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對學習成果的一種積極總結,它可以幫助學生檢驗自己掌握的程度和能力。以下是一些優秀作文的片段,讓我們一起欣賞作文的優美之處。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一
1、四大古典名著是吳承恩的《西游記》、曹雪芹的《紅樓夢》、施耐庵的《水滸傳》、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2、匹諾曹是世界著名童話《木偶奇遇記》的主人公。
3、倒掛起來睡覺的動物是蝙蝠,合不攏眼睛睡覺的是魚。4、填反義詞:
a、聰明一世,(糊涂)一時。b、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
c、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d、獎賞不論冤仇,(懲罰)不論骨肉。
5、歷史人物與哪個成語有關:
孫臏—(圍魏救趙)藺相如—(完璧歸趙)曹操—(望梅止渴)苻堅—(草木皆兵)。
(4)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
(5)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
(6)“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6、“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古詩詞中詩人總喜歡題花吟月,使詩詞或香艷醉人,或清新脫俗,你知道含有下列事物的詩句嗎?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杏花: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桂花: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菊花: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月: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三)。
(主要出現在我國古代文獻,如《莊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韓非子》濫竽充數,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
3歷史故事成語,漢語成語中,來源于歷史事件名人傳聞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傳》《史記》《后漢書》有許多著名戰爭或歷史事件概括而來的成語,如草木皆兵,完璧歸趙,紙上談兵,破釜沉舟,指鹿為馬,這類成語要注意這個成語的主人公,考試會考到,(后面有專門練習)。
6來源于民諺俗語的:投鼠忌器,唇亡齒寒,城門失火,秧及魚池。
成語中的廣告應用(活用成語)1一毛不拔(某牙刷廣告)。
2臭名遠揚香飄萬里(某臭豆腐廣告)3停電24小時依舊冷若冰霜(上海某冰箱廣告)4閑妻良母(中國臺灣海龍洗衣機的廣告)5一筆勾銷(某涂改筆廣告)。
6千軍萬馬難抵名筆一揮(派克金筆廣告)7默默無“蚊”的奉獻(某電蚊香廣告)8金獅牌自行車(樂在騎中)。
含“手”的成語。
填反義詞:
a、聰明一世,(糊涂)一時。b、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c、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d、獎賞不論冤仇,(懲罰)不論骨肉。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二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書寫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的文字。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小學語文漢字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先橫后豎(十),先撇后捺(八),從上到下(景),從左到右(樹),從外到內(同),從內到外(函),先里面后封口(國),先中間后兩邊(水)。"
獨體字(中)、左右結構(秋)、左中右結構(做)、上下結構(恩)、上中下結構(翼)、全包圍和半包圍結構(園、區)、品字形結構(晶)
(1)"音序查字法"的步驟:認準字音;定字母、翻索引;查音節、找漢字。
(2)"部首查字法"的步驟:定部首、翻索引;數余畫;查漢字。
部首查字法的規則:
上下都有,取上不去下 ;左右都有,取左不取右; 內外都有,取外不取內。
獨體字一般將字的第一畫作為其部首。
(3)"數筆畫查字法"的步驟:數準筆畫數;翻索引、查'難檢字索引';找漢字。
(1)筆畫相同而位置不同"由"和"甲"
(2)字形相似但筆形不同"外"和"處"
(3)字形相似但偏旁不同"晴"和"睛"
(4)字形相似但筆畫數量不同"今"和"令"
(5)結構單位相同但位置不同"陪"和"部"
(6)形近音相同"很"和"狠"
(7)形近音相近"清"和"情"
(8)形近音不同"貧"和"貪"
同音字:音同形不同。如"燥"和"躁"。
如:"張"(1)展開(2)看、望(3)陳設(4)姓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三
8、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9、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淺
11、大海撈針--------沒處尋
12、竹籃打水--------一場空
13、打開天窗--------說亮話
14、船到橋頭--------自會直
15、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16、百米賽跑--------分秒必爭
17、拔苗助長--------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19、芝麻開花--------節節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點燈--------白費蠟
22、兔子尾巴--------長不了
23、偷雞不成--------蝕把米
24、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車--------誰敢
27、老鼠過街--------人人喊 打
28、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29、墻上茅草--------隨風兩邊倒
30、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31、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32、壺中無酒--------難留客
33、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34、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35、貓哭耗子--------假慈悲
36、三九天吃冰棍-----寒了心
37、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38、對牛彈琴--------白費勁
39、寺里的木魚--------任人敲打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訂釘--------跑不了
42、竹筒倒豆子--------直來直去
43、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44、竹筍出土--------節節高
45、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
46、釘頭碰釘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聞名(鳴)
48、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49、啞巴吃餃子-------心里有數
50、鐵打的公雞--------一毛不拔
51、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53、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54、孔夫子搬家--------凈是書
55、木偶流眼淚--------假人假義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57、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59、潑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61、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63、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64、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68、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70、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71、上鞋不用錐子-------真行
72、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
73、瘸子上炕-------一搬一上
74、開水里煮空籠--------不爭包子爭口氣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
76、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77、黃牛追兔子--------有勁使不上
78、過年娶媳婦--------雙喜臨門
79、豬鼻子里插蔥--------裝象
80、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81、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82、池塘里的風波--------大不了
83、擔著胡子過河--------謙虛過度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四
1)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詞有“好像”“猶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變成”“是”等代替比喻詞,如: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比喻句的特點是:本體和喻體有些相似,并且本體和喻體是不同類的。所以有比喻詞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小花長得好像她媽媽。(x)。
2)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使物像人一樣。如:青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此句用“告訴”“快樂”等寫人的詞語來寫小動物。
3)夸張:故意對事物進行夸大或縮小地描述。如:(夸大)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縮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樣鍛煉。
4)排比:把意思相聯、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大體相等、語氣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如: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天山南北,傳到白山黑水之間,傳到大河長江之南,使全國的人民心一齊歡躍起來。
5)設問:自問自答。如:海底是否沒有一點兒聲音呢?不是的。
6)反問:無疑而問,問而不答,答案暗含在問話中。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疑問:提出問題。如:今天你去圖書館看書嗎?
8)比喻句:碧綠的海面,像絲綢一樣柔和,微蕩著漣漪,真美!
9)擬人句:太陽揭開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祥地注視著大地。
10)排比句:青蛙叫起來,無邊的田野如沸如騰,如鼓角齊鳴,如風潮迸涌。
11)反問句:光是學習優秀,就能算得上“三好學生”嗎?
12)夸張句:桂花十里飄香。
13)設問句:小明為班級做貢獻,是為了老師表揚嗎?不是的,他是誠心誠意為班級做貢獻。
修改病句。
1)句子不完整。如:戰士的英勇頑強,奮不顧身的優秀品質。
改為:戰士的英勇頑強,奮不顧身的優秀品質令人敬佩。
2)用詞不當。如:我的書包里還缺乏一個像樣的鉛筆盒。
“缺乏”用得不恰當,應改為“缺少”。
3)搭配不當。如:他穿著一件灰大衣和一頂紅帽子。
“穿”與“帽子”搭配不當,應改為:他穿著一件灰大衣和(戴著)一頂紅帽子。
4)詞序混亂。如:打乒乓球對我是很感興趣的。
應改為:我對打乒乓球是很感興趣的。
5)前后矛盾。如:油菜地里一片金黃的菜花,五彩繽紛。
“一片金黃”與“五彩繽紛”相矛盾,應把“五彩繽紛”去掉。
6)重復啰嗦。如:他是我們班成績最優秀、功課最好的學生。
“成績最優秀”和“功課最好”意思重復,這里只需保留其中一個。
7)不合邏輯,不合事理。如:他在霞光中讀著書,不知不覺過了兩個鐘頭。
“霞光”稍縱即逝,持續兩個小時是不符合現實的。應把“霞光”改為“陽光”。
8)注意常用修改符號的用法:
分散法--引導點撥。分散法主要運用于不斷學習新知識時對舊知識的回顧溫習。關鍵是指導學生正確選擇進行分散復習:一是復習的內容不算太多時,可采用平均分散的方法。如6個小時能復習完的內容,可以分散在三天中,每天復習兩個小時。二是先多后少的分散方法。假如在階段復習中,需要在七天內復習五次的話,可在第一天復習兩次,第二天復習一次,第四天再復習一次,第七天再作最后一次復習。其中的第三、五、六天可安排別的復習內容。每次復習間隔的時間長短要根據復習的內容而定。復習新學的知識,間隔的時間可以短一些,不能間隔得太長,太長就要遺忘,給復習增加困難。復習的時間要分散,復習的內容要交叉,復習的方法也要靈活多樣。比如,把說的、讀的、寫的、算的、畫的、記的互相結合起來,穿插進行。有時要檢查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把動眼、動口、動腦和動手結合起來。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方法選擇的闡釋,以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方法。
要學會嘗試回憶法--激勵嘗試。嘗試回憶,即把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回憶一遍。教師應在課末、單元末,有意識引領學生回憶新近內容。美國心理學家索里和福爾特做過一個實驗:運用嘗試回憶去背誦的成績是不運用嘗試回憶去背誦的成績的兩倍以上。效果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回憶是大腦積極的主動的思維活動過程,復習中有回憶的參與,即增加了一個信息反饋(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記憶的反饋)過程,這種反饋的次數又往往不僅一次,多次的強化剌激可提高記憶效果。指導學生運用嘗試回憶應與閱讀教材結合起來復習,即先回憶后閱讀;或回憶一段閱讀一段,直到努力把老師課上所講的知識全部回憶起來為止。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五
會怪怪自己,不會怪怪別人。
不懂裝懂,永世飯桶。
滴水成河,粒米成籮。
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后炮。
貪別人個花,誤自己個家。
人無笑臉休開店,會打圓場自落臺。
好鼓一打就響,好燈一撥就亮。
平生最愛魚無舌,游遍江湖少是非。
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
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
山大壓不住泉水,牛大壓不死虱子。
會寫的坐著,會唱的站著。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清明前后一場雨,勝似秀才中了舉。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六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堅如鐵。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千軍易得,一匠難求。
人心齊,泰山移。
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心靈。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身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
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先生領進門,修行在各人。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有志,竹有節。
人有恒心萬事成,人無恒心萬事崩。
人不在大小,馬不在高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人往大處看,鳥往高處飛。
人爭氣,火爭焰,佛爭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窮志不窮。
人要心強,樹要皮硬。
人憑志氣,虎憑威勢。
人怕沒志,樹怕沒皮。
人起心發,樹起根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山高有攀頭,路遠有奔頭。
山高流水長,志大精神旺。
小人記仇,君子長志。
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喪氣。
不怕山高,就怕腳軟。
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不擔三分險,難練一身膽。
不磨不煉,不成好漢。
木尺雖短,能量千丈。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天無一月雨,人無一世窮。
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
無志山壓頭,有志人搬山。
見強不怕,遇弱不欺。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鋼。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七
1、形容春天的成語:
鳥語花香、百花齊放、繁花似錦、桃紅柳綠、春色滿園、春意盎然。
2、描寫夏天的成語:
驕陽似火、汗流浹背、烈日炎炎、暑氣蒸人、熱浪炙人、烈日當空。
3、形容秋天的成語:
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紅葉似火、金風送爽、秋風習習、碩果累累。
4、形容冬天的成語:
冰天雪地、天寒地凍、滴水成冰、白雪皚皚、鵝毛大雪、寒冬臘月。
5、描寫山的成語:
重巒疊嶂、崇山峻嶺、懸崖峭壁、連綿起伏、峰巒雄偉、危峰兀立。
6、描寫水的成語:
滔滔不絕、一瀉千里、波瀾壯闊、驚濤駭浪、濁浪排空、波峰浪谷。
7、描寫山水的成語:
湖光山色、山清水秀、山明水秀、青山綠水、山水相依、山水一色。
8、含有云的成語:
騰云駕霧、壯志凌云、云霧迷蒙、風卷殘云、彤云密布。
9、描寫建筑物的成語:
亭臺樓閣、富麗堂皇、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別有洞天、鱗次櫛比。
10、描寫花的成語:
花團錦簇、繁花似錦、百花齊放、姹紫嫣紅、萬紫千紅、鳥語花香、花紅柳綠。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八
3、遞進關系:不僅……而且不是……甚至不但……而且不但(不僅、不只、不光)……還(又、也)。
6、轉折關系:雖然……但是盡管……還盡管……卻但是(可、卻、可是、然而、不過、只是、僅)。
7、假設關系:如果(假設、倘若、要是)……就(那么、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縱然)……也(還)。
8、條件關系: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任憑……也。
關聯詞語的運用,關鍵在于平時語感的培養,如果一句話當你添上了關聯詞語之后意思表達出現的差異,那么肯定是不對,所以關聯詞語的運用竅門就在于對句子和意思的準確理解和把握。
修辭是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常用的修辭手法有: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頂真、互文、比擬等。
修辭方法不只是小學語文非常重要的基礎知識,而且這一知識點的掌握好與壞直接關系到作文這一重要的知識,所以絕不能忽視,以上粉色的修辭方法是小學生必須要掌握的,接下來我做了如下小結,僅供參考!
1、比喻:說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間相似的地方,借一個事物說明另一個事物的方法。
2、擬人:是把人的.特征給予事物,讓事物如人一樣說話、活動、有感情。
3、夸張:對某一個事物進行擴大或者縮小的描述,但不是豪無邊際沒有原則無限的,不同于說大話,而是藝術的擴大或縮小。
4、排比: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預期一致的詞組或句子排列起來,借以增強表達效果。
5、反問:用問的預期表達確定的意思或加重語氣。說白了就是有問答在句中。
6、設問:可以直白的說就是自問自答。
7、雙關: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故意讓一個詞語或一句話獲得雙重意義。
8、引用:引用別人的話或成語、典故等。
9、反語:故意說反話,用一種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表達意思。
10、對比:把正反兩個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兩方面一起對照。
11、對偶:用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兩個句子或短語表達意思相近相關或相反的。
12、反復:為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復使用某個詞語、句子。
13、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這個事或人相關的人或事。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九
標點符號的相關知識可以說會伴隨著一個學生或者說一個人一輩子,只要涉及到寫,那么就離不開標點符號,而標點符號也是小學必須要掌握的一項基礎知識,在04年高考改革的提案中有這么一項規定,錯一個字就要扣掉一分,而標點是作為一個字的標準而來定的,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小小的一個符號的錯誤而忽略不計,為此我做了以下小結,僅供參考!
小學常用標點:(16種) 逗號, 句號。 問號? 感嘆號! 冒號: 分號; 雙引號“” 頓號、 括號() 破折號—— 省略號...... 書名號《》 著重號. 連接號(——) 專名號(----)
基本概念及用法:
1、逗號:表示一句話中間的一般性停頓。
2、句號:用于一句完整話的最后停頓。
3、問號:表示一個疑問句末尾的停頓和語氣。
4、感嘆號:用于表示強烈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頓和語氣。
5、冒號:表示提示性話語之后的停頓。
6、分號:表示停頓一般比逗號大比頓號小,復句間較大的停頓。
7、雙引號:表明文中直接引用別人的話、書上的話、人物的話等。
8、頓號:表示句子中并列詞語之間的停頓。
9、括號:標明文中注釋的部分。
10、破折號:表示出現種種不同的語境、情態和語法意義。
11、省略號:表示由于種種原因省去的內容、達到便于記敘的目的。
12、書名號:表示書名、篇名、報刊名、文件名、戲曲、圖畫等的名稱。
13、著重號:表示文中特別重要,需要注意的字詞句。
14、間隔號:表示時間、民族、書名、人名之間的分界。
15、連接號:表示時間、地點、數目等起止的標點。
16、專名號:表示人名、地名、國家名等。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十
(2)昨天下午,張老師布置了一道數學思考題。晚上,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踏破鐵鞋無覓處”時,爸爸走了過來,助我一臂之力,經他一點撥,我豁然開朗,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于是迅速地解開了這道難題。
(3)我們的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兩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強調習作是心靈的放飛,是情感的釋放,寫法要不拘一格,語言要有自己的個性。
(4)月亮漸漸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著滿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對我說的話,是啊,“有志者事竟成”。爸爸,請你放心,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5)我知道的名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俗話說:“當局者迷”。說明這個道理的詩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7)形容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的詩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8)唐李白與友人送別時,寫下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達了與友人依依惜別之情!
(9)唐王維與友人送別時,寫下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了與友人依依惜別之情!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十一
1、濟濟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集腋成裘:積少可以成多。
3、間不容發:距離極近,中間不能放一根頭發,比喻情勢危急到了極點。
4、見微知著:見到微小的跡象,就能察知發展的趨勢。
5、江河日下:比喻情況一天天壞下去。
6、膠柱鼓瑟: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7、開門揖盜: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
8、梁上君子:代稱竊賊。
9、屢試不爽:屢次實驗沒有差錯。
10、鱗次櫛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齊。
1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嚴格執行法令。
12、披肝瀝膽: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里話。
1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14、如數家珍:比喻對所講的事情十分熟悉。
15、三緘其口:形容說話過分謹慎,不敢或不肯開口。
16、三人成虎:比喻謠言或訛傳一再反復,就有使人信以為真的可能。
17、色厲內荏:外表強硬,內心空虛。
18、尸位素餐:空站著職位,不做事而白吃飯。
1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語當作自己的話。
20、石破天驚:多用來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文言文實詞。
1、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國(通“耐”,能)。
(6)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2、古今異義。
(1)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2)眾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人,大家。
(3)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4)窮發之北。
古義:毛,草木今義:頭發。
(5)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長的今義:豐收年;春節。
3、一詞多義。
(1辯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而御六氣之不辯(通“變”,變化)。
(2)知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3)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圣人無名(名詞,聲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而后乃今將圖南(往南飛)/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往南飛)。
(2)使動用法。德合一君(使……滿意)/彼于致福者(使……到來)/而徵一國者(使……信任)。
高考語文復習方法。
1.六種議論文論證方法:
a舉例法b對比法c喻證法d歸謬法。
2.八種主要修辭方法:
a比喻b擬人c排比d夸張。
e反問g反復f設問h對偶。
(簡記為:喻擬排夸,二反設對)。
3.四種人物描寫方法:
a外貌描寫b語言描寫c動作描寫d心理描寫。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十二
常能聽見某某小朋友有意或者無意的說:那里有“一頭馬”等等,聽著其實挺可笑的,但是這恰恰說明了小學語文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量詞。顧名思義,量詞就是表示數量的詞語,也是小學語文的一個必考必會問題,下面我簡單的做了小結,如有不全,僅供參考!
一、量詞:
表示人、事物或動作的數量單位的詞,叫做量詞。
量詞的細致分類很多,例如名量詞、動量詞等,在這里我只對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量詞做以歸類和小結,如果有不全,僅供參考。
“一個人、兩只梨頭 、三口鐘 、一把茶壺”中的“個、只、口、把”以及表示度量衡的“斤、公斤、斗、升、尺、寸、丈”等,表示人或事物的數量單位,叫做名量詞。
“去一趟、看一遍、做一次、哭一場”中的“趟、遍、次、場”,表示動作的數量單位,叫做動量詞。
把名量詞“駕”“人”和動量詞合在一次,共同用來作為一種特殊的計量單位,就是復合量詞。
剛一看這一簡單的知識點量詞就分成這么多細致的概念似乎很難掌握,但我個人覺得概念只作為了解就可以了,而真正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去正確的填寫、運用量詞,而不至于出現“一頭馬,一匹狗”這一類的笑話,經過多年的教學,我將小學常用、常考的量詞做了一個歸納如下:
(注:常用的量詞多數都在日常生活的口語中出現,所以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和正確的運用)。
另外除了單個量詞的運用之外,量詞的重疊也是一個必會的知識點,但是在掌握了單個量詞的運用基礎上,重疊就已經很簡單了。
量詞的重疊:除了計量名量詞外,不少量詞可以重疊使用。例如:個個/件件/張張。次次/趟趟/回回等等。
講解:
量詞,尤其是名量詞,特別豐富,是外國語不能比擬的,這也是我們漢語引以為豪的特點之一。 有的量詞只同兩三個詞有交往 ,例如“尊”,只能說“一尊佛像”、“一尊菩薩”等;有的量詞卻應用很廣,例如“個”,可以說“一個人、一個問題、一個蘋果、一個家、一個座位、一個單位、一個口信”等等。有的名詞又可以同幾個量詞相搭配,例如: 一只 一頂 一個 一打 帽子 一條 一尾 一串 一斤 魚 一顆 一粒 一堆 一串 一把 一吊 葡萄 什么量詞同什么名詞相搭配,有一定的規律,如凡是小而圓的東西,如珍珠、米、葡萄、小石子等,可用量詞“顆”;凡是細而長的東西,如竹竿、長槍、香煙等,可用量詞“支”、“根”。使用這些量詞,不僅表示單位,而且表示出事物的形狀來,顯得具體形象。文學作品中經常利用量詞這個特點,例如“一輪明月、一鉤殘月、一彎新月、一葉扁舟、一縷笛聲”等。
有的量詞還具有褒貶色彩。如:“兩位青年工人協助民警抓住了一伙歹徒。”量詞“位”具有尊敬的感情色彩;而量詞“伙”,卻具有鄙視的感情色彩。大多量詞沒有什么感情色彩,它們跟哪個名詞相搭配,完全是根據說話的習慣,例如“把”,可以說“一把刀、一把米、一把扇子、一把鎖、一把年紀”等等。
小學語文必會基礎知識---關聯詞
我教過的很多學生都對關聯詞掌握良好,但多數同學有一個誤區,那就是總認為關聯詞是種固定搭配,比如說因為就一定和所以,雖然就一定要和但是一起用,往往在出現隨即應用,或者某些關聯詞混合運用的時候就會出現差錯,所以在這里我要提醒孩子們,關聯詞其實就是能夠讓兩句或者更多句話有機的、合理的聯系起來的詞語,運用時要靈活多變、通順合理就可以,不要死教條!以下我對小學常用的,也是必須要掌握的關聯詞語做了小結,僅供參考!
1、并列關系: ...一邊...一邊... ...一面...一面 ... 不是...而是... 有時...有時... 既...又... 又...又 ... 那么...那么...
2、承接關系:一...就 首先...然后 ...又... ...就... ... 接著 ...
3、遞進關系:不僅...而且 不是...甚至 不但...而且 不但(不僅、不只、不光)...還(又、也)
4、因果關系:因為...所以 由于...因此 ...因故... 之所以...是因為 既然...就 ...因此...
5、選擇關系:是...還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與其...不如 寧可...也不 寧愿...不愿...
6、轉折關系:雖然...但是 盡管...還 盡管...卻 但是(可、卻、可是、然而、不過、只是、僅)
7、假設關系:如果(假設、倘若、要是)...就(那么、那就) 即使(就是、就算、縱然)...也(還)
8、條件關系: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任憑...也
關聯詞語的運用,關鍵在于平時語感的培養,如果一句話當你添上了關聯詞語之后意思表達出現的差異,那么肯定是不對,所以關聯詞語的運用竅門就在于對句子和意思的準確理解和把握。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十三
2、夸張構詞的成語。
3、含有比喻。
春深似海呆似木雞繁花似錦歸心似箭光陰似箭侯門似海好語似珠皎陽似火口似懸河流年似水貌似強大面似靴皮情深似海日長似歲如癡似醉如花似朵如花似錦如花似玉4、帶有反義詞的成語:
5、帶有近義詞的成語: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十四
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好吃甜的,找賣糖的;好吃酸的,找賣醋的。
禍從口出,病由心生。
門前有馬非為富,家中有人不算窮。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
出門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謀官如鼠,得官如虎。
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日長事多,夜長夢多。
家常飯好吃,常調官難做。
賭錢眾人罵,讀書眾人夸。
雙手是活寶,一世用不了。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十五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列寧)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毛澤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宋慶齡)語文園地三。
正月菠菜才吐綠,二月栽下羊角蔥,三月韭菜長得旺,四月竹筍雨后生,五月黃瓜大街賣,六月葫蘆彎似弓,七月茄子頭朝下,八月辣椒個個紅,九月柿子紅似火,十月蘿卜上秤稱,冬月白菜家家有,臘月蒜苗正泛青。
十二屬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峨眉天下秀,三峽天下雄。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十六
材料作文:擴寫、續寫、改寫、縮寫、看圖作文等。
多讀。
就是反復讀。據說,豐子愷先生的讀書法稱為“二十二遍讀書法”,他對一篇好文章,前后讀22遍之多,并深有體會地說,把文章讀熟后,就會漸漸地從唇間背誦出來,多讀成誦,應當就是記憶之本。
強記。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進行記憶。有些課程基本概念不記不行,如語文中的音形義、外語中的單詞等。理解了的要背誦,暫時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記憶,并在使用中重新鞏固記憶。
古詩文,背誦后更易理解,理解后還會記得更牢固——當然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腦信息存儲得越多,而且會養成樂于記憶的好習慣。當然,強記和死記并非同一概念。
勤寫。
不只是寫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記、聽課筆記、讀書中的圈點評注、整理摘抄都屬于這個范疇。
寫本身就是較高層次的記憶,我們有這樣的體會:寫作文,先打腹稿,再寫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謄寫時,不看初稿就能寫完。原因是,動筆綜合調動了各種器官,并進入記憶的高級階段,“好記性不如賴筆頭”不無道理。
應當重視語言材料的積累。
學習語文需要日常的積累,沒有積累的語言是蒼白的,沒有積累的學習是徒勞的。有了厚實的積累才能激活思維,能觸類旁通。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首先是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運用。
復習時應強化如下四個環節:1.領悟含義。對背誦的詩文,要領悟其含義,特別是其中的關鍵字詞,要真正弄懂。2.圈點強記。對詩文中的易混字、易錯字,要用紅筆圈點出來,以激起有意注意,重點把握。3.邊誦邊寫。在記憶時,可邊背誦,邊用筆寫出上下句或句中的關鍵字,以防“口是手非”。4.規范書寫時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異體字和不規范的簡化字,不添減筆畫。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十七
如:“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承接句。
各分句表示連續發生的事情或動作,分句有先后順序。
如:“看了他的示范動作后,我就照著樣子做。”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接著……、……就……、……于是……、……又……、……便……。
遞進句。
分句間是進一層的關系。
如:“海底不但景色奇異,而且物產豐富。”
選擇句。
各分句列出幾種情況,從中選出一種。
如:“我們下課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轉折句。
后一個分句與前一個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或部分相反。
如:“雖然天氣已晚,但是老師仍在燈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雖然……但是……、盡管……可是……、……然而……、……卻……。
因果句。
分句間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如:“因為這本書寫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歡看。”
假設句。
一個分句表示假設的情況,另一個分句表示假設實現后的結果。
如:“如果明天下雨,運動會就不舉行了。”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如果……就……、即使……也……。
條件句。
一個分句說明條件,另一個分句表示在這一個條件下產生的結果。
如:“只要我們努力,成績就會不斷地提高。”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十八
說書的嘴快,演戲的腿快。
人前若愛爭長短,人后必然說是非。
話多了不甜,膠多了不粘。
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到什么火候使什么錘。
逢惡不怕,逢善不欺。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寧添一斗,莫添一口。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當面是個人,轉臉是個鬼。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量大福大,心寬屋寬。
病好不謝醫,下次無人醫。
先釘樁子后系驢,先撒窩子后釣魚。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十九
反義詞:
饑寒---(溫飽)索取---(奉獻)寒冷---(溫暖)虛假---(真誠)冷漠---(熱忱)。
破壞---(保護)危險---(安全)復雜---(簡單)安靜---(熱鬧)普通---(特殊)。
熟悉---(陌生)容易---(困難)開始---(結束)快活---(悲傷)仔細---(馬虎)。
好看---(難看)買---(賣)退---(進)快---(慢)長---(短)。
正---(反)美---(丑)貧---(富)冷---(暖)恨---(愛)。
細---(粗)遠---(近)真---(假)哭---(笑)朝---(夕)。
輕---(重)好---(壞)單---(雙)高---(矮)生---(死)迎---(送)。
詞語:
aa的詞型:胖胖的甜甜的香香的綠綠的紅紅的。
abb的詞:靜悄悄綠油油金燦燦白花花亮晶晶興沖沖胖乎乎慢吞吞。
aabb的詞:來來往往明明白白開開心心許許多多干干凈凈高高興興。
abac的疊詞:又說又笑又大又紅又香又甜又高又大又細又長又白又胖。
游來游去飛來飛去走來走去跑來跑去跳來跳去說來說去。
例:()極了神氣極了可怕極了漂亮極了傷心極了。
開心極了可愛極了害怕極了認真極了。
例:立刻()立刻喊起來立刻歡呼起來立刻唱起來。
立刻跳起來立刻叫起來立刻跑起來。
例:聞了聞聽了聽看了看瞧了瞧望了望。
例:一個比一個好一棵比一棵壯一塊比一塊甜一只比一只大。
例: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一塊塊(石頭)一條條(金魚)。
一棵棵(小樹)一只只(小雞)一座座(大山)一本本(書)一雙雙(小手)。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二十
作文是字、詞、句、段篇的綜合訓練,它體現出每位同學的認識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那么,怎樣才能寫好作文呢?一般說來應做到:一、思想健康,中心明確。二、內容具體,條理清楚。三、語句通順,意思連貫。
四、詳略得當,主次分明。五、善于觀察,想象豐富。六、書寫工整,格式正確。
除了平時留心觀察事物,認識和抓住事物特點,自覺積極地積累寫作素材外,還必須具備審題、確定中心、選擇材料、謀篇布局、編寫作文提綱和修改文章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1、審題。只有準確地審清題意,透徹理解題目的意思,解決好“寫什么”的問題,寫起來才能保證不偏題,不致于“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這里教給同學們三種審題方法:
(1)分析法:先把題目按詞拆開,然后一個詞一個詞琢磨,理解每個詞的意思,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如《校園新事多》可分解為“校園”、“新”、“事”、“多”四個詞,我們就能寫發生在校園里的新鮮的事,至少要寫出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
(2)比較法:根據所給題目,自已擬幾個相似的題目進行比較,弄清它們的寫作范圍和要求。如寫《我和老師》,可自擬《我的老師》、《我愛您,老師》進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確定寫作重點。
(3)設問法:先提出幾個問題,并考慮好其中的重要問題,然后對照題目對假設的問題進行條理清楚,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回答。如《她變了》,可提問:變之前她是怎樣的?她變的原因是什么?她變后是怎樣的?有哪些人說她變了?另外,對于特殊的題目要仔細推敲,弄清真正的意義。如《溫暖》,就不能專寫天氣溫暖,而應體現互相幫助或得到關懷愛護的感受。2、確定中心中心就是文章的靈魂。教給大家確定中心的方法;第一、要根據題目要求確定中心。如《記一位值得尊敬的人》要明確題目的重點是“尊敬”。值得尊敬的原因,就是文章的中心,寫作時要緊扣這個中心。
第二、要根據自己平常的生活積累,根據自己平常的生活感受來確定中心。如寫《我的好朋友王小明》,中心思想可表現王小明的好品質,他的優點。
材料的組織包括兩項內容:一是對材料的安排。哪些先寫,哪些后寫,使文章“言之有序”;二是對材料的處理。哪些詳寫,哪些略寫。要使文章“言之有序”,就要合理地分段。方法有:(1)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安排材料。(2)按時間的推移安排材料。
小學語文級的知識點(實用21篇)篇二十一
抓主要內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連起來,稍加整理;。
2、按所敘述的問題來抓文章的主要內容;。
3、根據文章的標題,加以補充。
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寫了五壯士接受任務;第二段寫誘敵上山,痛擊敵人;第三段寫了把敵人引上絕路;第四段寫頂峰殲敵;第五段寫英勇跳崖。把這五段段意連起來,稍加整理,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篇文章寫了五位壯士接受了上級交給的掩護群眾的任務,有計劃地誘敵上山,痛擊敵人,終于把敵人引上絕路,殲敵于頂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經過。
又如《顏黎明的信》一文敘述了這樣幾個問題:
1、青年人該怎樣讀書;。
2、談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發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