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綜合素質而精心設計的一份詳細計劃。請大家仔細研讀這些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尋找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二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內容和“小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發現最長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歷史價值?
教師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比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點及歷史價值。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三
1.了解甲骨文、青銅器和金文的歷史價值。
2.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的演變趨勢,通過做“想一想”和讀“小資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青銅器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青銅時代的輝煌。
2.通過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四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二部分“青銅器”的內容,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并作答。
1.青銅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銅器有哪些的種類?
3.青銅器有哪些特點?(可以通過和舊石器時代、新時期時代工具進行對比,總結歸納。)。
教師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圖片。
教師介紹“青銅器時代”和“青銅文明”的概念。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五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當宰相。
(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
(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
(1)大都市有。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
(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六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我國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2)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3)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中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的應用。
(1)戰國時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
(3)南宋,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事業;。
(4)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3、火藥的應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藥配方的記載,
(2)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
(3)宋元,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
(4)13、14世紀,火藥及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二、史學成就。
《資治通鑒》--“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史學上的“兩司馬”史學家年代著作體例。
敘事范圍司馬遷西漢。
《史記》。
紀傳體通史。
黃帝到漢武帝時期司馬光北宋。
《資治通鑒》。
編年體通史。
戰國到五代。
三、宋詞。
《念奴嬌·赤壁懷古》。
慷慨激昂,氣勢豪邁。辛棄疾4、元曲。
(1)由雜劇和散曲組成。
(2)最優秀的劇作家: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5、繪畫(1)宋代繪畫,突出表現在: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中。(2)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
(3)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4)趙孟頫的畫,人稱“神品”6、書法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七
1.背景: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過著游牧的生活。12世紀時,部落之間頻繁發生戰爭,人們盼望草原統一,結束戰爭。
2.統一:12,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二、蒙古滅西夏與金。
1.滅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軍隊滅西夏。
2.滅金:1234年,蒙古滅金。
三、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改國號為元,后定都大都。
2.統治: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
3.統一: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國的統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八
云南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制造工具。
距今約70—20萬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擊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生活,是早期人類原始社會。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山頂洞人距今約三萬年前,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生活,仍用打擊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他們生活的集體也進入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氏族: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由一個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生活,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的這樣一種集體。
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制造。
生產活動。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約70萬-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獵。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約180。
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骨針。
采集、狩獵。
懂得愛美。
氏族。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約七千年)和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約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開始原始農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著干欄式房子便于通風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炎帝和黃帝是我國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涿鹿之戰中兩部落聯合起來,大敗蚩尤,隨后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日后的華夏族。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會中許多近親的氏族共同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組成部落聯盟。
黃帝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
堯舜禹時期采用“禪讓”的方法推舉部落聯盟首領。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從此,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約公元前1600年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國君——湯戰勝桀,建立商朝。
商王盤庚遷都到殷,故后人又稱商朝為殷朝。
周文王任用賢人姜尚,重視農業生產,使國力逐步強大起來。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滅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鎬京。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
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是與商周同期的我國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著名的有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朝早期就開始燒制原始青瓷。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稱霸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城濮大戰,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戰國七雄是指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長平之戰后,東方六國再無力抵御強秦的進攻。
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秦國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的“天府之國”。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我國現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而來的。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從商朝開始的。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的日食。
公元前6,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了世界上關于哈雷彗星最早的有確切時期的記載。
一年有24個節氣始于戰國時期。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九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列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頂洞人的磨制石器技術和人工取火技術。理解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過程方法與能力:
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豐富、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祖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搖籃之一,從而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觀察出土化石和遺跡,進而合理推斷遠古人類生活,培養科學求實的精神;通過學習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過程,感悟人類進步過程的漫長與艱辛,培養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十
唐朝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東渡日本,設計了唐招提寺,傳播了唐朝文化,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時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寫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x疆地區的歷史和佛學典籍。
7、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p33。
8、宋朝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史實p56。
農業:唐宋時期,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糧倉,民間有“蘇湖熟,天下足”。宋朝時,水稻居糧食生產首位。
手工業:北宋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發展成著名瓷都。宋朝造船業居世界首位。
商業:宋朝大都市開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臨安)。廣州和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紙幣的出現: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產生,利于商業發展。
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p59紙幣圖識記,北宋稱為交子,南宋稱為會子)。
9、宋朝社會風俗(p61--p64)。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陋習逐漸傳開。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以吃魚多。
宋朝交通發達,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詩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業的興旺。
宋代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城里有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反映的節日是春節。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十一
播放《甲骨文》視頻,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歷史意義?
3.甲骨文的內容?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來做占卜的,比如,當時的人們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進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這樣的事情也要進行占卜。記錄占卜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因此稱其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了當時商王朝和貴族活動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是我們現在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教師展示甲骨文的相關圖片,使學生了解發現的甲骨文的字數已有約4500個,現在能釋讀的有近2000個,并舉例幾個甲骨文文字,請學生識別甲骨文。對比甲骨文和漢字。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十二
了解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知道秦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以及秦朝滅亡的史實,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3、過渡: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他又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最終讓他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二、新課講授。
(一)秦的暴政。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現。
2、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3、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二)、大澤鄉起義。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著名。
(三)、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十三
知識與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統一概況、隋初經濟繁榮的表現;了解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立;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實現統一、開通大運河的條件以及科舉制的歷史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立的積極歷史作用,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通過這種精神的感染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復興中華的情愫。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科舉制的創立及影響。
【難點】大運河開通的影響;科舉制創立的標志和影響。
【導學過程】
目標導學一:隋朝的建立和統一
學生閱讀教材“隋的統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時間,統一的標志及統一的意義。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最后再次強調并歸納學生的回答。
教師講述:隋朝建立后,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那在此基礎上隋朝的國力發展如何呢?
4.圖文展示含嘉倉,一個在文獻里被屢屢提到,卻給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紀70年代,含嘉倉才在洛陽市老城區北部被發掘。據統計,含嘉倉內已勘探出糧窖287座,其中160號倉窖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谷物。50萬斤糧食在當時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下,約合近千農民一年辛勤勞動的果實、數千農民一年的口糧,可見含嘉倉規模之大,儲糧之豐富。
5.請同學們回答:隋朝的經濟為何如此繁榮?
6.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學習與交流,教師總結歸納。
提示:(1)發展經濟;(2)編訂戶籍;(3)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教師設疑:這些措施的實施給隋朝帶來怎樣的結果?
師生共同總結:隋朝實施這些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目標導學二:大運河的開通
請同學們結合材料與教材“開通大運河”一目,指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什么。
反饋指導: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一聲令下,僅用了六年的時間,大運河就開通了。
ppt呈現“大運河圖”,學生根據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畫出大運河簡單示意圖。
反饋指導:學生自主填空、畫示意圖,教師展示部分同學的成果,進行點評。
教師講述:大運河全長2700多千米,三點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教師設疑:有人說大運河“功在千秋,罪在當時”,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學生小組內交流,自由發言。
目標導學三:科舉制的創立
同學們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種選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題名;提示二:名落孫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連中三元;提示五:一舉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門第限制。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參加秀才、明經兩科考試,正式設立了每年舉行的常貢之科。隋煬帝時又添設了進士科。
教師設疑:這種新的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取士最受哪些人歡迎?有什么積極作用?5.學生結合史料與教材知識,小組交流,回答問題。科舉制間接擴大了教育范圍,打破了豪門貴族壟斷教育的狀況,刺激了官學和私學的發展,促進了學校數量的增加,也擴大了學習的內容,除“四書”“五經”外,有詩賦雜文,也有經史典籍,還有策論。
總結:科舉制的創立,最受門第不高的讀書人歡迎。這是中國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門第不高而有才學的人可以參政,有利于鞏固統治,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不斷完善,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續了約1300年。
目標導學四:隋朝的滅亡
反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教材上適當標注,歸納回答。教師小結:隋煬帝因實行“暴政”,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們要全面地看待這些歷史事件,客觀評價隋煬帝。
材料展示征吐谷,討高麗,用兵力既勞民力,固才冠諸王,然禍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內,后世論名,可與漢武齊功;建東都,修運河,享獨樂不與眾樂,雖罪在當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澤能至斯民,今朝評績,當和禹王同輝。
4.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你如何客觀看待隋煬帝?
5.反饋指導:隋煬帝雖說是公認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詩賦,治軍旅,絕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開運河,修馳道,建東都也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運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還創立進士科,使科舉制正式確立,影響深遠。所以我們在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一定要全面客觀公正。
教師小結:隋朝,因隋文帝而勃興,因隋煬帝而速亡,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四、課堂小結:
“隋朝就像流星一樣,瞬間摧殘,瞬間毀滅,勃興速亡,魅力十足!”歷時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暫歷史讓我們知道一個道理:民眾是國家的根本,治國必須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張有弛。只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安定,國家才能強大,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十四
(一)知識與能力: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基本情況,了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并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三)情感與態度: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為了便于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濟發達,國力強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里?(學生看課本注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稱為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為為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明及其應用于航海事業等,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航線、規模、意義。
6、根據課文內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制作一個表格。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么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放貢舶“勘合”憑證,規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并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后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的貿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著“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巨額的經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后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為了在中國傳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歷》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啟主持修訂的新歷法為基礎;這部歷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布。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于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為什么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內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為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出)。
二、外國貢使(進)。
三、外國傳教士(進)。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十五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于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那么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并補充《圣經》中關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么,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后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于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么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了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布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十六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導入農業及農業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科考隊進入下一站,來到浙江余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接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河姆渡遺址。
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當地的氣候條件怎么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么關系?
指導學生閱讀p12史海拾貝。
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否一樣呢?
學生看書、尋找、發現。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應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知道最早種植水稻與粟。
過渡,引起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三、半坡遺址。
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是否與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據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帶著問題看書,有的放矢。
大膽猜測、想象。
學生看書,然后自己試圖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四、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么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去歸納發現。
五、小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
認真聽,自豪感。
六、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
當堂測評、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興趣。
【教學后記】。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十七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十八
知識與能力: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2、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十九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1課時。
活動課。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地圖冊、多媒體資料。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最佳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__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最佳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最佳線路設計和最佳導游。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二十
復習目標:。
識記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時間及地點;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狀況與主要農作物;炎黃帝,堯舜禹的傳說。
復習重點:。
識記以上內容。
復習難點:。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比較。
復習方法:。
先學后練,當堂訓練。
復習課時:1課時。
復習過程:。
一、由世界史人類的形成復習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并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復習七年級上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
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中考強化限時訓練:5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中考強化訓練”
教師發現疑問并解答。
六、教師總結點撥并板書:。
復習:中華文明的起源。
1、人類的形成: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種。
母系與父系氏族社會。
2、中華文明:。
元謀人:云南元謀縣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會使用天然火。
堯舜禹:禪讓制。
七、當堂效果檢測:。
a、元謀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礎,被稱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歷史學習小組開展“感知170萬年前生活,尋找遠古人類足跡”活動,他們應該去()。
a、云南元謀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陜西西安。
4、“吾祖峻德,萬古流芳;平定荒漠,舉世稱殤…造車指南,辨兆萬民不易之方向。”這是臺灣的宋楚瑜祭拜何處的祭文()。
a、炎帝陵b、黃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業:《開卷有益》本節未完成部分。
九、教學后記:。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進行歷史教學創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課程,只要學生們產生了興趣,那么教學效果會好的多。反過來說,如果學生們對一門課程沒有學習的興趣,那么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也不會學得多么好,甚至不會去學,更談不上進行教學創新了。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表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一種內在的最強勁的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許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甚至列為自己最不喜歡學習的課程,主要原因是:這門課程枯燥、沒意思,且不知道學了這個有什么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這個詞的含義。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除了課文過于枯燥之外,教師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如采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如一些真實的物品、圖片,或是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一些歷史場景或是影視片斷,鼓勵學生聽一些比較好的歷史講壇和歷史典故,讓學生們在一種比較輕松愉快的氣氛潛移默化地把知識就吸收了。持續一斷時間,在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后,學生自己可能就會體會到這門課的魅力所在。
2創新歷史教學理念及手段,搞活歷史教學。
良好的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取得成功的關鍵,創新教學手段是歷史教學創新的重點。當前初中歷史教學還有應試教育的影子,沒有轉化為真正的素質教育。教學要盡快轉變教學觀念,強調人文性,培養學生歷史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真正明白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育人”。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也在變化,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要進行創新,要改變過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陳舊教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發散和創造性的思維,多思考一些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獲信息與資源的能力,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識與資源需要學生通過網絡和其他渠道獲得,培養這種能力本身就培養了學生們進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改變傳統師生關系。
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說過:“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前提,它是一種和諧、安全的師生關系。”在以往的教學中,一般來說教師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講,學生聽,有一種填鴨教學的味道,并且教師嚴格控制課堂紀律,學生們處于一種比較絕對的被動地位,一般來說只能被動的服從,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及課堂主體作用的機會幾乎是沒有的。這樣的課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及學生心理成熟的提前,這種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抵觸,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不太高,學習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現代教育越來提倡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學與學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構建平等的課堂關系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這是發揮學生在學習中主體作用的前提。要做到這些,首先就要求教師樹立民主平等的意識,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從根本上轉變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即由教師為主體轉變為由教師主導,這里主要體現一個導字,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關鍵時刻的導,從而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以充分發展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們在課堂上發表有自己想法的見解,不斷培養學生獨立創新的精神,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掘,最終學好歷史,并提高綜合素質。
4加強學習和修養,培養自身創新能力。
創新教學自然離不創新型的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創新,教師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讓他們成長為創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師不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進行創新的能力。雖然在當前的教學中,通過教學改革,教師在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許多教師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還有一些教師由于自身素質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創新能力和素質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在歷史課程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勇于進行嘗試,積極進行探索,敢于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大膽進行創新,組織開放式、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激發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在當下這個高速發展充滿變革的時代,歷史教師特別是初中的歷史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質,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知識,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越來越高。
5小結。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創新勢在必行。進行創新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所以,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加強各方面的修養;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努力營造有利于歷史教師創新性勞動的環境,并給教師提供必要的進修機會,從而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十課教案(專業21篇)篇二十一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1課時。
新授課。
綜合啟發式教學。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1.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國七雄: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并立打,桂棱馬棱留史話。長平戰后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四、課堂練習。
附:板書設計。
一、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3、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城濮大戰: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勝,楚敗。
二、戰國七雄: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后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