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日記可以幫助我們整理思緒,將雜亂的想法和感受有條理地表達出來。這些日記范文記錄了作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美好的思緒和回憶。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一
這幾天我在調查學校食堂糧食的浪費情況,結果不盡人意啊!坐在那里一會兒,就能見到許許多多的同學把剛剛打來的飯菜吃完了菜后便把米飯倒掉了,然后就直奔小賣部買零食吃,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不僅關系到節約糧食問題,而且還關系到學生的將康問題,下面是具體調查的結果:
有的同學家庭條件好,很是挑食,吃了幾口飯就倒掉了,說這飯菜是自己不喜歡吃的!有的同學著急去玩,盛飯和湯的時候,走路慌張就把飯湯灑在地上!
有的同學一邊吃一邊打鬧,互相丟飯菜……這些都是在浪費糧食!也許你并不覺得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你浪費這一點,他浪費這一點,大家都浪費這一點,那就是一個驚人的損失了!同時,有的同學飯前不洗手,還把吃的東西拿出食堂,邊走邊吃,吃完就隨便丟在路上,這和挑食、浪費糧食一樣都是不文明的就餐習慣!
這種不文明會非常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和文明學生的良好形象!同學們,你想做個文明的小學生嗎?那就從文明就餐、節約糧食開始吧!
其實節約糧食,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飯菜;不在吃飯的時候,丟飯菜玩!不挑食,無論爸爸媽媽給我們吃的,還是學校里的飯菜,都是有利于我們身體成長的,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都要通通吃掉它!
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一名珍惜糧食,文明用餐的好學生吧!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二
我爺爺有一個奇怪的習慣,每次吃完飯,總是用手把掉在桌子上的煎餅碎屑一點點撿起來吃掉。
隨著一天天長大,我才漸漸明白了爺爺說的“浪費是一種犯罪”的含義。上世紀60年代,物資稀少,別說饅頭,就連稀飯都吃不上。煮稀飯的時候,還要加一些野菜,剛吃完肚子就會咕咕叫。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不知道餓死了多少人!記得爺爺以前跟我說過,他們小時候為了充饑,經常吃樹皮和野菜,如果誰家的粗糧能填飽肚子,那就非常幸運了。
在同學們眼里,把吃剩的饅頭充當“武器”去“打仗”,刺激而又不會傷人。在爺爺眼里,這種行為是絕對錯誤的,是令人痛心的。
我真希望給現在的小朋友們講講爺爺的故事,讓他們意識到珍惜糧食是多么重要。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三
今天國慶節祖國各地盛慶佳節,街上熱鬧非凡,我和媽媽到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古詩集,我看到憫農這首詩時感觸很深。
現在百忙之中我先朗誦一遍,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教導我們要懂得珍惜糧食。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要珍惜農民伯伯的辛勤工作的勞動成果。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四
聰明的老鼠寶寶把三個數加在了一起:
39+24+48=111。
他們歡呼著把密碼111輸了進去,大門在他們的面前緩緩地打開了,映入他們眼簾的是一堆堆顆粒飽滿的向日葵。
向日葵的糧倉上幽默地寫著:看著飽滿的向日葵垂涎三尺了吧?那就再把下面的一道簡單的題做一下吧。
4、12的最小公倍數是多少?它們的最大公倍數呢?
“4和12的最小公倍數是12,怎么還會有最大公倍數呢?”機智的小老鼠迷惑地問。
“吱、吱,你可不要受到貓的迷惑啊,根本就沒有最大公倍數啊。”另一只聰明鼠說道。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五
今年暑假,我媽帶著我和表哥去鄉下玩了幾天。農村非常有趣。每天早上,我都看到農民早起在地里干活,收割水稻,種菜。
一天早上,我問他們:“我能和你一起工作嗎?”他們同意了,所以我叫我表哥和他們一起在地里干活。不一會兒,我們累得滿頭大汗。中午我們都被太陽曬得滿臉通紅,我才明白了“粒粒都是硬的”這個道理。
學生們,農民的叔叔努力為我們種植食物。我們要有一頓沒有剩飯的好飯,珍惜食物,從我做起。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六
今年暑假,媽媽帶我和表哥去鄉下玩了幾天,鄉下很好玩。每天早上,我都看見農民們早早地起床去地里干活,收割稻谷種植蔬菜。一天早上,我問他們:“我可不可以和你們一起干活呢?”他們同意了,于是我叫上表哥一起和他們在地里勞動。不一會兒,我們就累得大汗淋漓,中午到了,我們都被曬得全身通紅,我才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同學們,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為我們種植糧食,我們要好好吃飯,不剩飯,不剩菜,珍惜糧食,從我做起。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七
飯桌上吃飯時,我的嘴巴像漏斗似的,邊吃邊漏,一眨眼,碗邊的四周到處都是米飯,媽媽經常為此批評。這不,今天的飯桌上,我又犯了這個老毛病。我剛把碗里的飯吃完,媽媽就皺著眉頭不客氣地說題目:“唉,你怎么又吃成這樣?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撿起來吃干凈。”
我又不是故意的,再說桌上的飯粒已經臟了呀!我極力爭辯道。“來,乖,快點吃。”媽媽也許發現剛才語氣太急了,便壓住了火,溫柔的說。“就這點米粒,浪費就浪費。”我不知好歹地回答道。“你今天不吃干凈,我就不客氣了!”媽媽的火上來了,厲聲地說。我見勢不妙,我只好把米飯一粒一粒地撿起來送到嘴巴里,直到吃到桌子上一粒也不剩為止。但是我吃完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去問媽媽題目:“媽媽,你為什么又叫我吃掉,不就是幾粒米飯嗎?”媽媽心平氣和的說題目:“你知道嗎,農民為了讓我們吃到飯,用了多少心血啊!你自己想想我們應該怎樣珍惜糧食。
今天的飯桌上發生的事,讓我知道要用實際行動來珍惜糧食,而不能浪費糧食。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八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到浪費現象,也許我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在浪費。
隨父親走進豪華的飯店,映入眼簾的是光滑的玻璃桌上擺放的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桌子四周的嘉朋正在歡笑,人們高高興興的碰杯,快快樂樂的交談。一番酒酣耳熱之后沒有誰再交盞動筷了,看著滿桌的狼藉,光彩奪目的美麗頃石面目全非;高腳杯旁的米飯哭泣自己生命的無用,桌下的青菜則嘆息短暫的一生,滿滿的一碗湯盼望客人的光顧……或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的老人跪在街頭乞討,有的兒童面黃肌瘦,更可怕的是那路旁掙扎的白骨。
不知不覺宴會已經結束,人們捧腹而出,我回頭望著那些剩下的飯菜久久不愿離開,我有心將那些飯菜打包回家,卻怎么也說不出口,最終還是被爸爸揮手而去。回到家,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有一種莫名的負罪感,那些糧食的身影時時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為我的行為深感慚愧,我想我的擺闊氣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犯罪”。
或許我不能制止浪費,但以我的微薄之力可以結束自身的浪費,凡事貴在堅持,長此以往節約會內化為我行為的習慣。
今天是世界糧食日,我從電視上看到幾組鏡頭。
鏡頭一:一個幼兒園里,小朋友圍著桌子在吃飯,飯前背“鋤禾日當午……”。飯桌上沒有撒下一粒飯。
鏡頭二:一個大學的食堂里,白花花的大米飯,還有剩菜,被學生們倒進了污水桶里。
鏡頭三:北京一大飯店,滿桌子雞鴨魚肉,吃完了,剩下好多,居然沒人打包。
鏡頭四:非洲貧困地區,因饑餓好多兒童奄奄一息。那些孩子頭特別大,脖子特別細,他們的眼睛白大黑少,眼神非常無助。旁邊是他們的媽媽,眼睛里充滿了無奈,饑餓正在吞噬著他們的生命。
從今天開始,我再不浪費糧食,我也號召大家: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一定要珍惜糧食啊!
毛澤東這位偉人大家一定不默生,他就是我們的榜樣: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毛澤東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咸菜,主食是燒餅。毛澤東吃飯時,掉在飯桌上的一粒米、一根菜,他都要撿起來吃掉,飯碗里從來沒剩過一粒米。粒米雖小猶不易,莫把辛苦當兒戲。
再舉一個例子吧:毛澤東的女兒上學時,吃窩窩頭時只把里面的棗掏了,其余的都仍掉。要知道,當時有不少人連飯都吃不上。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主席,毛澤東嚴厲地批評了她女兒。從此,她再也不浪費食物了。有荒節約度荒,天荒節約備荒。
但是有些同學中午在學校吃飯時只吃一點點,甚至一口也不吃就倒掉了。你知道嗎,我們浪費的不僅是糧食,浪費的是農民伯伯的心血,農民伯伯的汗水,農民伯伯辛勤的勞動。
所以我送給大家幾句珍惜糧食珍惜糧食的。
名言警句。
: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難。粒米雖小君莫扔,勤儉節約留美名。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
每一粒米,都是經過農民伯伯播種,收割的成果,每一粒米,的來之不易。
在大多數人眼中,浪費這一點點糧食根本算不了什么,漸漸地“節約”一詞被人們拋之腦后。我國有近13人口,如果每人每月浪費500克糧食,一年全國就要浪費65萬噸糧食。反之,如果每人都能節約那一點點糧食,世界就少一點創傷。
珍惜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便有“粒粒皆辛苦”的詩句。沒有經受過饑餓、寒冷,就難以感受到衣食無憂的幸運。我們的學生往往沒有感受過真正的饑餓,所以對我們來說,沒有節約的概念。無形當中,造成了一些浪費。可是只要經過教育,讓珍惜糧食這種概念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萌芽,就一定能改正自生的錯誤,從而養成不挑食,珍惜糧食的好習慣。“一粥一飯汗珠換”這話可真沒說錯。
糧食是人類的生命的動力,沒了糧食人類就無法生存。
大家都知道一粒糧食一滴汗吧!我原來從不節約糧食,可是,我回了一次老家,我知道節約的重要性了!
那天是星期日,我回了一次老家,我一回老家看到的景象不再像往常那樣熱鬧了,那天居然沒有小朋友來找我玩,以往的早晨九點都有小朋友們來找我玩,可今天沒有。我去每個朋友家里一看,都不在家,于是我就去我的叔叔家的玉米地,到了那里,我一看,我的叔叔竟然在玉米地里澆水呢!原來,小朋友們也都去幫大人干活去了。就這樣,沒有小朋友和我玩,我就只好和叔叔一起在玉米地里澆水,我在老家的玉米地里體驗了一番。
我們不能大意一點,因為一大意,就會澆過頭了,我們澆玩這個澆那個,累的我滿頭大汗的,我們的速度非常快,還澆到了十二點多,就這樣我的這一天都被澆地白白的浪費了。
回老家,雖然沒有玩,很遺憾。不過,我終于懂得了粒糧食一滴汗的意思了!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九
記得小時候,語文老師教過我們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也在教育我們要珍惜糧食,愛惜糧食,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不能浪費。在生活中,我的奶奶是非常珍惜糧食的人,為我做了榜樣,她在洗米時總是很小心地淘米,把掉落的米粒小心翼翼地撿起來放進鍋里。這使我懂得了愛惜糧食。
在學校里,我們總能發現一些浪費糧食的現象,同學們午餐飯菜沒吃完,看心情吃飯,吃一點就不吃,直接倒垃圾桶了,白花花的米飯堆了老高了。在餐廳里,人們習慣多點幾個菜,吃不完就倒掉,嚴重的浪費糧食,也浪費金錢。看到這種現象,真;令人痛心。
我們家奶奶和爸爸媽媽都珍惜糧食,節約糧食。小時候,跟著爸爸媽媽去飯店吃飯,吃不完,媽媽會拿一個打包盒將剩下的一些飯菜帶走。媽媽說:"糧食來之不易,吃多少,點多少,節約糧食,很多人好吃不飽呢。要珍惜糧食,愛護地球資源。“媽媽言傳身教,我懂了要做一個珍惜糧食,節約糧食的人。
珍惜糧食要從自我做起,要有節約意識,之后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能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剩菜。糧食,對人們來說太重要了,糧食是人們的生存需求的必需品,節約和愛惜糧食是大家需要的事情。讓我們行動起來,以節約為榮,以浪費為恥,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文檔為doc格式。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十
1、通過圖片和教師的講解理解古詩《憫農》的含義,初步學習古詩。
2、在欣賞、朗誦故事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古體詩與兒歌的區別。
3、知道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
自制古詩圖片1幅。
1、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教師:圖畫上畫了什么?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的背景、人物的動作、表情等,并用較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對圖片內容的理解。)
2、在理解圖片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欣賞、學習古詩。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圖片的內容。
——幼兒傾聽教師朗誦古詩兩遍,初步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其意境。
3、引導幼兒圍繞古詩內容進行集體討論,進一步理解古詩。
教師:古詩的名字叫什么?(引導幼兒了解古詩的名字。)
教師:你聽到古詩里說了什么?這句古詩說的是什么意思呢?(鼓勵幼兒用古詩的句子回答問題,初步感知古詩中的語句。鼓勵幼兒將古詩句子和教師講述的故事內容向匹配,理解古詩每一句詩的大概含義。)
4、幼兒學習跟著教師完整地朗誦古詩2~3遍。
6、幼兒個別優美的朗誦古詩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十一
每當我閱讀“汗滴禾下土,日禾鋤當午;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古詩時,媽媽嚴厲教育我的情景就像昨天發生的事一樣,不由自主從腦海里蹦出來。
記得前年中秋節,我回到了老家,和家人非常溫馨的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由于自己嘴饞,自己盛了許多菜飯,但最后沒吃完,剩了很多飯菜。趁著媽媽不注意,我立馬跑到客廳去玩。“彭筠茹,你都多大了,怎么還剩飯,趕快過來吃完。”媽媽在餐廳大聲喊道。我聽了哈哈大笑,滿不在乎地說:“不就是剩幾粒飯和一點菜嗎,值得大呼小叫嗎。”這句話更是火上澆油,把原本惱怒的媽媽變得更惱怒了。媽媽厲聲喝道:“你把《憫農》的后兩句詩給我背背。”長這么大,我還從沒有看見媽媽發如此大脾氣,臉上全是憤怒的表情,我“乖乖地”搖頭晃腦地開始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媽媽媽看見我這個樣子,更加生氣地說:“你既然能背誦,難道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隨口說:“誰都知道盤中的糧食,每一粒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來的呀。”媽媽看我這么隨意,便瞪大了眼珠,指著米飯說:“你知道是辛苦得來的,那為什么還要浪費,我告訴你,每一粒糧食都是春天來臨時,農民伯伯就在稻田中播下糧種,田里的水都還有些冷,糧種長成秧苗后,才種到田野去,秧苗長成稻穗過程中,農民伯伯每天都要不斷的澆水施肥,到了夏天,他們還要冒著火辣辣的烈日去除草,還要去追趕來偷吃稻谷的鳥兒,而收割稻谷時,又必須在一年中最炎熱的那段時期,如果那段時期下雨,稻谷不能及時收割,曬干,就不會有這香噴噴的米飯。這些米飯,也是家里人辛辛苦苦掙錢買回來的,難道你愿做一個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不知道心痛長輩的小朋友嗎?”聽了媽媽的話,我的臉刷地就紅了,恨不得打個地洞鉆進去。我端起碗津津有味、一粒不剩的把飯吃完了。
從那以后,媽媽那句:“這些米飯,也是家里人辛辛苦苦掙錢買回來的,難道你愿做一個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不知道心痛長輩的小朋友嗎?”就深深地印在我腦海里。從那以后,我每次吃飯時,再也沒有浪費飯菜了。
同學們,你們愿做一個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小朋友嗎?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十二
1、通過圖片和教師的講解理解古詩《憫農》的含義,初步學習古詩。
2、在欣賞、朗誦故事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古體詩與兒歌的區別。
3、知道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
自制古詩圖片1幅。
1、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教師:圖畫上畫了什么?
2、在理解圖片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欣賞、學習古詩。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圖片的內容。
幼兒傾聽教師朗誦古詩兩遍,初步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其意境。
3、引導幼兒圍繞古詩內容進行集體討論,進一步理解古詩。
教師:古詩的名字叫什么?
教師:你聽到古詩里說了什么?這句古詩說的是什么意思呢?
4、幼兒學習跟著教師完整地朗誦古詩2~3遍。
6、幼兒個別優美的朗誦古詩。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十三
那一粒粒米飯是珍貴的,當我們吃飯時不小心把飯粒撒在桌上時,爺爺總是心疼地一顆一顆往嘴里送,當我們浪費糧食時,媽媽語重心長地為我們娓娓道來。那一個個在馬路邊無助的人沒有糧食。雖說一粒米對祖國建設不大,可每人節約一粒米呢?國家的人千千萬。
次性碗把飯一粒一粒裝進碗里,時不時有一個人過,都會說:
“這小孩真可愛。”我不知道是自豪還是恥辱,臉更紅了。
一個個同學都彎下了腰撿起了飯粒,可撿完了放哪呢?有幾個同學直接一股腦倒進垃圾筒真像汽車壞了方向盤——橫沖直撞。我四處尋找著安居糧食的地方,可還是沒有找到,我就像斗敗的公雞——垂頭喪氣,又有些像熱鍋的螞蟻——急得團團轉。我鼓起勇氣問了問服務員,服務員指了指飼養處,我急忙奔過去把米給了小雞們,這一切都要感謝那服務員阿姨,是她教我們如何。
住事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了我記憶的海洋。心中泛起幾朵銀白的浪花,讓我回味,讓我珍藏,讓我體會人生的真諦和樂趣。,永不腐朽,傳流不息,讓我們一起攜手共進,一起。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十四
1、使幼兒了解糧食的生長過程,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2、知道浪費糧食是不對的,要學習珍惜糧食。
3、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教學ppt
1、觀看圖片,談話導入的教師提問:你覺得這樣好嗎?為什么?
提問:你們知道我們做飯的大米是從哪里來的?
2、認真看《愛惜糧食》動畫,啟發思考,教師提出如下問題:
(1)大米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
(2)為什么說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
(3)小朋友們今后你會珍惜糧食嗎?
3、幼兒有疑問可再次觀看動畫,老師根據本班級幼兒共性特征及個體差異,對動畫進行暫停或播放,結合劇情節點,在幼兒已有經驗上進行選擇性互動提問教學。
教師總結:小朋友們,農民伯伯種糧食非常辛苦,從播種到鋤草、施肥、收割,不知灑下了多少汗水。曬黑了臉,累彎了腰,兩手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才能收獲糧食,我們要做珍惜糧食的好孩子,不能浪費。
4、教師提問:為了節約糧食,我們應該怎樣做?
師引導幼兒總結:糧食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所以用餐時我們一定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不浪費糧食,能吃多少盛多少。
5、熟悉兒歌,鞏固幼兒經驗《愛惜糧食》
香噴噴的米飯哪里來?
白花花的大米做出來。
白花花的大米哪里來?
金燦燦的稻谷脫出來。
金燦燦的稻谷哪里來?
農民伯伯種出來,一粒稻谷一滴汗,愛惜糧食理應該。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后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十五
縱觀泱泱華夏五千年歷史,歷朝歷代都有平民無以飽食而被殘忍的餓死,那么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便是缺糧。近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以及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已基本解決饑餓。面對資源充足的今天,人們卻忘記了糧食的寶貴,隨意浪費糧食。
在今天,有許許多多的浪費行為每天都在上演,就拿我們學校的食堂來說吧!每天提著碗,大步大步地沖進食堂,坐下吃飯時,周圍總會有人吧那一粒粒麥子做成的白面饃饃因吃不完而隨意丟在飯桌上,總會有人把那一粒粒大米做成的醇香米飯因吃不完而往那剩飯菜處一倒。說實話,看到這一幕便會想到在家干活的父母;想到他們用一滴滴汗水在烈陽的烘烤下滴灌莊稼;想到父母那雙被鋤頭磨成厚繭的粗糙大手。便覺得現在的人太不懂得了。
曾經聽爺爺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人們都被分配到生產隊,除去上繳的糧食外,每個人所得的僅有幾袋子糧食,根本不夠一個家庭吃,再加上那個年代沒有施行計劃生育,家庭負擔可想而知。爺爺說,當初他就是在饑餓中長大的。餓的時候,就把榆樹皮剝下來,吃里面的汁液,那時候不管那樹汁液有多么難吃,有多么的澀口,他都強忍著塞進嘴里往肚里咽。那時候能吃上一個黑面饃饃,都是一種榮耀。一粒米,一粒麥子,對于他們來說那就是寶,他不會浪費。爺爺說,那時候地里的一顆土豆,一粒花生豆不允許去偷,若是一旦發現,生產隊就不會給那戶人家發糧。唉,那時候真是粒粒值千金!
觀現今社會,人們是多么的浪費啊!還是李紳說得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現在我們盤中的食物,那是父母用汗水為我們換取的,我們有何理由來浪費呢?趁還來得及,從現在起吧!,就是珍惜未來。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十六
1.知道糧食與人民生活、國家建設有密切關系,用處很大。
2.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5.愛護莊稼,不踐踏。
讓學生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1.動畫課件。
2.谷子、麥子、玉米的頭飾。
3.大米、白米飯實物。
一、實物導入: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幾位好朋友,想不想見見他們?
2.歡迎他們和大家見面。(三位同學戴水稻、麥子、玉米的頭飾上)我們請這幾位朋友給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紹。
水稻:我的名字叫水稻。小朋友們吃的白米飯是由我做成的。
麥子: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麥子,白白的饅頭是用我做成的。
玉米:我是胖胖的'玉米,小朋友們一定都喜歡我吧!我愿和小朋友們一年四季在一起。
3.同學們,你們喜歡這三位朋友嗎?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糧食。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十七
1、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
2、米粒雖小,尤見禮義廉恥,節儉事微,可助興國安幫。
3、飲水要思源,吃飯當節儉。粒粒盤中餐,皆是辛苦換。
4、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度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于饑寒。
5、飲水要思源,吃飯當節儉;粒粒盤中餐,皆是辛苦換。
6、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7、愛惜糧食就是愛惜生命,愛惜糧食就是熱愛生活。
8、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農不穩、無糧則亂。
9、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滴水湊成河,粒米湊成籮。
10、世界糧農組織確定:從年月日起為“世界糧食日”。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十八
小組內交流調查情況,教師巡回指導。
全班交流、匯報。
生1:我和家人每次去飯店都可以看到餐桌上嚴重浪費糧食的“慘局”。
師: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有什么感覺?
師:你不僅發現自己的錯誤,還能勇敢地承認,真是個好孩子!
……。
學生們匯報自己發現和通過調查、采訪了解到的種種浪費糧食的現象。
師:同學們調查得真不錯!那你覺得這種浪費糧食的行為對嗎?為什么?
師:同學們真能干!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糧食的知識,能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嗎?
三、教學反思:
1、在教材與兒童生活之間建立一種內在的、有機的聯系。???????。
2、引導兒童以主體的身份關注、實踐和創造自己的生活??????。
3、關注兒童當下、即刻的真實生活?。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十九
上周六,我和媽媽的“社會實踐活動”正式開始。凌晨四點,興奮的我叫醒了還在睡夢中的媽媽,直奔鄉下外公家。雖然還是凌晨,田間已經到處是忙碌的身影。收割機左沖右突,不一會兒,一袋袋金黃的麥子便被運了上來。一直到收割結束,外公才有空跟我們聊了幾句:“今年收成還可以,前期下了幾天雨,真把我們愁死了,除草、施肥、灌溉,平時像對待自己孩子似的細心的呵護,眼看到手的莊稼,險些被雨水給毀了,多讓人痛心啊。”老人疲憊的外表間透露著慶幸。看著田間佝僂著身子,灰頭土臉奔走的人們,我才真正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意義。
下午五點,我們一起來到鎮上中學的食堂“蹲點”,放學的鈴聲剛一響起,大哥哥大姐姐們便沖出教室,拿著碗盆,直奔食堂。可還沒過幾分鐘,食堂外面的剩飯回收桶邊就開始忙碌起來,有很多同學晚飯沒吃幾口,白花花的米飯便被倒入桶內,半小時不到,三個大桶內飯菜堆積如山,浪費程度真令人觸目驚心。
5月17日的《東亞日報》報道,朝鮮糧食形勢異常嚴峻,國家三月份已經下令,動用軍隊糧倉,開倉放糧,每家每戶一個月可以分到15斤的玉米。15斤玉米!一個月的口糧!在我們聽來,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物質這么豐富的今天,還有這樣的事。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是一個人賴以身存的最基本的條件,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讓老百姓有飯吃,國家才能夠穩定。當我們與家人一起分享美味佳肴的時候,西部上萬的兒童卻在為午飯努力;當我們為吃什么,吃不下而犯愁的時候,朝鮮的人民卻在為15斤玉米奮力爭搶;當我們瀟灑的傾倒剩飯剩菜的時候,西部非洲的大頭娃娃卻圓睜著哀怨的眼睛。
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憶苦思甜,幸福生活才會源遠流長。
珍惜糧食日記(專業20篇)篇二十
首先,我們要明白,中國的糧食現狀是不容樂觀的。2000年我國谷物、棉花,肉類總產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糧食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于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國的今日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糧食不知多了多少倍嗎?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糧食竟比唐宋時代還少了200多公斤!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已達十三億。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呢?僅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卻養活著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成為我國第一個大問題。如今,浪費糧食應當是最可恥的行為之一,因為浪費糧食就相當于慢性自殺!大家看到,此刻鋪張浪費的人越來越多,浪費的花樣百出,雖說目前我們中國人是餓不死的,但中國人口每年凈增長1200萬人,如果此刻浪費,以后的中國人僅有餓死的份兒!
另外,我們應當有“一飯一粟當思來之不易”的樸素情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選種、播種,鋤草、施肥、收割到加工等,每一粒糧食飽含了農民伯伯和其他人的多少辛勞!所以,我們也是對他們勞動的一種尊重。正是有了他們的勞動,我們才能吃得飽,吃得好;也正是有了他們的勞動,當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旱災等襲來時,國家才能調撥大批救災物資,而其中的糧食成為災民們的第一所需,也許平時在你看來從不放心上的普通食物會成為別人救命的稻草和天下最美味的食品!
看到此,有人會說,我也想節儉,可如何去做呢?在這,我有幾個小小的提議供大家參考:去餐館吃飯,不要因為要面子就瞎點,其實夠吃就行,不要太奢侈。在餐館就餐后,如還有剩菜,就要打包回去吃,千萬不要覺得很丟人,這其實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在家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最好少盛點,因為吃完了還能夠再盛。還有,最好不要養成挑食的習慣,認為不好吃的就隨便丟棄。
最終,我大聲呼吁,人人應以節儉為榮,以浪費為恥!請大家,杜絕浪費,從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