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孝道孝道字篇一
我們知道,從古至今,“孝”字占據著幾乎全部人的思想意識。不論年長、年幼,都遵循著“孝”。古時候的“孝”便為“順”,孝順永遠連在一起,最后終于成為專有詞。一家之中,父親為一家之主,兒女必須言聽計從,不論對錯,一律服從,這也是孝的一種體現。
而今,“孝”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改變,從一味順從,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異,從精神、物質兩方面來盡孝。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每當周末,一些老人的家里總是兒女滿堂,聚在一起,對老人問寒問暖,給老人買補品,陪老人談天,孫子們也向老人匯報好成績,逗老人開心,這是新時代孝的體現。
社會在一天天地進步,從古時的一味順從發展到今天的物質、精神兩方面盡孝,無一不體現出中國人對“孝”的重視。
而國外與我們不同,他們那里子女與老人之間的關系只是金錢關系,家長只負責把兒女撫養成人,其余則撒手不管,全無關系了。而家長到了晚年,縱使兒女成群,也不會出現兒孫滿堂,歡聚一堂的情景,他們是冷漠的金錢關系。我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幢小房子里。有一天當郵差來送養老金清單時,發現這個老人已死去多時了。是由于突發心臟病而亡。據了解,她有九個兒女,個個生活得都不錯,還有一個是大資本家。可她在這九個兒女成人之后,就再也沒有見過她們,頂多在圣誕節時收到幾份小禮物。而在她死后,她的兒女也未曾表示過什么。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至少是在“孝道”方面的差異。無怪乎有人這么評析: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是兒童的天堂,成人的戰場和老人的地獄。
可見,講“孝道”是中國人的美德之一。
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親。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親的時候,他的母親由于行動不便,年老多病,把褲子拉臟了。當她看見陳毅進來,忙把臟褲子藏到褥子底下。當陳毅發現褥子下的臟褲子之后,埋怨母親為什么把褲子藏起來,自己的兒子有什么顧忌的。她母親說:“這粗活還是讓別人去干吧。”陳毅卻說:“我是您的兒子呀?別人怎能代替呢!”說罷,三下五除二就把褲子洗好了。
可見,上至領袖,下到百姓,無一不在遵循著“孝道”,孝道是我們中國人最突出的美德。
我們青少年理應繼承這一美德,決不能像那幅漫畫所畫的那樣做,而是進一步把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揚光大!
孝道孝道字篇二
方圓
是誰,讓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是誰,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是父母。
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嬌生慣養,象一個個小公主、小王子似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平常對父母呼來喚去,自己的事情都等著父母來做,父母跟仆人沒什么兩樣了。
你應該很小就聽過《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吧,它反映了母愛的可貴,有媽的孩子象塊寶,有父母的孩子最幸福。在你傷心的時候,有人替你擦眼淚;在你高興的時候,有人比你還高興;在你不順心的時候,有人鼓勵你要堅強;在你不痛快的時候,有人承受著你的發泄;在你生病的時候,有人半夜起來為你喂藥……然而,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我們又做過什么呢?好好反思一下吧!現在有一些孩子,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漸漸學會了抽煙、喝酒,甚至打架、偷竊,父母常常礙著面子給別人道歉。電視上也經常看到兒女成家后就把父母趕出家門的例子。其實,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兒女能健康、幸福、快樂。
父母的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情是我們一生都無法償還的。因此,借此書信文化活動,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兒女。
老師點評:
選材欠妥,詳略不當,表達不準確
孝道孝道字篇三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影響著每一位炎黃子孫。
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字經》里有一句 香九齡,能溫席 。說的是漢代因孝敬長輩而流傳千古的小黃香。他九歲喪母,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長輩。
夏季,他幫父親把床席扇涼,趕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床席睡暖,再讓父親睡到床上。小黃香學習刻苦勤奮,當有 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的贊譽。
相傳在漢代有一個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個九旬的母親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由于家庭貧困,他只能選擇贍養母親或孩子。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連夜將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像小黃香和郭巨這樣的孝子不計其數。我們對孝并不陌生,似乎從懂事起,我們就常聽長輩們教育道: 要做一個孝敬長輩的孩子。 可事實并非如此。
上小學時,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幫父母洗腳。可現在的孩子多為家中的 小皇帝 ,家長也不愿讓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業本上簽個字應付作業罷了。
不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體現了現在人們的生活特點。不停的找個種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變得越來越多。老人們不圖兒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兒女們回家看看。
為人父母更應該孝順于自己的父母,不能總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贍養父母,常回家看看,不僅僅只是盡孝,更是給孩子做出榜樣。
若連大人都不盡孝了,孩子念再多的 香九齡,能溫席 也是無用的。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 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們都應該發揚和傳承下去,不能讓孝消失在21世紀。
孝道孝道字篇四
今天,我們全體師生一起去中華孝道園游玩。
站在入口處,遠遠地就望見“中華孝道園”幾個筆力遒勁的大字。走進園內,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玉凈瓶,它坐落在思恩廣場的中央。凈瓶潔白無瑕,高12米,周邊伴報恩泉甘露于八瑞浮雕圖間跌宕而下,圍著圓臺緩緩行走,一霎那,無數涼爽的水點到了我的每一寸皮膚上,涼絲絲的,仿佛每一寸毛孔都舒展開來,頓覺人心澄凈,清凈思恩。
隨后,我們一路邊走邊看,有先祖廟堂,正法明大殿、江南石窟——太湖觀,其中最讓我贊不絕口的要數江南石窟——太湖觀音了。
循著臺階走到了最頂端,只見一尊碩大無比的佛祖雕像矗立在正中央,善財童子和小龍女協持左右,三尊菩薩皆裝純金,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恍如佛光普照。雖說這尊菩薩比不上莫高窟珍貴,但絲毫不比它差。你瞧,那一雙炯炯有神,慈眉善目的大眼睛正在看著人間的點點滴滴,像是大慈大悲的觀音到駕慈航來到人間救助渡化眾生。
如果你仔細看,還會發現觀音菩薩下面還盤曲有兩條巨龍,只見它們游在佛祖底下,龍爪和牙齒都尖利無比,一副兇神惡煞的眼睛死死地盯著我們,好像時刻保護著佛祖的安危,不讓任何人靠近它。
佛祖身邊的善財童子和小龍女也在默默地守護著它。突然,我聞到一股幽香,原來是長長的爐臺。淡淡地清香伴隨隆重的佛教樂曲,顯示出佛祖的宏偉壯麗。這么精致的雕塑真讓人贊嘆不絕。
這次旅途,不僅讓我看到了美輪美奐的佛祖,還讓我明白了:“百善孝為先”,不論你身在何處,都要有一顆孝心。父母辛苦地養育我們,我們也應該盡自己的一片孝心,去報答他們。
孝道孝道字篇五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傳承孝道的美好傳統。
孝,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文化。
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文化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維系家庭和睦,增強民族團結,穩定社會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們要孝老敬親,從小就要對父母、親人百般孝順和愛護,我們幾乎就是背著這些名言名句長大的。幼時,我們一定想:長大后一定要對父母和親人好,可是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的行為動作令人發指。我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則令人心酸的,又令人發指的新聞:一位母親親手把兒子撫養大,她的兒子長大了,竟然覺得母親很礙事,便將母親掃地出門。無論刮風下雨,老母親只能一人流落街頭,靠乞討為生。看完后,我憤怒了:怎么可以這樣?有這樣的兒子還不如沒有,簡直沖破了做人的底線。這名男子的做法簡直有辱我們這個一直以來以孝聞名于世界的中華民族!
當然,世界上也不缺乏有孝心的人。看完下面這個故事,也許你會欣慰多了。
孝老愛親,也要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傳承一代又一代的美與愛。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盡量為父母做什么:比如幫他們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幫他們捶捶背,揉揉肩,不要讓他們操心……這是我們每個子女都應該做的。
孝老愛親,用實際行動去傳承,傳承一份份美與愛,傳承這一種偉大的傳統民族文化,喚起每一個人的孝心!
有句話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天別人給你一滴水,明天你回饋給別人一眼甘泉;今天你送別人一朵玫瑰,明天人家就會回饋給你整個春天!
朋友,不要把別人對你的關心想成理所當然,要學會感恩,感恩我們的父母,感恩所有關心我們的人!一個充滿著恩情得世界,將有多美妙,處處洋溢著溫馨的幸福!
可是如今上封建思想的推翻,思想的進步,卻使許多人忘了這條我們人人都應弘揚的。社會上出現了“啃老族”使老人在晚年非但不能余生,肩上的負擔更是加重了不少,這是使人們唾棄的行為,可是那些人卻不為所動,覺得拿父母的錢是理所應當的。有人由一個孝子蛻化成逆子;有人為省錢使老人變勞力;有人為分房分田,打老人,罵老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走錯了啊!田地、房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那么多干嘛呢?到頭來,反而一/無所有,甚至老人,甚至生命,即使痛悔,即使改過,又賺得了幾把淚?也沒有人再來你。
在這個社會上有人醫治老人,千金散盡;有人贍養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為先”;有人恪守“一闖孝義生死關”。有人選擇善待老人,有人選擇贍老。美與丑,善與惡,全在一念之間,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
在一些慈善家眼里,捐錢只不過是一種體現家財的方式,這些人做到的不過是在經濟上掏出荷包里的一小部分給予這些老人卻沒來的及或者根本沒有想過里安撫老人們的靈魂。這已經是讓人們沉默的社會現象。而孔子也曾經說,對于供養父母,心無恭敬,那么與養貓狗又有什么區別呢。
由此看來,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無缺,心寬康泰,自己做事要端正,不給父母牽累,不讓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錯,也要婉轉的直言不諱。這才稱得上孝。
但是孝的意義,并不限于對父母的孝順,應該從做起,進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擴充至整個社會和國家。
孝道孝道字篇六
常言說得好:百善孝為首,孝為德之先。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孝、德一直受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從古至今,孝一直是人們特別注重的,有名的典故就有賣身葬父、行傭供母、扼虎救父等等,這些故事膾炙人口,感人至深。
古時候傳說有一個名叫孟宗的人,他少年時父親便離他而去,而母親又年老病重,醫生囑咐要用鮮竹筍做湯讓母親服用。當時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不多久,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根嫩筍。孟宗大喜,采回筍做湯讓母親喝下,他的母親果然痊愈了。后來,他的孝道感動了許許多多人,被世人傳為佳話。
晉朝時有個名叫楊香的人,他十四歲時隨父親上山割草,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他的父親撲倒并想叼走,當時的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他全然不顧及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力氣,扼住猛虎的喉嚨。正是由于楊香的奮不顧身,終于讓猛虎放下父親匆忙跑掉了。
今年的5月12日是母親節,我在《處州晚報》上看到了許多感人的圖片以及文字新聞,麗水各地的許多學校在母親節前后都舉辦了母親節感恩活動,有的學校學生為母親寄賀卡、有的為母親送康乃馨、有的組織學生特意為母親洗腳。活動雖然形式不一樣,但都有共同點:教育我們學生從小懂得感恩,懂得孝順長輩。
關于德育方面的教育,在我們身邊就更不勝枚舉了。學校老師從幼兒園開始就教導我們要懂禮貌、講文明、講衛生。文明禮儀在我們周圍成了常態:得到幫助之后會說“謝謝”,若惹別人生氣會說“對不起”,坐公交車時會讓座,公共場所不亂吐痰,閱覽室影劇院里不喧嘩。據我了解,我們縉云縣長坑小學還被評為全國德育先進單位,她也是我省唯一的一所山村小學獲此殊榮。
當然,我們在媒體的報道中,也獲知了一些孝道文化方面的負面報道,大家對利令智昏的不孝子女所不恥,對好吃懶做的啃老族、對不講社會公德的社會現象同譴責。針對目前社會上頻頻出現的小學生被襲、富士康員工跳樓、地溝油、毒奶粉等社會現象,人們都在苦苦尋找問題發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細細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人們的精神層面出現了問題,只有依靠道德的力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讓我們重視孝道文化,共創和諧社會吧!