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漢字篇一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里,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后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兇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于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后用火來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占之事的吉兇。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鐘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后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后,這種統一后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于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于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原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到了漢朝,隸書十分盛行,“秦隸”并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燕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后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在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盛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范例。
由于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的胸臆,寄情于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還不懂字體的時候,本人小時候就被要求練習行書。
到了宋朝,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被發明,“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于北宋,是有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這種字體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范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于閱讀。由于其醒目的特點,常用于標題,導語,標志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種字體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云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漢字篇二
漢字就像一條小溪,綿延不斷的流向中國文化的大海。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愛中國的漢字。
漢字的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漢字的祖先是象形文字,它們是古人根據世間萬物描繪出來的。據說漢字的發明者是一位名叫倉頡的人,他根據動物的樣子,物體的形狀發明了漢字。后來,根據歷史的發展,人們學習、生活的需要,漢字進行演化,相繼出現了金文、甲骨文、隸書等文字。然后又經過了幾千年時間,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簡體漢字。
漢子的樣子也會讓人浮想聯翩。例如“日”字,在它的右邊加一個“月”字,就成了“明”字,這時我們馬上就能想到月亮和太陽在一起不是很明亮嗎?你再看“田”字,那么“田”里的一個個小格不就像一塊塊被劃分的農田嗎?而且那一個個小格子不也像一個個小口,代表農田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每一個漢字雖然是普普通通的方塊字,但是都有它獨特的意蘊,如果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個不同含義的詞組,一篇篇語句優美的文章,一首首抒發情感的詩歌,一個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看著這些字,就像一顆顆星星在紙上閃爍,就像一朵朵美麗的花朵愉悅你的眼睛。
正是這些一個個方方正正的漢字,讓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代代相傳,永不斷絕。我愛中國的漢字。
中國漢字篇三
漢字,是炎黃子孫的標志,是中華文化的內涵與底蘊,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字。她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文字的魅力,還有文字背后的歷史興衰。不同年齡的人對文字的理解,或許也會不同吧!
孩童時期,對于我來說,漢字只是花花綠綠的小人書里那看不懂的方塊,那圖片旁的”配角”,但也正是如此,方塊字是我對漢字的第一印象,這也為我今后對漢字的了解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上了小學,已經認識不少字的我,開始欣賞起每個漢字的總體布局和結構。我從”夢”字中看出了虛無縹緲;從”愛”字中看見了人類的各種情感;從”雨”字中仿佛來到一個下著淅淅瀝瀝的雨的美妙世界。我不禁被造字者的智慧所震撼,為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拍手叫好。
到了初中,光欣賞一個字已經不能滿足我對漢字文化的欣賞。我漸漸地學會從詩句中領悟意境。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感受到李白那種積極向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難的精神;從”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中體會到孟浩然懷才不遇,抑郁憤懣的感情;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仿佛來到了一個白雪皚皚,放眼望去一片北國風光的世界。幾個看似平凡的漢字組合在一起竟會形成一個如此優美的意境。
縱然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原本手工的書寫正被電腦打字法一點點地取代;原本意境優美的漢字詞語正被無厘頭的網絡用語所侵蝕;原本行云流水的詩句正在大眾化的流行詞的步步緊逼下走向消失。
漢字讓我學會了欣賞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領悟到了漢字之美,讓我體會到漢字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享受和洗濯。我們要盡我們所能保護漢字,不要讓她永遠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當我們與漢字來一次親密接觸時,我們的語言變得有深度內涵,心靈變得成熟哲理,這大概就是漢字之美吧!
中國漢字篇四
漢字是奧妙的、神奇的,我喜歡中國漢字,他們像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士兵,像等待長官的一聲命令。
人字:令我想到了地球上的人類,古人猿的進化。今天人類的進步,人類的貢獻,使今天的世界變得更文明進步。
物字:形容世界一切的人物與實物。有了人類,才有了一切,比如樓房,一切日用品,飛船、衛星。
景字:世界的風景,中國的風光,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祖國的大好山河。
真字:世界處處有真愛、真情,有感情,我們還有童真。有真理,有真實,但有真就有假。
善字:我懂得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更懂得世上有善良必有邪惡的存在。
美字:形容了一切善、德、意、貌、景,更能形容祖國的自然風光:綠油油的大草原,飛流直下的大瀑布,大雪覆蓋的珠穆朗瑪峰。美麗的校園,美麗的老師,盡善盡美。
在老師的精心教導下,我學會了用文字的應用,組成詞語、詞句,用最好的、標準的語言,寫上了流暢的文章,動人的篇章。
中國的漢字是多么神奇!多么獨特!多么奧妙!每個字都暗藏著無限的的解釋與玄機。它時而像一條盤旋在白紙上與筆之間的龍或鳳,時而又像一個個端莊少女在排隊向你致敬。漢字,你是中國的驕傲。
中國漢字篇五
中國,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長遠的歷史讓她得到許多榮譽,也讓她失去太多具有中華民族特征的事物。
漢字,這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在時光中漸漸地離我們遠去。
時光飛逝,人的大腦迅速發展,于是,一部又部手機,一臺又一臺電腦誕生了。這些高科技產物使人們的生活變得快捷。然而,就在人們用手指敲擊鍵盤的同時,漢字文化,已悄悄的從人的潛意識中溜走了。
我,熱愛語文,酷愛漢字。臨摹名家書法是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每次看見一個漢字,我就入見了老朋友一般親切,毎一個漢字,都有著無限韻味。細細品味,我仿佛看見火山在亙古爆發,聽見溪水低聲吟唱的歌聲,感受到微風拂過我的臉頰的輕柔。
漢字,如同一個個美妙的音符,一朵朵盛開的花,一個個歡快的小精靈在紙上跳躍。
然而,現在許多人已陷入了信息世界,練習書法的扥少了,品味漢字的人也是寥寥無幾。由于過久的忽略漢字,許多人的字越來越不美觀,并且經常提筆忘字。
很多人說,夢寫出一手好字的人氣質也不會很差,字就是你得第二張臉。古時候,多少人為了寫出一手好字下了多大功夫,花了多少時間,人們收集名家書法是為了欣賞、珍藏而現在,大多數人是為了做等升值、為了炫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妙不可言。看似一個個簡單的“人”字,盡管只有兩筆,可它卻象征著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它的一撇,看似輕飄,它的一捺,又是如此的有力。這一撇、這一捺,象征著一個拿得起又放得下的中國人!
中國失去了漢字,就足以被遺忘。為了讓祖國慕青永遠的被記住,傳承漢字文化的重任就在我們肩上。然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保衛漢字吧!
中國漢字篇六
刻在堅硬指甲骨上的左右筆畫是你青春的先兆。
我見過你被沙暴掩埋,用精致美麗的歲月雕刻而成,青銅器上斑駁的銹跡,鐫刻著古代工匠的神奇技藝。他們靈巧的雙手開啟了繁榮的商代青銅時代,你充滿了青春的活力。一個接一個,你在深深的黃土中變得模糊。數百年后,黃河的水沖走了你的污漬,人們的手在探索這個遙不可及的時代之前小心翼翼地觸摸著你。
我以前見過你。古代人優雅的長袖浮在書案上。軟刷必須用墨水浸透才能呈現黑色墨水。畫筆的筆畫是旋轉的,水平的,垂直的,左,右和左。你的一點點在薄薄的宣紙上隨風飄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書法家的每一頓飯和每一點都讓你一口氣。
我以前見過你,走過長江以南的軟水村莊,長長的古道,還有森林的余輝。你思念的“寄書途中嘆息,淚不能封”是一聲嘆息,匆匆打開,慢慢落下。托什菲·長虹發來的信“全是紙”墨水的緩慢醞釀,信使的緩慢步伐,時間的緩慢流逝,信箋上你的坎坷旅程,以及日益增長的友誼也讓等待這封信的人們深感憂慮。
我見過你,愛國青年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明燈。當戰鼓的聲音傳遍中原時,那些想拯救國家的青年志愿者們把他們的鮮血傾注到歌詞中,一段接一段地寫下激動人心的段落,并把它們傳播到祖國被馬蹄踐踏的土地上。你已經驅散了許多烏云,給困惑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光明。
我以前見過你。這是在漫長的古道上駱駝的鐘聲。在栩栩如生的敦煌壁畫上,你已經被沙塵暴侵蝕了。你擦去了所有的灰塵和灰燼,就像你開始時一樣,但增加了一些古老和魅力。一群群年輕的學者投身于這片無邊無際的沙漠,只是為了恢復你原本的美麗。
現在,粗糙的大手掌包裹著柔軟的小手和薄薄的白紙。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寫,筆尖畫出美麗的曲線。你一代接一代地走在同一條線上。咿呀學語的嬰兒喃喃自語,年輕的少年吟誦,白發老人低聲嘆息。
我永遠都在中國孩子的心中看到了你。民族的復興一步一步滋潤著你。中國兒童高舉的右手牢牢抓住文化自信。這是你的——個漢字。讓我們見證優秀的文化,國家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
中國漢字篇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物質上的四大發明,還是思想上的百家爭鳴,中華文化都凸顯了她的優秀。而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成份,也是漢文化最具魅力的一方面,那便是漢字了。
中華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到現在已橫亙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圖紋到殷商時的甲骨文;到后來的銘文,漢字在不斷簡化、普及,它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記錄著中華文化發展的歷程,也推動著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有了漢字,我們才能瞭解祖先的生活,探索中華文明的發展,瞭解古人的思想,汲取先人的精華,豐富人們的生活。漢字的神奇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有了漢字,中華文明才會源遠流長;有了漢字,我們的歷史才不會一片空白;有了漢字,我們的思想才不會空虛。漢字有著神奇的組詞能力,幾個漢字組成一起,便是一篇篇情感流動、思想豐富、能讓人產生共鳴或者是讓人費解的文章。于是漢字便跳到了錦帛上、竹簡上、紙張上,它們帶著人類的情感跳出人們的腦海,像一個個樂符,自由地組合便成了一篇篇美文,一卷卷古文,一本本著作。
小時候,我對漢字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每次媽媽買練字本回來給我練字時,我便歡天喜地地捧著練字本到書房專心地寫起字來,我寫著寫著,常常為我面前的這一個個方塊字而動情。它們像一群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耍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
中華兒女對漢字的感情是無法形容的,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親切,一種由衷的崇敬。漢字是最優秀的藝術,唯有它能發展成為一門“書法藝術”,在各位書法家的筆下,神奇漢字更是魅力四射。
在當今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更應該熱愛自己的文字,傳承自己的文字,傳承自己的文化,讓漢字這個中華文化的瑰寶永遠閃爍著它那迷人的光輝。漢字的飄逸、整齊、輕盈、歡快,像中國人,堅韌不拔、端端正正,是中國百年來的文化精髓。
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不但要牢記歷史,更要熱愛自己的文化,最愛那先生教的方塊字兒,如同做人一樣,橫平豎直,堂堂正正。
中國漢字篇八
一張紙,一支筆,一筆一劃,方方正正。
每一個漢字都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民族精神與精髓,橫平豎直間透露出的是那不老的文化氣息;每一個漢字都散發著它獨特的生命力量與文化魅力,一撇一捺間流露出的是那與時俱進的文化脈動。
一個字,所處位置不同,讀音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不同。譬如一個“好”字,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神奇的字體來回跳躍更換位置,仿若有生命一般,向人表達不同的意思,向人訴說不同的故事。再如一個“行”字,“行行出狀元”和“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一名一動,便道出了成功的秘訣。這千年流傳的漢字啊,著實使人感到驚奇萬分,捉摸不透。
一個字,不僅有它的體也有它的魂。“佳”,一個人站在比別人更加厚實的土地上,有了更好的基礎,才能說是好。“誠”,一個人在言語與行動中做到對人誠實守信,這個人方能算是成功。漢字的中的每一筆每一畫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一個字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視覺上的美觀,也是為了表達它內在的魂。
一個字,宣泄中國人自己喜怒哀樂的情感。每一句話的筑成都依靠于一個個漢字,而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感。“棒”是由衷的贊美,“愛”是情感的流露,“淚”是傷心的凝聚……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它們宛若一根根線把人們的情感連在一起。
有體有魂,言而為感。不同的斷句,不同的符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話都有不同的意思。中國人的交流與文化都流淌在這條字河中,交融在中國人的骨肉中。中國人說話講究字正腔圓。在人與人的溝通中,有的不僅是交流,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在小時候牙牙學語時,大人就告訴我們,我們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延續,是炎黃的后代!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想象力所誕生出最美好、最偉大的產物。有了漢字,文化才得以傳承。它讓我們穿古越今,認識到生活的美好與痛苦;讓我們交換不同的想法,增長彼此之間的知識文化。漢字筑國!
漢字結構復雜多變,漢字美妙,精巧。漢字在從古至今的演化中,筑就了一個偉大的中國,承載了中華民族的精魂!
中國字,中國人,中國魂!
中國漢字篇九
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根源,是中華民族豐富想象力的產物,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注音表意型文字。它如同蹁躚而出的彩蝶,散發著生命的氣息和文化的魅力。
漢字所蘊含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的每個部首、每個偏旁,都蘊育著深奧的內涵和哲理。“愛”在古時曾是“愛”,其中的“心”表達了愛即從心出之意。“休”,如果你細細觀察,細細品味,就會發現“イ”是指一個人,“木”是指一棵樹。人靠在樹旁,創造出了休息的“休”字,可謂漢字蘊育著其中之意啊!“馬”便是如今的“馬”,其前部與“ㄅ”分別是其中的頭部與身體,而“……”便是馬的四蹄了。“象”字,一眼看過去,總會給人帶來龐大粗壯的感覺,此感不正與象給人帶來的感覺一模一樣嗎?“明”字是由“日”與“月”構成的,顧名思義,他們分別代表著太陽與月亮。而太陽與月亮,不正為我們照亮著前往的路嗎?……像這樣的字數不勝數,這便是漢字的獨特之處之一。
可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在計算機時代,我們習慣了鍵盤上敲下的宋體字,在宣紙上的自由書寫漸漸成為過去。文字最本真的涵義漸漸被疏離,一場關于漢字的危機已經埋下了伏筆。
在一次“中國書法”的系列調查中,結果顯示:有94.1%的受訪者都曾提筆忘字,期中26.8%的受訪者經常出現該錯誤;除此之外,很多人經常寫錯別字或者寫字越來越難看,甚至是懼怕手寫。
如今,鍵盤代替了書寫,網絡用語也漸漸成了時尚。我們逐漸失去很多與“漢字”親密接觸的機會,很多手變成了“鍵盤手”,患上了“失寫癥”。人們似乎已經忘卻了漢字的真正內涵,漢字也好像只是人們的溝通語言,在現如今掩蓋住了自己的美妙與魅力。漢字成了“啞巴漢字”我們自身文化的根基正在流失,損害!中國出現了一個令人憂心的文化現象—“漢字危機”。
而在最近,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始引起了廣泛關注。我們好像看到漢字在復蘇,在恢復它的生機勃勃,中國人民的心中也涌起了洶涌澎湃的波浪。
我相信,慢慢地,我們會發現漢字的深度和熱度,漢字的激情與文采,漢字的內涵與哲理,尋回漢字的博大精深。
中國漢字篇十
在我們的學校,有著幾間特殊的教室。每當我走進去,墨香就立刻迫不及待的鉆了出來,熱烈地迎接我,而其外的三種寶貝,也都像訓練有素的士兵一樣,整整齊齊地放著,等待著我們使用。大家都猜出來了吧?沒錯,它們就是我熱愛的書法教室。
我們每次看見教書法的洪老師,他都在練字。日久天長,就發現鴻老師只要有空閑時間,就不停地練字。因為鴻老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練,一絲不茍地寫,寫出來的字入木三分,非常漂亮,不亞于王羲之的杰作。我們書法教室里最好作品,是洪老師一鼓作氣寫出來的。對于我們來說,鴻老師每幅杰作都像一字千金那么珍貴。
那些墨寶被裝在刻有花紋的框里,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笑嬉戲,像一朵朵美麗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這時我真不忍將它們框在紙上里,真想叫它們離開紙去舒展身體,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快樂。
墻上也掛有我們自己的墨寶,一幅幅各具特色:有的剛勁有力,有的瀟灑飄逸,有的大方得體,有的秀氣無比……這些美妙絕倫的作品是大家合作,同心協力探討出的最好字形,用最漂亮線條寫出來的,這些墨寶,是我們寫出字的精髓。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文化,是多么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