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對所讀書籍的理解和感受的一種表達形式,它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吸收書中的知識和思想。下面是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在寫作讀后感時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一
她從大明湖畔的綠蔭中走來,東風吹盡,鮮花開遍,她愛詩,愛酒,愛春花秋月。她寫雨,寫風,寫悲歡離合。歲月悠悠,如江水流逝。黃花莫比美人瘦,美人不堪永世憂。只有文字珠璣,讓世人銘記。銘記,一位女子的詩性人生,花一般絢爛。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豐七年。這時的詞人,可以說幾乎集北宋名家之大成,蘇軾、秦觀、周邦彥、晏幾道、賀鑄等,均在世。她的父親李格非也頗有文名,其《洛陽名園記》名聞天下。當一位聰明靈秀的才女幸遇這文風阜盛而又安樂太平的世道,她迸發出如此讓人驚嘆贊許的才華,也就不奇怪了。
少女時代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結璃之后她是丈夫傾心摯愛,她幾乎擁有女人所擁有的一切美好,仿佛她就是這世界的寵兒。但這一切的美好,卻宛如那個遠去的春天,讓人慨嘆且懷念。靖康二年,金兵破汴京,北宋滅亡。而她所有的幸福,也被這無情的現實擊得粉碎。她生命的后三十年,只剩下了難言的苦楚與凄涼。曾經的那些花兒依舊妖艷盛開,只是在她眼中,卻早已變成了一番模樣。人生幾何花爛漫——本書的主旨,也正是在于此吧!
從書中,我讀到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很多人稱許這十四個疊字,精思巧構,華章絕妙,卻又宛如隨口道來,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但李清照本意卻不是這些文字游戲,她沒有什么回文詩或藏頭詩,每一個字都是她真摯的心。那些詞寫在紙上,仿佛用的不是墨而是扎破手指的血。
從書中我也讀到過,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天地寧靜而悠遠,在那白云的舒卷處,這一封小小的錦書,是否能送到你手邊?遠方,有一行飄搖的雁字,它們將要歸去那遙遠的南國。而在那邊的你,何時才能再次歸來?月華如水,輕輕盈滿了小樓,如心中那些漣漪般輕輕蕩漾的無限思念。
點墨,即是她的寸心。那些詞中每一個文字,都自有她的深意,我們不能只是望見了花的美,卻忘卻了花的香,乃至于深藏于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所以,在很多她的詞中,總是充滿了懷念與感傷。人生幾何華花爛漫?這或許是她縈于心中久未吐露的輕嘆,亦是讓人黯然無言的冷峻人生。
李清照流傳下來的詞作很少,但從那些精致的文字中,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她看彎的淺愁,看到那些曾經的優柔歲月隨風飄逝,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二
當我翻開〈李清照〉這本書的第一頁頗有感觸。因為我們在中學已經了解到了她詩詞的一小部分。所以這次一定要更多的了解她那愛國精神和獨創一格的詩詞以及她的其它情況。
李清照風韻脫俗的東方女性美。具有張揚的個性、心系國家的憂慮之情。無不能感染著當代思想和感情跳躍浮動的我們。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齊魯文化發源地名城濟南,文化氣氛相當濃厚。父親---李格非是思想開明的名士。母親----王拱辰的孫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學素養。
她具有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她運用淺淡自然的語言創造出清新自然、音韻流轉、聲調和諧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坦率的胸懷,不羈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諱,無所顧忌地寫出一些封建社會婦女不敢啟齒的率真詞章。作為女性,愛情追求是李清照藝術創作的直接動力。她在詞中通過愛情這一主題執著地描繪一種獨立的人格。
我國古代詩史上杰出的詩人很多,而女詩人卻屈指可數。她之所以成為以為成就突出的女詞人,無視封建傳統禮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為一名杰出的女詞人,她沒有把自己完全封閉在閨房之內,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賞風景,飲酒惜花,逞露才華,寫詩作詞。像男子一樣抒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夢令》以優美的韻調,寫她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顯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熱愛生活、珍惜青春的內心世界,表現出爽朗的性格。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嬌》一詞中,應運而生的日常口語就很多:“種種惱人天氣”、“不許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傳情達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運用通俗的語言,能以俗為雅,鋪成極其工巧細膩的畫面。委婉深細而又意境高遠。讀來明白如話,看似尋常其實頗具功力。還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來捕捉心中的感受。傾入筆端,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文學史上散發著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寫她的相思之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果不是對愛情大膽熱烈的追求,怎會寫出如此“頗盡離別之意”的詞來呢?在她的詞中,有的是對丈夫真摯、專一的愛情,絕無封建文人那種矯揉造作的情調。
讓我感受到一代女詞人因國破、家亡而帶來的生活變遷、層層煩惱。透過字里行間,看到的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愛情的過程,從中也見證了歷史車輪的印轍。李清照的一生打上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盡管其家世顯赫、身份特殊,但也避免不了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劇。
李清照在中國詞壇有著重要的地位。她的詩詞感情真摯細膩。而且關注國家的安危,從這一方面來看。她和一些男性作家站在了同一基點上。她不愧是中國古代史上最杰出的女詞人。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三
“尋尋覓覓……卻是舊時相識……”,當這些熟悉的吟誦回想在耳畔時,或許我們對于李清照的認知只是“千古第一才女”,但是這本《李清照傳》卻帶我走進了這位“千古第一才女”,掀開了她的另一面。
如果把李清照的一生說成一句話,就是“前半生比林徽因美滿,后半生比張愛玲孤獨。”
她,出生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乃飽讀詩書,成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她,年少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名動汴京。她,二九年華,遇如意郎君,賭書潑茶,研究金石,盡得閨中雅趣。
我想,對于李格非來說,人生的幸運,不是浮名功利,是有一個李清照這樣珍貴的女兒。
對于李清照來說,她也是幸運的。她有一位婉順貞靜的母親,有一位才識淵博的父親,他們是開明的。在那時,女子讀書可為大忌。假使,他們不是那么開明。她,李清照,也是一位普通的閨房女子。史書不會留有她的名,后人也不會知道,曾在大宋王朝有一位叫李清照的女子。
她敢愛敢恨。后半生,國破夫亡。再嫁,卻是一段不幸,她,果斷訴離,晚年迷戀打馬,而得心中的慰藉。
她,就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正是由于讀《李清照傳》這本書,她的形象在我心中越來越立體、豐滿。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四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風驟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后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卷簾人詢問。
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
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作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這首小令寫法別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層層疊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作者并沒有像其他詩篇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通過聽覺、視覺等側面營造暮春時節的氛圍,從客觀現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其次,作者通過主人公與卷簾人的對話來展開全文。這種寫法,不僅是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腦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顯得緊湊而有內容。同時還將人物的心境通過話語表現出來,更顯得真實可信。此外作者在對話中稍加點綴,如試、卻等字,將人物情感的轉折細膩地刻畫出來,對比著描寫了兩個人物的情感心思。再者,成功地運用代指手法。以綠紅代指葉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語言上更顯凝練,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詳述,此處即不重復了。
總體而言,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卻已曲折婉轉的筆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個細節,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如話,而意境含蓄豐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剪裁篇幅、開創意境的高超藝術技巧。
《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五
年少的你,無憂無慮,正值豆蔻年華,天真又有閨閣少女的矜持。你曾流連于藕荷連天的湖邊,沉醉不知歸路,一不小心,船載你到了藕花深處,你急忙搖起雙槳,卻見一群受驚的鷗鷺四處竄飛,唰唰的聲音打破荷塘的寧靜。你還曾于一個雨疏風驟的夜晚后醒來,試問卷簾人,聽到“海棠依舊”的回答,又搖了搖頭,“應該是綠肥紅瘦。”心思細膩的你,對一絲一毫的變化都十分在意。
然而一朝風云變,亂世的潮流夾卷著你逍遙自在的生活轟轟而去,留你一人在兵荒馬亂中束手無策。親人故去,文物散失,你不得不告別垂楊深處的故居,背井離鄉,輾轉奔波。
又是一年冬天,紅梅依舊映雪,卻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你,曾是人面梅花相映紅,可這個冬天卻徹骨的寒,將你的面色變如雪一樣的蒼白。這種生活一點一點侵蝕著你高雅的心靈,你的境遇,像清秋里枯黃的葉子,從枝頭陣陣墜落。
風吹云散,所有的痕跡都了無蹤影。唯獨你,與你那沉淀歷史的詞作一起,占據世人的記憶。天空一碧如洗,坦然地呈現它的空曠與遼遠。我仰望,卻見你那清瘦的容顏,若隱若現。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六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總能帶給我很多收獲:有的書給我自信和勇氣,有的書使我感動得熱淚盈眶,有的書堅定了我的理想和信念,有的書為我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優秀的書籍像一座寶庫,一走進去,你會被里面的“奇珍異寶”吸引住。
《李清照買書》就是其中一個讓我喜歡的“寶貝”。有一年清明,我國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來到書市,仔細翻看,希望找到一本中意的書。忽然,一套幾乎失傳的.、用篆字寫的《古金石考》吸引了她。她馬上拿起書,認真地讀了起來。過了好久,想起此書是賣的。求書心切的李清照問:“此書賣多少錢?”老者答道:“家道中落,此書至少也得三十兩吧……”未等老者說完,李清照擔憂地說:“出門急促,沒帶那么多銀兩,明日可否?”“我與家人約好,日落時,不管是否賣出,都要出城回家。”老者無奈地說道。這可怎么辦呀?求書心切的李清照腦筋一動,讓老者稍稍等下,說她去去就來。
原來,李清照想到的辦法是,將自己的新衣典當了,換了錢來買《古金石考》,最后終于成功地買到了書。
讀完這個故事,我被女詞人對書籍的熱愛所感動。沒想到,她對書籍竟然這樣癡迷,在她的心中,書籍比美麗的新衣服寶貴得多。也正因為她博覽群書,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知識,后來成了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女詞人,寫出了無數精彩的作品。我想,這與她對知識的熱愛、對書籍的癡迷是分不開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當保持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不斷地吸取能夠使自己快樂成長、健康有益的東西。讓我們一起愛上讀書吧,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閱讀的人!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七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詩詞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談到李清照,大家都不陌陌生,她的詩詞豪放奔放、飄逸曠達,寫富貴而不鄙俗,寫嬌美而不輕佻。宋詞,也許是唐詩的升華。因此文學女神桂冠非她莫屬了。
"喜歡李清照,固然傷心,人生還是多姿多彩,經歷風雨,才能悟出有味道的人生。
"傷心君獨立,江畔寒風摧。愿作天際月,崎路與君隨。"唯美的五言詩。"所悲者惟有一事,易安晚年遇人不淑,后又自愿被休,再嫁被休,且是看書狀告丈夫,在那個社會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巾幗不讓須眉,讓人傷心,讓人敬佩"我很羨慕李清照,至于她南渡趙明誠去世后的不幸遭遇,不知道為什么,我一直沒有為她傷心過。我覺得,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特別是過去男尊女卑的時代,她的'命運在我看來不算很壞,比她際遇更悲慘的女性我想是無計其數的。我不為她悲傷,覺得應該為她驕傲。
當讀到: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讓人感覺到花自在飄零,水自在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深深感受到她那種帶著感情色彩的思夫之情,相思苦中苦,思念愁上愁,情到深處人自痛,痛到深處人自苦。
就是這么一個女人,她的詞美得讓人心疼,美得讓人惆悵!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八
一向都喜歡婉約派的詩詞,李清照的屬最愛了,但是也僅僅是喜歡而已,并沒有把每首都背下來,雖然每次都豪心壯志說要背完,每次都會被耽誤,李清照讀后感。還是怪自己沒有恒心吧。這次跟著師父學寫詩,師父說一開始要背詩,其實光光背詩還是一件挺愜意的事,唐詩的類型不是我喜歡的類型,還是偏愛于宋詞多點。背了好幾首離愁的詞,不是故意挑選的,按照順序背下來,確實離愁的詩很多,怎么說,現在對于寫詩還是沒有多少概念,只是模仿還可以。分不清詩詞的結構,每個詞牌名的特點,這讓我有點糾結。關于離愁的詩,印象比較深的就是范仲淹的'御街行和晏殊的蝶戀花了,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升級版,也是我的最愛。
兩首詞基本都是先寫景再抒情,寓情于景。落葉和西風肯定是少不了的,獨上高樓亦是相同之處,可以想象的是登上高樓,聽著耳邊的風聲以及樹葉掉落的沙沙聲,寂寥的看著只知道照亮朱戶的月亮,加深了內心的離愁相思。諳意為熟悉,兩首詞都有用到。說說在這兩首詞里學到的詞吧。欹:傾斜的樣子。香砌:有落花在上面的臺階。練:素色的綢。
其實蝶戀花的景物描寫更加生動,從景物描寫中完全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哀愁,檻菊愁煙蘭泣露,蘭和菊都是象征著品格的高貴純潔,愁的是菊,哭的是蘭,實際上真正傷心的是主人公。其實背完這兩首詞心里感觸還是挺多的,就是感覺用文字描述就有點困難了,正如寫詩的時候,明明知道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卻找不到正確的詞。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九
已近初秋,紅藕依舊飄著殘香,但卻已人去席涼。自夫趙明誠求學去時,便注定了她孤苦的一生。回想起往日與趙明誠的點點滴滴,一愁更疊一愁。
獨自一人,輕輕地解開羅裳,換上便裝,便上了小船。輕輕地,輕輕地,不忍驚動他人,連侍女也未跟從。孤獨地劃著小舟。曾經的舉動驚起了一灘的鷗鷺,而如今,再華麗的辭藻,也難解她心中的愁思。
那就抬起頭望望天空吧!一朵一朵的白云在空中悠閑地飄著。多么像雪白的紙啊!若此時,遠在他鄉的丈夫能寄一封書信,那該多好啊!可這畢竟只是夢吧!大雁成群結隊歸來之時,她或許也只能在樓上觀望那輪充滿相思的月亮。
這種相思的情懷叫她怎么能消除?唯有想念……。
小舟依舊緩緩地往前劃,孤獨的心境,只身的人影,逐漸感到緊皺的眉頭稍稍舒展。是不再想念,還是別有他思?都不是。而是這一分相思下了眉頭,卻又涌上了心頭。
下弦月,星滿天,像誰淚連連;一陣風,一首歌,搖晃思念。
寫到這兒,不禁思緒萬千。
不能不說,李清照是幸運的,她找到了知己,但是命運給了她多少,也必將拿走多少。這樣的快樂并未持續多久。一個人,偶爾看到寂寞也再所難免。
太多太多的如果,但那畢竟也只是幻想。生活在當代的我們,有這么好的環境來學習,我們難道不應該珍惜嗎?這一切都應當歸功于祖國的發展,不是嗎?正是因為我們偉大的祖國蒸蒸日上,才會使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幸福。當今祖國科技的發展,使得即使是身在異國他鄉的人們也能夠天天相見。
今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六十歲的生日,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我們應該怎樣來報答祖國今日的發展?是的,今天我以祖國為榮,明天祖國以我為榮!
我想此時的李清照和趙明誠應該已在天國相見了吧!他們一定也已經欣喜地看到了祖國的變化,祖國的富強!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十
“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熟悉而又蒼老的聲音將我驚醒,我睜開朦朧的睡眼望向身旁正扶著我身軀的那名面帶悲傷的女子,不由輕輕嘆了口氣,李清照詩詞讀后感。
易安,原來是你!
我是易安幼時親手栽下的一棵梅樹,伴隨著她成長,她的喜怒哀樂,都和我的生命浸潤在一起。易安對我而言,已不僅僅是好友,更像是親人。隨著時光的流逝,易安啊,你又何時變成了如今這番滄桑的模樣?曾經我眼中的你,并不是如此啊!
我眼中的易安,是可愛頑皮的女孩。記得你未出閣前,經常去溪旁的亭子里玩,而且一玩就是一整天,不知疲倦。喝醉酒后的你雖劃船而迷了路,但卻并不著急,居然還搞惡作劇,瞧!你不斷用力地劃槳,把滿灘的水鳥都嚇飛了。小姑娘家家的,不要太調皮哦!
我眼中的易安,是多愁善感的少女。還記得有天晚上下了場暴雨,你心緒如潮,借酒消愁。清晨,不顧身體的不適,你念念不忘園中的那些海棠。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你那喃喃的自語聲:“經過那場大雨,海棠肯定是遭罪了,也不知花兒掉落了多少?”如此傷感的你讓人忍不住想要去呵護。
我眼中的易安,是幸福美滿的女子。猶記得那一年,你成親了,那時的你光彩照人、幸福無比。你與你的夫君志趣相投,形影不離,生活得就像那蜜一樣甜。每當丈夫出門在外,你總會寫下滿紙詩詞寄托思念。我曾看到坐在窗前的你寫下“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也曾聽你細讀“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字字句句飽含了濃濃的思念,讓人覺得甜蜜而又溫馨。
我眼中的易安,是傲氣的女中豪杰。當年你的丈夫身為知府卻棄轄區的百姓于不顧,臨陣脫逃。身懷大義的你為丈夫的行為深感羞恥,于是在烏江邊吟誦下千古絕唱:“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是這樣有著錚錚鐵骨的你,當發現張汝舟的真實面目時,哪怕采取的方式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不惜代價也要揭開他的丑惡面目。這般倔強的你啊,又怎能不令人心疼!
你一生尋尋覓覓,卻落得個凄凄慘慘戚戚,明明滿腹才華,卻不能被當時社會所接納。所受遭遇落差如此之大,怎一個“愁”字了得!
而我除了陪伴,又能為你做些什么呢?我唯有吐一絲芬芳,為你的靈魂祝禱罷了!
又是一年梅花開,梅樹依舊在,人已化塵埃。
易安啊,你可知道,我有多想你,如今卻只能默念那句:“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花開花落,百轉千回,如今已是物是人非……。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十一
她出生于書香家庭,靈秀聰慧,少有才名,并工書畫,通曉金書,尤其擅長詩詞,一支生花妙筆寫盡人生的美麗與哀愁。
她愛花、愛酒,敢飲敢醉,敢愛敢恨,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男兒之毫氣。她有過如詩的愛情、賭書潑茶的情緒。經歷了愛人離世、山河破碎、顛沛流離,發常人悲事之感慨,心懷國家與天下。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也。"中華文壇幾千年,其中的女詞人寥寥無幾,有才有貌又有兼具人格魅力的女詞人更是鳳毛麟角,千秋才女李清照就是其中的翹楚。僅憑詩詞她就可與蘇軾、陸游、辛棄疾相媲美,與陶淵明、杜甫、韓愈等時代風格的開創者比肩。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真心的歡愉,惹人愛慕,惹人駐足,惹人回望;有徹骨的.悲涼,惹人慨嘆,惹人憐憫,惹人心疼。千年的風吹雨打,不但沒有消減李清照的魅力,反而讓她的絕妙佳作隨著歲月的流逝大放光彩。世間曾有李易安,時光流轉,她的詞她的人,就如同一壇佳釀,愈陳愈香。
她搖曳生姿地走來,行于汴京,行于青州,行于金華,行于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帶來的是璀璨華章,綿瑟流年。她用沾滿詩香的筆墨,描繪出一個美麗、燦爛的人間。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十二
直很喜歡李清照的詞,卻從來沒有將她的詞連貫起來看。借助《李清照詞傳》,才發現她的詞,仿佛今流的公眾號般,忠實地記錄著她不同年代的點點滴滴,讀來很是有趣。有趣之余,難免傷感,因為情終究抵不過光陰薄涼。
李清照,號易安居,宋代杰出詞,被后譽為婉約詞的“代詞宗”,與丈夫趙明誠相愛、相敬、情深意濃、志趣相投,創造了令稱羨的愛情佳話。少時代的李清照,仿佛是條歡悅的溪,充滿著粉嫩光陰的不可思議。估計有次是瘋玩到天才往回劃船,不知不覺劃進了荷花蕩。看著被驚起的滿灘鳥,她充滿了好奇、興奮。
《如夢令》:常記溪亭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誤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灘鷗鷺。那時候的李清照,清澈通透,未經世事,塵不染。
貪玩之余,少的體和智在慢慢發變化。陽春三,臨照花,花亂了,也亂了。再看另《如夢令》:昨夜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侍不懂李清照的思,只說“海棠依舊”,沒什么變化。李清照發了點脾,“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終于等到了她的夢中趙明誠,有《點絳唇》作證: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露濃花瘦,薄汗輕透。見客來,襪刬釵溜。和羞,倚門回,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獨在院蕩秋千,恍惚之間聽見有來,匆忙回避,忍不住回頭偷看那少年的`風采。他不定是最早出現的那個,但定是恰好出現的那個。
結婚之后,趙明誠尚在太學,只有每的初、五才能回家探望,聚少離多,繾綣感傷,于是便有了這《剪梅》:紅藕殘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滿西樓。花飄零流。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頭。
思念是種病,兩地分居,根本治不好。這詞最經典的就是“此情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頭。”
獨守空房,顧影憐,再作《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獸。佳節重陽,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黃花瘦。
據說,趙明誠收到這詞后反復嘆賞,閉門謝客,盡作詞回贈。經過努,他將李清照的《醉花陰》詞混他創作的50詞,邀請友陸德夫品賞。豈料陸德夫賞玩再三,認為“眾詞作,唯有三句驚,就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黃花瘦’。”
活顛沛流離,夫妻長期分居,李清照多年沒有育,趙明誠奈之下只能蓄養歌姬,再納侍妾。李清照對愛情始終是苛刻的,對這份感情了不滿,并且猛烈洶涌,因為她不愿看到這幕。且看她的《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暮。學詩謾有驚句。九萬風鵬正舉。風休住。蓬吹取三去。
在優柔與決然之間,脆弱與堅硬之間,她只能真誠地重新憧憬。這估計是她唯能做的。
南宋疲軟,丈夫趙明誠也去世了,獨處陋室的李清照,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所有經歷過的事情都是沉默的,等待著她數落,然后再次銷聲匿跡。
《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獨怎得?梧桐更兼細,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個愁字了得!
需多,她中那限的痛楚和抑郁之情,在詞中噴薄出……。
被譽為古代“第才”的李清照,都是瀕臨爆裂的量在綻放。縱然情抵不過光陰薄涼,縱然命難免有曲折、有跌宕,依然綻放得毫不遲疑。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十三
回首中華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專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數,大多只以一篇或幾篇作品一露崢嶸,題材也僅限于閨閣之中,難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現,無疑為女性文學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個分量極重的砝碼。
沐浴著齊魯文化的光華,感受著家族書香氣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風姿綽約的女郎山和包孕靈秀的百脈泉,跟隨著父親與當世第一流的文學大家吟詠詩文,談古論今,自小就能寫出庸常文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輩們的青睞。
京都是無數天子腳下的一方寶地,懷揣著對汴京的無限向往,清照與母親隨后奔赴汴京與父親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時,她與當時的太學生趙明誠結為連理。夫婦兩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篤,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畫,撰寫古書,琴瑟諧美,其樂融融!
如清照初婚后的習作《減字木蘭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嬌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盤托出,可見郎君如意,兩情相悅,樂在其中矣!而趙因官職在身,不免常要小別美妻,此時從清照的習作中不難看出新婚女子對夫君的深深思戀之情。如《怨王孫》里“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可見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長,父親李格非在官場屢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間。母親更是于這個多事時節病逝。明誠感疾,駕鶴西去,相見直要待來生!此時的清照就像被遺棄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著她的是顛沛流離與世間險惡。
因此,古代文學史上,清照絕可占據一個席位。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或許仍不足以闡述清照在文學史上的功不可沒。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十四
今晚雨疏風驟,也定然是綠肥紅瘦。究竟誰肥誰瘦,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
但清秀罩嬋娟,才情卓越,我真的為你心動!——題記。
第一遍是聽了百家講壇康震教授的《李清照》,從未有過的好奇,讓我難忘。第二遍終于讓我在學校圖書室的一角找到了你,竊喜!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開你。
一直以來就對宋詞情有獨鐘。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都是我喜歡,那樣細膩那樣柔美卻不失意境。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齊魯文化發源地名城濟南,文化氣氛相當濃厚。父親---李格非是思想開明的名士。母親----王拱辰的孫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學素養。
在我眼里,你“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你風韻脫俗、你個性張揚,深深地感染著我。
其實,讓我最欣賞的還是你那份坦率,不羈的思想,所有這一切能讓你敢于直言不諱,無所顧忌地寫出那些率真詞章,甚至讓人才輩出的北宋那些男兒都自嘆弗如。
中國歷史上詩歌文化燦若星河,也成就了很多偉大的詩人,但女子為詩人卻屈指可數。作為一名女子,你沒有把自己完全封閉在閨房之內,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玩賞風景,飲酒惜花,逞露才華,更像男子一樣抒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樣作為女子,美好的愛情追求在你的筆下卻顯得那樣執著、那樣美好、那樣獨立。《一剪梅》中你酣暢淋漓傾灑你的相思之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果不是你對愛情大膽熱烈的追求,怎會寫出有如此“頗盡離別之意”的詞來?你用女子特有的那種細膩,那份與生俱來的敏感去捕捉你心中的感受之時,你可知道,也捕捉了我的心。
當我驚嘆你的才華橫溢這會,哪想你卻生不逢時,北宋破敗,金人入汴京。對于丈夫趙明誠的棄城而逃你羞愧難當,繼寫下千古絕唱的詩詞: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自身都難保,卻心系國家,顯示出了女子難得的大節大義。趙明誠返回建康,后患瘧疾,你接到家書急忙趕赴建康,最后一面還是無緣相見。等你趕到,趙明成已去,至此你流浪于江南。
孤身一人在亂世茍活,又多次遇到南犯的金兵,隨身的家當被搶被盜,所剩無幾。幾車書卷被金兵焚毀。即使是這樣,你依舊寫出了驚世的詞令《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好一個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
居無定所,國破家亡,物是人非,前半生悠然生活,后半生漂泊潦倒。在濟南生活時還是豐韻,臉色圓潤的女子。流落金華時已經面部消瘦。你幾十年孤身一人有家不能回,失去至愛的丈夫,終生沒有生育一兒一女,最后郁郁而終在離濟南老家遙遙之外的臨安。人生天地反差之大,但優越的前半生你沒有居深閨而有德無才,后半生你沒有自嘆自哀,自我放棄,留下千古詩詞讓我們這些后人咀嚼、傳唱。
這就是你,即使在刀劍上跳舞,依然舞姿卓群。
宋代的蔣捷說:時光匆匆,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外面雖喧囂,可對于你,今天的我依然癡迷;癡迷于你的特立獨行,癡迷于你的才情卓越,癡迷于你的敢愛敢恨。
忘不了你的那“爭渡,爭渡”的調皮可愛,你那“和羞走”的美麗嬌羞。一份勃勃的生機,一片斑斕的色彩,演繹了你多少的歡樂與朝氣。
我想問你,你究竟從哪里來?帶著淡淡的芳香;你又將身往何方?吟唱的詞闋余音繞梁。你號易安,可卻顛沛流離了一生;你原是小家碧玉,可那錚錚傲骨硬是比一般茍且偷安的男人還要剛強。
正如后來人這樣評價你——正值花季時期的你已彰顯出過人的才華。你的出現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時期是一個精彩的意外,同時也是古代文學銀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
在我心中的你是一位活潑,堅強的`女子。
你分明教會了我——人要有海納百川的精神,才能戰勝困難,活出自我,尤其是女子!
清秀罩嬋娟,才情卓越,我真的為你心動!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十五
回首中華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專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數,大多只以一篇或幾篇作品一露崢嶸,題材也僅限于閨閣之中,難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現,無疑為女性文學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個分量極重的砝碼。
沐浴著齊魯文化的光華,感受著家族書香氣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風姿綽約的女郎山和包孕靈秀的百脈泉,跟隨著父親與當世第一流的文學大家吟詠詩文,談古論今,自小就能寫出庸常文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輩們的青睞。
京都是無數天子腳下的一方寶地,懷揣著對汴京的無限向往,清照與母親隨后奔赴汴京與父親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時,她與當時的太學生趙明誠結為連理。夫婦兩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篤,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畫,撰寫古書,琴瑟諧美,其樂融融!如清照初婚后的習作《減字木蘭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嬌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盤托出,可見郎君如意,兩情相悅,樂在其中矣!而趙因官職在身,不免常要小別美妻,此時從清照的習作中不難看出新婚女子對夫君的深深思戀之情。如《怨王孫》里“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可見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長,父親李格非在官場屢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間。母親更是于這個多事時節病逝。明誠感疾,駕鶴西去,相見直要待來生!此時的清照就像被遺棄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著她的是顛沛流離與世間險惡。
因此,古代文學史上,清照絕可占據一個席位。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或許仍不足以闡述清照在文學史上的功不可沒。
文檔為doc格式。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十六
一直很喜歡李清照的詞,卻從來沒有將她的詞連貫起來看。借助《李清照詞傳》,才發現她的詞,仿佛今人流行的公眾號一般,忠實地記錄著她不同年代的點點滴滴,讀來很是有趣。有趣之余,難免傷感,因為人情終究抵不過光陰薄涼。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詞人,被后人譽為婉約詞的“一代詞宗”,與丈夫趙明誠相愛、相敬、情深意濃、志趣相投,創造了令人稱羨的愛情佳話。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仿佛是條歡悅的小溪,充滿著粉嫩光陰里的不可思議。估計有一次是瘋玩到天黑才往回劃船,不知不覺劃進了荷花蕩里。看著被驚起的滿灘水鳥,她充滿了好奇、興奮。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那時候的李清照,心里清澈通透,未經世事,一塵不染。
貪玩之余,少女的身體和心智在慢慢發生變化。陽春三月,臨水照花,花亂了,心也亂了。再看另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侍女不懂李清照的心思,只說“海棠依舊”,沒什么變化。李清照發了點小脾氣,“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終于等到了她的夢中人趙明誠,有《點絳唇》作證: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獨自一人在院子里蕩秋千,恍惚之間聽見有人來,匆忙回避,又忍不住回頭偷看那少年的.風采。他不一定是最早出現的那一個,但一定是恰好出現的那一個。
結婚之后,趙明誠尚在太學,只有每月的初一、十五才能回家探望,聚少離多,繾綣感傷,于是便有了這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思念是一種病,兩地分居,根本治不好。這首詞里最經典的就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獨守空房,顧影自憐,再作《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據說,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后反復嘆賞,閉門謝客,用盡心力作詞回贈。經過幾日努力,他將李清照的《醉花陰》一詞混入他創作的50首詞里,邀請友人陸德夫品賞。豈料陸德夫賞玩再三,認為“眾詞作里,唯有三句驚人,就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生活顛沛流離,夫妻又長期分居,李清照多年沒有生育,趙明誠無奈之下只能蓄養歌姬,再納侍妾。李清照對愛情始終是苛刻的,對這份感情有了不滿,并且猛烈洶涌,因為她不愿看到這一幕。且看她的《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優柔與決然之間,脆弱與堅硬之間,她只能真誠地重新憧憬。這估計是她唯一能做的。
南宋疲軟,丈夫趙明誠也去世了,獨處陋室的李清照,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所有經歷過的事情都是沉默的,等待著她一一數落,然后再次銷聲匿跡。
《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無需多言,她心中那無限的痛楚和抑郁之情,在詞中噴薄而出……。
被譽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一生都是用瀕臨爆裂的力量在綻放。縱然人情抵不過光陰薄涼,縱然生命難免有曲折、有跌宕,依然綻放得毫不遲疑。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十七
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的女詞人。即使在那個詞人輩出、人才濟濟的年代里,她也不失為一個特殊的大家,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讀了《李清照》,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一位女詞人在過渡年代里的悲歡離合,她的柔情摯愛、傷感離別、失國之痛、喪夫之悲、哀哀欲絕的真實感情。
作為一個女作家,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出了一個婦女少女時期、少婦時期、中年時期、老年時期的內心思想和情感,在數千年男子霸占文壇、描寫婦女的作品也多處于男子之手的時代里,他的作品可謂異軍突起,給文壇增添了一叢琪花瑤草,因而更增強了她在文壇上的地位。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用寥寥數語,表達了清照惜花的心情,在暮春時期,作為少女的作者,在雨疏風驟的天氣里自然關心花卉的情況,同時也向世人描述了當時婦女的社會地位低下,只能呆在家中,無聊之中種些花卉,整日與花為伴,經歷了一夜春風雨后的變化,擔心花卉的生長情況,她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這樣,本詞形象的表達了當時婦女的生活狀況,寫的無限凄婉,又含蓄委婉,被諸多有影響的大家稱贊其情意真切。
在我看來李清照對文學的熱愛超過了她的生命,李清照的父母都有文學修養,受家庭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與趙明誠結婚后更是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不困苦的生活,堅持著她的文學創作,但是金兵入主中原后,宋室南遷,她帶著很少的東西,隨難民流落江南,背井離鄉,漂流異地,多年來收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重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禍不單行,不久,丈夫又犯病死去,更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熱情,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她的希望成為幻影。這時,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詬病,受到了更嚴重的戕害。她無依無助,呼告無門,貧困悲苦,流徒漂泊,最后寂寞的死在江南。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寫出了李清照對丈夫的無限思念之情,丈夫外出使她感覺孤獨無助,丈夫不在,閨居無趣,要出游以消遣,但是只有獨自一人上船,“獨”字深刻的表達了她的無助和孤寂,仍然在懷念著丈夫,看到天空的大雁飛過,聯想到大雁傳書,不由的自問,云中的雁給誰寄來了信呢?表達了她希望是給自己,深夜仍無法入睡,可看出她對丈夫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我,一處相思,兩處閑愁,終于我還是體會到了愛的無奈,和無奈中的幸福,這種相思之愁是沒法消除的,才把它從眉頭攆下去,它又到心頭上來了,同樣才把它從心頭攆開,它又到眉頭上去了,這自然的相思之愁被她展現的淋漓盡致,寫的及為形象,令我感到心痛,深深的替她惋惜。
汪蘇瀧曾經有一首歌叫《李清照》,更是總結了她一生的經歷,讓我為之感嘆,那凄迷的生活也讓我為之心痛,煙鎖秦樓,細雨把酒黃昏后,海棠花是否一舊,聲聲慢心事誰知否,錦書已經不在大雁卻仍一舊,這才下眉頭,卻又上心頭,誰念我終日凝眸,簾卷著西風,驚醒舊夢,人比黃花瘦,一字一句,寫出了她經歷的情感之路,又有誰不為之感動呢!
從少女的天真嬌憨,少婦的柔情摯愛、傷感離別,到失國之痛、喪夫之痛、悼亡孤寂、念親懷鄉、哀哀欲絕的情感,她的悲劇間接體現了歷史的悲劇,讓人心痛、惋惜。
李清照集讀后感(通用18篇)篇十八
印象中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男性,浪漫主義“詩仙”李白,與他同時代的“詩圣”杜甫,還有能夠兼美詩與美景于一體的蘇軾。這種在我兒時就產生的印象致使我先前一直認為所有的詩人詞人都是男性,直到我讀到李清照的作品。
從隨園散人的《半生煙雨,半世花落:李清照傳》中讀到的李清照絕對沒有她“千古第一才女”這個稱號那樣飛黃騰達,而更像是一個被上天恩賜,卻又被歲月捉弄的人,但是李清照的形象,一直都是正義凜然,栩栩如生的。
一開始接觸到李清照的作品時,我的思想還停留在“所有詩人都是男性”這個階段,所以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李清照是個男的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首《夏日絕句》寫得是多么的豪情壯志啊!這怎是一個古代女子可以寫出來的?當時我讀到的是她寫得幾首《如夢令》,詞句如畫,通俗易懂,我仿佛身臨其境。當我翻到背面的注釋時,有一些驚訝,甚至懷疑這一頁是不是編輯錯了,那上面寫的是:李清照,宋代女詞人。咦?李清照居然是個女詞人,寫詩填詞的不是只有男的嗎?帶著將信將疑,我打開電腦查了查,李清照果然是個女詞人啊!真是才華橫溢,是個文人墨客中的巾幗啊!
李清照所處的那個時代,追求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她從小就學富五車,平日里也很有自己的見解。當然她的父母也是非常開明,不計較別人的看法。如果李清照沒有這樣支持的父母,也不會有如今這種成就。李清照自己也是一個很執著的人,沒有因旁人的紛紛議論而在文學道路上就此罷休。可就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竟有許多明眼人欣賞她,贊美她,喜歡她的詩詞作品,也喜歡她的性格。
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感情非常深厚。趙明誠病故后李清照把幾乎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幫趙明誠完成原先的事業上,沉浸在趙明誠離世的痛苦之中。應該很多人都認為李清照這樣做很對得起自己丈夫,是一種對丈夫的思念之舉,可能連作者自己都有這樣的想法。但是我個人覺得李清照在風華正茂之時深陷在傷痛之中會很頹廢,會讓心胸狹隘之人有機可乘,但這也是她自己的選擇。
當時的宋朝就好像隨著李清照的衰老而衰落。奸臣秦檜害死英雄岳飛,在其他女子對這件事置若罔聞的時候,李清照卻能因自己年老體弱又是個女子不能為此做點什么而嘆息不已。也就是她的這種與眾不同,才造就了她傳奇的一生。
李清照的一生,飽嘗了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她只是一個柔弱女子,對世間萬象觸景生情;她是一個風流詞客,將自己的萬千思緒網羅于詩詞之中;她更是一個傳奇,值得敬仰,值得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