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盞一盞的燈書籍篇一
記得小時候讀書時,冰心筆下的小桔燈就給了我溫暖、希望、光明、勝利的象征。今天,我又一次從吳非老師的筆下深深地感受到了燈的教育內涵。
這是一本很平凡的書,書中記錄了很平凡的小故事,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豪言壯語,但溫暖從一個個故事中流淌,思考從一個個案例中產生,智慧從一段段經歷中生成。這六十個小故事,就像一盞一盞的燈,以小見大、深入淺出,提煉美麗雋永的教書育人精神、教育教學常識和教師職業道理,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線教師的思考與智慧。他們用自己的真情,講述了自己從教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一節課、一個案例、一段經歷。
《窗簾鉤成了精》:小信損壞窗簾,把窗簾鉤掰成各種形狀,丁愛平老師不僅沒有生氣,而是發現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再買來些窗簾鉤讓小信掰。智慧的老師,因勢利導,奮力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在孩子心中點亮了一盞燈。
《不一樣的“阿慢”》:凡事比別人慢一拍的“阿慢”,雖然慢一點,但總是能做到最好。張小兵老師無限“縱容”了他的慢,尊重、保護、發展了“阿慢”的學習個性,并啟迪他在這一過程中樹立自信心。每個班里都有慢的孩子,思維慢,作業慢,講話慢,每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總是最多,效果卻最差,是最令老師頭疼的學生。面對這些學生,如果我們能摒棄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觀,承認每個孩子的差異,因材施教,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孩子的優點,激勵他,給他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而不是一味追求優秀的成績,比賽的名次,那么,你就能看到他們的點滴進步,這些孩子也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快樂。
《藏族班的晚自習》:藏族班的孩子很不容易,小小年紀便要離開家鄉去幾千里地之外的地方學習,他們羞澀、內向卻又單純,我們應該換位思考,給孩子們更多的關愛和幫助。
《小志的石榴》:一個純真的孩子要送給老師半邊石榴,竟然在手中握了整整一天,才最終散發出它的甜蜜。
《你知道我在找你嗎》:那一個個特殊的孩子,特教老師那堅忍的愛,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至少,我能和我的孩子們正常的交流。
還清晰的記得,那是一個學習成績很差的男孩子,放學后到處游蕩,不是在網吧,就是在臺球室,家長和老師提到他都較頭痛。我曾經連續幾個雙休日到各游戲廳找他,帶他參加了興趣小組活動,平時多關注他,讓他在課余為班級做點事情,鍛煉和加強了各方面的能力,并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他,他慢慢地把興趣轉到了學習上,再也不去上網了,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對于每學年都會出現的特殊家庭的孩子,我更是付出了全身心的愛。班里有一個女同學,父母離異,與奶奶生活,性格孤僻,不愿與外界交流,同學們都不喜歡和她來往,從而影響到她的學習和生活。我從日記中了解到該生的情況后,多次找她談心,邀請同學一起陪她聊天,星期天帶著她和幾個同學、自己的女兒一起到公園游玩,并與她的父母溝通交流,給予她更多的關愛。她漸漸地開朗起來,融入了班集體,最后取得同學們的信任當上了班干部。
還有一個男孩子,父親不務正業,專門幫人看守賭場和網吧,作息時間日夜顛倒,受其影響孩子也染上了不良習慣,作業基本不做,上課睡覺、下課打鬧,跟老師對著干,對自己的成績無所謂,而孩子的媽媽在家里沒有地位,說不上話。我找他的父親談話,他父親拉著孩子就走,勸都勸不住。他還發短信來說不讓孩子讀書了,反正也讀不好,就跟著自己混日子吧,也能混得很好。為了這個孩子,我一次又一次的找家長談心、講道理,讓他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我難過地流淚了:“我既然教了他,他也是我的孩子,我有權利也有義務要讓他至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家長感動了,后來對學校的工作非常支持和配合,孩子的成績也直線上升。我很多年都保留著那兩條短信,為的是時刻提醒自己,有的家長也是我們必須教育和幫助的對象。
我為學生的可愛、純真、懂事、進步而欣喜,我為老師的愛心、責任、付出、細致而感動。
這本書成為了我們的燈,我們更應該成為學生的燈,:點亮孩子眼中的世界,點亮孩子內心的真善美,照亮他們起航的方向,增添一分他們未來的輝煌燦爛。
我愿用我的一生,作這樣一盞燈,一盞最亮的明燈。
一盞一盞的燈書籍篇二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學校推薦的由吳非老師主編的《一盞一盞的燈》一書,細細品味一個個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心潮澎湃,感受頗深。
《一盞一盞的燈》共分“美麗的愛與微笑”、“為了人”、“先照亮自己”三個部分,六十個故事就像似曾相識的一盞一盞的燈,一閃一閃,以小見大、深入淺出地提煉著美麗雋永的教書育人精神、教育教學常識和教師職業道理,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線教師的思考與智慧,值得深思與學習。閱讀這些故事的過程,仿佛就看到一盞盞的燈在逐次點亮,溫暖著我的心靈,讓我感受著教育工作的幸福。整本書,看似零散的一個個小故事,其實卻是渾然一體的。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是一種真情的流露,每一個故事都有發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六十個故事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開在角落的花》和《因為我當年的微笑》。我們用愛,可以點亮一盞盞熄滅的心燈;我們用愛,可以喚醒一個個沉睡的心靈;我們用愛,可以指引一個個迷路的孩子;我們用愛,可以驅散一縷縷內心的嚴寒。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老師要善待、關愛每一個學生,把學生當作人,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多與每一個學生接觸,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與學生打成一片,做學生最信任的引路人,真正做到“感受心靈,走進心靈,培育心靈,用心靈去贏得心靈,用愛去交換愛,用真情贏得真情,用真情去點燃自信的火花”。《開在角落的花》中一個患有自閉癥的孩子,能看到角落里被人們忽視的小花,在她寂寞的世界里,同樣有美和愛。教育的價值在于對生命的尊重,教師的眼睛,要能看到每個角落,不管孩子們是否需要你的關注,你的愛都應當無所不在。
對教師而言,面對學生微笑,也許不過是職業本能,也許僅僅是一份善意,然而學生不僅心存感激,而且長久地以之為精神動力。學生對教育的記憶,往往正是這樣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細枝末節。《因為我當年的微笑》中的“我”手術后在講臺上職業性的微笑,讓畢業了多年的學生依舊心存感激,還特意回母校看望“我”,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師的責任,教育的價值。作為教師,我們的微笑擁有著無窮的教育魅力。你親切的微笑,你信任的目光,你所做的一點一滴,對兒童來說,都是人間給他的溫暖和愛,成為他的世界。這些瑣細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所傳達的慈愛是無私的,永恒的。對兒童來說,我們的每個笑容都在培育他們的真誠和善良。
一盞燈,讓我們的身心得到滋養;一盞燈,讓我們的智慧豁然開朗;一盞燈,讓我們的教育多份反思;一盞燈,讓我們在紛繁中不再迷惑……這,就是《一盞一盞燈》的魅力!我愿做一盞普通的燈,點燃自己閃亮的心靈,照亮孩子前行的方向!
一盞一盞的燈書籍篇三
在一個學生受教育的十幾年時間里,會遇到多少個老師呢?粗略估算下,少說也有幾十位吧。能被他記住的能有幾個?這些老師是什么原因留在了他的腦海里?那些在他跌倒時輕輕扶了一把的,那些在他迷茫時指引方向的,那些在他無助時投以信任目光的。那些有智慧的有個性的,或是溫柔或是嚴厲的老師,像一盞一盞的燈,在他的童年世界里成為了最難以忘記的畫面。
直到今日我依然感謝我小學五年級的班主任周芳老師,在我犯了嚴重錯誤時沒有喊家長,也沒有當同學面批評我。只是把我叫到走廊上輕言細語的把利弊向我分析。謝謝她能夠原諒我一時的不慎,保護好了我柔弱的自尊心。之后這么多位老師,有的學識淵博,有的才華橫溢,但是對于我來說周老師才是那盞給我溫暖的燈。今天,我又一次從吳非老師的筆下深深地感受到了燈的教育內涵。
這是一本很平凡的書,書中記錄了六十個不同的老師經歷的教育故事。這六十個小故事,就像一盞一盞的燈,從不同的角度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直白而樸實的文字像燈光照亮讀者的心。在這些故事中或多或少能看到與我們類似的教育經歷,讓我有所觸動的有很多。
這里想分享其中一篇叫《小志的石榴》。文章中的小志長得憨憨的,眼睛一個大一個小。在班上應該是那種不起眼的小孩。潘老師很愛吃石榴,有一天潘老師剛進教室,小志就笑容滿面的遞給他一個黑乎乎的塑料袋。里面是半個石榴,可能掰開很久了,皮打著卷,上面一層石榴子干癟癟的,像被啃過。潘老師看到臟兮兮的,伸手一推,笑笑說:謝謝,老師有好多,你自己吃吧。到了中午,潘老師分完飯后,小志又走到面前說:老師,你中午沒有水果,吃石榴吧。看到經過半天揉搓擠壓更黑更爛的石榴,潘老師尷尬的推開了石榴。小志看看他,走了。到了下午的寫字課,小志又上臺來送石榴。這次其他同學嚷了起來,“老師,你吃吧,他早上就帶來了,一直在手里握著,上課還抓著呢。誰都不讓碰。哪個老師都不給,就給你。”原來前一天晚上家里吃石榴,小志特意留了半個,還藏在被子里沒讓媽媽知道。看著眼前靦腆的小志,潘老師愣住了,這哪里還是石榴,分明是小志送給他的一顆鮮活纖弱的心。他卻一直在嫌棄推開這顆心。潘老師剝了幾顆放進嘴里又放了幾顆在小志嘴里。小志開心的笑了。
看到這個故事,不由得想到平時有很多熱情的學生們也會時不時送個小零食送個自己做的小玩意給我。我一般會對他們說:謝謝,你們自己吃吧,你們留著玩吧。下意識覺得小孩子的東西不好意思吃,那些對于他們來說好玩的東西我們大人覺得沒意思。他們通常也是回答:哦,好吧。不會像小志這么執著。所以我從來沒有考慮過拒絕他們是否正確。看了文章之后,我有點后悔了。當他們興高采烈的拿著自己以為最好吃最好玩的東西送給老師時,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啊。他們一定是喜歡這個老師的,希望老師能欣然接受并且與分享他們的快樂。被拒絕時,這份欣喜變成了失落,也許下一次就不愛與人分享了。
吳非老師是這么總結的:面對兒童用雙手捧過來的東西,無論如何不要漠然視之,因為那上面有人間最純真的愛,愛護他們的純真,不拒絕學生的心意,有時,教師必須蹲下來和他們對話。我想下一次再有學生送我東西,我一定會蹲下來微笑的說聲謝謝。
先賢有言,當一名學生畢業后,把學校教給他的知識全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我們應該在工作中反思,我們的行為在孩子眼中是什么樣。我們應該成為學生的燈,作這樣一盞最亮的明燈,點亮孩子的世界,點亮孩子內心的真善美,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
一盞一盞的燈書籍篇四
《一盞一盞的燈》書中講述了六十多個樸實感人的教育教學故事,這些故事就像一盞一盞的燈,展現一線教師的思考與智慧。
一直都有這樣的感覺,教師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職業。從事教育,選擇了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和他們一起度過了最美好的時光。即使歲月匆匆,我也毫無遺憾!閑時翻閱了《一盞一盞的燈》,更是堅定了我的看法。
這本米色的書,從一開始看到就很喜歡,可謂“一見鐘情”。書里面收集了一些教師親身經歷的教育故事,盡管語言或平實或華麗,但是他們都懷揣著對學生的愛一路走來,就像是一盞盞燈,把身上的正能量像燈光一樣傳遞給了學生。它如一位老者,慈愛親切,對我施以諄諄教導,每每閱讀,總令我不斷反思自己。
一盞燈,首先照亮的是自己。想要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正能量,自己應該更得更好,更亮。一個知識淵博、上課生動有趣的教師會得到學生的喜歡,有了興趣之后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如此,教師應該比學生更善于學習,比學生更清楚學習的作用,也只有這樣他的“教”才能體現出價值來。一個善于思考、善于學習的教師,必定能讓他的學生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看得更廣。
學習,學習,再學習,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正如一個商人所說,如果你不善于去捕捉商機,去抓住機遇,你將被無情的商海所淹沒!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善于學習,不在夾縫中提升自己,終有一天將會被教育所拋棄,淪為平庸。這些話,我用來告誡自己。平時應多向優秀教師學習,或看教學視頻,或欣賞現場課堂,或品味優秀書籍,學習他們的一言一語,借鑒他們的一招一式,錘煉自己,希望讓自己遠離平庸,讓自己與夢靠近一些,再近一些。
有身上有了光,寬容地把光撒到學生身上。對于兒童來說,我們的每個笑容都在培育他們的真誠和善良。一句溫暖的話,一個信任的目光,甚至于一個親切的微笑都可以讓我們的孩子開心上一整天,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人間給他的愛和溫暖。而想要做到這一些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難,只是有時候的我們吝嗇了。小學的工作顯得繁瑣許多,可這是一種偉大的繁瑣。在課堂上,教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看上去也許是那么不起眼,可這里面卻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和教育的價值。我想,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善于將這些瑣碎的細節不斷累積起來的人。
同樣作為教師,自己離優秀還有好大的距離。有時候面對學生的錯,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只是沉下臉來面對他們。書上有這么一句話,課堂上允許我們的學生犯錯誤。是啊,他們畢竟還只是一群孩子,孩子總會犯錯誤,一味地責備他們只會換來不滿和挫敗,和顏悅色地和他們溝通或許是一個更好的方法。
成長不是一件著急的事,得慢慢來。書上提到,當下的教育太需要一種靜待花開的從容,優雅的心態,當我們迫不及待地追求完美、迷戀優秀時,很多兒童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即使心智成熟地早一些,也常常是提前耗盡心力,曇花一現。看到這樣一句話,沉思許久,自己不也是這樣?常常為了班上的成績而“揠苗助長”,沒有一種靜待花開的耐心。是啊,那些后進生猶如一株冬日里的梅,只有等到寒冬的到來,他們才會綻放傲雪的風姿,我還得耐心培育,用心耕作,靜候花開。
一本薄薄的書本,細細品味,卻給了我厚重的感覺。以上的寥寥數筆只是我的些許感悟,還有千言萬語溫存于我的心中。此時的《一盞一盞的燈》不就像一盞燈,用它那身上的燈光照耀著我前行。而我,不也像一盞燈,照耀著孩子們,希望他們踏實地走在人生道路上。這是最美的燈光。
一盞一盞的燈書籍篇五
讀完《一盞一盞的燈》后,稍有一些心底發虛的感覺。回想我自己教育孩子和管理學生的方法:當兒子搗蛋的時候,我基本做的首先就是大喊一聲“石頭不準這樣!”或是“石頭你再這樣就揍你屁屁了!”甚至當兒子玩的時候跟我想的玩法不一樣的時候我也要干涉一下;再比如在班里當我發現學生調皮時,很多時候都是不問青紅皂白劈頭蓋臉的就是一頓。
董理同學從入班的時候就很內向,每天默默無聞,很少與同學交流,上課每當老師提問的時候就把頭低下。偶然一次上體育課的時候,我發現董理同學在跳高上很有天賦,運動會的時候在我再三勸說下,答應參加跳高項目的比賽。運動會前的練習中,班里同學陪董理練習,有的同學還幫忙上網查跳高的動作要領并且整理出來送給董理,每天練習得不亦樂乎,董理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運動會跳高比賽結束后,董理和兩個同學快速跑到我面前,臉上掩不住的興奮還帶著點不好意思“老師我跳了第三名”。慢慢的董理和幾個同學成了好朋友,上課好多時候也躍躍欲試的去回答問題,自信心有了成績也有了起色。對于這樣的學生我覺得就是要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才能展現自己卓越的一面,才會有自信,才能不讓他們自閉和迷失。
有一部分同學很“能”,從手機到電腦,從漫畫到撲克,看起來什么都會的樣子。從書中60個故事中可以發現,這種情況就要使學生懂得在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情;應該怎么去做該做的事情。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從這些故事中去借鑒和學習。
新課標中不斷強調的就是學生要通過探究,去體驗探究的過程和知識的形成。這也就是為什么“蒙氏教學”如此流行了,蒙氏教育的理念就是不為上學做準備,而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其中幾個重要的要素“自由、真實、自然,秩序”其實也暗合了這60個故事的內涵。本屬于孩子天性的調皮搗蛋在進入學校這個規范體系后就被一點點消融、化解,最后,每個孩子都被打磨成了一個模樣,成為流水線上的產品,這是我們本應該要避免的卻也是在不斷去做的,不得不說是一個矛盾的事情。怎樣去達到一個平衡,既能讓孩子“自由、真實”而又有“秩序”,這需要我們當成一個課題去尋找適合我們實際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