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是中班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和學科內容制定的一份課程計劃。在下面,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些中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一
二、出示各種麥制品,了解麥子的用途。
1、出示各種麥制品,引導幼兒了解這都是用麥子做的。
2、引導幼兒了解麥子的用途:麥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做成饅頭、面條、餃子、蛋糕、餅干、面包等;麥秸可編制各種草帽、扇子、草繩、草包等。
3、游戲“麥爺爺找孩子”。請一個幼兒帶上小麥頭飾,當麥爺爺。其余小朋友當面粉制品(把餅干面包的圖片貼在幼兒胸前)。麥爺爺說:“我的孩子不見了,他們都變了樣,哪是我的孩子呀?”幼兒依次說:“我是面包,是麥爺爺的孩子。”“我是餅干,是麥爺爺的孩子。”
三、聯想活動:
小麥是夏季里成熟的糧食作物,你在夏季里還見過哪些糧食作物?(出示ppt圖片:早稻、玉米、高粱、紅薯……)。
四、教育幼兒愛惜糧食。
通過兒歌《大饅頭哪里來》體驗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不剩飯,不掉飯粒。
延伸活動:
幼兒園可適當組織幼兒到麥田參觀或參加拾麥穗的公益勞動,以體驗糧食來之不易,加深節約糧食的認識。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二
1、認識小麥管,嘗試用小麥管進行吹畫。
2、發展對色彩的想象力,體驗吹畫過程帶來的樂趣。
3、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4、體驗想象創造各種圖像的快樂。
顏料(紅、白)、小麥管、黑色卡紙、麥稈。
嘗試用小麥管進行吹畫。
2、師:小朋友說的都對,那你們知道這幅畫是怎么做出來的嗎?
3、師:現在我們就要開始吹畫了。小嘴巴對著小麥管的一頭,另一頭對著顏料,用力吹一吹,上吹吹、下吹吹、這邊吹吹、那邊吹吹,可以往各個方向吹一吹。
4、請一名幼兒示范。
1、請幼兒回到座位旁邊,每人一根小麥管,老師為幼兒的紙上滴幾滴顏料。
2、重點指導幼兒進行吹,而不是吸。
師:小朋友吹得都很棒,誰來說一說你吹得是什么畫呢?
師:小朋友們都很棒,等畫干了之后可以把我們吹得畫拿到教室給小朋友一起看看,好嗎?
本次活動我選擇麥稈作為材料,體現了濃濃的鄉土氣息,對于農村,麥稈很常見,但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數生活在家人的庇護下,很少見過麥稈,加上玩顏料寶寶一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因此,本次活動孩子們的興趣很高,利用小麥管進行吹畫,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難度不大,有些小朋友能很好的吹出美麗的畫面,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操作的紙選擇不當,導致顏料不能很好地吸收;顏料調的不稀,有些小朋友吹不動顏料。第一次上科研課,雖然失誤很多,但也給我積累了一些經驗。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三
1、初步理解數字與我們生活的關系,積累有關數的感性經驗。
2、知道數字在不同的場合代表不同的含義,幼兒對其形狀感興趣,幷樂意產生想象。
3、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ppt課件。
一:導入。
1、大屏幕中出示格子,提問:數一數,一共看到了幾個格子?
2、大屏幕中出示不完整數字,讓幼兒觀察,提問:
師:找到了數字幾?;本文。來源:屈,老,師。教案網;在哪個顏色里面?
幼兒:我找到了數字1,在黑色的格子里。
二:數字的用途提問:經常在哪里看見過這些數字?
幼兒:車的車牌上、鬧鐘上、電梯里、電話機師:車牌在車的哪里?
幼兒:車的前面和后面。
三:結合生活中的數字,讓幼兒理解這些數字所表示的意義,教師展示ppt中不同的物體。
(1)日歷師:日歷上面的數字有什么作用?
幼兒:幾日幾日、禮拜一、禮拜二……。
(2)遙控器師:遙控器有什么用?
幼兒:遙控器可以幫我們找到想要看的電視。
(3)體溫計師:體溫計有什么作用?
幼兒:量一量身體的體溫,有沒有發燒師:人的正常體溫在36度——37度之間小總結:生活中到處有數字,有的是告訴我們數量的多少(比如:藥水瓶上的數字),有的是告訴我們順序(比如:年歷上的數字、門牌號碼),有的是告訴我們方位(比如:書上的頁碼),所以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四:大屏幕中出示0123456789,把這些數字合起來,讓幼兒觀察有什么變化?
(2)出示數字組成的冰激凌,由數字3、6、
五:活動延伸:
參照大屏幕中的數字圖畫,喜歡哪一幅數字圖畫,然后畫一畫,也可以創新,挑選自己喜歡的數字,動手畫一畫。
在本課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我本著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為主要目的進行教學,讓學生知道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去感受數字和我們生活中的關系,來引導學生去長數字,發現數字,學習數字,會運用數字。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四
培養幼兒的動腦思考能力和反映能力,教育幼兒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引導幼兒認識小麥的生長過程及其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
讓幼兒了解小麥的生長過程和用途,教育幼兒節約糧食。
區分出各種麥制品。
1、按教學要求自制的《小麥的一生》課件一盤:小麥的生長過程;
2、兒歌《大饅頭,哪里來》。
3、實物小麥一株,麥粉制的食品,麥桿工藝品。
1、師:小朋友都見過小麥嗎?它長得什么樣?讓孩子自由討論小麥的外形特征和組成部分。
2、出示實物小麥,引導幼兒了解小麥的外形特征和組成部分,認識其根、莖、葉的形狀:小麥的莖俗稱麥秸,空心、有節、光滑、葉狹長;莖的頂端長麥穗,麥穗有針一樣的麥芒,麥穗成熟時是金黃色的。
3、出示課件:
引導幼兒了解小麥的播種和收獲季節:秋季農民把麥種播在地里;冬季壓實麥苗;到第二年春天,麥苗長得綠油油的,并逐漸長大、抽穗、開花、結籽;5月底6月初,麥子慢慢地由綠變黃,成熟,農民伯伯開始收麥,叫夏收。
1、出示各種麥制品,引導幼兒了解這都是用麥子做的。
2、引導幼兒了解麥子的用途:
麥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做成饅頭、面條、餃子、蛋糕、餅干、面包等;麥秸可編制各種草帽、扇子、墊子、草包等,也可作燃料和泥墻皮。
3、游戲“麥爺爺找孩子”。
請一個幼兒帶上小麥頭飾,當麥爺爺。其余小朋友當面粉制品(把面粉制品的圖片掛在幼兒胸前)。
麥爺爺說:“我的孩子不見了,他們都變了樣,哪是我的孩子呀?”
幼兒依次說:“我是面包,是麥爺爺的孩子。”“我是餅干,是麥爺爺的孩子。”
小麥是夏季里成熟的糧食作物,你在夏季里還見過哪些糧食作物?(早稻、玉米、高粱、番薯……)。
通過兒歌體驗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不剩飯,不掉飯粒。
幼兒園可適當組織幼兒到麥田參觀或參加拾麥穗的公益勞動,以體驗糧食來之不易,加深節約糧食的認識。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五
活動目標:
1、教育幼兒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
2、培養幼兒的動腦思考能力和反應能力。
3、引導幼兒認識小麥的生長過程及其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
4、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5、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重難點分析:
1、重點:讓幼兒了解小麥的生長過程和用途,教育幼兒節約糧食。
2、難點:區分出各種麥制品。
活動準備:
1、自制ppt課件;小麥頭飾;餅干面包圖片(打印);兒歌《大饅頭哪里來》。
2、實物小麥一株、麥粉制的食品、麥桿工藝品。
配套課件:中班社會課件《小麥的一生》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的形式導入,引導幼兒了解小麥的.外形特征和組成部分,認識其根、莖、葉的形狀;并了解小麥的播種和收獲季節。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六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牢記單位之間的進率。
2、能聯系生活,理解生活中處處存在這些數學知識。
4、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能力。
一、復習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1、復習長度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長度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長度。
2、復習質量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質量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克、1千克、1噸有多重?
(一)自學課本第一十四頁的內容。
1、學生看書第十四頁的內容。
2、各學習小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師:請各小組代表匯報你們組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組發現一輛汽車限載重量8噸,……。
(二)學生匯報社會調查情況。
師:請同學們匯報這兩天來你通過什么方法,發現生活里存在我們學過的長度和質量知識。
生1:我爸開摩托車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時40千米,我家到學校的路程大約是2千米。
三、全課總結。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七
2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1、調查表我發現的數字。
2、與數字相關的生活場景和物品的幻燈課件。
3、白紙、筆。
一、觀察生活中運用數字的實物幻燈,初步感知數字的用途。
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它們上面都有些什么數字?這些數字有什么用呢?(電話機上的數字是撥電話號碼用的,電視遙控器上的數字是按頻道用的,鐘上的數字是用來表示時間的等等)。
(如:門上的數字是門牌號碼,日歷上的數字是表示月份與日期等)
三、尋找身邊的數字,切身感受數字與生活的關系。
提問:我們身上有數字嗎?教室里有數字嗎?它們有什么用呢?
四、嘗試用數字來設計一份物品的說明書。1請幼兒在白紙上畫一樣物品,然后在物品旁邊用數字表示用法數量等2引導幼兒自由結伴,互相猜測交流說明書數字所表示的含義。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八
1、認識各種線,初步了解線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
2、通過觀察想象,用線拼搭出各種物品,感受玩線帶來的樂趣。
課件、長短不一的線、各種線制品(棉線、毛衣、漁網、中國結、鞋帶、橡皮筋、十字繡)。
一、說一說。
師:小朋友們,你看見過線嗎?
在哪里看見過線?(衣服上,被子上,鞋子上等等)。
除了這些,你還在其他地方看到過線?
今天就和朱老師一起來找找,除了你們平時常見的線,還有什么地方也有線。(泡面、頭發、五線譜、蜘蛛網)。
除了這些地方,你還在哪里看到過線?(ppt——毛衣、棉線、漁網、中國結、鞋子、橡皮筋、)。
二、看一看。
師:你覺得線能用來干什么?我們身邊有很多不一樣的線,請你們跟老師一起來看一看。
特殊的線(出示ppt—特殊的x線):
1、斑馬線——過馬路時注意安全;
2、電線——打電話,通電。
3、蠶絲——做成蠶絲被,真絲的衣物。
4、五線譜——寫出好聽的歌;
5、蜘蛛網——捉蚊子,蒼蠅,飛蛾等;
三、超級變變變。
師:線的本領真大,能有這么多的用處,小朋友想不想跟陸老師一起來玩個游戲,用我們的線來變一些東西。
要求:幼兒用長短不一的線組合拼成一些常見的東西,如:人,電視機,電冰箱,桌子,椅子等等。
四:結束語。
師:今天,小朋友們用線拼了許許多多的東西。請你們去找找看,有些什么樣不同材料的線,這些線有什么用。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九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加深對數字的認識。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認識數字1——10,已會表演巧虎數字操。
2、物質材料準備:在教室里投放含有數字的圖片和物品。如:錢幣、時鐘、溫度計、遙控器、掛歷、鞋等。
3、1——10數字卡片。
猜猜玩玩,讓幼兒感受數字的外形美。
師:這個數是外形像鉛筆的數,它是誰?
師:外形像帆船的數是哪個數?
1、教師出示數字1—10,引導幼兒快速辨認。
師:剛才我們感受了這么多數字,現在數字寶寶都躲在我的深身后,要請你們很快的把它認出來。
師:你們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也看到過這些數字。
師總結: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字。錢幣上、體溫計上、掛歷上、鬧鐘上、鞋上、電話上都有數字。
1、教師出示報紙上剪下的天氣預報圖片,引導幼兒討論,上面的數字代表什么。
師;最低溫度是多少?最高溫度是多少?
2、引導幼兒觀察、探討實物鐘上的數字。
師:鐘上的數字在哪里?代表什么?
3、引導幼兒觀察、探討體溫計上的數字。
3、引導幼兒觀察、探討超市飲料上的數字代表的意思。
師:超市里擺放營養快線的架子上寫著數字4,是什么意思?
4、引導幼兒觀察、探討鞋上的數字所代表的意思。
鞋子上的數字在哪里?代表什么?
四、教師分發“車票”,引導幼兒坐車。
師:我給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張車票,請你看看你拿到的數字是多少,然后再看看椅子背后的數字,請找出和你手上數字一樣的椅子,找好了,就可以出發!
師幼開火車,結束活動。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十
1.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點、線、面等圖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掌握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重點是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難點是對“面動成體”的理解。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觀察和討論了生活中的一些幾何體,今天再一起來尋找構成圖形更基本的元素面、線、點。
1.展示投影(建筑、生活實物等)讓學生找出其中的'平面、曲面、直線、曲線、點等。
2.你能舉出更多生活中包含平面、曲面、直線、曲線、點等圖形的例子嗎?
二、新授。
1.由觀察總結出:面與面相交得到線,線與線相交得到點。
2.投影展示正方體和圓柱體。
議一議:
1)正方體是由幾個面圍成的?圓柱體是由幾個面圍成的?它們都是平的嗎?
2)圓柱的側面與底面相交成幾條線?它們是直的還是曲的?
3)正方體有幾個頂點?經過每個頂點有幾條邊?和學生共同總結得到:體由面組成,面由線組成,線由點組成。
3.投影展示課本p6想一想圖形(動態)與學生共同填寫:點動成,線動成,動成體。
4.你能舉出更多反映“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例子嗎?
教師用投影動態演示旋轉情況,加深學生印象,從而化解難度。
三、小結。
1.生活中圖形豐富多彩,點、線、面都是構成圖形的基本元素。
2.掌握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四、作業p7習題1.2.
五、課外作業。
自己動手用一張白紙經過裁剪圍一個三棱柱(不必粘貼),再圍一個四棱柱及一個五棱柱。(注意:可先找一些實物研究)。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十一
1對數字產生興趣;
2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1、調查表我發現的數字
2、與數字相關的生活場景和物品的幻燈課件
3、白紙、筆
一、觀察生活中運用數字的實物幻燈,初步感知數字的用途。
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它們上面都有些什么數字?這些數字有什么用呢?(電話機上的數字是撥電話號碼用的,電視遙控器上的數字是按頻道用的,鐘上的數字是用來表示時間的等等)
(如:門上的數字是門牌號碼,日歷上的數字是表示月份與日期等)
三、尋找身邊的數字,切身感受數字與生活的關系。
提問:我們身上有數字嗎?教室里有數字嗎?它們有什么用呢?
四、嘗試用數字來設計一份物品的說明書。1請幼兒在白紙上畫一樣物品,然后在物品旁邊用數字表示用法數量等2引導幼兒自由結伴,互相猜測交流"說明書"數字所表示的含義。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十二
活動中老師通過出示收集的各種生活垃圾,讓幼兒認識“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標志等,讓幼兒初步產生環保意識,知道分類回收垃圾,使其變廢為寶,保護環境。
1、認識生活垃圾,知道垃圾應該扔進垃圾桶,初步產生環保意識。
2、認識“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標志,知道分類回收垃圾,使其變廢為寶,保護環境。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和幼兒共同收集塑料瓶、紙盒、包裝袋等廢品,收集幼兒當天做手工后的廢紙、吃點心的包裝紙、水果皮等。
1、出示收集的各種生活垃圾,引導幼兒認識、講述。
提問:這是什么?
它從哪里來的?
我們應該把它放到哪里去?
小結: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會產生很多垃圾,這些垃圾會給我們的環境帶來污染,我們不能亂扔,應該把它扔進垃圾桶里。
2、認識“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標志,知道分類回收垃圾,使其變廢為寶,保護環境。
(1)出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標志,引導幼兒認識。
提問:你們認識這兩個標志嗎?
它告訴我們它能回收什么樣的`垃圾呢?
(2)討論: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
小結:有一些垃圾,他還可以回收循環使用,如:紙制品、塑料制品、廢金屬物品、廢舊電池、廢舊衣物紡織品等,都叫做“可回收垃圾”。還有一些垃圾,如果皮、菜葉、剩菜剩飯、花草樹枝樹葉等。這些在自然條件下易分解,不能循環使用,叫做“不可回收垃圾”。
3、游戲:動手樂。
幼兒和教師一起將收集起來的垃圾分分類,送進垃圾桶。
在此次活動中,幼兒都知道垃圾要扔進垃圾桶,但是對“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標志并不熟悉。這一點跟生活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在孩子們身邊的小區垃圾桶都是不用分類的,上面也沒有分類標志。家長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孩子也沒有更多的了解。
基于對這些情況的了解,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將分類垃圾桶、分類標志呈現在幼兒面前,讓幼兒直觀形象地看到,這樣比沒有圖片一味空談更能讓幼兒接受。幼兒在活動中不僅認識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標志,同時還了解了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十三
2、通過各種游戲培養幼兒動手、動口、動腦能力。
教學重點:
讓幼兒知道數字寶寶和水果寶寶的數量一一對應的關系。
﹙1﹚小朋友一起拍拍手、轉轉手、搓搓手。
﹙2﹚手指游戲、一只猴子在水邊,看見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咬!
二只猴子在水邊,看見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咬!咬!
三只猴子在水邊,看見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咬!咬!咬!﹙幼兒邊做動作,邊伸手指﹚。
師:
﹙1﹚幼兒用手指表示1、2、3,這些數就在我們身上,在我們的教室里,在我們玩具中,我們不僅要會讀數,而且要認識數,以后逐步學會寫數。
﹙2﹚引導幼兒數數老師有幾個鼻子﹖有幾張嘴巴﹖幼兒邊說,師一邊出示數字卡片1。幼兒再數數老師有幾只眼睛﹖幾個耳朵﹖幼兒邊說,師一邊出示數字卡片2。繼續引導幼兒數數教室里有幾張獎狀﹖幼兒邊說,師一邊出示數字卡片3。
﹙3﹚讓小朋友觀察,1、2、3這3個數的長相不是一樣的,說一說它們各自的特點,
像小棒;像小鴨;像耳朵。
﹙4﹚新年快到了,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好多好多的水果寶寶,送給你們,喜歡嗎?
老師說出水果的`名稱和數量,幼兒將水果的數量粘貼在相應的數字下面;反之根據水果的數量粘貼相應的數字。﹙貼對了,發給小紅花給予獎勵﹚。
﹙1﹚師幼一起跳數字舞,一個小孩手摸地,二個小孩顛顛腳,三個小孩轉又轉。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麥(優秀14篇)篇十四
(1)初步感知數與物的關系,幫助幼兒積累有關數的感性經驗。
(2)學習運用數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從中體驗活動的活動。
(3)激發對數字的興趣,培養幼兒積極關注身邊事物的情感態度。
:初步感知數與物的關系,幫助幼兒積累有關數的感性經驗。
(1)收集生活中常見的有數字的物品進行展覽。
(2)教具:0"9數字卡以及物體卡片若干套。
(3)錄象資料:如汽車牌照、居民住宅樓、紅綠燈------。
活動過程;。
(一).參觀數字展覽區。
1、通過參觀展覽,讓小朋友發現物品上的數字。
2、相互交流:你發現哪些物品上有哪些數字?(組織幼兒用語言進行表述)。
3、請你們猜猜:如果這些物品沒有了數字會怎么樣?
(二).了解數字的用途。
1、這些物品上的`數字有什么用呢?
2、你覺得數字在我們生活中還有那些用處呢?(請幼兒回憶講述生活中見過的數字)。
(三)數字游戲(找座位)。
要求找到比手里的數字多1的座位號坐下。
(四)延伸活動:
你能用這些數字組合成一個有意義的編碼嗎?(比如:1、1、0、組合成110)。
(五)小結:原來我們生活中到處有數字,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字”的世界中,而且,數字對我們又是那么重要。
在本課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我本著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為主要目的進行教學,讓學生知道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去感受數字和我們生活中的關系,來引導學生去長數字,發現數字,學習數字,會運用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