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蘇東坡傳卷二讀后感篇一
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樣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蘇東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于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并體此刻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的感嘆贊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贊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這正是我們太多的讀者喜愛他的緣故。近千年來人們不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于文學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是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
此刻我最為欣賞的是他那真純且有無盡趣味的《定風波途中遇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怎能不意會——風雨過后不必須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種境界;不經歷風雨,怎樣見彩虹是一種境界。但是現實中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這是用充滿洞察力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真純和趣味!
蘇東坡傳卷二讀后感篇二
老師說,蘇東坡這個人,既有作為道者的“因緣而適,隨遇而安”,又有作為儒者的“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我喜歡蘇東坡的樂觀精神,笑對人生,一切都會過去。后來,在老師的介紹下看了余秋雨寫的《蘇東坡突圍》。終于明白,這讓人驚嘆的笑對磨難的樂觀,就是磨難一手培養而成的。我不禁在心里,把磨難比成了一柄雕玉刀。
不得不說余秋雨先生果然是一代散文家。蘇東坡被貶黃州前的經歷在他的筆下一點點展現。關于蘇東坡,我慚愧地表示我只知道他那光鮮亮麗的外表,并不知道他背后的艱辛。在余秋雨的筆下,蘇東坡的形象在我面前一點點地開始展現,然后色彩一點點地開始顯現,輪廓一點點地開始鮮明,他人生最為艱苦的一段,通過余秋雨先生的筆,在我面前,如同展開的一幅畫。
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舉世聞名的人往往有著你難以想象的過去。很多時候,不是不知道,只是人們都望著他們的外表艷麗的光華,而忽略了他們背后所經歷的故事罷了。我倒是要感謝余秋雨先生了,他把蘇東坡的磨難呈現在我面前,如要把這比成一道菜肴,品一品,自然是苦的。
蘇東坡的才華橫溢,鋒芒畢露。這個超時代的文化名人,竟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小人們因妒忌而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最后終于讓他被送入獄牢,命懸一線。而把他送到到這離死亡就差一步的路上的,不是別的,是詩句,是詩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所幸還有一些人懂得他的價值,在皇帝面前數次求情,終于,他得以釋放,被貶黃州。他開始自省,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習慣于淡泊和靜定。從而作出了舉世聞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這些千古杰作。遭遇磨難不僅是痛苦,更是一種磨礪、一重洗禮。磨難,就像一柄雕玉刀,而蘇東坡就是一塊玉。讓蘇東坡變得堅強,成熟的,正是這柄雕玉刀。風雨過后是彩虹,他已經熬過了風雨,接下里,屬于他的彩虹,那三部千古杰作,就在這里,在黃州,誕生。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已然變成了他成為偉人的催化劑!促使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
感謝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彩虹背后必曾有過風雨。蘇東坡那樂觀的精神,史詩級的作品,終是由挫折這把雕玉的刀雕成?!坝癫蛔敛怀善鳌备兄x那把雕玉刀,造就了中國史上一代文學奇才。而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時不時被自己的雕玉刀雕刻,請不要因為疼痛而放棄,因為,屬于你的明天,馬上就要到來!
這篇是一篇用詞準確,表述清楚的文章。
蘇東坡傳卷二讀后感篇三
平凡的人對于“光芒夜半驚鬼神”的天才總是有種不可名狀的畏懼,如徐渭、如梵高。
但對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著溫和謙恭血液的天才,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和親切感,比如蘇東坡。
蘇東坡是樸實的中國百姓腦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體。
他實實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輕輕松松就能夠暖人心。
他滿足了我們對中國文人的所有幻想。
頂著一副粗獷老農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讓人看得太舒服。
一脈浩然之氣用盡,不只為自己,還將那福音傳給大江南北的百姓。
一聲“如蠅在食,吐之方快”,可見他清狂而非輕狂。
一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那蒼茫天地之間如同一株小草——在奮力鉆出黑暗的夾縫之后、在見到慘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堅定之心相信光明,從此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郁郁蔥蔥,屹立不倒。
滄桑筆直的樹干是他的獨善其身,伸展而開的綠冠是他的兼濟天下。
幾十年人生跌宕,風風雨雨使得他從肉體到心靈,都變成一個不能被輕易傷害擊敗的人。
中國文人敏感脆弱的靈魂,在他這里去掉了多愁與傷懷、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種叫“看得開”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懷。
走近蘇東坡,從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開始。
這種生活不同于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凈,也沒有劉禹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么“高水平”。
蘇東坡是和誰都玩得來。
他可與三教九流為伍,并且從不失那顆赤子之心。
這不僅是一種本領、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活法!在他眼里,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寬容之泉早就將政敵帶給他的不愉快全部帶走。
因為知愛,因為懂愛,更因為有愛,他成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個。
這種活法是他受人歡迎的原因,是他心靈幸福的秘訣,也是他留給這略顯蒼白的人間巨大的精神財富。
感悟蘇東坡,從他那一句“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開始。
一個人能對浩然之氣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該精神必定貫穿他人生始末。
蘇東坡正是如此。
從朝廷上的當仁不讓,到貶謫為地方官的身體力行。
他的奏章、他的功績無一不透露著那不謀私利,一心為民的感情。
身在名利場中,諸多不由己。
卻因為有那股浩然之氣,他把決心下得更徹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
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風,吹散了所到之處的污濁之氣。
想起蘇東坡,腦海里總是浮現出一個大腹微便便,體態微寬的形象,讓人安心讓人貼心。
他身上沒有“文人相輕”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溫溫暖暖的陽光的味道。
時常忍不住在心底喚一句“老東坡”,因為羨慕,因為喜愛,更因為感嘆。
羨慕他的才華橫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腸好脾氣。
喜愛他儒者的翩翩風度,那是一個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
也更感嘆那一顆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氣、一片坦然心境。
時光早已滌蕩了蘇東坡心中那因貶謫、因顛簸、因月光、因夜風而生發出的一切憂憂愁愁不達不快,只留下一個擺脫了官場的羈絆、人事的糾紛的大文學家的形象,由宣紙上的墨跡、石碑上的刻紋穿越千古傳遞到我們面前。
翻開舊書,在那無數豪情四射的詩詞筆墨之間,我只看見我那溫溫暖暖的老東坡,帶著他的大黑狗,拄著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間。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
可我對蘇東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知道蘇東坡原來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
蘇東坡的背后,幾度升遷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嘗。
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
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表達了自己的傷痛。
蘇東坡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
他寫詩諷刺“群鳥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
他知己無數,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現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
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回歸與清純與空靈。
他習慣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
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
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保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余情。
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來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在孩提時候就知道蘇東坡,不過,真正認識蘇東坡是讀了《蘇東坡傳》之后。
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
但這不能阻礙他。
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
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后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因此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因此得罪了當權的群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
但他說:“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庇谑侨盒±^續對他進行迫害。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屢遭貶嫡。
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群小自認可打倒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達到目的。
蘇東坡管理之處政通人和,他頗受百姓愛戴。
他處處為百姓著想。
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
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為人坦蕩。
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
他們的生活充斥著算計與仇恨。
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不過過眼煙云,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為權財所困,落得一世罵名。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么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快樂。
可以從字里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嘗人物的喜怒哀樂,并從他的事跡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
1.蘇東坡傳卷四讀書筆記
2.《蘇東坡傳》讀后感
3.蘇東坡傳讀后感
4.《蘇東坡傳》讀后感
5.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6.《蘇東坡傳》讀后感精選
7.蘇東坡傳每章讀后感
8.《蘇東坡傳》讀后感大全
蘇東坡傳卷二讀后感篇四
起初拿到這本薄薄300多頁的《蘇東坡傳》,粗略的翻翻,并沒有發現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認認真真地開始看起來,也被林語堂那些看起來略微費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節弄得昏昏欲睡。于是這本書就一直“束之高閣”,直到老師說下周一律收齊。為了屆時的作業,硬著頭皮開始飛速的看了起來。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天下書”這是蘇軾用來自勉的詩句,有這樣的詩句作鋪墊,但在我們領教了蘇軾的天才和博學后,還是免不了的驚訝,隨即就是無法言喻的崇拜。官場上的蘇軾仍是一個智者,但卻不是一個勝者。在那個黨羽之爭那個膨脹的年代,兩黨之爭,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圓滑,多的是沖動和嫉惡如仇的正直,當然,為了這種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沒有使他逃過一些牢獄之災。對于這些所謂“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這樣一個樂天派而言總是嗤之以鼻“如蠅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過多少蒼蠅之后,依舊我行我素,這樣的性格除了讓他自己大呼“我真是無可救藥”之外,也不免讓人察覺他的可愛。蘇軾是幸運的,有一個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處處幫助他的皇太后。這種幸運或許也是他晚年悲涼不幸命運的導火線。
蘇軾的晚年是寂寞的,“夜涼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種花。棋罷不知人橫世。……”即使這樣,或許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懂得知足常樂,他是滿足的。而喜歡他的卻為他暗暗不平,為官清廉,為百姓謀福謀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貧如洗。這是他的不幸?還是上天的一種公平。他也許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別人耗盡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蘇東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不費半點功夫。
蘇東坡在宋詞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沒有人否認過,大家都對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體投地,即使李清照說蘇軾的詞不成調,也沒有律??蛇@些都不影響他的地位。
蘇東坡傳卷二讀后感篇五
“猿鳴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蘇軾,一個天真純樸、終身不渝的詩人、畫家、人民之友,一個本該翱翔于天際的鳥兒,卻活在了錯誤的時代,羽翼盡折,匍匐在地。
如今人們贊嘆蘇軾,贊賞他的才華,稱贊他的詩作,惋惜他的結局。無疑地,蘇軾具備能受人欣賞的一切能力。他能書會畫,詩詞文賦樣樣精通,散發著如同熠熠生輝的寶石一般的光芒,吸引著人們。他有著天才的魔力,他善于社交,上至天子皇后,下至黎民百姓,他都有結交。他自己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足見其胸襟之博大。不僅如此,他還靠自己的直言不諱贏得了不少贊譽,這直言不諱也成了他的一大特色。
然而,他成于此,也敗于此。
變法這種東西,是必須得到支持的,反之,反對者要么消失,要么就讓他無法形成勢力。蘇東坡的直言不諱,使他成了王安石必須處理的對象,王安石用了第二種方法。
自此,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在顛沛流離中,他創作了一批傳世佳作,靠著自己閑下來的心,他醒悟了,他說:“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他有了閑心去看那片竹柏那輪明月,有了逸致去“月色中欣然起行”。心閑下來了,手腳漸漸忙起來了。
當年蘇軾初被貶、再被貶的.神態、心境,我們已不得而知。今天,我們只要能輕聲吟誦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聽著淡淡的自嘲,眼前仿佛浮現出那片空明的月光,風吹過,竹柏猶如水中藻荇一陣搖曳。這月、這竹、這柏,成了一位受貶政客、脫俗詩人在最艱難的歲月里閑暇時,保存千年的風景!
蘇軾蘇軾,東坡居士。蘇軾的字號“東坡”之聞名,讓人常忘記他的本名。于我而言,我也覺得“蘇東坡”比“蘇軾”平和,因“東坡”只是取蘇軾被貶時居住之處那一片地,而“軾”卻有車的“主心骨”之意,相比起來,“東坡”二字沒有那么高深的含義,顯得親民平和。
他自有寬廣胸襟,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但他生性急躁,遇有不稱心之事便覺“如蠅在食,吐之為快”。他豁達、他樂觀、他博學,以致于“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這微笑,是自蘇東坡出世以來,人們便一直帶有的,延續至今,甚至未來。他短短的64年的存在,為后世留下傳奇。而人們千年來的微笑,便是那不能言傳的認可與感動。
蘇東坡一生坎坷,只因上帝賦予了他太多,他多次被貶,“歷典八州,行程萬里”。他屢戰屢敗,面對政敵,淡然處之??蓪Π傩?,他嘔心瀝血。他興修水利,為民造福,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如何使百姓安寧幸福,全然不想自己。
但對于我來說,僅為百姓奉獻的蘇東坡,不足使人覺得完美。他嚴肅、他也豁達、他有情趣,就像一張黑白照片上添上色彩,如錦上添花。他吟詩作畫,他喜游歷,他愛美食,他煉丹,他交友無數,他信任每一個人。他創造的東坡肉延續至今,仍是人們愛吃的美食。他化腐朽為神奇,不斷探索,讓價賤如泥的黃州豬肉成為人們桌上的佳肴。他甚至還為豬肉作詩,曰“豬肉頌”。他的風趣,他的幽默,他對生活的熱愛,使他從紙面上的一個個文字,變幻成一個鮮活的個體。
我看蘇軾,觀其偉大,并為其神往。聽到“東坡”二字,我也會不禁微笑,他令人蕩氣回腸的一生,令人羨慕的一生,惹人哀嘆的一生,終化為世世代代個黃膚黑發的中國人的嘴角微揚與無限神往。
上次挑燈夜讀,還是上大學那會干的事。那時宿舍晚上11點斷電,為了應付第二天的考試,熄燈后只得跑到樓道借著路燈臨陣磨槍,天冷時還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時過經年,最近竟又為了一本《蘇東坡傳》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讀書機會甚少,更難得一本書讀兩次,唯獨這本《蘇東坡傳》在幾年前讀過之后讓我念念不忘,特意買來再次拜讀。這本書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兩個人的原因--主人公蘇東坡和作者林語堂。
蘇東坡之天縱才情已不必多說,書中妙手著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蘇詩不少見,但書中引用的詩文都結合了詩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下借詩人之口自然吟詠而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來更覺鮮活可感。
東坡先生生性豁達,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機會和他舉杯共飲,尋幽探勝,當他在月夜孤舟上發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嘆時,孰能不神往?這是和東坡先生同時代人的幸運,但他們也是不幸的,蘇東坡所在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轉衰的幾十年,對黎民百姓來說這就意味著動蕩和災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蘇東坡個人而言,急劇變革的時代和積極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運從一開始也就已經注定。數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與通變之爭,蘇東坡歷經顛沛流離,妻離子散,一度窮困到無炊米度日。作為元佑黨人的精神領袖,他為民請命,忠言直諫,抗爭不息,卻未曾有絲毫妥協與退卻。
自始至終,蘇東坡都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與入世的鋼絲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對親人、愛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湯湯,充盈在胸,隨意噴涌即是錦繡文章,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更成千古絕唱。
面對多面的、立體的蘇東坡,細數其功無疑是徒勞的,往往掛一而漏萬--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卻無法琢磨。讀蘇傳,其實是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和心靈的偉人生活,即便詩人已作古,但他留給我們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卻如江風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回到題目,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才子--林語堂。老實說,這本書和現下主流文學風格相去甚遠,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來自于它的純粹。誠如作者所言,他寫這本書只是“以此為樂”,當然也是源于他對蘇東坡的喜愛。
在這樣一種創作動機下,寫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雋永耐讀。作者不是隔岸觀火,讀者就容易置身其中,著了迷的人好像和這本書訂立了某種盟約,只要一翻開書就身不由己地緊隨內容的鋪陳或喜或悲,及至讀到蘇東坡去世一節,終于忍不住掩卷長嘆。
嘆息未已,忍不住又翻開繼續往下讀,再翻頁,書行此處戛然而止--讀者肯定會嫌不過癮--書也許可以續寫,但人生沒有續集,世上斷不會再有第二個蘇東坡式的人物了。不過,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痹娙嗽谇昵熬鸵呀浗o我們留下了答案。
昨天一時興起和友人夜訪月湖,興盡歸來已是丑時。隨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謂有東坡遺風而竊喜。及至翌日,信筆而書,千字乃止,是以為感。
蘇東坡傳卷二讀后感篇六
他是一個政績卓著、愛民如子、文韜武略兼備的人,他是一個雖屢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的人,他就是豁達樂觀的'蘇東坡。
林語堂先生用英文寫下了中外聞名的《蘇東坡傳》。在林語堂筆下,千年前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蘇東坡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一位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精彩筆觸,一位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出現在我們面前!
所有的困難挫折在蘇東坡眼里都是云淡風輕,一飄而過。在蘇東坡晚年,他不幸被人控告,后受到牽連苦難,被貶謫不毛之地――黃州。當地氣候變化無常,環境十分惡劣。但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蘇東坡仍興致極高地給老朋友章諄寫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寫了黃州的環境氣候很差,供餐簡便,衣物樸素等。而幾天后,蘇東坡又興致勃勃地寫信給章諄表達自己對黃州的喜愛之情以及風景之美。
如此惡劣的生活環境下,蘇東坡仍保持著樂觀的性格,這豁達樂觀的天性真值得發揚光大!
當我們學習時遇到挫折;當我們生活中遇到不順的事情時;當我們被人譏笑時,我們都要學習蘇東坡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難而上,笑對人生!
歲月失于道路,命運困于黨爭,生活寄于風雨,襟懷奉于蒼生,這就是蘇東坡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
蘇東坡傳卷二讀后感篇七
近日讀了林語堂版的《蘇東坡傳》,不愧是語言大師,活現了一個更加真實、鮮活的蘇東坡。大師為大師寫傳,這點很吸引人。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說是他的名氣的骨干。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為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系。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復雜多面,然而我認為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沖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后,蘇東坡捧著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云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碧K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蘇東坡傳卷二讀后感篇八
觀蘇軾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軾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奔词乖诒毁H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里,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軾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軾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后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象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