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有助于提前準備教學材料和課件,保證教學質量。希望以下這些教學工作計劃的范文能夠對廣大教師在制定自己的教學計劃時提供一些參考。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一
本次活動我以牽牛花導入活動,先讓幼兒說說你了解的牽牛花,以此來吸引幼兒的興趣,再讓幼兒觀察牽牛花的表情,讓幼兒大膽猜測牽牛花之所以傷心的原因。接著出示難過的竹籬笆小圖片,讓幼兒猜測他們之間出現了什么事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然后通過完整欣賞故事,集體閱讀。再開展討論,幫助幼兒提升:幫助自己就是幫助別人。這樣層層遞進,激發了幼兒閱讀的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但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例如幼兒回答問題時,有的很積極,有的不但不發言,還不會傾聽。在集體閱讀時也不夠積極,還有少數的人不在隨著老師一起講。對于活動中的“找出故事中有關籬笆和牽牛花不高興和高興的詞語。”在本活動中沒有開展,感覺有點難度就放棄了。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覺得在以后的早期閱讀活動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教師應明確講述和傾聽的要求,以便促進幼兒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3、活動中教師應讓幼兒有自由交流的時間,并提醒幼兒有秩序發言,在別人發言時注意保持安靜傾聽。
4、集體閱讀到某一頁時,應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說清該頁的內容,教師應鼓勵幼兒質疑,用“是這樣嗎?還有別的意見嗎?”等來激勵幼兒相互解答,解決相應的難點。
5、幼兒的思維方式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有關活動中的難點,我應該多利用教具、多媒體及多種形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如:“找出故事中有關籬笆和牽牛花不高興和高興的詞語。”我可以邊利用圖片教具邊朗讀故事有關傷心、高興等詞的一段,這樣有助于教師創造性的教,幼兒主動的學。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二
1、初步欣賞童話,感受竹籬笆和牽牛花情緒轉變的原因,學習詞語:“孤零零”“寂寞”。
2、通過看圖和討論,感知、理解故事內容。
3、理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道理。
4、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一、談話活動:
1、提問:你們知道什么是竹籬笆嗎?幼兒討論。
2、教師手拿牽牛花的圖片提問引出活動。
師:這是什么?它今天有些不高興,怎么辦呢?
3、幼兒合理猜想,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1、教師邊放課件邊講述一遍故事。
三、利用課件再次欣賞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利用課件再次欣賞故事。
2、師:竹籬笆一開始高興嗎?為什么?為什么是孤零零,什么是“寂寞”?
3、師:后來竹籬笆為什么會高興起來?
四、組織幼兒在已有的基礎上討論,感受故事中表達的情感。
1、師:為什么竹籬笆后來感到幸福及了?它是怎么說的?
3、找出故事中有關籬笆和牽牛花不高興和高興的`詞語,引導幼兒有感情地講述故事。
五、活動延伸:
情景表演《竹籬笆和牽牛花》。分別請幼兒扮演竹籬笆、牽牛花、蝴蝶、蜜蜂、小朋友。幫助幼兒用故事里的詞語表演。鞏固對故事的理解,從而體驗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道理。
本次活動以談話對竹籬笆和牽牛花的認識來導入的,幼兒比較感興趣,他們能大膽說出對竹籬笆和牽牛花的認識。用自己的大膽想象猜測牽牛花之所以傷心的原因,然后通過完整欣賞故事,本次活動,我把重點放在對故事的理解,感受竹籬笆和牽牛花情緒轉變的原因。讓幼兒觀察牽牛花的表情,讓幼兒大膽猜測牽牛花之所以傷心的原因。接著出示難過的竹籬笆小圖片,讓幼兒猜測他們之間出現了什么事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開展討論,幫助幼兒提升:幫助自己就是幫助別人,分角色表演。這樣層層遞進,充分激發了幼兒閱讀的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特別是在表演的環節,幼兒始終處于積極、主動、愉快的狀態,參與性極強。
但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例如幼兒回答問題時,有的很積極,有的不但不發言,還不會傾聽。還有少數的人不在隨著老師一起講。對于活動中的“找出故事中有關籬笆和牽牛花不高興和高興的詞語。”是本活動中的難點。雖然能講出“孤零零、寂寞”等詞,但故事中語句沒有說出,感覺有點難度就放棄了。今后在表演區域中有待鞏固。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三
1、學會歌曲《喜鵲鉆籬笆》,要求學生能用歡快的情緒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要求學生結合歌曲有秩序地進行游戲活動,激發音樂興趣。3、要求學生根據歌曲內容進行歌表演,能做幾個彝族舞蹈的基本動作。
學會歌曲《喜鵲鉆籬笆》,能用歡快的情緒有感情地演唱。
結合歌曲有秩序地進行游戲活動。
首先播放課件,隨著歡快的音樂《掀起了你的蓋頭來》響起,同學們隨老師舞蹈,這樣,課堂活動由律動開始,很快把每一個學生都吸引過來參與游戲活動,營造和諧、民主、歡快的課堂氣氛,以愉快的心情為后邊的學習活動做好情感鋪墊。
1、播放《喜鵲鉆籬笆》伴奏音樂請生欣賞,體驗樂曲歡快的情緒再簡要介紹彝族文化,風土人情,增強學生的知識面,更為歌曲的演唱做下鋪墊。
2、范唱彝族歌曲。
先聽教師隨著鼓點節奏讀詞,增強了濃濃的音樂韻律感,《喜鵲鉆籬笆》的節奏瑯瑯上口,通過師讀、生讀、師生接龍讀詞的方法,學生在模仿中漸漸熟悉歌曲,解決節奏的難點,再過渡到學唱歌曲階段。
由讀節奏入手,引入歌曲,通過老師對彝族的介紹,勾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學唱歌曲時采用老師唱曲、學生唱詞、分句教唱的方法來降低難度,使導學、鋪墊、演唱教學處處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進行,由易到難,逐步完成教學目標。
這一環節讓學生隨歌曲音樂和老師一起律動,掌握彝族舞蹈的基本動作,體驗音樂課的無窮樂趣。而教師本人強化參與者,合作者身份,以增強與學生的親和力,師生共同嘗試,體驗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喜鵲鉆籬笆》是彝族小朋友做游戲時唱的'歌曲,在這一環節我向學生了解他們平時喜歡做的游戲,如:跳山羊、丟手娟、跳皮筋、老鷹抓小雞、火車鉆洞、打花巴掌……然后在《喜鵲鉆籬笆》這首歡快的樂曲中,請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游戲邊唱《喜鵲鉆籬笆》這首歌邊做游戲,在游戲的同時鞏固了歌曲。讓孩子在自己最喜歡的游戲中結束本課學習,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求知欲得到滿足,短短的四十分鐘雖已過去,但他們仍沉浸在歡樂當中。
今天,同學們唱得高興,玩得也高興,學會了貴州彝族民歌《喜鵲鉆籬笆》,感受了歡快的情緒,你們在享受快樂的同時,也請你們把快樂傳播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好不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同學們再見!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四
2.通過看圖和討論,感知、理解故事內容。學習詞語:“孤零零”“寂寞”。3.理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道理,愿意主動幫助他人。
理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道理。
一、談話導入。
1.教師手拿牽牛花的圖片提問引出活動。
提問:這是什么?你們知道什么是竹籬笆嗎?它今天有些不高興,怎么辦呢?
2.幼兒合理猜想,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1.教師邊放課件邊講述一遍故事。
2.結合故事圖片,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三、組織幼兒討論、感受故事中表達的情感。
1.提問:為什么竹籬笆后來感到幸福及了?它是怎么說的?
3.找出故事中有關籬笆和牽牛花不高興和高興的詞語,引導幼兒有感情地講述故事。4.讓幼兒知道“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道理,鼓勵幼兒在生活中主動幫助他人。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五
1、借助手指游戲與身體韻律,初步學會遵守游戲規則。
2、感受音樂的趣味性,在游戲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享受角色游戲帶來的樂趣,并能從中理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一、律動進場師:孩子們,見到你們真高興!讓我們隨著一段有趣的音樂跳起來吧!(放完整音樂)。
三、借助手指游戲與身體韻律,幼兒初步感受樂曲旋律(部分旋律)。
1、操作教具,初步感知游戲規則。
(1)師:竹籬笆說‘別難過,別難過,讓我你’!牽牛花聽了高興地跑過去了!“竹籬笆會想到什么辦法他呢?“(教師操作教具)。
(2)根據教具操作,幼兒自由述說“辦法”
師:原來竹籬笆是讓牽牛花從他的'身上繞著爬上去的。
(3)牽牛花是怎么繞的?根據音樂感受重音。
(4)講解規則:重音時,停!
2、借助手指游戲與身體律動玩游戲。
(2)幼兒個別、集體角色游戲。
四、幼兒完整感受樂曲,初步會玩游戲。
1、完整聽音樂,找出藏有牽牛花繞著向上爬的音樂。
2、根據音樂,集體站在同心圓玩游戲五、充分享受游戲帶來的樂趣,并能從中得到理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教育。
(1)講述故事后半段。
師:幫助別人,原來就是幫助自己呀!
(2)那別人要是遇到難過的事情,你都有什么開心法寶讓他快樂起來呢?
師:你們想的方法真多,可以幫助好多的人,因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我們都要做樂于助人的好孩子!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六
活動目標:
1.初步欣賞童話,感受竹籬笆和牽牛花情緒轉變的原因。學習詞語:“孤零零、”“寂寞”。
2.通過看圖和討論,感知、理解故事內容。
3.理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道理。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
1.提問:你們知道什么是竹籬笆嗎?幼兒討論。
2.教師手拿牽牛花的圖片提問引出活動。
教師:這是什么?它今天有些不高興,怎么辦呢?
2.幼兒合理猜想,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1.教師邊放課件邊講述一遍故事。
三、利用課件再次欣賞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利用課件再次欣賞故事。
2.教師:竹籬笆一開始高興嗎?為什么?為什么是孤零零,什么是“寂寞”?
3.教師:后來竹籬笆為什么會高興起來?
四、組織幼兒在已有的基礎上討論,感受故事中表達的情感。
1.教師:為什么竹籬笆后來感到幸福及了?它是怎么說的?
3.找出故事中有關籬笆和牽牛花不高興和高興的詞語,引導幼兒有感情地講述故事。
五、活動延伸:
情景表演《竹籬笆和牽牛花》。分別請幼兒扮演竹籬笆、牽牛花、蝴蝶、蜜蜂、小朋友。幫助幼兒用故事里的詞語表演。鞏固對故事的理解,從而體驗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道理。
本次活動以談話對竹籬笆和牽牛花的認識來導入的,幼兒比較感興趣,他們能大膽說出對竹籬笆和牽牛花的認識。用自己的大膽想象猜測牽牛花之所以傷心的原因,然后通過完整欣賞故事,本次活動,我把重點放在對故事的理解,感受竹籬笆和牽牛花情緒轉變的原因。讓幼兒觀察牽牛花的表情,讓幼兒大膽猜測牽牛花之所以傷心的原因。接著出示難過的竹籬笆小圖片,讓幼兒猜測他們之間出現了什么事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開展討論,幫助幼兒提升:幫助自己就是幫助別人,分角色表演。這樣層層遞進,充分激發了幼兒閱讀的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特別是在表演的環節,幼兒始終處于積極、主動、愉快的狀態,參與性極強。但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例如幼兒回答問題時,有的很積極,有的不但不發言,還不會傾聽。還有少數的人不在隨著老師一起講。對于活動中的“找出故事中有關籬笆和牽牛花不高興和高興的詞語。”是本活動中的難點。雖然能講出“孤零零、寂寞”等詞,但故事中語句沒有說出,感覺有點難度就放棄了。今后在表演區域中有待鞏固。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七
本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以下這幾個方面的思想:
一是合理運用和整合語文課程資源。我們知道,語文課程資源相當豐富,它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在教學《花鐘》時,學生除了從教材上獲取信息之外,我有意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供了有關花鐘和有關各種花的信息資料,有助于學生理解、體驗、感悟教學內容,尤其是課前,我要學生去查找有關不同的花在不同時間開放的資料在課中交流,使課內外相結合,使語文學習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閱讀期待,從最有趣的段落學起,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并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了取舍,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
二是突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因此,我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閱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閱讀。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八
千代尼(chiyo-ni,1703—1775),又稱“千代女”,或“加賀千代女”,是最為世人所知的日本俳句女詩人。她小松尾芭蕉(1644—1694)五十九歲,是他的再傳弟子,可說是女版的芭蕉、女中“俳圣”,在俳句幾乎是男性作者天下的那個時代,為女性創作者占了一席之地。
她相貌絕美,能詩能畫,詩風晶瑩澄澈、感覺鮮明,不僅飽富芭蕉式知性與智力之美,而且充滿女性特有的纖細感性,具備呈現陰柔美、官能美的能力,自在、自然地讓內在與外在世界相振、相交、相容,讓(女)詩人的心足以“略大(或略小)于整個宇宙”。她比小林一茶(1763—1827)大六十歲。
小她十三歲的與謝蕪村(1716—1783)在他1771年一首俳句的前書中寫說“加賀、越前一帶,頗多知名的俳句女詩人,姿弱、情癡,為女性詩人之特色也,今戲仿其風格”——他戲謔的對象即是出身加賀的千代尼以及她出身越前的俳友歌川女(?—1776)——但蕪村1774年編選、出版的女俳人俳句選《玉藻集》里卻鄭重地請千代尼寫了序。
實際上,千代尼生前即出版有兩本自己的俳句集——同鄉后輩俳人既白所編的《千代尼句集》(1764,收五百四十六首俳句)以及《俳諧松之聲》(1771,收三百二十七首俳句),且在世時詩作被選入逾百種各家選集,可說是當世備受矚目、肯定的詩人,蕪村請她寫序,實相互輝映、互添榮耀也。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九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故事中籬笆變化的原因,以及喇叭花對待小動物前后采用不同語言的原因。
2、初步體驗故事中那種清晰、歡快、充滿生機的已經。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導幼兒進入“籬笆”的情景。
老師在這里圍了圈籬笆,誰知道籬笆有什么用呢?
二、分段聽故事。
1、第一段:籬笆里種了小苗……黃籬笆變成了綠籬笆。
師:有個老爺爺在院子里也圍了圈籬笆,我們一起來看看。(看配樂課件)提問:
(1)老爺爺圍的籬笆是什么顏色的?(金黃金黃)。
(2)老爺爺的籬笆里有什么?(一棵綠芽芽)。
(3)綠芽芽看見了黃籬笆心里怎么樣?它高高興興的干什么呢?
(一起做小手爬的動作。)。
(4)爬呀爬,黃籬笆變成了什么籬笆?為什么會變成綠籬笆的呢?
(5)綠籬笆開出了什么?(喇叭花)綠籬笆變成了什么呢?
2、第二段:小動物想進去玩。
師:小動物們看到花籬笆這么漂亮,肯定想進去,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有哪些小動物想進去呢?(只放畫面,沒有故事的'聲音)。
提問:(1)有誰想進去呀?
(2)你們猜猜籬笆里的小喇叭花會允許它們進去嗎?
(3)如果你是小喇叭花,你會讓它們進去玩嗎?為什么?
你會怎么對它們說呢?
(4)我們來聽一聽小喇叭花是怎么做的。(放帶故事錄音的第二段)。
(5)有沒有讓它們進去?它是怎么說的呢?(苗賣小,小苗苗,不許進來踩苗苗)。
3、第三段:籬笆開門了……。
(2)那老爺爺看了心里會怎么樣?
我們來看看小苗苗變成了什么。(播放第三段帶故事配音)。
西瓜成熟了,籬笆怎么樣?(把門打開了。)。
小喇叭花說了什么呢?(歡迎大家進籬笆。)。
4、接著放第四段:老爺爺請小朋友吃西瓜。
小喇叭花心里怎么樣?是怎么說的呢?
三、互動。
(1)完整的欣賞一遍。小朋友扮演小喇叭花,跟著一起學說對話。
(2)請大家給這個故事取個名字。
四、活動延伸:
田里除了能長出西瓜,還能長出什么呢?我們一起回教室把它們畫出來,好嗎?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十
1、通過圖譜提示理解歌詞內容,唱準“嘀嘀嘀嘀嘀嘀——答”樂句。
2、感受三拍子歌曲優美、抒情的旋律。
1、課前熟悉歌曲的旋律節奏。
1、游戲導入。
師:“春天來了,開出你們的小汽車跟老師一起去郊游好嗎”。(老師帶領幼兒用《小籬笆》中的旋律唱“滴滴滴滴滴滴——答”模仿汽車開動的聲音)。
2、引導幼兒傾聽,感受歌曲。
(1)、播放一遍歌曲錄音。
提問:“歌曲中提到了什么?”“唱出了春天的哪些變化?”
(2)、幼兒交流自己的想法。
(3)、再次播放歌曲錄音,讓幼兒驗證自己的想法。
3、圖譜學歌詞。
(1)、出示圖譜。
提問“誰能用好聽的句子說出這幅畫中有什么?”
(2)、老師邊指圖譜邊有節奏的朗誦歌詞。
4、引導幼兒分析歌曲的節奏特點。
(1)、“這首歌聽上去有什么感覺?”
(2)、老師彈奏樂曲,讓幼兒隨音樂做拍肩、拍腿等動作。感受三拍子強弱弱的節奏特點,體驗樂曲舒緩的感覺。
5、老師帶領幼兒通過游戲學唱歌曲。
(1)、老師帶小朋友們手拉手圍成圓圈,通過跳圓舞曲的`形式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啟發幼兒想象;微風吹進小籬笆給人的感覺很連貫,很優美。幼兒自由創編三拍子的舞蹈動作,老師帶幼兒把動作加到歌曲當中集體或分組演唱歌曲。
1、在看圖譜環節沒有讓幼兒之間以不同的形式互動交流。
2、在幼兒基本會唱歌曲后,讓幼兒表演了幾個單一的動作后就集體展示了,個別小朋友的興奮狀態還未被完全激發,應該再給孩子更多的時間讓孩子自由唱唱,表演表演。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十一
自讀重點:
1、理解本詩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體內容及詩歌蘊涵的寓意。
2、擴展閱讀:賞析芒克的詩《陽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詩中蘊涵的寓意。
自讀程序:
一、總體把握,理清思路。
討論:這首詩從表層意象看,寫了哪幾個層面?
明確:兩個。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顧忌,另一個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會爬過籬笆去摘草莓。
二、研讀全詩,討論以下問題。
1、詩中的草莓指什么。
明確:草莓指代世間美好的事物。思考這一問題應從草莓的特點入手。草莓色澤鮮艷,圓潤可愛,在外形上給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水果。
2、“我”想不想爬過籬笆?為什么?
明確:想。因為那兒“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過?為什么?
明確:能。因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過”。
4、那么,“我”愿不愿爬過?為什么?
明確:不愿。因為“臟了圍裙/上帝一定要罵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確:上帝號令一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是權威的代表,又是正統思想上的化身。思考這一問題應從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過”“能爬過”卻又因為怕臟了圍裙挨上帝的罵而不愿爬過?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明確:“想爬過”“能爬過”,是“我”有追求最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臟了圍裙挨罵則說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過程中有種種顧慮,擔心會遭受責備。歸根到底,這一切是“上帝”的行為約束、思想禁錮造成的。
聯系實際示例:
孩子本是純真無邪的,他們活潑好動,對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這其中蘊藏著多少創造的萌芽啊。但我們現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許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規的行為,用很多清規戒律來束縛他們的思想,壓制他們的個性,從而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7、作者安排“上帝”這個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確: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權威的代表,是正統思想的化身,是別人思想的禁錮者;其實“上帝”又何嘗不是被禁錮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決心拋開一切束縛,走下神壇,重新撿拾起純真,他也會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東西。
背景資料:狄金森的短詩,風格獨特,以文字細膩、觀察敏銳、意象突出著稱。她極其看重自己的詩歌創作,尊崇詩人為世界的“一切”。她忠實于自己詩性的思維和感覺,在幾乎足不出戶的日子里,她用自己與花草小鳥的對話、與自我內心情感的對話,用童心童趣、用愛的期待和絕望,構筑起一個詩歌的王國。
她的詩如同她的生活,只在于追逐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在她的詩作中,你甚至讀不到任何的時代背景,比如說在很多作家筆下得到反映的南北戰爭、歐洲革命運動、以及社會變革、文壇論爭。因而,有的評論家這樣論及狄金森的創作:“只有時間,而沒有時代;只有空間,而沒有世界;只有上帝和死神,而沒有人群。”
在形式上,她的詩作并不固守傳統格律,用語簡練,明白如話,習慣用破折號形成詩句的起伏跳動。
她可以用最最尋常的意象、最最平實的語句造就一種獨特驚人的意境,具有令人傾心的創造性。像她的《等待一小時太久》現在已成為被人屢屢借用的構思方式。其他如《上帝真是個嫉妒的上帝》、《我為美而死》、《因為我不能停步等死神》等都是雋永、靈動的。
讀狄金森的詩,永遠不會感到乏味。因為心里總是充盈了感動,為她心思的精巧、為她情懷的執著。因為一草一木,甚至上帝、甚至抽象的名詞在她筆下都豐滿而富有動感,蹦跳的文字輕易地就攫住了我們的視線和感覺。
讀狄金森的詩,我們會覺得她在期待與絕望、挽留與失去、執著與永無可能中淡泊地追求著。她的詩讓我們感到真善、真愛在心靈角落的熠熠閃光,同時又走不出那個角落。于是,身著一襲白衣的作者形象躍出了文本,憂郁而堅強地站在我們面前。
讀狄金森的詩,我們的心靈也會像得到清泉的洗滌一樣,變得空靈,變得灑脫。自然、生死、瞬間與永恒、感傷與喜悅、痛苦與滿足,在她的筆下,那么輕描淡寫又是如此深刻豐富。這是一個女性的感悟與智慧。
竹籬笆和牽牛花教案(匯總12篇)篇十二
設計意圖:在以往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我發現由于幼兒園的孩子們對漢字認識有限,導致他們在學習一些歌詞較長、段落較多的歌曲時,經常會出現記不住歌詞、混淆段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表現歌曲內容等問題,從而使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吃力,針對這一現象,我便試圖尋找能幫助孩子們快速記憶歌詞的辦法。經過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對圖畫很敏感,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大體甚至準確地描述圖畫內容,我便有了一個想法:能不能用圖畫來記錄歌詞幫助孩子們理解記憶呢?我決定嘗試一下,于是,就設計了《小籬笆》這節音樂活動。
活動目標:
1. 學會歌曲《小籬笆》第一段,幫助幼兒準確地記憶理解歌詞內容。
2. 感受歌曲優美、抒情的旋律。
3. 簡單了解3拍子的節奏。
活動準備:
《小籬笆》第一段音樂 畫圖用的紙和筆(師用) 琴
活動過程:
師領幼兒隨音樂入場,開門見山,直接導入課題,引出歌曲《小籬笆》。
一、 請幼兒認真傾聽歌曲,師用畫歌詞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
1、 師唱第一遍歌曲,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么?
師唱第二遍,幫助幼兒逐句分析、理解歌詞內容,并畫出相對應的圖畫。
2、師幼一起看圖,完整地說出歌詞。
二、簡單向幼兒介紹3拍子樂曲的節奏特點,引導幼兒感受歌曲優美、抒情的旋律。
1、放音樂,師幼共同看圖欣賞歌曲,感受歌曲優美抒情的旋律。
2、引導幼兒了解3拍子“強弱弱”的節奏特點。
3、請幼兒看著畫好的歌詞,打著節奏,再欣賞一遍歌曲。
三、幼兒學唱歌曲。
1、 師彈琴,請幼兒看著畫好的歌詞,跟唱歌曲。
2、 師彈琴,請幼兒完整地合唱歌曲。
3、 放音樂,師幼共同演唱歌曲。
四、活動結束,師領幼兒隨音樂離開活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