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的讀后感篇一
打開《論語》,我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空隧道,看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古人正向我們走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個影響了中國兩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文明道德的偉人。
一、學習 《論語》首先告訴我們一件事,學習。學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個鐵定的事實,人要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首先要學會培養學習興趣,其次是要選擇適當的方法,最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好。
二、孝道 孝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在中國都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認為百家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十分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三、友情 人活在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是朋友。什么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還是朋友。這一點,《論語》中講述了很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這是一種激勵自己向上的好方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為人上之人。
四、理想 孔子說“匹夫不可奪志,哪怕是三軍可以奪帥。”這句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得很廣,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來,最重要的不在于我們終極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有一個什么樣的起點。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志,缺乏的是在到達志愿之前的一步步積累起來的那條腳踏實地的道路。
五、快樂人生觀 讀《論語》使人知仁義。孔子說“仁者愛人”,“仁”就是愛別人,一個人愛別人,才叫愛心。成就別人才是無私。“仁”也就是愛自己,世上沒有只愛別人不愛自己的人,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哪里能愛別人呢?仁義必須是快樂的,否則,必將要與人性背道而馳,不會是真的仁義。真的仁義出自真心,所以就會真正的快樂。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隨快樂,如果一個人的財富,名利,各項成就,不能給你帶來快樂,那么這些東西還有什么價值呢?由此,我們要學孔子的快樂主義和包含的快樂人生觀。
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論語》中說到,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夏就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人首先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里接受下來。每個人相對與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臨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樹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肅舟曲人。他們(她們)有的瞬間失去了父母、兒女、兄妹等親人;有的瞬間失去了熟悉的家園,這時要他們(她們)用怎么的心態來面對?!天災,人們無法預見、有時又無法避免。在天災已經發生時,只有去接受它。
不要過分地糾纏在里面,整日呼天搶地,這只會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第二個人生態度就是盡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彌補遇到的遺憾。災害已發生、悲劇已上演、迅速地正確面對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減少損失、重新站起來。此時,支持我們站起來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在現實中,我們看到重建后的汶川,人們一片忙碌:人們紀念逝去的親人、重組新的家庭、修補破損的房屋、生育新的生命。通過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汶川的人們漸漸地彌合心里的傷口,去逐漸減輕心靈的苦痛,通過勞動,汶川重新獲得了新生。
《論語.憲問》中談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如果你心懷很敞亮,內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種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與遺憾。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悲痛是難免的,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我們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我們才會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此外,還要加強自身的修養。除了樹立明確的目標之外,還需要良好的習慣作為約束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手段。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時常在生活中總結體驗,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知音來相聚,不是很快樂嗎?沒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煩惱怨怒,這不才是君子嗎?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而這一切都不是虛無飄渺的,而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而實現的。 思想修養的提高不僅關系到個人,也是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的。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一個對人謙恭友愛的人,很少去做犯上作亂的事情。每個人都能如此,那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秩序無疑就非常安定了。 再大而化之,國家的治理與安定也和為人的基本修養有關。“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就是說,治理一個大國,就應當嚴肅認真、恭恭敬敬的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講求信用,節省開支,不奢侈浪費;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在合適的時間調動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除去統治者的特殊身份,其中有不少要素(嚴謹、守信、節儉、仁愛)都是與個人修養密切相關的。
由此可見,治理國家也是從提高自身修養的基點開始的,的確是值得重視的大事。 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題。《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是一座思想的寶庫。認真地研讀,細心地體會,努力地實踐。我們的境界必將得以提升,我們的人生一定會產生積極的變化。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后,我還要更加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的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嘗這暖暖的心靈美味。
論語讀后感600字(六)
論語的讀后感篇二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上出現在我的腦海里。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并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么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里,為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著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繼承他們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贊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后,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說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讓我們熱愛經典吧!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
論語讀后感600字(五)
論語的讀后感篇三
《論語“學而”》中曾子每日從“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們每天也可以從這三方面入入手進行自省。
“為人謀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給別人做事,給社會做事,我忠于職守了嗎?真正的忠誠不是忠于一個外在標準,真正的忠誠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忠于內心的良知。“忠”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能夠對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譽了嗎?信守承諾,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需要我們時常反問自己。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一個人不可沒有信用。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傳不習乎?”要自省的就是“習”字,意思是說,老師教授的知識,你認真學習了嗎?對于知識,我們需要把它融進自己的生命里,這個過程才叫“習”。學習之后要復習,學習之前要預習,溫故而知新。學習,其實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把知識的學習真正融入生命,時時不忘記學習,如此我們才可以說,我們真正有所長進了。
論語的讀后感篇四
我讀過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后第一個感觸就是萬物歸一。
這是一個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萬古規律。綜觀人的一生,人這輩子,要么忙著生存,要么趕著去死。生命在逝水流年中悄然凋零,什么是看見的,什么是看不見的?大多數人都在為自己平凡而樸實的生活忙碌打拼,卻忘記適時停下休息欣賞自然之力與自然之美。人有追求與信仰,為實現自己理想進行能動性的創新與改進,以最大限度適應自身生存的環境,但或許就會漸漸迷失自我,迷失人的本性,做出愚蠢瘋狂幼稚傲大的可悲行為。從地球看我們生活的城市,很小;從銀河看地球,微小;從宇宙看銀河,微乎其微。而我們每一個個體,每個人,根本微不足道。可是還是有那么多的人在爭,在斗,為了無休止的利益,為了滿足與吞噬無限膨脹的欲望,在我們生存的小星球上拼命去捕捉原本并不屬于任何人的東西,我記得網絡上有一個簽名:天上的星星,為何象人群一樣擁擠,地上的人群,為何象天上的星星一樣疏遠?我想,這就可以用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的心態問題罷!簡言一句話,人,應該學會看透生命的本質,看穿亙古廣漠,潮起潮落,看清事物潛在的規則與本質。
如果說把寰宇看得寬闊透明,那么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就應該看得坦然釋懷。四海之內皆朋友,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則是我的第二個感觸。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維簡單的一首詩十足勾畫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古人以人生得到一知己足以來形容人的一生要找到一個十分了解自己的人有多么困難。在今天,我們仍然也會以擁有一個和多個知己而感到自己人生存在的價值意義。可是,上帝總是帶有一絲幽默,他可以把人相隔千里之外,也可以讓人如親鄰一樣貼近。我們總是期望別人有多么了解自己,然后便有了被充分了解后的感嘆,然而事實上沒有誰能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只有認清自己,才會更好去了解他人。否則就會做出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產生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現在,地球更象一個小的村落,只要有足夠的旅費,每個人都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當然,如果可能,我們也可以認識任何一個在從前想都不可能想過未曾謀面的家伙,我們所生存的環境被無限地擴大與擴展。而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也因此該得到闊延和釋放,古人所云比較封閉的交友概念現在也已經絕跡,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
與人產生爭執和爭吵再所難免,因為我們的頭腦中存在成千上萬個不同的idea,因此人與人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模式并不相同,對待同樣一個問題的處理方式和反應程度也不盡相同,于是偏差和誤解便產生。對待這種事情的我們該如何面對處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直率去對待所有的問題,我們想讓別人了解和理解我們真正不被歪曲的想法,那么我們就要學會用最簡明最直接的說話方式去將我們的想法陳述給對方去聽。可惜的是,許多人并不愿將他們的直率使用到應該使用的地方,因為我們都很自我,都很主觀。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是獨特的、獨一無二的,這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我們過于自我,過于固執,固執得乃至無法放下偏執。這就嚴重得多了,回頭想想,我們連宇宙都可被認識,那么我們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頭腦中的idea真實地放映在對方面前呢?事實上我們可以做到。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也許無法做到最好,但我們起碼可以用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我們的朋友,家人,愛人和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善良的人們。孔老夫子說幫人錦上添花不如幫人雪中送碳,能及時帶給別人最迫切的需求,那是我們道義上的責任。
我相信人本善良,只是在成長中受到了種種誘惑吸引,自己定力不夠才漸漸變成各種各樣的形態出現在人間。把握住內心的尺碼,不論外在怎樣,我本善良。希望自己在學習過此書后能用更高一層的心境和態度來釋懷面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那才是我最終學習此書的目的。
論語的讀后感篇五
《論語》我熟悉,于丹對于我卻很陌生。但是《論語》心得這本書使她進入了我的視線,直至成為我所敬佩的人之一。而我也很幸運地能夠在這樣一位師范大學教授、古代文學碩士的帶領下去發現《論語》的真諦,讓古圣先賢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一個平淡的假期。
本來以為這樣一本解讀典籍的書應該是以一種說教的語氣,用很多晦澀難懂的字句來向我們闡述大道理。我開始甚至懷疑我能不能看懂這本書,能不能理解幾千年前人類留下的精神財富。但是當我翻開這本《論語》心得,疑慮便煙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說的,《論語》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他自己的解說也帶給我一種簡單而貼近心扉的感受。沒有我想象中的高談闊論,也不像現在的許多學者那樣咬文嚼字,弄一些專業術語、新名詞來嚇唬人以顯示他們的成就。看《論語》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為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的力量……這樣的小故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有些也許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對于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釘子的寓言我記憶猶新。在我們這個年齡,常常由于一時沖動而說出一些不經過大腦的話來,傷害了身邊的人還渾然不自知。但是現在于丹提醒了我們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因為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籬笆上也留下了洞,不會復原了。現在我一想起這句話就不覺心驚,好像忽然發現自己做過那么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愿今后不會再這樣不謹慎地處世了。
全部讀完這本《論語》心得后,我覺得貫穿全書的思想就是注重心靈。那個有抑郁癥的喜劇演員的故事可能會給我們現代人很大的啟示。在紛繁的社會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們,在職業角色的外衣下,我們還有多少空間留給心靈呢?為什么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我們生活得不夠歡欣,不夠幸福?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總是看物質太多,看心靈太少。這大概是這本書最觸動我的一部分。我開始試著拋開與物質的糾纏,聽一聽心的聲音,按照最真實的想法去行事,體驗真正的快樂。那句話已深深烙在我心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同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
這一刻,《論語》之于我的意義,我對《論語》的看法已經徹底改變。它不再僅僅是“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熟悉詞句的出處,而是我今后人生的心靈導師。以前我看《論語》是萬萬全全地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對待的,雖然也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但是也認為只有在那個民風淳樸,物資匱乏的古代才適用,而對于我所處的這個人心不古的時代的意義并不大。可是于丹卻游刃有余地將這部《論語》與現實交織在一起,讓我們發現這本語錄竟然可以穿越千年,在過去、現在甚至將來的任何時刻都能引導幫助我們。只要以不同的角度來看,他就適用于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每一件事。而我們這些中國人,更應該為了血液里流動著儒家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我想以序言里的一段話來結束: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著品味,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