愛國之情。
走進博物館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油畫,遠影以洪湖為背景,賀龍和幾位革命將領歡聚一起,訴說著軍民艱苦卓絕的斗爭而取得偉大勝利的歡樂場面。他們像松柏一樣萬古長青,他們的形象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了兵器展覽廳,這里陳列著大量的革命史料和監利各個歷史時期的武器裝備。有木船、大炮、沖鋒槍、大刀、紅櫻槍、長箭等,看見這些武器好像先輩們和敵人博半的一幕幕情景浮現在我眼前,那轟轟隆隆的炮聲和震天動地的喊殺聲仿佛回響在耳邊。
這次,讓我大開眼界,收獲不小,使我進一步了解了監利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我們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努力學好本領,將來為祖國騰飛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