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優秀作文應該具備清晰的思路、連貫的結構和生動的描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優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參考欣賞。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一
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將每年農歷的5月15定為端午節。傳說中端午節是人們為了使屈原的身體不被江中的魚吃掉所產生的節日。
而我們家的端午節則繼承了古代人民的“優良傳統”,每年都把我當作魚,給我塞數不盡的粽子,讓我差點撐死。
端午節前奶奶就跑到山上,又尖又寬的葉子,和一些不知從哪種植物上扯下來的帶一樣東西。然后就是包粽子了。奶奶把糯米均勻的放到葉子上,中間再放一點成肉,或者是香噴噴的豆沙,用繩子“五花大綁”起來就可以了。
到了端午節那天,我們就把粽子扔進燒沸了的,吐著白色氣泡的水里。“撲通”,“撲通”,一個個粽子就像跳水運動員一樣,站在跳板上,華麗地轉身、落水,動作有序而不紊亂。
很快粽子就煮好了,一個個從鍋底冒上來,像肚皮翻過來的魚,卻沒有魚死亡時的腥臭,反而散發著清雅的香味。
大家見我著急的模樣,都情不自禁地笑罵道:“慢點吃,又沒人跟你搶。”
話音剛落,我心里不禁一陣抽搐:你們不是人嗎?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二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一大早起來我就聞到了粽子的香味。我順著香味走到桌子旁邊,看到桌子上有一盤粽子,我歡喜地把粽子給吃完了。我問媽媽: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呢?媽媽就跟我就講了一個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江而死的愛國大詩人屈原而設的。
我喜歡吃粽子,更喜歡聽忠君愛國的故事。端午節是個有意義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三
根據區文明辦的有關通知的精神,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任務,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充分挖掘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局領導高度重視,集思廣益,結合實際開展了豐富多彩、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現將活動總結如下:
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為確保此次端午主題活動順利開展,局黨委高度重視,及時召開會議對端午節活動進行總體部署,并制定了活動方案,要求各科室在活動中突出迎建黨90周年愛國主義教育;突出認識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突出講文明、樹新風、獻愛心等具體要求,全面推進我局的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二、加大宣傳,營造氛圍我局利用宣傳欄、簡報等多種方式對端午節相關知識進行了廣泛宣傳,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活動相結合,開展"話端午,揚民族傳統文化"系列活動。讓全體干部職工、職工子弟及群眾了解這一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及當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折射出的濃郁的文化氣息,不斷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三、具體活動情況
(一)開展"愛心粽子"端午活動在端午節來臨之際,結合黨政機關聯系社區"創文"工作,我局組織干部職工代表來到福寧社區,與區內孤寡老人、殘障人士、困難家庭一起開展了"弘揚傳統、傳遞愛心"茶話會,與他們一起聊天、一起包粽子,一起聯歡,贈送了端午節禮品,讓群眾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心。
(二)宣揚傳統文化,開展"迎端午、誦經典"活動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學經典,我局開展了"迎端午、誦經典"文學經典誦讀活動。局黨委印刷了"迎端午、誦經典"經典文學小冊子,并對全局干部職工及工作人員進行統一發放,要求各科室組織誦讀。活動陶冶了全體干部職工的的情操,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了愛國主義自豪感,增強了機關團隊凝聚力。
(三)開展"樹文明、講衛生、促環保"活動古人把五月端午稱作"衛生月",廣插艾草,抹雄黃酒,以免災去病。我局結合實際認真開展端午節"樹文明、講衛生、促環保"活動,倡導文明健康生活,凈化黨政機關環境。掀起講文明、講衛生、講環保的良好氛圍。堅持做好垃圾分類擺放,多管齊下,促進垃圾分類綠色環保成為常規意識。使"文明低碳過節,享受綠色端午"的理念與"樹文明、講衛生"相融匯,扎實為"創文"工作提供思想基礎。
在本次活動中,我局充分利用傳統節慶日對全體干部職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掀起了倡導文明和強化作風的熱潮,更是承端午文化精髓,揚民族傳統底蘊。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這一奮斗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一、設計背景: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正是培育優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養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今年為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親身體驗我國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過程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四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的端午節日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農歷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的由來有許多種,其中,流傳最廣的的是紀念屈原之說。傳說,公元前278年,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就是因為這深厚的文化,現在端午節已經成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瑞昌來說吧,在瑞昌,到了端午接這些天,市場買賣粽葉的`人會比平時多起來,在菜攤之旁,菖蒲葉子和苦艾草被人扎成一束束出售。這里的人,無論是住高樓大廈的、住出租屋的、住鄉村的,大家都愿意花上一兩塊錢買一束回去掛在門上,以寄驅魔辟邪之意。很少人把粽子投到江里,也許為了環保和不浪費,但大家都記得屈原這位兩千年前抱石投江的愛國詩人!
有一天,我從電腦上看到了韓國準備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我看了之后非常的憤怒,覺得這件事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怎么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五
在春天的尾巴處:農歷五月初五,人們都會紀念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一位曾悲嘆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詩人。
在我很小的時候,奶奶給我講了“屈原”的故事。當時我很不懂,為什么他一定要做一個獨清的詩人呢?我只知道紀念他的粽子很好吃。白滑的糯米和入味的醬肉,緊緊地用粽葉包裹起來,那是我童年最盼望的食物。奶奶和媽媽會在幾天前就開始準備,到了端午的時候,滿滿地煮上一鍋,且不說這味兒了,就是這團團而起的白汽也昭示了它的美味。
不過,在端午我最愛的不是粽子,而是除蟲清香的艾葉。艾葉是奶奶早早種好的,我家后園子那兒,長滿了半人高的艾葉,隨風飄擺,竟然連前園也聞得到。一到端午,奶奶就拿上鐮刀,將它們齊腰斬下,齊齊地摞在水泥板上,但單獨的艾葉是不能掛在門上的,因為它還需要伴兒:葦葉和大蒜。葦葉在池塘就有,一到春天就冒芽,止也止不住,而大蒜,奶奶早就從地里揀好了。
等到捆扎的時候,奶奶利利索索地就捆了好幾十把,而我也只有修修葉的份兒了。不過將它們掛上門楣就是我的活兒。小時候貪玩,總是想上下灑開了歡地玩,可爸爸是不許的,只有端午節那天,我才能借著干活的名義爬上門楣,把清香的艾葉掛上。我是頂喜歡那香味兒的,看著它在門楣上擺動,我就希望它能常青,不要早早地枯謝。
不過端午對我而言是有些遺憾的,因為奶奶曾說過:端午節是要吃“五黃”的,還要帶香囊。于是,每個端午節我都回纏著奶奶做“五黃”給我掛香囊,可奶奶一直都沒答應,連帶著,她也漸漸不講“屈原”的故事了。于是,每個端午我都是聞著艾葉香,吃著粽子度過的。我心中的“五黃”和“香囊”也成了我的“夢”,而奶奶口中的那個“圣人”——屈原也成了謎題。
后來上了小學,我對屈原越發了解,那是一個愛國詩人,為國而投汨羅江如此云云。可我總覺得:書中講的,哪有奶奶講得動聽,奶奶是把它編得像神話故事那樣美妙!就像我的童謠那樣動聽。
而香囊,我也在放學的路上見到過,不過,它們都不是我心中所想的香囊,我心中的香囊應是有著艾葉清香的。而那“五黃”則是魯迅先生告訴我的,魯迅先生所說的端午和奶奶說她們以前的端午是那么得相像,都是有雄黃酒,熏香,咸鴨蛋,艾葉和粽子的。然而,現在隨著粽子的叫賣,艾葉成了端午我唯一的夢。
又是新一年的端午節,如果它沒有一天的假期,我想它或許還沒有“情人節”,“圣誕節”來得隆重,電視上的賽龍舟和投入江的粽子也沒有激起我的心神。那位“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人,是需要我們去懷念的,可是端午卻在漸漸地淡出我的生活,我怕以后的端午節少了那份對詩人的崇敬,也少了那份濃濃的端午氣息。
然而,現在我仿佛能聞出空氣中的艾葉香,能看到小小的我坐在門檻下聽奶奶講端午的故事,而門楣上分明掛著一捆青翠的艾葉。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六
談到端午節大家總是會想到一個人——屈原先生。
農歷五月初五被人們稱為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在屋檐上插艾葉,有時還要佩戴香囊、在手碗上纏上紅絲線還有紀念屈原。這個節日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在我眼里除了春節就數端午節是最為熱鬧的了。在這天,我早早地起床和父母一起去鎮上買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回家后就開始包了。粽子有多種例如:米粽,小豆粽,棗粽等。我們就把紅粽當陷,包出來肯定很好吃。我就模仿媽媽包粽子,媽媽先是放一大勺糯米放在里面當然也不能包得太滿,要不然紅棗怎么放呢?擺放好后就開始纏線了,在這時我就亂套了,為什么我就是纏不好線呢?因為我根本就沒有把線纏在粽子上,而是纏在自己的手上了。包完了這個之后我就去洗手了。因為我根本不會包粽子不給媽媽添亂。我還是去找朋友玩吧!太陽帶著緩慢而有高興的步伐來到正空中,我家已飄出桂樹的幽香。味就讓人口水直流,你又怎能忍心不給我吃呢?一到家就直接去廚房,去挑好了的大個的胖子來吃。我吃完后嘴已成了盛滿飯的碗;我吃完后地上的小不點都還在吃;我吃完后會拿幾個出去和朋友們分享。因為俗話說的好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呀!既然是朋友那就應該分享啰!
現在,已記不住清那時的歡快了。只記得那時歡快的情景,這是漢族的端午節。
過了中午,開始干活了。準備著端午節的作料了,這些作料并不是包粽子的作料,而是做面食。這的面和我們平時的面都不一樣。他們做的面食是指青稞酒,油茶,長巴面和甜茶。夜晚他們分別圍成一個大圈。中間有一堆火把在燃燒,火的上方掉著一個盆子,盆子里面裝了羊肉,在主持人的優領下,他們說著他們那方的語音,有說有笑。就用歌聲,舞蹈來表達他們所不能表達出的話,里對屈原的敬佩,崇高子情。不用,我說大家已經知道這是哪族人民的端午節了吧?是藏族。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氣洋洋。我雖然沒有見過賽龍舟,但是我想賽龍舟時一定很熱鬧。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七
盼星星盼月亮,我終于盼到了你——端午節。噢!不對,是終于盼到了……粽子。
青色的粽葉像一個大怪獸,把那些可憐的糯米一點一點的吞沒掉,直到“吃”不下為止。用一根小細線就可以把它們串在一塊兒,甩到鍋中。粽葉好像已經受不了似的,憋黃了臉,但又為它增添了一些色彩。粽葉好像包不住那種香味,葉香與糯米香一下子就爆發了出來,直往人鼻子里竄,爭先恐后的,就像怕“失寵”似的。你的口水保證會“滴答、滴答……”地流下來。情不自禁的剝開粽葉,晶瑩剔透的白色糯米此時帶著一點點粽葉的綠意,怎么看也看不夠,直教人垂涎欲滴!
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粽葉,一大口咬了上去!“哎呀!媽呀!救命啊!”媽媽聞聲從廚房跑出來一看,又氣又笑:“這孩子,你怎么這么傻呀,剛出爐的粽子你也敢吃。先去洗個手,等會兒就好了。”
我趕忙跑到洗手間去洗手,一看,拿過粽子的手已經被燙得紅紅的了。快速洗完手出來,我又趕緊奔向我的粽子,這次可不敢再大口咬上去,我輕輕咬下粽子的一個尖角。哇!實在是太好吃了!軟、糯、香、甜,好吃得讓人停不下來。吃完粽子后我叫媽媽和我一起去江邊看看,可媽媽包粽子累了不想去,讓我自己去玩。
我漫步來到江邊,已經有許多人在水里游泳呢。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舉行的游泳活動。
五月的河水還是有點冰涼,我心里猶豫著要不要下去。“來都來了,還是下去吧!”我對自己說。接著我喝了一口雄黃酒又吃了一個粽子,脫掉外衣,穿著游泳衣來到河邊跳了下去。“這河里的魚真是越來越少了呢!也許大部分都被捕撈了吧!”我心想。
我跟著大家游了一圈之后,沒有什么特別的發現,反而被凍得瑟瑟發抖。此時我尤其懷念那熱騰騰的臘肉粽,就趕緊爬上了岸。剛上岸,一年一度的龍舟賽就開始了。我暫時忘記了粽子的美味誘惑,站在岸邊忘乎所以的為他們加油吶喊!
回到家后,媽媽已經用艾草熬了水,放在浴缸里。我急忙躺進去,手里還拿著一個臘肉粽,邊泡邊吃,別提有多享受啦!
粽子的美味廣受歡迎,但你可別一次吃太多哦!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八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粽葉飄香,端午節吃粽子,是最具節日氣氛的傳統習俗。
我們家包的粽子,極有講究。先說粽葉,媽媽總是不辭親苦地爬進深山,采摘山上天生青翠繁茂的箬葉,半潤肥大,香味清純且濃郁,它是包粽子最正宗的極品了,包裹的粽子帶著山野飴人的撲鼻清香。再說包法:將糯米洗凈,泡三四個小時;新鮮粽葉、粽繩用溫水浸泡、洗凈、瀝干;根據需要加入各種配料,可包成單純的紅豆粽子、綠豆粽子、紅棗粽子、板栗粽子、火腿粽子……也可包成有碎蘿卜干、香菇丁、栗子、咸蛋黃、肉等配方的葷或素的八寶粽子。媽媽說包、煮粽子的人一定要性情溫和,不能急躁,否則包不出好吃的粽子。是啊,只有像媽媽那樣,做活總是細致、從容,將粽葉兩片重疊,卷成尖筒狀,放入兩大匙糯米等,用筷子將其細細搗壓。媽媽特別強調米松了,進水失粘,不好吃。媽媽再把粽子包成四角狀,捆緊。做好后放入鍋中,冷水蓋過粽子,用中火煮兩小時。這兩小時是最讓我們孩子“煎熬”的時刻,隨著四溢的香味越來越濃,我們嘴巴喳吧喳吧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待粽子煮熟后,一個個呈青黃狀,一種濃郁悠久的美味蕩氣回腸。
最令我難忘的是今年的端午節。今年,媽媽得了嚴重的脊椎病,已經害病大半年,都不能干什么活了,只能在家臥床靜養。我們都以為不能吃到媽媽親手包的粽子了。沒想到在過節的前兩天,媽媽就背著我們去了一趟農貿市場,在那精挑細選了很久,買了一疊箬葉回來。可憐的媽媽走這一段路就已累得氣喘吁吁。走到家里時,幾乎一步一挨,嘴里還喃喃地念道:“這箬葉也不好,沒有我自己上山采的好。”我們都勸媽媽不要包了,要吃就買幾個吃吧,媽媽搖了搖頭說:“沒什么,包幾個粽子算啥呀!”第二天一早,媽媽就一瘸一拐地忙活開了。洗粽葉,淘糯米……豆大的汗珠掛在了她的額頭上。我們知道,那不是天氣熱的緣故,那是媽媽病著。我們都心疼媽媽,但又知道媽媽那犟脾氣,只好想方設法地在一旁幫助她。由于年紀小,其實也沒幫上什么忙。媽媽咬牙包了整整一百個粽子,待到粽子快煮好時,媽媽實在撐不住了,已躺在床上休息了,可口里還一直囑咐:“給鄰居們送些去,平時沒少麻煩人家。”我們按照媽媽一貫的做法,有好東西一定要與鄰居分享,自家留了三十個,其余的都分送給鄰居了。
這一次的粽子,雖然沒有以往的好看、好吃,但是我認為這是平生吃到的最美味的粽子。因為這是媽媽用心做出來的,也是我用心品嘗出來的。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九
春節給人以希望,清明給人以懷舊,中秋給人從欣慰,可端午則給人以和諧。端午,一個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一個值得人們永遠懷念的節日。
說起端午,就能夠輕易地聯想到一個人:屈原——楚國三閭大夫。最初的端午節的確是為了紀念這位偉人。他忠心耿耿,才干卓越,而結果卻受打擊,被放逐,報國無門以至窮愁潦倒,抑郁而終。通過歷史的記載,我可以在腦海中想象他在臨死前與漁父對話的場面:他披散了長發一路行去、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江畔風影里幾叢壓傷的蘆葦搖曳出披著晚陽的飛鳥和他疲憊的清姿。面對漁父的疑問,他回答:“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漁父無法理解他的執著,在漁父的心中,只有: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應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可餔其糟而啜其醨。是啊,平凡的人怎能理解他?因此,世人皆醉了。他痛苦因為他清醒,所以注定要承受求索路上難忍的孤寂。終于,風急云沉的一天,他的清高刺痛了幽幽汩羅水,一懷沙石隨江而去,一朵白蓮在污泥中枯萎。漫天彩霞默默致哀,當時的人們怕魚蝦吞噬了他的身體,紛紛向江中投下粽子,這個習俗也一直延續到現在乃至永遠來銘記他。
屈原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能夠引領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屈原是值得我們懷念的,而現在人們紀念屈原,慶祝端午的方式也越來越多。當然,最出名的要數吃粽子和劃龍舟。粽子,作為江南一種有名的食物,渾身烙滿了文化印記。葦葉糯米,蓮子花生……青白艷鮮,文雅秀麗,每一樣物事都具備了典型的江南韻味。有關專家考證后說,粽子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屈原。當年,這位愛國詩人自沉汩羅江后,民眾紛紛駕龍舟前往營救。后來,大家又包了很多粽子,撤入江中,希望江魚吃到粽子后,不要噬咬屈原的身體,為可憐、可敬的詩人留一個全尸。江南的習俗,包粽子的糯米事先要淘洗潔凈,葦葉要新鮮,清爽,蒸者要耐心。小小粽子,包裹著人們對正義的崇拜,對正道的敬仰。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在大湖中并列排著幾條龍舟,劃手們都各就各位等待著號令響起,湖的四周都站滿了喝彩的觀眾。待號令響起,劃手們都鼓足勁劃船,毫不遜色的要數站在舟頭的鼓手,他們快速有力的鼓聲時時振奮著后面的劃手,此時賽龍舟的人們都想彌補過去祖先未能及時救上屈原的遺憾,又像是在和湖中受驚嚇的魚兒嬉戲比賽。而在岸上,叫喊聲、喝彩聲混雜在一起,真是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在端午節前幾天,人們還會去街上買一些硫磺放在家中來防蛇,還有就是把一種香草插在門上來求平安。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均與自然有關。
江南是個文化的海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鐘靈毓秀。茶的雅俗共賞,酒的豪情萬丈,風箏的逸興如仙,絲竹的悠揚纏綿,還有那陣陣的蓮歌,那飄飄的絲綢……每一樣江南文化里總濃縮著江南的靈魂,屈原的精神正是江南的靈魂。司馬遷在記述了屈原的事跡后,為他的死去深表惋惜,假如他以他的才能游說諸侯,假如他走出楚國,他一定會成為天下紅人,成為國家棟梁。可惜的是,屈原他抱定了一個目標,生為楚國生,死為楚國死,“安能以皓皓之日而蒙世之溫蠖乎”。但他追求的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飛黃騰達,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祖國盡快繁榮、富強起來。我們以端午節的形式來緬懷這位偉人,來傳承他的愛國情懷。隨著世世代代的遺傳,端午節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而端午節也越來越與自然有很大的聯系。人們以紀念屈原的方式來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用這個偉人的靈魂作為與自然界相通的橋梁。天地宇宙大同當是一代偉人最高的追求!
端午節給我們緬懷屈原的機會,也讓我們感受他的愛國和堅貞不渝的情操。屈原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端午節也將長存于世。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十
街道里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那是煮粽子發出的清香,端午節到了。端午節是個傳統的節日,這天人們都要吃粽子,掛香包......人們用各種形式來歡度這個節日。當然,也會想到那位與端午有關的詩人——屈原。那種悲苦的命運,讓人對他同情,對他懷念,于是,便有了端午,便有人祭奠他,一遍一遍。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梅堯臣的這首《五月五日》,寫的就是屈原,那種悲哀,那種凄涼,那種孤獨,那種感傷,讓人也跟著憂愁。
屈原啊,你很痛苦吧,自己費盡了心思想要幫祖國,卻遭到奸臣的陷害,眼看著殘暴的秦軍攻入楚國,焚燒楚國的宮殿,屠殺楚國的人民,伴隨著你種植在宮殿花園里的心,也同樣被燒成灰燼,沒有心的你,就象一棵沒有根的樹,所以你選擇了死,以死來證明你的心,跳下了那汨羅江,你就這么的一跳,便結束了一切。在你跳下的那一刻,你看到了那悲痛的人們,在為你哭泣,你欣慰的笑了,原來人在死前會是如此的明了啊!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雖說有些神化,但一位詩人,能夠被人們近兩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著實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聞粽香,又祭屈原。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十一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終于到來了,而今年的端午節,我感覺學到了更多。
今天是5月初5,早晨,我剛剛起床,穿好衣服,就看見媽媽剛割回艾草,準備去大門口掛艾。這些艾草大約有75厘米高,還有些生機勃勃,它們的片葉片有大有小,大的葉片有些硬,正面是深綠色的,反面是淺綠色的,而小的葉片毛絨絨的,正面是淺綠色,反面是灰白色,它們的枝桿都是灰中帶深綠的。開始掛艾草了,我用一根媽媽河邊摘回的水菖蒲,扎住幾支艾草,跑到大門的門把手旁邊,邊掛艾草邊問:“媽媽,艾草有什么作用啊?為什么要掛它呢?”媽媽微笑著說:“因為掛艾草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而且艾草有驅蚊避邪的作用,古時候人們常說‘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不知不覺我手上殘留了艾草的香味,我邊聞手上的香味,邊聽著媽媽說掛艾草的習俗。
把艾草掛好后,己經到了中午,開始包粽子哦!我來不及看媽媽的示范,直接把兩片深綠色的棕葉圍成圓錐形,抓一些乳白色的糯米,放幾顆甜甜的蜜棗,小心翼翼地包起來,結果總是包不好。我想會不會是我的粽葉小了,我看看盆里的葉片都是一樣大小。我想可能是我的蜜棗放多了。這次我只放了一個蜜棗,心里還是挺舍不得;怎么米又撒了一地。還是學不會,我急得滿頭大汗,我連我最喜歡的蜜棗都只放了一個,可為什么還是包不好?而且米還撒了一地,是我包粽子的方法錯了嗎?還是我不擅長包粽子?可我并沒有灰心喪氣,我連忙詢問媽媽:“我為什么包不好粽子啊?”媽媽語重心長地說:“有可能是你的繩子沒捆緊吧?又或者是你粽子的米放多了,還是你捏的時候沒捏緊,系繩子的時候粽子的縫口很大,米也會撒出來的。”聽著媽媽給的建議,我又反復的實踐,終于包好了一個。喲!還真是這樣的,媽媽教的方法還真靠譜。頓時我的心里樂開了花,一蹦三尺高。我包的粽子像一些丑小鴨掉入一群白天鵝中,但是我心里美滋滋的,吃起來一定非常美味。
包好粽子已經到了下午,開始煮粽子了。我把鍋中加入冷冰冰的水,放入粽子,打開灶火煮粽子了。剛開始水還是泠的,過了一會兒,鍋里發出咯咯響,我問:“媽媽是不是水煮開了,馬上就可以吃粽子了嗎?”媽媽說:“粽子熟了有淡淡的粽香味,這水咯咯的響是代表水馬上要燒開了,要過一段時間粽子才會熟哦!”我焦急地等呀等,急得直跺腳。突然我的“救星”終于于來了,一種淡淡的香氣撲鼻而來。我連走帶跑沖進廚房湊到鍋蓋邊聞一聞,嗯好香呀!果然是粽子煮好了!我高興地連蹦帶跳著把粽子端出來。開始吃粽子啰!我把提前準備好的白砂糖拿出來,迫不及待地揭開鍋蓋,粽子的濃濃的香氣緩緩地從鍋中溢了出來,我貪婪地嗅著這一絲絲,一縷縷粽香,口水都要流出來。我輕輕剝開綠色的粽葉,里面的糯米晶瑩剔透,粘一點白砂糖,咬一口,甜而不膩,粘而爽口,再咬一口,鮮美的蜜棗甜甜的,加上香嫩的糯米,簡直是鮮美至極,人間美味啊!要是被別人看見肯定是“口水直流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吃完粽子已經是傍晚了,不知為何老爸興奮至極?吊兒郎當地走到我跟前說:“今天我來跟你們講個故事吧!從前……這是一個關于端午節的傳統故事。從爸爸講的故事當中我知道了吃粽子的由來,也知道了端午節和愛國詩人屈原有關,明白了不能像“楚王”一樣糊涂,要有“屈原”的愛國精神。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今天真是一個收獲滿滿的端午節,不僅讓我了解了端午節的習俗,還學會了怎么包好粽子,果然勞動最快樂!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十二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最為熱鬧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小時候我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至今難忘!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酒、在屋檐上插上艾葉,有時還要佩戴香囊、在手碗上纏紅絲帶。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殉國而投江自盡的著名詩人屈原,這個節日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在我們那兒,端午時的大街上可是熱鬧的哦!
那天,我早早起床,吃完早飯,佩戴著沁人心脾的香囊,上街當“小商人”了。我來到大街上,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擺攤賣艾葉。大街上是人山人海,滿是討價還價的聲音,我見旁邊賣艾葉的人笑瞇瞇的收著錢,我便大聲吆喝,不一會,就有顧客前來購買艾葉了,我們不停地討價還價。費了半天功夫終于賣完了!看來,做“小商人”也是不容易的啊!
我拿著辛苦換來的成果買了一包雄黃,然后飛奔回家吃香噴噴、甜絲絲的粽子了!
剛進家門,就聞到一股熟粽子的香味!粽子是三角形的,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加小豆的叫小豆粽,加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早中”,所以吃棗粽的人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的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煮粽子的鍋一定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子之后,再吃些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雞蛋、鵝蛋、鴨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兒再吃,整個夏天都不頭疼。
我連忙竄進廚房里,挑三四個已出鍋的大粽子,提起就跑。我坐在桌子上,看著青翠的粽子,想起了外婆忙碌的身影,我小心翼翼地剝開粽葉,白白嫩嫩的糯米躺在在粽葉上,像一粒粒晶瑩、潔白無瑕的珍珠,吃著香香的粽子,我心里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歡樂!
五月五日,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我雖然沒見過賽龍舟,但是我想賽龍舟時一定很熱鬧!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也是一個熱鬧的節日。我家鄉的端午節也一樣。
關于端午節,有一個古老的故事。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偉大的詩人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死后,人們非常傷心,為了不讓河里的`魚蝦去吃屈原的尸體,于是就用蕉葉包住飯團丟進河里喂魚。從此,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就要吃粽子,看賽龍舟比賽。
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都要吃粽子。粽子的類別有很多,而且每種都很好吃。包粽子也很講究。首先,把粽子葉卷成漏斗形然后把糯米和配料放進去,裹成一個圓錐形,用繩子扎起來,蒸熟之后就可以吃了。端午節那天,全家人圍在一起吃粽子,可熱鬧了。端午節時人們還會賽龍舟。隨著鞭炮聲的響起,龍舟手們劃著船槳,龍舟越來越快,龍頭不停地晃動,飛快地向前行駛。仔細看看,龍舟上畫著美麗的花紋,非常精致。龍頭上頂著兩只大龍角,下面是兩只醒目的眼睛,嘴巴叼著一只小花籃。眼看一只龍舟就要超過前面那一只了,離終點已經很近了。前面一方也不服輸,一口氣沖過了終點。全場一片歡呼聲,最緊張的就是我們這些觀眾了,龍舟賽真精彩啊。
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如果有機會,你也來和我們一起度過快樂的端午節!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十四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又可以叫端午節。傳說那天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愛國詩人屈原聽到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江河里。直到現在,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每當端午節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有豆沙的,有蛋黃的,還有鮮肉的。我也會幫奶奶一起包。奶奶先拿出兩張粽葉,把它卷成一個圓錐形,放一些糯米,再放二三塊五花肉,再放一些糯米蓋好,然后再拿筷子攪勻、折好,再用繩子捆住就好了。我看完奶奶的示范后,就小心翼翼地開始學包粽子。我照奶奶教我的方法去做,可是我用力太猛,葉子碎了,但是糯米沒漏出來。然后,我用繩子把粽子捆緊,我想把粽子捆緊一些,結果葉子全碎了,米也漏了。在這混亂之中,我沒把粽子包好,卻把糯米灑了一地。但是我并沒有灰心,俗話說得好“一回生,兩回熟,”我又細心地包起了粽子。在奶奶的指導下我終于包好了。最后一步就是煮粽子了,過了一個多小時后,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我找出了我包的不那個粽子,咬了一口啊!真香啊!這種味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真是讓我回味無窮啊!
中國還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但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在那天可以吃粽子、賽龍舟。真的好開心啊!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十五
友愛的教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日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回味端午,傳承民俗。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喧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眼光轉向了〞圣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傷,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怖,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亮的飲食習俗。現在,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傳統節日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我們守著傳統文化的〞聚寶盆〞卻不擅長庇護和挖掘。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接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個性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著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完結后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著眼于創新,卻往往簡單忽略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定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有句話說的好:惟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瀕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日,該如何庇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明顯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旺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現在都瀕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同學們,我們肩負著教師和家長的殷切冀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于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或許無法變化端午節已被他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當父親或母親勞累了一天回到家里時,你能否為他遞上一杯熱茶?當你的伴侶陷入逆境的時候,你能否不假思索地伸出救援之手?當你對別人許下允諾時,你能否言出必行、信守允諾?當你自己在考試中失利時,你能否鎮靜面對,尋覓緣由,總結教訓?我們在好這些平庸的小事的時候,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也傳承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假如人人都做好這些平庸的小事,那將會是一件不平庸的大事。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十六
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薰蒼術,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于端午節有一個關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今天我和姥姥學者包粽子,我們先洗粽葉,再洗糯米,再準備棗,之后我們把棗裹在糯米里,弄成三角形,包上粽葉,用線綁上,就包好了。雖然扁的扁,漏的漏但是我很快樂,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十七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聽到這首兒歌,就想起了小時候過端午節時熱鬧的場面。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賽龍舟不為了撈救屈原。把粽子投進江里,是為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往江里投粽子漸漸變成了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吃粽子。
端午又稱重五,所以許多習俗和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紅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我們南方這邊過端午節時,要吃五黃:黃魚、黃瓜、蛋黃、黃鱔、黃酒。
端午節那天,我們全家人去了外婆家,在外婆家里還有一個八十六歲高齡的太太,她現在躺在床上,腿腳不方便,生活不能自理,我們去看望她,在她的床邊,我們慰問她,問她身體怎么樣,太太說很好,我們來看望她,她有說不出的高興。而且我們送給她了好多禮物,有:餅干、糖果、牛奶;當然還不會忘記送粽子。在端午節就要吃粽子,可惜我們吃晚餐的時候沒吃到粽子,我告訴媽媽:明天早上一定要吃到粽子。媽媽答應了。
端午節的時候,怎么不能忘記插艾葉呢?在外婆家里我們好多地方插了艾葉。門上、花瓶里、籃子里……家里傳來了陣陣艾葉的味道。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十八
端午節將至,我市各中學紛紛組織開展了“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引導師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現就活動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市教育局舉行市第x屆中學經典誦讀比賽,全市x個節目參加了比賽。參賽的學生以舞蹈、音樂和表演相結合的形式,身著整齊的服裝,用藝術性的肢體語言配合富有節奏感的動態朗誦,將《xxxx》、《xxxxx》等經典詩詞演繹得淋漓盡致。
“五月五,過端午,粽葉青,糯米香;掛菖蒲,帶香包……”為了讓孩子們感受端午節獨特的習俗,初中開展了“濃情端午,粽葉飄香”主題活動。孩子們不僅在老師的.帶領下共同聆聽了端午節的由來、別稱、習俗以及與端午節相關的故事,演唱了與端午節有關的詩歌,還開展了包粽子活動。xx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通過制作香囊表達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瞧!一個個模樣可愛、味道清幽的香囊,或送老師或送家長。同時利用課余時間搜集端午的相關資料,個性創編端午小報,表達自己對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的感悟。
學校借助xx公眾平臺,吸引師生積極參與網絡文明傳播活動,圍繞“端午憶習俗,暢談家國情”主題,以發xx、xx等方式,記錄自己對端午的記憶及理解,宣傳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初三(匯總19篇)篇十九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端午節、重陽節、春節、中秋節……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傳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以下是關于我們的節日端午節手抄報內容,希望大家認真學習!
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可多了,有喜氣洋洋的春節,有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有祭祀親人的清明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熱熱鬧鬧的端午節,因為端午節不但有我喜歡觀看的賽龍舟,還有我最最喜歡吃的美味的棕子了。那香軟可口的棕子讓我百吃不厭、回味無窮,可我還是在最近的學習中,才具體地了解到這美味可口的棕子,竟然還有一段古老而又動人的來歷呢!
相傳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因他的祖國被秦國侵占,心如刀割,在農歷五月初五的這一天,投江自殺了。百姓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紛紛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飯團、雞蛋投入江中,好讓魚蝦吃飽了,不去咬傷屈原的身體。后來百姓們又想出用樹葉包飯團,外纏彩帶的辦法,這就和我們今天的棕子有些相似了。
貴陽人包的棕子,又小巧又可愛,那形狀就像一個個尖尖的冰激凌。每當端午節來臨又正好趕上我們上學的日子,我的媽媽就會給我準備一小串用線連成的各種口味的棕子,有肉餡的、有花生餡的、有大棗餡的、還有綠豆餡的等等,還要為我精心挑選兩個最厲害的煮熟了的鴨蛋去學校和同學們比賽,我們的規則是這樣的:誰的鴨蛋撞不破,能堅持到最后,誰就是最后的贏家,那時的課堂歡聲笑語,那聲音簡直成了一片歡樂而又興奮的海洋,我們的教室也變成了一片狼籍的戰場。
至今都好懷念過端午時教室里那片狼藉的戰場,因為這戰場里有屬于我們的故事,故事中有歡笑、有興奮,甚至還有我們的淚水。
“五月天,是端陽。插艾葉呀,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說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情景。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二閭大夫屈原因為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他的投江日——農歷五月初五定為了端午節。每年一到這個日子,賽龍舟、吃粽子就是主要的活動。據說人們賽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不讓河里的魚兒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不過,在我外婆家,至今還保留著端午節吃粽子、戴香囊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外婆會給我們一家包粽子吃。她和我媽先去采摘一些新鮮的'竹葉,清洗干凈——先放進熱水中煮一煮,同時將準備好的糯米浸泡好以后,外婆就開始包粽子了。每次她選取兩三片葉子,左右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里一卷,卷成一個圓錐體,接著往里面小心翼翼地放糯米,最后用棉線綁住。一個粽子“寶寶”就誕生了。外婆喜歡根據每個人的口味包不同的粽子:我喜歡吃白粽;媽媽喜歡吃肉粽;外公喜歡吃黑米粽??哪些穿著綠衣裳的寶寶在爐火上煮著,還沒出鍋呢,空氣里就已經彌漫著粽子的香味了,叫人饞得直流口水,我恨不得立馬拿出來狂吃。
端午節前夕,媽媽會給我在褲子或衣服上佩戴香囊。我的香囊是藍色的,十分香,走到哪都能聞到。聽媽媽說,香囊里面的艾葉和雄黃有辟邪驅瘟的作用。
我的最愛——端午節。就是這樣歡樂、祥和的一天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