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為我們提供思路和創作靈感,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小編整理了一份詳細的范文范本目錄,供大家瀏覽和使用。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一
因地域不同,餐桌禮儀可大致分為中國餐桌禮儀和西方餐桌禮儀兩種。中西方的餐桌禮儀文化也的確存有很大的差異,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擁有好的餐桌禮儀文化可以讓餐膳可以不受阻礙和破壞。不少朋友在用西餐時,都會擔心會失禮,因此很有必要在用餐前做一些小功課,避免用餐時的尷尬。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中西餐桌禮儀,希望能夠幫到你!
入席就坐。
1.應等長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鄰,應招呼女士。
3.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賓客方可離席。
4.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
5.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就餐。
1.入座后姿式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緣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
2.用餐時須溫文而雅,從容安靜,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尤其要招呼兩側的女賓。
4.口內有食物,應避免說話。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盤夾取菜肴。
6.必須小口進食,不要大口地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湯,應使用公筷公匙。
8.吃進口的東西,不能吐出來,如系滾燙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沖涼。
9.送食物入口時,兩肘應向內靠,不直向兩旁張開,碰及鄰座。
10.切忌用手指掏牙,應用牙簽,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1.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噴嚏、嘔氣。萬一不禁,應說聲“對不起”。
12.在餐廳進餐,不能搶著付賬,推拉爭付,甚為不雅。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賬。
餐巾擺放。
餐巾不僅要擺在腿上,還應該注意將其對折,并將折痕靠近自己,中途暫時離席時應該將餐巾放在椅子或用刀叉壓著餐巾一角任其垂下,絕對不要將其掛在椅背上或放回餐桌上。
刀叉。
西餐的基本使用原則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湯匙,若有兩把以上,應有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內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刀柄上。讓吃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覺不方便,也可以換右手拿叉。
用餐。
向自己的盤中取食物時,一定要用雙手。不要只用一只叉子將食物叉到盤中了事,那是極不禮貌的。
湯很熱也絕不可以用嘴吹氣。舀第一匙的作用就是“探熱”,一般不要舀太滿。湯匙要由內向外舀,湯剩下不多時可以將湯盤輕輕向外傾斜。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二
現在社會禮儀無處不在,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餐桌禮儀在中西方人們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餐在吃的方面都有兩方面的禮儀,一是來自自身的禮儀規范,比如說餐飲適量、舉止文雅。另一個是就餐時自身之外的禮儀規范,比如說菜單、音樂、環境等。盡管有許多不同,但還是有許多規則是大多數國家通用的。有一種說法,不懂得吃西餐的禮儀,就不算是正宗的現代人。那么中西就餐禮儀終究有些什么差異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中國吃飯很少有預約的事,一般在大型的,重要的場合才會預約。而在西方越高檔的飯店越需要事先預約。預約時,不僅要說清人數和時間,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煙區或視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別的日子,可以告知宴會的目的和預算。在預定時間內到達,是基本的禮貌。
中西方在這方面都很有講究。但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才會穿得隆重些。而吃飯時穿著得體、整潔則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再昂貴的休閑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餐廳。此外最重要的是手一定要保持干凈,指甲修剪整齊。進餐過程中,不要解開紐扣或當眾脫衣。
入座時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員,那么座位應該聽候主人或招待人員指派,不要過于禮讓。如未定座位,應由尊長坐上座,自己撿低檔的座位坐下,不必過于謙恭。當你快要坐下時,切記要用手把椅子拉后一些才坐下,如果用腳把椅子推開,這樣就表現出你是一個很粗魯的人。小姐們若有男友同行時則不必自己動手拉椅子了,因為這是男友的責任。入座時,要坐得端正,雙腿靠攏,兩足平放在地上,不宜將大腿交疊。雙手不可放在鄰座的椅背,或把手擱在桌上。
進入西餐廳后,需由侍應帶領入座,不可貿然入位。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不可在進餐時中途退席。如有事確需離開應向左右的客人小聲打招呼。用餐時,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長。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記得要抬頭挺胸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進口中時,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彎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中國的餐廳一般會在客人上桌前在每位客人的水杯里插上一朵用紙制成的小花,便于美觀。而西餐餐巾一般用布,餐巾布方正平整,色彩素雅。經常放在膝上,在重禮節場合也可以放在胸前,平時的輕松場合還可以放在桌上,其中一個餐巾角正對胸前,并用碗碟壓住。餐巾布可以用來擦嘴或擦手,對角線疊成三角形狀,或平行迭成長方形狀,拭擦時臉孔朝下,以餐巾的一角輕按幾下。污漬應全部擦在里面,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潔的。若餐巾臟得厲害,請侍者重新更換一條。離開席位時,即使是暫時離開,也應該取下餐巾布隨意疊成方塊或三角形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暗示用餐結束,可將餐巾放在餐桌上。
在中國,大多數餐館、家宴都使用圓桌,大家圍著菜肴而坐,這樣不僅體現了團團圓圓的氣氛,也取食方便。而在西方國家,大多數是采用的長桌或t型桌,那么難免遇到取食不到的狀況。西方的“小盤式”避免了這一點,但有時候尤其是在公共場合下取食時不要站立起來,坐著拿不到的食物應請別人傳遞。有時主人勸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禮,相反主人會引以為榮。對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應要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當參加西式自助餐時,另一次就把食物堆滿整個盤子。盤子上滿滿的食物讓人看起來認為你非常貪得無厭。每次拿少一點,不夠再去。
在中國,筷子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餐具,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運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正確的使用方法講究得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在使用過程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則一定要整齊的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在就餐時一定要注意。
而在西方多使用刀叉。其基本原則是右手持刀或湯匙,左手拿叉。若有兩把以上,應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內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刀叉的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湯匙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但更換頻繁則顯得粗野。吃體積較大的蔬菜時,可用刀叉來折疊、分切。較軟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進餐途中想要休息或取面包時,應是刀擺在盤上右側,叉在左側,兩者呈八字形。要注意的是,刀尖端擱在盤緣不可滑落,而且,刀柄后端碰觸到桌面也不行。另一個要注意的是,叉背必須朝上放置。因為,不管進食時叉子如何拿法,叉子內側朝上放置是用餐完畢的表示。
餐桌禮儀更是一門不可輕視的學問,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運用才能更好地掌握與運用。餐桌禮儀更是一種重要的交際禮儀,本文以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與對比為出發點,在參考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基礎上,對中西方餐桌禮儀進行了充分的描寫。希望通過此對比可以讓英語學習者了解更多關于跨國文化交流中的餐飲文化知識。
[1]趙紅群.編著.世界飲食文化.時事出版社.2006。
[2]熊經浴.現代商務禮儀.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
[4]姜若愚.張國杰.中外民族民俗.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5]金正昆.商務禮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三
小編來新西蘭之前做了好多關于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功課,入鄉隨俗,要隨的自然一些嘛。
第一頓晚餐的餐桌上大把餐具和碟盤有點讓我不知所措??善矣钟X得,能在一定文化環境下得體地享受美食,應該是對為你準備這餐飯的人最基本的尊重。
盡管西餐禮節比較復雜,它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首先來和大家說說餐桌的布局。
如今新西蘭大多數的餐館都更崇尚簡約隨意的風格。
當你走進一家餐廳時,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
只有兩只叉子,兩把刀。如果要是喝湯,就會變成勺子和刀各一只。其實無論桌上有幾把刀叉,記住從外向內使用餐具這個順序就沒有問題了。
首先要用到的,應該是喝湯的湯匙。喝完后主人/服務員會幫你把湯盤和湯匙一起收走。
同樣的,個頭小一點的叉子在沙拉吃完以后也會收走。剩下的,就是用來吃主菜的餐具。
稍微正式一點的西餐桌布局,其實就是把每道菜所需的餐具全部擺好而已。
正式的餐具多出了一對吃魚時用的刀叉。除此之外,還有餐前吃的面包碟和抹黃油的小刀。餐盤的正上方是最后吃甜點時用的叉子和勺子。對于杯子則多了一只吃海鮮時要用的白葡萄酒杯。
一直覺得西方人喝個湯很憋屈,不理解湯在西餐里為什么要用盤子來盛,不能抱起來喝,也沒有中國湯匙每勺舀得多…… 不但如此,喝湯時握湯匙的手法也有講究:匙末端由右手食指和拇指輕輕捏住,拇指指甲朝上。喝湯時用湯匙從懷里往外舀。當盤子里的湯快舀完時,也是輕微抬起盤子向外傾斜 --- 這樣避免湯汁因為用力太猛濺到身上。
吃蔬菜一般用叉子就好。一般用不上刀。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蘆筍是可以拿在手上吃的。除非蘆筍很長,可以先用刀叉切短再用手送入嘴中。洋百合也是可以用手一葉一葉扳開吃的。吃到中心的時候再用刀叉切開主莖一點點吃。
在吃帶魚骨的魚時,用持叉的左手固定魚身,然后用持刀的右手切下部分魚肉,像梳子一樣慢慢將魚肉推到叉子上。如果端上來的魚如上圖一樣是沒帶魚骨頭的,則可以只用叉子。無論吃蔬菜,魚還是肉,如果只用叉不動刀,則需要將叉子換到右手用。
與吃魚時不同,吃紅肉時握刀叉的手法稍有變化。因為紅肉比魚肉要堅韌很多,所以有力地捏住刀叉有助于更高效地切肉。假如把吃魚的手法比作拿筆一樣 --- 由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它三只手指拖住刀叉的話,那吃肉的手法比較像哈利波特/赫敏握魔法棍的樣子, 同時食指需要直起緊貼刀叉柄。左手持叉固定大塊的紅肉,右手持刀將肉切成小片再由叉子送到口里。記得不要貪心,記得切一片肉吃一片肉,切勿切很多片留盤子里哦。
吃甜點的時候就沒有刀了。叉子配合勺子是用來切甜點,堆食物到勺子里的餐具。如果吃的是水果派或蛋糕,只用叉子;如果是流質的甜點,比如冰激凌或布丁,就只用勺子。
1.吃得再嗨也不能像上面《蒂凡尼早餐》的`宣傳照一樣: 手肘都挪到了餐桌上。記得切食物時也不要在用刀叉時懸空。要自然垂在身體兩側就好。
2.喝咖啡時記得先把用來攪拌的勺子拿出杯子再喝。
3.雞腿再好吃也不要用手拿著啃。記得在盤子上切好再送到嘴里。
4.用餐巾的時候,一點點沾干凈嘴巴,不要豪抹。不用餐巾時,將它平鋪在大腿上。用餐時若需暫時離席,將餐巾留在椅子上。吃完離座時才可以將用過的餐巾放回桌上。這是因為西方人認為沾過個人污垢的東西放回共享的餐桌上是非常不干凈的行為。
5.跟餐巾同理,一旦用過的刀叉也不應該再回到桌上。如果需要放下刀叉勺,把刀叉/勺自然擺放在正在使用的盤子上,呈三角形 --- 這樣方便待會兒拾起繼續用。吃完后將餐具擺好放在盤子的四點鐘位。
6.最后應該是最值得提醒的是:進餐了就不要再拿起手機了!無論是短信還是接電話都不要在餐桌上拿起電話。
相比較西方的餐桌禮儀來說
我們中國的餐桌禮儀也不是很簡單哦
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主客左右手邊的位置,則以離主客的距離來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離則左側尊于右側。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應該提前到達,然后在靠門位置等待,并為來賓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請者,那么就應聽從東道主安排入座。一般來說,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話,你應該將老板引至主座,請客戶最高級別的坐在主座左側位置。除非這次招待對象的領導級別非常高。
如果時間允許,你應該等大多數客人到齊之后,將菜單供客人傳閱,并請他們來點菜。當然,作為公務宴請,你會擔心預算的問題,因此,要控制預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飯前功課,選擇合適檔次的請客地點是比較重要的,這樣客人也能大大領會你的預算。況且一般來說,如果是你來買單,客人也不太好意思點菜,都會讓你來作主。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萬不要因為尊重他,或是認為他應酬經驗豐富,酒席吃得多,而讓他/她來點菜,除非是他/她主動要求,否則,他會覺得不夠體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應該知道,不該在點菜時太過主動,而是要讓主人來點菜。如果對方盛情要求,你可以點一個不太貴、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記得征詢一下桌上人的意見,特別是問一下“有沒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較喜歡吃什么?”讓大家感覺被照顧到了。點菜后,可以請示“我點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幾位的口味”,“要不要再來點其它的什么”等等。
a.點菜三規則
一看人員組成。一般來說,人均一菜是比較通用的規則。如果是男士較多的餐會可適當加量。
二看菜肴組合。一般來說,一桌菜最好是有葷有素,有冷有熱,盡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點些葷食,如果女士較多,則可多點幾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請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務宴請,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這次宴請的對象是比較關鍵人物,那么則要點上幾個夠份量的菜,例如龍蝦、刀魚、鰣魚,再要上規格一點,則是鮑魚、翅粉等。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點菜時不應該問服務員菜肴的價格,或是討價還價,這樣會讓你公司在客戶面前顯得有點小家子氣,而且客戶也會覺得不自在。
b.中餐點菜的三優四忌
一頓標準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盤,接下來是熱炒,隨后是主菜,然后上點心和湯,如果感覺吃得有點膩,可以點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盤。在點菜中要顧及到各個程序的菜式。
中國人一般都很講究吃,同時也很講究吃相。隨著職場禮儀越來越被重視,商務飯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講究。以下以中餐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禮有儀,得心應手。
中餐宴席進餐伊始,服務員送上的第一道濕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臉。上龍蝦、雞、水果時,會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飄著擰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飲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時,可兩手輪流沾濕指頭,輕輕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時要注意文明禮貌。對外賓不要反復勸菜,可向對方介紹中國菜的特點,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歡向他人勸菜,甚至為對方夾菜。外賓沒這個習慣,你要是一再客氣,沒準人家會反感:“說過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類推,參加外賓舉行的宴會,也不要指望主人會反復給你讓菜。你要是等別人給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俗話說,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學問講究,以下總結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細節。
細節一:領導相互喝完才輪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來,雙手舉杯。
細節二: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領導。
細節三:自己敬別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視乎情況而定,比如對方酒量,對方喝酒態度,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細節四:自己敬別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隨意,方顯大度。
細節五:記得多給領導或客戶添酒,不要瞎給領導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領導或客戶確實想找人代,還要裝作自己是因為想喝酒而不是為了給領導代酒而喝酒。比如領導甲不勝酒力,可以通過旁敲側擊把準備敬領導甲的人攔下。
細節七:如果沒有特殊人物在場,碰酒最好按時針順序,不要厚此薄彼。
細節八:碰杯,敬酒,要有說詞,不然,我干嘛要喝你的酒?
細節九:桌面上不談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會敞開了跟你喝酒。
1.主人敬主賓。2.陪客敬主賓。3.主賓回敬。4.陪客互敬。
記住:作客絕不能喧賓奪主亂敬酒,那樣是很不禮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四
(1)中餐餐桌禮儀。
中國餐桌座位的設置十分講究?!抖Y記》 中講“天地位焉”,意為天地萬物各有其位, 不容紊亂。在我國, 宴會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為上,以面向北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傳統觀念。傳統做法除以南北為尊卑外,在民間吃飯,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 但當有前輩、領導、師長等或年齡比主人高或認為是重要的客人時,首座必須請最長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 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然后是左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順序是左右,以次類推,逐個排列下去,最后一個是背對門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或者買單的人坐,這樣買單時進出就不會影響其他的客人。主人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切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如果是圓桌子,則對著大門的是主座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第一主賓坐在主人的右邊,第二主賓坐在主人的左邊或者第一主賓的右邊。男性往往與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請客,女主人往往在廚房和餐廳之間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2)西餐餐桌禮儀。
西餐宴會中,一般使用馬蹄形或長形餐桌,其中女性一直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晚宴的程序一般是這樣的:女主人宣布晚宴準備就緒,之后男主人引賓客依次就座,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為尊,左為次。入座方式為從左側入座,男士應拖拉餐椅,協助女士入座,以顯示女士優先的紳士風度;若家庭宴請,男女主人都應始終陪同。就餐者入座后,姿勢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邊沿。在正式宴會中,英美和法國排位法不同。英美排位法為:左右兩端為男女主人,男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邊,女主賓坐在男主人的右邊。男女主人的左邊是次賓,陪客一般坐在中間位置。而法式長桌的排坐法正好相反,男女主人坐在中間,對坐。女主人右邊為男主賓,男主人右邊為女主賓,男女主人的左邊為男女次賓,陪客盡量坐旁邊。正式宴會中,坐席座次的高低依距離主桌位置的遠近,左高右低。男女交叉安排,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
2、餐具的使用禮儀
(1)中餐餐具的使用和擺放。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盤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盤右上方。筷子是吃中餐最常用的餐具。使用筷子也是有講究的,中餐進餐時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也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曜邮褂眠^程中,運用的是以中指的關節作為支點的杠桿原理,通過食指控制筷子的運行,在協同中完成整個的吃飯過程。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過程中,筷子作為一種文化一直保留了下來,成為中國文明的一種象征。
(2)西餐餐具的使用和擺放。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 叉子、 碗 、盤子、 碟子等。都有各自的用途。用餐前先把餐巾打開平放在大腿上,用餐結束后把餐巾大略折好放在桌子上即可。在西餐桌上通常擺放不只一副刀叉,原則上是從外向內取用,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刀用來切割食物,叉同于送食物入口。據游修齡教授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的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后來走向定居生活后,歐洲人以畜牧業為主,面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仍然用刀切割肉食。而且西方人用刀叉也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在使用刀叉時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著刀叉時不能指手畫腳;發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忌用自己的餐具為別人夾菜;餐具掉落不要彎腰拾撿等等。
3、就餐氛圍和餐桌話語的差異
(1)中餐的用餐氛圍
中國餐飲一般采用圓桌共餐的形式,這種就餐方式往往能夠制造和諧融洽的氣氛。古往今來,中國人也非常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感情。孟子曾經說過,“食色,性也。”可見中國人常以食為人生之樂, 講究排場,并追求熱烈的氣氛。當然這種大聲喧嘩的就餐方式已經日益為現代就餐禮儀所摒棄。在用餐過程中中國人喜歡在酒席上勸客人進食,生怕客人吃不飽、吃不好,不斷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盤子里夾菜,還不停地說:“多吃點, 多吃點”, 這樣才能表明主人的熱情和誠意。在宴請結束時,主人往往會說:“今天沒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請多包涵,等等?!辈浑y得出,中國人遵循 “貶己尊人” 的原則??梢?,從餐桌禮儀可以看出中國延承至今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色。
(2)西餐的用餐氛圍
西方人用餐習慣是在長條桌上進行,實行分餐制,每人各自點菜,各持一份。餐食在廚房被分裝到每一只餐盤中,由服務員從廚房端出,再快速禮貌地送給每位客人。用餐時他們一般是輕聲細語,低聲交談。他們舉杯喝酒時,也要說祝酒詞,但一般是利用上菜間隙致祝酒辭,祝酒時力求做到話語簡短、幽默詼諧。所以在西餐廳, 很難看到大聲喧鬧。用餐時,不替他人取菜, 不吸煙, 不勸酒。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個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這樣是大家喜歡她做的菜,對她烹飪手藝的一種認可。面對豐盛的宴席,主人會說已經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
4、餐桌上離席的禮儀
西方人用餐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開手機,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機鈴聲都會很小聲,有電話來你要先跟大家說“對不起”然后起身離席出去聽電話。用餐結束時,人們首先將腿上的餐巾拿起,隨意疊好,再放回餐桌的左側,然后起身離座。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客人才能離開,告別時還要向主人致謝,更為正式的,回家后還可再以電話或致謝卡致謝。吃中餐時,接聽電話雖然也是不禮貌的表現,但是中國人對此細節并不太在意,手機響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結束后會等主人來宣布結束,感謝賓客們前來用餐。在主人和主賓離開座位后,其它客人才慢慢離開。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五
飲食文化、餐具、進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禮儀等則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樣式和文化取向?,F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經驗而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的要求也有許多差別,了解了兩者比較的不同防止失禮于人。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中西方餐桌禮儀比較,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2.餐桌舉止。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人們在出席各種正式的會餐時也是比較講究的,但是在現代風俗變遷和發展中,有進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對傳統的觀看來,這種超負荷的飲食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危害人體。盡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滋補,但我們的烹調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破壞,因此營養問題也許是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3.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
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因此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菜譜的使用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來,還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而這導致了西餐的一個弊端)))缺乏特色。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嘗當地美食時,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另外,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確,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規范化,使其毫無創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國烹調不僅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的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國烹調中,不僅講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風味與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愛好特點有變化。同樣是一道/麻婆豆腐,為四川客人烹制和為蘇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調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都毫無變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別與個性。
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出這種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數湯菜,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這體現了繼承,也有對傳統文化習俗的違背。比如就餐時的衣著,要遠比過去隨意多了,可著中山裝、夾克或西服等,這也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變遷和發展,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匯,相互發生正遷移作用最好的。
例證。
當今許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不喜歡吸煙或喝酒,許多人也不喜歡別人在他們的住處吸煙喝酒。而在當今的中國,許多人既吸煙又喝酒,有一種社會怪現象似乎是不吸煙不喝酒就無以社交。所以在中國的餐桌上依舊存在吞云吐霧、爛醉如泥的陋習,盡管他們知道這有傷風范,但依舊不能禁絕之。想必這就是文化遷移和發展的不完全性、不徹底性的表現,我們有必要在正確理解和認識文化現象的基礎上,不斷推動人文文化的發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質。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坐次安排。中國人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座。西方人請客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在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對于餐桌的規矩,西方人進餐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當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規矩。通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以及中西方餐桌禮儀的比較,不僅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傳統,還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社會關系、社會禮儀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構簡單;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家庭結構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多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研究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對比研究過程中,各自的優、缺點顯而易見。這種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遷移作用,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促進本民族語言、人文文化的發展。
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臺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里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六
由古至今,國人都非常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感情。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崇尚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講究面子排場,氣氛之熱烈常常令人嘆為觀止。在用餐過程中,國人喜歡相互敬酒,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地喝。主人還要勸客人進食,生怕客人吃不飽、吃不好,甚至會不斷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盤子里夾菜,這樣才能充分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意。雖然從衛生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不足,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和合”、“團圓”的普遍心態,由此可以看出延承至今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當然,大聲喧嘩的就餐方式已經為現代就餐禮儀所摒棄。
西方人用餐時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實行分餐制,每人各自點菜,各持一份,只吃自己的盤中餐,不替他人取菜、不吸煙、不勸酒;喝湯時不能發出響聲,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可以與左右客人輕聲交談,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即可。其實,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際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而西式宴會多體現于相鄰客人之間。
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話都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總是缺少了和樂融融的氣氛。
二、席位安排的差異。
中式餐飲一般采用圓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廳的方位與裝飾設計風格而定,或取面門、朝陽,或依室內裝飾所體現出的突出位置設定尊位。通常服務員擺臺時會以口布折疊成花、鳥等造型,尊位造型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在民間吃飯,尊位可以是主人就座,但當有前輩、領導、長輩或認為是重要的客人時,尊位必須請最長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座,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中國傳統位次排序講究“左為上,右次之”,正式宴會中,席位的高低依距離尊位的遠近,左高右低,以此類推,逐個排列,最后一位是背對門的座位,通常不應安排客人入座。主人必須注意的切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F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第一主賓坐在主人的右邊,第二主賓坐在主人的'左邊或者第一主賓的右邊。男性往往與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請客,則女主人往往在廚房和餐廳之間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西式宴請中一般使用馬蹄形或長形餐桌,男女間隔而座,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西方以右為尊,左為次,女客人的席位比男客人的席位稍高。在正式宴會中,英美和法國排位法不同。英美排位法為:左右兩端為男女主人,男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邊,女主賓坐在男主人的右邊,男女主人的左邊是次賓,陪客一般坐在中間位置。法式長桌的排坐法正好相反:男女主人坐在中間,對坐,女主人右邊為男主賓,男主人右邊為女主賓,男女主人的左邊為男女次賓,陪客盡量坐旁邊。入座方式為從左側入座,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客人拉椅子,協助女士入座,顯示女士優先的紳士風度。就餐者入座后,姿勢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邊沿。
三、餐具使用的差異。
中餐餐具主要有筷子、勺子、碗、盤等。筷子是中餐最常用的餐具,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筷子,筷子可以說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使用筷子也是有講究的,中餐進餐時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在使用筷子的過程中,運用的是以中指關節作為支點的杠桿原理,通過食指控制筷子的運行,在協同中完成整個吃飯過程。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過程中,筷子作為一種文化一直保留了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征。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碗、碟、餐巾等,都各有用途,擺放位置不一樣。用餐前先把餐巾打開平放在大腿上,用餐結束后把餐巾大略折好放在桌子上即可??梢杂貌徒淼囊唤遣磷?、擦手,但絕不可以用來擦拭餐具。在西餐桌上通常會擺放不只一副刀叉,原則上是從外向內取用。宴會開始,女主人拿起刀叉便表示客人都可以進食了。進餐時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吃一塊,切一塊,也可在切割下一小塊后,放下刀,把叉換到右手來叉取食物。餐刀可以用來將食品撥到叉子上,但不能用餐刀往嘴里送食物。使用刀叉匙不能和菜盤、湯盤碰出聲響。一道菜沒吃完時,刀叉要成八字擺在盤沿上,叉齒朝下;吃完后,把刀叉并攏置于盤上,侍者會將菜盤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使用刀叉時還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著刀叉時不能指手畫腳;發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忌用自己的餐具為別人夾菜;餐具掉落不要彎腰拾撿,等等。還要注意,西餐上菜是從左邊上的,吃完從右邊撤下去,斟酒卻是從右邊開始。弄不清這一點,說不定就會錯用鄰座的飲料食物。
禮儀是一種文化,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盡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異的飲食背景,但從本質上講,“吃”的內涵并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講究品種多樣、營養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餐飲文化的共識,這是中西方餐飲禮儀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發展。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中國的餐飲禮儀在與世界各國禮儀文化的碰撞中也將出現新的特色,產生新的變化。它一方面更有助于傳統的中式餐飲禮儀在交流、碰撞中博采眾長,不斷完善發展,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必將促進中華餐飲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和發展。
文檔為doc格式。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七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以“禮”聞名于全世界。早在周代,中國就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飲食禮儀制度。餐桌禮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能夠滿足人基本的生理需求,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能體現一個人的素質和家庭教養。而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啟發,帝制時代餐桌禮儀復雜繁瑣,時至今日西方的餐桌禮儀已經深入到每一個西方人的心里。西方家庭中的孩子從四歲起就學會了用餐的所有禮儀。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比較一下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吧!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和習慣的差異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非常注重飲食,講究細嚼慢咽,其飲食特點是重食,重味,重養和重理。除此之外,中國飲食還講究色香味俱全,餐桌上的菜肴一般都精致美觀,葷素搭配得當,甚至每道菜都擁有獨特的菜名,使人聽之欲嘗。
而西方人講究效率,珍惜時間,所以快餐店在城市中大行其道。其飲食以生、冷、甜為主,注重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工藝嚴謹,注重色澤。
二、中西方座位安排次序的差異
中國人安排座位以長幼有序、尊重長者為標準。受人尊敬、德高望重或年長者坐主位,而主位即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對門廳處,其他人的座位按照“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左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依此遞推”的原則安排。在中國有許多地區甚至存在著婦女不上席的習俗,甚至是許多關于家居風水學上的研究。
與中國不同,西方人在排座位時以女士優先,“男女主人坐于席之兩端,客坐兩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為上,左手次之,同樣以男主人之右手為上,左手次之。”是西方人安排座位的標準。
三、中西方餐具使用的差異
中國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碗,碟子和餐盤等,中國人一般用右手拿筷子,用筷子夾菜,偶爾使用勺子來喝湯。而西方人則善用刀叉,喜歡使用餐巾,也用盤子和碟子等,但不使用碗。
四、中西方餐桌用語的差異
中國人素來有謙虛的精神,這在中國的餐桌禮儀上也表露無疑。在中國宴請賓客時,即使餐桌上的菜肴種類繁多,主人也會謙虛地說,“菜不多,招待不周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擔待?!倍敱淮蠹曳Q贊飯菜可口好吃時,主人則會說“哪里哪里,一些家常便菜,能入大家之口,這是某某的榮幸啊!”
而西方人在餐桌上則表現的十分隨意,面對琳瑯滿目的食物,他們會很自豪地說:“help yourselves!”,而當他們得到稱贊是,他們也會說:“thank you!”這正是他們自信的表現。
五、中西方餐桌行為的差異
中國人喜歡熱鬧,在就餐時喜歡聊聊家常,或者用餐桌中或者用餐后在中式餐桌上高談闊論或玩一些游戲,如行酒令等。在宴請賓客時,主人喜歡給客人夾菜,以表示他們的熱情。而西方則不然,他們好靜,用餐時喜歡安靜的氛圍,舉止更是優雅,更不喜歡主人為其布菜,那對于他們來說是不尊重,不禮貌的行為。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歷史不同以及思維方式不同等等造就了今天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這些差異更有利于我們入鄉隨俗。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八
大部分中餐上菜時大都按照湯、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順序,而西餐則大都按照開胃菜、色拉、湯、水果、餐酒、主食、甜點和咖啡的順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時會一次性將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時擺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則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較簡單,多以杯、盤、碗、碟、筷、匙等為主,而西餐的餐具則是五花八門,享用不同的菜肴也會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講究頗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對應。
中餐用餐時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長幼尊卑來定,“尚東為尊”或“面朝大門為尊”,而西餐用餐時,面對門的且離門最遠的那個座位是女主人的,與女主人相對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一主賓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主賓席,一般是主賓的夫人。
除非在正式場合,中餐對于就餐者的著裝要求并不高,穿著都比較隨便,而西餐對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在高檔的西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領帶,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無論是男士還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閑服到高檔西餐廳用餐。
西餐禮儀主要是指歐美地區的用餐禮儀,雖然各個國家之間對于細節的要求不同,但是西餐禮儀總體上講是以歐洲大陸的西餐禮儀為主流,尤其以法國西餐禮儀為代表。西方人在餐桌上所形成的這套規范禮儀,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要經過后天的了解和訓練。作為“外國人”的我們,要真正地做到“入鄉隨俗”就必須先對西餐禮儀有一個系統完整的了解,并不斷地強化訓練,注意其中的每一個細節,我們也都可以變成“紳士”和“淑女”。
在餐后飲用的咖啡,一般都是用袖珍型的杯子盛出。這種杯子的杯耳較小,手指無法穿出去。但即使用較大的杯子,也不要用手指穿過杯耳再端杯子。咖啡杯的正確拿法,應是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把兒再將杯子端起。
盛放咖啡的杯碟都是特制的。它們應當放在飲用者的正面或者右側,杯耳應指向右方。飲咖啡時,可以用右手拿著咖啡的杯耳,左手輕輕托著咖啡碟,慢慢地移向嘴邊輕啜。不宜滿把握杯、大口吞咽,也不宜俯首去就咖啡杯。喝咖啡時,不要發出聲響。添加咖啡時,不要把咖啡杯從咖啡碟中拿起來。
給咖啡加糖時,砂糖可用咖啡匙舀取,直接加入杯內;也可先用糖夾子把方糖夾在咖啡碟的近身一側,再用咖啡匙把方糖加在杯子里。如果直接用糖夾子或手把方糖放入杯內,有時可能會使咖啡濺出,從而弄臟衣服或臺布。
咖啡匙是專門用來攪咖啡的,飲用咖啡時應當把它取出來。不能用咖啡匙舀著咖啡一匙一匙地慢慢喝,也不要用咖啡匙來搗碎杯中的方糖。
有時飲咖啡可以吃一些點心,但不要一手端著咖啡杯,一手拿著點心,吃一口喝一口地交替進行。飲咖啡時應當放下點心,吃點心時則應放下咖啡杯。
剛剛煮好的咖啡太熱,可以用咖啡匙在杯中輕輕攪拌使之冷卻,或者等待其自然冷卻,然后再飲用。用嘴試圖去把咖啡吹涼,是很不文雅的動作。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九
本文基于涉外禮儀課堂的學習,針對中西方文化與禮儀的差異的宴請禮儀,試圖總結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一些要求與差異,以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
現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經驗。而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的要求也有許多差別,了解了兩者的不同以防止失禮于人。本文按照進餐的順序,分別指出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的禮儀。
在精神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外交流也愈來愈密切。不管是在商業洽談,或是朋友的聚會中,我們都意識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我們至關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是一個門檻,它是我們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試金石。
第一,從邀請的提前與赴宴的守時中看差異。
一般,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邀請別人吃飯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預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請客要提前幾天以上,這是表達一種對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請也要提前通知,像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另外,如果宴會時間是7點,你最好是6點55就要到。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間,這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從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禮儀的差異。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禮儀,循禮法,崇禮教,重禮信關于中國人的宴席座次禮儀,守禮儀,是中國人數千年的傳統?!安粚W禮,無以立”,禮的核心是人的社會行為規范,是中國民眾已經習慣和風俗化了的社會性行為準則、道德尺度與各種禮節。
我國傳統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盡管在排列座次時,國內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第三,從餐具的擺放中看差異。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盤子等。它的擺放就相對比較簡單。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大盤是離身體最近的,正對領帶;餐布一角壓在大盤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盤疊在大盤之上;大盤左側放手巾;左前側放小碗,小瓷湯勺放在碗內;右前側放置酒杯;右側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順序是有外向內的,所以,他的擺放也是有外向內的。它是根據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匙也放在食盤右邊。食盤上方,放著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疊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盤里。面包盤放在左手,上面的黃油刀橫擺在盤里,刀刃一面要向著自已。正餐的刀叉數目要和菜的道數相等,按上菜順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內,用餐時按順序由外向中間排著用,依次是吃開胃菜用的、吃魚用的、吃肉用的比較正式的餐會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檔的餐廳餐巾往往疊得很漂亮,有的還系上小緞帶。注意,別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臉。
這樣看來,西餐中的餐具擺放是很有講究的,所以我們用餐的時候絕對不能失禮。要嚴格按照餐具的擺放進行用餐。
第四,從進餐時的禮節看差異。
一般中國人吃飯也很有講究。
首先在進餐時,要先請客人,若站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著東西,切記,不要說話,以免噴出飯粒,造成尷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個人一個盤子,就不存在夾菜的問題,但是他們一般不喜歡,吃東西的時候說話,所以吃東西時盡量的不說話的,只有在吃甜點的時候,可以聊一些,輕松地話題。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復雜,如果弄錯了餐具也是件很丟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這樣的:菜盤兩邊如擺放了幾副刀叉,應先用最外邊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會將菜盤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幾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則用途不同。
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這里,總結一點小經驗,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禮儀,最實際的辦法就是別人做一步,你跟著學,看著別人怎么做,這樣至少不會出差錯。
基本上你學會了這些,一般用餐都不會太失禮。
結論:禮儀雖有差異,但是沒有高低貴賤,只有我們學好這些用餐的禮儀規則,才會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加如魚得水。
參考資料: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余琳周游《從餐桌禮儀看中西禮儀差異》。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十
摘要:餐桌禮儀體現一個國家風俗文化內涵。通過比較我國和其他東西方國家餐桌禮儀,能夠更好的了解東西方各國的風俗習慣,增進雙方之間的交流,從而更好的進行跨文化的交際。
一、前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中國與東西方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并且由于地區差異,不同的民族、國家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餐桌禮儀也就成為跨文化交際中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餐桌禮儀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就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中西餐飲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在現代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餐桌禮儀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梅羅文加王朝。時至今日,餐桌禮儀還在歐洲國家繼續傳留下去。日本、韓國是我國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同中國一樣,是有著悠久歷史禮儀之邦。日本人和韓國人對于禮節的重視程度比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本文將從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圍等方面對東西方各國餐桌禮儀進行比較,以便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地、得體地進行交際,從而避免因為不恰當的方式或行為造成誤解和交際障礙。
中國餐桌座位的設置十分講究。《禮記》中講“天地位焉”,意為天地萬物各有其位,不容紊亂。在我國,宴會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為上,以面向北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傳統觀念。傳統做法除以南北為尊卑外,在民間吃飯,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但當有前輩、領導、師長等或年齡比主人高或認為是重要客人的時候,首座必須請最長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然后是左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順序是左右,以次類推,逐個排列下去,最后一個是背對門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或者買單的人坐,這樣買單時進出就不會影響其他的客人。主人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切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如果是圓桌子,則對著大門的是主座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第一主賓坐在主人的右邊,第二主賓坐在主人的左邊或者第一主賓的右邊。男性往往與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請客,女主人往往在廚房和餐廳之間穿梭忙碌待所有的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西餐宴會中,一般使用馬蹄形或長形餐桌,其中女性一直占據了重要位置。晚宴的程序一般是這樣的:女主人宣布晚宴準備就緒,之后男主人引賓客依次就座,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為尊,左為次。入座方式為從左側入座,男士應拖拉餐椅,協助女士入座,以顯示女士優先的紳士風度;若家庭宴請,男女主人都應始終陪同。就餐者入座后,姿勢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邊沿。在正式宴會中,英美和法國排位法不同。英美排位法為:左右兩端為男女主人,男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邊,女主賓坐在男主人的右邊。男女主人的左邊是次賓,陪客一般坐在中間位置。而法式長桌的排坐法正好相反,男女主人坐在中間,對坐。女主人右邊為男主賓,男主人右邊為女主賓,男女主人的左邊為男女次賓,陪客盡量坐旁邊。正式宴會中,坐席座次的高低依距離主桌位置的遠近,左高右低。男女交叉安排,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
日本人在用餐時,通常要擺上一張矮桌,然后男子盤腿而坐,女子則跪坐。韓國人非常重視餐桌禮儀。而韓國的一般家庭使用的為矮腳的小桌,用餐時,賓主席地盤腿而坐。若與年長者同坐,坐姿要端正。而且在長輩面前應跪坐在自己的腳底板上,絕對不能把雙腿伸直或叉開,否則被認為是不懂禮貌或侮辱人。在韓國較傳統用餐習慣中有“男女七歲不同席”的說法,即男子和女子如果超過七歲就不能坐在一起。中國和韓國作為崇尚儒教的國家對這個都很重視,這也是男女有別觀念的體現。
2.餐具的使用禮儀。
(1)中餐餐具的使用和擺放。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盤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盤右上方??曜邮浅灾胁妥畛S玫牟途?。使用筷子也是有講究的,中餐進餐時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也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筷子使用過程中,運用的是以中指的關節作為支點的杠桿原理,通過食指控制筷子的運行,在協同中完成整個的吃飯過程。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過程中,筷子作為一種文化一直保留了下來,成為中國文明的一種象征。
(2)西餐餐具的使用和擺放。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盤子、碟子等。都有各自的用途。用餐前先把餐巾打開平放在大腿上,用餐結束后把餐巾大略折好放在桌子上即可。在西餐桌上通常擺放不只一副刀叉,原則上是從外向內取用,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刀用來切割食物,叉同于送食物入口。據游修齡教授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的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后來走向定居生活后,歐洲人以畜牧業為主,面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仍然用刀切割肉食。而且西方人用刀叉也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在使用刀叉時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著刀叉時不能指手畫腳;發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忌用自己的餐具為別人夾菜;餐具掉落不要彎腰拾撿;等等。
(3)日本餐具的使用和擺放。
(4)韓國的餐具使用和擺放。
韓國傳統食具包括筷子和匙??曜右越饘僦瞥桑喑时馄蕉L;匙亦多為金屬制。特別的是,韓國人一般吃飯、喝湯都用匙來進行,筷子多用以夾菜作為輔助工具。
中國人、日本人都有端起碗吃放的習慣,但是韓國人認為這種行為不符合禮儀規范。吃飯的時候也不能用嘴接觸飯碗。至于碗蓋,可以取下來隨意放在桌上。左手就必須放在桌子下面。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從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后再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后,便可以隨意的吃任何東西了。勺子在韓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比筷子重要,它負責盛湯、撈湯里的菜等,不用時要架在飯碗或其他食器上??曜釉诓粖A菜時,傳統韓國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兩根筷子要攏齊,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這是為了便于拿起來再用。
3.就餐氛圍和餐桌話語的差異。
(1)中餐的用餐氛圍。
中國餐飲一般采用圓桌共餐的形式,這種就餐方式往往能夠制造和諧融洽的氣氛。古往今來,中國人也非常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感情。孟子曾經說過,“食色,性也?!笨梢娭袊顺R允碁槿松畼?,講究排場,并追求熱烈的氣氛。當然這種大聲喧嘩的就餐方式已經日益為現代就餐禮儀所摒棄。在用餐過程中中國人喜歡在酒席上勸客人進食,生怕客人吃不飽、吃不好,不斷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盤子里夾菜,還不停地說:“多吃點,多吃點”,這樣才能表明主人的熱情和誠意。在宴請結束時,主人往往會說:“今天沒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請多包涵,等等。”不難得出,中國人遵循“貶己尊人”的原則。可見,從餐桌禮儀可以看出中國延承至今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色。
(2)西餐的用餐氛圍。
西方人用餐習慣是在長條桌上進行,實行分餐制,每人各自點菜,各持一份。餐食在廚房被分裝到每一只餐盤中,由服務員從廚房端出,再快速禮貌地送給每位客人。用餐時他們一般是輕聲細語,低聲交談。他們舉杯喝酒時,也要說祝酒詞,但一般是利用上菜間隙致祝酒辭,祝酒時力求做到話語簡短、幽默詼諧。所以在西餐廳,很難看到大聲喧鬧。用餐時,不替他人取菜,不吸煙,不勸酒。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個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這樣是大家喜歡她做的菜,對她烹飪手藝的一種認可。面對豐盛的宴席,主人會說已經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
(3)吃日本料理的用餐氛圍。
在日本,人們大都是份兒飯。而且,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及之后都要高聲表達兩種感受,用餐前要說“いただきます”“itadkimasu!,意思是欣賞這頓飯食;用餐后要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go-chiso-samadeshita!”意思是感謝款客者預備這頓極美味的飯食。用餐時,日本人一般不給人夾菜,不管是客人還是家里人,自己吃自己的。日本人的用餐禮儀看起來很嚴厲,但日本人容許狼吞虎咽式吃法。例如,吃壽司,日本人習慣赤手拿著壽司浸一浸豉油,然后直接放入口中他們不會用筷子吃壽司;又如,吃面,日本人直接從湯碗把面吸啜入口,且必會發出聲音,應為這表示面食味道很美,也是對廚師表示贊賞。招待客人忌諱將飯盛過滿過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諱客人吃飯一碗就夠,只吃一碗認為是象征無緣;一般來說,日本人認為將上桌的飯菜全部吃凈是想對方表示禮貌。
(4)吃韓國料理的用餐氛圍。
韓國人在吃飯時長輩先拿勺筷,晚輩再拿勺筷,和中國人遵守嚴格的座次一樣,都是等級觀念的反映。喝泡菜湯時不要端起碗,用勺子舀湯時不發出聲音并且要慢慢喝。喝水和茶等飲品時也盡量不發出聲音。打噴嚏和咳嗽時要避開,用手或毛巾掩著。長輩還在用餐時不能離開座位,筷子不要放在飯碗上或桌上,要等長輩吃完之后才能放下,一塊吃完后要說“我吃好了”。而且,用餐時還要注意在和別人一起吃飯時,不能吃的太快或太慢,要和別人保持同步,并且在吃飯時不能隨意中途離席。這種禮節給人展示出韓國對別人的關心和照顧。
三、結語。
東西方各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文化習俗。而他們不同的餐桌禮儀是不同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對東西方各國餐桌禮儀差異的分析,不僅能夠了解東西方各國之間不同的文化傳統,加深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還可以使得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做的得心應手,待人接物恰到好處。從而盡可能的避免文化習俗的不同帶來的不便,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夠更加有效的進行。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維薩.餐桌禮儀:文明舉止的起源[m].北京:新星出版社,.
[2]歐玲,主編.西方禮儀文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4]吳康.日本人與筷子.日語知識,,(9).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十一
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飲食文化、餐具、進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禮儀等都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樣式和文化取向?,F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經驗,而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的要求也有許多差別,了解了兩者的不同防止失禮于人。
1.餐桌氣氛上的差異。
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2.邀請的提前與赴宴的守時的差異。
一般,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邀請別人吃飯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預定。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請客要提前幾天以上,這是表達一種對客人的尊重。而西方宴請也要提前通知,像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另外,如果宴會時間是7點,你最好是6點55就要到。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
3.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的差異。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我國的傳統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國際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為上”,即認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們會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為中心,左手的位置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為上;夫婦不應相鄰,男女依次相鄰,主人和主方陪客應與客人依次相鄰;譯員可以坐在主賓的右側。有些大型場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賓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4.從餐具的擺放中看差異。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盤子等。它的擺放就相對比較簡單。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大盤是離身體最近的,正對領帶;餐布一角壓在大盤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盤疊在大盤之上;大盤左側放手巾;左前側放小碗,小瓷湯勺放在碗內;右前側放置酒杯;右側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順序是有外向內的,所以,他的擺放也是有外向內的。它是根據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匙也放在食盤右邊。食盤上方,放著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疊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盤里。面包盤放在左手,上面的黃油刀橫擺在盤里,刀刃一面要向著自已。正餐的刀叉數目要和菜的道數相等,按上菜順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內,用餐時按順序由外向中間排著用,依次是吃開胃菜用的、吃魚用的、吃肉用的比較正式的餐會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檔的餐廳餐巾往往疊得很漂亮,有的還系上小緞帶。注意,別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臉。
通過對比,我發現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是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從筷子與刀叉的區別看出,筷子是由兩根組成的,缺一不可,在協同中完成整個的吃飯過程??梢?,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吃飯過程卻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的民族心理和集體主義的國家理念。而西方國家體現的是,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用刀進行切,然后用叉將其夾住,最后才是送到口中的過程,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就可以分析出,每個獨立的工具所承擔的是各自獨立的責任,完成的是分別的任務。
其次便是中西方價值觀不同。每一個社會和國家都在使用自己所認可的價值觀。在餐桌禮儀中人們所表現出的行為是各個國家的價值觀的一個縮影,是在各自不同的價值觀的指引下采取的與之相對應的行為。如在中國這樣一個以“禮儀之邦”,并強調“孝”、“忠”的國度里,體現出集體主義價值觀。在餐桌上就餐的時候,人們點好了菜以后,從座次就可以很明顯的表現出來,中國人強調尊老愛幼,因此,座位的擺放很有規律,座位不僅有上下等級之分,而且還有具體的座位排序。對于西方國家來說,個人主義價值觀占據主導地位,人們之間實行的是各自的價值,體現的是每個人的個體力量。這是因為在西方人的哲學思想中,傾向于側重個人主義、個性發展與自我表現。他們認為一個人若達不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懶惰,缺乏斗爭的精神。通過在就餐時候的分餐制就可以看出,他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吃自己餐具里的東西,每個人都選擇自己愛吃的東西,不會出現在中國可能出現自己勉強吃主人夾的菜肴。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十二
中國一般是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有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在西方,一般說來,面對門的離門最遠的那個座位是女主人的,與之相對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一主賓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主賓席,一般是主賓的夫人。女主人左邊的座位是第三主賓席,男主人的左邊的座位是第四主賓席。
在中國第一道菜是湯,緊接著是主食辟如干飯,再則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來促進消化;在西方國家里上菜順序一般是菜和湯、水果、餐酒、主食最后是甜點和咖啡。
在中國餐具較簡單一般只有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幾種,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盤等,刀叉又會細分成很多種。茶杯,咖啡杯為瓷器并配有小碟,水杯、酒杯多為玻璃制品。
筵席中暫時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擱在碟子或者調羹上。如果將筷子橫擱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膳了。在西方略事休息時,刀叉的擺法不同意思不同,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意味著要略作休息;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除了以上四點酒店餐桌禮儀的基本差別外當然也存在著細微的差別。比如:在衣著方面,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方穿得隆重一些。但在西方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不可穿休閑服到餐館里用餐。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十三
第一頓晚餐的餐桌上大把餐具和碟盤有點讓我不知所措。可偏偏我又覺得,能在一定文化環境下得體地享受美食,應該是對為你準備這餐飯的人最基本的尊重。
盡管西餐禮節比較復雜,它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首先來和大家說說餐桌的布局。
如今新西蘭大多數的餐館都更崇尚簡約隨意的風格。
當你走進一家餐廳時,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
只有兩只叉子,兩把刀。如果要是喝湯,就會變成勺子和刀各一只。其實無論桌上有幾把刀叉,記住從外向內使用餐具這個順序就沒有問題了。
首先要用到的,應該是喝湯的湯匙。喝完后主人/服務員會幫你把湯盤和湯匙一起收走。
同樣的,個頭小一點的叉子在沙拉吃完以后也會收走。剩下的,就是用來吃主菜的餐具。
稍微正式一點的西餐桌布局,其實就是把每道菜所需的餐具全部擺好而已。
正式的餐具多出了一對吃魚時用的刀叉。除此之外,還有餐前吃的面包碟和抹黃油的小刀。餐盤的正上方是最后吃甜點時用的叉子和勺子。對于杯子則多了一只吃海鮮時要用的白葡萄酒杯。
一直覺得西方人喝個湯很憋屈,不理解湯在西餐里為什么要用盤子來盛,不能抱起來喝,也沒有中國湯匙每勺舀得多……不但如此,喝湯時握湯匙的手法也有講究:匙末端由右手食指和拇指輕輕捏住,拇指指甲朝上。喝湯時用湯匙從懷里往外舀。當盤子里的湯快舀完時,也是輕微抬起盤子向外傾斜---這樣避免湯汁因為用力太猛濺到身上。
吃蔬菜一般用叉子就好。一般用不上刀。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蘆筍是可以拿在手上吃的。除非蘆筍很長,可以先用刀叉切短再用手送入嘴中。洋百合也是可以用手一葉一葉扳開吃的。吃到中心的時候再用刀叉切開主莖一點點吃。
在吃帶魚骨的魚時,用持叉的左手固定魚身,然后用持刀的右手切下部分魚肉,像梳子一樣慢慢將魚肉推到叉子上。如果端上來的魚如上圖一樣是沒帶魚骨頭的,則可以只用叉子。無論吃蔬菜,魚還是肉,如果只用叉不動刀,則需要將叉子換到右手用。
與吃魚時不同,吃紅肉時握刀叉的手法稍有變化。因為紅肉比魚肉要堅韌很多,所以有力地捏住刀叉有助于更高效地切肉。假如把吃魚的手法比作拿筆一樣---由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它三只手指拖住刀叉的話,那吃肉的手法比較像哈利波特/赫敏握魔法棍的樣子,同時食指需要直起緊貼刀叉柄。左手持叉固定大塊的紅肉,右手持刀將肉切成小片再由叉子送到口里。記得不要貪心,記得切一片肉吃一片肉,切勿切很多片留盤子里哦。
吃甜點的時候就沒有刀了。叉子配合勺子是用來切甜點,堆食物到勺子里的餐具。如果吃的是水果派或蛋糕,只用叉子;如果是流質的甜點,比如冰激凌或布丁,就只用勺子。
1.吃得再嗨也不能像上面《蒂凡尼早餐》的宣傳照一樣:手肘都挪到了餐桌上。記得切食物時也不要在用刀叉時懸空。要自然垂在身體兩側就好。
2.喝咖啡時記得先把用來攪拌的勺子拿出杯子再喝。
3.雞腿再好吃也不要用手拿著啃。記得在盤子上切好再送到嘴里。
4.用餐巾的時候,一點點沾干凈嘴巴,不要豪抹。不用餐巾時,將它平鋪在大腿上。用餐時若需暫時離席,將餐巾留在椅子上。吃完離座時才可以將用過的餐巾放回桌上。這是因為西方人認為沾過個人污垢的東西放回共享的餐桌上是非常不干凈的行為。
5.跟餐巾同理,一旦用過的刀叉也不應該再回到桌上。如果需要放下刀叉勺,把刀叉/勺自然擺放在正在使用的盤子上,呈三角形---這樣方便待會兒拾起繼續用。吃完后將餐具擺好放在盤子的四點鐘位。
6.最后應該是最值得提醒的是:進餐了就不要再拿起手機了!無論是短信還是接電話都不要在餐桌上拿起電話。
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主客左右手邊的位置,則以離主客的距離來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離則左側尊于右側。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應該提前到達,然后在靠門位置等待,并為來賓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請者,那么就應聽從東道主安排入座。一般來說,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話,你應該將老板引至主座,請客戶最高級別的坐在主座左側位置。除非這次招待對象的領導級別非常高。
如果時間允許,你應該等大多數客人到齊之后,將菜單供客人傳閱,并請他們來點菜。當然,作為公務宴請,你會擔心預算的問題,因此,要控制預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飯前功課,選擇合適檔次的請客地點是比較重要的,這樣客人也能大大領會你的預算。況且一般來說,如果是你來買單,客人也不太好意思點菜,都會讓你來作主。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萬不要因為尊重他,或是認為他應酬經驗豐富,酒席吃得多,而讓他/她來點菜,除非是他/她主動要求,否則,他會覺得不夠體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應該知道,不該在點菜時太過主動,而是要讓主人來點菜。如果對方盛情要求,你可以點一個不太貴、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記得征詢一下桌上人的'意見,特別是問一下“有沒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較喜歡吃什么?”讓大家感覺被照顧到了。點菜后,可以請示“我點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幾位的口味”,“要不要再來點其它的什么”等等。
a.點菜三規則。
一看人員組成。一般來說,人均一菜是比較通用的規則。如果是男士較多的餐會可適當加量。
二看菜肴組合。一般來說,一桌菜最好是有葷有素,有冷有熱,盡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點些葷食,如果女士較多,則可多點幾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請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務宴請,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這次宴請的對象是比較關鍵人物,那么則要點上幾個夠份量的菜,例如龍蝦、刀魚、鰣魚,再要上規格一點,則是鮑魚、翅粉等。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點菜時不應該問服務員菜肴的價格,或是討價還價,這樣會讓你公司在客戶面前顯得有點小家子氣,而且客戶也會覺得不自在。
b.中餐點菜的三優四忌。
一頓標準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盤,接下來是熱炒,隨后是主菜,然后上點心和湯,如果感覺吃得有點膩,可以點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盤。在點菜中要顧及到各個程序的菜式。
中國人一般都很講究吃,同時也很講究吃相。隨著職場禮儀越來越被重視,商務飯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講究。以下以中餐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禮有儀,得心應手。
中餐宴席進餐伊始,服務員送上的第一道濕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臉。上龍蝦、雞、水果時,會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飄著擰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飲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時,可兩手輪流沾濕指頭,輕輕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時要注意文明禮貌。對外賓不要反復勸菜,可向對方介紹中國菜的特點,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歡向他人勸菜,甚至為對方夾菜。外賓沒這個習慣,你要是一再客氣,沒準人家會反感:“說過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類推,參加外賓舉行的宴會,也不要指望主人會反復給你讓菜。你要是等別人給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俗話說,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學問講究,以下總結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細節。
細節一:領導相互喝完才輪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來,雙手舉杯。
細節二: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領導。
細節三:自己敬別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視乎情況而定,比如對方酒量,對方喝酒態度,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細節四:自己敬別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隨意,方顯大度。
細節五:記得多給領導或客戶添酒,不要瞎給領導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領導或客戶確實想找人代,還要裝作自己是因為想喝酒而不是為了給領導代酒而喝酒。比如領導甲不勝酒力,可以通過旁敲側擊把準備敬領導甲的人攔下。
細節七:如果沒有特殊人物在場,碰酒最好按時針順序,不要厚此薄彼。
細節八:碰杯,敬酒,要有說詞,不然,我干嘛要喝你的酒?
細節九:桌面上不談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會敞開了跟你喝酒。
1.主人敬主賓。2.陪客敬主賓。3.主賓回敬。4.陪客互敬。
記住:作客絕不能喧賓奪主亂敬酒,那樣是很不禮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文檔為doc格式。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十四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非常注重飲食,講究細嚼慢咽,其飲食特點是重食,重味,重養和重理。
除此之外,中國飲食還講究色香味俱全,餐桌上的菜肴一般都精致美觀,葷素搭配得當,甚至每道菜都擁有獨特的菜名,使人聽之欲嘗。
而西方人講究效率,珍惜時間,所以快餐店在城市中大行其道。
其飲食以生、冷、甜為主,注重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工藝嚴謹,注重色澤。
中國人安排座位以長幼有序、尊重長者為標準。
受人尊敬、德高望重或年長者坐主位,而主位即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對門廳處,其他人的座位按照“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左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依此遞推”的原則安排。
在中國有許多地區甚至存在著婦女不上席的習俗,甚至是許多關于家居風水學上的研究。
與中國不同,西方人在排座位時以女士優先,“男女主人坐于席之兩端,客坐兩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為上,左手次之,同樣以男主人之右手為上,左手次之”是西方人安排座位的標準。
中國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碗,碟子和餐盤等,中國人一般用右手拿筷子,用筷子夾菜,偶爾使用勺子來喝湯。
而西方人則善用刀叉,喜歡使用餐巾,也用盤子和碟子等,但不使用碗。
中國人素來有謙虛的精神,這在中國的餐桌禮儀上也表露無疑。
在中國宴請賓客時,即使餐桌上的菜肴種類繁多,主人也會謙虛地說,“菜不多,招待不周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擔待”而當被大家稱贊飯菜可口好吃時,主人則會說“哪里哪里,一些家常便菜,能入大家之口,這是某某的榮幸啊!”
而西方人在餐桌上則表現的十分隨意,面對琳瑯滿目的食物,他們會很自豪地說:“helpyourselves!”,而當他們得到稱贊是,他們也會說:“thankyou!”這正是他們自信的表現。
中國人喜歡熱鬧,在就餐時喜歡聊聊家常,或者用餐桌中或者用餐后在中式餐桌上高談闊論或玩一些游戲,如行酒令等。
在宴請賓客時,主人喜歡給客人夾菜,以表示他們的熱情。
而西方則不然,他們好靜,用餐時喜歡安靜的氛圍,舉止更是優雅,更不喜歡主人為其布菜,那對于他們來說是不尊重,不禮貌的行為。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十五
摘要:餐桌禮儀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餐桌禮儀在賓客的座次安排、餐具的使用、上菜次序和離席時的禮儀存在著許多不同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內涵、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飲食結構形成了不同的餐桌禮儀。了解這之間的差異,將會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跨出國門,更好地與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的樹立中國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與學習。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的同時,對西方的精華進行吸取,從而取得社會文明的進步。
人類的飲食與生存有著密不可分關系,而“吃”的禮儀在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和社會生活樣式而有所不同。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隨著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國,中國的傳統禮儀也受到了西方禮儀與文化的沖擊。掌握中西方禮儀的區別會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跨出國門,更好地與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的樹立中國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與學習。
一、中西飲食文化的淵源。
(1)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
(2)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梅羅文加王朝,當時因著拜占庭文化啟發,制定了一系列細致的禮儀。到了羅馬帝國的查里曼大帝時,禮儀更為復雜,甚至專制。皇帝必須坐最高的椅子,每當樂聲響起,王公貴族必須將菜肴傳到皇帝手中。在十七世紀以前,傳統習慣是戴著帽子用餐。在帝制時代,餐桌禮儀顯得繁瑣、嚴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樣的用餐習慣。高盧人坐著用餐;羅馬人臥著進食;法國人從小學習把雙手放在桌上;英國人在不進食時要把雙手放在大腿上。歐洲的餐桌禮儀由騎士精神演變而來。在十二世紀,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國,餐桌禮儀和菜單用語均變得更為優雅精致,教導禮儀的著作亦紛紛面世。時至今日,餐桌禮儀還在歐洲國家繼續傳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須穿上得體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禮物,處處表現優雅的言談舉止。
中國的就坐與離席禮儀一般是等長者坐定后,方可入坐。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鄰,應招呼女士。主人一般坐在圓桌的正對著門的位置上,而主要宴請的賓客則分別就坐與主人的兩側。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賓客方可離席。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在飯店用餐,應由服務生領臺入座。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在西方的餐桌禮儀中的座次安排是以男女分隔而坐為原則,男主客優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邊,而女主客在男主客的右邊,其他夫婦則以對角方式就坐。通常遵循客人先入坐,長者先于年輕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優先于熟識的客人或家人入坐。離席時長者女士優先離開。
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才穿的隆重一些。在西方國家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不可穿休閑服到餐館里用餐。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為我國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大約15世紀前后,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還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
中國有句古語:“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文化的地位,中國的飲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而且注重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輔相成等營養調和和理性認識指導烹飪。而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是生,如帶血絲的牛排;冷,凡是飲料都加冰塊;甜,無餐不甜。西餐主要追求快捷方便,比較大眾化。
中餐上菜次序先冷后熱。熱菜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西餐上菜的次序通常是面包黃油、涼菜、湯、海鮮、主菜、甜點、水果。冷菜和湯同時就著面包吃,涼菜也叫開胃小菜,作為第一道菜,一般與開胃酒并用。
6.中西方就餐時使用手機的差異。
在吃西餐的時候,西方國家的人基本上都不會開手機,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手機鈴聲都會很小聲,有電話一定要接的話,要向同桌的就餐者道歉,然后起身出去接電話。而這一條在吃中餐的時候很少適用,但在用餐的時候接電話,同桌的就餐者同樣會感到焦慮。
7.從餐桌話語上看中西文化差異。
中國人請客吃飯時,擺在桌上的菜花樣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會更多,越名貴、越奇特的菜會越顯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卻往往要說“今天沒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點”之類的話。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大家喜歡她做的菜。面對豐盛的宴席,主人會說“已經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的話。對中西主人的餐桌話語進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國人遵循了“貶己尊人”的原則。而西方人強調效率和實用主義價值觀,在交際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
通過中西餐桌禮儀的比較,不僅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傳統,還折射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中西方國家的餐桌上的文化互相影響,相互融合,使得兩者都變得更加的完美和科學。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個對立統一價值觀,努力的去相互理解,相互適應,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拋棄他們自己的風俗和價值觀。餐桌禮儀的發展需要在結合自身的特點的同時對外來的禮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能夠發展的更加具有時代性。
參考文獻:
[2]李天民,《現代國際禮儀知識》,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12:109。
[3]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5]王俊霞,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文化差異[j],學術交流,2007(2)。
[6]羅露莎,淺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j],雙語學習,2007(5)。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十六
在精神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外交流也愈來愈密切。不管是在商業洽談,或是朋友的聚會中,我們都意識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我們至關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是一個門檻,它是我們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試金石。
一般,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邀請別人吃飯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預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請客要提前幾天以上,這是表達一種對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請也要提前通知,像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另外,如果宴會時間是7點,你最好是6點55就要到。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間,這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禮儀,循禮法,崇禮教,重禮信關于中國人的宴席座次禮儀,守禮儀,是中國人數千年的傳統。不學禮,無以立,禮的核心是人的社會行為規范,是中國民眾已經習慣和風俗化了的社會性行為準則、道德尺度與各種禮節。
我國傳統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盡管在排列座次時,國內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盤子等。它的擺放就相對比較簡單。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大盤是離身體最近的,正對領帶;餐布一角壓在大盤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盤疊在大盤之上;大盤左側放手巾;左前側放小碗,小瓷湯勺放在碗內;右前側放置酒杯;右側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順序是有外向內的,所以,他的擺放也是有外向內的。它是根據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匙也放在食盤右邊。食盤上方,放著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疊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盤里。面包盤放在左手,上面的黃油刀橫擺在盤里,刀刃一面要向著自已。正餐的刀叉數目要和菜的道數相等,按上菜順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內,用餐時按順序由外向中間排著用,依次是吃開胃菜用的、吃魚用的、吃肉用的比較正式的餐會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檔的餐廳餐巾往往疊得很漂亮,有的還系上小緞帶。注意,別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臉。
這樣看來,西餐中的餐具擺放是很有講究的,所以我們用餐的時候絕對不能失禮。要嚴格按照餐具的擺放進行用餐。
一般中國人吃飯也很有講究。
首先在進餐時,要先請客人,若站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著東西,切記,不要說話,以免噴出飯粒,造成尷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個人一個盤子,就不存在夾菜的問題,但是他們一般不喜歡,吃東西的時候說話,所以吃東西時盡量的不說話的,只有在吃甜點的時候,可以聊一些,輕松地話題。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復雜,如果弄錯了餐具也是件很丟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這樣的:菜盤兩邊如擺放了幾副刀叉,應先用最外邊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會將菜盤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幾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則用途不同。
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這里,總結一點小經驗,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禮儀,最實際的辦法就是別人做一步,你跟著學,看著別人怎么做,這樣至少不會出差錯。
基本上你學會了這些,一般用餐都不會太失禮。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十七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歷史不同以及思維方式不同等等造就了今天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這些差異更有利于我們入鄉隨俗。下面請隨小編一起學習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和習慣的差異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非常注重飲食,講究細嚼慢咽,其飲食特點是重食,重味,重養和重理。
除此之外,中國飲食還講究色香味俱全,餐桌上的菜肴一般都精致美觀,葷素搭配得當,甚至每道菜都擁有獨特的菜名,使人聽之欲嘗。
而西方人講究效率,珍惜時間,所以快餐店在城市中大行其道。
其飲食以生、冷、甜為主,注重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工藝嚴謹,注重色澤。
二、中西方座位安排次序的差異
中國人安排座位以長幼有序、尊重長者為標準。
受人尊敬、德高望重或年長者坐主位,而主位即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對門廳處,其他人的座位按照“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左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依此遞推”的原則安排。
在中國有許多地區甚至存在著婦女不上席的習俗,甚至是許多關于家居風水學上的研究。
與中國不同,西方人在排座位時以女士優先,“男女主人坐于席之兩端,客坐兩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為上,左手次之,同樣以男主人之右手為上,左手次之”是西方人安排座位的標準。
三、中西方餐具使用的差異
中國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碗,碟子和餐盤等,中國人一般用右手拿筷子,用筷子夾菜,偶爾使用勺子來喝湯。
而西方人則善用刀叉,喜歡使用餐巾,也用盤子和碟子等,但不使用碗。
四、中西方餐桌用語的差異
中國人素來有謙虛的精神,這在中國的餐桌禮儀上也表露無疑。
在中國宴請賓客時,即使餐桌上的菜肴種類繁多,主人也會謙虛地說,“菜不多,招待不周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擔待”而當被大家稱贊飯菜可口好吃時,主人則會說“哪里哪里,一些家常便菜,能入大家之口,這是某某的榮幸啊!”
而西方人在餐桌上則表現的十分隨意,面對琳瑯滿目的食物,他們會很自豪地說:“help yourselves!”,而當他們得到稱贊是,他們也會說:“thank you!”這正是他們自信的表現。
五、中西方餐桌行為的差異
中國人喜歡熱鬧,在就餐時喜歡聊聊家常,或者用餐桌中或者用餐后在中式餐桌上高談闊論或玩一些游戲,如行酒令等。
在宴請賓客時,主人喜歡給客人夾菜,以表示他們的熱情。
而西方則不然,他們好靜,用餐時喜歡安靜的氛圍,舉止更是優雅,更不喜歡主人為其布菜,那對于他們來說是不尊重,不禮貌的行為。
衣著
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才穿得隆重一些。
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
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
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
不可以穿休閑服到餐館里用餐(即使再昂貴的也不能)入座的方法人們入座時并沒有西方那么講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
由椅子的左側入座.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
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餐巾
傳統的中餐并沒有餐巾。
只是在用餐完畢時才用溫熱的濕毛巾來擦洗一下便完了。
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開。
點完菜后,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
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喝酒的方法
會喝酒的人飲酒前,應有禮貌地品嘗一下。
可以欣賞酒的色彩,聞一下酒香慢慢品味。
不要為顯示自己的海量,舉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飲而盡,使酒順著嘴角往下流。
也不必矯揉造作地在舉杯時翹起小手指,以顯示自己的優雅舉止。
不宜一邊飲酒,一邊吸煙。
鑒于酒后容易失言和失禮,故在涉外活動中飲酒的酒量要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
不要一看對方的盛情或美酒佳肴,便忘乎所以了。
有教養的飲酒者飲酒時是不會讓他人聽到吞咽之聲的,倒酒時只宜八成滿。
首先是握酒杯:正確的握杯姿勢是用手指輕握杯腳,為避免手的溫度使酒溫增高,應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腳,小指放在杯子的底臺固定。
接著是飲酒:喝酒時絕對不能吸著喝,而是傾斜酒杯,像是將酒放在舌頭上似的喝。
輕輕搖動酒杯讓酒與空氣接觸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搖晃杯子。
此外,一飲而盡,邊喝邊透過酒杯看人,都是失禮的行為。
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紅印,用面巾紙擦較好。
喝湯的方法
中國人飲湯時是用匙羹從碗里勺起來喝或直接用碗飲,而喝的時候發出聲音,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喝湯也不能吸著喝。
先用湯匙由后往前將湯舀起,湯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將湯送入口中。
湯匙與嘴部呈45°角較好。
身體上半部略微前傾。
碗中的湯剩下不多時,可用手指將碗略微抬高。
如果湯用有握環的碗裝,可直接拿住握環端起來喝。
餐具的使用方法
如何用筷子。
首先中指和無名指分別放在兩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緊貼著大拇指,小指向內曲。
筷子開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動來調整。
如何使用刀叉。
基本原則是右手持刀或湯匙,左手拿叉。
若有兩把以上,應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內取用。
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
湯匙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即可。
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但更換頻繁則顯得粗野。
吃體積較大的蔬菜時,可用刀叉來折疊、分切。
較軟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十八
中西餐禮儀的異同:
一、上菜的順序和擺放差異:
大部分中餐上菜時大都按照湯、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順序,而西餐則大都按照開胃菜、色拉、湯、水果、餐酒、主食、甜點和咖啡的順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時會一次性將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時擺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則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餐具差異: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較簡單,多以杯、盤、碗、碟、筷、匙等為主。而西餐的餐具則是五花八門,享用不同的菜肴也會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講究頗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對應。
三、入座座次差異:
中餐用餐時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長幼尊卑來定,“尚東為尊”或“面朝大門為尊”。而西餐用餐時,面對門的且離門最遠的那個座位是女主人的,與女主人相對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一主賓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主賓席,一般是主賓的夫人。
四、著裝要求差異:
除非在正式場合,中餐對于就餐者的著裝要求并不高,穿著都比較隨便。而西餐對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在高檔的西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領帶,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無論是男士還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閑服到高檔西餐廳用餐。
五、餐桌上用語的差異:
中西方在請客吃飯上的文化差異也要注意,否則會引起笑話。
中國人熱情好客,請客吃飯時一般都要菜肴滿桌,但無論菜多么豐盛,嘴上總要謙虛的說:“沒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隨便吃點?!比欢?,當英美人聽到這樣的客套話,會覺得很反感:“沒什么吃的,又何必請我?菜做得不好,又為什么要拿來招待我?”按照中國的習俗,為了表示禮貌,習慣上會一再勸客人多吃點,而中國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餓,嘴上卻說:“我飽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沒那么講究,簡簡單單三四道菜就可以。用餐時,一般主人會說:“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個人意志,講究事實就是,一再問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強塞食物給客人是很不禮貌的。所以當主人給你添菜或問你要什么時,如果你想吃的話可以直接了當的回答說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間,一定要贊美主人所準備的食物好吃,稱贊主人的手藝好,否則不管你吃得多飽,主人都不會高興。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十九
(1)中餐餐桌禮儀。在中餐宴請活動中,往往采用圓桌。不單是在不同位置擺放的圓桌有尊卑的區別,每張圓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兩桌組成的小型宴請通常是兩桌橫排或兩桌豎排的形式。當兩桌橫排時,面對正門右邊的桌子是主桌;當兩桌豎排時,離正門最遠的那張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數桌所組成的宴請除了注意#門面定位。以右為尊,以遠為上等規則外,還應兼顧其他各桌離主桌的遠近。通常,距離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離主桌越遠,桌次越低。
每張餐桌上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五點:%主人大都應面對正門而坐,并在主桌就坐。主賓和副主賓分別坐在主人的右側和左側。
舉行多桌宴請時,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時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各桌次的尊卑,應以與這桌主人的距離遠近來定,離主人近的位置比較尊貴。(與本桌主人的距離相同的位次,則以本桌主人面向為準,主人座位右邊的位置比較尊貴。)如果主賓身份高于主人,為表示尊重,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主人則坐在主賓的位置上。對于少于5人的便餐,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個原則:右高左低;中坐為尊;面門為上;靈活安排。
中西餐桌禮儀差別:西餐餐桌禮儀西餐中,一般均使用長桌。在正式宴會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離主桌的位置遠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貴,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貴。在正式宴會上,英國式座位的順序是: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兩頭,客人男女錯開坐在桌子兩側,男主賓和女主賓分別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邊。如果客人中沒有主賓,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齡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邊。在非正式宴會上,遵循女士優先的原則。如果是男女二人進餐,男士應請女士坐在自己的右邊,還要注意不可讓她坐在人來人往的過道邊;若只有一個靠墻的位置,應請女士就坐,男士坐在她的對面;如果是兩對夫妻就餐,夫人們應坐在靠墻的位置上,先生們則坐在各自夫人的對面;如果兩位男士陪同一位女士進餐,女士應坐在兩位男士的中間;如果兩位同性進餐,靠墻的位置應讓給其中的年長者。此外,男士應當主動為女士移動椅子讓女生先坐。
1、中餐餐具的擺放和使用方法。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的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一定要整齊的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不論筷子上是否殘留著食物,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豎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撓癢或用來夾取食物以外的東西。
(2)勺子。勺子主要是用來喝湯的,有時也可以用來取形狀比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臟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燙,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涼了再吃,千萬不要用嘴去吹,也不要把勺子塞進嘴里,或反復吮吸。
(3)盤子。盤子主要用來盛食物的,根據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狀不同而大小形狀各異。稍微小一點的盤子為食碟,一般放在碗的左邊,是用來暫放從公用菜盤里取來享用的菜肴。用食碟時,一次不要取過多的菜肴,不要把多種菜肴放在一起,以防它們相互串味。不吃的殘渣、骨、刺應放在食盤的前端,放的時候不能直接從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加放到碟子旁邊。
(4)水杯。水杯主要用來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飲料,一般放在碟子的左上方。不要用它來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進嘴里的東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在用餐前,比較講究的餐廳或主人,會為每位用餐者上一塊濕毛巾,它只是用來擦手的,擦手后,由服務員或主人拿走。有時候,在正式宴會結束前,會上一塊濕毛巾,它是用來擦嘴的,不能擦臉、抹汗。
(6)牙簽。剔牙時,應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來的東西,不要當眾欣賞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隨手亂彈,隨口亂吐。剔牙后,不要長時間的叼著牙簽。
中西餐桌禮儀比較論文(熱門20篇)篇二十
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才穿得隆重一些。
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
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
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
不可以穿休閑服到餐館里用餐(即使再昂貴的也不能)入座的方法人們入座時并沒有西方那么講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
由椅子的左側入座.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
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餐巾。
傳統的中餐并沒有餐巾。
只是在用餐完畢時才用溫熱的濕毛巾來擦洗一下便完了。
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開。
點完菜后,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
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喝酒的方法。
會喝酒的人飲酒前,應有禮貌地品嘗一下。
可以欣賞酒的色彩,聞一下酒香慢慢品味。
不要為顯示自己的海量,舉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飲而盡,使酒順著嘴角往下流。
也不必矯揉造作地在舉杯時翹起小手指,以顯示自己的優雅舉止。
不宜一邊飲酒,一邊吸煙。
鑒于酒后容易失言和失禮,故在涉外活動中飲酒的酒量要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
不要一看對方的盛情或美酒佳肴,便忘乎所以了。
有教養的飲酒者飲酒時是不會讓他人聽到吞咽之聲的,倒酒時只宜八成滿。
首先是握酒杯:正確的握杯姿勢是用手指輕握杯腳,為避免手的溫度使酒溫增高,應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腳,小指放在杯子的底臺固定。
接著是飲酒:喝酒時絕對不能吸著喝,而是傾斜酒杯,像是將酒放在舌頭上似的喝。
輕輕搖動酒杯讓酒與空氣接觸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搖晃杯子。
此外,一飲而盡,邊喝邊透過酒杯看人,都是失禮的行為。
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紅印,用面巾紙擦較好。
喝湯的方法。
中國人飲湯時是用匙羹從碗里勺起來喝或直接用碗飲,而喝的時候發出聲音,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喝湯也不能吸著喝。
先用湯匙由后往前將湯舀起,湯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將湯送入口中。
湯匙與嘴部呈45°角較好。
身體上半部略微前傾。
碗中的湯剩下不多時,可用手指將碗略微抬高。
如果湯用有握環的碗裝,可直接拿住握環端起來喝。
餐具的使用方法。
如何用筷子。
首先中指和無名指分別放在兩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緊貼著大拇指,小指向內曲。
筷子開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動來調整。
如何使用刀叉。
基本原則是右手持刀或湯匙,左手拿叉。
若有兩把以上,應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內取用。
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
湯匙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即可。
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但更換頻繁則顯得粗野。
吃體積較大的蔬菜時,可用刀叉來折疊、分切。
較軟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