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讀后感的寫作,我們可以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和分析,拓展我們的文學視野和審美能力。以下是一些近期熱門書籍的讀后感,歡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一
《孔融讓梨》讀后感今天晚上,我讀了《孔融讓梨》這本書。
這個故事說一位叫孔融的小朋友,家里有五個哥哥,有一個小弟弟,有一天,他們摘了一筐梨子,然后大家商量怎么分,父親讓孔融來分,孔融挑了一個最大最大的梨子給了小弟弟,挑了一個最小最小的梨子給自己,其余的給五個哥哥分了。
我明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光想著自己,不想到別人,這樣就會變成一個自私的人,所以我們要懂得謙讓!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二
孔融讓梨的故事內容:孔融很小的時候,不僅表現出了聰明的天分,而且很懂得謙讓。有一次,他父親的朋友給他們帶來了一盤梨。父親就叫孔融把這些梨分了。孔融把梨子一個一個地分好,到最后只留給自己一個最小的。父親覺得很驚訝,就為他為什么不給自己留下大的,而是給自己小的。孔融很有禮貌地回答說,他自己的年紀小,應該吃小的。父親聽了十分高興。于是又問:“弟弟比你小,為什么得到大的?”孔融回答說他弟弟比他小,所以應該要愛護小的,給他吃大的梨。這個讓梨的故事很快就傳遍了周邊的地方,很快就成了一個教育兒女的好例子。
讀后感:謙讓是中國人的美好品德。大家互相謙讓才不會發生爭執,這個世界才是和諧美好的。如果為了一些事情,而爭執不下,那么世界就會變得混亂。謙讓的反義詞之一是自私。一個自私的人不僅不懂得去謙讓,而且還會對一些事情耿耿于懷。人世間的戰爭就是從這里變來的。因為自私,很多人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的利益。有些人,就是因為一些小小的利益,而什么都不顧。自私的人,不會顧上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的感情。為了利益他們寧愿不要感情。這個世界因為他們就出現了不和諧的現象。如果大家都不自私,懂得處處讓人,那么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的。小小的孔融尚且知道這些道理,我們活在信息發達、物質豐富的今天就更應該懂得要謙讓了。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三
我最喜歡的就是《中華美德故事》這本書。《孔融讓梨》這篇故事讓我深深得忘不了。
有一天,孔融的爸爸叫孩子們一起來吃梨,別的孩子都跑到梨旁邊,就是最小的孔融坐在椅子上沒動。爸爸讓最小的孔融先拿梨,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爸爸問你為什么拿一個最小的?孔融說:“要謙讓。”所有在爭梨的兄弟們都臉紅了,他們都覺得很慚愧。
從這個故事中我知道了,要互相謙讓,你讓著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才能走出正確的人生道路,使我們成長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四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孔融讓梨》,這本書說的是在東漢年間一群孩子吃梨的故事。
孔融說:“哥哥年齡大,應該吃大的,我年齡小,當然吃小的”。
通過這個故事,很讓我感動,讓我懂得弟弟要尊重兄長,兄長要愛護弟弟,互相都要恭敬謙讓的道理。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五
今天,我就讀了一個關于禮儀的小故事,它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主要講了:
孔融小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他總是拿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就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答道:“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每次都讓哥哥哥哥先拿,最后他才拿,而且每次都拿最小的梨,把大的讓給哥哥。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千載,是希望會有更多的人,像孔融一樣,學會禮讓。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要把禮讓記在心哦!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六
今天,我看了一篇歷史故事,名叫《孔融讓梨》。這篇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小小年紀的孔融性情活潑大方,心地善良,大家都喜歡他。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發生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就讓我給大家講一講吧!
在孔融4歲的一年,有一天,孔融父親有一個學生來看老師和師母,并且帶來了一大筐梨。客人讓小孔融分梨,于是孔融站到梨筐面前,想了想,然后挑選了一個最大的給客人,接著他又拿了兩個大的給了爸爸媽媽,剩下幾個大的都給了自己家中的哥哥們,最后,他拿出一筐梨中剩下最小的那個留給了自己?”孔融回答道:“因為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呀!”大家聽了直夸獎他。
看完了這篇故事我懂得了:做人要懂禮貌,先客人后長者,最后才是自己,做一個人人都夸獎的好孩子。在這個暑假中,我也學會了對來我家做客的哥哥姐姐們要謙讓。因為我想起了孔融讓梨,懂得應該尊敬自己的長輩和親友。連小小的孔融都懂得這個道理那快讀三年級的我就更應該這樣了。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七
讀后感《孔融讓梨》讀后感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孔融讓梨》。里面說:一天,孔融的父親買了一些梨回家。父親給孔融挑了一個最大的梨給他,孔融卻搖搖頭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的就留哥哥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讀了這個故事,我非常吃驚。
我們現在大多數的孩子,在有東西吃的時候,總是為自己挑選好的、大的,很少愿意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甚至有些孩子為了爭搶,打起架來。而孔融那么小,就懂得謙虛禮讓,為他人著想,真讓我自嘆不如。
這個故事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好例子。從這個故事中,我知道了謙虛禮讓,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也是現在的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之一。
以后,我一定要做一個謙虛禮讓的好孩子,為他人著想,與他人分享快樂。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八
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孔融讓梨》,文中講了孔融把一只大梨給了他的,卻把最小的一只梨留給了自己。這篇文章一直銘刻在我的記憶里,它讓我明白:謙讓是一種美德。
謙讓之美在于人能更好地溶于自然。我們對要有謙讓精神,不能亂砍樹,亂采花,破壞生態平衡。如果亂砍樹,森林會逐漸減少,土地會逐漸沙漠化。目前,在北京一帶,由于樹木逐漸減少,沙塵暴的天氣已經越來越多了,這是人對沒有謙讓精神的結果。我們對也要有謙讓精神。現在,大街上的流浪貓、狗變多了,墻角、路邊很容易能見到它們可憐的身影。我們在菜市場上能聽到青蛙悲哀的叫,鵝發出的痛苦的長鳴。我們在超市里,隨處能看到用皮毛做成的衣服、鞋子……這些都是人對動物不謙讓的現象。假如我們能保護植物,關愛動物,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那么我們也一定會收到很好的回報:在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中幸福地生活!
謙讓之美在于人與人之間能相處得更加愉快。我們要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幫助別人。乘公共汽車時,如果你看到老人、抱小孩的阿姨,或者是孕婦時,一定要記得繪他們讓座,這是謙讓的表現。我們要學會寬容。在我們身邊,經常有一些打架之類的事情發生,那是不寬容的表現。如果每個人都退后一小步,多為他們著想一下,就不會發生打架之類的事情了。
謙讓是我們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美德。幾千年前的孔融能把謙讓做得這么好,作為現代的我們來說,更應該把這種美德很好的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九
這個寒假,陪著爸爸媽媽、外公外婆,我過的簡單而充實。沒有了上學期間的忙碌,閑下來,爸爸給我買了幾本名人故事圖書,每天看一篇文章,不認識的漢子就讀拼音,再有媽媽給我講解含義,雖不能完全領會其精髓,倒也能讀懂大概。
其中一篇文章《孔融讓梨》給我的印象最深刻,這個故事簡單易懂,而且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已經給我們講過了,當時只是當一個故事聽,現在,我上了一年級,可以認識字了,自己在書本中讀出來,在心中回想一遍,明白了更多的道理。
孔融那么小的年紀就知道主動讓大的梨子給長輩吃,同樣,我們在家里要孝敬長輩,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友愛同學,做一個合格的少先隊員。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
最近我看了一本(三字經的故事),其中孔融讓梨讓我深深感動。
“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鄰居送來一筐梨,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把大梨讓給了比他大和比他小的人。這個故事突出了孔融是一個尊老愛幼、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只有他這樣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我也要向孔融的一樣,懂得尊老愛幼、不計個人得失,學習他友善待人的精神。讓自己能天天向上,變得更加優秀。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一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看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沒讀懂意思。這天,我最后把這個故事深一層的意思讀懂了。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在他四歲時,就已經很有教養了。一天,鄰居給孔融家送來了一盤梨,孔融的兄弟姐妹們一哄而上,爭搶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卻站在一旁,沒有去搶。那里寫出了孔融很懂事,會謙讓兄弟姐妹,讓他們先挑選,自我才拿剩下來的吃。
父親見到亂哄哄的場面,十分生氣,讓站在一旁的孔融給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把兩個大的分給了父親,母親,然后把好的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和弟弟,而把最小的一個留給自我。父親問孔融為什么把最小的留給自我,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就應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也就應讓著他,所以我就挑了個最小的。”父親很滿意,還夸獎孔融謙恭禮讓呢。那里,又一次突出孔融很懂事。
孔融長大后,做了北海太守。他為人寬厚仁慈,廣交朋友,善待有學問的人,成為受人尊敬的人。孔融讓梨這件事上,不但使他的兄弟姐妹受到教育,還為世人做出了榜樣。從孔融的成長,我也懂得了小時候不但要學習文化,還要養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長大才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材。
這一遍看完后,我懂得了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學會謙讓,我們之間就不會產生矛盾,矛盾不存在,我們的社會就會和諧;社會和諧,我們的社會就是禮貌社會;社會禮貌了,經濟就會騰飛,我們的生活也就會更加完美。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二
青春,有無比的歡笑和甜蜜的淚水;青春,又有許多傷痛苦楚的生死離別。但,總歸青春是一張五彩的云,曾絢麗過,最后也只能流失在人生廣闊的天空。
讓青春繼續是一篇很讓人心疼的小說,90年代中,男主人公百腦從四川**考入**一所部屬院校。第一季就是講述大學四年的校園生活。這季的整個故事非常真實,幾乎是原畫重現了90年代中國大學校園的所有一切,在那個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年代,讓整個社會為之羨慕的大學校園應該有的一切:戀愛、串校、老鄉聚會、篝火晚會、草地臥談、飯票、生活費、畢業分配等等,畢業季所有的兄弟姐妹火車站抱頭痛哭的一幕幕。
故事里愛情和友情交替呈現,純真初戀、仗義兄弟、飄雪冬天、校園民謠、青春無悔的真實場景紛紛躍然紙上,跳進最年輕的、最純潔的心里。這一季是所有中國校園小說里面的精品中的精品,濃縮了一個時代的精華!初戀故事,百腦和程璐的相識是萬千電視劇中常見的一幕,由最初的“仇人”到最后難舍難分的情侶,一路走過來,如大海潮涌般的澎湃,如云層中雷電的翻滾。兩個年輕人,在偌大的校園中相戀,只為對方的溫爾一笑、只為對方一個濃情蜜意的眼神,再多的苦難也一起背著,再多的歡樂也一起享受,或許,這就是愛情。
青春,總是那么張揚。看透的是一張熟悉的臉,看不透的是一顆年輕的心。張揚的個性、夸張的表情、做作的姿態,猶如光散漫整個庭院,如同微風劃過紅潤的臉龐。
青春,是歡快的。如小鳥般的揮灑自如;如溪水般的清澈流淌;如山谷間的回聲蕩漾……那一張張笑臉,那一次次的回眸,那一次次的吶喊,那一次次的執著;青春,是愛的海洋;青春,是冉冉升起的驕。
距少次走在午夜的街道,城市的霓虹燈下,一對對可愛的、燦爛的笑臉隨五顏六色的燈光一樣綻放,盡管下點小雨也是美的,傘下那一對青春的、有活力的戀人肩并著肩,邁著相同的步伐踐踏著雨水嘻戲,任由雨水劃過雨傘、劃過臉龐,幸福的模樣,早就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走過多少滄桑的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三
《荷花淀》是孫犁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描述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白洋淀地區的一個令人喜悅的故事。作品充分體現了孫犁鮮明的三大創作特色:描述的是冀中一帶尤其是白洋淀地區人民的生活和斗爭;善于用精練的筆墨,寫出人物的豐富的內心世界;小說帶有濃郁的抒情味道,用散文詩的語言來寫小說。作品選取白洋淀一隅,在抗日戰火硝煙彌漫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純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開的荷花一樣,美麗燦爛。
《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說,由此發端,構成了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創作流派。它的不事雕琢和語言的簡潔清麗,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課文,由此發端,給學生以清新的生活氣息、濃郁的語感和美感,讓語文課屬于學生,使他們有機會發表、有時刻思考、有空間參與,在新課程標準下更注重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潛質、辨析潛質、表現潛質。因此,我把本文確定為“文學鑒賞課”,采用“引疑---議疑---釋疑”的基本方式進行師生雙向交流。但因教學時刻限制,僅就“夫妻話別”前的景物描述和“夫妻話別”、“商量探夫”兩段對話描述進行鑒賞討論,到達讓學生掌握學習小說一般方法(即根據小說的特點,從環境描述、故事情節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進而明白小說的主題)的目的。
了解作家孫犁及“荷花淀”派的藝術風格;明白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述和傳神的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掌握學習小說一般方法。
這就是我對《荷花淀》這篇課文的看法。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四
暑假里的一天,我再一次翻開了儲晉老師寫的《從此不怕寫作文》。
突然,一個題目吸引了我的眼球:《讓梨》。
我心想:咦?是不是有人把《孔融讓梨》改編了寫的?于是我帶著問題讀了下去,這篇讓梨的故事大概寫了:從前,有個兄弟倆都愛吃梨。一天,母親在吃完飯后那出一個大梨一個小梨,對哥哥說:“你吃大梨還是小梨?”個個使勁咽了一個口水說:“我當……當然……想吃……大……的了。”“啪!”哥哥挨了母親一巴掌。母親又問弟弟:“你想大的還是吃小的呢?”弟弟看了看黃澄澄的大梨,又看到了哥哥的下場,立即拿了那個小的說:“我還是吃小的吧。”哥哥拿到了大的很開心,“啪”母親說:“愛貪便宜的人往往貪不到便宜。”又過了幾天,母親又帶回一個大梨和一個小梨,但又發生了與前幾天相似的事。我心想:哦,原來不是《孔融讓梨》的改編呀!
讀完文章,我又去看了問題。問題問:后,兄弟倆都有了工作,你知道哪個人的工作好?我心想:一定是弟弟的工作好!弟弟,很自覺;不像哥哥,貪便宜。可我一看答案吃了一驚,答案上清清楚楚的寫著,20年后,弟弟是詐騙犯,而哥哥卻是法官!當哥哥問弟弟,你什么時候學會騙人的,弟弟說:“從那次讓梨起……”我問了媽媽,媽媽對我說:“兄弟兩的媽媽教育的不對,不應該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要讓孩子理解孔融讓梨的意思!”
原來,做事不可以騙人,愛吃的就是愛吃,不愛吃的就是不愛吃!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五
我想,每個人應該都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吧!那時候,家中孔融最小,有一次分梨,長輩們都先想到了小孔融,把最大的梨給他吃可孔融卻說:“我最小,應該吃最小的梨。這大梨,應該給爺爺奶奶吃:”家人們都對孔融贊口不絕:小小年紀,就知道禮讓,不容易哦!
如今的社會,禮讓已經很普通了。生活都富裕了,自然會把好的東西讓給別人。在我的記憶中,也有這么一回,不是讓吃的而是一件發生在公共汽車上的事。事情很小,但足夠表達了她禮讓的好精神。
她的一舉一動,我都歷歷在目。事情太小,人人都應該做到,可那時只有她一個站了起來,我也猶豫著讓還是不讓。乘車是反映人們品德的一個小小的窗口,從這窗口中可以看到你的品質是好是壞。其實,禮讓并不難,只要你用心去做,別人就能看見你的好品質,被幫助的人就能看見你的好精神!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六
”孝順為美“,”美“即為那個人人口中的美德。其實美德就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經過一點一滴如水珠般大小的好事匯聚,才能真正鑄就那美好的品德。
想必,”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早已是古今聞名的。
一天,孔融的媽媽買回了一袋梨,洗給大家吃。她把洗好的梨放在了桌子上,讓家里年紀最小的孔融先挑。孔融看了看盤里的梨。先選了一個又大又黃的梨給了爸爸,又挑了一個十分香甜的'梨給了媽媽,接著,他又拿起了其他的大梨給了哥哥們,最后才拿起最小的梨吃了起來。孔融的爸爸看見了,不禁好奇的問:”你為什么只拿了最小的梨給了自己?你是第一個拿的,完全可以拿最大最香的梨給自己吃。“孔融說:”只有把最好的給長輩,尊敬師長可是做人的道理。“孔融的爸爸聽后又驚又喜。
俗話說”百德孝為先“,只有先做到孝順師長,尊敬長輩,才可以做好其他的事。孔融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正是因為他從小就孝順,心中生善,才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贊同。
孝也是一種美,把美傳給家人,傳給長輩,何樂而不為呢?
美德就像是一對長滿羽毛的大翅膀,只要一根根的積攢,終會成為一個讓人人欽羨的美德”天使“。
小學孔融讓梨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七
每個人都有一個過去,也因此遺留下了一些不為人知或不可為人知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常常令我們感到不自在,使得我們不得不隱藏了自己。不愿看清自己,成了我們的一種習慣。為了可以適應現實生活,暫時遠離痛苦,我們變得愛自欺欺人——掩飾過去,逃避未來,只是得過且過,因為要看清自己總令人心生畏懼,這是一件既麻煩又困難的事情。
為了自在,首先要不“自在”。
拿到《讓心自由》這本書,“自由”二字并未立刻植入我的心里,只是看了一個開頭便放下了。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的心對自由有一份深埋已久的渴望,然而似乎又沖動不起來。那為何‘既是渴望又似乎無動于衷’呢?在那一刻,我并未深思與探究,而且像是有一種本能的意識,竟然不自覺地把這事給放下了、不提了、忘記了、過去了。
當一些事情是你無法回避,會感到不自在,而且必須直面時,在你克服了每一個不自在后,你會驚喜的發現:原來克服了不自在是這么自在的一件事啊!比如,要做一件事,想到了,是用筆記本記下來呢,還是只是記在腦子里呢。顯然,記在腦子里來得容易,而用筆記下來,可就麻煩了,既要拿筆紙,還得寫。通常,這時我們會習慣了先記在腦子里,或者回頭再記回本子上,不就是這點事嘛,不會忘記的。這是一種假設,可能會記住,也可能不會忘記,而事實上很多情況下會忘得一干二凈。如果不作假設你可以絕對記住,然后全心全力地克服各種麻煩,用本子記下來,放在你可以隨時看到的地方,確保你可以及時準確地完成這件事,那么你一定可以從不自在中獲得自在。
最近,發生了幾件事情,剛好把我的心拉回《讓心自由》這本書中來。我說說其中兩件事,恰巧是去培田的一前一后。
在去培田的前幾周,為了恢復體力,備戰明年初的馬拉松,我開始了跑步。不料,在去培田的前幾天,“舊患”復發:右膝蓋因為負擔過重,開始酸疼,在之前的訓練中因此而中斷過一次。之后幾天,一直不見好,開始有些擔心,真怕影響了培田之行,更影響參加明年的馬拉松,直到去了培田后心依然懸著。或許是因為在培田事情較多,這事在沒有更多關注的情況下,堅持了幾天。有趣的是,經過八九天的高強度行走,尤其是最后兩天的連續爬山,結果卻是右膝蓋已經很多天不再酸疼,這令我恢復了自信。如果是在之前的那一次,或許我就會放棄繼續練了,因為那時我真覺得我的腿以后不能再跑長跑了——我給自己作了個假設,在沒有任何驗證的情況下接受了一個假設的事實,也許只是怕酸疼而已,或者少了個堅持下去的理由,其實我的腿還是棒棒的!退一步講,就算不敢再練下去,好歹也要去醫院檢查一下嘛!死也要死個明白,這才是行動力。
培田回來后,又有一件事使我不自在了幾天,中途還差點想放棄呢!不過,“行動、盡力、投入”之后我卻感到無比的自在。一張收據引發的糾結。培田的一天,我支付了一筆錢,然后開了一張收據,回來后要報銷卻難住了我。收據上有兩個付款記錄:買辣椒的費用和買醋的費用,而我記不清哪一個是我付的,原因是我覺得我可以記得住,沒有另外作記錄;再加上買辣椒費用的記錄寫在第一行,根據我的經驗,先付先寫了,所以我覺得我付的就是辣椒的費用,而第二行只是順帶寫上去的。經過核實買辣椒的費用已經付了,而我卻不清楚到底我付的是哪一個,只好再去核實了。折騰了好幾天終于在打完了第四個電話后弄清楚了,醋的費用才是我付的。盡管這幾天感到不自在,又要打好幾個電話,會很麻煩,還擔心弄不清楚,但是事情總算清楚了,心里倒自在了些。
作假設,只是讓你一時的自在,一旦事情包不住,將會有更多的不自在涌向你。不作假設,便需要去澄清或驗證,事實上這是在看清你自己,所以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甚至會讓人感到艱難。因此,只有盡心盡力地投入到澄清的行動才可以讓假設真正地遠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