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和學習優秀作文,可以提高自己寫作的水平和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一
春節,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來吧,讓我們廢話少說。接下來,我來說說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
你知道我們傳統的春節有什么嗎?呵呵,對,春節要準備:魚、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買鞭炮、對聯、祝福。現在,我來說說我這個過年的經歷。
早上(當然不是過年的早上),我媽帶我出去買鞭炮對聯祝福。街上已經擺滿了買年貨的攤位。我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提前買鞭炮吧!”母親欣然同意。
我們走進一家商店買鞭炮。我拿起幾箱鞭子。我對媽媽說:“媽媽,我要這些。”“沒問題。”媽媽爽快地說,她也買了一些掛鞭。
買完鞭炮,我媽帶我進了我賣福字買對聯的地方。我買了一些福字對聯,貼在家里的窗上,門上,墻上。
買完東西回家,在門和墻上堆了福字和對聯。
這是我每年第一次和媽媽逛街(以前都是在爺爺家玩,沒時間去)。怎么樣?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二
襪子底部酥脆,像一個橢圓形的蛋糕。咬一口。里面的味道又甜又脆,嘴里還會有面包屑。這是同里古鎮的特產。皮膚外面偶爾會有紅印,比皮膚略小。不要認為它有毒藥事實上,這個紅色印章不是毒藥,或者可食用。里面寬松柔軟。前幾口沒有味道,中間有一點甜味,可以分三層吃。不幸運咬了,還是會斷,會有碎片摔,浪費了!
綠色的餃子,俗話說是藍色的餃子。很滑,很軟,很軟,外面有點粘。到外面吃一口,哇,一點都不覺得涼,有點空心,不要故意放很多面粉。相反,你把座位留在中間,感覺有些液體會流下來。涼涼的綠餃子,吃完會讓你渾身出汗,不會繼續出汗,會涼一會兒,如果你是男生,那就沒有效果了!
糖是麻的感覺。
粽子糖有五顏六色,包括黃色、紫色、藍色和綠色。
八寶鴨,俗話說是鴨子,把內臟掏空,放八寶飯,在鍋里蒸。我最喜歡的食物是八寶飯,因為它又粘又香又好吃。
太湖三白。俗話說,有白絹魚,有白蝦,有銀魚。白絹魚,嫩滑,最適合蒸!
白蝦,白肉,嫩,白煮也是最合適的。銀河,應該是銀魚炒蛋,當然是最好的了!
春節年貨有豬蹄、香腸這些都是中式的年貨,很經典。
民俗,美在于特色。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三
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家去麗水“民間樂園”玩。
最好玩的就是“往前沖”。我們乘船上山,到達坡頂,然后從另一邊下山。當我從十米高的斜坡上沖下來時,我既緊張又害怕。那種感覺真的是驚心動魄。
最恐怖的是“森林探險”。我開車來到了一片黑暗的大森林。什么都看不見,只聽到各種叫聲,感覺有好多怪物朝我撲來。我嚇得魂不附體,但我無處可逃.終于,我逃出了這片可怕的森林。
最有趣的是我上了飛機,隨著機器的轉動,我上上下下,上上下下,就像一只活潑可愛的小鳥在藍天上飛翔。
最后還玩了“猴子爬桿”“碰碰車”“太空漫步”……今天真是開心又刺激的一天。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四
我的家鄉位于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由于這里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里停留過較長的時間,因此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里。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于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于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五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于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于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并勤政愛民。
十多年后,重耳終于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并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
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后,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尸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后,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后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后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六
藏族有一個很隆重的節日,叫沐浴節。你知道沐浴節是怎么來的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個很出名的醫生,叫宇托·云旦貢布。他的醫術十分高明,什么疑難雜癥都能治好。所以藏王赤松德請他去做御醫,專門給妃子們和自己治病。但是宇托進宮后,心中仍然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經常借外出采藥的功夫去給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了起來,許多牧民臥床不起,嚴重的還被奪去了生命。這時,宇托醫生奔跑在遼闊的草原上,為一家家患病的人們治病。他從雪山上和森林中采來各種藥材,煎藥給百姓們服下。許多瀕臨死亡的病人恢復了健康。人們都稱他為“藥王”。
不幸的事發生了,宇托醫生去世了。草原又發生了瘟疫,比上次更加嚴重。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說來也巧,一天,一個快要病死的婦女做了一個夢。夢見宇托醫生對她說:明晚,當東南天空出現一顆明亮的星星,你去吉馬亞河洗澡,病就會好的。果然,當這個婦女洗完澡,馬上就恢復健康了。
這件傳開后,家家戶戶都來到了吉馬亞河洗澡。凡是洗過澡的病人,每一個都變得紅光滿面,健健康康了。
人們說,這是宇托醫生化作了一顆星星,用星光把河水變成藥水。因為上天只給他7天的時間,所以這顆星星也只出現7天。
從此,藏族人民便把這個7天定為藏族的沐浴節,每年的這個時間,人們都去附近的河里洗澡。據說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其實,我覺得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而已。真正使人民的病好起來的,是宇托醫生那顆永遠牽掛著、愛著人們的心。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五十六朵鮮花一齊綻放,每朵鮮花都有著不同的民風民俗,最吸引我的還是傣族。
對于我這種業余“吃貨”,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嘗傣族的獨特小吃——竹筒飯。將新鮮的竹節砍下,將糯米放在竹節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時,用芭蕉葉或干凈的甘蔗葉將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將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輕輕敲擊,剝去竹筒的薄皮,便獲得一條圓柱形的米飯。傣族的竹筒飯美味菜譜,將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體,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
傣族是一個盛產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飯,就連他們住的房子都是竹樓。之所以用竹子,是因為竹子可以防酷熱和濕氣。
如果你是陽歷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來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為這是傣族在過新年——潑水節,所以稍不留神,就會成為“落湯雞”!到了潑水節,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著節日的盛裝,挑著清水,先來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潑水節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優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種姿態為基礎,在去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兒女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的舞者盡情的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跳邊唱,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癡如醉,不拘一格,連續跳上幾天似乎也不會累。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但他們的熱情、古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飾裝點著這片土地,裝點著傣族人民幸福美滿的生活。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七
苗族的歷史悠久,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作自己的祖先。傳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沖突,敗而退出黃河下游,占據長江中、下游。逐漸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紀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
苗族最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舉行一次。斗牛是苗族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此外還有踩鼓、賽馬、摔跤、斗馬、斗鳥等活動。苗族喜愛歌舞,蘆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歡的的著名樂器,大的長一、二丈,小的只八、九寸。具有民族特色的蘆笙舞流行于貴州、四川、云南等地。跳舞時,往往幾百人用大大小小的蘆笙吹著同一曲調跳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
苗族創造了豐富的文化藝術,有大量的優美詩歌和傳說故事流傳至今。“飛歌”享有盛名。樂器主要有:蘆笙、木鼓、皮鼓、銅鼓最富盛名。
無論是誰只要去過苗族,就會讓你流連忘返,舍不得走。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八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五十六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根據北京的民俗,我總結了新年期間的四大民俗:
民俗之一?貼春聯。貼春聯是春節一系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節前幾天,街上就擠滿了大聲賣春聯的小販。攤位上的春聯讓人眼花繚亂,讓人應接不暇。每一副春聯上都寫著祝福的話,但又各不相同,耐人尋味。有的春聯說:“江南風吹綠柳,春雨催塞北花開”,有的說:“山河處處繪,家家戶戶年年富”。短短兩句話,寫下了人們對春節的美好祝愿。
民俗二號?粘烤架。剪紙藝術作為民俗的一部分,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在民間生存和發展,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今天得到了極大的展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把剪刀和一張小紙就能剪出有強烈生活氣息的剪紙作品。在春節的喜慶日子里,我們可以在每個家庭的窗戶上看到不同特色的剪紙作品?窗花。
第三種民俗?年畫。除了在門口貼春聯,在窗上貼窗花,欣賞年畫也是春節的重要活動。這些年畫給每個家庭增添了一點和諧與寧靜。舊社會,春節期間,從大門到大廳,家家戶戶都掛滿了彩色的年畫。春節充滿歡樂和激動的原因。
第四個民俗?中國結。中國結隨處可見,中國結的含義已經從信仰變成了中國人對家庭、友誼和愛情“專一”以及主人“至高無上”的象征。從粗到小,從粗到細,紅色的中國結揭示了中國文化的深刻。
民俗使我們的節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民俗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九
我的家鄉在山東菏澤,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菏澤是牡丹之鄉,牡丹是我國的國花。牡丹有許多品種和顏色。據我所知,牡丹有綠色、紅色、粉色和白色.最常見的是黃色,各種牡丹互相開放,爭艷。
我的家鄉是一個民風淳樸的地方。這里的人淳樸善良。說到習俗,最有名的'是老鼠娶女人:在菏澤,老鼠在正月初七的晚上娶女人。這一夜,家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上一聲不吭,只抹著“鼠爪”、“蝎尾”和面粉做的炒黃豆。不要點燈,不要制造任何噪音的手段為老鼠娶妻提供便利,怕擾亂婚禮。吃“鼠爪”是指人們期望鼠爪發癢,早起行動;吃“蝎尾”意味著老鼠嫁出洞女時不會被蝎子傷害;吃炒黃豆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好像在給老鼠放鞭炮。還有:石頭的生日,龍抬頭,斗雞.
我的家鄉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有空來看看。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十
今天,沈家門漁港民間大會開幕。十里漁港,彩旗飄揚,煙火飛濺,掌聲雷動。
紅色和綠色的漁船在大海上浩浩蕩蕩地行駛。“綠眉”古色古香的船成了領航船,十六名穿龍衣褲的鼓手奏起了舟山鑼鼓“咚、咚、咚、咚、咚”。“。鼓聲吹響了港口節日的節日氣氛和漁民心中的喜悅。隨之而來的是桃花島“黃”古船,帶來了“射雕”的武術表演,“射雕英雄”展現了風采,讓觀眾仿佛進入了金庸筆下的“射雕”世界。
街上的游行隊伍慢慢來了。有舞龍舞獅、漁歌、踩高蹺、秧歌、跳跳蚤、跳俄羅斯民間舞,還有濟公陪“火神大人”玩耍,人群中不時爆發出陣陣笑聲。尤其是漁民少女組成的銅管樂隊,吹滅了人們的歡樂心情。
今年的沈家門漁港民間大會很精彩。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十一
從遠處傳來了隆隆的鑼鼓聲和喧鬧聲,人聲鼎沸,我循聲而望,原來那是在舞龍燈。走進了看是一條金龍。金黃色的龍鱗,土黃色的龍身,一個大龍頭,上面有一雙閃閃發光的大眼睛,嘴巴張的老大老大,鋒利的牙齒露了出來。伴隨著“咚咚鏘、鏘鏘鏘、咚咚咚”,那條龍舞動了起來,時而在空中飛舞,時而繞著地面盤旋,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前忽后,神氣十足。我好奇地問一個村上一個年紀大的爺爺:“爺爺,你們為什么要舞龍燈啊?”
只聽那位爺爺說:“因為龍是一個代表吉祥的動物。我們舞龍燈就把這份吉祥之氣帶到了每一戶人家,讓每一戶人家都平安地迎接新年!”我聽了爺爺的話,開心地跟著“龍”去每一戶人家送喜氣去咯!
我到了一戶人家門外,發現主人吧100—200元人民幣放在“龍”的嘴里。我腦子里又冒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放錢在龍的嘴里呢?我找到了一位村上的一位奶奶,她告訴我說:“因為這樣就表示可以讓人家一生平安、健康、長壽。”
后來,我又從村上的一位爺爺哪兒得到了一些關于舞龍的知識:原來,在農村舞龍燈代表村民平平安安、身體健康。在企業里舞龍燈代表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甚至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舞龍燈也代表全國人民恭賀新年、萬事如意!
原來,這小小的一個舞龍燈、竟發揚著中國偉大的歷史文化,我們一定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給發揚光大!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十二
涼風習習,在一條古老的小巷里,有一個小小的糖人鋪子,傳來陣陣吆喝聲:“賣糖人嘍——又甜又好看的糖人——”一位白發老人坐在一間狹小的鋪子里,邊叫賣著,邊專心致志地做糖人。
糖人,從宋朝開始流傳至今,是傳統的特色工藝品,也是一樣別致的美食,它讓我一直念念不忘。
這位老人做的糖人十分精致,有“孫悟空”,有“豬八戒”,有“嫦娥,”有“女媧”,這些糖人有的是名著中的人物,有的是神話人物,也有一些是可愛的小動物,雖然形態各不相同,但各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特點鮮明,各式各樣的糖人令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就像那個美麗的“嫦娥”,小巧的臉上五官一個不少,生動的表情配上柔順的黑色長發,很難想象這正是用普普通通的糖做的,因為它看上去更像粘土。“嫦娥”穿著精致復雜的古裝,衣角向上揚起。在“嫦娥”的衣服上,用糖漿畫著“壯觀”的花紋,她的手指比作蘭花狀,似乎就在我們面前翩翩起舞,充滿仙氣,令人陶醉其中。一想到這么精美的糖人是由一雙長滿皺紋的手做出來的,你就會不由自主地駐足贊嘆。
白發老人瞇著眼睛,皺著眉頭,弓著背,正揉著一團又大又黏的糖。糖的顏色很多,白的、紅的、綠的、黃的、紫的……糖人制作過程中,是不會用到色素顏料的,而是用傳統染色方法,如:綠色的糖里加了少量的蔬菜汁,黃色的糖中含有胡蘿卜汁,紅色的糖則用了草莓汁染色,每團糖都是非常安全健康的。老人先把一大團糖分為兩小團,然后,在其中一個團上謹慎地捏出鼻子和耳朵,接著,又小心翼翼地刻出眼睛、嘴巴和一些細節的小地方。看老人一筆一劃地刻著,想到老人這么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糖人,我不禁心生佩服。這難道不是老人對傳統工藝——糖人的喜愛與尊重嗎?老人每天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就為了帶給人們快樂與甜蜜,看著他飽經風霜的雙手靈巧地制作糖人,我覺得是他高超的手藝和傳統工匠精神,才把這樣的手藝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人們買糖人,并不在于吃,而是留作紀念。穿過歷史的風雨,糖人來到我們手中并不容易。它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都值得我們思考,讓我們學會珍惜與珍藏它,珍藏這個難得一見,不可多得的傳統文化瑰寶。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十三
噼里啪啦”,春節來了,家家戶戶都在放鞭炮、貼春聯,然后人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這新的一年的開始,預示著我們長大了一歲,美好事物將來臨,誰不高興呢?小孩子們更是興奮不已,穿著新衣服,拿著大人給的壓歲錢,準備去買個痛快。
走親戚,大多數人更是爭著去。
可是大家都高興的時候,我卻高興不起來。
清晨,聽見屋外小孩子早已大喊大叫了,可我還躲在被窩里不愿起床,你想想,被窩中的舒服感覺誰愿離開!可還沒等我舒服夠,媽媽已經扯破嗓門叫我快起床了。我將被子一扯,蒙住了整個頭,可無濟于事,媽媽已走進了房間,下了一道圣旨:“今天全家人都要去外婆家,快點準備!”
我生來性格內向,不愿串門走親訪友,但無可奈何,今天是初二,所以也不得不去外婆家拜拜年。
我們全家人已準備好出發了。天啊!拎幾大包東西,豈不是想累死我,偏偏又要我拎,我更加不高興,說:“你們走前面吧!反正我走不快,我會跟上的。”拎著兩個沉甸甸的大包,向外婆家走去。
去外婆家全是山路,挺累人的。約摸走了兩三里路,然后我放下東西,拿起手一看,有兩條紅印子,動一動,彎都彎不過來。痛,我氣憤極了!就在這時,一瓶不爭氣的酒滾了出來,我撿起一看,連嶄新的標簽上都有幾條小臟痕。
還是繼續上路吧。
總算到了外婆家,他們有說有笑的,可我一個人躲在房間里悶看電視,想著心事。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十四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吃年夜飯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家鄉的端午節生在江南的我,獨鐘于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從農歷五月初一便算開始了,初一一大早起來,把頭天準備好的菖蒲艾葉,用紅紙黑線一扎一扎扎好,一般為一棵菖蒲和一叢艾葉為一扎。每兩扎為一對,擺放在門兩邊,放在大門兩旁的會尤其大些、粗壯些。據說擺放這些菖蒲艾葉是為了驅邪,好平安迎接端午節的到來。逐個門擺放好后,燃放一串鞭炮,端午節的氣味就可以聞到了。
家里的主婦忙里偷閑地準備好粽葉,洗凈剪去硬角,淘好糯米加上紅豆,拿出一些細帶來,請上鄰居主婦們一起幫著扎起粽子,說說笑笑,一串串有棱有角的粽子扎好了。接下來就是下鍋煮,待五六個小時后,粽子的香味就飄滿了小屋小院了。走在村子里總會不期然地聞到這種特有的香味,讓人不禁想起端午節來到了。
我的家鄉有一些習俗,無論是誰也無法改變。
在我的家鄉,有這么一個規定,在過年的時候,無論是誰,都必須要趕回去跟家人團圓,吃“團圓飯”。
在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圍在一張桌子上說說笑笑,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畫卷。在平時,因為各自工作和學習的繁忙,大家很難聚合在一起。作為小孩,總對每年這種團聚的日子充滿了期盼。
在吃“團圓飯”的時候,我們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我們這些小孩子不會喝酒,這可怎么辦呢?哈哈,大家一定聽說過“以茶代酒”這句話吧,我們小朋友就會用飲料或是茶來代替酒來互相碰杯。大家相互間的碰杯,代表著對過去一年的總結;代表著彼此間新年的期待與祝福;代表著家庭的和諧與美滿。大家圍在一起談談自己今年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的計劃,將它們與自己的親人進行分享,并相互鼓勵和支持。
“團圓飯”代表著人們生活的團團圓圓,日子的美美滿滿,祖國大家庭的和和美美!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十五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十六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端午節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端午節。
媽媽包粽子的動作可嫻熟著呢!先把粽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紅豆、豆沙、糯米等做餡,將這些餡煮熟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粽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餡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粽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之后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一個小時后,改文火煮半個小時就可以了。鍋里不時地飄散出一股粽子的香味,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饞嘴的我不住地問媽媽:“粽子有沒有好啊?我等不及了!”媽媽有時耐心地回答我一聲:“沒有。”有時卻懶得回答我。再過半個小時后,饞嘴的我終于吃到了香噴噴的粽子,心滿意足了。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端午節的另一個習俗是賽龍舟。但是吃粽子和賽龍舟是怎么來的呢?爸爸走過來告訴我:“春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仗義執言遭到革職放逐,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自己有心報國卻無法挽回,心如刀割,但是屈原不肯放棄自己的國家,于是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死后,百姓們紛紛劃起龍舟到汨羅江去憑吊屈原,有的還拿著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蝦食用,這樣魚蝦就不會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后來擔心飯團被蛟龍所食,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就發展成現在的粽子了。以后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為的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我聽得津津有味,想不到粽子和龍舟的“背后”竟有這么悲傷的歷史故事。我以后要更加珍惜五月初五這個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一個擁有歷史故事的節日,我愛這端午節。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十七
我們美麗的祖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他們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而回族是其中璀璨的一顆。
回族,有人口約982萬人,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地。回族也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民們他們不吃豬肉,把豬比作神。
因為回族分布較廣,飲食習俗也不完全一樣。居住在寧夏的回民喜愛面食,如:面條、面片,而居住在甘肅、青海的回民以小麥、玉米、青稞為主食。從總體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鮮明的特點: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比重很大。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回族的服裝也很有特色,回族的男性愛戴小白帽,回族的姑娘們愛戴紅色的頭巾,上身穿著花色或淺色襯衫,下身穿著五彩褲子,腳穿繡花布鞋。
我喜歡這個民族,他和其他少數民族都是漢族人民的兄弟姐妹,只要我們團結友愛,偉大的祖國會更加美好。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十八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特色民居,不同的飲食,應該是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滿族是五十六朵奇葩之一,服飾特別有特色。這里我簡單介紹一下。
滿族女性不纏足,鞋子都繡著美麗的花朵,鞋底中央墊著一個10厘米高的木鞋跟。滿族婦女穿這種鞋可以昂首闊步,腰肢擺動。
旗袍是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他們喜歡穿和腳一樣長的旗袍,或者用馬甲蓋住。旗袍的特點是直領,大右裙,緊腰,底邊開襟。古代旗袍有琵琶翻領、如意翻領、斜翻領、滾邊或鑲邊。20世紀20年代以后,改良后腰部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行走方便。它已經成為中國女性的一種流行服裝。30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變短,幾乎及膝,30年代中期袖口變短變長,兩邊高。40年代縮短,出現了短袖或無袖旗袍,外面流線型。之后衣服前后分開,肩縫,袖裝旗袍裙。旗袍以其東方色彩,能根據狀態充分展現雍容華貴,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展現女性美的民族服飾。贊美世界。
女式旗袍比男式旗袍更具裝飾性。衣領、前襟和袖口都是刺繡的。鑲嵌著幾個花紋或彩色牙齒,俗稱“畫道爾”或“狗牙”。
滿族女裝很好看,滿族男裝也很好看。
歷史上滿族男子常穿馬蹄袖長袍,腰間系腰帶,或雙排扣夾克。
漢服是滿族男子騎馬時經常穿的一種上衣。中式上衣可分為大開襟、雙開襟、琵琶開襟。夾克之后,就變成了覆蓋在袍子外面的日常衣物。高領,雙排扣,四面敞開,齊腰長,袖略短,袍袖可顯三四寸,袍袖卷在夾克袖之上,稱為大小袖。現在很多滿族人穿的雙排扣棉襖都是從漢服演變而來的。為了方便騎馬,在長袍外面穿上一件長至肚臍、四面敞開的短長袍,以御風御寒。
滿族男人夏天戴涼帽,冬天戴大大咧咧的皮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棉、絲、絲和緞子做成,有藍色、藍色和棕色。他們在褲子上穿藍色的腿帶,腳上穿棉靴或皮靴,冬天穿皮革烏拉。把辮子放在上面,剃掉周圍的頭發。
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是一朵絢麗的奇葩。它有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風俗和特點,需要我們慢慢去了解和理解。
民俗六年級(模板19篇)篇十九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家家都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灶儀式。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升天想玉帝稟報這家人一年里的善惡,供玉帝據以懲罰。于是,百姓們供上紅燭,糖瓜沒期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據說在大年三十晚上,他還要與眾神同來人間過年,這個時候,家家則會舉行“接神”,“接灶”的儀式。
在臘月二十四,我隨媽媽、爸外婆和奶奶一起打掃家里的每一處地方。以前打掃的時候,都是胡亂打掃一通。但是,這一天是“掃房日”,所以可不能馬虎了。此后家幾乎胡煥然一新,店鋪、百姓人家,新帖的春聯光線奪目,顯示著家富人寧,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
除夕這天,家里祭祖、接神、接灶,非常熱鬧。大家也已經不工作了,在外的游子也千里迢迢的追趕回來。家里的長輩和晚輩匯聚一堂,隨后我與弟弟妹妹們等待這發“壓歲錢“。”壓歲錢”的名字還有一個小傳說:“年”好比“歲”,過年時,人們怕“年”來搗亂,就把壓歲錢放在小孩子的床頭枕底下。當“年”來到百姓家吃孩子時,枕頭底下的紅包發光,就把“年”給嚇走了。從此,人們便有了這個習俗。
吃過團圓飯,一家人陸續來到了門外,將鞭炮整齊有序的擺在兩道中間。然后爸爸和舅舅把火線點燃。門外的鞭炮聲跟鞭炮的名字一樣——“震中雷”。看著一家人臉上露出的歡悅的笑容,聽著門外震耳欲聾的聲音。我不禁想起了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除夕之夜,通宵燈火齊明,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圍在電視機旁看著各種節目,一起拍手叫好,歡歌笑語連不停,盡情娛樂。人們辭舊迎新。當新年的鐘聲響時,四面八方鞭炮齊鳴,歡慶活動進入高潮。
初一一大早,熱熱鬧鬧的拜年便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