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鄧稼先感動事跡鄧稼先的感動事跡篇一
60年代,我國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使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使敵視中國的人震驚,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為研制兩彈立下不朽功勛的科學家鄧稼先是一位為國舍己的人。
1958年,國家下達了研制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年輕的鄧稼先被選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責任重大,說:“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死了也值得。”
從此,他開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們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頭露面的事都沒有他參加,連他的妻子和親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對親人的感情埋在心里,過著長期的獨身生活。和他同時代的同學,有許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氣的科學家、活動家,他的名字卻沒多少人知道。
后來,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們仍然不知道鄧稼先就是兩彈的元勛。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回國探親,點名要見他。兩個人會面后,楊振寧問他在哪里工作,又問起爆炸原子彈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單位工作,絲毫沒講自己正是造原子彈的。
長期艱苦工作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6年,他患癌癥病逝。一直到報上發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才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他不圖個人的名和利,舍棄了個人的幸福,幾十年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大業奮斗,卻從不后悔。臨終前,他欣慰地說:“我可以瞑目了。”
鄧稼先感動事跡鄧稼先的感動事跡篇二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_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鄧稼先就是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鄧稼先感動事跡鄧稼先的感動事跡篇三
鄧稼先的愛國故事: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鄧稼先于1947年透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透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下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總結歸納精選(2):
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的愛國思想是從小就養成的,并支撐著他的一生。在愛國無功的狀況下,是父親的一番肺腑之言點亮他心中的燈盞,從此,抱著科技救國的信念,鄧稼先刻苦求學,走出了一條輝煌的成功之路。
鄧稼先優秀的精神品質首先表此刻回國的發奮上,甚至堪稱典范,他是義無反顧、迫不及待,拳拳報國之心溢于言表!回國后,鄧稼先在所有場合表現出的無私、執著、吃苦耐勞、獻身精神,以及熱情、謙和、善于團結協作等,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可貴品質和精神風貌。
總結歸納精選(3):千秋萬歲名
鄧稼先從小就有愛國情懷。13歲時,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當時,日本侵略者有個規定:凡是中國百姓從日本哨兵面前走過,都要向其行鞠躬禮。鄧稼先雖然還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樣回事,但他知道這是一種侮辱,于是,他寧愿繞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禮,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
這種對侵略者的痛恨,源自他有一個愛國父親。一天,父親的一位老朋友夾著偽政府的公文包到鄧家來拜訪。沒想到,那位朋友剛一進門,平時一向很和氣的父親突然勃然大怒,很嚴厲地質問他:你來干什么?那里不歡迎你這樣的人。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鄧先生是嫌自己給日本人辦事。朋友羞愧難當,正想辯解什么,父親一聲怒吼:你出去!這件事,給童年的鄧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產生了最樸素的愛國意識。那時,日本侵略者每占領一座中國城市,就強迫中國人去參加所謂游行集會,慶賀他們的勝利;如果不去,就會被殺頭。
有一次,侵略者又逼市民和學生開會游行。鄧稼先雖然很氣憤,但又不能不去。當游行剛剛要開始的時候,他就扯碎了發給他們的小紙旗,還不覺得解氣,又把破碎的旗子扔在地上,猛踩一腳,感到很揚眉吐氣。但這一幕校一個穿便衣的特務看見了。特務找到校長,要校長交出這名學生。
校長知道這事是鄧稼先干的,但出于對學生的愛護,把這件事搪塞過去了。之后,校長找到鄧稼先的父親,告訴他:鄧稼先已放人盯上,遲早會出危險的。萬一被密報上去,就會落到日本人手中。為了他的安全,就應想辦法讓他離開那里。
眼見事情已到了這個地步,父親只得同意把兒子送到外地。臨行前,家里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飯,但誰也吃不下去。父親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以從沒有過的眼光看著這個兒子,很久才堅定地說:稼兒,你還年輕,正是學知識的時候。你出去之后,不好學文,像我一樣,學文對國家有多大用處呢?你必須要學科學。我們國家落后、貧窮,受人侵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家的科學技術不如人。只有掌握了科學,才能對國家有用啊。
鄧稼先把父親的話深深印在腦海里。就這樣,16歲的他離開了北京,開始了新的求學歷程。他始終牢記父親的囑托,決心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識,將來好報效祖國。
總結歸納精選(4):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此刻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后,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并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后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癥。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應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并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
總結歸納精選(5):
兩彈一星鄧稼先的故事: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愿意參加這項務必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好處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此刻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后,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忙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聯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之后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超多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后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于方案,最后最后制成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10年的時刻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
總結歸納精選(6):
鄧稼先的愛國故事
60年代,我國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使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使敵視中國的人震驚,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為研制兩彈立下不朽功勛的科學家鄧稼先是一位為國舍己的人。
1958年,國家下達了研制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年輕的鄧稼先被選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職責重大,說: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死了也值得。
從此,他開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們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頭露面的事都沒有他參加,連他的妻子和親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對親人的感情埋在心里,過著長期的獨身生活。和他同時代的同學,有許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氣的科學家、活動家,他的名字卻沒多少人知道。
之后,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們仍然不知道鄧稼先就是兩彈的元勛。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回國探親,點名要見他。兩個人會面后,楊振寧問他在哪里工作,又問起爆炸原子彈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單位工作,絲毫沒講自己正是造原子彈的。
長期艱苦工作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6年,他患癌癥病逝。一向到報上發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才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他不圖個人的名和利,舍棄了個人的幸福,幾十年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大業奮斗,卻從不后悔。臨終前,他欣慰地說:我能夠瞑目了。
鄧稼先感動事跡鄧稼先的感動事跡篇四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愿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后,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__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后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中國研制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 ,仍經常饑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干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道他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后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___于方案”,最后終于制成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10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
鄧稼先感動事跡鄧稼先的感動事跡篇五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鄧稼先就是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鄧稼先感動事跡鄧稼先的感動事跡篇六
課標解讀:“有感情的朗讀”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材分析:人物傳記,是中學生最喜歡閱讀的課外讀物之一。名人們為人類歷史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往往為人們所景仰。七年級學生正處于人生道路的起點,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為自己崇拜的偶像,處處效仿名人。
《鄧稼先》是學生在中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名人傳記,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導:①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學生閱讀起來可能從整體上不容易把握,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傳記,作者既有傳統眼光,又有歷史視野,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體會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語言很有特色,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并試著運用于自己的寫作實踐。
課時教學設計:
(一)課前預習:
1.通過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積累生字生詞。 2.通過默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1.鄧稼先(1924—1986),安徽省懷寧縣人,我國研制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領導人,為成功研制原子彈、氫彈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貢獻。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他追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楊振寧(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因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恒定律,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鄧稼先的逝世,楊振寧教授無限悲痛,為了緬懷好友,作者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年民族情結、五十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寫了這篇文章。
1、文章寫了那幾個方面的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在寫鄧稼先以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年的歷史?
4 標示出你認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鄧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來,用“我們看到了一個 的鄧稼先”為句式說話。
【預習質疑】
通過預習,你有哪些疑問需要提出來交流?請寫在下面。
(二)課堂實施
二:出示目標
1.通過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積累生字生詞。 2.通過默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3.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學習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獻精神。
三、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查:
(二)感知內容
1.本文采取橫式結構方式,共分6部分,試著給每部分概括一下主要意思。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背景上推出鄧稼先。第二部分:簡介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
第四部分:寫作者為民族而自豪,為稼先而驕傲
第五部分:舉例具體述寫鄧稼先的奉獻精神和巨大貢獻。高度贊揚了鄧稼先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堅定、執著與勇敢。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寫給鄧稼先夫人的電報、書信中的幾段話總體評價鄧稼先。
(三)合作研討
1.在寫鄧稼先以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年的歷史?
(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的歷史,是為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變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是對祖國、對歷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2文章既然是寫鄧稼先,為什么還要寫奧本海默?(通過對比,表現了鄧稼先那種中國學者特有的忠厚樸實、真誠坦白、心胸寬闊的氣質,正因為有如此好的品質,才得以團結眾多的科學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3.標示出你認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鄧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來,用“我們看到了一個 的鄧稼先”為句式說話。
四、拓展延伸: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鄧稼先在我國現代國防和科學發展史上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贊頌他的偉大精神時,卻側重選擇了一些平常小事,于平凡中見高尚。
五、我的收獲
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我國的“兩彈元勛”。他忠厚樸實,誠真坦白,他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所從事的事業,他的一生始終在執著地追求,無私地奉獻。為了站起來的中華民族的強大,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六、達標測評
1.下發達標測評試題(見達標測評試題)2.學生做題
七、課后作業:完成第二課時學案
附:達標測評題:針對教學目標設計當堂達標測試題目 1.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2分)
熱淚盈眶()可歌可泣().. 鞠躬盡瘁()彷()徨 ..2.根據意思寫成語:(4分)
(1)當得起某種稱號或榮譽,沒有愧色。()(2)每家每戶都明白、都知道。()(3)斷然不一樣,形容毫無共同之處。()(4)用馬皮包裹尸體。指英勇作戰,死于沙場。()3.第一部分為什么要概述中國一百年屈辱的歷史:(2分)
4.為什么把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對照起來寫? (2分)
第三單元《鄧稼先》第二課時
主備人:葉金梅
課標解讀:“有感情的朗讀”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材分析:人物傳記,是中學生最喜歡閱讀的課外讀物之一。名人們為人類歷史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往往為人們所景仰。七年級學生正處于人生道路的起點,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為自己崇拜的偶像,處處效仿名人。
《鄧稼先》是學生在中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名人傳記,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導:①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學生閱讀起來可能從整體上不容易把握,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傳記,作者既有傳統眼光,又有歷史視野,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體會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語言很有特色,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并試著運用于自己的寫作實踐。
(一)課前預習:
有感情朗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考:并思考以下問題:
4.為什么作者對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沒有作詳細介紹?
【預習質疑】
通過預習,你有哪些疑問需要提出來交流?請寫在下面。
(二)課堂實施
一、導入:一篇回憶性人物傳記,作者將鄧稼先的生平、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描寫、評價,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和對民族的偉大貢獻,高度頌揚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獻身國防科學的崇高情懷。
二、出示目標:
1.能夠靈活運用速讀、默讀、朗讀等閱讀方式閱讀課文,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2.深切體會鄧稼先的人品風貌,并學習他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
三、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查:
(二)感知內容
1.閱讀第五部分,思考:本部分主要寫什么? (第五部分集中寫了鄧稼先之所以成為“兩彈元勛”,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以及甘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同時這一部分語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詩文引用、有排比的運用、有環境描寫、有人物的生動事例,也有對鄧稼先的心理探求。)
(三)合作研討
1文章引用《吊古戰場文》有什么作用?
(表現鄧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甘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
3.引用“五四”時期的一首歌的歌詞有什么作用?
(是鄧稼先一生的寫照,呼應第一部分,把鄧稼先置于近一百年來的歷史背景之中。)
四、拓展延伸: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像鄧稼先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以外,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簡要說說他們的事例或成就。
(錢學森,錢三強)
五、我的收獲。
民族情結,私人友愛為基調,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敘寫了一個淳樸謙遜的科學工作者的奮斗歷程。同時文中還插入了幼兒讀本、詩歌電報書信等內容,抒發了對鄧稼先的贊頌之情。本文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可以說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題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華文化,就能孕育像鄧稼先這樣的優秀兒女,也正是因為有了鄧稼先一類的杰出人物,我們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課后作業:拓展閱讀
跨越百年的美麗(節選)
1998年是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100周年。
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的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她也在不停地變化著,當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她逐漸變得眼花耳鳴,蒼白無力。而皮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負擔。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里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科學定理,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她得到了永恒。“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就像化學的置換反應一樣,她的青春美麗換位到了科學教科書里,換位到了人類文化的史冊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一刻起就流傳于世,屹經百年,這是用她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六歲的小女孩去當玩具。上帝給的美貌她不為所累,憑誰論短長,漫將浮名換了精修細研,她一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她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實事求是,超形脫俗,知道自己的目標,更知道自己的價值。在一般人要做到這兩個自知,排除干擾并終身如一,是很難很難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讓我們明白,人有多重價值,是需要多層開發的,有的人止于形,;有的人止于勇,;有的人止于心,;有的人達于理。諸葛亮戎馬一生,氣吞曹吳,卻不披一甲,不佩一刀;毛澤東指揮軍民萬眾,在戰斗中打出一個中國,卻不授軍銜,不背一槍。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們淡淡地生活,靜靜地思考,執著地進取,直進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駕馭規律,而永葆一種理性的美麗。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偉人。
1.在節選第三段中“上帝給的美貌她都不為所累,”這句橫線上選擇最恰當的一句是()
a、塵世給的美譽她也許不肯背負在身。b、塵世給的美譽她又怎肯背負在身呢? c、塵世給的美譽她是不可能背負在身的。d、塵世給的美譽她肯定不會背負在身。
2.在“有的人止于形,;有的人止于勇,;有的人止于心,;有的人達于理,”這段話在橫線上選填恰當的一組是()
3.作者在文末說:“居里夫人就是這樣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偉人”,文中談到的理由是: (1)(2)(3)
4.在第三段畫橫線句后補充論據,要求符合語境。
5.分析文中第二段劃線句的特點,用“??從??,變成??,變成??,變成??”寫句話。
達標測評題:
課文精彩語段閱讀題(10分)
“我不能走”
為背景音樂,那是我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
中國男兒 中國男兒
要將只手撐天空
長江大河 亞洲之東 峨峨昆侖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 燕然勒功 至今熱血猶殷紅
我父親誕生于1896年,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他一生都喜歡這首歌曲。1.選文引用《吊古戰場文》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什么?(2分)
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斷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屬的時候是什么心情?請你聯系上下文揣測鄧稼先此時的心情。(3分)
3.“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這句話的內在含義是什么?(3分)
4.“我不能走。”這句話表現了鄧稼先怎樣的品質?(2分)
本節教學設計的注意事項:
1.本文篇幅較長,課上時間有限,不能組織學生通讀全文,要求學生課前必須熟讀課文。 2.文中兩個古文小段,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尤其是《吊古戰場文》,課前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它。
3.課前搜集鄧稼先的事跡及圖片并非隨意提出,要督促學生查找,如此,既能豐富學生課外閱讀,鍛煉他們檢索資料能力,又能使他們先對這位功勛人物有個比較全面地了解。
4.至于對“為什么作者對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沒有作詳細介紹?”問題,筆者認為難度很大,本文所確立的難點已不少,故不作討論。如學生提出,教師可臨場適時點播、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