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一種對自己思想和行為的梳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和他人。接下來,我們將向大家展示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一
學校發了一本《三字經》。我對它愛不釋手,因為它的內容富有哲理,也很中肯,深受大家的喜愛。
比如說,《三字經》里面的“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人在少年時,應該多親近良師益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一些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我們班有一個男同學成績不太好,他奮發圖強,加上他善于學習別人的優點,成績便數一數二了。這說明身邊的人會影響自己一切,要想提高自己,要選好的朋友。
我總是動不動就生氣。一次,一個朋友開玩笑,我氣得火冒三丈,到現在還沒和她和好如初呢!我也喜歡憂傷。有一次,老師訓了我一頓,我傷心地哽咽,第二天就變得沉默寡言了。雖然我知道這些是不好的,但我仍然改不掉。自從看了《三字經》里面的“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匕情具”之后,我明白了高興、生氣、憂傷、害怕、愛慕、憎恨、欲念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七種情感。人應該崇尚正確的,摒棄邪惡的情感。
在《三字經》的熏陶下,我成為了一名好學生。當我吟誦這本非同凡響的中華精華時,會有一種步入仙境的感覺。我終于感觸到了它那驚人的魅力與深刻的哲理含義。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二
暑假中,有一天我在《三字經》上讀了“膻焦香,乃腥朽,此五臭,鼻所嗅。”這句話的意思是膻,焦,香,腥,腐這五種氣味,我們都可以通過我們的鼻子聞到。
這句話,我很喜歡它,原因是這句話有一個典故。讀完我有很大的感慨和想法,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話說晉朝的時候,有個小官叫陳遺。陳遺的的母親很節儉,從不肯把吃剩的飯菜倒掉,連鍋巴也要好好收藏起來,陳遺受媽媽的影響,從小就很節省。有一次,他看見廚房里有一大桶鍋巴,便把他們都曬干了,收藏好。有一年發戰爭了,陳遺帶軍去迎戰,把鍋巴留在軍營里,他們的隊伍被沖散了,他和十幾個人餓了一天。陳遺想起了在軍營里的鍋巴不是什么好東西,應該不會被拿走,他悄悄返回軍營,拿回鍋巴和大家一起救急,這十幾個人靠鍋巴活到了援兵來。
讀完這個故事,使我深深地懂得了節儉這種傳統美德的重要性,一些你有平時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在關鍵時候能發揮很大作用甚至是救命。其次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更要懂得節儉的重要性,我們知道現在地球資源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不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不節約,鋪張浪費的話,總有一天我們人類要自食其果的,所以我們要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從小事做起,你我一起行動吧!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三
有趣的作文課開始了,王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則《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這里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呢!東漢時期,有一個小孩名叫孔融。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了一大筐梨,父親讓孔融去挑一個梨來吃。孔融左瞧瞧,右看看,選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孔融,你為什么不挑一個最大的呢?”孔融認真地回答:“我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吃。”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敬老愛幼、懂得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記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有了矛盾,我們兩個誰也不讓誰,結果大吵了一場,見了面也不理不睬的。現在想想好慚愧啊!如果當時我讓她一下,矛盾早就化解了。今后,我要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心、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爭做當代的小孔融。
《三字經》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三字經》又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四
放寒假沒幾天媽媽就給我買了一本教我灑掃、應對、進退,幫我學習、尊長、敬幼的書——《三字經》。《三字經》文如其名,以三字為一句,四句一組,就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唱兒歌,瑯瑯上口十分的有趣。但是,《三字經》易學不易懂。從大年初二開始我就拿著這本書和《百家講壇》的教授一起讀《三字經》。
我最喜歡的是《三字經》的頭兩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為什麼喜歡這兩句呢?是因為這兩句能幫助我學習做人,學習做“真人”。意思是說,人初立世之時,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來,因生活和學習環境變換,不同于當初之時了,差異變的越來越大,就象當今社會上的人,有好有壞。這兩句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書中不僅有這樣的解釋還有另外一種意思,就是講人在剛出生時本性是不善良的。為什麼能這樣說呢?因為每個人在嬰幼年時都很不懂事,不是很聽話。既不知道父母親為家累還是不累,為自己是生氣還是難過。所以說,人出生時是不善良的。
這兩種解釋我比較認同第一種。因為,每個人在幼年或少年時不能只看聽不聽話,應在受過教育后再判斷是好是壞。應該往好的方面看,往好的方面去培養。這樣,才能做社會有用的人。
我讀了以后深受啟發,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認真做事,誠實做人。長大后報答父母雙親,報效國家。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五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于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學習《三字經》對于我們來說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采用敘事和論理并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六
我知道一個人從小要學習做人道理,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恭敬兄長、友愛弟妹,因為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德行,其次就是學習看到的和聽到的知識,學習數學語文等各種文化知識,這樣才能奠定好做人和求學的基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生就像一塊玉,只有打磨后才會成為器具,如果沒了打磨就永遠是一塊玉石。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文化。現在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有不斷地學習,和努力地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就像一個老師,教導著我們,為我們鋪設人生的道路,讓我們成為有用的人。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七
年們已經忘記了本國的一些節日和文化,反而去追逐那些“非主流文化”啊!不禁教我寒心在非主流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十分怪異,講話怪異,造型怪異,著裝更怪異,一切都怪異到了極點,真不知道現在的青年男女到底在想什么啊!看看我,多么單純、樸素、老實,真的可以為《弟子規》做形象代言了!
一人隨便往地上吐了一口痰,一口痰事小,傳染疾病事大,更影響市容!難道真的就以為吐一口痰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么?錯了!很多人不只是往地上吐一口痰,而且用臟話罵人,隨地小便,這樣的事屢見不鮮,屢禁不止,難道我們的世界就應被那些沒道德,沒修養的人糟蹋?唉!或許只是由于地點不同罷了!他們并沒有把外界當做自己的家,他們再沒有修養也不可能在自己家里吐痰、大聲罵人和便溺的!他們并沒有想過該怎么融入這個社會,一個人的修養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
仁義、禮智是儒家所宣揚的傳統,唉!只可惜現在社會中的仁義、禮智已經在青年男女中淡化了,自私愚昧卻淡淡表現在了青年男女的身上,撿到別人財物會主動歸還失主的畢竟是少數,這少數人還有些良知,而那些沒有良知的,早將財物揮霍一空。同學中有人受欺負了,同學們頂多會關心安慰一下,又有誰去想過為那個受欺負的學生討回公道呢?我總會趕緊向老師報告或者去找那個欺負學生的學生,去找他理論,要相信人間有正義,公平尚存啊!要有愛心,要仁愛啊,同學們!
做人要誠實,有信譽,別人才會信得起你,我們有許多人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古人就遵循著誠信這一優良傳統,到了我們這代反而讓這寶貴的文化遺產淡化了!平日里我們總是不能按時參加約會,這讓舉辦約會的人很尷尬,所以我們必須按時,古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我們不能否認,做人守信到永遠是一個人必備的品德啊!誰也不能將這一品德淡化,要知道一個人無信譽,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八
我讀過很多課外書,《三字經》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雖然它只有短短的幾百字,卻記載了許多歷史文化,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記憶猶新的《三字經》有許多,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它讓我明白了人生下來就要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等于一個平庸無知的人,我讀了之后懂得人一定要學習。比如,我剛剛學《三字經》時,只會讀,不知道它的含義,后來,我經過查資料才理解它的意思,并把它記住了。之后不管看到那一句《三字經》,我都明白它的意思了。
“融四歲,能讓利。弟于長,宜先知。”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孝親敬老,懂得尊重長輩,不自私自利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懂得的。我明白了兄弟姐妹、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謙讓、相互尊重。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如果所有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來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遠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該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
讀了《三字經》后,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積累了很多豐富的詞匯,了解國家的歷史,學會了怎樣為人處世。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九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于士兵來說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么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后,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后,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運用事理并舉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蘊含了我們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白,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可以說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經典詩文感人肺腑,中華美德動人心玄,《三字經》就是教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怎樣對待人與事,如何找到人生的坐標,如何培養道德情操的。
“頭懸梁,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三字經》中兩則多么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呀。當我讀到這兩句時不禁感慨萬千,在現在的社會,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家庭條件優越,不愁吃穿,整天就沉迷網絡游戲、電視,很多的孩子都成了熒屏兒童。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典故中古人那奮發學習的決心。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任重而道遠,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經典詩文中的故事來教育學生,還應該在經典詩文典故的基礎上予以拓展,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去教育學生,去塑造他們的靈魂,為孩子的終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礎。
三字經里一個個榜樣十分明確地告戒我們:向他們學習,就能有所作為。我們要教育學生把榜樣作為模仿的對象,以榜樣的行為規范自己的舉手投足。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十
暑假中,有一天我在《三字經》上讀了“膻焦香,乃腥朽,此五臭,鼻所嗅。”這句話的意思是膻,焦,香,腥,腐這五種氣味,我們都可以通過我們的鼻子聞到。
這句話,我很喜歡它,原因是這句話有一個典故。讀完我有很大的感慨和想法,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話說晉朝的時候,有個小官叫陳遺。陳遺的的母親很節儉,從不肯把吃剩的飯菜倒掉,連鍋巴也要好好收藏起來,陳遺受媽媽的影響,從小就很節省。有一次,他看見廚房里有一大桶鍋巴,便把他們都曬干了,收藏好。有一年發戰爭了,陳遺帶軍去迎戰,把鍋巴留在軍營里,他們的隊伍被沖散了,他和十幾個人餓了一天。陳遺想起了在軍營里的鍋巴不是什么好東西,應該不會被拿走,他悄悄返回軍營,拿回鍋巴和大家一起救急,這十幾個人靠鍋巴活到了援兵來。
讀完這個故事,使我深深地懂得了節儉這種傳統美德的重要性,一些你有平時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在關鍵時候能發揮很大作用甚至是救命。其次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更要懂得節儉的重要性,我們知道現在地球資源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不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不節約,鋪張浪費的話,總有一天我們人類要自食其果的,所以我們要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從小事做起,你我一起行動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十一
《三字經》是我兒時讀熟了的,不用想,張口就能背出一長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那時候,也只是背,并不知道是啥意思。
前幾日因寫一小篇東西,又把《三字經》翻出來,認真地重讀了一遍,內心竟然是一種震撼!
短短的《三字經》,內容包羅萬象。全書614句,涵蓋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言簡意賅,氣度恢宏,放射著傳統文化耀眼的光芒!
這僅僅是一首兒歌般的啟蒙讀物啊,怎不令人感慨萬千。數千年里,中國人使用同樣的文字,學習同樣的典籍,堂堂中華,曾經是西方人心目中的禮儀之邦。可今天的“禮儀之邦”……無怪乎德國的漢學家費彬說中國的當代文化都是垃圾。
多少年來,我們都做了一些什么?我們丟棄了什么?我們今天翻讀文言文,已經是望而生畏,如同學習一門陌生外語,祖傳的血脈已經在斷流,我們已經失去了根!雖然我們仍舊還站立在祖先曾經站立過的土地上,但這已經是一片被人心沙化異化、腐蝕污染了的土地!我們的身體長大了,思想卻沒有長大。我們需要回歸自己先天最純正的文化,去接受一種偉大心靈的呼喚。(文章有刪節)。
運用指南人類的智慧,要靠文化的傳承;人類的偉大,因為有偉大的文化。作者由對《三字經》的震撼聯想到當今“文化沙化”的可怕后果,令人掩卷深思。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十二
《三字經》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三字經》三個字為一句話,一段共有四句。《三字經》主要是寫人的善、惡、學、孝、禮、儀,它是一本很有教育好處的書,它教育我們要愛國愛校,親師愛友,勤于讀書……它教會我們太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最經典的臺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明白。意思是:人生下來,天性都是好的,只是之后由于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構成的生活習慣不同,才使人們的性格不同。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個性是讀到:“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時。”我真的很感動,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搖扇子,冬天給父親暖被子。孔融四歲時就懂得把大個兒的梨讓給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此刻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自以為是。所以我們更要好好學習黃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書中的:“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讓我明白了小時候不好好學習是不就應的,那樣老的時候就不會有所作為。俗話說的好:“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使我明白了玉不經過雕刻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明白做人的道理。
讀了《三字經》里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讓我感悟到了其中的含義和道理,也堅定了自己的學習態度。我要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的讀書心得體會(優秀13篇)篇十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耳畔繚繞,《三字經》至今仍被人們流傳誦讀。出于好奇,我拾起這本書看了看,想不到,還真得益不小呢!
《三字經》講述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如“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告訴我黃香九歲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驅趕蚊子,冬天為父親焐暖被褥,這樣的孝行應該發揚光大。是的,我們要發揚這種孝行,要光大這種孝心,讓其生生不息,永不磨滅。這個如此孝順的黃香,不正是我學習的好榜樣嗎?又如“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讓我知道孔融四歲時就能把大梨讓給兄長。做弟妹的應該尊重哥哥姐姐,這是從小就應當明白的道理。瞧,如此小小年紀就這般懂事明理,我自愧不如,該好好反省檢點自己呀!再如“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使我明白唐朝的劉晏剛七歲就能吟詩作文受到皇帝的.贊賞,被稱為神童,并授予正字的官職。他年紀雖小,卻身居高位,你們這些讀書的孩子,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有所成就的人,也都是像上面所列舉的古人一樣勤奮好學的呀。與其對照,這些年,我的學業好嗎?不見得。所以,我要向劉晏學習,要勤奮好學,將來能夠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