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糍粑糍粑篇一
“家鄉的.民風民俗”,當我耳朵邊響起這個熟悉的詞語后,我就情不自禁想起那讓我口水直流的家鄉美食——“糯米糍粑”。
許多地方都有做糯米糍粑的習俗,可是像我們家這樣做的卻很少。當大年初一早晨放鞭炮時,爺爺就在老家的大蒸籠里開始煮糯米糍粑。到了下午,我們就用祖傳的石臼來舂糯米,把煮好的糯米放在石臼內。每每這時,我都會十分興奮,因為這個過程十分有趣,大家分工合作,男人們用祖傳的木棒來舂糯米,女人們則負責搓糯米,孩子們還可以在旁邊一邊觀看,一邊偷吃。舂糯米時兩人一起合作,不過,在舂糯米之前要攪糯米飯,這樣才能讓糍粑均勻、嫩滑。前面還不是最好玩的,做這個不僅要靠力量,還要靠合作,在舂米的過程中,一人摁住,一人往下舂,不斷循環——如果兩人在同一時間舂下去,就沒辦法完成這一道工序了。看著大家越來越吃力,氣喘吁吁的樣子,可好玩了!
做好的糍粑是粘稠的,要把它搓平,搓圓。一口咬下去會散發出獨特的香噴噴的糯米味兒,但事實上做好的糍粑里除了花生油是沒有任何佐料的。糍粑的樣子呈扁圓形,像八月十五的月亮那樣,讓人看著口水直流。
除了可口的味道,這小小的糍粑還有很多寓意:在紅火紛飛之時煮糯米,寓意來年紅紅火火;在大年初一時大家分工合作做一件事,寓意來年家人和和睦睦;粘稠的糍粑寓意著家人的感情難舍難分,其圓形則寓意著家人團團圓圓。
這就是我們家的糯米糍粑,象征著團圓的糍粑!
糍粑糍粑篇二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已是一名中學生。每日,時光從床頭邊游過,從門縫中鉆過,它就在你眼前,可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流逝。曾經的點點滴滴,都化為了往事。
在小學的假期時,我習慣于旅行,感受中華大地對我的召喚。去年暑假,我和同學小銘去了貴州,去感受苗族的民族文化。
我們來到了美麗的苗寨,導游告訴我們,苗族有一種很傳統的食物糍粑,于是,我們決定自己嘗試制作糍粑。導游似乎早就看出來了我們的意圖,笑盈盈地搬出了石臼和木錘,接著,又搬出來了一桶蒸熟的糯米飯,并倒進了石臼里,并教我們如何將糯米飯捶打成糍粑。看明白之后,我們開始著手嘗試。
當我拿起那個沉重的木錘時,濃濃的民族氣息撲面而來,同時也意識到打糍粑有多么辛苦。用了很大的勁,我們才將那個木錘,重重地打在了糯米飯上,可當我們想把木錘再次拿起的時候,卻驚訝地發現,粘稠的糯米飯已經牢牢的粘住了木錘的底部,我們使足了勁,才把木錘從那粘稠的糯米中拔了出來。此時,我的臉上已布滿了汗水。
為了嘗到自己親手制作的糍粑,我們使足了勁,又一錘子打了下去,緊接著,快速地將木錘拔了出來,這樣我們便輕松了一些。找到了省力一些的方法,打起糍粑來,事半功倍。盡管我的襯衫已經被汗水濡濕,我的心卻是欣喜的。
最終,打完上百錘后,糯米飯變成了糍粑,撒上花生碎、芝麻之后,我們終于嘗到了糍粑的味道。剛入口,濃濃的米香味便充塞了口腔,仔細的咀嚼,甚至還有一股香甜的味道縈繞,真是美妙極了。
當我的雙手撫摸著那一個沉重的木錘時,我仿佛看到了苗族的先民們用他們勤勞的雙手拿著木錘奮力捶打糍粑的場景。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讓我知道了,我們炎黃子孫應當好好珍惜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這些國家的瑰寶傳承、創新!
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我們應該珍惜當下,把握機遇,珍惜每一分鐘,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糍粑糍粑篇三
“煎糍粑嘍!”我的好朋友小葛拖著音在叫喊。
“這次我來煎,曹敏、我、高宇每人一塊。”說完就一頭栽進冰箱里,尋找糍粑。
“ok!每人煎每人的,除了我弟弟高宇的!”小葛點頭表示贊同。
每人都選好了各種形狀的喜歡的糍粑。小葛先煎,我再煎,隨后就是高宇的。時間飛逝,小葛煎完了,我要上陣了,我可是老手了。我先將油倒入鍋,開啟電磁爐、油煙機。白白的凝固的油在鍋里也只能乖乖地變成液體油,像蜻蜓點水般地放入鍋中,濺起一陣“噴泉油”。開始煎了,等我把糍粑翻了翻身,像炒蛋炒飯似的翻來覆去,散落的`糍粑像是在鍋里跳舞。我用手捏住鍋鏟,用力把糍粑壓下去,被壓的那一面只能束縛,那一面只能呈微黃色。在把糍粑翻一邊,重復以上的煎法,煎糍粑的時候,還會發生“滋滋滋”的聲音。我那個糍粑漸漸地膨脹起來,原本那瘦瘦的又白的糍粑跟我玩起了糍粑版變身魔法,他成了一個又胖又大的還披了一身鎧甲的戰士,卻即將在我的口中犧牲了。
我開始品糍粑了,我嗅了嗅,糍粑的那股香氣在我鼻子外盤旋著,想占領我鼻前的重要位置,他的“肉”很飽滿,我不由自主地灑上塘,用手捏著筷子,用筷子夾住糍粑放入口中輕輕地咀嚼。
“人間美味,這糍粑可以和臭豆腐相提并論了。尤其是自己煎的,煎完之后最好吃、最香。”我邊吃邊說。
經過煎糍粑的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不僅僅使我收獲,還增加了我的社會經驗。
糍粑糍粑篇四
說起揭陽的民風民俗,令我最難忘,最喜歡的便是:在冬至那一天,吃糍粑。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臣子伍子胥投奔了吳國,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楚國被破后,伍子胥自知自己結怨甚多,難以容身。怕自己死后,國家有難,百姓受饑,便在相門城墻下藏了熟糯米。伍子胥去世不久,國家和百姓遭到危難。人們想起他的囑咐,暗中拆城挖墻,發現了許多糯米。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破,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來,經過發展,便有了如今的糍粑。
糍粑的種類可以分為兩種:一為常見的糍粑,(用糯米粉加水,不斷的和,再蒸熟后鍋煎,用糖,花生,芝麻作料拌著吃)。一為粳做的尖米糍粑,(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
而糍粑的傳統制作過程也是相當復雜:先要將上好的糯米洗凈;用凈水浸泡二十四小時;然后濾干上籠屜大火蒸;后放入木桶內,用木棍反復杵打、攪拌成泥狀。糍粑一團一團的,身子雪白雪白的,就似嬰兒胖乎乎的臉蛋;最后下鍋煎。糍粑煎好以后,就是黏糊糊的,看起來色澤相亮,肥潤香糯,白得像雪;聞起來一陣陣濃香,就連空氣味道都不一樣。再蘸上花生、芝麻、白糖等配料,便更有一股糯米香;吃起來香甜可口,柔軟細膩,味道清幽淡雅,別具一番風味!真算得上是齒頰留香!
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在每年春節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將糍粑制成圓形,大小不一,各形各色,各種各樣,色味齊全。象征著豐收,喜慶和團圓,有這么一句俗語:“食過冬節,就長一歲。”也有的地方稱之為年糕,這一名稱也寓意著吉祥如意,人們常說:“年糕,年糕,年豐壽高!”糍粑在民間十分受人們喜愛。
這便是揭陽的糍粑。在冬至時吃糍粑的習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糍粑更是令人久吃不厭。這正是揭陽民俗的重要體現!
糍粑糍粑篇五
猶記得小時候,愛吃糍粑,當時覺得,簡直是人間美味。聽媽媽說傳統的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洗浸泡后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巷子里的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制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鉆出。剛打好的糍粑,冒著熱氣、聞著清香、摸著柔軟、看著潔白、吃著滑嫩。
為了吃一盒糍粑,傍晚放學之后,在餐桌邊寫作業時總要豎著耳朵,期待熟悉的曲調。印象中糍粑總是和《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曲調一起出現。焦黃黃的,滾了紅糖花生沫,小小的糍粑,平和從容,簡單里更多了一份甜味。吃一口,總覺不夠甜。我習慣一串串起兩個,這樣,才覺出味道來。邊吃邊坐在墻邊看書,就算只是翻過千遍的課本,也仿佛鮮活了起來。
可惜,一盒總也吃不夠。待到這時,便開始期待明天的放學了。吃的時候,有時倒是吃歡了,但也心疼自己的小錢,畢竟一盒糍粑又抽掉了我儲蓄罐的本就不多的脂肪。
糍粑,象征著生活中的小小驚喜,淡淡甜蜜,總讓人幸福地瞇起眼睛。
在伴隨著微風的美麗傍晚,愜意地坐于矮椅,伸個暖洋洋的懶腰吧。
糍粑糍粑篇六
又是一個新年到,處處充滿著年的味道。在我的老家可熱鬧了。打糍粑、做年糕、包餃子、做湯圓、熏臘肉……這其中,要數打糍粑最有趣了。
首先,將糯米放入缸里浸泡6—8小時,然后用竹篩把水瀝干凈,再將其放入鍋中蒸熟,蒸熟之后,將糯米倒入粑缸中,但不著急打,需要將糯米碾壓成米團才可以開始打。
慢慢地,米粒越來越碎了,糯米團變得越來越粘,砸下去的聲音也變得越來越沉悶了,我使出吃奶的勁才能把粑錘拔出來。到后來,那錘子像強力膠黏住了似的,米粒也完全不見了,我每拔一次粑錘,簡直是難上加難,硬是拔不出來,只能請大人幫忙了。
好不容易打好了,往手上抹一點油,扯出巴掌大小的米團,搓成團,然后輕輕壓下去,壓成圓形,一個白花花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
看著滿桌的糍粑,我樂開了花。
糍粑糍粑篇七
“噼啪噼啪”,一串鞭炮在門前響了起來,一股股糍粑粑的糯米香飄著。是過年了吧?是!
過年是少不了一樣:打糍粑。
“呵喲,呵喲”大漢子一聲聲喚,掄起錘子使勁地錘,姑娘趁錘抬起時把粑粑翻過來,一捶一翻,真是一幅熱鬧的場景。我也來掄掄這把大錘!
雪白的糯米一粒粒地洗凈,放進大鍋,半個時辰后,一揭,哇!一大堆水蒸汽像關了好幾十天的小牛犢一下子見了天,迫不及待地沖了出來。我們幾個小伙伴將大鍋子里的飯倒進一個里面凹進去的“大石杯”中,將糯米用手揉一下。幾十雙小手指放進“杯子”里揉來揉去,你這兒掐掐,我這兒捏捏,你笑笑,我打打,開心極了!
吃糍粑呢!一口咬下去,酥酥的,嫩嫩的,外酥里嫩,又仿佛有一絲甜味,讓人不知不覺感到甜蜜,快樂。過年了,吃糍粑!
糍粑糍粑篇八
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味覺,這些味覺停留在記憶中,成為生命的滋味。
是日,除夕。清晨,便被一股稻香喚醒了,樓下傳來忽大忽小的捶打聲,一入耳,就知道爺爺在做糍粑。
糍粑的工序并不復雜,但做起來卻很辛苦。將熟米醞釀成糯米,才到關鍵的一步。一大盆糯米傾盆導入容器中,然后舉著木錘子反復敲打,奶奶在一旁不斷地翻過糍粑,不僅要重,速度也要快。須臾,爺爺滿頭大汗,親戚們也輪流上陣,顆顆糯米才逐漸和在一起,宛如千萬個小人抱成一團,為這寒冬添上了些許溫暖。觀看著,自己也想試一試,剛舉一下,就丟回缸中,他們笑了。爺爺說,你個小孩哪來的力氣,樓下冷,等糍粑好了就叫你。說著,一手接過,往下張望時,只見爺爺穿著單薄的襯衫在捶打著。
又是一個除夕夜,回家了。恍惚間,映入爺爺的幾根白發,但是這捶勁卻依然不減。在蒸汽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當時,即便是父母帶我去吃過的種種糍粑,有炸的,有炒的,但這味道永遠彌蓋不了心中最深沉的那個香味。
細品一碗糍粑,愿那味能永恒。
糍粑糍粑篇九
快到大年三十了,外公外婆得為過年做準備。吃糍粑是必要的。可吃它可沒有現成的,必須自己動手。
外公把蒸好的糯米放進粑窩里,在用一個跟錘子很像的工具往下打,外公打累了,換爸爸打,爸爸打累了又換舅舅打,一直這樣重復,知道打成型為止。
最后一道手法,把糍粑捏成一小塊一小塊餅狀的模樣。我也加入了其中。
我先把手洗干凈,待干后。我用手去抓了一團糍粑,那糍粑立刻粘在我的手上,我急的手忙腳亂。外婆在一旁哈哈大笑,說:“你要先把手上裹著面粉,糍粑才不會粘在你手上,你先去把手洗干凈吧!”等第二次洗完,糍粑已所剩不多了,我把手伸進面粉里,再趕緊去抓一團糍粑過來。我用捏橡皮泥的方式,捏那個糍粑。我先做了兩只長長的耳朵,在做一只嬌小的身子,然后做一個圓圓的尾巴,最后做一個傻傻的頭,再加上那對大門牙。大功告成,一只小兔子完成了!
晚上,我們全家人吃著外婆烙的糍粑,其樂融融。
糍粑糍粑篇十
“八月里,中秋到,家家戶戶打糍粑。快喊爹,快喊娘,燒開水,蒸糯米,拿起粑槌搗糯米。”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最讓我開心的就是中秋節打糍粑。
糍粑最講究的就是蒸和舂。首先要選材,糯米粒一定要選那種圓圓的才會更糯更香。把米粒洗干凈后再上蒸籠蒸,蒸出來的糯米飯晶瑩剔透,噴噴香香,整個村子都聞見那種香味,讓人感受到節日的喜慶。糯米飯蒸好后必須馬上放石臼里舂,不能冷卻,否則就會舂不糍,會有很多米粒夾在中間。
我們把事先準備好的糯米飯放在石臼里。糯米飯不能太多,多了舂不動;不能太少,少了不好打。外公拿起一根碗口那么粗的木棒用力舂打。一開始,有年輕人自告奮勇地來舂,可他們力氣不夠,方法不對,那晶瑩冒著熱氣的糯飯用力一舂,就粘住了木杵,怎么也舉不起來了。于是外公這位”老將”出馬了。只見外公輕輕一舉就舉起了木杵,用暗力舂在糯米飯上,發出”咚”的聲音,再提起木杵,便有糯飯黏在木杵上。舂飯、提起,再舂再提起,漸漸的,糯米飯越來越碎,也越來越了黏,糯米飯條就拉得越長。我也想要嘗試一下,使出來全身的勁都舉不起來。
外公不斷用力舂打,大約十分鐘,一粒粒的糯米飯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飯團,這個時候糯米飯就算舂好了。外婆趁熱把飯團分成乒乓球大小的一團,一碗一碗的弄好送給鄰居們一些。外婆說:"大家都吃才會更香,好東西要一起分享。”我使勁點頭。
每年的中秋節總少不了糍粑,香甜的糍粑寓意著團圓和甜蜜,而打糍粑也成為我美好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