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和學習優秀作文,可以提高自己寫作的水平和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作文范文,希望大家學習他人寫作的優秀之處。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一
活動目標:
1.在觀察、表達圖片內容的過程中,理解、學習詩歌。
2.感受詩歌的情境,嘗試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誦詩歌。
活動準備:
實物投影圖片供老師操作,圖片內容有月亮(各種表情、可移動)、云朵、電視機、小朋友(可移動)、小床等。
活動過程:
1.傾聽教師朗誦詩歌,引起興趣。
(1)欣賞教師操作教具、朗誦詩歌,感受詩歌內容。
(2)根據幼兒的問題進行討論。
2.在圖片的提示下,學念詩歌。
(1)再次欣賞教師朗誦并輕聲跟念。
(2)嘗試在圖片的提示下朗誦詩歌。
3.分角色朗誦詩歌。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二
活動目標:
2、在共同品嘗分享月餅的氣氛中,體驗節日的快樂。
3、有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月餅、各種水果。
2、學習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準備關于月亮的故事。
3、民間故事《嫦娥奔月》,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活動過程:
1、出示月餅,引出話題。
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時候吃月餅嗎?你知道中秋節是那一天嗎?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使幼兒知道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教師小結:
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最圓最亮,人們看到月圓就會聯想到家人的團聚,所以把中秋節叫團圓節。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所以中秋節又叫豐收節。
2、觀察月餅,通過分享月餅,使幼兒進一步體驗節日的快樂。
(1)幼兒結伴講有關月亮的餓故事,或念月亮、中秋的詩。
(2)鼓勵幼兒主動與同伴分享自己帶來的中秋食物。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三
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四
碧空如洗,窗外驕陽似火,人們忙碌的身影在陽光下蕩晃,個個面帶紅暈,嘴帶笑容。街上人潮涌動,或買桂花酒,或買月餅。印有各種花色的月餅,在櫥窗中展示著,光是看看就能令人咽上三口以上的唾沫,何況是,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月餅入口香甜,美味可口,淺嘗一口,粉碎的.感覺卷入舌尖,妙不可言。
再擺上月餅,一家人圍坐石桌,談笑風生,或飲酒作樂,或佳話共談。離鄉背景的游子在今日歸家,不得好生噓寒問暖一番?只是不知幾家歡喜幾家愁,若游子未歸,只得望月懷遠,仿佛那千絲萬縷的月光,便是牽連你我感情的橋梁。
傳說后羿與嫦娥是一對戀人,后羿因射日有功,獲王母娘娘贈送仙丹一枚,吃后便可升仙,長生不老。后羿并沒有吃,而是交給了嫦娥保管。一日,一賊想偷竊仙丹,嫦娥無奈吞下仙丹,飛升成仙,自此與后羿天人永隔。
夜,靜得深邃,月,灑下點點光輝,月光透過層層清云,透過心田,略帶暖意。那是嫦娥對后羿的思念,亦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五
活動名稱。
月兒圓,中秋樂。
活動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意義,感受節日的氣氛。
2、體驗和同伴、家長一起表演、品嘗月餅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請每位幼兒帶一些月餅及其他食物。
2、發邀請書,邀請家長參加活動。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活動。
師:今天,小朋友都帶來了月餅和很多好吃的食品,還請來了自己的爸爸、媽媽,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為什么在中秋節要吃月餅呢?引導幼兒自由談一談。
2、節目表演。
師:今天,我們的爸爸、媽媽都來到了幼兒園,和我們一起過中秋節,你們高興嗎?讓我們為他們表演一些節目吧!
3、品嘗月餅。
大家一起品嘗月餅。鼓勵幼兒相互介紹月餅的形狀、味道等,并鼓勵他們相互贈送月餅。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六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陜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游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于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xx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于午時采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七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秋節風俗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秋節到了!中午,卻不見了媽媽。
原來——媽媽坐在桌子前面發呆呢,桌子上擺滿了各種美食,我站在身后猛拍了她一下:“嗨!想什么呢!”媽媽一下回過神來:“姥姥一家現在不知吃飯了嗎?”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由于姥姥家遠在德州,媽媽不經常回去,可能想家了吧!問了緩解氣氛,我提議:“不如親手制作點月餅給姥姥郵過去吧!”
這個提議立即得到媽媽的'雙手贊同,我們說做就做。
我負責蒸面,媽媽負責和面,當然媽媽是主廚,我打下手。
面蒸好后,按鄰居美食大媽教的放上油、糖、面等,按一定的比例和餡,然后放上熟花生米、葡萄干、果脯、核桃仁、花生仁等自己喜歡的食材,搭配起來味道更好。
餡和好后,媽媽的面也發好了。我見她做了油酥,她把面搟成餅狀,放上油酥,像疊被子似的疊好,搟薄,用刀切成小塊做皮,然后把剛剛和好的面先包上,成了小包子狀,接著按扁就成了月餅狀。我學著她的樣子,也做了幾個不同口味的。我們把做好的月餅放進烤箱里,定時20分鐘。之后便翹首以盼著。
好不容易,第一鍋終于出來了,我興奮極了。望著金黃的月餅冒著熱氣,我伸手就想拿,但媽媽說,要等晚上月亮出來時與家人一起吃,我知道這是理所應當的,于是只能眼巴巴地盯著,忍著饞。
驀然回首,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已高高地掛在天上,使勁仰頭看向天空,月亮周圍幾片薄薄的云,宛如給它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繁星點綴,看上去像仙子一樣的高貴、優雅,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我心情一下好了起來,叫出家人一起賞月,妹妹興奮得不得了,又蹦又跳,像一只歡快的小兔子。最后一鍋月餅出來了,一家人一同坐在桌旁品嘗著滿桌的美食,特別是親手制作的月餅,真暢快啊!我想月宮里的玉兔也在品味著者美味吧!
我由衷地贊嘆,好個別樣的中秋節!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八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
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后,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于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于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九
桂花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集綠化、美化、香化于一體的觀賞與實用兼備的優良園林樹種,桂花清可絕塵,濃能遠溢,堪稱一絕。
繡球花。
繡球花,其形百花成朵、團扶如球;其花花大色艷,花色有藍色、白色、紫紅、粉紅、桃紅等色。另外,繡球花又名八仙花、紫陽花、七變化、洋繡球、粉團花。
百合。
在中國百合具有百年好合美好家庭、偉大的愛之含意,有深深祝福的意義。
芙蓉花。
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linn.)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蓮、地芙蓉、華木,原產中國。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十
第一:唐高祖與“祝捷餅”
月餅傳說較流行的觀點是在唐朝。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李靖為北征總指揮,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群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群臣,君臣一道品嘗,賞月。據說,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并由宮中傳到民間。
第二: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在早期,人們并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統稱為“胡人”,他們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
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說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并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為“金餅”。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吃月餅風俗也廣為流行。
第三:吃月餅與“殺韃子”
在元未,天災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治也更為嚴厲。為了奴化漢人,有的地方竟然規定,新娘的初夜權要獻給主政當地的蒙古人。當時男人娶媳婦是不敢張揚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韃子知道。為防止漢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戶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醞釀起義,相約“殺韃子”,推翻元政權。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通的,為了傳遞統一行動的信號,保證隱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信號的紙條包在月餅里,通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勢力。
第四:嫦娥奔月與“不老藥”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而改稱“嫦娥”。
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藥奔月:“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后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長生不死藥,貪心的嫦娥背著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藥:跟后羿學習射箭術的逢蒙聽說后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藥,于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十一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仡佬族。
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
中秋節風俗(實用12篇)篇十二
農歷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于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里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采風志》里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并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卜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并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
從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仆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現在講究廣式月餅,過去“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餅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能放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制作工藝上說,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供后的食品。
與其說玉斧是斧,倒不如稱之為一種語言,描述著艱難的砍砸者同上天對話。或者稱之為精靈,這是一個屏棄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靈。于是由了它,藝術方才出現。更于是人才徹底地脫落成為人。
中秋節真好,好在又一次讓我想到了這些已經好久不想的問題。當然節日本來就是人們精神的節日,與此時偶爾察覺月餅與烙餅的差異,也并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這個樣子么。給自己做吃的,為了填飽肚子沒一個認真。饅頭包子幾百上千年從不變化,但凡加上點精神追求,就能花樣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