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團隊交流和合作的基礎,它可以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共同進步。在這里,我們為您整理了一些一年級教案示例,希望能夠幫助您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一
1、學生會用1-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寫1-5各數,并注意書寫工整。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和認真書寫的習慣。?。
3、利用“野生動物園”圖,使學生初步感知“用數學”的樂趣,同時滋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數,并知道1-5的多少。
教學難點:會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達。
教學過程。
一、看數說數。
2、師問:你能用圖片、計數器上的珠子或自己的東西來表示這些數嗎?
3、大家能在教室里找出1、2、3、4、5嗎?老師相信你,找找看。(學生觀察周圍,說出各數,說得清楚、數量詞正確都給予表揚。)。
二、看圖找數。
剛才小朋友們找了我們身邊的1、2、3、4、5,小朋友們說了很多,你們都是最棒的,老師這兒有一幅圖,你能幫老師找找圖中的數嗎?教師出示主題圖,學生仔細觀察,說出圖中的數。(1個圓、2個三角形、3個桃心、4顆五角星、5個太陽)。
三、說一說。
四、比一比。
1、誰的眼睛最亮?課件展示圖片,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說出有幾個?2、誰的耳朵最靈?教師在4個杯子中放入圍棋子,讓學生聽聲音判斷多少,先排排隊,再進行一一驗證。
五、寫一寫。
1、觀察1、2、3、4、5在日字格中的位置,說一說象什么(1字像粉筆、2字像鴨子、3字像耳朵、4字像紅旗、5字像秤鉤)。
2、看教師寫,注意書寫順序。
3、學生在書上的日字格里描一描,將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二
1.能辨認上、下、前、后這些方位,并用這些方位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能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初步能在同一場所辨認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積極主動地參與位置與方向的認知過程,體會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價值,發展學生積極學習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正確辨別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體驗其相對性。
4.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三
1、在游戲的過程中,感知左、右這兩個方位,初步掌握判斷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處理日常生活里的簡單問題,能運用左、右等詞語描寫物體所在位置,發展初步的位置觀念。3、讓學生經歷在現實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體間位置關系的活動,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辨認前后、上下、左右方位。難點: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生高興的說:喜歡。
這節課我們先一起來做個有趣的游戲好嗎?(好)。
(板書:有趣的游戲)游戲的名字叫“聽口令做動作”,老師說你們做,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先把你的手放在鼻子上,老師說哪你就指哪,請注意聽。
準備:指耳朵(大家手不要放下來,相互看一下,誰錯了幫助改正過來。)。
指眼睛、鼻子、頭發、臉蛋。
(同學們真棒,都指對了,反映很快。)。
二、游戲中,體驗左右。
1.誰還想繼續玩?現在,老師要增加點難度,仔細聽:指左耳(你指的是左耳嗎?想一想,應該是哪只耳朵。)。
指右眼(手不要放下來,同桌相互看看,有沒有錯誤,應如何改正。)指左眼,指右耳我發現小朋友們這次速度慢了,而且還有出錯的地方,那大家想一下,我們這次的游戲比上次難在什么地方?增加了左右(板書:左右)。
(真是認真聽講的好孩子)。
2.師小結:這個方法真好。請小朋友們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師打個招呼,再伸出你的左手來,摸摸你可愛的小鼻子。
學生會發現:左腿、右腿;左胳膊、右胳膊;左眼、右眼等。可以引導他們邊找邊做動作:踢踢左腿,再踢踢右腿;伸伸左胳膊,再伸伸右胳膊,,,,)。
師小結:小朋友真聰明,剛才說的這幾對好朋友,都是一左一右的。這次我們就知道了我們右手的這邊就是右邊,左手的這邊就是左邊。
師: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用到“左右”的知識。你能說說嗎?
3.聽口令,做動作(由慢到快)。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摸摸右耳朵,右手摸摸左耳朵,雙手拍拍放下來;左腳跺兩下,右腳跺兩下,雙腳一起跺兩下。
5.聽口令,擺文具。(師生同時擺)。
數學書擺中間,橡皮擺在書的左邊,文具盒擺在書的右邊。
師:怎么我的文具盒在這邊,而你們的在那邊?
師舉例說明,師生同時舉起右手,問:你們舉的右手和我舉的右手怎么不在同一個方向?教師轉過身去,這樣就和小朋友們的右手方面一致了。(生也向后轉,體會相對性。)。
三、利用左右,認識同學。
1.師:誰能給老師介紹一下自己前后左右的四個同學呢?(生介紹)。
2.師:在我們的教室里,坐在最左邊的同學舉起左手,坐在最右邊的同學舉起右手。從左邊數,這是第一排,第二排,,,,(師指著說)從右邊數,這是第一排,第二排,,,,(師指著說)下面我們來玩“猜同學”的游戲。從左邊數第二排,從前邊數的第5個同學。從右邊數第三排,從后邊數的第2個同學。請學生上前說。
左手擺一擺右手擺一擺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請坐。小朋友們做得真棒,反應很快。)。
五、認識前后、上下。
1、認識前后。
小朋友們有沒注意聽,我們剛才的活動中除了左右之外還用到了什么方位?
2、認識上下。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除了前后、左右之外,我們還經常用到什么方位?(做出指上指下的動作)生:上、下(板書:上下)。
(真是細心觀察、認真思考的好孩子)我們再一起指一下上,再指一下下;指上、下、前、后、左、右。
六、游戲鞏固新知。
1.現在,上下、前后、左右你都能分清嗎?好,試試看。
師找一名同學示范一下(師生面對面站,師先說。拍手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反反正正、石頭、剪刀、布”然后生說。)。
師:大家學會了嗎?同桌之間試一試。
3.小動物排隊:
4、水果排排坐。
5、住在最下。
面,是第__層.第。
2層住的是____。
_,它在_____。
的上面,____的。
下面.第3層呢?_。
__。
6、森林運動會:加油!誰在最前面?誰在最后面?
我的前面有誰?我的后面有誰?
誰得了第一?
7、1號車在()號車的前面,
在()號車的后面。
1號車排第();。
5號車在()號車的后面,在()號的前面。
8、上山時,誰在前?誰在后?
結果呢?
9、從左數是第()個。
的左邊有什么?右邊呢?
10、練一練: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
一共有()輛車。
11、涂一涂。
將最左邊的圓涂上紅色。
將最右邊的圓涂上藍色。
將最中間的圓涂上綠色。
將從左邊數第二個圓涂上黃色。
將從右邊數第二個圓涂上黑色。
12、貼一貼:指出上下左右。
師:你們瞧,4只小鳥已經飛來了。請小鳥說說在大樹爺爺的哪邊?3只小兔也蹦蹦跳跳跑來了,下面的小同學,你能說說它們在大樹爺爺的哪邊嗎?還有5只小鹿和6個蘑菇呢,你想讓它們貼在哪兒?(學生指揮貼。)。
七、小結:
小朋友們,你們玩的開心嗎?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新知識?下課以后你可以接著玩有趣的游戲。
板書設計:認識左右、上下、前后左右上下前后。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四
課標內容:
感知兩個加數交換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解決。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過程與方法--經歷發現“a+b=b+a”這一規律,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知識與技能--經歷觀察、猜想、操作驗證、交流等活動,培養觀察、分析、推理、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發現“a+b=b+a”這一規律“,并能靈活運用。
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
初步體驗。
1、同學們,你知道哪兒有數學嗎?那你能從我們身邊找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2、這不,笑笑和淘氣來到停車場,也發現了數學問題,請看:(掛圖出示主題圖)。
他們倆發現了什么?
你發現了什么?
從笑笑和淘氣列的算式中你能發現什么?
1、給學生創設情境,體驗數學無處不在。
2、通過觀察,發現規律(兩個要加的兩個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同時求知欲增強。
操作驗證。
--。
深入體驗。
活動一、猜一猜。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這樣的規律呢?(生猜)。
活動二、擺一擺,算一算。
請同學們想辦法證明一下自己的猜想。也可前后兩位同學合作交流解決。(邊擺邊算邊寫)。
全班交流后,總結得到”a+b=b+a“這一規律”。
活動三、玩一玩。(練一練第1題)。
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手指游戲,根據我的手勢列出算式,看哪位同學又快又對又多。
同桌玩這個游戲。
活動四、試一試,你能列出更多的算式嗎?(出示小兔拔蘿卜圖)。
給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對問題敢于猜想、驗證。
鞏固應用。
--拓展體驗。
1、算一算,看誰做得既快又對(練一練2題):
做完后,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做這組題,你認為怎樣想會更快?
2、比一比。(用手勢演示出答案)。
3、排排隊游戲(25頁4題)。
4、看一看,填一填,說一說。(學生先看,再填,再說想法)。
1、學生發現:利用這一規律可以避免重復計算。
2、體會從多角度思考的樂趣。
評價反思--再現體驗。
同學們,這節課你發現了什么?這節課中你最值得驕傲的是什么?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五
1.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并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認識“+”號、“=”號,會讀加法算式。
1.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初步體會用“數的組成”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是最簡單的方法;通過學生操作、表達使學生經歷加法的計算過程。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交流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2.1教學重點: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過動手實踐操作來突出重點。
2.2教學難點:熟練應用數的組成來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在眾多算法中擇優來學,達到能熟練應用。
教學工具。
情境圖、多媒體課件、學具盒等。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1、引導學生從1數到5,再從5數到1。
2、看圖填數。
3、復習5以內數的組成。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數數、認識數字、數的順序,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探究新知第一節加法。
一、感知“加法”的含義。
1、出示課件:動畫演示3個紅氣球與1個藍氣球合起來是4個氣球的過程。
師: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小丑一手拿著3個紅氣球,一手拿著1個藍氣球,合起來是4個氣球)。
師:你能邊說這幅圖的意思,邊用手勢來表示嗎?
2、在操作中感知加法。
擺一擺。
師:請你拿出3朵紅花,再拿出1朵黃花,合起來是4朵小花。
師:你能把你擺的過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嗎?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加上手勢,初步滲透加法的含義。引導學生交流,培養交流的意識。
二、學習“減法”算式。
1、師:把3個紅氣球與1個藍氣球合起來,求一共有幾個氣球?把3朵紅花和1朵黃花合起來,求一共幾朵花?都可以用加法計算。
2、師:認識“+”:把3和1合起來,在數學上我們用符號“+”來表示。(師在3和1之間板書“+”引導學生數一數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數字幾表示。(板書“=4”)。
3、讀加法算式(板書讀法)。
(1)3+1=4讀作:3加1等于4。
[設計意圖]由直觀圖抽象出數的計算,使學生感知加法的含義,并知道認識加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三、發散聯想。
1、教師引導、啟發,使學生說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來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紙鶴圖)問:這幅圖還以用怎樣的加法算式表示?
鞏固提高。
2、練習五1題。
3、其它一些有關本課的練習題。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加法的含義和5以內加法的計算方法;認識了“+”號、“=”號,會讀加法算式;體會到了用“數的組成”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是最簡單的方法。本節課學的是數學計算里最簡單的,是計算數的基礎,同學們課后要多做練習,為以后的計算打好基礎。你們在課堂上表現得都很棒,老師希望你們保持這種學習狀態,扎扎實實的學好知識,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板書。
第5節加法。
加法的含義: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用加法計算。
3+1=4讀作:3加1等于4。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六
比100多1的數是99。()。
53和35一樣大。()。
97前面的數是98,后面的數是96。()。
99大于100。()。
和70相鄰的數是71和72。()。
從61到73中間有12個數。()。
一個數個位上是5,十位上是1,這個數是51。()。
78個是由7個一和8個十組成的。()。
39和41的中間是40。()。
40+5比50+4小。()。
二、創設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請你們參加她的生日宴會。你們愿意參加嗎?(板書課題:小兔請客)。
三、探究新知。
(1)同桌說一說。(2)指名交流。
2、光會提問題還不行,你們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撥一撥。
(2)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說算法和算式。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20+30=50。30+20=50。
3、小結: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數都叫加數,“=”后面的.數叫和。
5、你們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決嗎?并說出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小組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
6、請學生獨立完成課堂練習。
四、鞏固提高。
1、剛才同學們都表現得非常好,小白兔決定帶大家玩一個小游戲。(玩開火車游戲)出示課本練一練第3題,快速口答。
2、三只母雞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請你快速的找出每個小雞的媽媽是誰?
3、出示果園圖,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五、教師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七
生1:我喜歡60,因為我們班有60位小朋友。
生2:我喜歡7,因為我今年7歲了。
(老師把學生說的數字一一寫在黑板上。)。
師:大家說了這么多喜歡的數字。那么,你們能不能選擇+其中的兩個數字組成一道加法或減法算式?能的話將它寫在卡片上。
生1:給它們分類。
生2:按順序排一排。
師:小組內討論一下,按什么順序排?理由是什么?
組1:我們組認為按得數大小排比較好。
組2:我們組認為按計算方法排比較合理。
組3:我們組同意2號組的意見。我們還把加法計算題分成兩類:一類是進位加法,一類是不進位加法;還把減法計算題也分成兩類:一類是退位減法,一類是不退位減法。
師:說得真好!就請你上來幫老師來歸歸類。
師: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道題說說你怎么算出來的?
生1:我來說進位加法36+8。我是這樣想的,先把8分成4和4,先算36+4得40,再算40+4等于44。
生2:30+58,先算30加50得80,再算80加8等于88。
生3:95—40,先算90減40得50,再算50加5等于55。
師:每個同學都有自己最好的方法,真了不起。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10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板書課題。)。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八
單元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某一個面和圓柱的底面,以及用這些幾何形體的面畫圖形等活動中,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
2、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數學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積累對數學的興趣。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
4、通過把長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動,直觀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這兩個圖形的名稱;并能識別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初步知道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5、在折圖形、剪圖形、拼圖形等活動中,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對圖形的空間想象能力。
6、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同學交往、合作的意識。
7、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用向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征;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8、通過觀察、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9、通過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及聯系,感受圖形的美。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物體中分離出面,再從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直觀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名稱,并能識別這些圖形,知道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征。進一步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的知識。
教學難點:
豐富直觀體驗,發展空間觀念。讓學生動手在釘子板上圍、用小棒拼平行四邊形。教學用具:
積木(長方體、正方體、平行四邊形、圓柱)、水彩筆、方格紙、白紙、各種彩色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
教學方法:實驗研究法。
知識與技能:
通過了解七巧板的構成及拼擺七巧板,進一步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及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拼七巧板使學生鞏固已經認識的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通過擺給出的圖案和自由擺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體會圖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九
一、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賣國殘民的面目更加暴露,人民的反抗情緒也不斷增長。
二、二、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成立及其領導的反清武裝斗爭。
第二節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潮(1910月—12月)。
一、清軍在武漢的部署和革命黨人的起義計劃。
二、二、武昌首義,光復武漢三鎮,成立軍政府,編組革命軍。
三、各省響應起義,紛紛宣告獨立,首先響應起義的是湖南。接著,山西、云南、貴州、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先后宣布獨立。
第三節漢口、漢陽保衛戰(1911年10月—11月)。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北京,清政府極為惶恐,漢口保衛戰首先是從爭奪劉家廟開始的。10月18日黎明,革命軍在炮兵支援下發起進攻,很快逼近劉家廟車站,與清軍展開肉搏戰。10月19日晨,革命軍約三千人,以騎兵為前鋒,在炮兵支援下,從兩翼發起進攻,清軍無法立足,丟棄大量輜重,向三道橋退卻。革命軍占領劉家廟,追至三道橋附近,才停止了進攻。
保衛漢口之戰。
保衛漢陽之戰。
漢口、漢陽失守。
革命軍為保衛漢口、漢陽,與敵人進行了四十多天的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它打破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銳之師,一舉將革命起義扼殺在搖籃中的企圖。經過革命軍的頑強抗擊,給維護清王朝的反動支柱——北洋軍以重大殺傷,使全國各地革命黨人受到巨大鼓舞,為各省組織起義贏得了時間,對全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四節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1911年11月—194月)蘇浙滬革命黨人為了減輕武漢的壓力,發展東南地區的革命力量,決定聯合攻取南京。
臨時政府的成立和反對袁世凱,
在內外反動勢力聯合進攻下,軟弱的資產階級節節退讓,由無數革命志士流血犧牲換來的新生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權,僅僅存在三個月,即被扼殺了。政權落到了袁世凱手里,開始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辛亥革命戰爭深遠意義:命洪流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帝宣布退位。辛埃革命戰爭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從此使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時期。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十
這部分教材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這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須習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把這一部分教材進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幾減9和十幾減幾這兩節課的內容整合到第一節課,集中教學計算方法,再安排練習課進行鞏固復習。我比較了蘇教版和北師大教材,發現用14-9作為例題最為合適,先從實際問題引入14-9,再讓學生聯系實際情境和生活經驗,探索算法。
1、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和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
學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和算理。
多媒體課件、學生學具小棒等。
一、創設情境。
在寒假里,婷婷、明明和小蘭三個好朋友參加了社區的游藝活動,拍了不少的照片,你們想看看嗎(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中的套圈游戲)
在這幅照片上,你們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幾個圈沒套中”,該用什么方法計算呢
指名回答并板書:14-9
2、14減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樣想的借助你手邊的學具驗證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說一說你的想法。
(學生活動,討論)
3、學生匯報,隨機板書:
預設:
a、一個一個的減;
b、做減想加,9+(5)=14,14-9=5
c、14-4=10,10-5=5
提問:為什么要用14先減4減去4后還要減幾,你怎么知道的
(課件演示拿走小棒的過程)
d、10-9=1,4+1=5
提問:10是哪來的為什么要用10-9
板書:14-9=5
4101
+5
(課件演示拿走小棒的過程)
4、質疑:
仔細看一看,想一想,你對這些方法還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5、練一練:
用你喜歡的辦法計算13-8,并跟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課間休息)
三、鞏固提高。
1、口算(開火車)。(課件四)
13-6=14-8=15-7=
18-9=11-8=12-7=
2、小鳥找家。(課件五)
(1)觀察圖畫,注意房子上面的數字。
(2)你想幫哪只小鳥找家
(3)還有一只小鳥沒有家,誰來想辦法幫助它
(4)一間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鳥,那么我們大家就來給這只小鳥添一個家,好嗎
(學生齊答:15-9=6,課間添一個房子,小鳥回到了家)
(有條理的板書: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3、看圖列式。(課件六)
詳見教材p16。
4、發散練習。(課件七)
()-()=7
四、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
一、情境的創設要靈活機動。
新課程理念下的計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進行計算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產生對計算的需要,并在教學計算的同時有機的滲透解決問題(應用題)的教學。但我認為創設情境切忌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創設既要符合學生的特點,又要照顧到知識的適用性,要靈活機動。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數學知識有其內在的邏輯性,教學中充分把握這一邏輯性,不必每一部分內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創設,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如何很好的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分析學生知識體系的新的生長點上。
二、創設游戲的樂園。
蒙臺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當我說接下去要做游戲,小朋友一定會坐得端端正正,因為我說過我喜歡請守紀律的小朋友來玩游戲。
在做書上的數學游戲的時候,我采取小組比賽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擺在講臺上,每一輪每組派一個代表,按照教師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數是7的減法算式,找出得數和11-2一樣的算式。學生躍躍欲試,能安靜的為組里的同學加油。
三、練習形式多樣,及時評價跟上。
對于純粹的計算,我通常采取開小火車或隨叫隨答的形式。特別是隨叫隨答,通過叫答能不動聲色的讓開小差的學生回過神來。說計算過程的時候,往往就是紀律最差的時候,很多學生不愿意聽。這時候,獎勵認真聽的學生一顆“數學之星”并大聲進行口頭表揚能給其他學生榜樣作用,但持續的時間不長。也就是教師要耳聽六路,眼觀八方,隨時抓住可利用的資源。學生對站起來負責報答案很感興趣,如果事先說“誰最認真,就請誰報答案”,學生處于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會很認真。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十一
1、在生活情境中認識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關系,能用左、右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經歷觀察、操作活動的過程,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
3、體會位置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認識左右的必要性。
重點:建立左右的標準,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
難點:能正確用左、右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一)情境導入。
生:左右。
師:平時老師和大家說,上下樓梯應該從哪邊走啊?
生:右邊。
師:我們這節課就開始學習左右。現在大家看看圖片上的這位同學應該從哪邊走啊?(展示圖片)。
(學生指出從哪邊走,指對的給予表揚,指錯了請其他同學再說)。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舉起左手,認識一下左手,再舉起右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左手和右手有什么區別(請同學單獨說)。
引導學生說出左手和右手手指的順序不同。
(二)活動中感知,認識左和右。
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么我們思考一下,我們的兩只小手平時用來做什么呢?
生:右手寫字、吃飯,左手壓書。
師:左右手師一對好朋友,它們配合起來可以幫我們做很多事情,你身上還有這樣的“左”和“右”的好朋友嗎?快來找一找。
生:左腿和右腿,左眼和右眼,左腳和右腳等等。
師:大家說的很對,下面大家和老師一起來做個游戲好嗎?
師:請幾位同學到臺前來做游戲,他們要聽老師說的話做動作,大家看看這幾位同學做的對不對,錯的最多的同學,我們請他為大家表演一個節目。
游戲開始。
師: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請表演錯誤最多的同學表演節目)。
師:我們再來做一個游戲,老師請幾位同學說一說他的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幾位同學,從前往后說他是第幾人,從左往右數他是第幾人。
老師先做一次示范,再讓學生起來說。
師:出示一張和教室座位一樣的圖片,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在圖中找到自己相應的位置,請幾位同學找出自己的位置。
數學書p12第4題。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一共學習了幾個位置。
《左右》教學反思。
《左右》這節課,我精心設計了讓學生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動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游戲活動。學生始終在老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中輕松、愉快的學習左右的空間位置關系。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中,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的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特點,轉化為讓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教學活動。
二、游戲帶給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這節課中,我利用游戲活動讓學生增強成功感,使學生心中充滿激動和挑戰,獲得內心的充實和滿足。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可以掌握所學的新知識,有一些同學對新知識的掌握還不夠。這說明我這節課的設計還存在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這方面我會更加努力。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十二
新授課。
1、創設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通過數數活動,初步了解學生的數數情況。
數數活動。
2-3頁的教學掛圖,1-10數字卡一套。
一、談話引入小朋友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小學生了,要與老師一起學習很多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是很有用的,學會它你就能增長本領,會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你們會從1數到10嗎?與老師一起一邊伸手指一邊數數。看圖數數。
二、激發興趣。
2、數圖中的數量。
(1)小朋友們認真地數一數,這里有幾面國旗?用數字幾表示。
(2)生答有一面國旗,一位老師可以用數字“1”表示。
3、認讀1-10各數。10個數都數完后,教師讓學生讀一讀這些數。
三、小結:今天我們一起數了美麗的鄉村小學里的人呀,紅旗呀,花和鴿子等許多東西,還數了我們身邊的門窗,鉛筆等事物,小朋友們還可以數一數我們校園里的事物。
四、請用火柴棒從1擺到10。
五、作業:開心數數。
六、板書:數一數。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十三
做個加法表。
1、知識與技能:經歷小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內加法表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把10以內的加法算式有規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夠發現加法表中的簡單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樂趣。
通過小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對10以內的加法進行歸納,從中發現規律。
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經歷研究與探索的過程。
10以內加法算式的卡片。
們自己整理我們學過的所有加法算式。你們有信心嗎?
1、整理加法表。
討論寫卡片。
定一個標準,按什么分類整理呢?
學生可能會說:
找出得數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數是10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這個加法表還不完整,老師已經擺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會發現:第一列兩個數相加都是10。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對,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寫哪個算式呢?
學生可能猜測:第二列兩個數相加都是9。往下寫9+0,8+1……
師:按課前劃分的小組,每個小組在一起仿照這個開始整理,完成這個表格吧!
流展示各小組合作探究的結果。
2、探索規律。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從中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可能發現:
橫著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豎著看第一列算式得數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數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數是8……
從右上到左下斜著看,每個算式的后一個數都比前一個算式多1,得數比前一個算式多1。
每一個算式的前一個數減少1,后一個數就增加1,算式的得數相等。
師:同學們,今天你們的表現很出色,學會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節課我們將用同樣的方法來整理減法算式,好好想想該怎么做。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十四
1.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掌握測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單位。
讓學生掌握測量方法,理解長度單位“厘米”。
電腦,投影儀。
直尺,提供了兩道測量題目的小紙條(上課前老師事前準備好的)
1.開門見山,提出問題:“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長嗎?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說明自己課桌的長度的?”
學生提出各種量法,例如用手,用鉛筆,用筆盒……
2.實際測量:
分別統一用手量,然后再統一用鉛筆,用筆盒量,把學生測量的結果分類記錄在黑板上。
3.根據測量結果,發現了什么?
討論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得到的測量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這種工具的時候,測量出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學生想到了直尺。
1.初步認識直尺
幻燈片出示一直尺,讓學生觀察,從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書:刻度,刻度值,單位
2.進一步認識直尺
從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長度嗎?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嗎?
從哪個刻度到6cm這個刻度才是6cm的長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課件,出示一些測量的錯誤示范,讓學生討論錯在哪里,從而感受正確的測量方法。
b 在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總結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1.試試測量小紙條中的第一題。
請學生上講臺講述自己的測量方法,用投影儀投影測量過程。
(通過親手操作初步實踐剛才總結出來的測量方法)
2.測量小紙條中第二題。
測量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
(進一步體會測量方法)
播放課件,展示不從0刻度開始測量,而是從2刻度開始測量的情況。
學生討論該方法是否正確,又應如何正確讀數。
1.書p15 1、2
2. 《自主練習》p6
桌子有多長
1.
( )cm
2
( )cm ( )cm
( )cm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5篇)篇十五
一、教學目標:
1、借助情境,使學生能正確數出數量是6--10的物體的個數。
2、會正確書寫這些數。
二、教學重點:能正確地數6--10的數及書寫。
1、找朋友。
交流圖意。
先獨立數數,說出每副圖中有什么?多少?》。
如:第一幅圖中有鉛筆10枝。
再連一連。
連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說說自己是怎么連的。
全班交流。
2、活動。
“數一數”自己的鉛筆盒里的文具。
充分進行觀察操作,引導學生交流,再說一說鉛筆盒里有什么?有多少?
3、寫一寫。
小朋友能正確地數出這么多的文具用品,真了不起,我們一起來寫寫吧!
6個圓圈,6本書,6枝鉛筆,用“6”表示。
學寫6,
同樣的方法理解7、8、9。學寫7、8、9。
注意書寫“8”的順序,師先師范,學生再練習。
還要注意6和9的區別。
讓學生說說。
在書寫練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寫寫自己家里的“電話號碼”或“門牌號碼”!
4、6、7、8、9、分別可以表示什么?
5、練一練。
先要弄清圖意,看懂第一幅圖提出的示范,再獨立完成,“數一數,畫0,再寫數,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思想,逐步體驗實物,符號,數字之間的聯系。
第3題,學習數數,數數可以順著數,也可以倒著數。
本題是發射火箭倒記時的情境,可以先從1數到10,然后再從10數到1。
五、教學反思。
數文具這個環節,學生雖然表現出一定的積極性,但是由于秩序教亂,學習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寫數,學生基本上都能正確的寫出數,有寫同學在8書寫的時候,順序不是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